第一篇:管理会计演变与成本会计的发展论文
摘要:管理思想和成本会计之间一直存在着天然的、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从尚未成熟的管理的发展与需要,而在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实践中诞生,泰勒所提出的的科学管理的制度又进一步地提升、挖掘了成本会计职能多样性的潜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以行为科学理论、作业管理思想为代表的现代管理思想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蓬勃发展带动着经营管理各方面的成本得到了进一当代步的控制,管理思想的丛林中各路学派,如适时制、全面质量管理等学派在其领域上发挥作用,使得成本会计往战略化方向更深入发展。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全面地了解分析管理思想的演变,对于企业进一步加强管理意识,控制并且降低成本,为企业赢得利润最大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管理;成本;发展
一、早期的管理思想以及早期成本会计回顾
1、劳动分工观和经济人观点。亚当斯密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就是从分析研究劳动的分工开始的,在他所编著的《国富论》中,他提出了相当完善的劳动分工理论。劳动分工指的是人们对于从事的社会或者经济方面的活动的划分以及独立化、专门化、。“经济人”是管理中的一个人性假设,提出并且对此观点进行发展的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法约尔和韦伯。该观点认为人天生就是自私的、消极的,经济是驱动人行为的主要动力。其理论表示若要管理达到组织设定的目标,必须对人实施强迫、控制等手段,同时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引导工人工作,才能够使他们努力,并达到管理者所要求的目标。此理论强调的是人们对经济利益追逐的本性。
2、作业管理制度。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了企业生产组织的重大变革,查尔斯巴贝奇进一步发展了亚当劳动分工论,表明分工能够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节约了学习所花费的材料和实践;节约了在生产工程中从上一道工序转换到下一道工序其中所花费的时间和经历;节约了不同工具所花费的时间;促进了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以及提高了工作效率等等。巴贝奇认为从事脑力劳动同样可以进行劳动分工,而不仅仅局限于体力劳动。
3、人性化管理。罗伯特欧文的人性化管理思想是以法国唯物主义学者的观点——人是环境的产物为基础的。[8]他坚持良好的环境能够促使人们形容优秀的品性,而不理想的环境则会使人们形成低下的品性。他强调不仅要重视公司工厂中的设备以及卫生工作,更要强调关注工人身心健康发展。欧文的这种人性化管理否定了过去那种只把工人当做赚钱工具的做法,努力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环境,比如将参加劳动的最低年龄提高;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为工人提供伙食等等。他的人事管理观是:良好的雇员参与管理将会给雇主带来可观的收益,因此,人性化的管理是每一个主管人员所要学习的。
二、科学管理思想与成本节约思想
1、科学管理思想。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伴随着机器大工业轰轰烈烈的发展和壮大,以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为代表的管理学家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思想。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泰罗全面叙述了他的科学管理思想与理论:(1)对于工人工作的每一个要素都需要开发出相应的科学的方法,用以代替老的个别化的方法;(2)科学挑选工人,并且对他们进行培训使其成长;(3)管理当局与工人在工作和职责的划分应当几乎是对等的。
2、成本节约思想。在科学管理制度还未出现时,早期成本会计的职能是一种事后成本确认,其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计算出精确的成本。在科学管理诞生之后,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成本计算方法也在相应发展。1908年,惠特莫尔首次提出了标准成本计算理念。成本计算不再是拘泥于事后的确认,而是使得成本管理的着眼点上升为事前的成本控制。此时的成本管理以短期的成本的控制为主要,只注重企业内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即成本节约。
三、现代管理理论与成本控制和管理
1、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思想的流派众多,而在这么多的管理思想中,有一支名叫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思想学派虽然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但是对于会计的影响却直到近现代才逐渐表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水平的不断发展,人在管理和操控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关键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一时期各种管理理论层出不穷,比如美国学者梅奥在1929年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是这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成员,而工作所提供的物质环境的优劣以及福利的好坏与工人的生产效率并未有非常绝对的因果对应关系,相反,工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生产的积极性产生的影响更大,因此管理者应该从社会、心里等各方面来鼓励激励工人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作业管理思想。企业成本会计系统中制造费用的分配通常情况下是以直接人工、直接共识以及及其小时等为标准进行分配,因此产品成本的计算正确与否以及是否可以对生产部门管理人员形成一种高效积极的激励和制造费用的归类一级分配的标准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性。而作业管理思想指的就是将管理重心进一步深入到作业的各个层次中去,其实质是:(1)站在外部客户的角度看待问题,尽最大可能通过作业为不同客户提供种类更多更周到的服务和产品;(2)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看待问题,尽最大可能从为客服提供服务中获取最大化利润。它的核心理念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建立的这个理念的作业成本增强了产品成本信息的可靠性以及对管理人员效绩评估的真实性,有效地解决了上述的危机。
四、启示
上述总结列举了各个发展时期的管理思想以及其对成本会计和管理的影响和发展,但并非是某种特别的管理思想产生了某种特别的成本管理控制方法,而一种管理思想对于成本管理的发展与影响也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一个期间。历史的经验和实践证明了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对于成本会计的发展起着功不可没的推动力。所以从事成本会计的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论高度,与自身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将理论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中去,深入研究,解决在成本核算和管理工作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将这些研究成本总结升华为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为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知识海洋更添一份春色。综上所述,成本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企业的管理活动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其发展而发展,每一次管理思想有着质一般的飞跃,都为成本会计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杨敬年,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5-
25、[2]罗飞、成本会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3]杜勇,郑弘怿,杜军、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武汉: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8-
32、[4]郭枚香、论管理思想演进下的成本发展历程[J]、湘潭: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74-76、[5]王春丽、管理思想演变与成本会计管理发展[J]、石家庄: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317):86-87、[6]张玉珍、管理思想演变与成本会计管理发展的关系辨析[J]、重庆:科技和产业,2008(10):93-98、[7]邓启稳,王昌锐,苏艳霞、管理科学发展对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J]、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02):36-
42、[8]昀熙、罗伯特欧文——现代人事管理之父[N]、企业文化学院,2012(6):46-
47、[9]朱龙海、管理思想的演变及对会计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2(06):37-
38、[10]逯颖,韩一鑫、管理思想的演变和成本会计的发展[J]、求实(经济理论与实践),2004(6):121-122、
第二篇:2003年会计学(复试: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
2003年会计学(复试: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部分(35分)
一、单项选择题(请从下列各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唯一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上。答案未选、选多、选少或选错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2分)
1、如果企业发生不可修复废品,收回残料的价值和责任人赔款不足以抵补其生产成本,则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合格品总成本、单位成本均提高 B.合格品总成本、单位成本均降低 C.合格品总成本提高,单位成本降低 D.合格品总成本降低,单位成本提高
2、如果副产品的售价不能抵偿其销售费用,则: A.副产品不计算成本 B.副产品按计划成本计算成本 C.副产品按分类法计算成本 D.按其差额从主产品成本中扣除
3、B产品经三道工序加工而成,各工序工时定额分别为:50小时、30小时和20小时,第三工序月末在产品100件,完工程度为60%,则第三工序在产品约当量的件数为: A.60 B.80 C.92 D.100
4、对于季节性生产的企业,宜采用下列方法分配制造费用
A.生产工时比例法 B.生产工资比例法 C.实际产量比例法 D.计划分配率法
5、各种成本计算方法都必须提供的成本是
A.产品变动成本 B.按品种反映的产品成本 C.按批别反映的产品成本 D.按生产步骤反映的产品成本
6、为简化核算工作,企业可以不开设“燃料及动力”成本项目,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工艺用燃料费用,可计入下列项目中的:
A.直接材料 B.制造费用 C.外购燃料 D.外购材料
7、如果按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收发结存的日常核算,则计入有关成本费用中的材料支出是 A.购入材料的计划总成本 B.购入材料的实际总成本 C.发出材料的计划总成本 D.发出材料的实际总成本
8、半成品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一致、不需成本还原即可反映成本项目原始构成的方法是 A.逐步结转分步法 B.分项结转分步法 C.综合结转分步法 D.平行结转分步法
9、作业成本法与一般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主要在于 A.计算直接成本的方法 B.计算间接成本的方法 C.产品成本计算的程序 D.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的方法
10、在实际工作中,下列各项应计入产品的是 A.管理费用 B.其他业务支出
C.财务费用 D.不形成产品价值的废品损失
11、某产品由N个生产步骤顺序加工而成,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需要成本还原的次数为: A.0 B.N C.N-1 D.N+1
12、将主要产品单位成本的本月实际数分别与前五个月份对比的成本报表分析方法是 A.比较分析法 B.比率分析法 C.趋势分析法 D.差额计算分析法
二、多项选择题(请从下列各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4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本上。答案未选、选多、选少或选错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6分)
1、对企业分三个步骤生产A产品,如果管理上不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考核生产耗费、计算产品成本,则计算该产品的方法可能是:
A.品种法 B.分批法 C.综合结转分步法 D.平行结转分步法
2、为单独核算废品损失,企业通常需完成下列工作:
A.设立“废品损失”科目 B.在“制造费用”科目中增设“废品损失”成本项目 C.在“基本生产成本”科目中增设“废品损失”成本项目 D.在月末将“废品损失”科目的余额转入“基本生产成本”
3、标准成本法下,各项成本差异科目的月末余额可能转入: A.库存商品 B.生产成本 C.本年利润 D.主营业务成本
4、在成本决策中,评价方案优劣的标准通常有: A.成本最低 B.收入最高 C.利润最大 D.竞争优势
三、简答题(回答要点,并作简明扼要解释。第1小题3分,第2小题7分,共10分)
1、什么是产品成本项目?制造类企业如何设置和运用产品成本项目?
2、区别产品成本计算基本方法的依据是什么?请列举产品成本计算基本方法,并简要说明各自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四、计算分析题(请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不是精确值的,在中间过程保留一位小数并将最后结果四舍五入成整数。共7分)
企业3月份生产A、B产品共同耗用甲材料5187 kg,实际成本72618元。有关资料如下: 1、3月份的产量记录如下(月初、月末在产品的完工程度均相同)(单位:件)月初在产品 本月投产 本月完工 月末在产品 完工程度 A 10 100 95 60% B 20 50 62 70%
2、A、B产成品的材料消耗定额分别30 kg和40 kg;A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陆续投料,B产品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料。要求:
1、计算月末在产品(假设无废品);
2、采用适当方法分配本月材料支出。
管理会计部分(35分)
一、判断说明题(先判断命题的正误,后对正误的理由或原因作扼要说明。每小题3分,共9分)
1、净现值法和内涵报酬率法的适用条件(范围)是完全一致的。
2、在短期或现有生产经营能力条件下,衡量某种经营亏损产品应否停产和应否转产的“决策”标准是相同的。
3、只有固定成本才存在所谓相关范围。
二、简答题(回答要点,并作简明扼要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什么是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就甲、乙两个备选方案而言,如何具体区分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2、什么是投资项目现金净流量?请列示您所熟知的两种考虑所得税因素的、计算投资项目未来每年现金净流量的常用方法。
三、计算分析题(请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不是精确值的,在中间过程保留一位小数并将最后结果四舍五入成整数。每小题8分,共16分)
1、某公司计划投资200万元开发新产品,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60万元,建设期2年,第1、2年投资额分别为100万元和60万元;流动资金40万元,于建设期末(亦即新产品开始投产时)一次投入。有关固定资产预计使用6年,6年后预计残值净收入15万元,每年营运成本140万元。企业所得税率33%,资金成本10%,按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要求:通过计算确定该公司应否投资开发新产品。附:时间价值系数(i=10%)(n:期限;PV:1元现值系数;PVA:1元年金现值系数)n 1 2 3 4 5 6 7 8 9 10 PV 0.909 0.826 0.751 0.683 0.621 0.564 0.513 0.467 0.424 0.386 PVA 0.909 1.736 2.487 3.170 3.791 4.355 4.868 5.335 5.759 6.145
2、某厂同时经营A、B两种产品,全年最大生产能力为18750机时,固定成本总额6万元,其在有关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的标准为4元/机时。其余有关资料如下: A产品 B产品
目前产销数量(件)2000 2000 单价(元/件)100 60 单位边际贡献(元/件)45 25 单位利润(元/件)25 15 该厂目前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80%,故拟通过增加电视广告费3000元的措施扩大产品产销量,使其全部生产能力都得到利用。
要求:通过计算,确定该厂应优先扩大哪种产品的产销量(设销路有保障)。
第三篇:存货会计处理+存货管理+成本会计
存
货
(严建林 二〇一四年五月二十四日)
引言
本文旨在通过对存货的学习总结,梳理出存货在会计准则中的处理方式、存货的管理,包括存货会计处理的5个方面、存货的最优订货模型,涉及注会教材的注会第三章存货、第十四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十五章债务重组、第十二章财务报告以及注会教材财务成本管理第十六章产品成本计算、第十七章标准成本计算和税法第二章增值税、第三章消费税等相关内容。
存货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包括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商 品、在产品以及各种材模型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可以自制也可以外购还可以通过交换、投资人入股等方式取得。存货的会计处理涵盖有关存货的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按先后次序,可以分为5个方面,第一步是取得时的存货处理(含六种取得方式),第二步是存货的出货处理,第三步是存货的期末计量,第四步是存货的减值处理,第五步是存货的盘盈盘亏处理。关于存货的会计处理在第一部分进行逐一分析。
存货管理作为企业财务营运资本管理的一部分,由于存货的资金相对较多,管理的好坏能够使企业减少资金占用,节留出更多的现金流量用于投资客获取更大的收益,与此同
时可以减少因缺少存货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导致客户流失等等。因此,存货的管理不仅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至关重要,还影响企业的投资活动,需要灵活运用。
一、存货的会计处理
(一)取得时的存货处理
1直接购入取得、2委托加工取得、取得存货方式包括:○○3投资者投入取得、○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5债务重组○6提供劳务取得、○7自制取得、○8捐赠利得 取得、○存货取得时按照成本进行计量,这里的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使存货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成本三个部分组成。使存货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成本则包括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到入库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按照定义入库后的仓储费用不能计入存货成本,但是入库之前必要的仓储费用计入成本。存货的计量采用成本计量所说的是采用实际成本计量,本文对采用实际成本法进行了整理。会计教材上的计划成本法所指的是财务成本管理教材上的第十七章标准成本核算方法,需要通过材料成本差异或产品成本差异(这科目在新准则下没有找到)进行调整,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包括材料价格差异、材料数量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等二级科目,标准成本核算方法只有调整为实际成本,才能做为编制财务报表的数据。售价金额核算方法也是同样,只
是将差异放在了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1直接购入。○企业外购材料时,由于结算方式(各种票据)和采购地点的不同,材料入库和货款的支付在时间上不一定完全同步,相应地,其账务处理也有所不同,与此同时还需要缴纳各项税费,具体到相关会计科目则包括原材料、在途物资、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应缴税费-增值税进项税额(此税额在销售存货时候可以抵减)。此处采用实际成本计量。
(1)对于发票账单与材料同时到达的采购业务,企业在支付货款或开出、承兑商业汇票,材料验收入库后,应根据发票账单等结算凭证确定的材料成本直接记账。一般纳税人原材料和应缴税费分开,小规模纳税人不分。
借:原材料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
(2)对于已经付款或已开出、承兑商业汇票,但材料尚未到达或尚未验收入库的采购业务,应根据发票账单等结算凭证办理入账手续,记入“在途物资”科目,待材料到达、验收入库后,再根据验收单,从“在途物资”科目转入“原材料”科目。
借:在途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
待收到货物后:
借:原材料等
贷:在途物资
(3)对于材料已到达并已验收入库,但发票账单等结算凭证未到,货款尚未支付的采购业务,应于月末,按材料的暂估价值入账;下月初用红字作同样的记账凭证予以冲回,以便下月付款或开出、承兑商业汇票后,按正常程序入账。
月末:
借:原材料等
贷:应付账款
下月初:
借: 原材料等(金额红字)
贷: 应付账款
待收到相关结算凭证并支付货款时:
借:原材料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
2委托加工物质
○
委托加工物资的实际成本应包括:实际耗用拨付加工材料物资的实际成本、支付的加工费及往返运杂费、支付的有关税金。
需要交纳消费税的委托加工物资,其由受托方代收代交的消费税应分别以下情况处理:
(1)委托加工的物资收回后直接用于销售的,委托方应将受托方代收代交的消费税计入委托加工物资的成本。
(2)委托加工的物资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委托方应按准予抵扣的受托
方代收代交的消费税额抵扣“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此内容涉及税法消费税回收后用于连续生产的应税消费品的抵扣范围相关内容,某些商品是不能抵扣的,会导致应税消费品消费税的累加。
会计处理:
(1)发出材料
借:委托加工物资 —××
贷:原材料
(2)支付运杂费
借:委托加工物资 —××
贷:库存现金 / 银行存款
(3)支付加工费和增值税
借:委托加工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4)支付由加工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分两种情况,处理有差异:
收回后继续加工:
借: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贷:银行存款
收回后直接销售
借:委托加工物资 —××
贷:银行存款
(5)收回加工物资
借:原材料 /库存商品/周转材料
贷:委托加工物资 —××
3投资者投入取得 ○投资者投入存货,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按照合同或协议约定确定,如果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不公允的,应以公允价值入账)借记相关存货科目,同时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按确定的出资额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科目。
借:原材料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贷:实收资本(按确定的资本比例计算出占企业实收资本额)资本公积
应用举例:2011年3月20日,B公司接受甲企业以原材料进行的投资,该批原材料的价值为5 000 000元(假定与公允价值相同)。B公司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不含税价款为5 000 000元,增值税额为850 000元。假定B公司的股本总额为30 000 000元,甲企业在B公司享有的份额为10%。B公司为一般纳税人,采用实际成本法核算存货。
B公司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 5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850 000
贷:股本——甲企业 3 000 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2 850 000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
○
根据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原则,企业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的资产的成本,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比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更加可靠。该原则可以解释为企业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资产时以出货为依据。
如以换出固定资产为例: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借:原材料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营业外支出(换出资产与换入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及税差)
贷:固定资产清理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债务重组取得 ○企业接受的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方式取得的存货,按照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减去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后的差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如涉及补价的,按以下规定确定受让存货的实际成本:
(1)收到补价的,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减去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和补价,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
(2)支付补价的,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减去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加上支付的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
借:原材料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坏账准备(计提的坏账准备转出)
营业外支出(补价,往往债务重组需要损失)贷:应收账款
营业外收入(一般没有)
6提供劳务取得 ○通过提供劳务取得的存货,按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于该存货的间接费用确定。
7自制取得 ○自制的存货在制造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直接人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的薪酬)和制造费用,通过“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有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2个二级科目)、“制造费用”科目进行归集,待完工后转入“库存商品”账户。在计算成本过程中,并非所有发生的耗费都归入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科目,还有管理费用科目参与其中,管理费用的产生是由于在生产车间非直接生产人员的耗费,如管理人员工资,管理人员用电用气等等。这其中包含一个分配问题,就是多少计入生产成本,多少计入制造费用,多少计入管理费用。分配过程与有关各产品的材料耗用量、人工工时耗用量以及总耗用量有关。管理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而制造费用在月末进行结转,转入到生产成本科目(可以是一级科目也可以是二级科目),月末没有余额。同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在月末也进行结转,转到生产成本一级科目或者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的借方。最好,企业根据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数额进行分配,— 5 —
将基本生产成本科目转入库存商品。从会计管理来说,企业有3个表,一个是材料费用分配表,一个是工资费用分配表以及制造费用分配表,这些费用最终都要结转到库存商品科目。这其中的各种分配方法不在赘述(原则是怎么方便分开怎么来)。
如使用原材料的分配: 会计处理: 借:原材料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辅助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基本车间 管理费用
贷:原材料等
如供电辅助生产车间产生的辅助生产成本分配: 会计处理:
借: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贷:银行存款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月末会计处理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月末会计处理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月末按照产成品数额进行结转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8捐赠利得 ○企业接受捐赠的存货,应按所确定的入账价值记入相关存货科目,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捐赠利得”科目。
借:原材料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营业外收入——捐赠利得
(二)存货出货的会计处理
企业对于各项存货的日常收、发,必须根据有关收、发凭证,在既有数量、又有金额的明细账内,逐项逐笔进行登记。要核算领用、发出存货的价值,就要选择一定的计量方法,只有正确地计算领用、发出存货的价值,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进而正确地确定企业的净利润。同样,企业对存货出货的会计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实际成本进行核算;一种是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核算。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领用或发出存货,按照实际成本核算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或后进先出法等确定其实际成本。这五种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1)对外销售商品的会计处理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
存货跌价准备
贷:库存商品
(2)对外销售材料的会计处理 借:应收账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其他业务成本 存货跌价准备
贷:库存商品
(3)包装物的会计处理 a.生产领用包装物
借:制造费用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
b.出借包装物及随同产品出售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
借:销售费用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
C.出租包装物及随同产品出售单独计价的包装物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
(4)发出材料用于在建工程和福利项目等非税项目时,冲减增值税进项税额。借:在建工程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费(进项税额转出)
原材料等
(三)存货的期末会计处理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量(也就是不动);当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同时按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存货跌接准备,计入当期损益(第四部分的存货的减值会计处理)。计提时通常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低值易耗品等),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同一存货中一部分
有合同价格约定的、其他部分没有价格约定的,应当分别确定可变现净值,比较成本计提跌价准备。
会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存货跌价准备
(四)存货的减值会计处理
在第三部分说明了存货的减值处理,而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都需要进行减值测试,如存货继续跌价则继续计提跌价准备,如果存货可变现净值回升则将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直至存货价值为未计提前得价值。
会计处理:
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五)存货的盘盈盘亏会计处理
存货盘盈应按其重置成本作为入账价值,并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进行会计处理,按管理权限批准后,冲减当期管理费用。
会计处理: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管理费用
借:原材料等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存货的盘亏货毁损,分为2种情况:
(1)差错和管理不善造成的存货盘亏,净损失计入当期的管理费用科目。会计处理:
借:管理费用 贷:原材料等
(2)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存货毁损,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会计处理: 借:营业外支出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原材料等
二、存货的管理
存货的管理一个是出于生产或者销售的需要,如生产需要则需要购进原材料等,如果原材料短缺则会造成生产停滞;另一方面是出于价格的考虑,存货的多少需要占用一定的资
金,从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股东权益+长期负债-长期资产可知,存货需要占用长期的资金,导致投资于长期的资金减少,资本的利润减少。
在进行存货管理时,要建立存货相关成本模型,从财务成本管理第十四章,可知分为取得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
TCTCaTCcTCSF1DQKDUF2KCTCsQ2
其中TCa为存货的订货成本,TCc为存货储存成本,TCs为存货的缺货成本,Q为一次订货量,令dTC0,求得TC最小值。
dQDKKC2DK2DK20QQQ22KcKc
总成本的变动仅仅与经济订货量有关。但是总成本的大小还与其中的常量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自制和外购时,单位成本价格因素可能会导致总成本在最优经济订货量时也比自制的成本大,这时则需要选择自制存货。
当存货陆续供应的时候,储存成本则发生变化
TCTCaTCcTCSF1D(Pd)QKDUF2KCTCsQ2P
令dTC0,求得TC最小值。
dQDK(Pd)KC2PDK2DKP20QQQ22P(Pd)KcKc(Pd)。
1需求增大○2送货延迟而存货的保险储备则是因存货○
设置的必需储备,以免发生生产停滞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动用。
再订货点的含义,再订货点指交货所需要的时间内存货的使用量,一个反向推算的过程,基于到交货成功那天存货刚好用完的假设,若有保险储备则加上保险储备量。
缺货成本是一个基于需求增大的概率推算事件,通过概率分布算出缺货成本和储备成本,教材中并没有考虑储备的购置成本。
第四篇: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演变
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演变
随着历史的进程,管理的含义、内容、方式及特点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综观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史,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其演进分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初至30年代:科学管理阶段(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这一阶段对科学管理作出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有:
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德瓦尔钢铁公司总工程师泰勒致力于企业管理改革的研究,创造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并于1911年出版了理论著作《科学管理原则》,提出以计划、标准化、统一管理作为三条基本原则来管理生产,代替以往的经验法则,从而奠定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标志着科学管理思想的正式形成,人们称之为“泰勒制”,泰勒也被誉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由于“泰勒制”的推行,使美国当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3倍,对世界的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后,泰勒的追随者也对科学管理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有:亨利·甘特,创造了“甘特图”,提出了“劳动报酬奖金制”等;弗兰克·吉尔布雷在建筑业中研究发展科学管理,在动作研究、工作简化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埃默森,著有《十二条效率原则》一书(1912),被称为“效率大师”。
2)管理理论之父——亨利·法约尔
亨利·法约尔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当中,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管理理论;①将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分开;②提出了组织经营的14条原则;③提出了能力与管理层次对应的原则(法约尔法则);④提出了合理管理幅度的原则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同级下属可自行协商相关问题的法约尔跳板原则。此外,法约尔还提出了对管理者素质和知识的要求。法约尔所提出的上述管理的理论要素和原则,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影响,很多方面直到今天仍然为管理工作者所采用。
3)组织管理之父——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创立了行政组织设计理论(又称古典组织理论),因而被称为“古典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式的“理论的行政组织体系”,他认为这是对个人进行强制控制的最合理手段,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而且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他的这些思想体现在其著作《社会和经济理论》之中。
此外,詹姆士·穆尼在与赖利合著的《组织原则》一书中,提出“协调、等级、职能”三原则,并提出管理是指导、激励别人的方法和技术,组织是把各种不同职责联系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的方法。有突出贡献的英国著名管理专家林德尔·厄威尔,把泰勒、法约尔、穆尼等人的理论联系起来,系统化,并提出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三职能和预测、协调、指挥三项指导原则。
科学管理阶段的研究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这是科学管理的最大缺陷。
30年代到6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及管理理论丛林的发展阶段
行为科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这时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需要更先进的管理方法。此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科学管理思想阶段及其管理方法不注重人的因素常导致管理效果欠佳,这就促使管理学家们从人类行为的角度对管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
埃尔顿·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麦格雷戈的“X—Y”理论
这段时期,除了行为科学理论得到长足发展以外,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对管理的见解,形成了管理理论纷呈、流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1961年美国管理学院院长孔茨把各种管理理论划分为6个主要学派;①孔茨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②杜拉克等人的经验主义学派;③麦格雷戈等人的人性行为学派;④巴纳德等人的社会系统学派;⑤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⑥马克兰特为代表的数理管理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到了80年代初发展到十一大不同学派,孔茨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1961年,菲根鲍姆博士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并出版《全面质量管理》一书,引起了管理学界的重视,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明显效果。
60年代至80年代初,以战略管理为主的企业组织理论发展阶段
60年代之后,由于环境变动剧烈,越南战争爆发,加上汇率浮动,美国经济内临石油危机,外遇崛起的日本及欧洲的挑战,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的生存发展,出现了战略理论的研究。例如,安索夫《公司战略》(1965)一书的问世,开创了战略规划的先河。到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书中将战略管理明确解释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同时,论述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著作还有劳伦斯等人的《组织与环境》(1969),提出公司要有应变计划,以求在变化及不确定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卢丹斯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1976),其核心是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即按不同形势、不同的企业类型、不同的目标和价值,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选择最好的管理方式,认为普遍适用的万能管理理论方法是不存在的。权变理论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日益为管理实践所证明。还有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可谓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顶峰,其许多思想被认为是战略管理理论的经典,并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深远影响。
80年代至90年代初:企业再造理论与企业文化管理理论
进入80年代后,管理学因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在管理中作用的凸现,三四十年代形成的企业组织愈来愈不能适应新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管理学界提出要在企业管理的制度、流程、组织、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创新。美国企业从80年代起开始了大规模的“企业重组革命”,日本企业也于90年代开始进行所谓“第二次管理革命”。其间,企业再造(也称组织重组、流程改革)风潮相当流行。企业再造理论的最终构架由迈克尔·哈默博士与詹姆斯·昌佩完成,他们在其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宣言书》(1993)中阐述了这一理论:要使现代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时间、质量、成本、服务的优势,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的根本改造,以适应竞争、客观环境变化、顾客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企业再造的首要任务是企业流程再造,系指以组织过程为出发点,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一项活动的价值贡献,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将人力及工作过程彻底改变,重新建立组织内各层关系。
此外,对企业再造理论作出贡献的还有日本学者小林裕,著有《企业经营再造工程》(1993),完成了日本管理学界对这一时期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总结。美国的特蕾西·高斯、理查德·帕斯卢卡等也有所建树。
“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是80年代中期产生于美国,源于日本80年代初的经营管理的成功。当时日本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如终身雇用、年薪制度等各种福利,让员工对公司产生极大的向心力,从而以踏实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促进了日本企业的蓬勃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管理学者的关注,是全球普遍重视的战略管理之一。研究者和提倡者普遍认为,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成功的关键,反映了当代企业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
90年代以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管理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信息与知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获取这些资源提供了可能;顾客的个性化、消费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只有能够合理组织全球资源,在全球市场上赢得顾客,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这一段时间管理理论的研究发展更加活跃,影响较大的有学习型组织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1990年由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强调营造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建立有机的、柔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在这种组织中,作为“教师”的领导者应提高员工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学习型组织包括五要素: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变心智模式、自我超越、系统思考。企业如果能够顺利导入学习型组织,不仅能够达到更高的组织绩效,更能增强组织生命力。学者阿里·德赫斯在《长寿公司》一书中也指出,成功的公司是能够有效学习的公司。他认为,知识是未来的资本,只有学习才能为不断的变革做好准备;此外,罗勃特·奥伯莱与保罗·科恩合著的《管理的智慧》中描述了管理者在学习型组织中的角色的变化,他们不仅要学会管理学习的技巧,还要使自己扮演成学习的领导者、师傅和教师的多重角色。
除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外,90年代还有一个热点——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是网络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想与方法,得益于90年代的信息化蓬勃发展。知识管理的思想结合互联网建立入口网站、资料库以及应用电脑软件系统等工具,成为企业积累知识的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新世纪利器。知识管理的代表作是杜拉克的《知识管理》一书,其主要内容是要在组织中建立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知识系统内,最终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从而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成本,有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
知识管理只有让知识与创新、管理、组织相结合,知识才会成为生产力。时至今天,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是目前的热门话题。
结语
纵观20世纪管理科学的发展史,尽管学派众多,理论纷杂,但基本上是按互相联系的两条路径演进的。一是组织理论研究:从经济人组织向社会人组织、自我实现人组织、文化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演进;二是管理方式方法的研究:从科学管理方法向行为科学管理方法、管理科学方法、流程管理方法、信息和知识管理方法的演进。这两条路径的演进反映了工业时代的管理经历形成、成长、成熟各阶段开始向信息时代的管理转变和改型。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行为科学、战略管理,还是企业再造,或是知识管理等依旧是我们今天的话题。无论是哪一种管理理论和思想,都是围绕管理的核心问题:“效果”而展开的,对于今天的企业改革,没有哪一种理论已过时或无用,应结合各自具体情况与环境,兼收并蓄,有选择地取舍,灵活应用。这样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自我,这才是我们回顾历史的目的所在。
第五篇:管理会计理论创新与发展论文
摘要:在供给侧改革不断的推进的今天,企业需要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在管理会计模式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得企业效率和质量都得到有效提高。所以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就管理会计理论创新与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是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以发展的关键,也是时代使然。基于此,笔者在阐述了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与内涵之后,论述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理论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理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管理会计;创新发展
一、供给侧改革提出的背景与内涵
2016年1月27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而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指从供给和生产端入手,不断的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在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得我国的经济实现良性的发展和进步。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僵尸企业清理掉,要将产能落后的企业清理掉,将我国企业发展的方向和落脚点放在创新上,进而使得供给产品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也使得供给结构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得到有效的提高,在使得大众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的经济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理论的必要性
在掌握了供给侧改革提出的背景和内涵之后,笔者就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理论的必要性进行了如下分析和研究。第一,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企业创造财务和价值的增值体系发生了变化,更加强调惬意的供给端,所以企业管理会计的建设思路也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催生了很多与传统商业模式有很大区别的新的商业模式,所以,企业要想在此时代下发展生存就需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改变既有的商业模式,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和改革。第三,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形成了全新的价值理念,更加强调人文、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的重要地位,所以,在此背景下,企业的管理会计既有的模式需要发展和创新。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理论的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理论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作为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在掌握供给侧改革内涵和精髓的基础上,落实好管理会计的改革与发展创新工作。以下是针对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提出的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加强对生态型管理会计的发展力度
总的来说,生态型管理会计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我国的环境现状不尽人意。在人口逐渐增加,需求逐渐膨胀的背景下,自然资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愈发严重,此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在此背景下诞生了生态型管理会计,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相比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生态型管理会计旨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在企业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型管理会计模式在强调企业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活动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最终在找到环境与企业发展平衡点的基础上使得生态型企业和生态型管理会计都得到发展和进步。所以说,就当今我国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国际背景来看,加强对生态型管理会计的发展力度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从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上着手来提升管理会计的价值
现阶段企业所处的时代是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经济结构逐渐优化、动力逐渐转换的时刻。此时要想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就需要企业掌握最新的技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所以说,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企业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从整个价值链上着手来提升企业管理会计的价值,使得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这一重要组成部实现价值最大化。在实际发展与创新的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就像城市智能生态家居一样,能够以市场和顾客的需求为导向,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提升价值链的整体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为创新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顾客的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作为企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在不断提高其适应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使得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三)加强企业创新发展的力度
当今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需要加强创新与发展的力度。而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效率和质量。所以,管理会计创新的过程中也需要以其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这就需要企业能够从以下几个基本点着手,一是在产品端,要以开发环保、节能、健康的产品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在渠道模式端,要加强对客户体验和服务生态的重视程度,并能够将其落到实处;三是在供应链端,要将客户关系和产业链生态作为重点关心和关注的内容。也就是说,企业只有将财务、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我国的管理会计实现价值最大化,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企业。
四、结语
总的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有助于企业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提高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从目前我国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经济环境来看,在未来的日子里,在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下,管理会计将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改革发展。而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本文对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管理会计理论创新与发展的相关建议仅是探索性分析,愿意抛砖引玉,笔者也将在今后的实践和理论知识学习中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探索,希望能够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一己之力。
作者:李思锦 戚丽影 李婷婷 单位:大连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晓静.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管理会计的作用及发展[J].江苏商论,2016(29):151-152.[2]李航.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管理会计改革思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22).[3]舒玉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浅析如何加强企业的管理会计创新[J].财经界:学术版,20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