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航行诗歌
不经意间望向远方,手中的轮盘不由自主的改变方向,那边的风景很美,别人总是说的这样魅,可是我不信,我要自己去看看,一探究竟。
人生的旅途是否精彩,在于手中的轮盘方向旋转的完美,每个人都能到达心中的那地,却总有人总是不停的改变方向,迷失了方向在大海中徘徊,怎能实现那心中的所谓?
切莫把暂时停泊的海港当做终点,也莫要把那帆布收敛,做好即将启程的准备,不要迷失在海港的景色的娇媚,散失了继续远航的心态,失的将是更美的灿烂。
纵使远方的风景很远,只要方向不变,时速不减,剩下的路程就会慢慢的缩短,纵然海涛翻涌,风雨电掣,我心依然,不曾改变。
第二篇:航行值班
航行值班注意事项
航行值班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专心致志地完成各项任务,确保机电设备安全正常运行。各值班人员应增强责任心,加强轮机业务学习,掌握轮机人员各自的必备知识。
1. 应勤于巡回检查,密切注意机电设备的运转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采
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发生,遇到疑难问题立即报告轮机员或轮机长。
2. 巡回检查时应做到勤看、勤摸、勤听、勤闻,注意主、辅机的油水的标尺位置、温度、压力以及排气温度等参数均处于正常范围内,并每两小时记录一次。
3. 注意检查发电机、配电板、电动机等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检查各项
仪表读数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时应及时处理或报告。
4. 经常检查机舱污水情况,发现异常水位应及时检查原因,查找泄漏处,同时报告轮机长。
5. 值班机工应及时加注润滑油,做好油、水、气的温度、压力的监测调
节工作,防止跑冒滴漏。
6. 进出港口和狭窄水道时轮机长应到机舱指挥,电机员、机匠长下机舱
协助,并严禁启动大功率负载,严禁向舷外排放任何污水。
7. 主机运转时任何情况下任何时候集控室不得处于无人状态。两个值班
人员在集控室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集控室内严禁看书看报睡觉。
8. 熟悉船舶应急反应程序,严格执行机舱应急情况下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9. 执行驾驶台或轮机长指令。
10. 非值班人员必须在每天早上8点到集控室集合,由大管轮或机匠长按
排当日机修工作。
11. 主机因故停车时原则上要求所有机舱人员到机舱抢修,但非值班人员
一定要到位参加抢修。
12. 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值班,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离岗、顶班、换班。建议
12-4值班人员值班前进行适当休息,严禁值班前搓麻将以保证安全值班。
13. 巡回检查后做好交接班工作,并将机电设备现状、驾驶台命令、轮机
长要求等交接清楚或在黑板或注意事项簿上注明。原则上要求机工在轮机员交接班后方可离去,以便处理一些未尽事宜。
14. 确保主、副空气瓶压力在主、副机启动压力以上,以备应急使用。
15. 日用油舱、沉淀舱要及时放残,机油柜及时抽出水份。
16. 特别注意造水机水位,防止吸空而损坏水泵。注意日用淡水水位防止水
泵发热。
17. 主机运转期间34#、37#风机保持运转,扫气箱导门及其附近保持清洁。
18. 副机负荷较大时,谨慎启动大功率负载。
交接班(值班)巡回要求
接班前(值班)按下列各点巡查:
1.膨胀水箱。检查各水箱水位及水质,各回水管是否通畅、是否含气或含油。
2.油舱。检查各沉淀舱、日用油舱(40#、38#、37#、36#、34#)油位并放残。
3.锅炉。检查水位、气压、水泵状况和热水井情况及报警功能,使用辅锅炉时还需要检查火焰状况。
4.造水机。检查真空度、水位,海水及凝水压力。
5.日用海水泵。检查水泵工作状况及海水压力。检查42#、43#油位。
6.舵机。检查日用油柜油位,管路及油泵等泄漏情况,检查油泵电机工作电流。检查46#水舱水位。
7.副机。检查滑油压力、温度、油位、排气温度、管路泄漏情况、声音是否异常、冷却水状况、增压器油位及工作状况、进气风压、调速器油位及波动情况。
8.日用淡水泵。检查水泵工作状况及淡水压力,及时泄放空气。检查所用水舱水位。
9.主机缸盖。检查油头泄漏及其振动状况,检查缸盖气孔漏水、注油管泄漏状况,检查气缸油油位、增压器油位及其工作状况、声音是否异常,检查缸盖附近是否冒烟。
10.空压机。检查油位及其泄漏、冷却情况、温度等,检查各工作水泵压力、泄漏及工作状况,检查分油机工作水箱水位。
11.主机高压油泵。检查中冷器温度、压力及冷却情况,检查扫气箱扫气温度、压力,检查注油器是否正常供油、正常工作,检查扫气腔温度,检查高压油泵工作及泄漏情况、齿条位置,注意各缸声音是否异常,检查缸套冷却水温度。
12.主机底部。检查各缸扫气腔出气管出气状况,测量日用滑油柜油位并检查油中含水量,检查柴油增压泵工作状况,检查分油机油位及其工作状况、油渣柜油位,检查污水井、管子弄污油水位,检查伸缩管泄漏及工作状况、是否有水击现象、气垫压力是否正常,检查各工作水泵压力、泄漏及工作状况,检查滑油冷却器状况、滑油温度及压力。
第三篇:《宇宙航行》教案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宇宙航行》教案
一、教材分析
《宇宙航行》系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第五节,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另外,学生通过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原理,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公式分析解答有关卫星运行的原因;
(2)掌握三个宇宙速度,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3)简单了解航天发展史。
(4)能用所学知识求解卫星基本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
(2)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 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3)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推导及合理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激发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课时安排:一节课
教 具:多媒体课件、计算机
三、设计理念
学科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品德三维一体的全面发展,这是本课件设计的基本理念。学生已学过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论,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人造卫星原理的理解,因此教学设计上采用理论探究法:在设计中突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通过设疑→思考→启发→引导这样一条主线,激发鼓励学生的大胆思考、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来掌握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人造卫星运转的环行速度与卫星发射速度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制作,计算机。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神七问天
2.导入语:探索宇宙的奥秘,奔向广阔而遥远的太空,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嫦娥奔月”“神七问天”标志着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航天技术。那么,卫星是如何上天的?是如何到达指定高度的?会掉下来吗?是什么力使卫星能绕地球飞行?„
本节课我们就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知识对宇宙航行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和研究。
3.提出问题:抛出的石头会落地,为什么卫星、月亮没有落下来?卫星、月亮没有落下来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二)人造地球卫星
1.抛物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落地点的变化,落地点为什么会变化? 2.牛顿的思考与设想:
△抛出的速度v越大时,落地点越远,速度不断增大,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牛顿根据自己的设想草拟了一幅极富创意的人造卫星原理图。
△牛顿的设想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物体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速度,但他的思想启发了后人,在太空探索中立了头功。
△展示牛顿的设想过程。
引出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的概念。
(三)宇宙速度
问题
猜测
獭猜猜猜 如何验证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1、问题的提出:人造卫星为什么不掉下来,人造卫星的线速度有多大。进行提示想想杂技水流星,水到了最高点为什么不掉来,一起探索原因,直到得出结论。围绕线速度问题,让学生猜测高轨道还是低轨道的人造卫星线速度更大。
利用这样的教学设计,力求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自己探究、自行分析的能力,得出结论:
由此解出
学生证实了刚才的猜测,在这一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研究ω、T 和半径r的关系,每位同学都能找到:,随着半径增大,ω减小,随着半径增大,T变大
接下去的任务就是如何导出第一宇宙速度,在点评公式时,提示学生,半径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情况,运行的最小半径为多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在理想情况下,运行的半径最小就是靠近地面的人造卫星,半径近似等于地球半径,也就是最大的线速度,学生得出:
可以近似认为r=R,将此代入,地球质量为5.89×1024Kg,半径为R=6.37×106m,G=6.67×10-11N·m2/Kg2 m/s=7.9Km/s
v1=7.9km/s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学生思考:
(1)将卫星送入低轨道和送入高轨道哪一个更容易?为什么?(2)所需要的发射速度,哪一个更大?为什么?
(3)发射速度和卫星绕地旋转的速度是不是同一速度?发射速度大说明什么?卫星运转速度大又说明什么?
从能的角度,圆周运动的公式引导学生分析二者的不同。学生思考:
我们刚研究过,当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时,卫星绕地球旋转时的速度越小,卫星发射时越难,送入轨道需要消耗的能量越多,发射的速度必须越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要将人造卫星送入轨道的发射速度必须大于多少?学生分析得出v≥7.9km/s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引导:发射速度越大,人造卫星就进入更高的轨道,当速度大到某一值时,卫星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不再绕地球运动我们把这个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它的大小为v2=11.2km/s。
同时分析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速度必须等于或大于16.7km/s,这个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动画展示三个宇宙速度
(四)梦想成真。让学生具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播放一段世界和中国的航天史实。让同学感想到: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的希望,现在需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要培养学生坚韧不拨、勇于探索、协力合作的科学精神以及严谨求实、谦虚谨慎、勇于质疑科学态度;也要培养学习者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这些策略在本案例中得到了体现。
(五)练习反馈,拓展延伸:
例1 设地球的质量不变,而地球半径增加为原来的2倍,那么从地球发射的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应为原来的()
A.倍
B.倍
C.½ 倍
D.2倍
例2 关于宇宙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宇宙速度是能使人造地球卫星飞行的最小发射速度 B.第一宇宙速度使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小速度 C.第二宇宙速度使卫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的最大速度 D.第三宇宙速度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速度
(六)小结与作业布置作业
1.航天事业正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请你到网上查阅,近几年的航天大事的资料,阐述你的观点,与同学交流。2.课本44页1、3题。结束语
尽管人类已经跨入太空,登上月球,但是,相对于宇宙之宏大,地球和月亮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两粒尘埃;相对宇宙之久长,人类历史不过是宇宙年轮上一道小小的刻痕„„宇宙留给人们的思考深邃而广阔。宇宙有没有边界?有没有起始和终结?地外文明在哪里?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最完美和最强烈的情感来自面对不解之谜。”你想加入破解他的行列吗?努力学习吧!
八、综合评价: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这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没有让学生机械的记忆,而且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学生的思考、动手、观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wx.jtyjy.com
第四篇: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
说课人:张婷婷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教育界的各位同仁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五节《宇宙航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作业设计与板书设计几个的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宇宙航行》是新课程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五节的内容,重点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通过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介绍,使学生对航天科学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大多是90后出生,他们已经对本节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是对知识体系条理性掌握,对易混淆知识的辨别能力还欠缺。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本节与第五章息息相关,不同水平的学生学起来认知程度不一样。从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来看,学生容易接收表象、浅显的知识,不易接收推理性强、易混淆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2)会解决涉及人造地球卫星运动的较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牛顿对卫星发射猜想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展示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2)通过介绍我国在航天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过程和方法,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应用领域。
突破重点的方法:从牛顿的设想出发,利用平抛运动的相关知识,提出了卫星不落回地面的最小发射速度,当卫星以这样的速度发射出去,卫星在地表附近绕地球运动,引出了第一宇宙速度。主要用到的方法是从假设出发,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得到结果,学生参与了探索过程,对本部分知识记忆更深刻。
五、教学难点
卫星的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的区别。
突破难点的方法:对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与发射速度两概念做重点强调,让学生从概念上做一个本质上区别。
六、教学方法
讲述法、提问法、设问法、多媒体演示法、引导讨论法、小组讨论法等。
七、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进入课程之前,展示参加“越野赛”同学的照片,祝贺他们取得了好成绩!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其兴奋点,顺势引入新课。)PPT展示:
嫦娥奔月、敦煌飞天、万户及杨利伟的图片。
导入语:从万户到杨利伟,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经历了艰辛与挫折,但是他们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请学生用掌声表达对他们的敬意。通过这节课来学习人类是如何实现“飞天梦想”的。
2.讲授新课:(1)宇宙速度
教师展示平抛运动,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将学生的回答与牛顿的设想作对比,作出肯定。教师鼓励学生对得到的结论进行发散思维,学生可能很难由一个平面跳跃到地球这个大曲面,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并适时设疑:若将从地球这个大曲面上抛出一物体当速度逐渐增大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让学生思考猜测,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并派代表发表见解。教师评价总结。
提出问题:请学生考虑,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谁提供?学生讨论,教师给予解释引导,共同建立物理模型、总结出解题思想。请同学写出相关公式,课件出示正确公式,同桌之间互相纠正。
让学生思考以多大速度发射物体,能使之不再落回地面?让学生分组探究如何求解物体绕地球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要求学生掌握两种求解线速度的方法,并独立计算线速度的数值。教师的任务是说明其意义:最小的发射速度,最大的环绕速度,并加以解释。介绍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使学生明确它们的数值。最后教师运用课件动态展示人造卫星处于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下的运行情况及运行轨道,变抽象概念为实际模型,加深学生的理解。(2)梦想成真
播放视频:历史回顾(人类载人航天50年),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通过播放视频及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感受人类对客观世界不断探究的精神和情感,激发爱国热情,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八、作业设计:1.P44问题与练习2、3 2.课外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编写相关文章。
《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及取得的重大成果》
(设计意图:课外探究作业不仅可以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扩展学生的视野。)
教师课堂结束语,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有始有终,较好的结束课堂教学活动。
九、板书设计
6.5宇宙航行
v2法二:mgm
RvgR7.9km/s
一、宇宙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1)定义:(2)求法:
Mmv2Gm法一:r2 rGMv7.9km/sr(3)数值:v17.9km/s
2.第二宇宙速度:v211.2km/s 3.第三宇宙速度:v316.7km/s
二、梦想成真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欢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教育界的各位同仁们给予指导!谢谢。
第五篇:《宇宙航行》教案
宇 宙 航 行
段 春 水
一、教材分析
《宇宙航行》系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第五节,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另外,学生通过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原理,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公式分析解答有关卫星运行的原因;
(2)掌握三个宇宙速度,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3)简单了解航天发展史。
(4)能用所学知识求解卫星基本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
(2)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 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3)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推导及合理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激发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课时安排:一节课
教 具:多媒体课件、计算机
三、设计理念
学科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品德三维一体的全面发展,这是本课件设计的基本理念。学生已学过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论,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人造卫星原理的理解,因此教学设计上采用理论探究法:在设计中突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通过设疑→思考→启发→引导这样一条主线,激发鼓励学生的大胆思考、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来掌握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人造卫星运转的环行速度与卫星发射速度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制作,计算机。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神七问天
2.导入语:探索宇宙的奥秘,奔向广阔而遥远的太空,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嫦娥奔月”“神七问天”标志着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航天技术。那么,卫星是如何上天的?是如何到达指定高度的?会掉下来吗?是什么力使卫星能绕地球飞行?„
本节课我们就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知识对宇宙航行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和研究。
3.提出问题:抛出的石头会落地,为什么卫星、月亮没有落下来?卫星、月亮没有落下来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二)人造地球卫星
1.抛物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落地点的变化,落地点为什么会变化? 2.牛顿的思考与设想:
△抛出的速度v越大时,落地点越远,速度不断增大,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牛顿根据自己的设想草拟了一幅极富创意的人造卫星原理图。
△牛顿的设想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物体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速度,但他的思想启发了后人,在太空探索中立了头功。
△展示牛顿的设想过程。
引出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的概念。
(三)宇宙速度
1、问题的提出:人造卫星为什么不掉下来,人造卫星的线速度有多大。进行提示想想杂技水流星,水到了最高点为什么不掉来,一起探索原因,直到得出结论。围绕线速度问题,让学生猜测高轨道还是低轨道的人造卫星线速度更大。
利用这样的教学设计,力求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自己探究、自行分析的能力,得出结论:
由此解出
学生证实了刚才的猜测,在这一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研究ω、T 和半径r的关系,每位同学都能找到:,随着半径增大,ω减小,随着半径增大,T变大
接下去的任务就是如何导出第一宇宙速度,在点评公式时,提示学生,半径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情况,运行的最小半径为多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在理想情况下,运行的半径最小就是靠近地面的人造卫星,半径近似等于地球半径,也就是最大的线速度,学生得出:
可以近似认为r=R,将此代入,地球质量为5.89×1024Kg,半径为R=6.37×106m,G=6.67×10-11N·m2/Kg2 m/s=7.9Km/s
v1=7.9km/s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学生思考:
(1)将卫星送入低轨道和送入高轨道哪一个更容易?为什么?(2)所需要的发射速度,哪一个更大?为什么?
(3)发射速度和卫星绕地旋转的速度是不是同一速度?发射速度大说明什么?卫星运转速度大又说明什么?
从能的角度,圆周运动的公式引导学生分析二者的不同。学生思考:
我们刚研究过,当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时,卫星绕地球旋转时的速度越小,卫星发射时越难,送入轨道需要消耗的能量越多,发射的速度必须越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要将人造卫星送入轨道的发射速度必须大于多少?学生分析得出v≥7.9km/s
引导:发射速度越大,人造卫星就进入更高的轨道,当速度大到某一值时,卫星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不再绕地球运动我们把这个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它的大小为v2=11.2km/s。
同时分析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速度必须等于或大于16.7km/s,这个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动画展示三个宇宙速度
(四)梦想成真。让学生具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播放一段世界和中国的航天史实。让同学感想到: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的希望,现在需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要培养学生坚韧不拨、勇于探索、协力合作的科学精神以及严谨求实、谦虚谨慎、勇于质疑科学态度;也要培养学习者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这些策略在本案例中得到了体现。
(五)练习反馈,拓展延伸:
例1 设地球的质量不变,而地球半径增加为原来的2倍,那么从地球发射的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应为原来的()
A.倍
B.倍
C.½ 倍
D.2倍
例2 关于宇宙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宇宙速度是能使人造地球卫星飞行的最小发射速度 B.第一宇宙速度使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小速度 C.第二宇宙速度使卫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的最大速度 D.第三宇宙速度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速度
(六)小结与作业布置作业
1.航天事业正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请你到网上查阅,近几年的航天大事的资料,阐述你的观点,与同学交流。2.课本44页1、3题。结束语
尽管人类已经跨入太空,登上月球,但是,相对于宇宙之宏大,地球和月亮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两粒尘埃;相对宇宙之久长,人类历史不过是宇宙年轮上一道小小的刻痕„„宇宙留给人们的思考深邃而广阔。宇宙有没有边界?有没有起始和终结?地外文明在哪里?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最完美和最强烈的情感来自面对不解之谜。”你想加入破解他的行列吗?努力学习吧!
八、综合评价:
这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没有让学生机械的记忆,而且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学生的思考、动手、观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