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动作词》教学反思(5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12:1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玩转动作词》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玩转动作词》教学反思》。

第一篇:《玩转动作词》教学反思

因为做了“以读助写”的课题研究,所以就想着能一路走下去,三月份工作室安排我送课,我设计的是“学用颜色词”的教学内容,也是一时兴起,当时正值草长莺飞、柳绿花红的季节,室外的色彩实在太诱人。这次还需要我上一节课,于是就考虑能否做一个系列的作文课出来,才有了这节“学用动作词”的课。与前次待遇不同,这次大家对我很放心,从第一次磨课到后来,主要的设计基本都没有动,只在细节上做一些修改。之所以设计的问题不大,我想是前一节课给了一个模子,所谓“万事开头难”吧,后面的就有方向和方法了。

不过是去长丰师范附小送课,比不得在县内,李老师还是相当重视的,要求一而再再而三地磨课。表达类的课和阅读课不同,我想只要能引导学生说出来、写出来就行,所以磨课的经历倒也不觉得痛苦,但是磨着磨着,大家没有提意见,我还是自己否定了自己的一些东西。设计的游戏“贴嘴巴”不算新,不少孩子也玩过,而且与我之前设计过的“独臂穿衣”游戏不同,这个游戏不能全员参与,听了长丰师范附小的范薇薇老师的作文课《有趣的游戏》,就发现我们虽然同样设计游戏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但出发点和目的地都不同。《有趣的游戏》就是写“撕名牌”游戏,我的游戏虽然也是让学生说、写“贴嘴巴”,但目的不是写游戏场景,而是在写游戏中训练生动具体地使用动作词。我的游戏只是手段。因此,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第一位学生玩游戏时,我要求台下学生边观察边用汉字记录看到的动作,在交流时发现有的学生一口气记录八个表示动作的词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观察点,这样的指导应该更有效。

关于“读”的部分,考虑到必须体现“以读助写”,做设计时不得不在人教社的网站上一篇一篇电子课本翻看,开始选择的是《触摸春天》一文中安静抓蝴蝶的一段话,试教后总感觉不够好,当时归纳给学生的是“看得见慢动作”,意思是多用一些表示动作的词,可以把场景写具体,还归纳了“用得准动作词”,意思是使用要精准。但这样归纳出来再指导写作难度太大,尤其是用得准,我们的学生能多用就不错了。于是后来找到了《自然之道》中的一段话,动作词很典型,而且课后练习题有体会动作词前修饰语作用的训练,从归纳出最终的学用动作词和修饰语的训练点。

其实,每次课没有最终成型之前,都会有很多种想法和设计,在课堂上磨着磨着就能找到最适合学生的一种。每次上作文课并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只有一个大方向,太自由了还真是不好把握。

第二篇:动与静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动与静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设计了两个活动:“荡秋千”、“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先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的现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材料与用具: 电扇,多媒体课件。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让两组同学来模拟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并分析对两组学生来说,哪一种算运动?哪一种算静止?

同学演示:第一组行走,第二组不动。

提问:哪位同学愿意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如:“为什么你会这样想?你认为这两种状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什么动了?什么没动?)

引导学生归纳出:当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时是运动,否则就是静止。2.想象:夜晚,月亮走我也走的情景。3.观看荡秋千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一定会见到很多运动和静止的物体!例如: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秋千上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二)新课教学 1.举例探讨

教师:关于运动与静止,我曾经听到过一段有趣的对话。有一次,我坐火车,旁边有一对母子,小男孩大约3~4岁,可能第一次坐火车,什么都感到新鲜,火车开了以后,他还在东瞧瞧,西看看。突然,他注意到窗外的景物,然后就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似得叫了起来:“妈妈,房子和树都在往后跑。”他妈妈就笑了:“傻孩子,不是房子和树在跑,而是火车在动。”

教师:现在我要求四人一组,同学之间对此问题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话?为什么?归纳小组的意见,等会派代表来汇报。

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汇报与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进行解释和交流。(其中,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小男孩的话,如:“你们坐火车或汽车时,有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假如小男孩站在路旁,他还会认为房屋和树木在动吗?”“为什么坐在车里会有这种感觉?他有把自己看成是动的吗?”“当他把自己看成是不动的,然后比较房屋、树木与自己的位置,他发现了什么?”等等)

归纳:科学上判断物体的动与静,一般会先假设一个不动的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然后会拿要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进行比较,看它们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有,则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2.运用多媒体演示孩子“荡秋千”的片段。

提问:请四人小组的同学一起分析,根据上面所学的知识,如果要研究秋千上男孩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哪些物体做参照物?分别和这些参照物比较,秋千上的男孩的运动情况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各小组同学分析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相互交流质疑。

提问:为什么同一个人,既可以说他是运动的,又可以说他是静止的呢? 让学生交流得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参照物的选择很重要。

3.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科学用语,讨论课本插图中,不同情景下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

拓展活动: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

引导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判断例子中物体的运动情况,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课堂练习

(教师出示幻灯片)师生共同完成(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秋千上的人

静止

地面上的人

运动

.秋千上的人

运动

地面上的人

静止

2.研究的物体

参照物

位置是否改变

动或静

乘客

地面、树

改变

乘客

司机、汽车

没改变

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同学发展为本”,让同学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同学掌握所学知识之后,我就让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又让同学回到课文中,分析课文中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最后让同学分析电风扇工作时各个局部的运动情况。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发展了同学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同学的多种感官,能极大地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同学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我也感到,跟采用保守手段教学相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轻松。

第三篇:《动与静》教学设计与反思

《动与静》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是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位置与运动》单元中的第三课。在这一课中,将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虽然选择的学习内容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是对学生的思维逻辑性要求比较高,引导难度把握不好,就会影响学生的探究开展,最终影响学生对运动的认识。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的安排:先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的现象。教学目标:

⒈探究目标: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⑵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⒊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⒋环境目标: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学重难点: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教学准备:小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动与静》。在上新课以前,首先要弄清楚,我们习惯上是如何判断运动和静止的?我会利用小车来模拟这两种状态,请分析一下,对你们来说,哪一种算运动?哪一种算静止? 教师演示:第一次让小车行驶一段距离,第二次让小车不动。

问:哪位同学愿意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如:“为什么你会这样想?你认为这两种状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什么动了?什么没动?)

引导学生归纳出:当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时是运动,否则就是静止。

二、新授:

⒈师:关于运动与静止,我曾经听到过一段有趣的对话。有一次,我坐火车,旁边有一对母子,小男孩大约3~4岁,可能第一次坐火车,什么都感到新鲜,火车开了以后,他还在东瞧瞧,西看看。突然,他注意到窗外的景物,然后就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似得叫了起来:“妈妈,房子和树都在往后跑。”他妈妈就笑了:“傻孩子,不是房子和树在跑,而是火车在动。”

师:现在我要求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话?为什么?归纳小组的意见,等会派代表来汇报。

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汇报与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进行解释和交流。(其中,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小男孩的话,如:“你们坐火车或汽车时,有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假如小男孩站在路旁,他还会认为房屋和树木在动吗?”“为什么坐在车里会有这种感觉?他有把自己看成是动的吗?”“当他把自己看成是不动的,然后比较房屋、树木与自己的位置,他发现了什么?”等等)归纳:科学上判断物体的动与静,一般会先假设一个不动的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然后会拿要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进行比较,看它们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有,则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⒉运用多媒体演示 “荡秋千”的片段。

问:请四人小组的同学一起分析,根据上面所学的知识,如果要研究秋千上男孩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哪些物体做参照物?分别和这些参照物比较,秋千上的男孩的运动情况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各小组同学分析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相互交流质疑。

问:为什么同一个人,既可以说他是运动的,又可以说他是静止的呢? 让学生交流得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参照物的选择很重要。⒊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科学用语,讨论课本插图中,不同情景下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

三、拓展

引导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判断例子中物体的运动情况。

四、简单小结本课。

《动与静》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让学生看课本中“荡秋千”的插图,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从坐在秋千上女孩的角度来看,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她自身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所以她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静止的;而对于地面上的女学生来讲,秋千的男学生相对于自身来讲位置在不时改变,所以认为秋千上的男学生是运动的。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图中判断秋千上的男同学是否运动,是将秋千上的男学生和判断者自身作比较,看两者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说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的,人或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人或物体是运动的;反之,位置没有改变就是静止的。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之后,我让学生分析课文中三幅图里戴帽子学生的运动情况(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复习了刚刚学习的运动知识。

第四篇:“同动同静”教学模式反思

“同动同静”教学模式反思

韩向平

“同动同静”模式是现阶段复式教学的一种新模式,通过自己对“同动同静”模式的理解和实践,整体感觉对该模式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静时小组合作学习不深入,动时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配合不够融洽,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所以在对同动同静模式的实践上,我还存在以下疑虑。

第一,如何在备课时整合教材。

复式教学和单式教学活动最大的区别就是一节课要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班级授课,因此,课前研究教材是备课环节的重要部分,但是,在备课时如何整合教材呢?并不是所有相邻年级的教材都有共同点。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加法,二年级学生学习乘法,虽然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但是一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教材,抓住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再结合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因此,备课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

第二,如何正确理解“同动同静”模式。

这种模式与“动静搭配”模式最大的区别是:这种模式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班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合理安排下同时进行直接或间接教学,而后者则是不同年级学生交替授课,交替练习。所以,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动”的过程不仅包含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新知识的讲解,还包含教师的总结,指导环节,而“静”的过程不仅包含学生的课堂练习,还包含学生小组为单位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因此,只有做好“动静”的合理搭配,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才能做到”动“有所得,”静"有所获。

第三,如何在 “同动同静”中处理好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复式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同时面对至少两个年级,要在同一节课中完成两个年级的教学,因此,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由于要面对两个年级的学生,教师在上课中难免会忽略个别学生,或由于教学设计不周到,教学经验的欠缺,往往会在一个年级花费大量时间而忽略另一个年级。又或者两个年级学生混合分组,如果分组不当,也会造成不爱学习的学生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

“同动同静”模式是一种新的复式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仍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再探索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第五篇:玩转电磁铁教学设计

《玩转电磁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玩转电磁铁》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三个单元,“表达与交流”是本册教材探究能力的一级目标,本单元紧扣这一目标,安排了《电动玩具大拆装》、《玩转电磁铁》、《小小玩具发明家》、《信息发布会》四课内容。《玩转电磁铁》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拆装电动玩具认识小电机的基础上,猜想小电机转动的原因与电磁铁的关系,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大小,为发明电动玩具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电磁铁”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了解的非常少,而学生对电动玩具的小电机转动有极大的兴趣。因此,在本节中从学生的兴趣导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即:发现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

1、了解电磁铁的构成和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2、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3、能设计并动手进行电磁实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与提问、猜想与验证发现通电线圈具有磁性,进而认识电磁铁,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电压和线圈的匝数有关。

难点: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加以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果。

教具准备:

小电机、电池、电池座、导线、铁钉、大头针、小磁针、实验记录表等 设计特色简述:

本节课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和线圈匝数的多少有关。„„)、做出假设(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力就大;线圈匝数越少,电磁铁的磁力就小。)、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出示电动玩具)喜欢玩吗?我也喜欢玩,可它为什么会动呢?谁能告诉我呢!(马达)马达也叫电机。关于电机,你还知道什么?

同学们的问题可真多,可称为小科学家了!要想弄明白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小电机的构造,才能解决其他的问题。想知道电机里面是什么吗?我们干脆拆开看看吧!动手研究小电机里面的构造

观察后,对小电机里的构造和功能进行猜想。

1、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谁能说一下小电机的构造?(板书:小电机的构造:线圈、转动轴、外壳、磁铁。)

什么是线圈呢?(我们把铜线一圈一圈的绕起来就叫线圈。绕的圈数叫匝数。在小电机里有三个这样的线圈)

2、你知道了小电机的构造后,有什么新的问题吗?

(同学们的问题有很多,但基本集中在“小电机的电线为什么要绕成一圈一圈的 ?小电机里面为什么要有磁铁?”)是啊!小电机里的电线为什么要一圈一圈的绕起来呢?(幻灯片,电线绕成线圈)

绕起来的线圈通电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呢?(幻灯片,加电池)

二、探究

1.提出问题并选择问题

师:关于电磁铁,你想研究点什么?

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要研究这些问题,首先得会制作电磁铁。2.制作电磁铁

师:在咱们每个小组的桌子里面,我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制作材料。同学们把它拿出来,看书制作一个电磁铁玩玩。

师:大家制作好了吗?向各位老师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制作的,好吗? 师:电磁铁好玩吗?那么,刚才你在玩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呢? 3.小比赛:

师:电磁铁真好玩,那咱们各小组进行一次比赛,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一数有次吸引了几根,看谁吸引得多。(教师参与)

师: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吸了几根大头针。4.观察装置特点

5.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大家想一想,刚才我们各小组制作的电磁铁,为什么吸引的大头针不一样多? 师:磁力大小不一样,那么,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6设计方案

师:同学们,你们想验证哪个猜想?打算怎样验证呢?小组同学讨论并派代表汇报实验方案。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的实验方案?

验证电磁铁磁性大小是否与线圈匝数有关,电池节数应该相同。线圈匝数不同,可以分别缠20匝、30匝、40匝。看看缠不同的线圈匝数,电磁铁吸起大头针的数量有什么不同,来验证电磁铁磁性大小是否与线圈匝数有关。

验证电磁铁磁性大小是否与串联电池节数有关。我们保证线圈都缠40匝,电池电量相同,但串联电池节数不同,分别用一节电池、两节电池、三节电池,看看电磁铁吸起大头针的数量有什么不同。

验证电磁铁磁性大小是否与新旧电池(电量)有关。我们保证线圈都缠40匝,串联电池节数也相同,看看电磁铁吸起大头针的数量有什么不同。

在实验时,大家要及时地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老师课前发给每个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开始行动吧!

(五)验证

师:刚才我们猜想磁力大小与这些因素有关。究竟有没有关系,我们得用实验去验证。你们小组想怎么做这个实验?小组协商一下。(学生分组讨论)

师:来说一下你们想怎么做这个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参与。

师:大家实验完成了吗?把研究的过程汇报一下。

三、拓展延伸

师:由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而且磁性大小和磁极都可以控制,因此,电磁铁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师:老师课前也收集了相关资料。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并介绍:磁悬浮列车、电磁起重机、电铃、电话听筒和扬声器资料。)

提问:这些电器或机器上哪是电磁铁?为什么说那是电磁铁?(有线圈和铁芯,所以是电磁铁。)

四、巩固与应用

师: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动手制作一个超大磁力的电磁铁。

(学生动手制作电磁铁并用自己制作的电磁铁进行钓鱼比赛)

师:看来同学们对电磁铁都很感兴趣。小小电磁铁,奥秘真不少。下节课我们就利用电磁铁来设计并制作自己喜欢的电动玩具,相信大家在下节课也会有更出色的表现!五板书设计

玩转电磁铁

磁力大小因素

线圈匝数 电池节数„有关()

电量大小

附:

下载《玩转动作词》教学反思(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玩转动作词》教学反思(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玩转工具箱》教学设计

    玩转工具箱之巧手补按钮 ——浙教版七下第八课《玩转工具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玩转工具箱》一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第二单元第8课。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已初步认识了Ph......

    线条的动与静教学反思

    《线条的动与静》教学反思 《线条的动与静》是四年级美术教材中的一节绘画基础课,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曲线与直线分别能够表示动与静的感觉及能利用直线或曲线完成......

    《哪里在动》中班科学教学反思

    活动片段:这是中班科学活动《哪里在动?》的活动片段,活动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探究发现,知道身体的许多部位都会动。在活动的开始,教师与幼儿玩了一遍“木头人”的游戏,目的是通过“定......

    玩转古诗词——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玩转古诗词——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苏东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小学习、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

    ”动、静“教学

    一、教学中“动”与“静”的误区 一直以来,不管是上课还是听课,主要的一个评价标准就是看课堂是否精彩,精彩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看课堂是否出彩,而出彩又大多指向课堂的“动态性......

    幼儿园儿童节反思《玩转六一节》(合集)

    玩转六一节教学反思适用于儿童节教学活动的反思当中来,通过这个故事,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是不如成年人的,在成年人眼里,思维里,思考模式是固定的,符合实际的,在孩子眼里,什么事物都......

    《平行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教学反思

    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这章后,安排了一节关于动点问题的专题课,这一节课的问题设计环环相扣,体现出教师扎实的数学功底、精湛的上课艺术,思路清晰,层层递进,结构严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

    三动教学模式

    学习“三动”课堂教学模式有感 我们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接受式学习”是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主导的甚至是惟一的学习方式。它的精髓是: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