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教师换一种目光看孩子教学反思
在幼儿园中,有的老师总喜欢安稳一点的孩子,因为这样的孩子听话好管教,让老师省心,也总能淘得不少老师们的喜爱。而对于那些过于“活泼、爱动”的幼儿,则往往因为其“调皮、惹事”,久而久之,则可能得到“另眼相待”的“特殊待遇”。
但我觉得,对待那些过于“活泼、爱动”的幼儿,需要老师行使有别于一般幼儿的教育和教导方法,找准切入点,通过意识引导而使其行为上产生循序渐进的转化,逐步改变其过于“活泼、爱动”的习惯,使其容入班级整体活动之中去。我带的小朋友中就有这么一位,他不仅活泼爱动,而且常常给老师制造些小的“恶作剧”。比如,在大家一起游戏时,他往往趁老师不注意就会掉头大窜,让老师追来追去,累得老师气喘吁吁;教育活动中有时他会钻到桌子底下与你玩“捉迷藏”;可能由于他的过分爱动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幼儿园里已经小有名气,大部分老师认识他。他的妈妈曾这样给我说过:“我的儿子不简单,四岁就成了'明星'”,我也曾开玩笑地对家长说:“你的儿子简直就是一个'自由人'”。
如何教育这样一位刚刚三岁的“自由人”呢?我的切入点是--找优点,并使其发扬光大。根据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很聪明,反应能力强。有时老师在门外回教室时,外面的老师会轻轻敲门或向里招招手,示意小朋友过来开门,四岁的孩子大多猜不透老师的心思,可班上那位所谓的“自由人”几次急匆匆地跑过来,给老师打开门,这时我便过去亲他一口,并伸出大拇指以示鼓励,让他感受到跑过去做了一件正确的事,老师就会喜欢我!
我还发现他喜欢交朋友,人缘好。一天早上开饭时他迟迟不吃,他说他要等到他的好朋友来了一起吃!还有一次,班上的新新小朋友因生病几天未来园,当新新小朋友来园时,他主动走上前去迎接,并拉着他的手认真地说:“你怎么了?”。当时我看出了他此时的心情,他确实是真的想念新新小朋友了,这也是他关心小伙伴的一种真言真行。一次次的观察,一次次的发现,让我对这位幼儿有了新的了解,一次次地鼓励给了他自信,使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产生了更多的积极行为,并为其带来了更多的成功体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的进步可不小,他再也不一人跑出去让老师追来追去;现在他再也不是以前妈妈眼里的那个“自由人”了。
记得一位专家曾这样讲过:“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独特价值,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使美好的教育得与独特发展。”
第二篇:中班教育笔记—换一种目光看孩子
中班教育笔记—换一种目光看孩子
在幼儿园中,有的老师总喜欢安稳一点的孩子,因为这样的孩子听话好管教,让老师省心,也总能淘得不少老师们的喜爱。而对于那些过于活泼、爱动的幼儿,则往往因为其调皮、惹事,久而久之,则可能得到另眼相待的特殊待遇。
但我觉得,对待那些过于活泼、爱动的幼儿,需要老师行使有别于一般幼儿的教育和教导方法,找准切入点,通过意识引导而使其行为上产生循序渐进的转化,逐步改变其过于活泼、爱动的习惯,使其容入班级整体活动之中去。我带的小朋友中就有这么一位,他不仅活泼爱动,而且常常给老师制造些小的恶作剧。比如,在大家一起游戏时,他往往趁老师不注意就会掉头大窜,让老师追来追去,累得老师气喘吁吁;教育活动中有时他会钻到桌子底下与你玩捉迷藏;可能由于他的过分爱动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幼儿园里已经小有名气,大部分老师认识他。他的妈妈曾这样给我说过:我的儿子不简单,四岁就成了‘明星’,我也曾开玩笑地对家长说:你的儿子简直就是一个‘自由人’。
如何教育这样一位刚刚三岁的自由人呢?我的切入点是——找优点,并使其发扬光大。根据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很聪明,反应能力强。有时老师在门外回教室时,外面的老师会轻轻敲门或向里招招手,示意小朋友过来开门,四岁的孩子大多猜不透老师的心思,可班上那位所谓的自由人几次急匆匆地跑过来,给老师打开门,这时我便过去亲他一口,并伸出大拇指以示鼓励,让他感受到跑过去做了一件正确的事,老师就会喜欢我!
我还发现他喜欢交朋友,人缘好。一天早上开饭时他迟迟不吃,他说他要等到他的好朋友来了一起吃!还有一次,班上的新新小朋友因生病几天未来园,当新新小朋友来园时,他主动走上前去迎接,并拉着他的手认真地说:你怎么了?。当时我看出了他此时的心情,他确实是真的想念新新小朋友了,这也是他关心小伙伴的一种真言真行。一次次的观察,一次次的发现,让我对这位幼儿有了新的了解,一次次地鼓励给了他自信,使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产生了更多的积极行为,并为其带来了更多的成功体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的进步可不小,他再也不一人跑出去让老师追来追去;现在他再也不是以前妈妈眼里的那个自由人了。
记得一位专家曾这样讲过: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独特价值,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使美好的教育得与独特发展。
第三篇:换一种思维看教育
换一种思维看教育
——读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有感
文/孤帆远影
当举国上下越来越关注教育,越来越期待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的时候,林格先生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教育是没有用的》。他认为,从来没有一种成功的教育,身上背负这么多跟教育无关的内容:升学、就业、致富、成名成家„„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迷信教育目标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加以实现,导致了中国的家长太累、教师太累,而教育的生产力却非常低下。
在这本书中,林格先生分析了当前教育面临的困境,提出要回归教育的纯真,要关注学生的心灵发展,从人性的角度设置教育的目标,相信孩子们发展的潜能,全面依靠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1.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看到雪花翩翩落下、静观太阳缓缓升起,欣赏一首美好的曲子,深夜聆听此起彼伏的虫鸣的时候,我们常常能够瞥见自己内心深处那无比宁静和美好的地方。感受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才能让生命生动而自由起来。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果他们的心灵没有被教育者(家长、教师等)感应到,一切的教育都是没有用的,教育的本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现在的教育者,喜欢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并要求孩子不折不扣的加以执行,至于孩子自己是否愿意,教育者毫不关心。很多家长和教师,不仅替孩子设计,还要不断监督孩子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不厌其烦地在孩子面前唠叨,让孩子们反感至极。教育的低效,首先就是因为教育过程缺乏心灵感应,多的是教育者一刻不停的耳提面命。
教育者应有一格美德,那就是——让自己变得柔弱起来。只有自己的内心变得柔弱了,才能缩小孩子的心灵与教育者心灵之间的距离,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说,人活着的时候,浑身是软的,死了才硬梆梆;草木活着的时候,非常细腻,死了才干枯。所以说,坚硬的东西往往是死了的东西,活着的,反而是柔弱的东西。孩子的心灵是柔软的,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坚硬的物件”的撞击和摩擦,使得心灵变得千疮百孔,他也许用一生的力量都不能修不起来。
厌学,是现在一个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不光是那些在班级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厌学,很多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也厌学。很多人看到孩子厌学之后,总是从学习方法上、从师生关系上加以引导,但常常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孩子内心的关怀。当孩子内心缺乏了学习的愿望,产生了恐慌的心态时,学什么都是没有用的。教育者,首先应该打开自己的心门,然后用自己的心灵去沟通、打开孩子的心灵,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2.教育者要转变自身的角色
做“火柴”,不做“蜡烛”
蜡烛的自喻表明了教育者内心的虚弱和执拗。当教育者满怀深情地歌咏自己的时候,他已经把教育的目标遗忘了。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根“蜡烛”,这根蜡烛有着无限的能量,教育者的任务不是点燃自己,去照亮孩子,而是要做一根火柴,点燃孩子心中的蜡烛,点亮孩子心中的光明。具体地说,“火柴”的作用在于激发并强化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让其成为激励孩子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做“律师”,不做“法官”
做孩子的律师,意味着站在孩子的一边,竭力维护、捍卫孩子。做一个裁判是非的法官,意味着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与孩子形成一种对抗的关系。
做“农夫”,不做“园丁”
农夫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植物自行生长;而园丁按照要求修剪植物的枝叶,把那些伸出头来的部分剪去,甚至使用化肥、农药、生物技术,控制和改变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让其按照人为的需要来发展。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很多时候,不听话、叛逆、顶撞,其实就像我们身体偶尔的小恙。身体就像我们的孩子,孩子就像我们的身体,不能善待孩子,可以等同于自虐狂,控制孩子的自然、自由生长,压抑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可以等同于古代用裹脚布捆住自己的脚导致脚的畸形。
做“啦啦队”,不做“领跑着”
教育者永远无法和孩子一起跑到他的人生终点,因此,最好的选择是站在看台上,为孩子呐喊助威,起到啦啦队的作用。
哲学家说:“人在孤独的时候,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世界三大宗教的创立,都是在孤独状态下形成的。孩子的成长需要适量的孤独,教育者无时无刻地陪伴干预了孩子的成长。孩子的路需要自己走,必须经受孤独,有了孤独感,人才能在踽踽独行中变的坚强和独立。
3.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
素质教育,是中国对世界教育的一大贡献。2008年,中国的“素质教育”正式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教育品牌。林格先生在书中告诉我们,人的素质不是教诲来的,而是逐步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最终内化为人的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六大行为习惯,是家长和教师都要特别关注的:
1)把一件事情做到底
坚持将一件事情做到底,是非常困难的,我对此有深刻的体会。我给自己定的每天写100字的博文、每周读一本书等,已经坚持了3年半,其中所付出的辛苦,可能只有我自己体会得到。很多博友看了我的博客后,说要和我呼应,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就一个个打退堂鼓了。
世界上没有一步登天的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没有坚持不懈的积累,那看上去小小的一步,可能就会成为无法逾越的距离。
2)孝敬父母
孝是做人的起点,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更不用说去爱其他人以及爱国家了。
3)说了就一定努力去做
言而有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信守诺言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
一。“说了就一定努力去做”意味着实事求是,不说瞎话。做人做事如果不能做到这点,那么受到损害的可能不仅仅是自身形象,有时甚至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4)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归位意识体现在个人生活中,是整洁的生活状态,体现在公共场合中,是一个人的公德心和对公共财物的责任心。养成“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的习惯,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就会一目了然,有的时候取放东西就像本能一样,根本不会浪费什么时间,会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5)认真写字
字如其人。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特征。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斯坦认为,笔迹是大脑传递给手指的意念,就像指纹一样,世界上没有完全雷同的笔迹。写字绝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认真写字的习惯,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以及对事、对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6)从错误中反思自己
人的智慧来自于反思。学习是一个争取正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恰当的反思,能够使错误变成经验,成为继续学习的宝贵资源。
印度哲学家有一本书叫《当鞋合脚时》。书中提到,“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给不同孩子提供适合其个性的教育,让孩子不至于感受到“硌脚”的痛苦,甚至感受不到自己在接受教育,那么教育就是很自然的
第四篇:换一种视角看教育
换一种视角看教育
俗话说:“思想有多远,路就能走多远”,观念决定行动。实施新课程,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显得非常重要。
一、教育观问题——根雕原理
根雕艺术家去寻找树根之前,不会去构想好根雕形象后,再按图索骥去找相似的树根,而是在找到树根之后,依据树根的形状去雕塑。这说明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者应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缺点。
二、主体观问题——过河原理
有一则寓言说:一位教授坐上一条小船过河,在船上教授高谈鸿论,滔滔不绝,教授向船夫提出的问题,船夫要么回答不上来,要么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教授很生气,说:“你这个船夫素质太差劲,怎么连起码的语法都不通。”船夫听了并不理会。这时,船驶到河中间,风也大了,浪也大了,小船眼看就要翻了。船夫问教授:“你会游泳吗?”教授吓得面如紫色说:“我不会!快救救我!”一个巨浪打来,小船翻了,教授葬身鱼腹。船夫凭着自己游泳的本领游上了河岸。这则寓言以坐船的和撑船的各有各的优势,告诉我们,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教师不能以统一目光看待学生,唯一方法教育学生,唯一标准评价学生,所有学生都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要在微观领域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发展观问题——图钉原理
我们把图钉帽比喻为学习基础,图钉尖比喻为学习特长,就可看出,图钉帽和图钉尖是不可分离的,人才也是坚实的素质基础和良好的个性特长的统一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使学生的素质基础和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
四、教学观问题——饮茶原理
有这么一位侍从,在他主人比武结束后,先给主人泡了一杯淡淡的凉茶,主人一口把茶喝完了,接着又给主人泡了一杯香香的温茶,主人分两口喝完,最后给主人泡了一杯浓浓的热茶,主人慢悠悠的品味着,对侍从大加赞赏。饮茶是如是,教学活动也就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应学生的不同要求,要坚持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结合。
五、动力观问题——蛙跳原理
有两只青蛙掉入深坑,跳不上来,在一片“不要跳了”的呐喊声中,一只青蛙死在坑中,一只青蛙跳出了深坑。原来跳出来的青蛙是聋子,它把“不要跳了”当成“加油”声。这个寓言故事说明,形成引导和激励机制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要建立以鼓励为主的激励机制以增强学生发展优势和提升弱势的信心。
六、师生观问题——钉孔原理
有一个人老犯错误,他问一位长者怎么办?长者告诉他:你犯了一次错误就在树桩上钉上一个钉子,改正一个错误就拔掉一个钉子。他听了很受启发,以后每犯一次错误就在树桩上钉上一个钉子,直到树桩钉得满满的。他看到满满的钉子,觉得实在不能再犯了。下决心改正错误,尔后他每改正一个错误,就在树桩上拔掉一个钉子,最后树桩上一个钉子也没有了,他非常高兴,去向长者表示感谢。长者没有接受他的感谢,要他回去看看树桩上留下了什么。他看了后说,树桩上留满了钉孔。是啊,改正错误容易,而因错误导致的伤害却是永远无法抹平的。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终身学习社会,接受学校教育不止是人生的准备阶段,更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师源性”情感伤害。
七、评价观问题——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教授,他来到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
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评价是期望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着教育的方向,必须高度重视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评价方式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必须高度重视评价方式的人性化;要将绩效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统一起来,以通过评价激励进取。
八、过程观问题——木碗原理
“木碗”故事是讲,有一对年青父母,因长辈手发抖常打碎瓷碗,就改用木碗给长辈盛饭,他们的儿子也动手做木碗,问曰:“给你们将来用”。这则故事起码说明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体验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验环境;二是教师的行为是学生行为判断的重要体验依据,俗话说“教师的影子,就是学生的样子,教师的步子,就是学生的路子”,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要强调新形势下的身教重于言教。
九、教育价值观问题——分苹果原理
在美国,一位死囚和一位部长都有分苹果的体验。死囚的妈妈,因为死囚谎称要把大苹果让给弟弟而分给他大苹果,所以死囚经常说谎最终成为死囚;部长的妈妈,给几个孩子公平竞争,看谁
铲草坪又大又干净,谁赢了,谁得到大苹果。所以部长一生诚实守信,用优异的绩效博得大众好评,而成为部长。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教育价值的最重要体现,教育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加强德育体系、德育点和德育场的研究,以增强价值观教育的自觉性。
十、方法论问题——穿越玉米地原理
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第一个要比谁穿越得快;第二个要比在穿越的过程中谁掰的玉米多;第三个是比过程当中,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这就是平常所说的速度、效益和成本的关系问题。成熟的企业都知道速度、效益和成本必须要全面、整体考虑。
速度、效益和成本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效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成本可看作学习体验。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学习时间是前提,学习结果是关键,学习体验是灵魂。教学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因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的积极体验。
第五篇:《换一种问法不一样》 教学反思
一次公开教学,让我至今难以释怀,其中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深深震撼了我,引起我极大的反思。
那是执教《说勤奋》,按照学校要求,向家长开放,事情过去了很久,但我仍记忆犹新,整个过程历历在目,回忆上课之前自己的备课,曾为那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暗暗得意。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感受童第周勤奋学习的精神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童第周成功的经历证明了什么?学生从文中找出了这样两个句子:
(1)即使基础差,只要勤奋,照样可以取得好成绩。
(2)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我让学生谈了谈自己的理解后,接着便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想把这两句话送给我们班的哪些人?谁知这样一句话刚说完,教室里热闹起来,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杨连宇、杨韩威、袁思雅、杨一飞等基础差的学生身上,甚至还有人在课上喊出他们的名字,当时教室里还坐着许多家长和听课的老师,我又随即让这些学生站起来,朗读这两个句子,只见他们小脸涨得通红,我让他们放声朗读,铭记于心,可他们声音怎么也大不起来,我又让他们再读一次,可声音还是如此,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仓促地让他们坐了下去,继续教学,可他们坐下去之后,始终埋着头,当然,这在我看来,这一教学环节的实施,对他们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
事后评课时,就有老师对这一教学环节提出了质疑,仔细推敲,细细想来,我不禁汗颜: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基于学生。可我……我陷入了沉思,回想起当初备课时自己的构想,借助这次机会,好好教育这些“不思进取”的学生,可我的目的真正达到了吗?当着那么多的家长竟丝毫没有顾念学生的心情,我的所为无异于当着那么多家长,那么多老师,那么多学生,当众给他们定了等,彻底地否定了他们:你们就是差生!虽然我没有直接的语言去否定他们,也想以此来激励他们,但在当时那个特定的情境下,却给了这些学生难堪。因为我教育的狭隘,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极大的伤害。现在如果再有机会给学生上,我再也不会这么做,我或许会换一种问法:同学们,读了这两句话,你愿意把它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吗?这两句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记于心,无论基础怎样,只要勤奋,我们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这样也许就不会留下如此教育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