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选文化故事礼仪
导读: 心灵驿站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第二篇:礼仪故事
范式守信
东汉时,范式从山东来到洛阳读书,他和来自河南的张劭同窗共读,志趣相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学业结束后,他们不得不分别了。分别时,二人依依不舍,范式紧紧握着张劭的手说:“两年后我会来洛阳,去你家拜访。”转眼间,他们约定的日期到了。那天,张劭请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母亲笑着说:“傻孩子!范式远在千里之外,你难道真的相信他会来吗?”没想到刚过中午,范式便风尘仆仆地赶来了。张勋的妈妈感慨的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啊!”朋友相交,贵在诚信,我们应该像范式一样做一个守信义的人。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生的生活规范,是依据古代先贤们的训示和教诲编订而成的。它教导我们:作为学生,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就是做事要严谨,并且守信用。我们要平等友爱地跟身边的每一个人相处,主动去接近那些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多看书学习。
范式守信
东汉时,范式从山东来到洛阳读书,他和来自河南的张劭同窗共读,志趣相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学业结束后,他们不得不分别了。分别时,二人依依不舍,范式紧紧握着张劭的手说:“两年后我会来洛阳,去你家拜访。”转眼间,他们约定的日期到了。那天,张劭请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母亲笑着说:“傻孩子!范式远在千里之外,你难道真的相信他会来吗?”没想到刚过中午,范式便风尘仆仆地赶来了。两位挚友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父母召唤我们的时候,要马上应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时要我们做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要拖延或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要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要虚心地接受。
莫忘父训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他临死的时候,对将要即位的儿子刘禅很不放心,因此就把刘禅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并写了一封遗书来教诲他。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坏事很小就可以胡作非为,更不要以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众人信服。但是,刘禅并没有牢记父亲的教诲,在诸葛亮死后,它就开始听信小人的谗言,只顾享乐,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译文】:走路的时候,步态要从容大方,站立的时候,身体要端正笔直。作揖时要深弯腰,叩拜时要恭恭敬敬。不要踩踏门槛,不要用一条腿支撑身体斜靠着。不要叉开两条腿坐着或蹲着,更不要摇晃大腿。
孔子待人以礼
孔子为人处事非常谨慎谦虚,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在家乡,他跟亲朋好友谈话时,举止温和恭顺;在祭祀和朝见的场合,他却十分健谈,讲话清楚明白。由于他的地位仅相当于下大夫,因此他与朝中的下大夫说话时,从容不迫,侃侃而谈;而与上大夫说话时,他又和颜悦色,十分谦恭;如果国君临朝,他则一切都按朝仪去做,显得小心谨慎。孔子的这些举止行为,都是以周礼为规范,人们都称赞他举止优雅,有风度。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译文】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应该关心爱护,因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大地上。
宽以待人的王旦
宋朝时,宰相王旦以宽厚著称,而枢密使寇准则性情刚直,为人坦率。有一次,王旦在发公文的时候,写错了格式,寇准便将此事禀告给了皇帝,使王旦受到了责备。可王旦不但没有怪罪寇准,还在皇帝面前称赞他。皇帝很不解。王丹说:“寇准毫不隐瞒地向您指出我的过失,确实是忠心耿耿啊!这正是我敬重他的原因。”寇准知道后,拜见王旦说:“您真是一位宽厚仁义的君子!”从此,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译文】一个人若品行高尚,名望自然就高,大家敬重他,并不是因为他的外表容貌。一个人若才学出众,名声自然就大,人们佩服他,并不是因为他会说大话。
将相和
战国时,赵国有一名将叫廉颇。他征战沙场,屡立战功。蔺相如与廉颇同朝做官,他凭借自己的智慧也多次立功,被封为上卿,官位超过了廉颇。为此,廉颇对蔺相如心存不满,便事事与蔺相如做对,蔺相如却处处忍让廉颇。有人询问原因,蔺相如说:“我与廉将军都是赵国的栋梁。如果我们之间不合,国家必然会因此而蒙受损失。”廉颇听闻后,非常惭愧,于是他袒露上身,背负重重荆条,亲自去蔺相如家请罪,二人从此结为至交。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译文】同样是人,却是良莠不齐,品行一般的俗人很多,品德高尚的仁者却很少。真正的仁者,大家都敬畏他,他们说话公正而毫不隐讳,也不会奉承讨好别人。
孔子分庭抗礼
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河边的小树林里休息。弟子们都在读书,孔子则在弹琴。这时,一位老渔夫将船划到岸边,听孔子弹奏。一曲终了,二人便交谈起来。交谈中,孔子发现渔夫谈吐不俗,就谦卑地表示自己愿意做他的学生。没想到,渔夫毫无反应,还傲慢地划船走了。众弟子莫名其妙,问孔子:“即使王公诸侯对您也礼让有加,为何今天您却要对一个渔夫弯腰弓背呢?”孔子说:“他是个贤人,我怎能不敬重他呢?”弟子们听了,对老师更加钦佩了。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译文】能够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对自己有莫大的好处,因为它会使我们的品德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会随之减少。如果不亲近道德高尚的人,就会带来无穷的祸害,因为那些品行不好的小人接近你,会使你受到影响而做错许多事。
齐桓公之死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晚年的时候,很宠信易牙、开方、竖刁这三个人。管仲临死前,齐桓公问他:“在您百年之后,有谁可以代替您的位置呢?是易牙,开方,还是竖刁?”但是,这三个人都遭到了管仲的否定。管仲说他们三个都是小人,提醒齐桓公不要重用他们。然而,管仲死后,齐桓公很快就把他的提醒忘掉了,依然宠信那三个小人。后来,这三个小人将齐桓公围在高墙之内,不让任何人进去,将齐桓公活活饿死在了里面。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译文】不论是用餐,还是就座、行走,都应该礼让长辈,让年长的人在先,年幼的人在后。
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它从小就非常懂礼貌,与别人相处时非常谦让。有一次,父亲带回家一框梨,让几个儿子一起吃梨。孔融从框里挑了一个最小的梨来吃。站在一旁的父亲看到了,便摸摸他的脑袋,问他:“你为什么不跳一个大梨吃呢?”孔融仰起头,对父亲说:“哥哥比我大,就应该吃大的;我最小,就应该吃最小的。”父亲听了孔融的回答,连连点头称赞,并告诉另外两个儿子,应该向孔融学习,做个谦让、懂礼貌的好孩子。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译文】别人求你办的事情,你如果觉得不适宜,就不要随便答应对方。如果随口答应了,就会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季札挂剑
季札是春秋时期吴国国君的公子。有一次,他出使鲁国时途经徐国,就先去拜会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见到季札腰间的宝剑后,很想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季札看出了徐国国君的心思,但因为还要出使鲁国,就没将宝剑相赠。等季札又途径徐国时,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于是,他解下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墓旁的树上。别人都感到不解,季札说:“其实我心里早已决定将宝剑送给徐国国君了,不能因为他死了就违背诺言。”别人听了,都称赞季札是个守信的人。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译文】说话时要口齿清晰,吐字时要舒缓顺畅,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更不要说的模糊不清。东家说长,西家道短,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不要去多管。
裴秀学礼
西晋时,有位大臣名叫裴秀,他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家中经常有客人来访。每次设宴款待客人的时候,母亲总是吩咐他为客人端饭送菜,尽力服侍客人。裴秀对此毫无怨言,他把接待客人看做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在给客人端饭送菜的过程中,他彬彬有礼,举止大方,谈吐优雅得体,并趁机与客人交谈几句,以学习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礼节。客人们见他如此虚心求知,而且很懂礼貌,都很喜欢他,也很愿意教他。后来,学识广博的裴秀成为了一位名臣。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岳飞问路
年轻的岳飞要去校场参加比武考试,骑马来到一个岔路口。岳飞手搭凉棚放眼望去,看不到路的尽头,却看见了一个老农挑着担,“吭唷、吭唷”地走过来。他连忙翻身下马,抱拳致礼后,朗声问道:“请问这位老伯,去校场的路怎么走?”老头放下担子,心想:这后生还颇知礼节呢!高兴之余,不仅指明了方向,还亲自带着岳飞走了一段路。路上,岳飞执意接过老农的担子自己挑上,而让老农骑上了他的马。
刘少奇教女道“再见”
195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首都北京热闹非常,当时学校组织少先队员向参加国庆观礼的外宾献花,少奇同志正在上小学的女儿平平也被挑选参加了这一活动。活动结束以后,平平顺便跟爸爸的车子回家,一上车,少奇同志就问:“平平,你跟老师说过了吗?”
平平红了脸,赶紧下车恭恭敬敬地对老师说:“老师,姬阿姨让我跟爸爸的车回家,我能走吗?”
老师批准了她,平平高兴地跳到车上,告诉爸爸老师让她走了,少奇同志并不让司机开车,又问:“你跟老师说‘再见’了没有?”
于是,平平又跳下车去,与老师告别,并行了个队礼。可是,少奇同志还是不让开车,他又问平平:“你跟同学们再见了吗?”平平只好第三次下车,向同学们一一道了别,这才上车与爸爸一起回家。
第三篇:礼仪故事
1.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到老子,恭恭敬敬地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2.程门立雪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他40岁的时候,拜当时的全国有名的学问家程颐为师,对老师十分谦虚、恭敬。有一天,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当时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不一会,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恭敬地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
3.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在他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他在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冲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捡上来!”张良听了一愣,看他是个老人,就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鞋穿好后,老人对张良说:“五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迟到了?五天后再来!”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五天后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将来你会有大出息。”张良接过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终于成为了大名鼎鼎的西汉开国功臣。
4.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孔融四岁的时候,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你为什么拿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龄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对同学、对家人、对朋友都懂得谦让,谦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5.三顾茅庐
三国时,刘备胸怀大志,欲建立一番功业。当时有一位名士叫诸葛亮,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能,便带关羽和张飞亲自去拜访他,想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
可是他们来到诸葛亮的草屋时却没能见到他,兄弟三人不由得失望而返。不久,刘备又带着关羽和张飞,冒着风雪第二次来到诸葛亮的草屋,没想到还是没能见到他,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书信,表明自己的诚心,想要邀请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又过了些日子,刘备吃了三天素,沫浴更衣后,准备再次去拜访诸葛亮。关羽和张飞都说却说:“诸葛亮也许只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去也罢。”刘备责备了两人一顿,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草屋。这次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打扰,等候在外面,直到诸葛亮醒来。
原来诸葛亮早就知道刘备要请他出山,他为了试探刘备的诚意,前两次故意外出不见,这次又假装睡觉。然而刘备并没有放弃,反而一次比一次虔诚,最后终于感动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尽心尽力地辅佐刘备,建立起蜀国的基业。
6.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曾子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表示了他对老师的尊重。
7.周总理的宽容
周恩来总理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人,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十分敬佩他的为人。
理发师朱师傅为周总理理发二十多年。有一次,朱师傅在给周总理刮脸的时候,不小心在周总理的脸上划了一道小口子,为此他深感不安。没想到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还笑呵呵地安慰他。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礼貌待人可以在人和人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减少矛盾。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和文化修养。
8.总理道歉
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霍克当时因为事情繁忙,一时冲动,就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9.朱德尊师
1957年初,朱德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开演前,朱德同志和周围的观众愉快地交流,这时,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旁人的搀扶下走进礼堂,朱德见老人来了,急忙起身向前,立正行军礼,礼毕又亲切地叫了一声“叶老师”,然后,朱德又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后,自己才坐下。原来,这位老人叫叶成林,是朱德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
10.玉帛成干戈
公元前592年齐国国君齐顷公在朝堂接见来自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臣,各国使臣都带来了墨玉、币帛等贵重礼品献给齐顷公。献礼的时候,齐顷公看到晋国的亚卿郁克是个独眼,鲁国的上卿是个秃头,卫国的上卿孙良夫是个跛脚,而曹国的大夫公子首则是个驼背,不禁暗自发笑:怎么四国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当晚,齐顷公跟自己的母亲说了这件事,他的母亲执意要亲眼见识一下。第二天齐顷公设宴招待各国使臣,让他的母亲躲在帷帐的后面观看,当她看到四个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来。笑声惊动了众使者,当他们弄明白原来是齐顷公为了让母亲寻开心,特意做了这样的安排时。四国使臣回国后,联合起来讨伐齐国,齐国大败,齐顷公为当初犯下的错误付出了代价。
第四篇:礼仪故事
礼仪故事
《左传》载:春秋时一个叫冀芮的人在田里除草,他的妻子把午饭送到田头,恭恭敬敬地双手把饭捧给丈夫,丈夫庄重地接过来,毕恭毕敬地祝福以后再用饭。妻子在丈夫用饭时,恭敬地侍立在一旁等着他吃完,收拾餐具辞别丈夫而去。这件事被当时晋国的一个大夫看见了。
东汉书生梁鸿读完太学回家务农,与县上孟财主的30岁女儿孟光结婚,婚后他们抛弃孟家的富裕生活,到霸陵山区隐居,后来帮皋伯通打短工。每次孟光给梁鸿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眉来眼去,夫妻十分恩爱。
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宋史·杨时传》载:“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孝传五世
在中国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有一则“孝传五世”的故事。据称,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有个姓陈、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亲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熬药。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欲绝,真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训。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所以后代子孙人人效法,尊老爱幼,兄弟团结,夫妇和睦,妯娌相亲。以后陈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宋皇树坊旌表,赐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称其为“陈孝门”。后人作诗赞曰: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枫宸诏表彰。
所以,孝顺是需要言传身教的,如果希望自己的儿女孝顺自己,那么首先应该从自己做起,孝敬长辈,这样一家人不仅和睦,而且尊老爱幼的风气能够得到传承。
缇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随父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她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
这个故事是中国古代故事“二十四孝”之一,人们为了赞扬缇萦做诗颂曰: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多方求学
幼年丧父,少年丧母,年轻的孔子只得完全依靠自己独立谋生。孔子明白,先祖的显赫,父亲的战功,母亲出身曲阜望族,这些固然可以为自己进入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但是,要在鲁国国都立住脚跟,进一步发展,还得靠自己的努力。多亏母亲在世时的苦心教育,使孔子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特别是早早懂得了学习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小小年纪,孔子就已经立下通过发奋学习来改变自己一生的远大志向了。
对于知识,孔子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一个人真心求知的表现。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鲁国建有祭祀周公的太庙,孔子初进太庙时,对太庙中的一切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向别人问这问那,好像有问不完的问题。有人对孔子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理解,于是就说孔子的闲话:“谁说陬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呢?他进到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说后,一点也不恼火,他说:“这正是合乎礼的做法呀。”
对生活在孔子时代的人来说,想要参与贵族政治并且取得一定地位,就要学会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要熟悉并能遵循当时流行的礼仪,懂得音乐,掌握射箭技术,会驾驭马车,会写字,会计算,这可以说是当时的六门基本功。孔子是非常善于自学和向别人请教的,他应该是全面掌握而且精通这六门基本功的。有一些历史资料,能进一步说明孔子的勤奋、博学。
鲁国东南方有一个小国郯国,是鲁国的附庸国,按例是要定期来朝见鲁君的。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孔子二十七岁时,郯国的当政者郯子又来朝见鲁君。宴会上,鲁国一个大夫叔孙婼向郯子问起少昊为什么以鸟作为官名的问题,郯子对此作了详尽的回答。孔子闻听后马上就去向郯子请教有关少昊氏时代职官制度的情况,事后他对别人说:“我听说„天子那里没有管理这类事情的官员,而这类知识却在四方蛮夷那里得到了完整的保留。'现在我相信这是真的。”
孔子在他一生的学习经历中,有一件很大的事情,那就是他曾到当时周天子的首都雒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专程学习周礼和查阅一些古文献,特别是向一位大学问家老子问礼。老子,姓李名聃,人们敬称他为老聃、老子。老子曾担任周朝的柱下史,熟悉礼仪典故,当面向老子请教,这也是孔子梦寐以求的。但是,曲阜到雒邑,远隔千里,在当时非常落后的交通条件下要完成这样的旅程无疑是十分艰巨、辛苦甚至是充满危险的,加上孔子自身贫困,没有鲁国贵族的支持和资助几乎是不可能的。幸好当时鲁国贵族孟僖子的儿子南宫敬叔师事于孔子,在他的斡旋下,孔子从鲁君那里得到了一辆车、二匹马和一个跟随童仆的资助,南宫敬叔自报奋勇地陪同,孔子这才得以成行。据记载,孔子这次雒邑之行的收获非常大。他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东西,如出丧的时候遇到日食怎么办,小孩子死了该葬到远处还是近处,国家有丧事的时候不避战争对不对,与敌国交战时已死国王的牌位该带还是不该带等等,老子对这些问题都一一作了解答,使孔子获得许多知识。在孔子告别老子准备启程返回的时候,老子还结合自己的丰富阅历再三叮咛孔子一些应该注意的事情。与老子的这次会面,大概给孔子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他久久不能忘怀。回到鲁国,他还难以平抑自己激动的心情,见到自己的弟子,孔子还不住地赞美老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可是会飞的还常被人射下来。鱼,我知道它会游水,可是会游水的还常被人钓起来。兽,我知道它会走,可是会走的还常落了网。只有一种东西,我们不能控制它,它爱云里来就云里来,他爱风里去就风里去,他爱上天就上天,这就是传说中的龙。我没法捉摸老子这个人,老子就象龙吧。”这段经历,就是后人广为流传的“孔子问礼老聃”的故事。
第五篇:中国礼仪文化
中国礼仪文化
一、握手礼仪
l 握手礼节源于古代欧洲人向对方表明手中未带武器,表明亲切友好之意.其后成为风尚,通行于欧美.辛亥革命后我国也习以为礼.l 在当今商务交往中,握手是最常使用的一种见面礼.l 握手的方式: 双方各自伸出右手,彼此间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手掌略向前下方伸直,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向上,掌心向左,手的高度大致与腰部平齐,手握住对方时,应面带微笑地注视对方,彼此应寒暄几句。握手时应注意:
l 不要三心二意,双眼要注视对方;
l 握手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3秒至5秒左右);l 握手时不要拍对方的臂膀;l 握手不可用力过度。
(关系一般,双方稍用力相握,上下晃一晃即可;如果关系密切,可略用力并上下摇几下,表示十分友好或双方的深厚情意。但只握指尖或只递指尖或双手包住对方的手,则是失礼之举)。
握手时应遵循的原则:尊者居前。
上下级之间,应上级先伸手; 长晚辈之间,应长辈先伸手 男女之间,应女士先伸手; 同级同辈之间,不分谁先伸手。
注意:当握手双方符合以上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顺序时,一般先考虑职位,再考虑年龄,再考虑性别。
注意:介绍时应尊者居后(先介绍职位低者,后介绍职位高者);但握手时应尊者居前(职位高者先伸手)。
客人和主人握手时,伸手顺序有所不同。迎接客人,主人先伸手;送走客人,客人先伸手。客人到来时,一般主人先伸手,表示欢迎;客人离开的时候,一般是客人先伸手。客人先伸手,表示让主人留步。握手的禁忌
不双手握手 不左手握手 不交叉握手 不戴着手套握手 不用不洁之手与他人相握
不在握手时将另一只手放在衣袋里 不戴着墨镜握手,患有眼疾或眼部有缺陷者例外
二、名片礼仪
l 名片是现代商务交往中的一种经济实用的交际工具。l 是一种自我的“介绍信”和“联络卡”。
l 商务人员应对名片的选用、制作、递接名片的礼仪等有所了解。名片礼仪
规格 名片的规格一般是长8.6厘米-10厘米、宽5.5-6厘米。目前国内最通用的名片规格为9cm×5.5cm 颜色 多用白色、乳白色、浅蓝色、浅黄色等色彩
版式 横式和竖式(横式名片行序由上而下,字序由左而右)质地 名片的质地适合柔软耐磨的白卡纸、香片纸等
图文 商务名片图案应简单;文字宜选用简体汉字,不要把两种文字交替印在名片的同一面上。最好在两面分别以简体汉字和另一种文字印相同的内容。标准商务名片的内容:
本人所属单位(企业标识、供职单位、部门)、本人称呼(姓名、职务、职称)联络方式(单位地址、电话、传真、邮编,也可列上单位的网址、本人邮箱或手机等)
递接名片的礼仪规范----如何索取名片
l 1)主动递上自己的名片(如:你好!这是我的名片,以后多保持联系或请多关照!)
l 2)向对方提议交换名片(如:我们可互赠名片吗?或很高兴认识你,不知能不能跟您交换一下名片?)
l 3)向地位高、长辈索取名片(久仰大名,不知以后怎么向您请教?或很高兴认识您!以后向您讨教,不知如何联系?)l 4)向平辈或晚辈索取名片(以后怎么和你联系?)
注意:
若别人向你索要名片,而你不想给时,要用委婉的方法表达,不能直接回绝。该如何说?
若自己没有名片,该如何说?
名片递送的顺序 :一般由职位低者先向职位高者、晚辈先向长辈、男士先向女士递上名片,然后再由后者予以回赠;在向多人递送名片时应由尊而卑、由近而远,(圆桌)按顺时针依次进行。
名片递送方式:应面带微笑,将名片的正面朝向对方,用双手递给对方(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持握名片上端的两角送给对方)并说寒暄语。(如:这是我的名片,请多指教或多保持联系!)递接名片时,如果是单方递、接,应用双手;如果是双方同时交换名片,应右手递,左手接。不要用手指夹着给人,在递送名片时,如果是坐着,应起身或欠身。递接名片的礼仪规范——如何接收名片
l 接收名片时应起身或欠身,面带微笑,用双手接住名片的下方两角。接过名片后应致谢,且应认真地看一遍,表示对对方的重视; l 看完后要妥善收好名片,不可在手中摆弄或随意放在桌上.l 如果暂放在桌面上,切忌在名片上放其他物品,更不要在离开时漏带名片。
名片注意事项:
不要在他人名片上写不相关的东西;出席商务社交活动,要记住带名片。递接名片的礼仪规范——名片的放置
随身携带的名片应放在名片夹里或西装上衣内侧口袋或公文包里。将名片放于其他口袋尤其是后裤袋、裙兜或钱夹里是失礼的行为。最好将他人的名片与自己的名片分开放置。
三、商务会见礼仪
1、称呼礼仪
l 称呼是人们在交往中彼此之间使用的称谓语。
l 在商务交往中,称呼要求正确和规范。在称呼他人时应使用尊敬的衔称,一般是“就高不就低”。
l 商务社交场合通用的称呼:
l 使用(行政)职务的称呼:李局长、张经理,马主任、刘科长等; l 使用学位头衔、技术职称的称呼:博士、律师、教授、工程师、会计师等含金量较高的职称或学位;
l 使用行业称呼:警官、老师、医生、司机等;
l 使用泛尊称(按性别不同):先生、女士、小姐、夫人等; l 直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或平辈之间。失敬的称呼:
l 不使用无称呼:没有称呼是失礼的,是没修养的标志。l 不使用替代性称呼:如用号码代替客人,一号、二号…… l 不用使用庸俗的称呼:哥儿们、弟兄们…… l 不使用非正式的简称:黄局、李处、倪董……
l 不使用地方性称呼:伙计、师傅、大妈、大叔、大哥、大姐 …… l 不使用错误称呼:常见的是生僻姓氏的误读,如:仇、单、朴、卜、缪、阚、尉迟、万俟等。
四、问候礼仪
与人打招呼,是尊重他人的表示。问候的基本规则(顺序)
下级先向上级问候; 晚辈先向长辈问候; 男士先向女士问候; 主人应先向客人问候。
注意:当所问候的双方符合以上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顺序时,一般先考虑职位,再考虑年龄,再考虑性别。
问题:一位年长的职位低的女士和一位年轻的职位高的男士,谁先问候?一位年轻的女士和一位年长的男士,谁先问候?
l 问候的方式:语言问候和动作问候 l 语言问候:你好!早上好!晚上好!l 语言问候总的原则:越简单越好。
l 动作问候:点头、招手致意、握手、鞠躬、拥抱、吻礼等。l 点头方式:面带微笑,头部向下轻轻一点即可。
点头适合于不宜与人交谈的场合(图书馆、会场、舞会等)或同一场合已见面多次者,可相互点头致意。
l 招手致意方式:右臂向前伸直,右手掌心朝向对方,轻轻向左右摆动一两下。适合与距离较远的熟人打招呼。
l 鞠躬方式:上身轻轻向前一躬。较适合与见到尊者时使用。l 在涉外交往中,与外国人见面时,根据交往对象、场合的不同,动作问候也不同。
l 对日本、朝鲜等一些东方国家的人,最常见的礼节是鞠躬; l 欧洲人和美洲人常见的礼节是拥抱和握手,有时还伴以吻礼。
五、介绍礼仪
介绍的类型 : 自我介绍、介绍他人
介绍是商务交往中经常使用的方式,是经过自己主动沟通或通过第三者从中沟通,从而使交往双方相互认识、建立联系、增进了解的一种交往方式。
介绍礼仪—自我介绍
在许多社交场合,为了结交一些朋友,建立联系,有时需主动介绍自己,这就是自我介绍。
介绍自己的目的是为了结识对方,以便对方认识自己。
注意自我介绍的顺序;内容要全面、时间要简短;要自然大方,表达清晰,同时要把握好介绍的分寸;若单位和部门头衔较长,注意第一次介绍时使用全称,以后才可用简称。
自我介绍顺序:职位低的人先向职位高的人作自我介绍(男士先向女士、晚辈先向长辈作自我介绍)4
l 自我介绍内容:单位(全 称)、部门、职务(职称)、姓名 您好!我是康佳集团上海分公司的公关部经理,我叫陈洁。(很高兴认识您,请多关照!)
介绍礼仪—为他人作介绍
l 为他人作介绍就是介绍不认识的人相互认识,或是把某人引见给其他人。
为他人作介绍时,不仅要熟悉双方的情况,而且要注意介绍的相关礼仪和介绍时的姿态。
介绍的顺序——遵循“尊者居后”的原则
先将职位低者介绍给职位高者; 先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 先将男士介绍给女性; 先将主方人士介绍给客方人士; 先将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 先将晚到者介绍给早到者。
l 注意:当所介绍的双方符合以上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顺序时,一般先考虑职位,再考虑年龄,再考虑性别。
以上几种方式,共同点是:介绍时遵循“尊者居后”原则,即先把身份、职位较低者介绍给身份、职位较高者,让尊者优先了解对方的情况,以表示对尊者的尊重和礼貌(但在称呼上,则应先称呼尊者,然后再介绍)
l 一般介绍者是由单位专门负责此事的相关人员担任.如办公室主任、公关部人员、秘书或专职接待人员当介绍者。
l 当有外单位人员来访,但来访者又与本单位其他人员不认识时,一般由和对方有业务联系的人员当介绍者.l 如果来访者身份较高, 可由东道主一方在场中身份最高者当介绍者.介绍的语言宜简不宜繁。
较正规的介绍,使用敬辞,如:“XX 小姐,请允许我向您介绍,这位是....。” 一般的介绍:如” XX经理,你好!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 介绍的内容
介绍被介绍者的单位/部门/职务/姓名.5
例:“张经理,请允许我为您做介绍,这位是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办公室主任肖建平先生;这位是创浦集团的总经理张奎先生。”
介绍的方式、姿态
作介绍时,被介绍双方应起身站立,面带微笑。一般介绍者位于中间,介绍时用右手,手掌心向上五指并拢,胳膊向外微伸且斜向被介绍者。向谁介绍,眼睛应注视着谁.介绍后,被介绍双方应相互握手,可彼此问候寒暄几句,也可互相交换名片。
六、常用的几种指示方向的手势 1.横摆式(如图)这种手势用来指引较近的方向。表示“请”的意思时,经常采用手臂横摆式。
动作要求:五指并拢伸直,掌心向上, 手与前臂成一条直线,肘关节自然弯曲,手臂轻缓地向一旁摆出,(与腰间呈45度至60度左右),另一手下垂或背在体后,两脚稍并拢,可成V字型或丁字型,同时加上礼貌用语,如“请坐”“请进”等。
常用的几种指示方向的手势 2.直臂式
这种手势用来指引较远方向。五指并拢伸直,掌心向上,指向要指示的方向,手臂抬到大约与肩同高。眼睛看着手指引的方向,同时加上礼貌用语,如“请一直往前走”,“先生,里边请”等。(如图)
常用的几种指示方向的手势 3.双臂(横摆)式
这种手势用来向众多来宾表示“请”或指示方向。
动作要求:两手五指伸直并拢,掌心向上,从腹前抬起至上腹部处,双手一前一后,肘关节略弯曲,上身稍向前倾,两脚稍并拢,可成V字型或丁字型,面带微笑,同时加上礼貌用语。
手势的区域性差异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常会借助各种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与人谈话时,手势不宜过多,动作不宜过大,更不能手舞足蹈,指手划脚。
不同区域的手势区别
不同的手势,有不同的含意。尤其应注意在不同国家、地区,手势的含意有很多差别,同一手势表达的含意也不同。
OK手势:此手势源于美国。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圈,其余三手指伸直。在美国、英国表示“同意、赞同”、“很好”的意思;在法国表示“零”或“毫无价值”;在德国表示“笨蛋”;在突尼斯表示“傻瓜”;在日本、韩国表示金钱;在巴西表示粗俗下流。
V形手势:此手势源于英国。多数国表示数字“2”;食指和中指分开并伸直,掌心向外,表示“胜利”(Victory)。如果掌心向内,则是骂人、贬低人的意思。
翘起大拇指:一般都表示夸奖、赞赏别人。在我国表示“好”、“了不起”。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拇指上伸表示“好”、“行”,但拇指左、右伸则表示向司机示意搭车方向;在德国、意大利表示数字“1”,在日本表示“5”;在澳大利亚表示骂人;在希腊,拇指上伸表示“够了”,拇指下伸表示“厌恶”、“讨厌”。
伸直食指:多数国表示数字“1”;在法国表示“请求提问”;在新加坡表示“最重要”;在澳大利亚表示“请再来一杯酒”。
掌心向下的招手动作:在中国是招呼别人过来,在美国则是叫狗过来。商务交往中要避免出现的手势
商务交往中,“手势宜少不宜多”。多余的手势,会给人留下装腔作势、缺乏涵养的感觉。有些手势还会让人反感,影响自身的形象。应注意避免:
反复摆弄自己的手指,或手在桌上乱写乱画、玩饰物等,会给人一种无聊的感觉;
与人交谈时,应避免当众抓头发、搔头皮、掏耳朵、抠鼻子、剔牙齿等,会给人以不卫生、缺乏教养的印象。
与人交谈时,谈到自己时,不要用手指自己的鼻尖,应将手掌按在胸口上,以示斯文礼貌;谈到别人时,切忌用手指指点(伸出食指向对方指指点点,是对对方的轻蔑与指责)
双手抱头。会给人一种目中无人的感觉;
手插口袋。会让人觉得工作上不尽力、偷懒。
七、表 情 仪 态 表情是指人的面部情态。
包括目光和微笑。
通过面部的动作和脸色变化表达出人的内心思想感情。
人们常说在交际中要“察言观色”、“看脸色行事”,就是针对人的脸部表情而言。
(一)微笑
微笑是人类最富魅力的体态语言,微笑既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技巧,也是一种礼节。
在商务交往中,微笑被称为商务人员的常规表情。适度得体、友好的微笑,是对商务人员面部表情的基本要求。
微笑的要领——面部肌肉放松,嘴角微翘、嘴唇微启,露出上边六颗牙齿,但应避免露出牙龈,自觉控制发声系统,笑不出声。
训练法:镜子训练法和词语训练法
(二)目光
目光与微笑一样,在商务交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商务场合中,在向对方问候、致意、道别或与对方交谈时,都要面带微笑,同时要用柔和的目光注视对方,以示尊敬和礼貌。
交谈中,应经常与对方目光保持接触,长时间回避对方的目光或左顾右盼,是对对方不感兴趣的表现。但一直用直勾勾的目光盯着对方,也是失礼的表现。如果不只一人在场,说话时要不时用目光扫视一下其他人,以示尊重和平等。
当别人说错话或拘谨时,不要直视对方,以免给对方造成压力.公务凝视区——额眼三角区 社交凝视区——唇眼三角区
目光注视区间
1.公务注视区间(公务凝视区):指在进行业务洽谈,贸易谈判或磋商问题时所采用的注视区间。这一区间的范围一般是以两眼为底线,以上额或或额中为顶点所连接成的区域。
2.社交注视区间(社交凝视区域)。指人们在一般的社交场合(聚会、酒会、舞会)中采用的注视区间。这一区间的范围是以两眼为上线,以唇部为顶角所形成的倒三角区域。
仪态是人的肢体动作。是指人们在商务社交活动中 各种举止与表情的规范。包括人的站姿、坐姿、走姿、手势和面部表情等。是一种体现个人风度气质、修养的外在形态。
八、体姿仪态
(一)站姿仪态
l 优美的站姿能衬托出一个人的气质和风度。l 男士站姿:身体直立,挺胸收腹,双目平视。
1)双脚可适当打开, 手的姿势可以是前握式,右手握住左手手背,垂放于腹前;也可以是手背式,两手背后交叉。
2)两脚跟相靠,脚尖展开呈现60°至70°,双手自然下垂身体两侧或双手叠放在背后。
女士站姿:身体直立,挺胸收腹,双目平视。两脚跟并拢,两脚尖略展开,两脚可成V字型或丁字型。手的姿势可以是前握式,两手自然并拢,右手放在左手上,垂放在腹前;或双手自然下垂身体两侧。
站姿禁忌:
1、站立时,不要无精打采或东倒西歪。
2、忌弯腰驼背,两肩一高一低。
3、忌两脚分开太大或交叉两腿而站。
4.忌把其他物品作为支撑点,依物站立(如交叉两腿斜靠在墙壁)。
5、忌手插在衣袋里或双手叉腰或交叉在胸前。
6、站立时忌腿不停地抖动。
7、忌与别人勾肩搭背地站着等。
(二)坐姿仪态
得体的坐姿会给人以自信、稳重的好感,同时也显示出高雅端庄的气质。坐姿基本要求:端庄、文雅、得体。l 女士坐姿
1、腿垂直式或正坐式(正式场合的最基本坐姿)
要求:腰背挺直,双腿并拢(双脚的脚跟、膝盖和大腿都要并拢),小腿垂直于地面,双手手指并拢叠放在双腿上。
2、双腿叠放式(即重叠式)
要求:腰背挺直,左(或右)小腿垂直于地面,右腿(或左腿)叠放于左(右)腿上。上面的小腿往里收,脚底或脚尖向下。
此坐姿应注意:应将上面的小腿往回收,脚尖或脚底向下。(脚尖不应跷起,且不应抖腿,更不应脚底直指他人。)
如果是求职面试或与领导、长辈谈话,一般不用重叠式。
3、双脚交叉式
要求:腰背挺直,双腿并拢,双脚在踝部交叉后略向里收或向左(右)侧斜放。
坐在办公桌后面、主席台上或汽车上时,较合适采用这种坐姿,感觉较自然、舒适。
4、双腿斜放式(侧坐式)
要求:两膝并拢,双腿向右侧或左侧斜放,以与地面构成45度角最佳。此坐姿适用于坐较低的椅子或沙发,一般比较适合女士。
九、男士坐姿
1.正坐式(正式场合的最基本坐姿)
腰背挺直,双腿可略分开,小腿垂直于地面,双手放在两膝上或椅子的扶手上。
2.双腿重叠式
腰背挺直,左(或右)小腿垂直于地面,右腿(或左腿)重叠于左(右)腿上。上面的小腿往里收,脚底或脚尖向下。双手放在扶手上或放在腿上。(右图)
3、双脚交叉式
要求:腰背挺直,双腿并拢,双脚在踝部交叉后略向里收。不雅的坐姿
跷二郎腿(两腿叠放,抖腿跷脚、甚至鞋跟离开脚跟晃动着);
坐时东倒西歪,半躺半坐,前趴后仰;
双腿拉开成八字型,把脚伸得很远; 把脚放到桌椅上或架到别人桌椅上。
双手夹在腿之间或垫在臀部下;
将双手交叉在胸前或抱在脑后或双手托下巴。坐时应注意的事项
入座时要轻稳,离座时要自然稳当,右脚向后收半步,然后起立,动作不要过猛。
正式场合,一般不宜坐满座位或只坐椅边,规范的坐法是坐满椅面的三分之二左右。
当倾听别人指导、指示时,可只坐椅座的前半部,身体稍向前倾,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十、走姿仪态
l 走姿的基本要求:稳健、轻盈、有节奏.l 规范的走姿:
身体直立、目视前方、挺胸收腹、双臂前后自然摆动,两腿有节奏地向前交替迈出。
l 走姿禁忌
l 走路切记:男不扭腰,女不扭臀。
l 走路时忌摇头晃脑,身体左摇右晃,忌弯腰驼背。
l 走路时忌内八字或外八字步伐,不可脚蹭地面,发出声响。l 走路时忌步幅过大,大甩手,手插兜、手叉腰。l 在商务场合中,走姿还有一些特殊要求:
l 与客户告辞或退出上司、领导办公室等时,不宜立即扭头便走,给人以后背。为表示对在场其他人的尊重,在离去时应采用“后退步”的走法。l 在楼道、走廊等狭窄处需为他人让行时,应采用侧行走(即面向对方,双肩一前一后,侧身慢行。表示对人“礼让三先”)
十一、动作仪态
(一)手势仪态
手势是极富表现力的“体态语言”.l 在商务交往中,手势能够传达一个人想要表达的信息。人们常会借助各种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
l 手势要求:规范适度,给人一种优雅、彬彬有礼的感觉。
十二、商务人员的服饰礼仪
l 服饰包括衣、裤、裙、帽、袜、鞋及各类服饰物,它们起着遮体御寒、美化人类的作用。服饰着装又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传示着一个人的个性、身份、涵养等多种信息,得体的穿着打扮有助于塑造个人形象。
所谓服饰(着装)礼仪就是商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穿着打扮的礼仪规范.十三、商务人员的着装原则
(一)“TPO”原则
1.时间原则(1)一天中各时段的变化(2)一年四季的不同(3)时代的变化
2.地点原则—着装打扮要与场所、地点、环境相适应;场合不同,穿着应有所不同。
3.目的原则—服饰打扮要考虑此行的目的,要符 合活动的要求。
(二)和谐得体原则
1、服饰应与自己的社会属性(即职业、社会地位等)相和谐
2、服饰应与自己的自然属性(即体型、肤色、年龄等)相和谐
(三)符合 “社会角色”原则 西装礼仪
西装是男性商务人员在商务场合最理想的职业服装.男士穿西装基本要求:西装应配衬衫打领带和穿皮鞋
着装色彩搭配应遵守“三色原则”(即身上的颜色一般不宜超过三种,包括西装、衬衫,领带、鞋袜在内。最好选择深色西装、白色衬衫和黑色鞋袜.袜子跟皮鞋颜色应类似,至少是深色)西装颜色:深色为主/深(藏)蓝色/深灰色/黑色/棕色等为主; 衬衫颜色:要与西装相协调,一般蓝色、灰色、白色、浅棕色等。领带颜色:蓝色/灰色/黑色/紫红色等单色领带为主。商务男士穿西装时应注意的问题: 要拆除衣袖上的商标或质地的标志;1要熨烫平整,裤子要熨出裤线;2要衣袖不挽不卷;3口袋要少装东西;4要注意巧配内衣。(西装的标准穿法是内穿衬衫,衬衫内一般不穿棉纺或毛织背心或内衣。如需要,其色彩应与衬衫的色彩相仿。内衣的领口应比衬衫的领口低,以免外露。)
5要扣好纽扣,注意纽扣的扣法.西装钮扣的扣法
单排扣:适合较苗条者;单排双粒扣:扣上面一颗;
单排三粒扣:扣上面两颗或中间一颗;单排多粒扣:扣上面三颗或扣中间一颗;
双排扣:适合身体健硕者,一般要全扣上。
注意:在重要场合,在大庭广众面前站立时,一般西装上衣的钮扣应系上,以示郑重;就座之后,西装上衣的钮扣可解开,以防其“扭曲”走样。
西装与衬衫领带鞋袜及公文包的搭配 1.与衬衫的搭配
在正式的商务场合,正装衬衫必须:长袖衬衫;面料主要以纯棉/纯毛为主;单一色彩,白色最佳,蓝色、灰色、棕色也可以;以无任何图案为最佳.(较细的竖条衬衫也可以)
衬衫与西装相配套,必须注意: 衣扣要系上 袖长要适度 下摆要收好 在商务场合中,西装必须和衬衫同时穿着。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可暂时脱下西装上衣,直接穿着衬衫、打着领带.不穿西装上衣,而直接穿着衬衫,打着领带去参加正式商务活动,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2.与领带的搭配 挑选领带时应注意: 面料:商务场合适合的领带,一般用真丝或羊毛制作成的;样式:下端为箭头的领带,比较传统、正规;下端为平头的,显得时尚、随意一些.色彩:以蓝色/灰色/黑色/棕色/红色等单色领带为主;(在正式场合佩戴的领带颜色不要多于三种)图案:以无图案的领带或以条纹/圆点/方格等规则几何形状为图案的领带为主.佩戴领带应注意: 注意场合 注意服装 注意结法 注意长度
领带打好后,标准的长度以箭头到皮带扣处为宜,过长过短都不合适。无图案或斜纹领带:成熟、稳重、大方适合商务谈判、主持、演讲场合!圆点或方格领带:中规中距,按部就班,适合在初次见面或 见长辈、上级时佩戴!
不规则领带:活泼有个性、有创意和朝气,适合酒会、宴会、舞会!黑色西装:庄重大方、沉着冷静 搭配:白衬衫+红黑领带 中灰色西装:格调高雅、端庄。搭配:暗灰衬衫+银灰色圆点领带 咖啡色西装:大方、风度翩翩 搭配:黄褐色衬衫+咖啡色的小方格领带 深蓝色西装:格外精神 衬衫+蓝色小方格领带 4、与公文包的搭配 公文包的质地以真皮为宜;黑色或棕色为正统的选择,一般包和皮鞋的颜色应一致;除商标外,商务男士用的公文包外表不要带有任何图案;标准的公文包是手提式的长方形公文包.商务场合男士服饰搭配法则:三一律原则。(即要求鞋子、皮带、公文包三者的颜色要一致,而且首选黑色。)
(三)套裙礼仪
? 在商务场合,理想的职业女装是套裙.套裙种类:成套型套裙和随意型套裙.(西装套裙最适合商务上班族女士,显得庄重、大方。)
商务女士着装要求:整洁、大方,符合职业特征
套裙的色彩:以冷色、单色为主(如炭黑/棕/深蓝/紫红/土黄等稍冷的色彩);穿套裙可搭配不同色的衬衫、丝巾、胸针等稍加点缀;以体现着装者的典雅、端庄。套裙一般以无任何图案或以小圆点/细条纹/格子图案为主;一套套裙的色彩一般不要超过两种.套裙穿着应注意: 长短适度 注意场合 协调妆饰
? 长短适度:一般套裙的上衣最短可齐腰,上衣的袖长要恰好盖住手腕;而裙子最长到小腿中部(套裙中的超短裙,裙长一般以不短于膝盖以上15厘米为限.)15
? 注意场合:女性在商务场合中(尤其在涉外商务活动中),一般以穿套裙为好,除此外,没必要非穿套裙不可(如出席宴会、舞会时,可选择礼服或连衣裙或时装)
注意:正式商务场合不宜穿超短裙、牛仔裙、皮裙、吊带裙。
? 协调妆饰:穿着打扮应讲究着装、化妆与佩饰风格的协调.穿套裙时的基本守则是: 一般应化妆,但不能化浓妆;佩饰不宜多,应合乎身份.佩戴首饰最多不应超过三种(应同质同色),每种不多于两件。
佩戴首饰时须兼顾自己职业女性的身份。在工作场合要讲究“首饰三不戴”:有碍于工作的首饰不戴;太炫耀财力的首饰不戴;过分张扬突出个人性别魅力的首饰不戴。
? 套裙款式:主要集中在上衣衣领、衣扣及裙子的式样上.? 衣领:翻领/V字领/U字领/圆领/一字领/束带领等 ? 衣扣:单排扣/双排扣(明扣或暗扣式)/无扣式
? 裙子式样:西装裙/一步裙/百褶裙/A字裙/旗袍裙/开叉裙等 女性在正式场合穿 套裙时,上衣的衣扣应全部系上(装饰作用的除外)套裙与衬衫和鞋袜的搭配
与套裙配套的衬衫,最好选择无图案的单色衬衫,除白色外,其他色彩只要与所穿的套裙色彩相协调,都可作衬衫的色彩.套裙搭配穿衬衫时须注意: 衬衫的下摆须掖入裙腰内;衬衫的纽扣要系好; 衬衫在公共场合不宜直接外穿。
女士鞋袜礼仪
? 与套裙配套的鞋子,应为皮鞋, 以黑色的牛皮鞋最好(与套裙色彩一致的皮鞋也可以)? 鞋子应是高跟或半高根的船式皮鞋(皮靴和皮凉鞋等不合适,但正装凉鞋可以)
与包的搭配
l 商务女性出席重要商务场合时,一般要求包与皮鞋的颜色一致。
l 在其他场合,女性穿套装时,包与皮鞋没必要同色,但包的颜色须与所穿的服装色彩相协调。
远看头,近看脚,不远不近看中腰。
1、包与鞋颜色一致
? 无论是男士还是女士,出席重要商务场合,包与皮鞋的颜色最好一致.2、发型要得体
发型应文雅得体,梳理整齐。? 发型的具体要求
①女士不梳披肩发,头发不宜过长,一般在商务场合不宜长于肩部。长于肩部要做技术性处理,不能随意披散开来。一般不要将头发染成黑色以外的颜色。? ②男士发型要整洁,长度要适中,前不及眉,旁不遮耳,后不及衣领;不留大鬓角;一般不允许留络缌胡子和小胡子。
3、女士化妆要清新自然
不准当众修饰自己。务社交场合,化妆是一种礼貌,是对自己和别人的尊重。要求化淡妆,保持清新自然。化妆应避人,不能在公众场合化妆。
4、男士腰带上不挂任何物品
男士和女士的着装,有句行话:“女人看头,男人看腰”。
商务场合尤其在涉外交往中, 着装者腰带上不应挂任何东西(手机、钥匙、打火机之类).十四、商务礼仪的含义
(一)礼仪的含义 礼仪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礼貌、礼节、仪式的统称。
礼貌: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准则。
礼节: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示尊重、友好等
意愿的惯用形式。如握手礼、介绍礼等。
仪式:指举行各种典礼的形式。
如剪彩仪式、奠基仪式、开幕仪式等。
(二)商务礼仪的含义
l 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中,用以维护企业形 象或个人形象,对交往对象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l 它是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应遵循的礼节,是礼仪在商务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实际上就是在商务活动中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一种普遍要求。
l 包括商务礼节和商务仪式两方面的内容。商务礼节——人们在商务交往活动中,为表示对交往 对象的尊重而采取的规范形式。如迎送礼、接待礼等。
商务仪式——按程序进行的商务活动形式。如商业庆典仪式、开幕仪式等。商务礼仪的作用
在商务活动中,遵循一定的礼仪,不仅有利于
营造良好的交易氛围,促成相互的合作与交易的成功,而且能体现个人与组织的良好素质,有助于树
立与巩固企业的良好形象。了解运用好商务活动
中的规范礼仪,正日益成为企业竞争取胜的一个重
要法宝。
促进沟通作用 塑造良好的形象
1、商务礼仪具有较强的沟通作用
l 商务沟通是一种双向交往活动,交往的成功与否,首先要看是否能够沟通。沟通的原则要求人们在与人交往中,既要了解交往对象,更要被交往对象所了解,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而商务交往中,交往对象的文化背景、思想、情感、观点和态度都不同,这就会使交往双方的沟通有时变得困难,若双方不能沟通,不仅交往的目的不能实现,有时还会产生误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通过商务礼仪的学习,可以消除差异,使双方互相了解,达到情感沟通,使商务活动能顺利进行。
2、塑造良好的形象:个人形象和企业形象
l 个人形象对商务人员十分重要,它体现着每个人的精神风貌与工作态度。商务人员必须懂得商务交往中应遵守的礼仪规范,注重个人的礼仪修养,才能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l 注重商务礼仪,有助于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形象。企业中的商务人员,在与他人接触时,其得体的言行举止,都在产生着塑造企业形象的作用。商务人员是企业的代表,其良好的个人形象,也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会给企业带来有形和无形的财富。(一个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赢得客户的信赖。)
十六、日常生活中常用礼貌用语:
● 初次见面——久仰
● 分别重逢——久违
● 征求意见——指教
● 求人原谅——包涵
● 求人帮忙——劳驾
● 求人方便——借光
● 麻烦别人——打扰
● 向人祝贺——恭喜
● 求人解答——请问
● 请人指点——赐教
● 托人办事——拜托
● 赞人见解——高见
● 看望别人——拜访
● 宾客来临——光临
● 送客出门——慢走
● 与客道别——再来
● 陪伴朋友——奉陪
● 中途离开——失陪
● 等候客人——恭候
● 请人勿送——留步
● 欢迎购买——光顾
● 归还物件——奉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