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徘徊一词引发的反思
一次,我在教学《观书有感》这首诗时,引导学生理解“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后,进行了总结说:“天上的彩云儿在平得如镜的水面上来回移动徘徊。”这时一名胆大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徘徊’有来回的意思,那是不是不能说‘来回移动徘徊’。”我被学生这一问给问住了,马上改正过来。同时我也深该地意识到一名语文老师有着夯实基本功的重要性。
想想我国新课程的改革,虽然教学观念转变了,教学方式改变了,广泛地运用多媒体等,但最终还是在围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来开展教学活动。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那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基本功是相当重要的。
教师的听能力,是指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能辨别其口齿是否清楚,字音是否准确,句读是否分明,语调是否恰当。学生复述时,教师判断其表达是否正确,概括是否全面。学生提问,答问时,教师能听出提问是否简明,答问是否扼要,有没有重复拖沓或者答非所问的现象等。我们班有位学生,上课爱发言,但发言时总是吞吞吐吐的,回答时间长且说不清楚。刚开始,为了不耽误上课时间,很少给他机会发言,结果他的学习积极性下降了,为了提高他的积极性,后来只要他有举手,几乎能让他发言。几天倾听他的发言,发现其实他中心想说的观点是正确,甚至比其他同学说的还新颖,但就是无法连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于是在他回答时,我总先让他说完,明白他的意思,然后,我再引导他说一遍或让听明白的学生起来再说一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他的发言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学们总会给他带来赞许的目光。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在学生朗读、复述、问答、讨论时,善于倾听,认真倾听,并作正确判断,加以及时引导,那么就能及时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和口头表达上的优缺点,从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握教学语言艺术,这就是“说”的基本功。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所运用的语言则是一种专门行业的交际用语,它要求教师要保持语音与音速的错落有致,保证在座的人都能清晰入耳。要巧妙的使用“变换型”语调,使讲课语调千变万化,有起有伏,有波澜,使课堂语言声调亲切、柔和,富有的律感。不要使语调过于高亢、抑制、平缓,造成语言单调乏味。如果教学语言随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富有节奏感,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跟,那么,就能保持学生的兴奋情绪,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相反,如果教学语言平板单调,在一个平面上滑动,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疲乏之感,其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我参加教学工作到现在,都是执教语文科。刚开始工作的前几年,教学语言贫乏,让我不能把想传授的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特别是在教学阅读课时,总是要费很多口舌,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后来,我校的一次开放周,我校的陈老师的教学语言不但深深打动了学生,而且吸引住了在座的听课老师。她教学的是《美丽的武夷山》。这么美的地方,可是没有亲身去领略一番的人,是很难感受出它的真正美的,于是陈老师找来了几张相关图片,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听她诗一般的语言介绍。她语言优美,描述时语调抑扬顿挫,让人身临其境。那节课后,我深深体会到语言艺术在课堂上的巨大魅力。从那以后,我在备课时,总会备自己的课堂语言,不管是对课文内容的描述,还是对学生各方面的评价,看是否做到清晰、准确、简练、生动。因为我知道,过不了语言艺术这一关,老师即使满腹经纶也难教好语文。
有句话这样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其实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想要有更理想的结果,老师自己要有更高的阅读能力。首先,语文老师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开拓视野。其次,要掌握阅读的方法,懂得如何辩词析句。第三,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朗读,做到声情并茂,这也是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范读,就像我们教委办原主任强调说的:“老师自己都读不出感情,怎么可能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来呢。”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模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记得教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诗歌《我想》,诗歌中有几个小节的结构是一样的,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后,指导他们朗读时,他们几乎是以大声来体现自己的感情。后来我按他们的理解到的情感,范读了一遍,然后让他们评价,最后再让他们试着读一读,结果有几位同学能够把每一节小节不同的情感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
写,包括写字和写文章。随着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广泛运用,教师在黑板上田字格里直观一笔一画进行写字教学机会越来越少了,学生的书法艺术教育的启蒙阶段受到了忽视。这也将影响到其书面作业的质量,这就要求老师写字要讲究工整、规范,不能出错,特别是在教学低年级学生写字,教师要注意字的笔画、结构。而在教学写话、习作方面,有的老师苦于不知如何引导,这时老师是否有先想一想,如果让自己写一写,应该怎样写,写些什么呢?因为只有老师心中也有相应的片段、习作,这样老师才能有方向,有效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只有教师扎扎实实地练好这些教学基本功,才能把丰富的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才能真真正正地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学生的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第二篇:由“美轮美奂”一词引发的思考
由“美轮美奂”一词引发的思考
青海省黄南州中学任俊文
在语文课堂上,我让一位学生描述学校的花园,然后让别的学生评述。描述者完成后,其他学生纷纷进行评述。其中一位女生评述道:他给我们描述的画面实在是太美了,真是美轮美奂啊!我听后连忙纠正说:“美轮美奂”一词用在这里,不够准确。不料那个学生反驳说:连春晚主持人董卿都用这个词来赞颂舞蹈节目,难道央视主持人也会出错?
我只有耐心为学生解释:在“美轮美奂”这个词中,“轮”是高大的意思;而“奂”为众多之意;一般用来形容建筑物的高大和华丽。而且这个词是做为成语保留下来的。什么是成语呢?成语就是人们习用的言简意赅的固定短语或短句。一般情况下它的用法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听我这番解释,学生勉强接受了。看到这情景,课后我不由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经过一番思考,我的思路归为三点:
首先是我觉得像央视这样大的媒体,播诵台词时,在读音和用词方面应该慎重。由于青少年对媒体有一定的崇拜心理,所以大的媒体的不慎也往往会起到误导的作用。故而我希望这些大的媒体的文学编导们,应该本着负责的态度,认真把好这一关。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尽点责!
其次是我觉得应该教育我们的学生不要盲目崇拜明星、“名嘴”。当然我不是说不能崇拜,但绝不能认为他(她)们说的话就是绝对正确的。我记得前些年有一部电视剧里就有一位明星将“别墅”中的“墅(shù)”读成了“yě”,而且读错音,用错词的现象,在一些大明星身上也是时常发生的。反过来讲,希望这些大明星们抽空提高一下自身的素质,不要沉湎于制造或陷于绯闻当中,误人误己。最后要说的是,词的含义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如:“酷”这个词,原来就有两个含义,一是“凶狠、冷淡而苛刻”(如:酷刑、酷吏),一是“程度深的、极”(如:酷热、酷似);可是我们今天用这个词的时候,又有了“漂亮,很美”的意义,而且大家都这么用,成了约定俗成的了,这是允许的。但是,做为成语就不能随意改变其用法,这也是约定俗成的。
第三篇:魅力一词的教学反思
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中的“魅力”一词时,我首先提问,“魅力”是什么意思?学生不假思索,大声回答:吸引人的力量(课前学生已进行了预习)。其实这只是字典上的解释,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魅力”一词,我接着又问:你们有魅力吗?话音刚落,大部分学生都说“没有”,这多少让我有点惊讶,因为在我看来,我的学生还是挺有自信的,没想到……?正当我惊讶之余,学生们又异口同声地说“郭晶同学有魅力”。这郭晶同学在班级中是一个聪明活泼,思维敏捷,成绩优秀的小女孩。见大家都这么推荐了,我让郭晶同学站起来说说自己的“魅力”在哪里?郭晶倒也很大方,利落地站起来,响亮地说:“同学们一定看见了黑板旁贴着的英语默写评比表了吧,英语默写我每次都是一百分,所以评比表上面的“红五星”我得的最多。这就是我的魅力。”顿时掌声四起,同学们都用佩服的眼光看着郭晶同学。有了第一个同学的引路,我想肯定有第二、第三个甚至更多的同学站起来说自己的魅力,可这次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竟然还是说没有,或者还是推荐别人。见此情景,我也只能说一些鼓励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魅力”,也许是你没注意,也许是你没勇气站起来表达。但不管怎么样,老师希望你们要相信自己,寻找出自身的亮点,让它发光。”
课后我想了很多,我们的学生之所以自信心不足,当然有他自身的因素,但关键还在我们教师。我们太多的关注了学生的缺点,想了各种办法让他改正,甚至把他的缺点张贴上墙,期待用这种方法管制他的行为。须不知,这恰恰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之处。夸大了学生的缺点,忽视了他们的闪光点。学生耳朵里整天听到的都是“调皮捣蛋、字迹潦草、不动脑筋”之类的话语,像“你真聪明、你读书进步真大、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这类的话语学生只有在少得可怜的公开课上听到(老师们为了在教学要渗透新课程的理念,不得已而为之)。久而久之,学生变得胆小怕事,缺乏自信,甚至于有时让他们谈谈自己的优点,以为是听错了。真要是讲起来,感觉自己像在吹牛。
看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急待进行!
第四篇:乘法分配律引发的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具体是这样设计的:先创设佳乐超市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买“3套运动服,每件上衣21元,每条裤子10元,一共花多少元?”列出两种不同的式子,他们确实能够体会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这是第一步:通过资料获取继续研究的信息。(虽然所得的信息很简单,只是几组具有相等关系的算式,但这是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获取的,学生对于它们感到熟悉和亲切,用他们作为继续研究的对象,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二步:观察算式,寻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
第三步: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拓宽乘法分配律。这一阶段,既是学生巩固和扩大知识,又是吸收内化知识的阶段,同时还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
第五篇:一道数学题引发的教学反思
在同步练习中的智慧园有这样一道题:
已知a、b、c都大于0,如果8/9×a=3/5×b=c×1,那么a、b、c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应为()。
解题思路如下:
1.因为8/9×a=3/5×b=c×1这三个算式相等,并且8/
9、3/
5、1之间的关系是3/5<8/9<1,根据乘法算式的特征,当一个数越大,另一个数就越小,才能使算式相等。从而得出a、b、c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应为(c)。
2.把8/9×a=3/5×b=c×1转化为:
8/9×a=3/5×b=c×
18/9×(3/5×1)3/5×(8/9×1)(8/9×3/5)×1
从而得出:a=3/5×1b=8/9×1c=8/9×3/5即:a、b、c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应为(c)。
3.根据分数乘法的计算,使每个算式的结果等于1,可以写成下面的算式:
8/9×9/8=3/5×5/3=1×
1从而得出:a=9/8b=5/3c=1,即:a、b、c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应为(c)。
思考:
从上解题方法中可以看出,学生能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去尝试、去思考、去发现来解决新问题,能够应用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转化思想来思考,说明学生已经能够潜移默化的应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是一把等待燃烧的火把,只要给他提供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去想、去思考、去争辩,学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也会给我们一个异样的惊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不断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关键是找准方向,我们老师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