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完善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

时间:2019-05-15 12:2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完善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完善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

第一篇:试论完善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应用型人才是指知识应用能力较强、职业能力较突出、素质较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一线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由职业教育类型来培养完成,其完整体系本身包括初级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整个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各层次的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培养 职业教育体系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经济进入起飞阶段以后,一线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是传统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所难以培养的,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并迅速得到发展,以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完整体系逐步得到建立和完善。到20世纪末,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发达国家技术工人的比例分别为:高级技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与此同时,我国技术工人的比例分别为:高级工占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60%,应用型人才的匮乏,对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形成了制约。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政策: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了“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每个市(地)都要重点建设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县(市、区)都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中等职业学校)。乡镇要依托中小学、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到2009年底,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29761所,在校学生4640.91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14401所,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8.39%,在校生2195.16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47.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9.2%。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305所(高职高专1215所,占普通高校的52.71%),在校生2145万人(高职965万人,占普通高校的4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从院校数和发展规模来看,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个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各层次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

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再认识

1.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层级式人才结构理论。根据国际上通行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分析法,多数情况下将人群分为四大类型:

(1)学术型人员(科学型、理论型、指导型)。主要由科学研究型大学培养,其能力素质表现为:归纳总结科学理论和知识;科研发现客观规律;将成果表现为科学原理或学术思想。

(2)工程型人员(设计型、决策型、组织型)。主要由科学应用型大学培养,其能力素质表现为:把科学原理演变成自然工程或社会工程的设计、规划、决策和指挥;规划、决策,包括全局的资源分配和管理指挥;关键性技术开发。

(3)技术型人员(工艺型、执行型)。主要由应用型大学或学院培养,其能力素质表现为:从事技术的应用与运作,实施已完成的设计、规划和决策,并将其转化成现实的产品或成果;工作在生产或服务的第一线,负责技术应用和现场实施,工作包括了局部的资源分配和管理组织;需具备相关的理论技术和智能技能,需具备一定的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

(4)技能型人员(技艺型、操作型)。主要由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其能力素质表现为:从事的技术的应用与运作,实施与完成的设计,规划与决策,并将其转化成现实的产品和成果;在生产第一线的具体岗位上工作,直接负责产品的生产或者成果的形成,完全是操作性和执行性的;需具备一定的理论技术和智能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熟练的经验技术、动作技能和服务品质(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根据层级式人才结构理论,结合中国对“人才内涵技术劳动者也是人才的界定”,还可以增加技术劳动者(工作型)这一层级。它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或劳动部门进行针对性的专门短期培训,其能力素质表现为:某一具体工作岗位上完成某项专业工作的任务和操作,对某项技能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

2.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完整体系。

应用型人才是指知识应用能力较强、职业能力较突出、素质较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一线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主要由职业教育类型来培养完成,其完整体系包括初级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它属于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交叉类型,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人才,本身包括了高职专科、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研究生等几个层次。

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状与探索:

(1)初级职业教育。主要由分布在县一级的职业中学、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来实现,主要以培养技术劳动者为目标,主要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服务“三农”为对象,目前每年完成着上亿人次的农民工培训。

(2)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各级职业高中、技校、中专和州市以上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来实现,主要以培养初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主要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养城乡产业一线需要的技术工人为对象,其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3)高等职业教育。一是高职高专教育。主要由目前独立设置的一千多所高职高专院校来实现,主要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主要针对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对象,其任务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二是高职本科教育。主要由目前六百多所设置有职业技术学院的本科院校及相关本科专业来实现,主要以培养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主要针对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对象,目前每年培养着数以十万计的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三是高职研究生教育。主要由目前具有相关专业硕士点的本科高校来实现,主要以知识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主要针对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一线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对象,目前每年培养着数以千计的知识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

三、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

1.进一步构建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体系。一是规范和完善初等职业教育系统。“十二五”期间须进一步加大县乡一级职业中学、职业培训机构的建设力度,加大远程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和资源的建设力度,增加和丰富教育及培训内容,规范教育及培训标准,提高教育培训质量,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三农”问题解决、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素质及和谐社会构建提供有效保障。

二是规范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系统。“十二五”期间须进一步加大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等职业院校的建设力度,加大政策配套支持和宣传的力度,提高社会对教育新理念和新政策的认识,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一半以上的发展和稳定,为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系统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数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在校生规模接近一半,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十二五”期间的关键在于真正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于贯彻实施好《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相关精神,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

四是扩大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的规模。高职本科也称应用本科,是高等职业教育类型中的本科层次,它由本科院校的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本科专业来实现,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是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兼具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并侧重技术教育的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在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举办高职本科是顺应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的要求,是对教高[2006]16号文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精神的贯彻与实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更高层次的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和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对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激励与促进。中职、高职的大发展一方面急需通过发展高职本科(或应用本科)来打开通道和提升层次;另一方面也急需通过发展高职本科(或应用本科)来培养相应的专业师资队伍和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它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精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在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举办高职本科,能够在我国构建起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一种类型。

做好试点与规范工作。为防止一哄而上,遴选一批办学理念先进、思路清晰、遵循高职教育办学规律、已有应用本科专业、特色和成果突出的本科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或应用技术学院)作为试办高职本科的试点。对试办高职本科的学院有明确的办学指标要求:

(1)办学模式切忌套用普通本科模式,应严格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二是以服务为宗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要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三是走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办学路子;四是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专业课程的模块化;五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职业技能训练。其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打破普通本科的“学科本位”模式,加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知识和能力,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方法手段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培养真正适销对路的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严格区分同一类型不同层次培养目标,高职专科主要培养一般企事业部门的高技能人才,尤其是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高职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和中职学校的师资等任务。其毕业生要求是职业素质更好,理论基础更厚,技术水平更高,应用能力更强,适应岗位更多,职业潜力更大。

(3)专业培养模式确立“大类宽口招生,基础统一教学,专业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多层次的基础平台,多方向的专业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基础平台教学保证本科适应性的要求,以专业模块教学发挥专科针对性的优势,实现高职本科(或应用本科)“保本科本色,创高职特色”的教育目标。

(4)人才培养方案要建立高职本科(或应用本科)“公共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柔性专业方向模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综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公共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体现厚实基础和发展潜力的要求;柔性专业方向模块的选择,体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符合职业性特征;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体现技术性和以就业为导向;综合素质教育体现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培养可持续性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5)专业课程教学安排要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要建立以产学研结合为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显性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素质教育体系,重点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6)学生素质教育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开发跨学科及文理渗透的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开发隐性课程,将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日常行为素质养成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是深化改革本科高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现有研究生教学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硕士的培养引导向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尽快研究设计构建专业博士的培养框架,努力构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完整培养体系。

2.研究设计各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

职业教育体系各层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其目标和规格客观上要求有明确的区别,各层次培养的目标应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广度、深度和高度要求而确定。本文在这里仅提供一个近期和中期性的参考意见。

一是初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适应城镇化建设需要,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具备一定综合素质的技术劳动者。

二是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适应城乡产业发展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程度、掌握专门劳动技能、具备一定综合素质的初级技能型人才。

三是高等职业教育。

(1)高职高专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较突出、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2)高职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技能更加突出、素质更加全面的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工程技术综合型人才)。

(3)高职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专业知识系统有深度、具备较强知识应用、管理决策和技术开发应用能力、综合素质较全面的知识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

第二篇:2500字论文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邮寄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重庆科技学院 电话***管理 收

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管理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沙坪坝 401331)

【摘要】:本文从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缺口来探讨,从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入手,思考了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的方向,并对该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前言

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赢得了全球刮目的成绩, 首次超过美国, 成为全球产销量第一的国家。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汽车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也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类型提出了要求,尤其是对应用型的车辆方面人才真可谓是求贤若渴。

2.应用型车辆人才的概述

2.1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和特点

应用型人才即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运用于所从事专业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某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所培养的,面向生产一线的,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能将相应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的人才。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应用性人才更应该突出的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知识方面是需要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在能力结构方面包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一系列能力,在素质方面应该具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责任心、意志品德、心理素质。

2.2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车辆工程中的应用型人才按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为:技能应用型,主要是通过高职和高专院校培养;知识应用型,主要是通过应用型本科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专业所培养;理论应用型,主要是通过国家及部分地方重点大学重点培养。但是无论何种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其教育的目标往往都是培养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强化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引导学生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立足市场、职业,关注产业和企业发展。

2.3车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一)拓宽知识面

车辆工程本科专业首先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基础并拓宽专业的服务面。这就要求学生在本科期间四年学习生涯中,不仅要学习与车辆密切相关的课程知识,还要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譬如说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等基础但往往被学生们忽视的学科。

(二)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又尤其是应用型的人才的培养计划则更应该围绕这一核心。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们不但要能从课堂中学得知识,更需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式、方法。培养能够从各方面获取所需的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通过实验课、基础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实习实训、课外设计、大赛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沟通与合作能力:通过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等,培养学生相互之间、学生和社会等的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

(三)提高综合素质

一是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和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二是要充分重视本专业本学科以外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培养。三是在传授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

3.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3.1现有的培养体系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往往受传统教育的质量观影响,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和学术水平的高低作为能力的评价指标,而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欠缺评价手段。

(二)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内容单一,实验设备陈旧,实验内容滞后于科技发展前沿技术,从而导致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缺乏学习兴趣。

(三)受实践课程的学时限制和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项目设置较少。

3.2可取的革新考核方式

(一)教材方面:课堂教学可以不使用指定教材,但列出一些相关的参考书目。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解大纲要求的课程内容外,还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参考书目自学相关的内容。期末的考核中的部分试题也可涉及参考书目。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增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二)考核方式:考核的方式不应该过于的单一。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包括笔试、口试、实习和实习报告或研讨会报告等。比如学生分组独立完成项目的设计和制作并出具分析报告等。这样不光可以提升学生在对知识方面的认知程度,还可以提升高团队的合作意识,可谓是一举多得。

3.1校企联合培养

校企联合是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

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优化车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市场对该方面人才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的文化,企业的价值观。认识到企业所需求的人才类型,从而更加了解如何才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为企业带来价值。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通过这样的教学体系,可以培养出最适合自身的未来的潜力员工,同时也节省了未来培养过程中的培训经费,也可谓是一举多得。

4.结束语

我国的汽车产业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这对现阶段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可这也同时是机遇,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应用型的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为向导,同时通过教育模式的改革为方法加以改变。在这改革的过程中还可以虚心向西方的汽车产业强国学习。与此同时更应该意识到高等学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也受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在这过程中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应该要有充分的决心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车辆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孟庆华.面向能力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科学咨询.2010(1)

[2]胡如夫.中德应用型本科高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A).1008-7109(2013)02-0083-04

作者简介:管理(1993.8—),男,江苏省扬州人,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科技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科生

第三篇:平面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论文

[内容摘要]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基地平台,开展“教、学、实践”综合教学模式,既能不断提高教师和实习教练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实践性教学质量,又有助于学生获得实践设计经验,较快提高应用能力。

[关键词]平面设计;校企合作;学以致用

一个合格的平面设计师的职业能力需要具备两点: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运用自如的平面设计职业技能。为此,专业教育务必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习计划、真题设计等方面不断创新,既要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避免培养出理论不全面、实际操作能力低的学生。

一、平面设计理论教育不能脱离实际

平面设计专业教育的理论课程设置要使学生获知平面设计的一般规律,系统掌握视觉传达基础理论。无论是设计的整体构想、构图布局、色彩协调还是文字配置都能深刻植入脑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掌控,才能指导和胜任平面设计工作的专业需要。目前的教学现状显示,由于沿用原有教学模式,教学创新不够,学生对平面设计意义认识不足,使教、学、实践脱节。专业教师必须首先做到理论与实践牢牢结合,才能编制出高水平的平面设计理论课程教案,才能让学生学而顿悟,形成平面设计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一生受用。

二、平面设计技能教育务必学以致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企业、客户需求设计质量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精良、素质过硬的专业设计人员远远不够,经常有设计人员对企业所需不知从何处入手,专业技能脱离实际,不能学以致用,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大批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知识的人才。在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中,要循序渐进,教师应结合大量真实、成功的设计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由浅入深、学以致用,特别是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培养兴趣浓厚、志向远大、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拔尖学生,积极输送更多的出类拔萃的平面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高情商与沟通能力,使其具有正能量的艺术设计鉴赏力,从而才能使其成为大胆又含蓄、智慧又谦和、热情又耐心、善解人意又坚持原则的高情商设计人才,才能更好地了解国际、国内市场潮流,了解企业、客商的实际需求,更好与制作者、生产者沟通,设计出理想的作品,获得客商的满意,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成功案例是“教、学、实践”创新的最好借鉴

开展“教、学、实践”综合教学,是目前平面设计专业教师积极尝试的创新教学方法,成功案例很多。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在校学生李春萍的平面艺术设计作品《三宅瓷舍》(指导教师黄宗池),由于其设计理念的新颖、设计形式的古朴而入选“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再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在校学生叶宁的设计作品《自然的味道》(指导教师黄宗池),从整体到局部,环环相扣,各种碟、碗、盅、匙,乃至包装使用的芦秆、草绳,无不充满乡土气息,足见其在设计过程中深入生活,高于生活,该作品最终荣获“2014年第三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大赛优秀奖”。近几年,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积极探索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先后担任中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奖证书设计、广东省第十二届农民体育运动会吉祥物设计;在广东设计之星大赛获得金奖、铜奖,在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获得银奖,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获得银奖,在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获得优秀作品奖,在第三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在第二届全国平面设计大展中获得银奖,等等。

四、校企合作搭建“教、学、实践”基地平台

如何让“教、学、实践”综合教学发扬光大,这是每一位平面设计教师都务必深思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校方和企业双方的教育培养合作,不断提高教师和实习教练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为实践性教学创作提供稳定的良好环境,确保实践性教学质量。

2.校企双方在培训合作上搭建广泛的合作空间,校方可以为企业提供设计人员培训,辅导专业理论知识。

3.企业可以为教师现场实习和参观考察提供便利,教师在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和需求的基础上,可以在教学中更好地结合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用灵活的授课手段,力求用活教材,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增加学生的实践学习课程,能使学生充分深入到平面设计的第一线接受实践训练,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真题设计”,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独立承担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又解决企业的市场需求。

5.积极与企业、会展业等外界沟通联系,学生的作业可以直接参加投标和展览,能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荣誉感,学生能认识到不是为做作业而学习,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利用寒暑假期,安排专业老师和学生,到对口企业进行勤工俭学,让学生了解企业与商业的关系,理解和设计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精髓作品,为日后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总之,“综合性”教学将多种教学方法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获得实践设计经验,较快提高应用能力。

五、“教、学、实践”为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切实可行

目前艺术院校在学科改革建设中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员和设施,平面设计师资队伍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教学改革、教学应用及提高,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保障。多年来,各艺术院校也与多家优秀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教学环境和实践环境。如果教师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设计人员能通过“教、学、实践”为一体的基地平台更紧密地配合,就能使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上成长得更加快速,让他们在走入社会之前就具有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一定能力。这是体现高校的“开放性”“实践性”“协同性”与“创新性”,适应设计行业新环境、新需求最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第四篇: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智能制造是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结合体。本文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问题,通过对智能制造的技术特征和关键技术分析,提出了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通过对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研究了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应用型本科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面向智能制造的应用型人才的新实施方案。为培养高素质的、符合企业要求的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智能制造;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已提升为国家主攻战略方向,伴随着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和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应加大智能制造需要的智力投入和人才培养[1]。而培养大量适应智能制造的技术技能人才正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机械工程专业应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本文系统分析了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点和素质要求,研究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满足智能制造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实施思路。

1、智能制造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

机械行业智能制造分为五大领域,即智能装备制造、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工业网络、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管理,是集成了制造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的先进制造技术,是数字化制造、精益生产、网络化制造、虚拟制造、敏捷制造和绿色制造等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结合体[1];智能制造技术的核心是将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设备通过互联网技术形成一个“智慧工厂”[2]。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现代传感技术、装备制造技术、自动化与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数控编程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虚拟现实与拟人化智能技术等。是装备制造技术与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的集成与融合。因此,智能制造对机械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提出了如下新技术技能要求[3]:

(1)具有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的知识技能如CAD、CAM、CAE等以及相关的实践经验。

(2)需要掌握更多的传感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

(3)需要更多地关注工艺布局、工艺实施、工艺优化,掌握CAPP、PDM、加工过程动态仿真这些新技能。(4)需要具备智能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如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工具的运用。

2、应用型本科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无法适应智能制造业的人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首先,危机意识不足,推进力度参差不齐,各校普遍认为智能制造还远未开始。我国制造业大多处于工业2.0水平,部分接近或达到工业3.0水平,因此,我国制造业普及工业2.0的路还没有完成、补齐工业3.0的基础还没有夯实,在如此低水平的基础上推行工业4.0,瞻前顾后并止步不前。因此,对接智能制造、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其次,一些新设立的地方本科院校不愿放下身段,无视其应用型、地方型、技术技能型的特色定位,将学科体系片面倾向于学术型和研究性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由于双师型师资缺乏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薄弱,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操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另一些学校虽然开办了针对智能制造的专业方向,或在专业选修课上增加了若干智能制造的相关课程,但由于目标岗位能力需求不明确,无法充分对接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最后,智能制造涉及机械、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系统管理等新知识与新技术,学科的综合性广、跨度大,而各校工科各专业普遍以教学学院为单位分设,尽管一些学校建立了跨学科的教学与实践大平台,但教学学院的传统建制造成了师资、技术和资源的割裂,不利于复合型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教师参与地方企业的科研活动少,实践经验不足,对地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缺少了解,造成很多专业的课程教学、实践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3、面向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建议

3.1 开展校企合作,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近年的办学过程中,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地方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的定位逐渐清晰,但与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高等学校来说解决这一问题的的有效措施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首先,应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的有效实践,建立能力导向的教学目标、开设应用导向的课程[1]、注重实践的教学过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其次,地方本科院校应调整与转变校企合作思路,打破校企合作壁垒,拓展多边协作,将产业的理念、技术、资源整合到高校的课程、实训以及师资中,从机制、理念、课程体系、培养路径、质量评价标准、企业参与程度等多方面,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创新升级和深度变革。同时将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科研成果以及双创成果带给产业,满足其对人才和创新的需求。

3.2 统筹通与专的关系,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夯实机械类学科的专业基础,拓展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知识。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要围绕应用型人才成长必备的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整合教学内容,在传统机械设计理论和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上,适度增加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构建适合智能制造发展方向的机械类专业学科、专业大平台。其次,以智能制造对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需求为导向,细分专业方向。智能制造涉及的技术面广、跨度大,面面俱到、全面学习与掌握智能制造的知识和技术是不可能的。因此,学校应着力于面向区域和地方智能制造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开展针对性和适应性培养,抓住核心技术,明确能力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正确处理好“通与专”教学内容,既要保证所有学生对智能制造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又要细分智能制造领域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岗位群,针对关键技术应用开设不同专业方向。

3.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首先,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积极探索PBL、项目教学法等。让教师从“知识传播者”向“知识引领者、技能培训者、人才开发者、职业教练和心灵导师”转变,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4];其次,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采用网络在线课程和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教学方式,为专业基础课程和面向智能制造的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搭建平台,如MOOC、SPOC、微格教学等;最后,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学,通过辅导、引导最后考核,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3.4围绕关键技术,构建互联网+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应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的育人模式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的培养过程,强化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应用,重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目标,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并持续全部培养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5]。通过产教融合计划,与知名智能制造企业如SIEMENS、ABB、GE和FANUC等建设并利用互联网+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开展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逻辑控制系统(PLC)、离散控制系统(DCS)、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MES)等智能制造相关项目的实训[6],实现智能制造、机器人、自动化、信息与通信的技术的融合应用和学生机械设计能力、开发编程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综合提升[7]。

4、结语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地方本科高校机械专业教育应准确把握应用型、地方型、技术技能型的特色定位,主动适应智能制造产业的新变化、满足智能制造人才知识能力的新需求。为此,本文针对智能制造的技术特征和关键技术,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统筹通与专的关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产教融合,构建互联网+智能制造实训平台等改革思路,以培养出满足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第五篇:完善我国纳税评估体系的思考

完善我国纳税评估体系的思考

昝志宏

[摘 要]纳税评估是税收征管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是税收经济分析的延伸。纳税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提高税源管理水平。本文分析了我国纳税评估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规范纳税评估行为,优化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拓宽涉税信息采集渠道和提高评估人员综合业务水平的建议。[关键词]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体系 税收征管

一、纳税评估的意义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其掌握纳税人的各种涉税信息资料,按照统一程序,运用科技手段和方法,综合分析、审核、评定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纳税情况,及时发现纳税行为可能存在和出现的错误及异常问题,为征管和稽查提供工作重点和措施建议,从而规范纳税人纳税行为和税务机关征管行为的一项管理工作。2005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次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纳税评估工作提出了相关指导性要求,推动了纳税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纳税评估在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税务机关加强税源监控

税源监控是税收管理的核心,也是防止税款流失的基本途径。建立在纳税申报基础上的纳税评估对税源进行动态监控,发现异常纳税行为,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科学的纳税评估必然要求全面测算评估纳税人的财务核算制度、营销管理制度、资金运作情况等各项具体内容,保证评估有充分、确凿的事实依据和政策依据,从而加强税务机关对税源的及时监控,堵塞税收漏洞,促进应收尽收。

(二)有利于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自觉性

科学的纳税评估体系,在约谈、举证或质询过程中,加强对纳税人的纳税辅导,给纳税人以自我纠错的机会。同时解决纳税人因主观疏忽或对税法、税收政策的理解发生偏差而产生的非故意偷税现象,将一般性违规行为与偷逃骗税行为相区别,既宣传了税收政策,突出了打击重点,又易于被纳税人所接受,融洽征纳双方关系,进而有利于增强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提高纳税申报质量。

(三)有利于增强税务稽查的实施效果

纳税评估是税务稽查实施体系的基础环节,也是构建依法、统一、协调的税务稽查体系的重要内容,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税务稽查的实施效果。通过进行科学的纳税评估分析,将发现有重大偷税行为疑点的,移交税务稽查部门作为案源,不仅可以降低稽查选案环节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而且可以使税务稽查的实施做到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提高重点查处案件的准确率,更好地发挥税务稽查规范纳税行为的重要作用。

二、纳税评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项国际通行的税收征管监控制度,纳税评估已被逐渐广泛地应用到我国税收征管体制建设中,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在我国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因而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对纳税评估的认识不足,行为不规范

1、缺乏深入、准确的理解。在具体操作中,不少地方税务机关对纳税评估的内涵、作用理解不足,对如何建立科学的纳税评估体系概念模糊。有些地方认为纳税评估仅仅是一种案头的税务审计,不能进行实地评估,因而对疑点问题的确认简单地由稽查环节代替,致使纳税评估工作虽然名义上已经开展,但实际中并不能发挥积极作用,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评估行为不规范。目前,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缺少科学、规范的工作指导,纳税评估工作常常无章可循,变得随意,评估人员的行为极不规范,进而导致各地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参差不齐,管理上出现漏洞。

(二)纳税评估的指标设置存在局限性

纳税评估指标是税务机关筛选评估对象、进行重点分析时所选用的主要指标,是对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作出初步判断的重要依据。现行的纳税评估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制定纳税评估指标标准的局限性。一方面,规定的分税种较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只公布了增值税、内资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印花税、资源税这五个税种的特定分析指标及使用办法,不够全面,对于五个税种以外的其他税种进行评估时,不同地区、不同税务机关采用的分析指标和方法就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导致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另一方面,预警值缺乏可比性。评估指标预警值是纳税评估的重要对比指标,《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虽然明确其由各地税务机关结合实际情况,自行根据宏观税收分析、行业税负监控、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核算情况以及内外部相关信息,运用数学方法测算得出,但在实际中,由于地区差

异、企业经营类型、经营规模、涉及税种等都对预警值有很大影响,如果仅由各地税务机关自行制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么将会降低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可比性。

2、纳税评估主体指标设计缺乏可行性。《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率是分税种特定指标的主要评估指标,其应用有两个前提:一是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表必须是真实的;二是纳税人无账外经营行为。这两个前提的存在使纳税评估这一主体指标的设计缺乏可行性。一方面,从内部因素来看,两个前提未考虑纳税人的其他情况,在实际评估工作中一般是不能满足的,因此,这一指标就失去了比较的基础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从外部因素来看,由于受环境、资金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很难合理判定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当纳税人存在大量的账外经营行为时,也可能有正常的税收负担率,造成纳税评估失效,难以准确评价纳税人的纳税情况。

(三)纳税评估信息资料匮乏

1、税务机关信息来源渠道受限,信息量不足。纳税评估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指标测算和对数据资料的定性、定量分析,这就要求税务机关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但从目前各地运行情况看,税务机关上下级之间以及内部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国税、地税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税务部门与商业银行、海关、工商等部门缺少横向联系,造成许多必要的相关资料得不到收集和确认,信息数据不能充分共享。这种情况下,税务机关运用有限的评估资料进行评估将导致评估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准确性下降。

2、纳税人提供的数据资料质量不高,信息失真。纳税评估的主要依据及数据来源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一户式”储存的纳税人各类纳税信息资料,包括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财务会计报表等。目前,“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大多来自纳税人的财务会计报表,这就导致了实际中评估信息过分依赖会计报表,不能全面、有效地评估纳税情况。对于严格执行会计准则的纳税人,“通用指标”的分析是有效的,但对那些会计报表不实的纳税人,指标的可信度就会下降,参考价值不高,失去了评估的意义。

(四)纳税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纳税评估工作要求评估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但是,目前评估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大多采取足不出户、案头分析的方式,停留在看报表、翻账簿、对数据的浅层次上,很难从掌握的有限涉税信息中发现细节的异常,挖掘深层次的问题,导致很多评估工作流于形式,监督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完善我国纳税评估体系的建议

针对当前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完善纳税评估体系,提高纳税评估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规范纳税评估行为

纳税评估工作是强化税源管理、规范纳税行为的重要手段,不能理解为是完成税收任务的补充手段,更不能将评估入库税款的多少作为考核纳税评估的唯一标准。同时,要把握纳税评估的重点,防止事事评估的倾向。在纳税评估相关法规的具体要求下,进一步规范税务机关相关部门的纳税评估行为。尤其要加强对评估中发现问题的适当处理,对不具有违法嫌疑、无须立案查处的一般性问题,可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而有偷税、逃税、骗税等税收违法嫌疑的,要移交税务稽查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二)优化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1、合理设定评估指标预警值。纳税评估指标体系主要由通用分析指标和特定分析指标两大类组成,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指标体系。评估分析时要综合运用各种指标,并参照评估指标预警值进行对比分析。预警值一般是由各级税务机关结合实际需要自行确定的,其测算应充分考虑地区综合经济水平、税源规模、主体税种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同行业、同规模、同类型纳税人各类相关指标及其多个的平均水平,从而使预警值更加真实、准确和具有可比性。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评估过程中,在全面收集整理纳税人涉税信息、抓好评估基础指标测算的基础上,要对纳税人正常经营状况下的销售额、销售成本、流动资产等指标进行纵横对比分析和综合测定,做好评估量化分析,把握纳税行为的共性和规律。同时,还要对行业、企业进行定性分析,建立模糊分析体系,将评估范围扩大到纳税人的生产能力、进销规模、仓库出入等方面,对生产销售进行全方位分析。通过应用经济指标,进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拓宽涉税信息的采集渠道

1、建立纳税评估支持系统。有效的纳税评估必须以信息化为基础,信息化技术手段保证了纳税评估的高效率。目前,世界上纳税评估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都以电子信息系统为基础,可以借鉴其经验和模式,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支持系统,逐步规范评估操作。我国应引入国际上先进的数据库技术,构建税务数据库,进行纳税抽取和多角度的对比分析,全面掌握纳税人的经营、资金运用及纳税情况,共享分散在不同系统的涉税信息资源。

2、提高信息收集能力。一方面,以多元化电子申报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评估所需信息的电子转换能力,减少人工输入信息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应重视信息的管理和应用,集中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改变信息处理的分散局面,实现信息的集中加工与广泛共享,提高信息利用率。此外,要加快研发和改进纳税评估的专业应用软件,充实软件分析内容,提升评估的智能化程度。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横向和纵向的纳税评估信息交流网络,从不同角度对纳税人进行监控。

3、建立和完善评估信息的提供机制。税务机关可以通过法规、规章等法律形式,确定被评估方必须提供的信息项目和具体要求;还可以有选择性地要求纳税人提供对纳税评估有用并能反映企业真实生产经营状况的其他辅助资料,如电表数、出勤表、存货盘点表等,使评估的原始资料更具广泛性和针对性。此外,纳税人的一些非现金信息也对纳税评估有重要影响,如实际生产能力、原材料供应、存货变动等,应督促纳税人及时、准确地提供这些信息。

(四)提高评估人员综合业务水平

首先,应选择综合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从事纳税评估工作,坚持学习经常化、制度化,对评估工作涉及的税收、财务管理、计算机等相关业务知识进行系统学习,掌握各项税收政策,熟悉企业财务制度,精通财务核算方法,有重点地加强对评估人员的培训。其次,强化对评估人员的监督考核,科学合理地设置考核指标,将评估工作列入岗位责任考核内容,对达不到评估质量要求的,追究主管负责人和评估有关工作人员的责任,促使评估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评估能力。

参考文献

[1] 熊萧 杨缅昆《纳税评估:一种新方法的构建》,《财政与税务》2007年第6期。[2] 谢旭人《加强税收经济分析和企业纳税评估 提高税源管理水平》,《税务研究》2007年第5期。

[3] 谭光荣《选择纳税评估指标的局限性及应对措施》,《税务研究》2007年第2期。

[4] 严学军《浅谈纳税评估的优化方向》,《税务研究》2006年第7期。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下载试论完善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完善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论文(精选合集)

    摘要:当下,人们普遍认为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有效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又面临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

    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探论文[范文大全]

    一、税法课程的特点(一)综合性强税法是一门集会计、法律、财政和税收管理等知识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要想学好税法课程,熟练掌握税法知识,必须具备法学、会计学、财政学等知识背景。......

    集控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论文

    一、用整合的观念设计新型课程体系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过程中,我们结合集控运行专业的培养目标,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践教学以“标准,规范”为基础,以能力......

    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摘要:在本文就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的整体规划、应用型经济管......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下的证券投资的探讨论文(精选5篇)

    1应用型人才及其特征1.1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传统的高等教育学术性人才是要培养学生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全面的各种相关学科知识背景。应用型人才则不必过分追求上述的传统培养体......

    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论文

    一、明确政府职责,更好地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1.政府部门重视职业教育管理由于我国在建国初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运行的大部分政治策略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强制性,对职业教育并没......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新模式论文

    摘要: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验教学的方法手段及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效率都有深远影响。本文分析了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实验教学实际......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新模式的论文

    摘要: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验教学的方法手段及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效率都有深远影响。本文分析了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实验教学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