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梦想不是最重要的美文摘抄
在一个电视招聘节目中,我就看到了这样一个应聘者。他的专业是建筑测量,非常好找工作的专业。但大学毕业后,他没有去找工作,而是又重新上了学费不菲的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为了支持他的梦想,他母亲不得不将房子卖了。
为了学音乐,他买了昂贵的钢琴,还在校外租了房子。除了前期买钢琴等大额投入外,每个月的房租要花一千九,还要不断买各种演出需要的服装等等,这样一个月下来平均需花费七千多。
四年大学后,父亲对他说:“孩子,你总算毕业了。你母亲这四年来一直在做清洁工,很辛苦,你也不小了,应该为家里分担一些了。”于是,他便开始试图找一个工作。这时,正好学校缺一个街舞教练,他就去试了一堂课。试完后,老师认为他街舞跳得还不错,就让他做了街舞教练,月薪两千左右。
这样一来,虽然每个月可以少跟父母要两千块钱,但他练习发声和唱歌的时间就严重不足了,每天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这样,他离梦想似乎越来越远。
正当他迷茫的时候,噩耗传来,父亲突发脑溢血,危在旦夕。医药费很贵,家里的钱显然维持不了多久。此刻,他知道父亲在等着他救命,但他最担心的不是父亲的安危,也不是如何筹钱帮父亲治病,而是担心他的梦想就要被中断了。
在应聘现场,他反复对多位老板说:“希望现场的老板能将我带走,帮助我实现心中的梦想。”
主持人说:“你离职业歌手还有一定的差距,你的梦想能不能先放一下,先找一份能赚钱的工作踏踏实实地干着,减轻家里的负担呢?”但他却再次说:“我知道我还有不足的地方,因此,我希望现场能有贵人将我带走,让我继续深造……”
这实在太可悲了。梦想已经让他迷失了心智,使他六亲不认了。难道梦想比父亲的性命还重要吗?
他的经历让我们深思,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追求梦想?一个成年男人,为了自己的梦想,让父母居无定所;为了自己的梦想,让母亲每天辛劳地做清洁工;为了自己的梦想,父亲危在旦夕,没钱治病,他却还不断向家里索取……梦想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不是靠压榨父母。
没有人有资格嘲笑别人的梦想,蜗牛也可以梦想有一天爬上金字塔。但前提是,要靠自己去拼搏。如果他能够经济独立,不再花父母一分钱,那么,他的这种执著还是让人敬重的。但可惜的是,他不但一直在榨取父母的血汗,而且变得冷酷。在这场梦想赛跑中,无疑,他的父母成了他梦想的牺牲品。
他就像一个一心要捞本的赌徒,什么都不在乎,只在乎所谓的“梦想”。梦想是伟大的,在这个梦想稀缺的年代,有梦想是应该鼓励和提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梦想就是最重要的。为了梦想不顾一切,往往会走火入魔,就会像金庸小说中为了修炼葵花宝典而挥剑自宫的人一样可悲。
第二篇:选择不是最重要的,努力才是美文摘抄
老同学聚会,酒过三巡,大家开始回忆往事。有人感叹:“如果当初我选择出国留学,而不是毕业后就结婚,生活肯定风光无限,不会像现在这样碌碌无为。”
这番感叹,立即引起众人的共鸣,大家纷纷附和:“如果当初我选择另外一个专业,肯定混得比现在好!”“如果当初我留在北京,而不是回家乡小城,现在肯定也混成精英了!”“如果当初我读研究生,而不是毕业后就工作,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升职无望!”
最后,大家的话题全部转移到了一个人身上:“如果黄莺当初不选择辍学,一定是混得最好的,现在,也不知道她过得怎么样?”
黄莺是我们的高中同学,那时,她的成绩是全班最好的,最有希望考上名牌大学。可是,在高三的关键时期,她父亲得了重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外债。她不顾大家的劝阻,毅然选择辍学打工,帮父母一起渡过难关。
我们这帮同学背起行李走进大学校园的时候,黄莺正灰头土脸地在一家小饭馆洗盘子。现在,我们对生活和工作尚且有诸多的不满,高中未毕业的黄莺,一定混得惨不忍睹吧?
半年后,在一次商务活动中,意外和黄莺重逢。时隔10年,我怎么也不敢相信,眼前这个神采奕奕的女子就是当初那个辍学洗盘子的女孩。我对她的经历充满了好奇,而她也毫不隐瞒,将这些年的遭遇和盘托出。
当初辍学后,年龄小,又没文凭没技术,只能洗盘子、发传单。而无论做什么,她从不偷工减料,都努力做到最好,让别人一下子记住她,下次有活儿还会主动找她。
凭着这股认真劲和韧劲,她的收入逐月攀升,能维持家里的日常开销和父亲的医药费了。稍稍松了一口气,她开始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之路,这样小打小闹做散兵游勇肯定不是长久之计,那时她对销售产生了兴趣,决定到大公司做销售员。
可惜,因为学历太低,又没有任何销售经验,一连找了几个大公司,都被拒之门外。她没有沮丧,更没放弃,而是重拾课本,报了函授班,开始给自己的简历镀金。
那几年,她一边忙着打工赚钱,一边忙着读书参加考试,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困了累了,就洗把脸,强迫自己振作起来,看得母亲常常忍不住掉下泪来。
付出就有回报,她陆续拿到了高中文凭、大学文凭。有了这些敲门砖,她终于顺利地进入一家大公司营销部,做了一名普通的销售员。
这时,她和爱情邂逅,并很快结婚生子。做家务,带孩子,照顾父母,但无论多忙,她脑子里都会想着怎么让客户签下合同,每次出门,也一定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给客户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为了提高自己的销售水平,她把产品资料打印成册,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直到背得滚瓜烂熟。坐火车,住酒店,她也绝不闲着,总是拿一些心理类和口才类的书看,反复研究说话技巧和客户心理,以便让谈话更有成效。
几年下来,她的销售业绩节节攀升,从最初的普通销售员到白金级销售员,再到销售主管、销售经理,一直到销售总监。不久前,公司开拓新的市场,需要一个副总全权负责,她击败众多竞争者,成为公司最年轻的副总。
当初那个洗盘子的小女孩,就这样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了职场精英。如今的她,拿着百万年薪,早已帮父母还清债务,有恩爱的老公和可爱的孩子,生活可谓春风得意,精彩无限。
我们总是以为,一个选择,就会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命运,选择对了,以后的路就会顺利很多,选择错了,就毁了一生。其实,这只是人们为自己找的借口,人生路上,选择并不是最重要的,努力才是。
当年的黄莺,是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如今的她,依然是最成功的一个。这一点都不奇怪,努力的人,无论选择一条什么道路,都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出精彩来。
第三篇:生命中什么最重要美文摘抄
如果让你小病一星期,你会发现金钱不重要,家人和身体最重要;
如果让你大病一个月,你会发现金钱特重要,身体和家人特特特重要;
如果让你大病半年,估计你愿意放弃眼下一切的金钱和名利,去换回你认为重要的东西。
遗憾的是,这个世界大部分人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包括你我!
所以,当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更加坚定地知道在生命中哪些人和事才是最重要的……
健康,重在观念!
美国人:用100块钱养生,50块钱买保险,10块钱看病,1块钱抢救。
中国人:用1块钱养生,10块钱吃药,50块买保险,100块钱抢救。
大多数中国人,担心保健养生会有副作用,会有依赖性。
大多数中国人,在生命的最后1-2年,花光一生的积蓄,吃遍所有含大量副作用的西药。再多开几次刀,然后死去……
疾病如何应对?
答案:重在预防,然后保健,最后治疗!所谓三道防线。改变观念!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关心自己,从此刻开始!
第四篇:缺少的才最重要的美文摘抄
一家机构随机调查,在“什么是最重要的”一栏里,整理出主要有五种答案:A。知识比金钱更重要;B。能力比知识更重要。C。权力与关系比能力更重要;D。金钱比权力与关系更重要;E。活着最重要。
面对不同的答案,调查者研究发现,选择“知识比金钱更重要”的主要是一些小学生。他们回答的理由是:书本上是这么讲的,一直以来老师也是这么教的。
选择“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一些中学生。他们说从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情上发现,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有成就的人并不一定拥有许多知识。
选择“权力与关系比能力更重要”这一条的,是一批即将进入社会或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他们不停地诉苦:现在找工作需要关系与权利,升职晋资更需要权利与关系!
选择“金钱比权力更重要”的则是中年人。他们选择的理由是:金钱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选择“活着最重要”的多是老年人。理由是生命都没有了,拥有一切又有何用?
不同人群的选择是值得深思的——
童年是无知与纯真的,所以,知识是无与伦比的宝藏;
少年是叛逆与创新的,所以大力宣扬能力;
青年是拼搏与迷茫共存的,理想与目标被身边的事务桎梏;
中年是饱经沧桑与现实的,所以最终被世俗洗礼;
被生命倒计时的老年人珍惜着生活的每一天,没有什么比夺去他们的时间更残酷!
生命是重要的,可是拥有者并不以为奇。正如拥有知识、能力、权力、金钱等等一般。人们都认为非常渴望拥有而目前又最缺少的才是最重要的。
缺少的才是自己最重要的,现实其实也很简单,现实也很残酷。
第五篇:错失不是过错美文摘抄
那是15年前初春的一天,天色阴沉,树木刚刚抽芽。我当时是一名年轻的警察记者,开车来到了一个车祸现场。据广播员说,一个上年纪的男人开着卡车在自家门口倒车时,不小心压在了他的小孙女身上,孩子受了致命伤。
我在一排警车旁停好了车,这时我看到一位个子不高、穿着棉布工作服的白胡子男人正站在一辆卡车附近。几台摄像机对准了他,记者纷纷把话筒伸到他的面前。他看上去完全惊慌失措了,结结巴巴地回答记者的问题,但很多时候都只是动动嘴唇、眨着眼,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过了一会儿,记者放弃了采访,跟着警察走进了一间白色的小房子。我至今记得老人绝望地低头看着车道上——孩子曾待过的地方。房子旁边是新开出的一块花圃,还有一堆深色的种植土。
“我想把车倒到那里,给地培上好土。”他对我说,虽然我并没问他什么。“当时我根本不知道她在门外。”他的手指向花圃的方向,然后又垂了下来。他陷入了悔恨中,我则如同所有敬业的记者一样,走进房子,看有谁能提供几张出事孩子的近照。
几分钟后,我的口袋里装着一张可以在演播室展示的孩子的可爱照片。之后我走向了厨房,警察说孩子的尸体临时停放在那里。
孩子的家人、警察、记者和摄影师都已从房子里退了出来,站在院子里。我带着一部专用相机,走进厨房,看到里面摆着一张塑料贴面的桌子,桌子上躺着孩子的小尸体,身上裹着一块干净的白被单。孩子的爷爷坐在桌子旁的一把椅子上,他没注意到我的在场,只是失神地看着白布中的尸体。
屋子里一片安静,只能听到钟表在响着。这时,我看到这位爷爷缓缓地探身向前,伸出一只胳膊,抱住了桌上的小身躯,然后把脸贴在白布上,一动不动。
在那个寂静的时刻,我知道正是一张有获奖水平的新闻照片可以拍出的时机。我对好光圈,调好焦距,安好闪光灯,然后举起了照相机,选取拍摄角度。
场景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完美的:爷爷穿着朴素的工作服,他的白发在光线的映衬下闪闪发亮,孩子的身上盖着白被单,窗户旁边的墙上挂着两只世界博览会的纪念盘,陈设简单的屋子里的一切都衬托出一种凝重的气氛。从屋里可以看到警察在外面检查着那辆肇事卡车的后轮胎,孩子的妈妈和爸爸互相依偎着站在一旁。
我不知道在屋里站了多久,就是按不下手中的快门。我非常明白这张照片拍出后将会具有震撼性的效果,职业意识告诉我拍下它。但我不忍心让闪光灯去打扰这位可怜老人的哀思。
许久之后,我还是放下了手中的相机,悄悄走出了屋子,心里怀疑自己是否还有当一名记者的资格。当然,我从没告诉过刊物编辑或记者同事,我曾错失了一次拍摄绝佳新闻图片的机会。
我们每天都会在电视新闻和报纸上看到身处极度悲痛和绝望的境遇的人,有时候,我看着新闻,就会想起那次放弃拍照时的情景。
至今我依然认为,我当时做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