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论文
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学生的认知呈现了多元化,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用新的课改理念来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了课改实验的重要问题。
一、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充分尊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前提。要坚持用“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这一理念信条指导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和提升新的教育理念,让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微笑中生活、在微笑中学习、在微笑中合作探究。这样学生面对的不再是严厉的老师,而是笑容可掬的朋友、合作学习的伙伴,使学生在微笑中得到了自尊、找到了自信、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友谊。
老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给教师提提建议、说说心里话,老师帮助学生解决一个个难题。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应该走下讲台,走进孩子中间,心贴心地交流;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交流对话的合作伙伴,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学生的发言,走进学生的心灵,敢于让学生给自己提出不同意见……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老师用一声友好的问候,一句表扬的话,一朵小红花,一个赞赏的目光,一张简短的鼓励便条,简单的摸摸头、拍拍肩、握握手等动作,就能增强师生间的亲情、友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节,学生一句句祝福的话语,会让你感到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无怨无悔。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充分地张扬自我没有个性,就没有鲜活的人的发展,就没有创造型人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背景下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如学习《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怎样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有的同学选择了“当小小朗诵家”,通过有感情地读体味人物的内心变化;有的同学选择了“当小小表演家”,通过入情入境的表演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有的同学选择了“小小讨论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理解课本内容。正是重视了学习性的培养,学生潜在的才能和智慧被激活了。“向老师挑战”,给教材“挑刺”,“让我去吧”,“我能行”,许多个性化的语言和思想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充分地结合自身爱好特点、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用不同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自己给自己设计特色作业,学生的创造空间有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自己本身的潜力也就发挥出来了。如学生自己设计的课内特色作业“生活中的乐趣”、“生活中的科学”、“智慧大舞台”等;学生给自己设计的课外特色作业更是丰富多彩,如“学习乐园”、“我的创造”等。这些富有个性的特色作业是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去精心设计的,这里闪烁着孩子们创造和智慧的火花。
三、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平台
新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中选择并确定课题,到实践中调查取证、走访相关人员、收集信息等,注重的是研究过程和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身边科学,感受自我成功。自从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后,学生自豪地说:“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磨炼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使我们在自主选题、自主研究、自主管理中获得了一种新的学习经验,了解了社会,体验了童趣,完美了人生。”
四、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在教学实践中,要以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实验突破口,教师应“放下手中的教鞭,面带微笑”与孩子一起交流学习,共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活教材,学活教材,激活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活跃起来。如学习古诗时可以采取给古诗配画、配乐诵读、仿写研读古诗、表演古诗等不同的方式,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表现自我的途径。再如学完《万能胶水发明记》后,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也设想发明一些东西。教室的玻璃经常被风刮破,能不能制造一种刮不破的弹性玻璃呢?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也会不断地长高,再用以前的课桌对身体不利,能不能设计一种自动增高的桌椅,让自己用得更加舒心呢?教室里学生较多,环境卫生很难搞好,能不能设计一种能自动吸灰尘的地板,让我们能健康地学习呢?……教师对这些想法要充分加以鼓励,教育学生从现在就要好好学习,将来实现自己的愿望,真正体味一下当科学家的滋味。这不仅用活了教材,而且学活了教材,真正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学习。
总之,新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我相信,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总结,我们的教学就能越来越好。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这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选择、个性化的质疑、个性化的积累、个性化的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张扬。
一、个性化的思考
曾经有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来我国考察。一位特级教师给他们上了一节课,教学设计严谨有度,学生对答精彩纷呈、气氛活跃。我们认为这堂课上得极为成功,可是美国专家却说:既然学生都知道了,那还有什么必要教他们呢?其实,静心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来一个深思的话,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课堂常常只是优生的活动天地。而大部分学生成了听众或看客,存在与否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求他们的答案能配合我们的教案,一个对不上再叫一个,直到对上为止,才算达到了目标要求。
比如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在教《成语故事三则》一课时,问学生:“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不会吹竽的人也混在会吹竽的里面吹”、“把不好的东西放在好的东西里充数”……老师都说不正确,叫了好多学生,最后有一个回答出老师所期望的成语词典上的意思,老师这才松了口气。还有的老师,常常局限于教学参考书,把一些可以有多种分段方法的课文“定死”为一种标准答案。在这样的例子中,老师完全满足于预设的、期待着的答案,而忽视了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这样的预设,这样的期待将导致封闭。封闭必将扼杀个性,扼杀创新。倡导个性化阅读,就不应该期待唯一的所谓标准答案,要从期待标准答案中走出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独到的意见,让创造精神在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耀。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潜能生的照顾,让每一个个体都参与到思考中来,发挥个性,发展创造力。
二、个性化的选择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7—14岁的少年儿童,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进入高年级后,更是什么都想自己独立地试一试,干一干,这时正是人的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好时机。课堂上,如果你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取他们提出的建议,那么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特级教师魏书生正是采取这样的教法。他上课的时候自己几乎总是“闲”着,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自己只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几句,而教学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人教版第十册《16*晏子使楚》时,我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但他们说想“演一演”,我接受了他们的意见。结果课堂气氛非常好。经过几个学生的表演之后,全体同学都对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故事时都能脱口而出,且讲得生动有趣、回味无穷。有时当同学们发言不是很积极的时候,同学们又提议进行组际竞赛,教室里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踊跃参加讨论中来。我不禁感叹:还是孩子了解自己呀!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那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会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能使效果倍增。除了要注意到孩子们的共性以外,我们更要注意到学生每个个体间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会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如在课堂上朗读、背诵课文,学生自己喜欢哪一节,就可以自由选择哪一节。这样,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选择中个性得到了发展,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
三、个性化的质疑
我国许多教师认为,把学生教得没了任何问题是教学效果好。而美国教师则认为,把学生教得有许多问题才是教学成功的表现。事实证明: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具个性、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应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有问题而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让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古人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极有价值,能问在点子上,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正是“质疑问难”使个性的思考在这里得到发挥、发展,这与教师一步一扶的“问答”、“分析”相比,教学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试想,如果老师一直不给学生这样质疑问难的机会,怎能看到学生个性思考的闪光点呢?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四、个性化的积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语文观已是语文教改的方向。学生的语言等各方面的积累不应该局限于课本、课堂,而应面向生活、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但是,现在的课内外衔接,要么放任自流、不作启蒙,要么横加干涉、强行填充,这着实是对学生个性的伤害。教师要深入研究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的学生对科普类课文感兴趣、凡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就向他介绍一些科普类读物。一些学生对故事特别喜爱,就可以向他介绍一些童话名著。一些学生写作水平较佳,在鼓励的同时,可以向他推荐一些同龄人的优秀作文选,使他有个比较、学习的机会。这样尊重个性、选择性的阅读,促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更加丰满,也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个性化的表达
有了个性化的思维和知识积累,便会激发表达的欲望,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教师应珍视学生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我在教完《麻雀》一课后,总结道:“课文通过描写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拯救小麻雀,歌颂了一种崇高伟大的母爱精神。”而学生听后质疑道:本文没有一处提示这只麻雀的性别,怎么肯定是“母爱”而不是“父爱”呢?对于学生的质疑和反驳,我感到愕然。细细读来,在字里行间找不出这只麻雀的雌性特征。作为一种泛指,学生的质疑还是有道理的。这一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们顿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用了大家都比较认可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一种伟大崇高的亲子之爱。语文上的很多东西其实是说不准、道不清的,很多问题都不只有一种答案。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想法。
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个性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地、耐心地俯下身来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棵富有个性的小苗苗,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尽情张扬!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初探论文
信息素养,是指一个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认识到精确完整的信息,通过确定对信息要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明确信息源,采取成功的检索方式,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运用信息,从而将新信息与原由的知识体系相融合,强化学生批判性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活动机,引发兴趣,树立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指学生呢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意识。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激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学习动机,引发对信息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例如学习了《赵州桥》后,学生对桥的结构与力的关系领会不了,我就让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同学们丛刻外资料上查到了斜拉桥、吊桥、架桥等许许多多桥的知识,通过查找学生大体知道了桥的设计原理和成立的条件,各个成了小小的“桥梁行家”,有的还说长大要造一座桥呢?对于引力、拉力、承载力等,有了最初的想学的欲望,为以后学习集合学与物理学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基础和兴趣基础。学了书信以后,我给全班的同学发了信,并要求他们回信,全班同学为了和老师通信一下子掀起了写信的热潮,而书信的写法在写信的过程中也逐步掌握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信息产生了兴趣,才能初步树立学生的信息意识。
二、强化训练,注重时间,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信息源,并根据信息需求选择最佳信息源,查找信息资料,完成一定信息任务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查找信息资料得以解决。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每一步活动有目的性,针对性和方向性。比如《黄山奇松》一课,可通过师生群议确定信息任务为:黄山松究竟有哪些奇特的姿态?除了文中介绍的几中奇松外,还有哪些奇松呢?迎客松为什么会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及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体明确了,我门可以引导学生明确:黄山松的奇特姿态可以查找相关图片以及古今赞美黄山松的诗词文章;迎客松为什么是黄山的象征,可以查找有关迎客松的生长位置、生长特点和相关图片介绍。信息来源有了,许解决技术问题,我门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查找,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有关黄山奇松的知识。
三、引导积累,知道运用,培养分析信息的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指要求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伦理素养。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目的的整理出来。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把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方法以及望站地址灯油关信息,有选择有重点地摘抄,并知道学生对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排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储处理,使摘录的信息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查阅。
四、合作交流,培养学生集成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这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教学中我培养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把学生集成的信息用各种途径发表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还有利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实践证明,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学生就能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积累、运用、处理信息,实现课本内容、课外知识与现代信息的有机融合,提高学习效率,将“实现学生好曾为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目标执行到底。
第四篇: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论文
在体育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使用让学生步调一致的机械似操练的教学方法,像“齐步走”、“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导致一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也吃不到”,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受不了”,大大抑制了学生学习与练习的积极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相处的氛围上必定是和谐的。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要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完全解脱出来,俯下身子,去用心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学生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他们同样是独立的、有人格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与学生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并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贱之分,必须平等地对待和关注每一位学生,了解并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差异。这样才能建立起新教育形势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形成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2.要关爱学生,以情动人
“感人心者,莫过乎情”。寓情于教,以情动人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纽带,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能大胆地在学习中体验、创新、提高。要在教学中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沟通与交流。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蹲下和学生谈心,体贴、关爱学生,善于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多微笑、多表扬,表现出师爱的真情,克服过去学生惧怕体育老师的现象,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教育学生。
有了这样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乐于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到极致发挥,从而为“自主学习”奠定坚实的思想与心理基础。
二、改变教学模式,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的主动练习,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充分展示自己的运动才能,真正让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
1.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获取知识。”体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形成“学会”到“学会学”的转变。例如传统的投掷内容的教学,如果让学生面对面站立进行投掷练习,几次练习后,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练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进行投掷练习,他们有的选择正对投掷方向的练习,有的选择侧向的练习,有的选择助跑投掷练习,更有一些喜欢游戏的学生展开了投掷游戏大战,个个练得满头大汗,不亦乐乎。同时注意合理的分组,注重孩子们的安全。实践再一次证明,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可以克服传统教学的许多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既照顾到全体学生,又有利于学生个体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2.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般不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与练习的伙伴,认为自由组合练习小组易形成“小帮派”,扰乱课堂教学秩序,这是由于我们总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和情感需要。在教低年级立定跳远教学时,我就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同学在一起。他们一起练习、互相纠正,共同交流与总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采用这种形式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合理多样地变换教学组织形式,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1.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认知与练习的兴趣
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学习场景,容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情绪会变得高涨,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被激发。学习动力增强,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动作、技能,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在三年级立定跳远的教学中,我创设去“池塘郊游”的教学情境。在音乐伴奏声中,小朋友们来到“郊外”,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各种自己想到的跳跃游戏活动,孩子们在创设的“大自然”氛围中学习、体会并练习小青蛙跳的本领,情趣盎然,兴趣倍增。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情感的情景创设,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领学生观察、思考、练习,在学习模仿演练小青蛙的跳跃本领中,领悟并初步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通过情景教学活动,学生体会到了主动参与活动的快乐,学习效果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到了充分提高。
2.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游戏
小学生是极其好胜的,对于各类体育游戏比赛他们往往乐此不疲,特别是当老师和他们共同作为参赛的选手比赛时,他们会异常地兴奋。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能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多的互动时空。
体育课堂教学期待着自主性教育,只有学生学会了怎样学与练,体育课堂教学才会变得有序、有乐、有趣、有健康,才能让体育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生命活力的“健康之泉”。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目前,我市正在实施课程改革。新课程、新理念、新思维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这些教育者的头脑,冲击着我们的教学课堂,这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许多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都将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
我个人认为,在教学的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
数学课堂就是教学加活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恰如其分地组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是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目标。活动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让“生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
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6元钱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10元减8元,再加上没用的26元得28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36减6再减2得28元;还有的小组认为6减8不够减就用16减8得8,再加20得28元„„ 经过讨论,学生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在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即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又把数学课上获得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这样的数学活动,就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五、组织探究创新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就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培养新世纪新型建设人才的时代要求,也是教学的重任。在教学的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抓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设计中突出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的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
作形式,更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四)、在教学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多角度思考,获得多种解题途径,可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秘和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某水泥厂去年生产水泥32400吨,今年前五个月的产量就等于去年的产量,照这样计算,这个水泥厂今年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解法一:预计今年的水泥产量为:32400÷5×12=77760,今年可比去年增产:(77760-32400)÷32400=140%。
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得到发挥;把活动的空间留给学生,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是数学课组织活动的有效策略。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改变了一种静态的教学,给了数学课堂一种蓬勃的生机。学生是活泼的个体,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让学生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有效的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
总之,数学教学就是开发、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学生以思维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是我们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