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挽歌美文随笔
海鸟和鱼 一念之差
无关悲喜
作一场风雨绸缪的等待
风凌乱了迁就
怨秋夜未央
拾起一束路旁的荒凉
你却埋怨它枯萎已久
所有的疼痛都与柔弱有关
沉沦在不愿醒来的梦靥里
若花间走
寻觅漏掉心情的微光
一如既往 浅唱流年
看岁月枯守的那一城嫣然
轻叹花开花落无人问
相逢一念是恩泽
相离一瞬是前缘
昨夜你唱的挽歌
曲调将半
余下的我已挥洒殆尽
唱那一半的歌
独钓岁月另一端的无人知晓
人潮浅淡了过往
半朵情花
藤蔓纷扰了今昔
半季情瓜
你让物是人非栖息的太过华丽
梦呓已不再
在无人理会的堤岸
读懂了海与天的挽歌
只唱给海鸟和鱼吗
你不肯低头
我也不愿仰望
染尽了西山红日
等过了白帆归岸
天边云相绻
偎依在彼岸
你告诉我苔前柳花风吹散
一片
曲终散
仓促打湿了痴心未改
空余青春的倾城倾国
轻吟挽歌
岁月可曾纵容
断桥雪夜的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晨曦易夕
梦回流水缺月
是否许到朝暮依心
才会换来结局的沧海桑田
逝者如斯
苍老了未果
算不尽 等不来
而我只能唱一半的挽歌
第二篇:读《挽歌》一文偶得杂文随笔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人死是对这个世界作最后的告别。
坐夜便是对这一生命的最后一次悼念。寒夜,凄风,苦雨,稀稀落落的人群,夜半,打礁,声声敲心,喝下一壶老酒,愿你从此大胆走,不必一唱一叹三回头。
送葬,大多为寅时,这一时间段为日与夜交替之际,黑夜尚在,白昼未来,旧时说,此时鬼魅活动频繁,需由其子孙扛一引魂幡为其引路,灵魂方可安息,此时如有山山黄叶翻飞,野草纵横交错杂生,白杨萧萧,更生天涯茫茫生离死别之感。老人去世,大多在秋冬时节,此一时节阴气太盛,阳气已退,万物凋零,亦有熬冬之说,严霜九月,远郊而葬,纸钱洒向天空,一路孝歌一路经。下葬之处多是乱坟丛生,四面无人,寒鸦时常出没之所,如是死于非命或英年少逝,更叹岁月无情,情到深处,泪如雨下,悲而为歌,此为孝歌。
挽歌大抵伤感且忧时伤世的,梦境与现实相运而生,梦中之境历历在目,红烛摇曳,窗边梳妆,懒起描眉,可总不能看清脸庞。亦有喃喃细语,问及生活琐事。伸手去抓之时,却只剩背影越飘越远。梦醒之后,更叹人生苦短,嗘嘘不已。
中国古代文人很早就对这一人生主题有所涉猎,魏晋玄学兴盛之时,将生死等量齐观者有之,醉生梦死者有之,因此大量兴修佛寺,玄学兴起,避世而生,遁世而活。优秀的文学大家王羲之有感于此,写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高举生死有别的灵魂大旗,对消极的生死观进行批判。
后世文人每论及生死悲观,与豁达各成一派,悲观者认为生亦何其苦,死亦何其乐,豁达者认为死只是因为你哭得太累,你只是想睡一睡。死亡对人来说,不足为道,只不过托体同山阿,以一种新的形式而永恒活着,与天地同在,与万物同辉。
现如今,挽歌亦是对一种存在状态的咏叹,传统的刀割火种牛拉形式,在高效农业化的现今,已失去土壤。农耕文明的逐渐衰落,大量青壮年背井离乡,外出谋生,村头的残垣断瓦,满地堆积的黄叶,线条开始模糊,色彩渐趋黯淡的飞檐雕花,诉说着一个个古村落的前生今世。现代化机械的广泛运用,每到农忙时节,拖拉机,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两三天下来,几千亩稻谷已然收割,富余劳动力的转战城镇,又加速了某些偏远、闭塞、人口本已凋零的村落的衰亡;另一方面,城镇化建设,城市扩展,大量的农田划入新城版图,几千年农民耐以生存的土壤,灵魂栖息之所不复存在,他们中有的人既对新市民的身份无法认同,又不能回到曾经的居所,内心茫然无措,惶恐不安。回不去的故乡,到不了的远方,展不开的眉头,忘不了的乡愁。
一曲挽歌一声叹,一曲挽歌万种情,阅人世沧桑,历岁月变迁!
第三篇:随笔美文
篇一:雨
下雨了,雨水打在房檐上,啪嗒啪嗒,既像流下的泪,又像滴落的伤
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心情,湿漉漉的心。思绪如细雨般缠缠绵绵,没有休止,望不到尽头。
曾经的轰轰烈烈,而今却如水般平淡。
淡淡的,是今日的幻像,昨日的影子。是曾经留下的脚印,是水漫过河床留下的湿湿印记,.淡淡的,一切都来的轻盈,来的让人难以察觉。就像一根轻轻落下的头发,没人在意,可我看到了,闭上眼,千丝万缕。
你看他微微上翘的睫羽被露水浸湿了,眨眼闭眼间,睫羽如藕丝般蝉联,因为上面沾满了忧伤,那是以前的经历。我知道你整个生命已经凉透了,我知道你的世界好沉寂,我知道你的宇宙已无法转动。我知道,我理解,但我沉默,无言以对。
侬亦淡,淡曾浓。
淡淡的,其实一点也不淡,只不过是浓的借口,浓的代替品。
不知为什么这首歌总垠绕耳边:’把我的悲伤留给自己,你的美丽让你带走,从此以后不再拥有……’
雨天--紫色的喜欢紫色,因为它总让我想起,-------话,在雨中更美。
墙角,依靠这一把紫色的伞,雨水顺着张开的棚,流下,嗅到残留在空气中的余香
窗外,雨水打在窗上,没有节奏,没有旋律,但好听,有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感觉,像敲在钢琴上,弹出一首紫色的忧伤。
篇二享受生活
生活中有酸有甜,有哭有笑,其实有波澜的生活是美好的,精彩的。人们可以在起起伏伏中体味生活的多彩,但是多数时候的生活还是平静的,没有多大的变化,不过在平静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享受美好。
多数人在抱怨生活的一层不变,无聊无味,亦或是奔波劳累,却不曾静下心来回味一下生活的美好。
无论多么的繁忙或是多么的清闲,都应该留下时间放空自己的身体,在精神世界里体味生活的另一面。忘掉现实,阅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感受书中人物多彩的经历;搜索一部自己喜爱的电影,体会别人的故事带给自己的感受;在网络世界中搜索一切自己渴望知道的问题,满足自己奇怪的求知欲;与自己不能经常见面的好友聊聊天,感受感情的温暖。
我们在生活,或许现实中的生活与脑海中的生活并不同,但现实中的生活才是我们能够触摸到的且真实的,我们可以想象生活,但更应该把握当下的生活。生活中的我们积极美好,我们的生活或许也会变得美好吧!讨厌下雨天,才可以有机会享受窝在家中看电影的乐趣;讨厌如火的骄阳,才可以享受到冰淇淋带来的冰爽。
阳光很温暖,三五好友可以一起逛逛街,就算口袋里或许并没有钱;宅在家中,享受整理家务的成就感,再奖励自己吃了怕变胖的零食;繁忙的工作中,还可以有美味的咖啡陪伴;可以养只宠物,疼爱它,纵容它,享受它对你的肆意的撒娇;有计划的省钱,买下自己喜爱的东西……
家或许不大,但一定要温暖;生活或许并不如自己所想,但一定要学会接受并尽量去享受。
篇三:岁月如水女人如歌
因为我不喜欢看电视,看选秀节目,所以我对所有的电视节目都是后知后觉,危机感和求知欲导致我只看中央十台科教文化类的节目,中央七台的农业科教频道,中央三台我最喜爱的唱歌的节目,其它的一律闪过。可是,就在昨晚网络电视上的湖南卫视的《女人如歌》就像一只柔软的触手,它就在瞬间穿越到我的内心,首先它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很浮躁的选秀的节目,它的舞台演绎着众生中这么多位女人的精彩,无奈,悲欢,离合,人性的知性美,人性中的真情,坚定在这里熠熠生辉。
每个人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是父母爱你,在未成人之时含辛茹苦予你衣食;然而人生的路漫漫,我们每一个人持着人生这张单程票随着这似水流年不断地奔向下一站,总有一站是终点,届时到站下车是天经地义的事,除了内心坚定的信仰,没有人可以真正地老天荒。在这一段旅途上,会有斜风细雨,会有雨后童话般的彩虹,会有阳光明媚,亦会有倾盆大雨,也有灭顶之灾,可是在下车之前,还可以有亲情友情爱情来陪我取暖,还有什么所求呢?
每一个登上这个舞台的女子,都破茧化蝶地翩翩飞上来,说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品着自己用岁月历练酿成的酒,或是醇美的葡萄酒,馥郁芬芳;或是一瓶浓烈的老白干,呛得眼泪直流;有的是一瓶上帝不小心调错的鸡尾酒,喝下去五味杂陈……然而不管是什么酒,喝下去了都有回味,那便是对生活的感悟。在这里,女人卸下了久负其重的包袱,在这里唱出了自己的欢与笑,喜与悲,厚积薄发的真情是被抒发得如此得酣畅漓淋。从此欢喜的更加欢喜,悲哀的被乌云压头的面对着这么多的听众知音痛快地下了一场心雨,太阳出来了……
有人说,生不易,活不易,生活不容易。同样爱不易,不爱也不易,人生因为风景太多,所以到处都是分岔路,央仓嘉措《问佛》如是说:“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人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没有人有人生这趟列车的回程票,都是《人在旅途》:“从来不怨,命运出错,不怕旅途又坎坷,想到那梦中的地方去,错了我也不悔过……当那个历经感情的阵痛后的的姐唱响这首我六七岁时流行并会唱的歌,我竟然觉得是命运的安排让我又听到了这一首歌,“千山万水脚下过,一缕情丝挣不脱,纵然此时情如火,心里话儿向谁说,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只要你也想念我……”人生苦短,容不得你我细思量,如果还有个彼此牵挂想念的人那就依偎着相互取暖吧。当你的站到了要下车时,还有个人跟你挥手再见。
或许由于命运真的很强悍,它的安排没人可以重新洗牌,每个人的站都不一样。那个唱《离歌》的妈妈早儿格外让我心碎,她的命运似乎是造化弄人,她自己是单亲家庭妈妈罹患癌症,现在她自己也是单身带孩子而且罹患癌症,她的儿子比我的皮皮大一岁,也叫皮皮。妈妈因为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所以格外想让孩子独立,甚至不愿意倾其所有去治病,还想拼命工作给孩子留多一点钱。她站在人生的这个舞台上,是面对海啸面对飓风一头冲进去!如果不想停靠在海港被狂风吹到礁石上拍得粉碎,那就冲吧!哪怕身体还带着对儿子的心痛和癌症的肌肤之痛,要让孩子看到一个多么勇敢无畏的妈妈!笑着对她的皮皮说:“皮皮你看!妈妈也可以很拉风哦!为了帮助儿子更独立,在她仅8岁大的儿子面前撒娇,说因为我是女生,所以你要照顾我……对于她来说,命运就算颠肺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她都在她下车到站之前好好地过每一天,对得起她爱和爱她的人。还有那个小有名气为了事业而婚姻不保的女人邬拉,听了早儿的故事两个本来博弈的女人主动让路给早儿,人性的光辉在这里再次闪亮。早儿,在人生的长途旅行中有人让座何尝不是一种温暖。看,除了爱情还有友情可以取暖。
其实我也想唱我的歌,我的歌在我记事起萌芽,六七岁时,我那稚嫩的嗓音每天开门就唱歌,唱《铁窗泪》,唱得我家对面的婶娘说:”这么小唱的歌听了都想哭!”现在还是不改初衷,那个最稚嫩的理想仍然在我心里,如今我的这个梦想还在在心里埋藏,等待着属于我的春天。如今已是冬天了,春天还会远吗?我期待我的绽放……
第四篇:陶渊明写挽歌
陶渊明写挽歌 2008-12-21 15:02
一、作家简介
陈翔鹤,四川重庆人。1920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同年专入北京大学。1922——1925年间参与发起组织浅草社和沉钟社。1927年起任 教于山东、吉林、河北等地,抗战爆发后到成都,曾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的领导,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不安定的灵 魂》、《在阪道上》、《鹰爪李三及其他》等。建国后,历任川西文化厅副厅长、川西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1954年到京 任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协理事、《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主编。后期主要致力于文学研究,创作较少。本打算将庄 子、屈原等十二为古代文化名人写成小说,但仅完成《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两篇,小说发表后,影响深广。
二、短篇历史小说《陶渊明写挽歌》赏析:
《陶渊明写挽歌》共分四个层次:
1、在床上折腾一夜的陶渊明清晨起来后,回想起昨天因在庐山东林寺看了做法事内心感到特别不 快而提前回家的情景;
2、秋天瑟缩的寒气,使躺在过道间胡床上的陶渊明想起阮籍的《咏怀诗》,他告诉孙子小牛说,他再也不会 去庐山了,听说亲家把他的诗稿拿去重抄,留作传家之宝,心中有些快慰;但对刺史王弘、檀道济等大官前来攀亲论友又感到由衷厌 烦。
3、描写了傍晚陶渊明与阿通儿、媳喝酒时,谈论朋友颜延之及与慧远和尚虽在生死问题上的不同见解,还讲了一个和尚论道的 笑话。
4、三更醒来的陶渊明,为他的《挽歌》三首定稿后,又在继续推敲《自祭文》。
三、陶渊明的性格特征分析: A、崇尚自然,通脱达观。
陶渊明原本对戒律很严、不爱钱财的慧远和尚看得很重,因为
1、他写过五篇《沙门不敬王者论》,且博通六经,懂得老庄;
2、不许 拿富贵骄人的谢灵运入白莲社;
3、竟敢同杀人不眨眼的贼头卢循“欢然道旧”,一点也不怕得附逆之罪的名声。所以他上庐山想和 他谈禅论道,不料到了东林寺,看见大办法事的慧远和尚装腔作势的样子,以及毫不理会大家的“我慢”态度,感到非常不快。
B、与权利中心——不管是精神的还是政治的,保持一种疏离关系,以保持自己独立的精神立场不受时代污染。
在庐山,当所谓的儒学之友,知名之士劝他入白莲社,而且慧远法师许诺他可以喝酒时,他一边托言婉拒,一边起了回家之心。他对江州刺史王弘、刺史檀道济来同他攀亲论友感到不解,尤其讨厌檀道济所说的:“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因为他不屑那些 借归隐为名,一心取得高官厚禄的贤者。当他听说檀道济要送他粳米和猪羊的话时,两颊都发起烧来。
他觉得颜延之是个好人,讲义气,重朋友,但是名利心重,官瘾大,所以批评他俗务萦心,患得患失,整日迎来送往,没有诗情画意,根本就写不出好诗。C、不喜亦不惧的生死观背后隐藏的是对道德沦丧、乾坤混乱的社会的拒斥。
他觉得东林寺的和尚拿钟鼓来吓唬人,刘遗民却对他磕头礼拜,说明他们对生死道理还有所未达,佛家讲超脱,道家讲羽化,都是没 有彻底解脱。他认为慧远和尚的《形尽神不灭论》在道理上是说不大通的,他主张“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 独多虑。”凡事有头就有尾,这是很自然的事。
在《挽歌》中,表达了对生死大事的最终看法:“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活在这种尔虞我诈、你砍我杀的社会里,实在是无聊 之极。一旦人死了,与草木山阿同归于朽,便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
D、处世达观的陶渊明表现了忧时伤生、愤世嫉俗的悲愤情怀。
陶渊明感物悲秋,想起阮籍《咏怀诗》中的诗句:“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多言焉所告,繁辞将 诉谁?”这种殷忧既是阮籍的,又是陶渊明的,更是作者陈翔鹤自己的。陶渊明身处乱世,找不到一个知心朋友能与自己推心置腹地 交流,生怕被世俗所觉、所害,对儿子也只是自责“没有本领,让你们兄弟书都读得很少。”表现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肯与时 妥协,拒绝时代主潮,而又无法拒绝时代的无奈心理。他在《自祭文》中所写的:“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之如何?”,表现的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在颠倒错乱时代的最后选择,达观的处世态度后,隐藏的是满腔的苦闷、悲愤和伤感。
四、主题探索:
作品借描写陶渊明晚年上庐山对东林寺法会场景的感悟,及由此触发了一连串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以浓墨重彩描绘了陶渊明写挽歌的 创作冲动。小说特别标举了陶渊明 “人生实难,死之如何”的感慨,实际上是在誉美诗人任运委化的生死观,表现对世俗物欲的追 求和虚伪生活的蔑视。作者通过探索陶渊明的心理活动,表现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风亮节,正直狂傲、淡泊高远 的人生志向,目的是形象地展示陶渊明高尚的精神操守,同时也借此影射当时知识分子艰难的生存景况,从而曲折地抒写了知识分子 的心声,表现了积极的现实批判精神。
60年代初,适逢党的文艺政策调整,经过多次运动打击的知识分子,再不也像当年贯彻双百方针时那样出言无忌了,而是采用借古喻 今的方式来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黄秋耘曾经这样说:“写历史小说”,“更重要的是,作者要能以今人的 目光,洞察古人的心灵,要能跟所描写的对象‘神交’,用句雅一点的话说,也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 会到古人的情怀,揣摩到古人的心事,从而展示古人的风貌,让古人有血有肉地再现在读者面前。”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作者 的现实寄托与历史故事融为一体,作者的心声与历史人物的心理契合无间。作者之所以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中,选择陶渊明此类与 时代权力秩序格格不入的人物做作品的主人公,表现他的独立的精神立场和高尚的品格,其目的就在于用曲笔真实地彰显当代知识分 子的生存样式和心态,为解读他们的生活处境提供一个成功的艺术样本。
但是,从1965年起,该小说就开始遭到批判和清算,有人指责“它的内容充满了阴暗消极的思想情绪,宣扬了灰色得人生观”,此后,又有人将它的背景和“庐山会议”挂钩,声称小说“既是作者为一切被打倒的反动阶级鸣冤叫屈,鼓动他们起来抗争的‘战歌’,也是射向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毒箭”。作者在文革中因此受到迫害,于1969年去世。参考书:许道明主编:《新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思考题:作者陈翔鹤是怀着怎样的心态塑造陶渊明的形象的?
一、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
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是在60年代初随着文艺政策的调整,关于“题材问题”的清规戒律有所松动的状况下率先问世的历史题材小 说。作品描写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东林寺访友、田间漫步、席间闲谈、榻上凝思等几个晚年日常生活场景,表现了陶渊明“对生死 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态度”,刻画了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旷达宁远、清贫自首的性格。
作品大胆突破了当时文学写作方面的不少禁区,直面并塑造出一个坦然面对生死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将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日 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与心理活动的描写结合起来,语言质朴平易,但又具有浓郁的知识分子特色。
1.简析《陶渊明写挽歌》的主题意蕴
表现和肯定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认识态度,刻画和赞赏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旷达宁 远、清贫自守的性格。
2.简析《陶渊明写挽歌》中陶渊明的性格心理
作品描写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东林寺访友、田间漫步、席间闲谈、榻上凝思等几个晚年日常生活场景,东林寺内的法事场景重 勾起了他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他想将烂熟于心的三首《挽歌》和一篇《自祭文》写出,由于心绪怅惘而终于未能如愿。小说表现了陶 渊明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态度。
3.简析《陶渊明写挽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善于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来再现历史人物的生活场景细腻真切地呈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语言上,作者能将古典诗 词、佛教用语自然地引用到现代汉语的叙述之中,叙述语言质朴平易,人物语言也能生动地现其性格特征。
第五篇:大自然的挽歌
大自然的挽歌
——读《可可西里的哭泣》有感
初次阅读这本书,是在上网时偶然看见的。看到其他读者的评价,好奇所致,我开始阅读它。我才发现,这不仅是一部小说,而是一部关于大自然的悲凉挽歌。
小说写了“我”孤身去了可可西里,在那里遇到了英籍记者周青,她为拍摄藏羚羊的生死之谜而来到这里,并准备拿到英国进行展出,立志唤醒全世界人民保护野生动物的良心,而“我”也跟随她的镜头慢慢了解到藏羚羊的屠杀之谜。在生与死的关头,一个代号为“暴风”的志愿者组织出现在可可西里腹地,为保护野生动物,在绝境中挣扎。
可可西里,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那里冰川广布,山峦绵延起伏,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但因为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也被称为“死亡禁区”。而藏羚羊是可可西里独有的物种,能够在最高约5500米的低温缺氧的死亡禁区健步如飞,更是可可西里的骄傲。
但是,如今的可可西里已经不能再称得上是“无人区”了,她已经被人占领了。当一种叫做沙图什的披肩在欧洲悄然流行时,就注定了可可西里与藏羚羊的悲惨命运。谁又知道,隐藏在她美丽外表下的,是那么沉重的罪恶?藏羚羊已不再是可可西里的主人,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批的盗猎者。他们常年驻扎在这里,为的只是在合适的时机,将黑洞洞的枪口指向在溪边休憩的那群藏羚羊!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灾难下,一百多万只藏羚羊只剩下不到两万只了。那些暴露在草原上的藏羚羊的尸骨,成了可可西里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
值得庆幸是,还有那么一群人,为保护可可西里而不畏流血和牺牲,怀揣着共同的梦想,远离了家人,直面恶劣的自然环境与残暴的盗猎者,直面死亡的威胁,用生命诠释责任与信仰。
真的很佩服小说的女主人公,作为“暴风”的队长,她时刻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唤醒全世界对维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良心和觉悟。她坚持着这样的信念,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的物种,在中国消失了,在世界上也就消失了。无法想像,如果盗猎者知道他们犯下的是怎样无法挽回的错,内心是否会存有内疚与罪恶感。
看到小说的结局,还是忍不住流泪了,但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哀伤。为反盗猎者们失去的年轻生命而哀伤,为他们拼尽全力却无力改变可可西里的悲惨命运而哀伤,也为曾经美丽现在却千疮百孔的可可西里而哀伤。
夜深了,草原上,仍飘荡着那令人心碎的悲凉。
可可西里,你遥远又神秘
可可西里,你在我的心里,遥远的天际是谁的声音,像划破千年的沉寂,却又归于沉寂。
羚羊的眼泪谁会再提起,那勇敢的泪滴,是我们的哭泣,那灵魂的污迹,让风雪来荡涤,暖暖的怀里,是慈悲的圆寂,有谁来保佑我,让她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