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相思一重山》的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一重山,两重山”和“菊花开,菊花残”这两句话分别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表现主题的?请简要回答。(3分)
【答案】(1)这首词的主题是相思。(1分)“一重山,两重山”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表达作者与他所思之人距离的遥远,“菊花开,菊花残”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表达作者与他所思之人分别的长久,从而表达出相思之情的深重。(2分)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一问可抓住词眼“相思”一词。第二问主要考查主题思想表现的方式。“一重山,两重山”一句关键要理解“重”字的含义,此处“重” 当以重叠解,一重山,两重山即为一层层的山、两层层的山“菊花开,菊花残”从时间的角度写菊开、菊残,对比中凸显主题。
(2)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也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你认为呢?请结合词中的意象作简要回答。(3分)
【答案】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1分)这首词以远山、烟水、枫叶、菊花、塞雁等共同构建了一个清冷的深秋,在这样的深秋中,相思愈发深重,内心更为凄冷。(2分)
或: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1分)“相思枫叶丹”喻示着相思的热烈,正因为内心里装着所思念的人,所以内心是温暖的。(2分)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情感。首先应明确诗歌写到了哪些意象。词中写到的意象主要有山、水、枫叶、菊花、大雁以及月。其次应抓住描写意象的修饰语从不同角度分析,如“烟”“丹”“高飞”等。
(3)末句“一帘风月闲”极富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运用拟人和反衬表情达意。清风拂帘,明月照帘,一切显得闲静(悠闲)。然风月不知人心,帘闲而人心乱,不静不闲的,是主人公心中无穷无尽的思念之情。
二:
(1)词中“相思枫叶丹”与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写了枫叶,两者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为什么?(4分)
(2)词的下片“菊花开,菊花残”两句对表现主题有哪些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不一样。前者通过“枫叶丹”来写秋之深,从而表现相思之苦;后者以春天的“二月花”来比枫叶,一扫常见的秋诗之凄凉黯淡,透露出豪爽向上的精神。
(2)点明时令是秋季,从花开到花落的时间长,说明相思之久;用“残”字渲染出萧瑟冷清的气氛,衬托出愁苦的心情。
三:
1.这首词前三句的景物描写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5分)
2.下阕中“菊花开,菊花残”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请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共5分,指出特色2分,具体分析3分。】
前三句的景物描写立体感强(有层次感、讲究视角方位),并且能景中蕴情(情景交融)。(2分)景物随着主人公眺望目光的由近及远渐次展开,“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远天高”是远景,(1分)此外,一重重的山巧妙表现了与心上人相聚困难重重,“烟水寒”,不仅写了烟雾深锁的水寒,更可写出主人公的心寒,体现出景中蕴情(情景交融)的特点,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相思之情。(2分)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共6分,点明情绪情感2分,分别对意象、时间进行阐述各2分。】
“菊花开,菊花残”表现了主人公深深的相思之情。(2分)一是通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选择菊花这一典型意象来表现的,菊花,高洁,淡然独开于寒秋,难免寂寞,适宜描摹寂寞人,表达相思情;(2分)二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表现的,菊开菊残之间,时令交替,而人仍未还,从时间的角度说明分别已久,从而表达出主人公怨愁之多,相思之深。(2分)
赏析:
此词为相思而写,人去未还,而独对菊花开菊花落,在花开花落间,任风月闲置,岁月更迭。
上片以山起,一重山,两重山,以
一、两起笔,却以重相接,言少而境多。重在这里应当以重叠解,一重山,两重山即为一层层的山、两层层的山。两重山后为逗号,那也许是因为古人无标点,更不分逗号与省略号,如分,这后面就应该是省略号了。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一层层山过了,又是一层层山,行人随山势起起伏伏、断断续续,越行越远,终至天各一方。在此,不禁想起老杜的一句诗“群山万壑赴荆门”老杜一个群字就写出明妃所去之路的山峦重复,走不尽的山路,忘不得的故乡,终会明妃脚下成为过去。此两处同写人远游,同写所去多为山路,但老杜一“群”就写尽了山的连绵与不见尽头,后主两“重”就写出了山的时断时续,山环水复。笔在南北山势之妙,同样的令人叫绝。
下句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点明此为秋节,天高山远水清,枫叶如画,一派诗意的江南秋图。此句虽写了相思,却不见愁苦,只见飞动的少年情怀,沉浸于的不可言状幸福之中。看到这,让人不得不想起后主的另一些秋词“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虽无一愁字,却满纸是泪了。
下一句“菊花开,菊花残”写景也写时,菊花开了又残,一秋尽在相思中走远。而花开无人赏,花落无人扫,只余相思的人对着菊花瘦。
最后一句“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雁从北方来,南归故地,而远行的人呢,却还在重山这外,至至今未还,只有一帘风月伴着词人寅夜独坐。而独坐的词人,对着无边风月,也只是无绪欣赏,一任风月在指尖流走。
本词写相思,思念的很有可能就是新婚不久的大周后,与其前期的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完全不同的词风,用词简洁而又深远,由此词就可看出后主后来词是有本之作,不全因失国。
第二篇:长相思惜梅诗歌全词赏析
“角声吹,笛声吹,吹了南枝吹北枝。明朝成雪飞。”出自南宋词人刘克庄《长相思·惜梅》
长相思·惜梅
寒相催,暖相催,催了开时催谢时。丁宁花放迟。
角声吹,笛声吹,吹了南枝吹北枝。明朝成雪飞。
注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字潜夫,号后村居士。
赏析
《长相思·惜梅》是南宋词人刘克庄所作的一首词。此词题为“惜梅”;上片着重在一个“惜”字上,下片从惜梅引申到伤时。梅花开时清香阵阵,沁人心脾。梅花落时,片片花瓣,漫天飞舞,宛若飘飘白雪,使人观之不胜叹惋,欲留不能。一个“惜”字,深入骨髓。
此词题为“惜梅”;上片着重在一个“惜”字上。
起首两句写梅的开放和谢落。“寒相催”,“暖相催”是指气候转暖,促使梅花萎谢。以下两句叹息寒催梅开,暖催梅落,早开便会早落,因此就叮嘱花儿,还是迟一点开吧。其惜花之心,由此可见。及到花飞春去,就感伤不已,真是惜花兼又伤春。对此作者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花儿开得迟些,甚而至于不开,那就没有谢落之事,当然也不会生惜花之心。此即所谓“无得亦无失”,也是妙参佛理的“了达”之语,由此可见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殊有悟境”。
下片从惜梅引申到伤时。先写闻曲有感,但闻角声传出《大梅花》、《小梅花》的曲调,笛声传出《梅花落》的曲子。因为汉代军中之乐横吹曲中有《梅花落》是笛中曲名。角也是军中吹器,唐大角曲就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鸣角”又有“收兵”之义,因此,边境告急,城危如卵,谁又能承担起恢复中原的重任呢?词意至此,已从惜花转到忧时。
“吹了南枝吹北枝”,此句承上两句而来;南方气候温和,寒流罕至,岭梅往往南枝花落,北枝花开,所以说角声、笛声吹落了南枝梅花,又吹落了北枝。这里暗与上文照应,隐指危机存在于偏安江南之小朝廷。
末句词意一转,仍归结到惜梅上。梅花开时清香阵阵,沁人心脾。梅花落时,片片花瓣,漫天飞舞,宛若飘飘白雪,使人观之不胜叹惋,欲留不能。一个“惜”字,深入骨髓。
第三篇:长相思别情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相思·别情》作者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前言】
白居易的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味深的特点。
【注释】
①汴水:源于河南,东南流入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与泗水合流,入淮河
②泗水:源于山东曲阜,经徐州后,与汴水合流入淮河
③瓜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面
④吴山:泛指江南群山
⑤悠悠:深长的意思
【翻译】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此词若“晴空冰柱”,通体虚明,不着迹象,而含情无际。由汴而泗而江,心逐流波,愈行愈远,直到天末吴山,仍是愁痕点点,凌虚着想,音调复动宕入古。第四句用一“愁”字,而前三句皆化“愁”痕,否则汴泗交流,与人何涉耶!结句盼归时之人月同圆,昔日愁眼中山色江光,皆入倚楼一笑矣。
【赏析】
《长相思》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倚楼思念亲人的情形。在明亮的月光下,年轻的女子,凝望着脚下悠悠的流水,遥望着远处绵绵的群山,孤独无助的身影,充满了哀愁憔悴面容。思女的形象朦胧而又仿佛很清晰。
词的上阙连用了三个“流”字,写出了水的蜿蜒曲折,悠远绵长,也酿造了一种低徊缠绵的情韵。“吴山点点愁” 为本阙点睛之笔。“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如果没有后边“吴山点点愁”,则没有任何意义。而有了“吴山点点愁”,那悠悠的流水仿佛也就蕴含了绵绵的思念与哀愁。
下阙连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与强烈。“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归”了吗?“休”了吗?没有,只是一个空想,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月明人倚楼”。
诗人运用浅显流畅的语言,和谐舒缓的音律,以“恨”写“爱”,巧妙而又明了地勾画出了思女形象,表现出了思女复杂的感情。特别是那悠悠的流水和皎洁的月光,更烘托出了无限哀怨忧伤的情怀,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深、词义蕴藉的特点。
第四篇:长相思·雨原文及赏析
长相思·雨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译文
雨一直下着,听着窗外的雨滴声,直到深更都难以入睡。雨中的芭蕉和屋里的油灯此时似乎也变得多情起来,安慰孤独的我。
好梦难成,此恨难消,窗外的雨可不管忧愁的人喜不喜欢听,仍是不停地下着,雨滴一直滴到天明才停了下来。
注释
长相思:词牌名,唐教坊曲名。
一更更:一遍遍报时的更鼓声。
恨,遗撼。
道:知。
阶:台阶。
赏析:
万俟咏作词喜用淡语,且工于音韵。这样连续重复用字,吟咏起来便很有音乐上的美感。《雨》首句“一声声,一更更”形容雨声,连用两个叠宇,描摹雨断断续续的声音,既显得形象,在声音上也显得贴近。雨声之所以如此清晰入耳,是因为人夜深难寐。“窗外芭蕉窗里灯”,听雨之人点。一盏孤灯,隔窗昕雨。“芭蕉”暗示雨打芭蕉的声音,使雨的声音更加响亮。“此时无限情”,直接道出人的心情。然而“无限”二字又使这种直言显得暖昧模糊。只知情意无限,心事无边,却不知究竟是什么样的.心事使人长夜失眠,寂寞听雨。“梦难成,恨难平”,用两个“难”字突出人的愁苦心情。因难以入睡,所以道.“梦难成”,连暂时逃避到好梦中去都是一种奢望;又因情在心头辗转,更兼一夜风雨,触动愁思,故日“恨难平”。但是雨不管这些,它“不道愁人不喜听”,只管“空阶滴到明”。“愁人”怪雨无情,不顾人的心情,就这样在空洞洞的台阶上一点一点滴到天明,这说明人一夜未睡。“一声声,一更更”的雨声,凄凄凉凉,仿佛人心中的愁绪一般,永远没有尽头。全词无一处提及“雨”字,却处处是雨。作者将雨声与听雨之人的心情融合得毫无痕迹,显示出高超的运笔功力。
第五篇:长相思惜梅原文赏析
《长相思·惜梅》作者为宋朝诗人刘克庄。其古诗全文如下:
寒相催。暖相催。催了开时催谢时。丁宁花放迟。
角声吹。笛声吹。吹了南枝吹北枝。明朝成雪飞。
【前言】
《长相思·惜梅》是南宋词人刘克庄所作的一首词。此词题为“惜梅”;上片着重在一个“惜”字上,下片从惜梅引申到伤时。梅花开时清香阵阵,沁人心脾。梅花落时,片片花瓣,漫天飞舞,宛若飘飘白雪,使人观之不胜叹惋,欲留不能。一个“惜”字,深入骨髓。
【赏析】
此词题为“惜梅”;上片着重在一个“惜”字上。
起首两句写梅的开放和谢落。“寒相催”,“暖相催”是指气候转暖,促使梅花萎谢。以下两句叹息寒催梅开,暖催梅落,早开便会早落,因此就叮嘱花儿,还是迟一点开吧。其惜花之心,由此可见。及到花飞春去,就感伤不已,真是惜花兼又伤春。对此作者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花儿开得迟些,甚而至于不开,那就没有谢落之事,当然也不会生惜花之心。此即所谓“无得亦无失”,也是妙参佛理的“了达”之语,由此可见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殊有悟境”。
下片从惜梅引申到伤时。先写闻曲有感,但闻角声传出《大梅花》、《小梅花》的曲调,笛声传出《梅花落》的曲子。因为汉代军中之乐横吹曲中有《梅花落》是笛中曲名。角也是军中吹器,唐大角曲就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鸣角”又有“收兵”之义,因此,边境告急,城危如卵,谁又能承担起恢复中原的重任呢?词意至此,已从惜花转到忧时。
“吹了南枝吹北枝”,此句承上两句而来;南方气候温和,寒流罕至,岭梅往往南枝花落,北枝花开,所以说角声、笛声吹落了南枝梅花,又吹落了北枝。这里暗与上文照应,隐指危机存在于偏安江南之小朝廷。
末句词意一转,仍归结到惜梅上。梅花开时清香阵阵,沁人心脾。梅花落时,片片花瓣,漫天飞舞,宛若飘飘白雪,使人观之不胜叹惋,欲留不能。一个“惜”字,深入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