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棠春》纳兰性德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
海棠春
纳兰性德
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香径晚风寒,月在花飞处。
蔷薇影暗空凝贮。任碧飐轻衫萦住。惊起早栖鸦,飞过秋千去。
【注】贮:通“伫”。久立。
1﹒请赏析这首词的前两句“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5分)
2﹒词人在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联系下片前两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借景抒情(2分);落红片片,像迷雾一样,美丽却又让人无法找到进入桃源的路口(1分),表达诗人心中的凄凉迷茫。(2分)
2刻画了一个孤单、失落的主人公形象。(2分)夜已深,蔷薇花影暗摇曳,主人公久久地独自站立,什么也没有等到,(2分)任凭碧绿的花叶颤动,把自己的“轻衫萦绕住”。(2分)
作者简介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58),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州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公元1676年(康熙15年)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1685年(康熙24年)患急病去世,年仅31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注释
①桃源路:桃源,即桃花源,后代指理想的境界。此谓通往理想的境界。唐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②香径:花间小路,或指满地落花的小路。
③凝贮:同“凝伫”。凝望伫立。
④碧飐:指摇动着的花枝花叶。飐,颤动、摇动。
赏析
这首小词空灵含婉,只是勾画了一幅月夜下孤清寂寞的情景,其所思所感皆在要眇含蓄的表达之中了。其所怀可以是所恋之人,也可以是指美好的理想,总之是在凝贮期待。惝恍迷离,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第二篇:纳兰性德《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赏析:
一、关于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9~1685.7.1),清代著名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满清后族。他出身满清贵族,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他的词清丽凄婉,特别是为悼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写下的许多词篇,更是泣血之作,哀感顽艳,使他成为中国词史上一位著名的“伤心人”。
纳兰性德与他的妻子: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但是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译文:
独自在西风中,谁知道我的凄凉感伤呢?不忍心面对满眼的萧萧落叶,所以关上了疏窗。我伫立在残阳中,深思往事。
(回忆当初)因为春日酒醉,她不忍心惊动我的酣睡,我和她曾经有过赌书泼花的闺房乐趣。只是那时把与她相处的美好时光当做寻常情境。
赏析: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
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
纳兰或许只有一闭 “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
“西风”、“黄叶”、“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出了一个定格镜头,长久地锲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几百年后,我们似乎依然可以看到纳兰孑立的身影,衣袂飘飘,“残阳”下,陷入无限的哀思。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是格式较为工整的对仗句。“被酒”即醉酒。春日醉酒,酣甜入眠,满是生活的情趣,而睡意正浓时最紧要的是无人打扰。“莫惊”二字正写出了卢氏不惊扰他的睡眠,对他体贴入微、关爱备至。
出句写平常生活,对句更进一层。词人在此借用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夫妇俩都同样喜好读书藏书,李清照的记忆力又强,所以每次饭后一起烹茶的时候,就用比赛的方式决定饮茶先后。一人问某典故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对方答中先喝。可是赢者往往因为太过开心,反而将茶水洒了一身。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话。
纳兰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自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纳兰毕竟是个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天人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
整首词写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图景,一是和妻子一起的美好。一是眼前自己的孤单,两相对照,越发显出眼前的凄凉,越发突出对亡妻的思念。
比起纳兰,李义山算是幸运得多,当他问出“何当共剪西窗烛”时,是自知有“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而我们这位伤心的纳兰明知无法挽回一切,他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我们读来尚且为之心痛,何况词人自己,更是字字皆血泪。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在卢氏逝世后却成了纳兰心中美好的追忆。大凡美好的事物,只有失去它之后我们才懂得珍惜,而美好的事物又往往稍纵即逝,恍若昙花一现。
第三篇:纳兰性德词的特点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纯任性灵,纤尘不染
——浅谈纳兰性德词的特色
学生姓名: 陈玉婷
学 号: 118580046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11级专升本
纯任性灵,纤尘不染
——浅谈纳兰性德词的特色
内容提要:纳兰性德,一个出生贵族家庭的性情中人,一个具有落拓无羁的性格,超逸脱俗的秉赋,出众的才华,敢于傲视功名的一等带刀侍卫,一个虽身在高门广厦,却常有山泽鱼鸟之思的少年才俊,一个能将爱情、友情、乡情揉碎了再捏成词,谱成曲,叫人不忍卒读,又令人百感交集的“清初第一词人”,“千古第一伤心人”。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能叫当时“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实在是耐人寻味。关键词:纳兰性德 鲜明题材 真纯特色 独特环境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初词人,正黄旗人。出身贵胄,其父纳兰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其本人天资聪颖,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二甲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深得皇帝宠信隆遇。康熙二十四年纳兰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哀感顽艳,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纳兰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王国维评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①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著有《通志堂集》②,词先后结集《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现存348首。③纳兰词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其中以爱情(悼亡)词最哀感顽艳,引人共鸣。
纳兰生活在清顺治、康熙年间的高官显贵的家族之中,他虽然拥有御前随驾侍卫的个人经历和荣华富贵的生活环境,但他在爱情上却因恋人未得和爱妻去世受到重创,造就了他的词充满哀叹伤悲。他虽然能文能武,出类拔萃,却无法驾驭自己的情感,为情所困。他的大部分词中传承了凄切婉约的词风,被称为“千古伤心”词人。纳兰性德的这些特殊的环境与背景,加上他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特有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一、鲜明的题材特色
纳兰性德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爱情阻隔、发妻早亡的哀怨;陪皇随驾,出塞行役时的感慨;赠友抒怀的情真意切。贯穿其间的主线,是他热切追求人性的纯美,爱情的缠绵,友情的珍贵。其作品的主旨情调是伤感哀怨之音。其中尤以爱情、悼亡和乡思的题材最为凄婉动人。
(一)缠绵悱恻的爱情词
纳兰性德虽出身贵胄,一生富贵安逸,却天生了一颗多愁善感的心,一段女儿柔肠。他善于描摹少女的风情万种,借描写少女的春愁秋怨表达自己对情人、恋人的相思之苦,相离之怨。
《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一钩新月几疏星。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原是瞿塘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小栏杆处寂无声。几回断肠处,风动护花铃。”
《菩萨蛮》:“窗前桃蕊娇如倦,东风泪洗胭脂面。人在小红楼,离情唱《石州》。夜来双燕宿,灯背屏腰绿。香尽雨阑珊,薄衾寒不寒?”
这两首词是纳兰性德初恋时的作品,前一首背景不明晰,可以认为是写自己在月下等待恋人来,对方却爽约,作者这时想到“原是瞿塘风间阻”遇到阻力。后一首背景更清晰了,这就是相传纳兰与表妹雪梅相恋,雪梅被纳兰母亲软禁于小红楼。作者认为恋人终日在“泪洗胭脂面”从而关心其“薄衾寒不寒”。这两首词从不同角度描述作者当时相知不能相见的苦痛。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一朵芙蓉”,“ 小晕红潮”,“凝情”,“ 叩玉钗”仅仅几个词就把小女儿那种娇俏可爱的羞态描摹得惟妙惟肖,她那百转千回、欲说还休的风情跃然眼前。这是不是纳兰性德那传说中的自小就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表妹呢?如果是,那将是一个多么惹人喜爱的可人儿,她的入宫又会带给多情人几多的伤感啊!
翻翻《饮水词》,多少是写离愁别恨,相思怀人的啊!女子由思念征夫而伤春怀愁,百无聊赖。男人塞外思故,归心似箭。对于多情似纳兰的男女来说,最大的苦痛莫过于相知不能相见了。纳兰因爱情的不如意,郁郁终生,词中多写分离之苦,或闺中怀人,或旅途怀妇,总是怨愁难遣,怅惘难消。应念了他那句“予本多情人,寸心卿自持” ④的话语。
(二)凄恻哀怨的悼亡词
在纳兰“多情总被无情误”的人生中,爱妻卢氏骤然辞世给了他惨痛的打击,对他的词作的题材和风格产生了深层的影响。从妻子初亡到纳兰三十一岁病逝,他写有悼亡词四十余首。其作品伴随他的整个后半生,形成了他凄恻哀怨的独特风格。虽然绝大部分词的确切年代很难考证,但我们仍然能从已知的材料及词作的内容中找寻出纳兰那千般痛苦、万种思念。
纳兰二十二岁,重阳节前夕,梦见妻子,执手哽咽,醒来即作一首《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读来令人倍感凄凉。
再看看《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己。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竞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金缕曲》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哀思三载,大梦未醒,试想贤妻离去,或许因“人间无味”而“尘土隔,……埋愁地。”这就是“钗钿约,竞抛弃”的原因吧。下阕则设想与阴间妻子“双鱼寄”了解她“年来苦乐”,进而梦想未来“待结个、他生知己”,又担心“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只能“清泪尽,纸灰起”。这种爱妻早逝生死睽隔,已令人痛断肝肠,而期望来生又不可得的现实,把人推向绝望,则格外凄绝。
《鹊桥仙·七夕》“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莲粉飘红,菱丝翳碧,仰见明星空烂。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这些作品语气哽咽、如泣如诉,识别时的情景历历在目。相处时的一花一木,一点一滴时时萦绕于心,昔日爱人用过的东西,留下的遗物,走过的地方,做过的事情,哪一样没有诱发词人不加节制的相思之情,交织着词人绵绵不尽的追悔之意。
纳兰在《荷叶杯》中写到:“知己一人谁是?已矣。赢得误他生。有情终古似无情,别语悔分明。道是芳时易度,朝暮,珍重好花天。为伊指点再来缘,疏雨洗遗钿。”可见,卢氏不仅是纳兰的恩爱发妻,也是被纳兰视为人生一知己的。在封建社会,男女间爱情能达到这样的层次是极其罕见的。纳兰常以谢道韫指代亡妻,如《眼儿媚》:“林下闺房世罕俦,偕隐足风流。今来忍见,鹤孤华表,人远罗浮。”在《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中以李清照、赵明城夫妇之典喻自己和卢氏:“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卢氏与纳兰志趣相投,夫妻二人婚姻生活的幸福程度可以想见。正因为卢氏不仅是纳兰的妻子,也是他的知己和朋友,卢氏的去世对纳兰而言所触动的不仅仅是儿女情长。“鸾胶纵续琵琶,问可及,当年萼绿华。”⑤那种超越于寻常男女之上的精神深处的息息相通,日常生活中的相互体贴与照顾,以及亲情的和谐与温暖等等,所有这些微妙复杂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得伴侣一旦失去,将是无法代替的,而往昔的幸福亦是不可能复现的。
(三)坦荡纯真的友情词
纳兰虽出身贵籍高门,却能做到“在贵不骄,处富能贫”。他写过“吾本落拓人,无为自拘束。倜傥寄天地,樊笼非所欲。”⑥偏偏这位浊世佳公子生在了“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的金丝笼里;他对人坦诚重义,见才必怜,见贤必慕,恰恰生在了帝王侧,过着伴君如伴虎的日子。要在龌龊的官场曲迎奉承,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与无奈。也许,只有在朋友至交那里才能得到友情的蕴籍,得到心灵的安宁。因此,他的友情词是俊迈豪放的,意气纵横的,肝胆相照的。《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
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众土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词中的梁汾是清代著名词人顾贞观的号,他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词家三绝”。《金缕曲·赠梁汾》词中“有酒惟浇赵州土”表明其仰慕平原君礼贤下士、结交知己的人品。而“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则表明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以“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已”“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来帮朋友拆解困境。并郑重许诺:“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字字句句,发自肺腑,令人读来心潮起伏,百感交集。
纳兰性德不仅对顾贞观如此,对当时许多颇具名气的文士和布衣文人都能倾心结交。包括吴兆骞、姜宸英、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等皆与他成为忘年知交。他的朋友梁佩兰评价他是“不尚贵游,而好蓬荜。”“黄金如土,惟义是赴。见才必怜,见贤必慕。”从纳兰词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喜好朋友,敬重朋友,仗义疏财,有仁有义的纳兰,也深深地被他词中的真情所感动,所鼓舞。纳兰是纯真的,纤尘不染的,其词是情感充沛的,浑然天成的。
(四)豪迈衰飒的行役词
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侍卫,随皇南巡北游,唱和诗词,编书著述,受到皇上的赏识。然而他却对这种扈从生涯显现出厌倦,不时在词作中流露出乡关之思和怨尤之情,请看: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独具特色的塞外风光激发起了喜爱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纳兰强烈的创作欲望。然而,面对着广袤的大自然,听着塞外的风雪声,他又忍不住想起家的温馨舒适,想起“轻别离”的扈从生涯,他又感到无限凄凉。因此,他词的上阙多描摹壮丽的塞外风光,而下阙却笔锋一转,抒发自己身在天涯心在家,身心相离的愁怨。将壮丽的塞外风光和凄婉的思乡之情糅合在一起,纳兰营造了一幅幅兼具壮美与凄美的画面,丰富了我国古典诗词之一——思乡词的意境。
二、深婉真纯的艺术特色
词始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时期,词渐衰微,平庸者多。至清代,词学重受文人关注。然而词家往往循规蹈矩,鲜有突破,故产生浮艳颓靡之风。此时,纳兰性德的词就如一股清新的空气,为沉落多年的词坛注入了生气和活力。纳兰性德的词,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情真”,词风上承李煜,工于写情,惯于白描、直抒胸臆,意象清新疏朗;风格哀婉、缠绵、凄恻、顽艳。他擅长篇幅短小的小令,蕴造清新疏朗的意象,将词作的题材与艺术风格和谐统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情感真挚、颖慧绝代的浊世才俊少年。
(一)纳兰词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它真切、自然的风格特点。
纳兰词,写真意,抒真情,说真话,不拐弯抹角,不矫揉造作,而且语言优美流畅,形式和谐,不受格律的拘束,行云流水,喷薄而出。如以下几首:《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半浮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浣溪沙》“……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还有,像“月华如水”、“波纹似练”、“有泪如潮”,“天上人间一样愁”这样自然、亲切的词句随处可见。难怪王国维评价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唐圭璋认为纳兰性德”待人真,作词真,写景真,抒情真,虽力量未充,然以其真,故感人甚深。一种凄惋处,令人不忍卒读者,亦以其词真也。”刘大杰也说纳兰性德”他没有做作,没有虚伪,只是实实在在地吐露出自己的声音。这才是真实的诗……,纳兰性德词的价值全部在这地方。”
(二)纳兰词虽缘自“真”,但并没有流于浅薄,而是善于营造凄婉意境:一是善写凄清迷离之境,词意蕴籍隐曲;二是善用细节小景表达孤寂之情。因而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请看《梦江南》“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春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这首小令看来是恋人雪梅被选到宫里之后,纳兰倍感孤寂、痛苦而作,写得轻灵凄婉,深沉感人。词人用黄昏、乌鸦、柳絮、春阁、瓶梅、心香等物象深刻表达相思的凄苦,其意境和物境有机融合在一起,既有实景的描画,又有心如死灰的暗喻。
(三)纳兰认为填词同作诗一样,一是要重比兴、写忧患,二是有寄托、抒真情。就是必用比兴之法,寄托自己的思想追求和不平,以抒发自家性情,所以“比兴此焉托”。从这一思想出发,纳兰性德认为诗词创作用不用比兴寄托思想感情至关重要,他主张在诗词创作中必须“意在言外”,这样才能蕴藉含蓄,高澹有味。其词作中即不乏这样的作品,如:
《眼儿媚·咏梅》“莫把琼花比澹妆,谁似白霓裳。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在这首咏白梅的词中通过对白梅雅淡孤高品格的赞赏和对它孤独凄清处境的同情,寄托了作者的心志,产生了“高远有味”的艺术效果。
三、独特的艺术环境:
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不止受到了我国古典诗歌和词作优良传统的影响,而且与他的政治理想以及切身遭遇的感慨相一致。
(一)个人所处生活环境原因
他和李煜一样,都是贵族,物质、生活绝无半点缺陷,但是精神上却有着同样无法排解的悲痛:生死无常,人生如梦,家国之感,悼亡之情,于是他广交“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样一来造成了这位贵族青年的艺术的心境与灵魂:他仰慕汉文化知识,背离当时的社会主流,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
(二)十分广阔深远的社会现实原因。
纳兰所处的康熙王朝还是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尚未完全稳定的特殊历史时期。当时,种族内部纷争激烈,八旗子弟争权夺位,尔虞我诈。特别是中原文化与满族人的生活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既震撼了满族人的心灵,又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封建末世悲凉的社会命运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纳兰敏感而脆弱的心灵。
(三)内在曲折的精神因素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纳兰由于特殊的姻缘关系加上独特的才华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而左右于皇帝身边,尽得人间富贵,可他却“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⑦一方面他有拳拳报国之心,悃悃忧民之意,渴望入世,成就一番事业;一方面却又看不上官场的,并进而“常有山泽鱼鸟之思”。这实在是个深不可解的矛盾,但正是在这一矛盾的思想里使我们看到了纳兰的又一美好品格,那就是他虽为豪门公子、皇帝近臣,却不为名缰利锁所羁绊,不做同流合污之辈,甘有隐逸之心。
四、结束语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在仕途生涯中还没有来得及建功立业,在朝政上远没有其父明珠那样的具有影响力,但他却成为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他没有后主李煜那种国破被羁的悲惨境遇,又没有出身闺门的婉约派之宗李清照背井离乡南迁的伤痛和丈夫去世后生活艰难曲折的命运,也没有武将文人辛弃疾那样英武豪迈和欲收复国土而不达的悲愤情怀,其词的名气亦略逊于前者。但纳兰却被王国维赞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朱祖赞曰:“八百年来无此作者”。在大清进入康乾盛世之初,纳兰性德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成为词坛中兴的中坚角色。这足以引起后人对纳兰性德这份文学遗产研究的必要。我们只是说:当代诗人同样需要纳兰那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需要纳兰那种感人至深的激情;在诗词创作中也应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艺术风格;需要更多可令后人追忆不已,具有真正文学艺术价值的传世作品。从这种角度着眼的话,研究纳兰性德词尚有漫长的路要走。
注释:
①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②《通志堂集》其中包括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度三卷,文二卷,渌文亭杂识四卷; ③纳兰词又一说342首;
④出自纳兰性德《拟古》第十五首; ⑤出自纳兰性德《沁园春·代悼亡》; ⑥出自纳兰性德《拟古》第三十九首; ⑦出自韩艾《神道碑》。
参考书目:
1、纳兰性德 《纳兰词》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年5月出版
2、刘德鸿 《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9月出版
3、苏缨 毛晓雯 夏如意 《纳兰容若词传》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年1月出版
4、张秉戍 《纳兰词笺注》 北京出版社 2000年4月出版
5、王国维 《人间词话/人间词》 群言出版社 1997年5月出版
6、严迪昌 《金元明清词精选》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年9月出版
7、安意如 《当时只道是寻常》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年8月出版
8、苏缨 《纳兰词典评》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出版
第四篇:纳兰性德词的解析
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用“决绝”这个标题,很可能就是写与初恋情人的绝交这样一个场景的。这首词确实也是模拟被抛弃的女性的口吻来写的。第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是整首词里最平淡又是感情最强烈的一句,一段感情,如果在人的心里分量足够重的话,那么无论他以后经历了哪些变故,初见的一刹那,永远是清晰难以忘怀的。而这个初见,词情一下子就拽回到初恋的美好记忆中去了。
“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扇子是夏天用来趋走炎热,到了秋天就没人理睬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又将词情从美好的回忆一下子拽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二句:因为此词是模拟女性的口吻写的,所以从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责与悔恨。纳兰不是一个负心汉,只是当时十多岁的少年还没主宰自己的命运。其实像李隆基这样的大唐皇帝都保不住心爱的恋人,更何况是纳兰。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二句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典故。七夕的时候,唐杨二人在华清宫里山盟海誓。山盟海誓言犹在,马嵬坡事变一爆发,杨贵妃就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据说后来唐明皇从四川回长安的路上,在栈道上听到雨中的铃声,又勾起了他对杨贵妃的思恋,就写了著名的曲子《雨霖铃》。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诗句,承接前二句句意,从另一面说明主人公情感之坚贞。
全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秋风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骊山”之语暗指原来浓情蜜意的时刻,“夜雨霖铃”写像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样的亲密爱人也最终肠断马嵬坡,“比翼连枝”出自《长恨歌》诗句,写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而这“闺怨”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闺怨”只是一种假托。故有人认为此篇别有隐情,词人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与朋友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的誓愿。
白话译文
秋风吹冷,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伫立夕阳下,往事追忆茫茫。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是纳兰性德悼念亡妻的作品。词中感怀前尘往事。上片写一个孤独的人在秋风中夕阳下沉思往昔。“西风”、“凉”、“黄叶”、“残阳”等词渲染了一幅凄凉的氛围。下片追忆当年醉酒、赌书的情形,这些在过去看来很平淡的旧事今天却无法重温了。[1 纳兰性德妻子卢氏多才多艺,和他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他对这位妻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可惜的是“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5]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为悼念亡妻卢氏所做。词中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寻常的往事不能再现,亡妻不可复生,心灵之创痛也永无平复之日。其中有怀恋,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怅,蕴藏了复杂的感情。
文学赏析一
纳兰性德此词,上阕是此时此地的沉思,下阕是对往时往事的回忆;上阕是纳兰性德此时此地的孤独,下阕是纳兰性德和妻子在曾经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短暂而无边的欢乐。[6]
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首句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西风渐紧,寒意侵人。值此秋深之际,若在往日,卢氏便会催促作者添加衣裳,以免着凉生病。但今年此时,卢氏已长眠黄土,阴阳阻隔,天壤之别,她再也不能来为作者铺床叠被,问寒问暖地关心他了。“谁念西风独自凉?”这句反问的答案尽在不言之中,混合了期待与失望的矛盾情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在西风吹冷、黄叶萧萧的冬天日子里,作者紧闭着窗子,独自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心呢?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6][7][8]
次句“萧萧黄叶”是秋天的典型景象。在秋风劲吹之下,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作者心头更添一层秋意。于是,他便关上窗户,把那触绪神伤的黄叶挡在窗外。窗户关上了,黄叶自然不会再来叨扰,但作者因此也同外界完全隔绝,因而处境更加孤独。孤寂的感受使作者触景生情。他独立在空荡荡的屋中,任夕阳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长很长。这时,他的整个身心全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纳兰性德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西风”、“黄”、“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向了一个定格镜头,凄凉的景物衬托着作者凄凉的回忆,长久地锲入读者的脑海,并为之深深感动。[6][7][8]
下阕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前两句回忆妻子在时的生活的两个片断:前一句写妻子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自己在春天里酒喝得多了,睡梦沉沉,妻子怕扰了他的好梦,动作说话都轻轻的,不敢惊动;后一句写夫妻风雅生活的乐趣,夫妻以茶赌书,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书某页某行,谁说得准就举杯饮茶为乐,以至乐得茶泼了地,满室洋溢着茶香。这生活片断极似当年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赌书的情景,说明他们的生活充满着诗情和雅趣,十分美满和幸福。纳兰性德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白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纳兰性德是个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阴阳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伤心的纳兰性德明知无法挽同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更是字字皆血泪。卢氏生前,作者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却毫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平平常常。言外之意,蕴含了作者追悔之情。[6][7]
全词情景相生。由西风、黄叶,生出自己孤单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继由思念亡妻之情,生出对亡妻在时的生活片断情景的回忆;最后则由两个生活片断,产生出无穷的遗憾。景情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一层紧接一层,虽是平常之景之事,却极其典型,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哀伤,故能动人。[8]
文学赏析二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上片由问句起,接以黄叶、疏窗、残阳之秋景的勾画,由触着景物而勾起沉思,氛围已是孤寂凄清。下片写沉思中所忆起的寻常往事,借用夫妻和美的生活为喻,说明与亡妻往日的美满恩爱。结句的“寻常”二字更道出了今日的酸苦。[9]
名家点评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黄东甫……《眼儿媚》云:„当时不道春无价,幽梦费重寻。‟此等语非深於词不能道,所谓词心也。……纳兰容若浣溪沙云:„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即东甫眼儿媚句意。酒中茶半,前事伶俜、皆梦痕耳。”
第五篇:浅析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浅析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目 录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引 言.................................................1 正 文.................................................3 1.纳兰性德的悼亡词....................................3 1.1 悼亡诗词溯源......................................3 1.2 纳兰性德创作的悼亡词..............................5 2.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艺术氛围............................6 2.1 至真至深的情感世界................................7 2.2 超越世俗的精神家园................................11 2.3 虚实相生的意象天地................................13 2.4 传世经典的故事情境................................17 3.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创作动因............................18 3.1 多愁善感的纯真性情................................18 3.2与卢氏刻骨铭心的爱情...............................19 3.3壮志难酬的悲慨一生.................................20 结 论.................................................22 参考文献.................................................25 致 谢.................................................27
中文摘要
纳兰性德是清代词人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位满族天才词人,他流传下来的词有三百四十多首,在他的《饮水词》中,词题标明“悼亡”的有七首,而虽未标“悼亡”,词情实为追忆亡妇、追念旧情的有三十一首。其悼亡词作数量之多,情感之浓,古今少有。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文本出发,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考察与梳理,并结合纳兰性德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对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加以探析。本文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从“悼亡”入手,对悼亡诗词进行溯源,并梳理出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创作概况;其次着重从情感世界、精神家园、意象天地及故事情境四方面对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艺术氛围进行综合阐述;最后探究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创作动因。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艺术氛围及其创作动因有了较全面的把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评价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审美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纳兰性德;悼亡词;艺术氛围;创作动因
引 言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枷山人,隶满洲正黄旗,太傅明珠之子。纳兰性德虽然仅活了短短的三十一岁,但他却以自己天才的艺术创造名昭后世,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特别是词作影响颇深,其词集《饮水词》原名《侧帽集》,取北宋词人晏几道《清平乐》“侧帽风前花满路”句意。《饮水词》是我国词史上一份珍贵的瑰宝。纳兰性德在世时,其词即已刻本问世,产生过“所刻《饮水》、《侧帽》词,传写遍于村校邮壁,海内文士,竞所摹仿”【1】的轰动效应,甚至远播朝鲜:“朝鲜人有‘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词句”【2】。
纳兰词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词坛的重视,许多文坛名家都给予了中肯的评论。陈维崧云:“《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3】、况周颐云:“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4】、王国维云:“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5】,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对纳兰性德词都有如此高的评价,如陈廷焯就认为“容若《饮水词》,在国初亦推作手……然意境不深厚,措词亦浅显。”【6】不过从总的方面看,肯定纳兰词的观点占主流地位。这种肯定主要是认为他的词能够抒写心声,以情
取胜,这也正是纳兰词能够胜人一筹之处。在纳兰性德短暂的一生中,能有如此成就,确实表现出了他极高的文学才气和勤勉的品质。
纳兰词情深意蕴,陈维崧归纳为“哀感顽艳”;况周颐归纳为“纯任性灵”;王国维归纳为“真切”,都是说纳兰词情感真实而动人,加上其词格调高秀,浑然天成,故读之入耳赏心,无人不爱。作为我国词坛上的一朵奇葩,纳兰性德以爱情词见长,特别是他抒写丧妻之痛的悼亡词,读之令人潸然泪下。
在纳兰性德成婚三年后,他的妻子卢氏就因难产香消玉殒,是年卢氏二十一岁。生离的无奈已令词人哀愁,不期而至的死别就更令其肠断了,从此以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7】无论是亡妻的生辰、忌日,还是词人身在家园塞上、醒里梦里,始终没有停止他的哀吟婉唱。作为生活中的重要寄托失去了“知己一人谁是?己矣。”(《荷叶杯》)这种天人永隔的悲痛,生死不渝的爱情,在其悼亡词中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这些词字字泣血,篇篇凄切,低回幽怨,苦闷感伤,真挚深蕴,感人至深,抒写出了人类所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情感。
本文拟从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入手,结合其人生遭遇,对其悼亡词中具有的艺术氛围及其悼亡词的创作动因展开论述。
结 论
纳兰性德的一生,失意多于得意,眼泪多于欢笑。他始终以悲眼观物,将人生的遗憾、失望、哀伤和悲痛融合在词作中。纳兰词总是缭绕弥漫着一片凝重的、难以掩抑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伤感意绪,包含着许多无法回避的、无法改变的人生缺憾所触发起的无可奈何的悲怆凄凉。
纳兰性德悼亡词都来源于他的心灵深处,都是他精诚所至、字字泣血得来的。词中所表达的思念卢氏的情感,首首都如此浓烈地展现俩人爱情之深。置身于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艺术氛围中,我们会为一份诚挚、深沉的情感而感动;会为一个痛苦、压抑的生命而思考;会为那些清丽缠绵的意象而吸引;还会为那些情深意切的典故而陶醉。浓郁而独特的艺术氛围散发出持久的魅力,不仅感染了后世的读者,也形成了中国悼亡诗词文学的高峰。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血泪交融、情深义重,既是死者对生者的期望,也是生者对死者的承诺。纳兰性德将其对亡妻永无止境的痛彻心底的思念、生死不渝的情结与自然万物融合在一起,将一切景语皆化为情语,它不仅表达了纳兰性德与卢氏之间个人的真挚爱情,而且也表现了人类对最纯洁情感的追求,并且展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精神世界。
对纳兰性德悼亡词做出卓有成效之研究的学者有严迪昌、黄士
吉、宋培效、项小玲、罗建勤等等。严迪昌认为纳兰性德赤诚淳厚,情真意挚;黄士吉主要着眼于纳兰性德在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宋培效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探讨了纳兰性德对悼亡词的新突破;项小玲认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是以情来观照和审视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目前对纳兰悼亡词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大陆学者,台湾学者李嘉瑜指出了纳兰性德由爱情层面出发的悼亡词是与传统悼亡之作大不相同的;日本田勇次郎认为悼亡词是纳兰情真的精华。
近20年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观念的改变,纳兰性德及其悼亡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希望本文的分析对今后纳兰性德悼亡词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