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原经济区艺术市场人才的培养探讨论文
一、郑州市艺术市场发展及所面临的人才短缺状况调查
随着中原艺术市场的持续繁荣,郑州市从业人员也渐成规模。然而,由于没有专业的培训制度和严格的市场准入法则,使这些从业人员鱼龙混杂,得不到社会的广泛承认,严重阻碍了郑州市艺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1.市场缺乏有很高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的收藏人士及鉴定人员郑州市艺术市场对有很高艺术修养、鉴赏能力的收藏家、鉴赏家和鉴定家的需求是空前的,现有人才远跟不上艺术市场的发展需要。鉴定技术停滞不前、严重落后,而造假技术却不断提高、日新月异;个别鉴定中介机构既无条件又无资历,却号称拥有省级乃至国家级“资质”的鉴定专家,公然地开展鉴定业务,这样严重干扰了我国文物鉴定市场的有序发展;在有偿鉴定的冲击下,部分专家的道德观已然迷失,他们站在商业交易的角度上,进行着权钱交易,把职业操守、人格道德全部抛之脑后,造成了艺术市场乱象丛生、假冒伪劣猖獗,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恶劣。业界呼吁更多具有良好专业素质、高尚职业道德的艺术品鉴定人员来净化市场,建立权威鉴定机构和鉴定制度,为市场出具客观、公正的鉴定证书,确保艺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市场呼唤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懂艺术、通法规、会操作、善于管理艺术品交易的管理和经纪人才随着郑州市的博物馆、艺术画廊、私人画廊、拍卖行、古玩城等兴起,艺术品管理和经纪行业在市场流通及管理环节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突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艺术管理与艺术经纪人才极其短缺,具有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专业知识的发展型、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更是难求。艺术市场的繁荣需要进行艺术品鉴定、拍卖、经营、策划、代理等,而大量具有专业知识、懂艺术、通法规、会操作、善于管理的艺术品交易管理和经纪人才为艺术家、艺术市场、艺术品收藏家和投资人之间搭起了联系与沟通的桥梁,促进各方交易顺利完成。
3.市场急需一批艺术市场理论专业人才与艺术展览策划人才艺术市场专业人员还包括艺术市场的专业理论、艺术评论和艺术展览策划人员。郑州艺术市场迫切需要一批高质量的艺术市场理论专业人才,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社会良知,能加强艺术市场良好生态建设以及市场规律的研究和探索,发现和推荐艺术家及其作品,向公众和收藏人士解释艺术现象,促进市场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提高在中国乃至国际艺术市场中的地位,成为中原艺术和文化复兴不可或缺的实践者、推动者、策划者及传播者。随着郑州专业艺术展览和活动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大型艺术展览项目的开展,以及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的逐渐展开,艺术策展人才的短缺也不断困扰着文化艺术的发展,引进一批有管理和策划经验的艺术策展人才,将使这些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二、在教学改革中应对问题的对策
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原艺术市场人才短缺的状况,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综合性的专业化艺术市场运作和管理人才是最重要的一环。艺术市场专业人才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清晰的法律意识,了解宏观经济趋势与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趋势,把握与艺术交流活动密切相关的操作知识和技能,艺术修养全面,动手力强,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勇于创新,能满足艺术市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
1.在没有设立艺术市场专业之前的过渡期,改革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使之与艺术市场挂钩,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艺术市场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由于郑州高校目前还没有艺术市场相关专业,而市场需求又很大,改革艺术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是一种过渡性选择。如在设计史、艺术史、艺术概论、美术史等课程中加入当代艺术市场最新动向、市场运作方式及管理方法等内容,不仅使学生对书画、雕塑、陶瓷、家具、金银器加工等加深了解,还要到古玩城、画廊、拍卖行、博物馆、艺术博览会等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艺术市场的最新行情和积累市场操作经验,既能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又能为未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学生就业压力和市场需求的燃眉之急,一举两得。
2.在条件成熟的高校,建立艺术市场专业,这是解决艺术市场人才匮乏的根本途径郑州市到目前为止,并没有高校开设与艺术市场相关的专业。高职院校设置艺术市场相关专业,必须充分利用郑州市的文化艺术相关机构,整合各种资源,放宽相关艺术市场专业方向的招生比例,提高办学条件,加强学科建设,使专业与市场相结合,最终为艺术市场服务。艺术市场课程体系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良性发展的核心之一,决定了艺术市场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质量。课程开设必须是艺术与市场、艺术与管理、艺术与实践的相关学科,先进的专业课程结构除了专业基础如书法、绘画等,还要有管理、经济、法律、艺术史,设计史、艺术评论、沟通艺术、艺术营销、艺术与评估、艺术品投资、艺术市场、艺术品鉴定、艺术品制作、艺术品规划与展览、艺术规律、艺术博物馆等与艺术市场相关的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扩大和深化,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将来在艺术市场开创一番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与画廊、拍卖行及古玩城等合作,将专业课程与艺术市场紧密相联郑州市高职院校艺术市场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加强校企合作步伐,将艺术市场专业课程与艺术品的拍卖、收藏、鉴赏以及市场走势结合,把课堂搬到博物馆、画廊、拍卖行、古玩城等,直接面向市场。多渠道、全方位改变现有教学模式,采取合作教学方式,更新知识内容,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创新能力,将艺术市场的操作、经营、管理纳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逐步推进艺术市场的良性发展和繁荣。校内实践则主要是做学校的展览策划,制作手工艺品对外销售,对外承接艺术品在学校相关的项目等。扩大高校办学的开放度,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强化与社会的横向联系和联合办学,实现学校、社会、企事业单位多管齐下,教学、科研、生产、实践、服务一体化,并积极参与策划、组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研究项目,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适应艺术市场的发展。
三、艺术市场师资力量缺乏的应对策略
为了培养专业化、复合型艺术市场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师资队伍,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相当的实践经验。
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化和市场化转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1.校内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艺术市场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快知识更新、转型与创新艺术市场专业的发展在我国仍处于初始阶段,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加大教师校内培训力度,进一步整合教师资源,提升艺术市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全面了解现代艺术市场运行状况。教师培训可以组织校内专家和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校外艺术市场专家指导,不定期培训以适应工作的需要;要进一步和全国在艺术文化经营、管理有丰富经验的高校或文博单位加强交流与沟通,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的专业水平;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网络培训,拓宽视野,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动态;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的特点,有计划地利用寒、暑假,让教师到相关企业实地考察,到知名高校继续教育。对教师还应采取走出去战略,参加国内外相关艺术市场专业发展研讨会,定期输送中青年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吸取国内外成功的教学经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教师要加强专业领域研究,认清专业发展方向、动态、前沿,提高专业知识与能力,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探索,并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当中,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2.校外聘请,把社会上有丰富艺术市场经验的专家、学者聘请到学校,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对艺术市场专业师资匮乏的解决,除了依靠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外,还应积极到校外聘请从事艺术市场教学和研究、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教学经验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文化素质较高的业务经理、成功的艺术市场企业家及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专业学科建设与教学当中,如到博物院、艺术馆聘请文物经验丰富的研究员,到拍卖行、文交所、古玩城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到文化传播公司聘请相关从业专家担任教学工作,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
3.加大教师引进力度,建立艺术市场专业人才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解决师资短缺的另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加大教师的引进力度。加大引进包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知名院校毕业的与艺术市场或艺术管理专业相关的博士生、硕士生,提升教师的学历结构。有计划、有重点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迅速提高艺术市场专业教学和科研水平。公平、合理的待遇是反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专业的人才激励机制,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创造一个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避免人才流失。由于艺术市场专业还处于起始阶段,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各级政府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艺术管理部门对艺术市场专业实施优惠政策和专项保障基金,加大专业教师对艺术市场考察、调研、深造以及与本专业及相关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审批和科研经费投入,保障艺术市场专业的健康发展。
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建立中原艺术市场人才培训基地,吸纳民营企业资金,实行订单式培养、短期培训、高级研讨班、学历教育等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对市场程度化高、需求热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加大培养力度,使中原艺术市场站在高起点上,缩小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之一。
第二篇: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论文[定稿]
摘 要: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根,发挥中原的文化旅游优势,培育以根文化为重点的中原文化品牌,对于增强海内外同胞的向心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强大推动力量。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河南大力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中原文化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优势,建设和谐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形成优势彰显、充满活力、全面繁荣的文化发展新局面,全面提升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文化的重要性;中原经济区;发展;建设措施
前言
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一、全面提升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根,发挥中原的文化旅游优势,培育以根文化为重点的中原文化品牌,对于增强海内外同胞的向心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强大推动力量。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河南大力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中原文化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优势,建设和谐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形成优势彰显、充满活力、全面繁荣的文化发展新局面,全面提升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塑造中原人文精神
弘扬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加强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质,注重人文关怀,塑造具有中原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全面增强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敬岗诚信、劳动致富、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营造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树立中原发展新形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构建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发扬新时期中原人民“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发扬河南人民勤劳、勇敢、忠厚、淳朴的传统美德,积极宣传和维护河南人形象。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大力倡导敬业诚信、创新创业、劳动致富、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二)全面繁荣文化事业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积极开展面向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推进理论创新。繁荣文学艺术创作,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振兴豫剧、曲剧、京剧、越调等传统剧种,抢救和保护地方特色剧种,发展歌舞剧、交响乐等现代艺术形式,继续保持文学、书法、戏剧、曲艺、武术、杂技、民间艺术等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扩大河南影视剧在全国的影响。加快省辖市级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阵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新华书店网点、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加大公益性文化设施向全民开放力度。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加快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数字出版基地和动漫基地建设,扶持具有中原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创作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支持开展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探索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统一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金融对中原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加快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动文化市场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
(三)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
发挥文化遗存集聚的独特优势,充分挖掘根文化、姓氏文化、都城文化、商业文化、汉字文化、功夫文化等中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开发,培育和打造以“根文化”为重点的中原文化品牌。加强历史文化遗迹的勘探、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分区域构建一批以殷商文化、东周文化、东汉和三国文化、盛唐文化、大宋文化,以及儒释道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基地,培育一批彰显地域特色、展现中原风貌、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积极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四)推进文化领域改革开放
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文化与外贸、援外、旅游相结合,创新文化“走出去”形式,提高中原文化国际知名度。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1、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
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大政府教育投资力度,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调整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建立县域内教师交流制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聚居地方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加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推进农村地区中小学校适度集中、规模办学。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普通高中向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在有条件的省辖市,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2、优化发展高等教育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动郑州大学按照“985”工程标准建设高水平大学,大力推进河南大学等高校实施省部共建,建设若干所骨干高等学校,优化高等教育层次、布局和专业结构,加快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加强不同层次高等教育衔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尽快形成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群。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教育资源,积极扩大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合作办学,吸引国内外一流院校来豫设立分校,带动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一流高校园区。推进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学科基地和重点试验室、科研基地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3、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充分发挥各类学校及各系统各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大力开展成人教育和岗位培训,重视发展老年教育,构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社会化、多元化、开放式继续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的平等法律地位,重视发展特殊教育。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职高职相互衔接、职前职后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职教实训基地等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健全县域职业教育网络。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加快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鼓励学校突出自身优势,兴办特色学校、特色专业,实现差异化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吸引大型企业、重点企业参股职业教育,进一步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促进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国家“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人才和引智项目予以适当倾斜。完善各类人才薪酬制度。
结语
建设中原经济区,事关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面落实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云香.论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中的作用[J].中州学刊,2oo():20-22.
[2]刘新芬.中原文化对中原崛起的阻滞及其自身超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2-24
[3]白玮,宋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再识[J].社会科学辑刊,2010(6):34-36
[4]谭效敏.基于文化全球化视角的中原文化发展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0):99-100
[5]雷蓉,胡北明.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4-35
[6] 姚伟.河南大学百年风云系列:序章:站在中原“再出发”的起点[N].大河报,2012.[7] 媒体看河大新闻综合1(9.21—9.30)[EB/OL].http://news.henu.edu.en/news/index/id/20815.
[8] 杨翰卿.论中原文化及其精神[J].学习论坛,2004(10).
[9] 现代化[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24658.htm.
[10]沈晓敏.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创造—— 日本传统与文化教育的走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1(11).
第三篇:中原经济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中 原 经 济 区 战 新 略 兴 性 产业发展
研究论文 B09090311魏茹
中原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姓名:魏茹学号:B09090311
内容摘要:中部崛起战略计划实施六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国家也对中原经济给予高度重视,中原凭借着人才和地理优势,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号召,中部各省都提出不同的保增长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原经济的稳定发展。各省也就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同程度的扩大消费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等,这些都有效地 促进中原崛起的进程。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新兴产业 中部崛起 消费机遇
20世纪80年代杨军林等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概念,2010年初,“中原经济区”概念又重新掀起新的浪潮,2010年9月专家学者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关注,然后到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至此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方向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与此同时,国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两者不是同时被提出,但是未来的发展决定了他们两个的结合,即中原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东部沿海经济板块、东北老工业经济板块、西部大开发经济板块以及后来的中部崛起经济板块。然而,东部先发展,西部后起步,后来的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才把中部经济板块在全国经济大格局中的地位凸现出来。而中部崛起从区域经济发展看则依赖于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的力量。从“中原经济区”的提出至今,学术界仍然没有对中原经济区的空间范围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是总体来说中原经济区所包含的主要地域范围基本上是“以河南省为主体,涵盖周边的区域”。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区域经济板块的“腹地”,战略地位十分显著,是东西互动的必经之路,也是南北互动的必由之路。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安全事关我国的经济安全,中原经济区是我国的战略资源,并且,中原作为内陆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域,区域优势突出,无论是粮食生产、经济总量、人口规模还是历史文化底蕴、自然条件等,都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中部六省加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步伐,积极推进与世界500强企业合资合作。截止2011年底,在中部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300多家。中部地区通过积极招商引资,调整经济结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长,在外贸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但是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仍然存在着规模小、层次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等问题。又加上人民币升值,使得出口企业经营困难。虽然如此,但是从整体来看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良好,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国有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基本维持在全国总量的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对各省工
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与国家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接轨,无疑为中原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中原经济区有诸多优势但是中原经济区的现状却令人忧喜参半,虽然中原六省人口众多、农业地位突出、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资源较为丰富,然而与其他经济区相比,中原经济区虽然经济总量大,但人均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层次、民生水平、城镇化水平等都明显偏低。2009年,全区人均GDP只有1847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097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4;人均 财政收入只有1015元,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2009年全区城镇化率为37.5%,低于全国46.6%的平均水平。整体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调结构压力较大。2009年,中原经济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3.7∶57.0∶29.3。其中,第一产业高出全国3.4个百分点。收入水平偏低,民生保障有待提高。2009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000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6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300元。
虽然中原经济区处于中国区域经济板块的“腹地”,战略地位十分显著,但是其目前为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属于“经济低地中的低地”,整体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评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中,主体河南省2009年经济发展类指标仅达到56.2%,依然是影响全面小康建设的主要方面,比全国低16.4个百分点,相当于全国2003年的平均水平,因此导致河南整体小康进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此外,中原经济区发展还面临着严峻的转型压力,发展的软硬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没有气馁,也没有骄傲,而是清醒的认识和分析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08年金融危机横扫全球,中部各省经济运行也面临重重困难,各项经济指标大幅下滑,一些指标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我们的经济发展势头放缓,资源型行业受到巨大冲击,外贸出口也严重受阻,就业问题也尤其突出,这些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区无疑是一个巨大考验。随着近两年全球经济的回缓,我国经济也逐步恢复。但中原经济区存在的诸多问题却日益显著。
中部地区消费增长加速,但人均消费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中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的结构层次相对较低。中部各省的政府消费支出明显低于东部省份。中部六省中的山西、安徽、江西、湖北四个省的政府消费支出加起来只大致相当于江苏或山东一个省的政府消费支出。除此之外,农村的“空心化”倾向也很严峻。当前,农村社会结构面临深刻转型,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并不是富裕或剩余劳动力,恰恰是农村十分需要和紧缺的人力资源,所以,一些地方农业生产缺人手、新农村建设缺人才、抗灾救灾缺人力等“三缺”现象凸显,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三化”趋势明显,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三留守”问题突出,并由此形成了经济意义上的“空心化”和地理意义上的“空心化”:前者指大批农民工进城,而且都是素质文化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力,剩下的则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由于比较利益驱使,部分农民“主动失地”,尤其在一些城郊农村更为显著,这是一种经济意义上的“空心”;后者多因前者而生,指在农民新建住宅过程中,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基础设施不配套等原因,新建住宅大部分集中在村庄外围尤其是公路沿线,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空心”。虽然农产品总量供求基本平衡,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基础薄弱的矛盾日益显现,农产品供给压力逐年加大,而农村“空心化”将会动摇中原地区的农业大区地位。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将短期刺激消费和中长期扩大消费相结合,以此来提升消费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地位。当然还要积极引导社会投资,要通过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来增强社会发展的拉动力,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保证项目所需资金。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作了明确说明:
(一)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二)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 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 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
(三)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这是我们的一个大好机会,中部地区本来就有人才优势,再加上现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我们要借助这个大环境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制造的有所建树。中部地区是农业主产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对于农业和生物育种寄予厚望,我们有地理和人才优势,要抓住这个机会大力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让中原崛起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中部蓝皮书》(第2-3页)(第116-117页)(第142-143页)《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第32-34页)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第四篇:鹤壁及中原经济区电镀市场状况调查
鹤壁及中原区电镀市场状况调查
3.1 鹤壁市电镀市场状况
鹤壁是一座发展环境好、适宜投资兴业的城市。已经形成现代化工、食品、汽车零部件、金属镁、数码电子、仪器仪表、专用设备等产业链,金属、非金属表面处理,给电镀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市场。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方面,鹤壁已经成为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以及整车的生产基地。2012年汽车配件达到218980件,天海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汽车接插件、连接器及汽车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全市共有该类企业100余家。据统计,仅鹤壁市汽车电器协会会员单位(不包括天海集团)每年消耗6000吨左右接插件、天海集团每年用铜在5000吨左右。华晨集团鹤壁天马公司年产10万辆载货汽车已经下线,今后也将需要大量的配件产品进行表面处理。
天海集团年产1500万套汽车CAN总线连接器项目已经申报完成,该项目实施后,需要镀硬金和镀银的产品达到3亿多件,需要选择性电镀流水线进行配套电镀。
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鹤壁拥有从元器件到整机完善产业链电子企业,随着中科诺、科王、科汇、深圳航盛电子等企业落户鹤壁,正在形成豫北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目前中国电子下属的长城科技、武汉中原电子与我市的合作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去年电子元器件生产1089138万只,其中的电阻镀膜、电容镀锡、PCB孔金属化、IC
电镀、电容陶瓷电镀、以及贵金属电镀等给电镀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
金属镁产业方面,鹤壁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具有资源、人才、技术优势,镁粉产量占中国的80%以上,镁牺牲阳极产量占世界的40%以上。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着力打造“中国镁谷”。镁合金在陆地交通工具、航空航天飞行器、3C产品、家居生活用品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镁合金的化学性质限制了镁合金的广泛应用和深加工,需要进行镁和镁合金的阳极氧化、电沉积镍、化学沉积镍、Cu/Ni/Cr多层电镀等进行保护,迫切要求配套的电镀行业进行就近配套。鹤壁华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年产30万套的汽车轮毂,镁及其合金需要表面处理的产品产值可达2000万元左右。仪器仪表行业的方面,作为仪器仪表行业的两大生产基地的鹤壁,现有生产厂家70多家,产值达到3亿多元。拥有量热仪系列、工业分析仪系列、测硫仪等系列及仪器, 产品广泛用于电力、煤炭、冶金、石化、环保 等行业及部门实验室、化验室等。
同时鹤壁又是中国矿山专用设备的生产基地,去年拥有20.95亿的生产规模,其配件需要装饰性镀铬、镀硬铬、镀锌、塑料喷涂等。
不完全统计,未来鹤壁市电镀市场规模约为34100万元,其市场分布如下表
鹤壁电镀市场分布
3.2河南省及中原经济区电镀市场
中原区包括河南全境,河北邢台、邯郸,山西长治、晋城、运城,安徽宿州、淮北、阜阳、亳州、蚌埠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聊城、菏泽和泰安市东平县,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2011年末总人口1.79亿,地区生产总值4.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13.3%和9%。
汽车产业。郑州整车基地,聊城客车,亳州微车基地;驻马店、新乡、邯郸、三门峡、长治、阜阳、鹤壁专用车基地;焦作、许昌、蚌埠、宿州、南阳、鹤壁等特色零部件产业集群。成为年产各种客车6万辆,微车15万,各种专用车15万辆的规模,仅汽车零部件企业3000多家,这些企业将给涂装和电镀的产品产值达到数十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电子元器件、电脑、显示终端、视听终端等电子产品,漯河、鹤壁、信阳、南阳、蚌埠、晋城等建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该区域涵盖所有电子类各类元器件、电子材料、电子生产和检测设备,拥有一大批电子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经营的企业。行业工业生产总值达到270亿元,电子产品需要装饰性电镀、印制板电镀、钎焊性电镀、电子器件电镀,镀种涉及孔金属化、化学镀、合金电镀、贵金属电镀、电泳、金属氧化、着色等。其电镀产值将有2-3亿的潜在市场。
装备制造业。中原区分布为洛阳的大型矿山装备基地,邯郸、邢台、长治的冶金石化装备基地,许昌、以平高集团为代表的平顶山输变电装备基地,郑州、焦作、新乡、蚌埠的工程机械基地,郑州、平顶山、淮北、邯郸、晋城的煤机装备基地,洛阳、邢台、邯郸、聊城、周口、宿州的农业机械基地,邯郸、安阳、济源、聊城的基础部件基地。该区域的装配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为5450亿元,仅液压配件、胶辊等需要镀硬铬的产品每年达到200-300万件,电镀市场规模可达到3-5亿元
需要电镀的产品集中分布在这些区域的机器制造工业、轻工业、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及仪器仪表工业中,电镀在这些行业的市场分
布为:
综上所述,中原区经济建设过程中,与之配套的金属表面处理行业的规划发展也不容忽视。规划规范合理,能够给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正能量,给本区域带来蓝天、白云、清清的河水,处理不好,一旦带来后果,将来治理起来会带来巨大的困难和财政浪费,因而地方企业要学习南方先进的该行业的管理经验,建立设备先进、技术领先、废水废气处理达标排放的中原经济区表面处理工业园与之配套发展。现在就可以规划成像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高起点的表面处理工业园,建成中原经济区表面处理工业园。为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做好配套服务。
第五篇:中原经济区建设纲领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努力谱写中原崛起新篇章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历史必然
(三)中原经济区具有独特优势
(四)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嵋起和河南振兴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立足的战略定位
(三)建设中原经济区应努力实现的发展目标
(四)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
三、明确发展态势和主体功能优化中原经济区战略布局
(一)明确中原经济区总体发展态势,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二)明确中原经济区主体功能格局,促进资源空间配置合理高效
四、构建“十大战略支撑体系”实现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新跨越
(一)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构建统筹城乡的新型城镇化支撑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构建引领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支撑体系,强化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支撑体系,打造东融西拓、服务全国的战略大通道
(五)构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支撑体系,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问题
(六)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
(七)构建内外互动的开放型经济支撑体系,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八)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九)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支撑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合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一)统一思想,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
(二)持续运作,围绕项目推进各项工作
(三)先行先试,率先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四)转变职能,营造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优良环境
(五)联动发展,增强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六)加强领导,协调各方面力量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