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师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其一,严谨的治学态度。书中收集的教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设计严密,环环相扣,教学活动的设计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中心和灵魂———教学目标,没有过多的赘述。因为严谨的教学设计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前提。反观自己平时的教学设计,觉得随意性较大,有时还会“跑偏了”。
其二,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参与、活动、实践、体验、合作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践的机会。
其三,丰富的教学方法。教案中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活动形式。如:编儿歌记忆方法,采摘游戏,唱歌,演课本剧,猜谜语,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学习知识,真正体现了“乐学”。
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随着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一件件事情,一项项工作接踵而来,在忙碌的工作中,我们缺失了什么?迷失了什么?丢掉了什么?我想我们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却少有时间去思考我们的教学,去精心设计我们的教学。只有心静下来,才会去思考,去设计,只有不断的去思考,去精心设计,去反思,我们的教学才会有长进,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
但愿我们都能静下心来,否则我真不知自己是否有勇气踏进课堂。
第二篇:《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作为教师,能读到《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我觉得也是很幸运的,读了这本书后对我帮助很大。一些疑惑也就在读书的过程中解决了。老师的职业可谓平凡而又伟大,对于我来说教书育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欠缺的东西还有很多,这本书易懂而且实用。
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也曾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暴,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的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此沾沾自喜。但浮躁过后,待
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让我茅塞顿开。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刘可钦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大凡听过刘老师课的老师,都觉得刘可钦老师的课堂,不是我们想像的那种课堂气氛火暴,师生热情洋溢、激情似火;也没有设计得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听刘老师的课,如沐浴春风,让人感觉清新自然。刘老师曾经也追求过那种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但现阶段的她,更注重的是在常态的教学中,给学生不同寻常的感受,并持久地影响学生。
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但她与学
生的交流自然、流畅,给学生充分的发表风解的机会,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感受。比如刘老师认为某某同学说得很,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传递给发言的学生的是何心情?谁能比他说得更好,看似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恰恰忽略了发言孩子的心情。想想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正是经常重复这样的错误吗?刘老师认为不妨换成这样的话语: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这样才会真正起到效果。[教师范文吧http:///为您编辑]我想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用刘老师的这种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
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
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新授课好比是教师带领学生去掏河里的珍珠;练习课好比是将出来的珍珠擦亮,使它发感发光;复习课好比是将一颗颗发光的珍珠串起来,使之成为一条条项链;实践活动课,好比是将一条条项链卖出去,挂到人的脖子上。如果这个比喻还有点脱帖的话,那么掏珍珠、擦珍珠、串珍珠、卖珍珠的方法和手段应该有所不同。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感受。人生得意,读了书,你不至于忘形;人生失意,读了书,你不至于沉沦。
第三篇: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国庆期间在书店里看见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翻阅后不由得有细细拜读的愿望,就把它买了回来。这本书中介绍了刘可钦、潘小明、华应龙、徐斌、钱守旺等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包括对其课堂教学艺术的解读、经典课例的评析、他们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悟等。看了之后感触颇深,给我今后的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启示。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刘可钦老师:追求常态下的生命课堂。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也曾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暴。但浮躁过后,待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
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让我茅塞顿开。刘可钦平实亲和的教学风格无疑更加适合于我们广大普通老师的追求,因为他们长期扎根在教学的第一线,繁琐的工作不容许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把每一节营造得花里胡哨的。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交流,敢说敢想,大胆地创造,积极地思考探索;让学生在老师智慧的点拨面前,从经验的层面逐渐走向理性的思考,这就走上了数学学习的正确轨道,这样的学习积淀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和对数学的敬仰、兴趣。比如刘老师认为“某某同学说得很,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传递给发言的学生的是何心情?“谁能比他说得更好”,看似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恰恰忽略了发言孩子的心情。想想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正是经常重复这样的错误吗?刘老师认为不妨换成这样的话语:“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这样才会真正起到效果。我想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用刘老师的这种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
刘可钦有句精彩的语录:把每堂课都看成是献给孩子们的礼物,……这句话是那么地朴实而又真情流露,反映出刘老师对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发自内心的爱,更体现了她的教育理念是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作为一个成人,“教育就是一个成人做了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正确的事情”。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对照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我觉得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大师们的教育思想和境界。他们都是站在生命成长的角度,以平等的地位,用无私的爱去浇灌每一位学生,注重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些提醒我时时反思自己是个教师,而不要去做一个教书匠。
有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和定位,教师才能更好地站好自己的位子,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要有效引导学生点点滴滴的有效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要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自主探究,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验证。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乐于提问、勤于思考、善于反思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长足发展。
其实名师也不是天生造就,而是因为他们能够比我们更多地反思和探索。我们理当潜心钻研教学,懂得在一次次失败中寻找根源,寻找突破口,寻找更为切实有效的方法,时刻把“我教了什么?”、“我怎么教?”、“我教得怎
么样?”牢记心头。一节课下来应当对照这三个问题扪心自问,自我反思,使自己能够不断进步和成熟。
第四篇:《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假期翻阅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第一篇介绍于永正老师的文章,深深地被于老的教学技巧折服了。提到课堂教学的艺术,于老首先指出:教学艺术来自于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至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教过好几遍,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把拿不准的字的读音,一一落实,绝不想当然。每个新词都查查词典,不能有半点含糊。他还说,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是从来没上过让他满意的课的。最后指出: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反思我们的老师有多少在教学前下过如此的功夫呢?是否举行教师朗读专项训练,先让老师朗读过头才能更好的上好课呢?于老师是这么做的,我们也能够如此做的。
如《水上飞机》一课 于 老师指导学生理解“究竟”,他在课前先仔细查阅了词典,弄明白了“究竟”的两个含义之后,先让学生读书中的句子:“小海鸥想:货轮,客轮啥样的我都见过,就是没见过这种长翅膀的船,它决心去看个究竟。”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想“看个究竟”的事,说完,将“看”擦掉,先后换成“问”、“探”,让学生再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需要“问个究竟”、“探个究竟”的事。学生很活跃,发言也精彩。
于 老师又指出教学艺术来源的第二点: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他指出:课堂的精彩常常不是(或者说基本上不是)因为老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在很多情况下,掌声不是送给老师的,而是送给学生的。理解,就是要承认差别,尊重差别;理解,就是要发现平时只能举起 50公斤 杠铃,而今天他却举起了 50.01公斤 的微小进步。在 于 老师的课堂上,时时能够看到他对学生真诚的期待、深情的教诲、默默的关怀,这一切融化了孩子的心,也使 于 老师的课上师生和谐融洽,氛围浓厚。不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才会理解孩子。于 老师多次提到第斯多惠的一句话--那就是“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与鼓舞。”
教学艺术的第三点来自 于 老师的艺术修养。看看 于 老师的课前准备吧:把课文读好了,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把文字读活了,可以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备课时,总忘不了备“字”--把每个生字,照着书上的正楷字,认真临写,直至自己满意。再看看课上的技巧吧:肯定学生的朗读,笼统地说“读得很有感情”,就不如说“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的心情很--”、“你把--读活了”、“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地方”。
以上的一些内容只是浅浅读了一会的感受。名师许多东西需要我们真的多多挤时间来学习呀!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假期翻阅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第一篇介绍于永正老师的文章,深深地被于老的教学技巧折服了。提到课堂教学的艺术,于老首先指出:教学艺术来自于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至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教过好几遍,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把拿不准的字的读音,一一落实,绝不想当然。每个新词都查查词典,不能有半点含糊。他还说,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是从来没上过让他满意的课的。最后指出: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反思我们的老师有多少在教学前下过如此的功夫呢?是否举行教师朗读专项训练,先让老师朗读过头才能更好的上好课呢?于老师是这么做的,我们也能够如此做的。
如《水上飞机》一课 于 老师指导学生理解“究竟”,他在课前先仔细查阅了词典,弄明白了“究竟”的两个含义之后,先让学生读书中的句子:“小海鸥想:货轮,客轮啥样的我都见过,就是没见过这种长翅膀的船,它决心去看个究竟。”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想“看个究竟”的事,说完,将“看”擦掉,先后换成“问”、“探”,让学生再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需要“问个究竟”、“探个究竟”的事。学生很活跃,发言也精彩。
于 老师又指出教学艺术来源的第二点: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他指出:课堂的精彩常常不是(或者说基本上不是)因为老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在很多情况下,掌声不是送给老师的,而是送给学生的。理解,就是要承认差别,尊重差别;理解,就是要发现平时只能举起 50公斤 杠铃,而今天他却举起了 50.01公斤 的微小进步。在 于 老师的课堂上,时时能够看到他对学生真诚的期待、深情的教诲、默默的关怀,这一切融化了孩子的心,也使 于 老师的课上师生和谐融洽,氛围浓厚。不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才会理解孩子。于 老师多次提到第斯多惠的一句话--那就是“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与鼓舞。”
教学艺术的第三点来自 于 老师的艺术修养。看看 于 老师的课前准备吧:把课文读好了,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把文字读活了,可以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备课时,总忘不了备“字”--把每个生字,照着书上的正楷字,认真临写,直至自己满意。再看看课上的技巧吧:肯定学生的朗读,笼统地说“读得很有感情”,就不如说“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的心情很--”、“你把--读活了”、“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地方”。
以上的一些内容只是浅浅读了一会的感受。名师许多东西需要我们真的多多挤时间来学习呀!
第五篇: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国庆期间在书店里看见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翻阅后不由得有细细拜读的愿望,就把它买了回来。这本书中介绍了刘可钦、潘小明、华应龙、徐斌、钱守旺等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包括对其课堂教学艺术的解读、经典课例的评析、他们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悟等。看了之后感触颇深,给我今后的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启示。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刘可钦老师:追求常态下的生命课堂。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也曾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暴。但浮躁过后,待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
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让我茅塞顿开。刘可钦平实亲和的教学风格无疑更加适合于我们广大普通老师的追求,因为他们长期扎根在教学的第一线,繁琐的工作不容许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把每一节营造得花里胡哨的。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交流,敢说敢想,大胆地创造,积极地思考探索;让学生在老师智慧的点拨面前,从经验的层面逐渐走向理性的思考,这就走上了数学学习的正确轨道,这样的学习积淀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和对数学的敬仰、兴趣。比如刘老师认为“某某同学说得很,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传递给发言的学生的是何心情?“谁能比他说得更好”,看似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恰恰忽略了发言孩子的心情。想想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正是经常重复这样的错误吗?刘老师认为不妨换成这样的话语:“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这样才会真正起到效果。我想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用刘老师的这种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刘可钦有句精彩的语录:把每堂课都看成是献给孩子们的礼物,……这句话是那么地朴实而又真情流露,反映出刘老师对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发自内心的爱,更体现了她的教育理念是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作为一个成人,“教育就是一个成人做了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正确的事情”。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对照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我觉得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大师们的教育思想和境界。他们都是站在生命成长的角度,以平等的地位,用无私的爱去浇灌每一位学生,注重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些提醒我时时反思自己是个教师,而不要去做一个教书匠。
有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和定位,教师才能更好地站好自己的位子,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要有效引导学生点点滴滴的有效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要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自主探究,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验证。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乐于提问、勤于思考、善于反思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长足发展。
其实名师也不是天生造就,而是因为他们能够比我们更多地反思和探索。我们理当潜心钻研教学,懂得在一次次失败中寻找根源,寻找突破口,寻找更为切实有效的方法,时刻把“我教了什么?”、“我怎么教?”、“我教得怎么样?”牢记心头。一节课下来应当对照这三个问题扪心自问,自我反思,使自己能够不断进步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