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心得《名师备课经验》
读 书 心
王庆玲
得
读《名师备课经验》有感
本学期,从图书室借来肖川先生所编写的《名师备课经验》一书,才知道“简单”的表象背后蕴涵着的是这些名家名师对课堂的精益求精,对教材的熟读精思,对学生的尊重和爱。简间单单的课堂结构中体现的是教者的大智慧和大丰富。
老子曾说“真水无香”,即真正的水是没有香味的,它无色透明,自然天成,有一种原生态的美。这种自然、和谐、没有雕饰的美正是名师大课所呈现的“简而精,单而丰”。他们的课目标设计简明扼要、内容处理简约有度、教学安排简洁流畅、教法选择简要实用、整堂课充满的智慧、灵气和创意。但这样完美的课是教者花了很大气力和智慧备出来的,蕴涵着名师们的心血和创意。
读名师备课的点点滴滴,体会着他们才华和智慧,还有其中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探索和欢欣,深有感触:
(一)“磨刀不误砍柴工”,熟读教材,做文本知音
有着20多年从教经验的全国特级教师孙双全认为,教师钻研教材,首先能深入文章,入乎其内,与作者心心相印,心有戚戚,同呼吸,共命运,成为作者的知音。他备李白的《赠汪伦》时,在反复吟诵这首诗歌的过程中,细细揣摩“忽闻”二字,把一首短短的诗歌教得精彩纷呈,让人击掌叫好!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千古闻名,大家都把诗眼定在“绿”字,但孙老师经过反复吟咏和推敲后有了自己的发现:“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还”字意义深长,才是诗歌真正的感情点。把握了这一点,诗歌的境界全出,教学便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了。更让人感动的是孙老师在教学《二泉映月》的入文、入曲、入人、入境。
为了教好《二泉映月》,他反复吟诵,放声朗读,做到每句话如出己口,读到每句话如出己心。为了教好《二泉映月》,他潜心思考,感同身受体会阿炳的叹息、哭泣、和呐喊,有了深深的理解。为了教好《二泉映月》,他反复聆听各种版本的《二泉映月》,甚至煞费苦心找到了阿炳当年亲自演奏的《《二泉映月》,他一遍又一遍地听着那优美凄婉的音乐。完全浸润在阿炳悲惨的命运里,浸润在阿炳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里„„
孙老师用自己的方式虔诚地投入,真诚地演绎,把《二泉映月》蕴涵的信息和情感慢火细炖,熬出了它的无穷滋味,滋养了学生和无数听课者的心灵。
他的备课经历让我感动,让我油然而生敬意。我想,倘若我们平时也像他那样虔诚投入地对待我们的课堂,对待我们的文本,那我们距离名师将也不会太遥远。名师的课,可看性为什么那么强,乃是因为他的含金量太高太高。
(二)用心、用情、用力,“磨”你千遍也不厌倦
年轻的特级教师曹晓红说:在我看来,备课是一种学习、提升、修炼的过程,是一种力。
图完善、精益求精的过程,是一种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抒发情感的过程,它需要每一教师用心、用情、用力去打造。
我很喜欢曹老师的看法,她说:“有些教材并不能让自己非常喜欢„„这个时候,我就会要求自己去喜欢,那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朗读钻研课文,沉下去,力图琢磨出味道来。事实上,嚼着嚼着,尝着尝着,味道就出来了。钻深了,读透了,想明了,一开始没感觉的,慢慢地就会孕育出感觉。感觉到了,喜欢之情产生了,后面的事也就迅疾通畅起来„„”
我在上公开课时也常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候接到的课,乍一看面目狰狞或索然寡味与自己的趣味和风格相去甚远,有时候很久都走不进文本去,苦恼的很,但逼急了,也慢慢地看进去了,咀嚼到了文本的味道,发现了意外的美丽,心就欣喜起来,慢慢地找到了感情点或切入口,心里便会涌起强烈的成就感,好象在文本和作者之间找到了一条通道,一下子窥见了作者和文本的心灵,那种心情的愉悦是难以想象的。
好课是备出来的,也是上出来的,或者说是用心“磨”出来的。其中有自己的创想也有别人的智慧和支持。“诗意语文”代表王崧舟老师对〈〈只有一地球〉〉一课的三次备课反思,深刻、灵动地反映出一位名师求精、求新的执著。王老师创作的《只有一个地球》的初衷是源于周益民的课堂实录。周老师对文本细腻、独特的处理给了王崧舟老师的备课灵感,激发了他尝试同课异构的想法。对于这堂课,他备了三次,每一次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改进。终于凤凰涅磐烹饪出一道语文味十足的课!难怪闫学说:“听他的课是不需要记录的。因为你置身于一个满目繁华的境界里,你不愿错过玫瑰,也不愿错过牡丹!一处一景,一步一叹。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精彩„„你和学生一起,心甘情愿地哭了,笑了,愤怒了,又欣慰了。制造这个奇迹的人,就是王崧舟。”王崧舟是怎样制造了这个奇迹?用他的话说:“我一直在追寻语文教学中“欹乃一声山水绿”的境界,语文、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是我心中永远的山水”。写到这里,我好羡慕王崧舟老师,他爱语文,又能把语文教得那么好,让大家都喜欢并受益,真是幸福啊!
(三)抓题眼,炖文本,为课堂积蓄智慧、快乐和力量 “燃烧的玫瑰”窦桂梅以《秋天的怀念》和《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抓“题眼”设计课堂,抓住学生的思想火花,拓展课堂预设,打破课堂的预设激发来自学生的精彩,对文本一读再读,对设计乃至一个小小的导入都一改再改,对课堂上的一个细节精雕细刻地反复揣摩和玩味。玩味成功也玩味失败。正是她这样的付出,才有了她如此优质高效的课堂表象。
闫学对文本解读和备课很有自己的看法。关于文本解读,她提倡立体式的解读、深式的解读、有宽度的解读、有创见的解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教师要五问: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自己的方向在哪里?自己的突破口在哪里?自己的创新在哪里?自己的胸襟在哪里?
(四)隐性备课、显形备课、立体备课终实现有效备课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收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收集到的有关教学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教育专家于永正说他课没备好是不进课堂的。这让我感到惭愧,有时因为特殊情况,我会随便翻一下书本,匆匆构思一下就走入课堂,因此常常底气不足,心虚的很,总觉得学生似乎已窥见了你的慌张和敷衍,内心十分愧疚和惶恐。这样没准备或准备不充分的课如果上多了,自然会让学生对语文课失望,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便不再有期待,教师也会因此失去激情,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高了。是的,备课不等于写教案,钻研教材、朗读课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查阅资料甚至做课后练习也是一种备课,是一种无形的备课。其次要思考教法,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挖掘兴趣点和文本的切入点,将读者和文本,文本和教师,读者和作者之间很好的融合。从某种程度讲,隐性备课重于显形备课,没有“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展转反侧和读你万遍也不厌倦的深思熟虑是不可能有一气呵成、一挥而就的潇洒和课堂上精彩的呈现。
品读这些众多名师的备课经验,我们发现那些貌似信手拈来的环节,那些让人叹为观止的精彩亮点,那些贴切到位的评价都是名师们下了真工夫,经过深刻的反思和精细的打磨,“准备了一辈子”才有了那看起来很简单很随意很人性的课堂设计啊!
第二篇:名师备课经验
《名师备课经验》中谈到了众多名师的备课方法:
1、备课于心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把写教案称为显性备课;把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称为隐性备课。于永正老师认为,隐性备课最重要。他把隐性备课称为“备课于心”
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于老师钻研教材第一步是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遇到新词或拿不准的词语,都要查字典,弄个明白。第二步是朗读课文,每篇课文,于老师都要读五遍以上,读得万无一失,把课文读“活”,读得身临其境、读得如痴如醉。“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于老师备“朗读”,除了自己“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外,还常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用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于老师钻研教材的第三步即是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图。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领悟文章谋篇之法。老师有深刻的领悟,才能引导学生有深刻的领悟。第四步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并亲自做一做。比如,要求背诵的,老师先背;要求回答的问题,老师先答一答;要求写的字,老师先写一写,看每个字应注意什么,哪儿起笔,哪儿收笔。
于老师认为,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在备《圆明园的毁灭》时,于老师专门阅读了《中国通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部分,备《海洋——21世纪的希望》时,在网上搜集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通过广泛的阅读、广泛的查阅,让教师变得“博大”起来,变得“丰厚”起来。课堂自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2、善抓“课眼”
备课时抓住了“课眼”,就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功效。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紧紧抓住“毁灭”这个中心词进行建构——“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抓住“好好活”展开对话,从“娘俩好好活”,“我俩好好活”到“我们好好活”。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经过反复吟诵,发现“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才是本首诗的“诗眼”。
3、精雕细琢
窦桂梅老师在设计《秋天的怀念》时,曾经对课的开头九易其稿,才算满意。王崧舟老师设计《只有一个地球》,也是反复推敲、多次锤炼。在设计了第一版本实施之后,王老师认为虽然如此设计入情入境,震撼人心,但是同时也发现这个版本对课文的感悟缺乏层层剥笋似的深入,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因为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过于表面。于是,经过痛苦的自我否定、灵魂的涅槃之后,诞生了第二版的教学设计,从而营造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课堂韵致。对此,王崧舟老师仍不满足,他又发现第二版本的设计,“悟有余,疑不足”,于是仍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于是,对情感型语文课驾轻就熟的王崧舟老师决定试一试质疑型语文课,于是,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随之诞生。正是有了这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才有他“诗意的栖居”,才有他“生命化”的语文教育。
4、入情入境
孙双金老师在备《二泉映月》时,真正做到了入文之境、入曲之境、入人之境。孙双金老师通过朗读、通过思考入文之境,反复吟诵课文,读通、读顺、读畅,读到每句话如出己口,如出己心。同时,孙双金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倾听《二泉映月》这首名曲。从那如泣如诉、优美凄婉的曲调中,孙老师听到了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听到了阿炳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听到了阿炳同悲惨命运的抗争,听到了阿炳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孙双金老师还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阿炳有关的一切资料,了解他的家庭背景、生平事迹、生活经历,了解《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最大限度地走进阿炳内心,与阿炳心心相印、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运……
5、深入浅出
仍以《二泉映月》为例,当孙双金老师入文之境、入曲之境、入人之境后,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设计教法,在反复琢磨之后,决定从“听”字入手,设计了“四听”《二泉映月》的教学步骤——
第一步:一听《二泉映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曲子给我们的感受,设计问题:从这悠扬的琴声中,你听到了什么?
第二步:问小阿炳在二泉边听到了什么?
第三步:问阿炳长大后再次来到二泉边听到了什么?为什么只听到了这些而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
第四步:小泽征尔首次听到《二泉映月》说:“这样的音乐只应跪下来听”,为什么要跪下来听?小泽征尔跪的是什么?
这“四听”环节里犹如四个台阶引领学生步步登高,层层推进,逼近文章和曲目的内核,走向人物的心灵。
第三篇:读《新课标名师备课经验》有感
读《新课标名师备课经验》有感
沙湾西村育才小学:韩志坚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某位老师的《新课标名师备课经验》,使我深深的认识到了新课标对我以后教学的作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课标名师备课经验》中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新课标名师备课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心得: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新课标名师备课经验》中的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
二、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三、注重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新课标名师备课经验》的研究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
四、大胆创新,在表演、游戏中学习。
在《新课标名师备课经验》一书中注意到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认识到了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试想,假若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他怎么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无拘无束地问签、创设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标名师备课经验》这本书强调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新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本着新课程的理
念,用心钻研教材、教法,总能找到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
第四篇:《备课需要什么》读书心得
《听课最需要什么》读书心得
大兴学校小学部 武国民
刚刚读完这本书,心中体会甚深,想就此写下来。在以前听课对我来说真是一窍不通,不知道听课还有这么多的学问,一直认为听课就是看看别人是怎么设计教学的,如何课堂组织等等。还没有听说过,听课之前还需要备课,还要带着疑问去听课,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感到它就像一位名师给我好好的上了一堂“如何听课”的课。是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一、听课要有备而来,听课前要事先了解本次课教学内容,甚至将这次课提前备出来,做到心中有数。并在备课中找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带着未解决的疑问去听课。这样才能真正的在听课中有目的的去学习。学到真正适合自己需要的教学知识。在听课中找出与己不同之处,作出比较,取长补短。解决疑问。我认为这是快速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二、听课要注重细节,在一定的程度上课堂是有无数个细节组成。关注课堂细节,捕捉授课者的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的又一捷径之处。善于从课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我们听课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与学生一样遵守课堂纪律。给授课教师一个平常的课堂从而发挥其最好的授课状态;
2、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伙伴。在听课时不仅要向授课者学习,同时也要向学生学习,不能把学生当作配角,而应该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学习伙伴,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教与学当中的闪光点。
3、应该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在教学中不要把自己当成旁观者,要主动地参与进来,进行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和想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三、有效听课,关注教学重难点。听课时我们要关注教师是怎样充分、灵活、简便、有效地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运用什么样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如何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学会新知,这些都是我们在听课时要认真细心揣摩的。
四、听课反思有效提高听课效率。听课反思就是听课后自觉地对自己的听课内容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反思主要围绕八个方面去进行:
1、反思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的协同程度。
2、反思师生关系是否协调融洽。
3、反思课堂教学结构安排的适宜程度。
4、反思教学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恰当。
5、反思教师基本功是否扎实。
6、反思训练是否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7、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8、反思成功直觉和失败之处。
听课是提高课堂实践水平、提升教学经验、提炼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听课给教师提供了观摩和学习的机会,能够有力地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作为促进教学的重要手段,听课是做一名乘公教师的必经之路,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依然会抓紧一切时间来多听课,从中获取新的“养分”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计划。
第五篇:名师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其一,严谨的治学态度。书中收集的教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设计严密,环环相扣,教学活动的设计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中心和灵魂———教学目标,没有过多的赘述。因为严谨的教学设计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前提。反观自己平时的教学设计,觉得随意性较大,有时还会“跑偏了”。
其二,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参与、活动、实践、体验、合作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践的机会。
其三,丰富的教学方法。教案中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活动形式。如:编儿歌记忆方法,采摘游戏,唱歌,演课本剧,猜谜语,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学习知识,真正体现了“乐学”。
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随着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一件件事情,一项项工作接踵而来,在忙碌的工作中,我们缺失了什么?迷失了什么?丢掉了什么?我想我们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却少有时间去思考我们的教学,去精心设计我们的教学。只有心静下来,才会去思考,去设计,只有不断的去思考,去精心设计,去反思,我们的教学才会有长进,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
但愿我们都能静下心来,否则我真不知自己是否有勇气踏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