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教学价值及实施策略探析论文
摘要: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型人才,作为技术型人才,首要的一点就是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所以,在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主动接受体育精神与体育理念,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对体育教学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丰富可能就是内容基础上,提升体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本文简要探讨了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的价值及实施策略。
关键词:翻转课堂;体育教学;价值;实施策略
1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的价值
1.1有利于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现教学模式的信息化。素质教育背景下,在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仅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还要在体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更有利于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近年来,翻转课堂在体育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翻转教学的教学实践,不受教学时间的限制,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更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增强学生体育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根据自身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增强体育学习效果。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学时间比较有限,在短短的一堂课中,学生的个性很难发挥出来。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资料,可以说翻转课堂的引入,既有效尊重了学生个体差异,也极大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体育学习效率显著提升。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学中,实现教学模式信息化,更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视频、PPT等,增强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讲解,利用翻转课堂,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外延,以便于在体育教学中展现出体育教学的人文情怀。1.2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效沟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效率。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传统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整个课堂,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课堂教学的主体不再是教师。因此,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完全颠覆了这一教学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同时,针对课堂一些要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安排相关实践活动巩固知识。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要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有效利用互联网优势,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体育意识,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升体育教学效果。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内化效率,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使其印象更加深刻。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学生提出一些合理性建议可以采用匿名的形式,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建议评价。有效利用互联网,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及时回复,促进师生之间的共同进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单一评判主体,体育课堂教学评判更加理性化。
2翻转课堂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2.1建设完备的在线网络平台,寻找优秀的视频资源。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学要想丰富多彩,必须建设完备的在线网络平台,这样不仅有利于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利于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沟通交流机会。在这方面资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各种视频,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体育视野,建设完备的在线网络平台,不仅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给予有效引导,还需要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自主自觉的完成线上课程,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技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交流模块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这样更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要想使体育教学更加丰富生动,教师还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在感受,使体育教学回归学生自己。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在课前,教师要注重寻找优秀的视频资源,使学生能够利用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重复观看感兴趣的内容。随着网络化的普及,体育翻转课堂的开展,丰富的视频资源,已经成为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之一,因此,体育教师要提高教学认识,为学生寻找更多优秀的视频资源,以便于适应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学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2进一步创新体育教学考核标准,促进教师队伍精锐化。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依据学生年终体育教学考试获得学分。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进一步创新了体育教学考核标准,促进了弹性的多方面考核。在体育教学考核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平时课堂表现获取分数,还可以将所获得的学分进行转换,实现多方面弹性考核。对于学生的考核评定,必须明确化,具体化,减少理论知识传授内容,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在互联网环境下,体育教学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有效调整课堂教学内容,避免给学生带来过重压力。,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不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非常关键,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职业技术学校在聘任体育教师时,要注重师资队伍的精锐化,综合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能够以积极的态度,良好的技术规范展开教学活动,能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
3结语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因此,教师只有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才更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国亮,詹建国.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的价值及实施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02).[2]李平平,王雷.机遇与挑战———翻转课堂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4).[3]朱静.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5):45-47,89.
第二篇:谈优化体育教学策1
谈优化体育教学策略
摘要:崇尚“开放式”体育课的模式,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及时把学练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反馈教学信息,以便于教师及时修正教学目标,形成良性循环;重视“开放式”体育课的基本部分模式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努力提高女生运动积极性,还要组织体育课教学讲究科学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优化;策略;开放式
在崇尚健康第一、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今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被日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式的新的教学模式,即“开放式”体育教学。对此,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摸索到了体育教学优化策略。
一、崇尚“开放式”体育课的模式
“开放式”体育课模式就是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区别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及时把学练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反馈教学信息,以便于教师及时修正教学目标,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学生学练→学生自我评价学练效果→信息反馈→教师修订新的目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此,“米卢现象”就是最好的说明:“米卢现象”最大的特点就是对队员的肯定,也正是因为他对队员予以肯定,才给队员注入了必胜的信心,才避免了“黑色三分钟”的重演,才把中国队提前一轮送进韩、日世界杯。因此,对学生予以肯定,对学生而言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有了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放手),他们就会在学练过程中努力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去认真完成每一个练习。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自觉地进行学练,变教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对自己的爱好、自己所喜欢的项目,学生总会有一种向上心理,在遇到困难挫折以后,他们会积极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这就促使他们进行思考,采用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言行更具有实践性与社会性。
二、重视“开放式”体育课的基本部分模式
开放式体育课基本部分模式是指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由学生自由选择项目、自由编组、自主学习与锻炼,教师根据学生选取的项目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运动能力,制定出各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围绕这个目标可以采用多形式的学练方法,尝试解决课堂的主要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自然地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回答事先预定设计的问题,同时还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未曾预料到的问题。这样,教师既是对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加以加工、巩固、提高,又是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学习、探索,从而丰富了自身的教学经验,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为适应教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未来不同要求的体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开放式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中,学生探索解决问题都是一种自觉行为,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在4×100米接力跑教学比赛中,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排列棒次,由谁起跑,谁最后冲刺,采用何种交接棒技术,谁发挥速度优势合理利用接力区20米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他们会对接力跑
这一战术掌握得更好、更合理、更全面。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性这一功能。男蓝世锦赛中国队到底输在哪里?王非是否真的把美国NBA的篮球理念带给了中国男蓝?学生通过观看比赛实况或录像都能明确地回答这一问题,并且能激发出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火花。他们在练习篮球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注重身体素质的训练,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设法如何去破“夹击”、破人盯人紧逼防守,如何去组织进攻,运用合理的技、战术去赢得比赛,为中国篮球的明天献计献策、注入新的内涵,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热爱篮球运动。
三、努力提高女生运动积极性
合理安排体育教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我对个别班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女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为羽毛球、乒乓球,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排球、篮球,最不喜欢的运动项目有:800米、铅球。从调查结果来看,高中女生喜欢运动量不大、易于练习的运动项目,而对于诸如800米、铅球这样运动强度大、脏的项目则有明显的排斥心理。调查中还显示,由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某些项目的学习周期太长,若不集中练习,学生容易生疏、忘却,达不到教学效果。比如:篮球,从小学到中学都有练习要求,而调查表明有84%的女同学不懂得如何打篮球;有16%的女同学表示从未打过篮球,她们对篮球的了解仅是从电视上得到的一点经验。
综合女生的心理、生理等特征和调查结果,我在体育教学中选用了篮球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其原因是:
(一)篮球运动是一项比较普及的运动项目。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曾在电视上看到中国女篮奋力拼搏的场景,她们的每一次矫健的跳跃、娴熟的挥手、振奋人心的呐喊、热泪盈眶的拥抱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选择篮球作为教学主要内容,较容易令女同学接受,易激发其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二)篮球运动的特点是娱乐性比较强,可以调整强度,在娱乐的同时既能提高学生素质,减少枯燥乏味感,又可培养学生动作与速度的和谐统一。
(三)学生的意愿所向。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在初中时代体育课堂中篮球教学的时间很短,还没有学好就结束了,根本无法练好,但还是愿意学习篮球,希望在高中阶段能有所突破。
四、组织体育课教学讲究科学性
组织教学得当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我在教学中发现,一节体育课如果组织得好,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即使是铅球等一些枯燥的教学课也是如此。反之,如果教法组织不当,即使是学生爱玩的运动,学生练习起来也如同嚼蜡。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精心设计,布置一个宽松的练习环境和良好的锻炼氛围,能够诱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比如,在教篮球移动时,我没有单纯地进行移动教学,而是在教之前,用绳子绑住球,两人一组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脚步移动。然后,再把移动步伐融于篮球练习中,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要求。通过调查反映,虽然在初中学、小学有的已经学过篮球,但是他们并没有学好篮球基础知识与技能。因此,在高中篮球教学过程中,以打基础为主。一旦基础打好,她们就会不满足,自己就会要求学习较难的技术。
第三篇:教育学院文策部总结
歌唱大赛初赛的总结
教育学院10月份在苏东霖厅举行第一届歌唱大赛初赛,决赛是放到迎新晚会上举行的。经过这次的歌唱大赛初赛,让我看到了活动策划安排上存在许多的漏洞,自己很有必要改变一下自己的工作方式,要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分析歌唱初赛的情况,存在着以下不足:
因为是换届后的第一次活动,经验不足,所以存在不少做得不够的地方:
如:在宣传力度不高;计划有点不合理、不完善;因为事前没有做布场的规划,以致布场混乱;主持培训不够;任务分配不合理等方面都做得不是很到位。
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这次的活动却给我们文策部搞好迎新晚会积累了经验。
教育学院2008年迎新晚会总结
教育学院2008年迎新晚会在12月1号顺利完成演出,比较满意地落下帷幕。从舞台设计、节目质量、音响效果来看,这也算是一场成功的晚会。
在迎新晚会额筹备过程中,我们文策部也变得越来越团结,变得更有组织性,每一位成员的工作能力都得到体现也得到提升。虽然我们因为忙碌而没有时间像其他部门那样进行部门之间的联义活动,但我感觉我们文策部已在工作过程中与各个部门都搞过联义,因为在忙碌中,我们与每个部门都有工作上的合作,这都是我们了解其他部门的性质与工作任务,与其他部门沟通交流的机会。
从迎新晚会的策划到汇演结束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做得好的地方主要有:
1、在晚会之前做好预防准备。无论糟糕事情是否会真的发生,但都要做足预防措施。
2、做好宣传工作。我们不仅安排干事到各班宣传,通知宣传部帮忙出海报,并利用Q群相
互转发通知。
3、发挥其他部门的作用。根据各部门的工作任务来安排工作,分担文策部的工作压力。
4、严格抓好好节目质量上的要求。对节目进行多次彩排,保证节目质量,尽量让晚会能进
行的更加紧凑。
5、与主席团保持密切联系。文娱活动是比较多变的,有什么改动都要与主席团大声招呼,这也是对主席团的尊重。
我们也存在着做得不足的地方:
1、交代给别的部门的工作跟踪不够紧。对于交代给其他人的工作,应该具体详细,交代好
要注意的问题,随时提醒他们,并随时了解事情的完成情况。
2、工作安排不合理。对每项工作,每个细节,应具体安排带哪些人与哪些部门身上,不可
笼统,要根据实际情况与可能发生情况来安排。
3、有些决策比较孤立,没有征求其他部门和主席团的意见就独自执行。
第四篇:体育课程的价值
一、学校体育课程价值释义
(一)价值的哲学意义
关于价值的哲学意义,国内广泛接受的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对“使用价值”和“商品交换价值”的解释。对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界定,包括所谓的“主观需要说”、“客观属性说”和“主客关系说”三种观点。“主观需要说”认为“事物本身不具有价值,某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被人们所欲求、所爱好或者它令人快乐、令人感兴趣、令人满足。因而价值完全取决于或者说最终根源于人的需要”。[1]这种观点强调价值的主体地位,但是仅仅把价值视为主观需要的产物,而忽视客体的功能和属性,把价值的选择放在社会之外。“客观属性说”认为“价值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物质,独立于我们是否欲望和享受评价它们,某物之被欲望是因为它有价值”。[2]这种观点把事物的功能和属性等同于价值,混淆了二者的关系,忽视了主体的存在。“主客关系说”则强调“价值是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客体的属性或功能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作用的客观关系。价值不是实体存在,而是一种客观关系存在”。[3]这样的阐述更贴近马克思的观点,揭示了价值的深刻本质,是从客观对对象的存在和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中理解价值。价值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实际运用,主体的内在尺度是价值的根本尺度,客体和主体的一致性程度是价值的基本标志。客体满足主体需要,客体对主体就有价值,而且满足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用主客体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内容来规定价值本质,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实践论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
(二)体育课程的价值
课程的价值是指课程与学生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4]学校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在价值上有“同”也有“异”。课程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核心,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要起着关键作用。体育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同数理化等课程一样,应该而且必须具备课程所具备的所有元素,这表现在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同”的方面。但体育课程又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体育课是以运动为媒介,以生理、心理的活动状态,运动技术练习、身体练习,教学比赛,娱乐、游戏、健康为内容的教育活动。体育课的功能远远超出一门课的范围,因而被列为“三育”之一,我国学者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对体育课程下过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人的生成为终极目的,以增强学生的健康为直接目的的一系列体育的知识内容文件和活动以及由此而不断创新的意义结构。”[5]该定义从系统论角度强调了课程的整体性以及内容与形式、过程与结果、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三)体育课程价值生成的基础及实现的动力
体育课程是以“人”的生成为终极目的,那么界定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就必须从课程对主体的“意义”、“需要”,主体的“接受”、“满足”出发。新课程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维度描述了体育课程价值。即新课程所具有的性质和功
能通过体育教学实践使学生需要得到满足,身体、心理、知识、技能、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协调发展,具有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和掌握从事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新课程的价值体现了重视知识技能传授、重视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重视情感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课程价值生成和实现受诸多因素影响,因为体育课程不是独立于学生的纯粹的客观存在,也不是学生靠自我力量就能实现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孤立的主体或客体都不存在“价值”这种属性。影响体育课程价值生成和实现的因素,一是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和选择是否科学,与学生的需要是否一致;二是体育课程价值选择以及确立的价值取向是否合理;三是与体育课程配套的政策、设施是否齐备。新的体育课程提出了全新的目标体系,课程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学生需要和被满足的程度,归根到底在于体育课程对学生“有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教学是实现体育课程价值的载体,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相互作用是学校体育价值实现的内在机制,需要和满足的不断实现是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实现的内在动力,体育课程内容、教学各环节科学、规范有序是实现体育课程价值的重要保证。
二、我国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选择与历史追溯
(一)体育课程价值的选择
价值选择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一种关系,是主体为满足需要以及社会诸多因素,通过价值主体分析比较和评价,从客体对主体可能产生的不同价值中选择最佳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价值效果的活动过程。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是在理论研究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课程目标体系,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改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他们代表社会主体,从有利于国家民族发展,也包含了从学生的发展的视角选择价值目标,而学生个人则是从自身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的视角去选择和确立价值目标,这两种选择有差别和不同。新的课程改革目标把关注点从社会、学科转向关怀学生和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体和个人主体在价值选择上的一致性。
(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演进
价值取向的产生源于某种需要,其现实性是主体需要的满足,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和实践活动,表现出特有的规范、凝聚和定向功能。“价值取向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有的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和特定的价值方向。”[6]根据上述观点我们把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概括为,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们对体育课程价值的总看法和认识,是对体育课程价值的抉择倾向。学校体育课程能否实现自己的价值,能否满足学生需要,必须经过“面对价值的选择”或“提供价值取向”。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引进了前苏联的体育教学理论,强调国家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该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学校体育课程价值,以提高学生体质、传授运动技能、保家卫国、建设社会主义为主要取向,构建了“两课、两操、两活动”的学校体育课程模式。“文革”期间体育课程“变异”,用军训生产劳动代替体育课程,体育有名无实,违背了学校体育的教学规律。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突出社会本位,强调体育课
程的工具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需要,也严重影响了体育学科的自身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学校体育课程以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本位”价值取向。“学科本位”价值取向是把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作为课程选择的依据,学科本位成为体育课程发展的强大动力,也促进了体育学科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学科本位”对社会需要考虑的较少,社会需要没有真正纳入到课程设计者的视野。
(三)回归教育的价值取向
2001年实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在课程价值取向上实现了一次重大转变,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从理论到实践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进行全面的革新,突显了体育课程从课程向人文关怀、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体育课程向人的发展回归和教育的本质要求。学校体育课程的目的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发展就是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社会是人的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社会的人,人是社会的主体,因此不能离开社会需要去强调人的发展。同样也不能离开人的发展去谈社会的需要,个体的发展会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人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而且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统一,特别是从社会需要的宏观层面认识并推动人的发展是课程价值的新理念。
体育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知识和技术元素,在人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就要发挥体育学科的作用,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体育课程的科学知识、运动技能是课程价值的基石,动摇这一基石,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就难以实现,作为课程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合理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体育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强调人对内在的意识观念的取向和追求,它的实质是对人的价值肯定,以人的本身发展为中心目标,培养一种从人自身的角度所形成的对体育课程的理解和情感,新的体育课程不仅满足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发展需要,而且精神层面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了学生自我培育、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生命本性。
三、体育课程价值选择的冲突
(一)价值客体功能的流失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一些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在困扰着人们,如体育课程要不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要不要以传授体育科学知识、健康知识、体育运动技能为主? 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涉及到教育的本质和教学的规律,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沿着健康的轨迹发展。一段时间里,有一些人否定传教式教学方法,提出“淡化运动技术教学”,不要身体锻炼和运动负荷,不要严格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系统规范的教学内容。教师对学生没有要求和约束,也没有权威和主导性,用“体验代替知识”,用“生活代替科学”,用“玩、乐”取代传授。于是,“各种类似活报剧的体育教学粉磨登场;充斥着幼稚化的游戏内容登堂入室,不属于体育内容的多米诺和魔术乘机而入,扁担、南瓜、玉米、豆芽等荒诞道具在体育教学中鱼目混珠。”[7]这样做实质上否认了体育课程自身的特点、逻辑、规则和规律。“轻知识和技能”,过分强调感悟、体验、情感。体育课程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
生学会、学懂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而体育实践能力的核心要素就是运动技能的掌握。而且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最期待的也是运动技能的提高,这是他们展示自我和建立自信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另外从终身体育的角度看,学生学好一两项运动技术,掌握一两项身体锻炼的方法,将终身受益。从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看,为什么有的学生“动”不起来,“练 ”不起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掌握锻炼的技术和方法。之所以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效果不尽人意,关键是体育课质量下降,科技含量减少造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和科学地精选教学内容,不断增加体育课的科技含量,有层次、有重点地强化运动技能教学。
(二)价值主体认识的偏差
价值主体对体育课程价值的认识及选择,有鲜明的个性痕迹,它们对体育课程的选择取决于自己的根本利益、意愿以及对体育课程功能属性的把握,但这些主观诉求并不是主观头脑自身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8]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新的阶层的出现、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使中高考成绩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尺度。考大学、考公务员、找工作均无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这些都对学生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育课“无用”,除少数准备报考体育类院校的学生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对人的成长成才,实现理想没有实际帮助,体育教学浪费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特别是在备战中高考阶段学生寻找各种理由不上体育课。诚然,学生学习体育的过程是一个在生理上伴随着苦、累、汗甚至伤痛的过程,是身体经过生物学改造的过程,目前在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怕吃苦怕流汗,消极被动地参与体育活动。价值主体对自身的体育课程需要的理解和认识,深刻影响着其体育课程价值的选择和价值的实现。只有通过政策调整、舆论引导、科学规范,努力提升学生的体育需求,体育课程才会发展,其价值才会实现。
(三)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危机
“体育(与健康)课程 ”对健康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样就出现了教师对健康内容讲授的取舍、选择混乱无序。健康的概念一般认为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和道德健康,它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伦理等诸多学科。由于有些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知识储备较单一和不足。对哪些属于健康问题? 哪些属于体育问题? 概念不清,范畴不明,在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认识不清。“体育就是健康”,用体育的内容代替健康的内容。课程的名称虽然改变了,但课程的内容并没有改变。有些体育教师什么都能教,什么也都敢教,但是什么也教不精。知识和技能的匮乏,使体育课程的功能发挥受阻。由于体育教师在学校地位不高,外出学习、考察机会很少,对自身业务提高有较大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技术水平,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师资队伍,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体育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重新建构,也不仅是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变革,而且更重要的是体育课程价值的转型和价值取向的正确选择。体育课程改革促进了人们对体育课程价值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最大化地实现体育课程的价值,也充分发挥了体育课程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第五篇: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研究
作者:白晋湘来源: 政法司理论处发布时间:2006-11-2
2字体:【大】 【中】 【小】
1中国的社会转型
中国社会转型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即从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社会、农业社会、乡村社会、封闭半封闭社会向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工业社会、城市社会、开放型社会转化。从1949年为界划分为早期的社会转型和现代的社会转型。早期的社会转型始于1840年,中国社会开始了艰难的寻求现代化之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开始从传统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转型。现代社会转型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1978年;第二阶段从1978年改革开放直至现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一般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加速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的速度、广度、深度、难度均前所未有。这种转型必然在我国社会结构的转换、社会运行机制的转换、价值文化观念的转换等方面对我国社会运行状态产生深刻影响,必然产生一种转型效应。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其面临的社会背景和时代价值观念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必然要求其自身在价值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现代变迁和发展。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体育价值重构的依据
2.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重构的理论依据
2.1.1 转型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重构,是文化价值属性的客观要求
根据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可被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一客体与主体(民族和社会)之间需要一种特定(肯定或否定)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人们对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和关联的,任何事物的任何属性归根结底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关系。因此,价值的属性是客观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客体,总是与各民族的个体和社会的需要或利益密切相关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运行总是通过各民族人们的活动和社会发展演变而实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和转型,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教育、知识观念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由此也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转型中作为客体的需求属性的转变,决定了其价值转变的社会必然性,进而也必然要求其价值的重新构建以体现各民族不同的社会和时代需求。
2.1.2 价值重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先进性的时代要求
文化的先进性强调的是文化发展状态中纵向的审视,即人类文化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只有使自己的文化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才能保持自己的文化形态在世界文化中的发展地位,争取取得更加优越的发展机会。世界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是各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现代体育文化不仅要成为少数竞技运动员和多数观众的世界,而且要有更多的大众人群参与到体育健身和娱乐中去,应该注重区域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2.2 社会转型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重构的实践依据
2.2.1 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民族传统体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发生位移
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于简单的、进化度极为低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这是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在我国民族社会发展进程中,狩猎、牧业、渔业、运输等传统生产
方式曾是各族人民满足生存和生活的基本劳动手段。游离于生产过程的民族传统体育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各自民族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连,既源于生产劳动过程,又是对生产劳动生活的一种补充。而与传统农业社会不同的是,工业社会是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特征,社会高度分工。其生产、生活方式与传统社会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在这种工业化社会的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依托的传统劳动生产方式逐渐消退、消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在人们新的视野里逐渐淡化或转移。
2.2.2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意识和功能日益强化
2.2.3 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化,西方奥林匹克强势文化的融合与冲击
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社会呈现出封闭半封闭状态,民族地区由于地域、民族文化等渊源更是如此。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以及社会流动的加快,社会必然相应地呈现出开放状态。在我国开放社会转型进程中,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不断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受到西方奥林匹克强势文化的强烈冲击。奥林匹克文化是当今依赖于科技的、物理属性的强势体育文化,它突出的是在国际体育中只倡导西方单一的竞技体育文化模式,而排斥其他的体育文化类型。奥林匹克运动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同时,极大地忽视了各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拒绝其他文化的广泛参与,因此也强烈制约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2.2.4 宗教、准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的转化,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失去依托
世俗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所反映的是社会成员总体上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它主要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宗教制度、超自然信仰以及与此有关联的事物相对来说已变得不很重要,社会成员越来越趋向于现实性、理性化,越来越重视对社会事物的参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大多与各民族的宗教崇拜和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发展进程中被披上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随着世俗化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由于“现代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也逐渐由生活的组成部分变成人们的业余消遣或娱乐点缀。
2.2.5 伦理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化,要求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的构建
我国传统社会实质上是一种人治社会,尤其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的民族地区,民族和家族式伦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起重要支配作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和发展,依法治国正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治国方略。法制社会强调把所有的社会活动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用制度建设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并进行组织管理创新。与此同时,现代体育文化也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化和组织化,纵观现代体育的发展,如国际奥委会、各种国际单项体育组织都有着规范的组织管理与制度规范。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除了武术、气功等少数项目有专门的项目管理中心归口管理外,大多数项目没有直接的部门进行规范与管理,大多处于一种无规范的自发原始状态,更不用说得到有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中国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体育价值重构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3.1 思想将更加解放,价值选择将更加多样化
3.2 文化的主体性更为明确,自我价值意识将进一步发展
中国几千年来以群体为本位的民族传统文化,虽然对民族的整合和凝聚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它过分强化社会群体意识而泯灭了自我价值意识的存在,因此造成了个体文化主体的失落。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必然发展出自由竞争、自我实现的文化价值意识。由群体价值意识发展到自我价值意识是一种进步,是文化主体失落的复归,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受传统文化统治的情况下,自我价值意识的发展不仅会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而且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说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的重构要着重对少数民族群众自我价值意识的培养,使其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到自我社会历史使命的价值思维方式。
3.3 思维方式将由非理性走向理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民族传统文化中人们的落后和蒙昧的思维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他们将不再凭巫术、迷信等等原始文化价值作判断,代之而起的将是凭借科学技术的价值、商品信息的价值进行判断。合理的核算、生产、分配以及合理的消费、经济道德、精神生活,将成为少数民族群众主要的价值思维方式。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的重构就是要培养少数民族群众的理性化的价值思维方式,以符合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需要。所以,着重对少数民族群众思维方式由非理性向理性的转变,是民族传统体育价值重构的重中之重。民族传统体育价值重构体系的时代特征和未来趋势
4.1 它将是一个开放的价值体系
面对世界经济结构的发展、全球文化价值信息的出现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再保持封闭性的价值体系已经不可能。世界经济结构的发展、全球价值信息的出现和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正在形成一种世界文化,造成人类共同的文明,发展出人类的共同价值意识。特别是内地和广大农村随着中国开放政策的实施,必然使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价值模式发展出新的价值取向。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不能置身于这种文化、文明和价值意识之外,而必须适应世界历史潮流,开放其价值体系,这是大势所趋。
4.2 它将是一个多元的价值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就其内在结构来说乃是个体农业经济、宗法家庭、儒家思想一体化的,也与“大一统”的传统社会、政治、经济相互适应的。但中国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一元化的、“大一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必然被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价值体系所替代。民族传统体育价值重构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将是一个新与旧、土与洋、传统与现代文化价值并存的局面。整个文化结构表现为多元化、多层次,并且其价值取向交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多元复杂的价值体系。
4.3 它将是现代变迁过程中一个有自我组织能力的价值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变迁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作为历史的连续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模式和价值取向仍然会保持其历史个性,仍然会发挥其自我组织作用。民族传统体育在扬弃、融合、纳新中发展,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新旧文化的杂糅、调和、拼凑,而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结构在新的文化积累中实现突变和飞跃。这种突变和飞跃离不开原有的民族文化积累,离不开这种积累所形成的遗传趋势。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价值重构是更高形式的延续,是渐变与突变交织着的延续。中国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体育价值重构的途径
5.1 牢固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的重构,首要的就是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要不断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在文化内容上,坚持科学、文明、健康原则,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在文化形式上,必须面向大众,重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路线。另一方面,先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此意义上分析,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重点是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流的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既体现敏锐的批判精神又有兼容并收的气度。2008年奥运会为中西体育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良好机会。
5.2 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各民族大众,具有天然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具备培养民族精神的独特优势和价值。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集体荣誉感和自强不息两大精神上。这种将个人与集体融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培养民族精神起重要积极作用。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的重构中,民族精神应贯穿整个建设过程的始末。
5.3 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着特殊的作用。首先,通过广泛开展和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健康强壮的体魄,这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准备了良好的身体载体;其次,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的性格、体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强。而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娱乐和趣味性强,吸引力大,在特殊的情景中寓教于乐,使人们在近似游戏或游乐中接触和认识体育活动,认识它在强身健体中的重要作用,最终喜爱和参与体育活动,从而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5.4 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事业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重构,必须重视和突出学校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从世界发展历史中不难看出,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都经历过进入学校教育而获得理论与方法上的提升,在普及范围上获得大幅度拓展的历史。从欧美的各种球类活动到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无不以学校教育为中介完成改造,使之便于教学、比赛和推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武术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教育的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国的推广同样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努力。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形象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5.5 积极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在满足新的社会需求上体现出独特价值,并以健身娱乐、休闲旅游等形式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产业化过程中,一方面可通过市场经济杠杆和商业化途径,为自身发展筹集资金,促进自身的推广和发展;另一方面,可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的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离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必须在产业政策、制度、资金、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引导和规范,切实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进程。这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价值重构的重要内容。
作者:白晋湘(吉首大学)
龙佩林、熊茂湘、陈威、熊鹰、张继伯、张旭、杨明雄、龚子飞、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