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本会计存在的缺陷及建议经济论文
一、成本会计存在的问题
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和收益,但是目前成本会计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在以下进行详细分析。1.知识更新方面。目前经济发展迅速,新的无形资产领域大量出现,成本会计的内容和范围也相应地不断扩大,但是成本会计的个人知识更新,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产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与产品相关的各项设计、研发、宣传、销售等费用引起的成本却不断增加。一些成本会计的观念陈旧,没有与时俱进,仍然偏重于产品成本,而对其他方面的成本考虑过少,最终使成本信息反映不够准确,成本控制和失效和经济决策失误。另一方面,成本会计对于理论内容研究不够充分,对于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和模式没有深入研究,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不能够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作用。
2.办公软件方面。计算机技术已经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计算机进行成本核算,更加有效和准确,不过目前的成本会计,许多人年龄偏大,学习新知识能力较差,在计算机的应用方面仅仅经过简单的培训,对新型的计算机办公软件不能很好的适应,在操作时显得不够专业,不能深入地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成本核算。此外,在实行计算机办公的企业中,真正运用办公软件来提供公司决策的信息,促进企业发展的还是很少的,大多数企业的成本会计只是利用了计算机代替了账本和计算器,仅仅完成一些日常的工作,对计算机软件应用的水平较低。另一方面,成本会计采用的办公软件基本是通过市场进行购买,国家对软件未实行统一的管理和制作,软件质量岑差不齐,这些品种繁多的成本会计类软件使得企业财务运行状况也显得比较混乱,普遍存在着通用性差的缺点,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不能进行有效的共享。
3.动态市场掌握方面。当前市场中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发生着变化,信息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在大范围内流通。许多成本会计都习惯于以往的工作,仅仅关心企业内部的问题,对动态市场没有过多地关心,导致许多有用的信息无法及时掌握,对企业的成本核算范围和方法没有做出及时地调整,以至于最终得出的成本信息不准,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4.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手段的变化方面。许多企业成本会计利用办公软件的时间不长,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内部对成本信息的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利用计算机没有辨别人和特殊事情的能力,有些成本会计人员或者能够接触到计算机的管理人员,可以随意对数据进行更改或者复制,这些都会导致企业的成本信息不准。另外,企业的内部控制缺乏对成本会计的相关监管,导致一些成本会计的独立性受到影响,通过采取多种隐蔽的成本控制手段,以满足企业领导人和企业的短期利益,这会对企业的长期经济效益带来影响,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改进的措施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成本会计在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还是诸多的,经过对这些问题的仔细分析,提出了以下四方面对策。
1.会计人员素质培养。会计人员的素质是整个成本会计实行中的核心部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1)制定在岗人员的培训和定期考核制度。对于已经在企业中担任会计职务的人员,要加强成本会计的培训工作,使现有的成本会计人员能够提升专业知识水平,熟练对办公软件进行操作。成本会计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成本会计人员的学习也要与时俱进,企业管理者应该制定考核的制度,定期检查会计人员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制定这样的监督制度,可以加快成本会计人员学习的进程。(2)加强成本会计人员思想道德教育。在成本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提升的同时,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成本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某些随意行为会对企业造成不良的后果,甚至会触犯法律,在出现错误时能够及时纠正,悬崖勒马。
2.办公系统的应用与开发。目前软件公司开发的各种会计类软件中,有不少存在着系统问题,有的还存在着安全隐患,对此,国家应该加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工作,鼓励软件公司多开发一些实用而且功能全面的软件,实现软件的共通性,让相关单位能够做到数据共享,提升信息的透明度,为企业的关键决策提供正确的信息,此外还要加强软件和网络的安全管理,软件和硬件都要做好防范,避免漏洞的出现,使企业的财务信息能够有所保障。在会计软件日益丰富的今天,企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软件,并加以深层次地应用,将计算机的功能发挥出来,更准确、及时地为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和提供成本信息。
3.熟练掌握市场信息。当前市场信息变幻莫测,成本会计人员的学习也要与时俱进,关注市场中的相关因素的变化,并关注国外的一些相关报道,对成本的核算方法及时进行改进,更准确地提供成本信息。另外,要掌握企业关键产品的成本变化趋势,对企业的成本进行预测,给领导层提供预测的成本信息,促进企业及时进行调整,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4.建立公司内部管理体系。针对目前计算机应用普及的现状,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多总结经验教训,多学习一些先进企业的管理方法,加强自身内部的控制制度,加强成本会计工作的独立性,并完善成本会计利用办公软件的安全管理制度,对成本会计人员进行约束。另一方面,查阅成本信息要经过领导同意和办理相关手续,避免无关人员接触到成本信息。
三、结语
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将世界带入了信息化时代,在这个时代下成本会计利用计算机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虽然目前成本会计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过这些问题经过仔细分析后还是可以找到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企业更好地控制成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中国养老金制度存在的缺陷及政策建议
中国养老金制度存在的缺陷及政策建议
在我国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养老保险体系保障了退休人群的生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养老保险覆盖面广、成本高,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公共财政的一大负担。在我国,光凭征缴养老保险税的收入并不能满足养老保险支出,财政每年都必须向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补贴,并且这种补贴还在逐年增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
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之后,以企业为主的养老金制度完成了向社会化的转变,初步形成了以企业和个人缴费结合的“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中国的养老金制度表面上采取了混合养老金制度的形式,但是由于历史积累的巨大养老金隐形债务,迫使个人账户资金被挪用,形成了大量的名义账户,实质上没有按照混合制度的养老金制度运作。这种以名义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为标志的养老金制度存在较大的缺陷。
目前中国养老金制度存在的缺陷
养老金制度再分配和缩小贫富差距的功能缺失
再分配功能是养老金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我国养老金制度虽然实际上是一个现收现付制度,但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再分配功能。
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由于把精力集中于经济发展,过分强调效率,忽视了社会公平,走上了一条强化效率弱化公平的道路。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的基尼系数1991年为0.28 2,到2000年已达0.458,增长幅度较大,目前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1。中国养老金制度没有起到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相反存在逆向补偿的倾向。
就城镇居民来讲,根据国家统计局1995年对2.5万户居民的调查,富裕户得到的养老金待遇与贫困户的相差4.2倍,加上医疗保险和住房等方面的补贴,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经过二次再分配,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是加大了而不是缩小了。这说明包括养老金制度在内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原则和制度设计上存在问题,再分配功能没有得到正确的体现。
养老金制度再分配效应的缺失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公平角度看,过大的贫富差距、未来老年生活的不安全感和一部分人当前生活的陷入困境,部分地伤害了社会公平感和改革所依赖的社会共识基础。从效率角度看,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对于养老金制度改革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对将来老年生活的不安全感,已对居民消费起到抑制作用,于是消费者花钱更少而存钱更多。这些造成了中国国内需求不足和经济增长更多的依赖对外出口,强化了中国经济的脆弱性。一旦中国的对外出口面临波动,将会导致国内市场供应的增加和商品价格的下降。届时很多养老负担较重的国有企业财务状况就会恶化,反过来又使国有企业改革更加紧迫。国有企业改革带来更多的工人下岗和消费信心的进一步削弱,从而更加不利于经济增长和发展。CONTENTSPLITPAGE# 养老金收支赤字问题
中国的养老金基金正面临出现赤字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特殊的人口问题。从2001年开始,中国老龄化人口的增长持续加大。据测算,2001年中国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而40年后这一比率可能会达到20%。这一特征导致养老金的支出不断加大。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由于中国政府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生育率从本世纪六十年代的5%降低到八十年代的2.5%,目前大约2%。根据测算,今后25年的生育率基本保持不变。由于现收现付制度本身的代际再分配特征是从工作的一代向上一代再分配养老金。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工作一代的人口减少,而退休一代人口正在增加。工作一代人已经不能为退休一代人提供足够的养老金,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
造成养老金收支赤字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偏低,由于不同统筹层次的基金无法调剂使用,就严重制约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调剂功能的发挥。由此所带来的问题是:各地区社会统筹养老金结余与赤字并存,财政补贴负担沉重。据统计,2000年中央财政用于基本养老赤字的补贴已达300亿元。这种补贴还会造成新的不平衡:支付标准高、赤字大的地区,往往可以从中央政府获得较多的补贴;而支付标准低、赤字小的地区,则从中央政府获得补贴却较少。
养老金制度的再分配效应和储蓄功能混同
国务院1995年发布的《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了“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确立了养老金制度的个人账户的储蓄功能。
养老金制度实行部分积累,实现再分配和储蓄功能的具体操作方式是:为每个职工设立一个个人账户,实行个人和企业共同缴费;企业的缴费一部分归为社会统筹,另一部分记入个人账户。但是由于在养老金制度改革过程中没有具体规定对已经退休和临近退休的老年职工的养老金安排,他们在过去的传统制度下没有养老金缴费积累,所以他们无法凭借现在的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于是在实际操作中就不得不依靠当前基本养老金制度中的缴费进行支付,这样就会破坏了现在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储蓄和积累。这种分配和储蓄功能的混同,同时又降低个人和企业对于缴费的激励,造成了大量的养老金缴费的逃避。
缴费率偏高直接影响居民的现期消费
目前世界各国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率一般为10%,国际警戒线为20%。按国务院1997年颁发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我国企业总的缴费比例一般不得超过20%,职工自己向个人账户缴费的比例从4%起步,以后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8%;企业向职工个人账户划入的比例随着职工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而相应下降,即由最初的7%下降到最终的3%。企业和个人向个人账户缴费比例之和应达到11%。在实际中,由于企业参保率不高和转制成本没有落实等原因,按现行标准执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收入不能满足其支出的需要。许多地区不得不提高参保企业的缴费率,致使国有企业的缴费率居高不下。
目前,我国企业的平均缴费率为2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高于国际警戒线三个百分点。30个省、市、区中,平均缴费率在20%以上的有24个,超过25%的有5个省市。缴费率偏高必然导致职工收入增长速度放慢,从而会直接影响居民的现期消费。1994年我国全部职工工资增长速度曾高达35.4%,1995年和1996年分别为12.7%和12.1%,但1997年以后,我国职工工资增长速度急剧下降为3.6%,1998年进一步下降为0.2%。CONTENTSPLITPAGE# 相关改革思路
当前实施的以现收现付为基本特征的“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可以说是一种难以令各个阶层、各个方面满意的模式:政府承担了过大的财政成本;企业的税费负担太大,不利于企业改革的深入;退休职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在职职工也需要承担很沉重的社会保障成本。因此,这一制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和完善。重新规划和设计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我们不能忽略现实国情和曾经的经验教训。因此,改革应把握以下的原则: 第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再改革不是对现行制度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之上所实施的制度修正,现行制度向未来制度的这种平滑过渡,有助于保证现行制度对受保人所作的先期承诺以及其中重要的制度参数在未来制度中得以连续。第二,鉴于我国国情,未来的养老保险制度在相当长时期内还会是多层次或者多支柱的体制,新的制度应该在包括一个强制性的全国基本养老保险结构外,还应将自主部分设计得更有弹性,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乃至不同阶层的特殊需要。第三,未来的养老保险制度安排要同时包含再分配、储蓄和保险的功能。未来的保险制度将包括多层次或者多支柱的制度结构,而各个不同的制度结构可能只是负责其中的一项功能。这种通过功能分解以安排养老保险制度结构的做法正在成为国际范围内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趋向。
构建养老保险的三根支柱
未来的养老保险制度应当包括三个层次或三根支柱,它们分别是:
第一层次——将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社会统筹基金部分独立出来,使其成为一个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公共养老保险计划。该计划是一个规定受益额但工资替代率较低的现收现付计划,建议采用工薪税融资并由财政部管理。由于公共养老保险计划是纯粹的政府行为,因此其管理费用要来源于财政预算。
第二层次——将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基金部分独立出来,使其成为由政府监管、强制性的、规定缴费额的养老保险计划,我们称之为缴费性养老保险计划。缴费性养老保险计划的治理结构是多个相对独立的养老保险基金会,可以考虑将现在省一级社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内的投资营运机构改造成为由政府监管的养老保险基金会。
第三层次——自愿的个人储蓄和个人投保,以及企业开办的职业年金计划。由于这一层次计划属于微观主体的自愿行为,故称其为补充养老保险计划。
以上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可以达到将再分配功能、储蓄功能与保险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个共同养老保险制度之中的目的。CONTENTSPLITPAGE# 扩大养老社会保险覆盖面
在现阶段,非正式就业者与城镇职工养老社会保险体系接轨存在一定困难。鉴于目前实际状况,决定了我们扩大养老社会保险必然要经历多元化制度安排的漫长过渡。出于中国国情的需要来探讨新的思路,笔者认为,以下步骤不失为可行方案。
1.分层保障。分层保障是将各类国有部门的职工进行分层,按照他们的需要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例如,当前对于农民工来说,最迫切的是尽快确立工伤保险制度。而那些长期在城市国有部门工作的人员,工龄长且工作稳定,对于这层人员,养老社会保险的实行则是完全必要也是完全可行的。
2.分类保障。对非正式部门职工群体实施养老保险,要对其进行分类,从而制定不同的保险方案。例如,凭借自己的技术和资金进行个体经营,政府应给予享受相当于本市居民、较为正规的社会保障待遇。对于经常处于流动状态无稳定职业的农民工,管理难度最大,对其就要实行更为灵活的方案。
3.分地区保障。根据劳动经济理论的原则,劳动力流动的主要诱因是资源和收入的差异。例如,大量的农民工主要是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及省市,这就为我们分地区逐步实施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创造了条件,可先在这些地区开始对农民工试行社会保障。
4.灵活机动的社会保险政策。对非正式部门职工一定要实施灵活的养老社会保险政策并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例如,①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可选择性,②缴费形式多样性,③允许暂停并补缴保险费等等。
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再分配功能
社会保障是一种再分配制度,它追求的是公平或至少是某种程度的公平,是政府干预市场分配结果的一个手段。现代政府的主要职能或活动都是围绕为社会成员提供福利和服务或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这一目标展开的。那么,政府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发挥其再分配的功能呢?
首先,应正确处理再分配功能与储蓄的作用,通过个人储蓄功能的加强减轻政府在再分配上的负担。
其次,应坚持适度再分配的理念和政策,使保障水平同经济水平相适应。
第三,要发挥政府在财政政策方面的再分配功能,加大政府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力度。
最后,确立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法律监控作用。CONTENTSPLITPAGE# 推进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 1.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需要明确的几点原则
首先关于社会保障的定位。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优机制,而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则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因此,社会保障的性质应是满足人权发展的需要。尊重人的基本权利,维护人的尊严,按照以人为本的保障原则,根据人的各种动态、生存状况设计相关的保障政策、保障标准及保障体制,使社会保障贯穿劳动者的一生。这应该是我们社会保障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否则,我们的政策目标就会不协调。
其次,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应充分考虑经济和人口条件在长期内可能发生的变化。同时,还要在有关技术方面加强其科学性。2.在推进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过程中政府应关注的两个问题(1)向财政的部分统一转化。虽然国务院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要求省级统筹,但现在大多数赤字的弥补仍旧依靠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对地方赤字的负责将会统一不同区域的缴费率,使账户能积累起来。但它面对着两个重要的政治经济障碍:第一,中央必须拥有必要的财富,它不可避免地要将收入从高增长地区转移到低增长地区,而利益受损者会有抵制行为;第二,养老保险的管理仍旧是地方的责任,尽管财政上越来越统一。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养老保险的管理虽仍在地方,但中央政府应逐渐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2)提高统筹层次。统筹层次过低己成为目前社会保障体制健康发展、体现全体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障公平公正原则的桎梏,统筹层次难以提高根源于财政分灶和社保分割的管理体制。在目前全国统筹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把社会统筹分为国家级统筹和地方(省)级统筹两部分,即实行分级统筹的体制。
3.一元化目标,多元化过渡——目标与现实的矛盾
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无疑是实现公正的收入再分配的最优模式,但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又造成了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特殊问题。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把社会各层、各类劳动者全部纳入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是不现实的,因为无论从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还是目前的制度安排都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因此,一元化的制度安排只能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长期发展目标。目前较为实际又可行的办法就是,根据各阶层劳动者的需求与目前的条件,按照分层保障的原则来提供社会保障。
第三篇:信息系统缺陷管理工作总结及建议
信息系统缺陷管理工作总结及建议
缺陷管理是信息系统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系统存在缺陷的多少,直接反映出信息系统健康水平和检修质量的高低。为了有效地控制所管辖信息系统的缺陷,把信息系统治理得更好,以确保安全生产,在严格按照《XX公司信息设备缺陷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信息系统缺陷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对公司信息系统缺陷管理方式方法进行总结。
1.建立新的信息系统缺陷管理理念。公司在以前信息系统缺陷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把信息系统缺陷分析和统计细化到每个班组、每个岗位,开展专业性的缺陷分析和统计,旨在把公司的信息系统缺陷管理以信息系统发生的缺陷及时消除为最大的满足和目的,引导到以控制信息系统缺陷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缺陷并及时消除缺陷,寻求从根上治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方法,转变信息运维人员缺陷管理理念,从被动处理到主动管理,实现信息系统缺陷的前瞻性、预控性管理。
2.制定切合实际的缺陷管理规章制度及台账记录,使缺陷管理做到有据可依、有迹可询。结合公司信息系统缺陷管理相关要求,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撰《信息系统缺陷管理制度》及《信息系统应急处理预案》,并建立相应的缺陷台账及记录,从发现、上报、分析、处理等环节对缺陷进行闭环管理,力争达到高效、及时、快速的缺陷管理水平。
3.定期组织缺陷分析与讨论活动。定期在班组内对本班以前所发生的各类缺陷作为技术培训的课题进行学习和讨论,以提高每个人实际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积累实际经验,达到了提高每个人实际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4.结合信息运维系统,不断完善缺陷管理工作。根据公司缺陷管理工作要求,积极申报运维人员系统账号、组织系统应用学习等工作,并依照公司缺陷管理流程对缺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正完善,切实保证能够按照公司统一部署,将缺陷管理工作纳入信息系统,实现缺陷管理的可控、能控、在控。
5.工作建议: 5.1 按照公司相关文件精神,信息运维系统将成为信息运维工作中的常规性应用系统,因此建议公司能够及时组织所有信息运维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应用培训,从而达到短时间内将该系统充分应用的目的。
5.2 建议下发统一、标准的缺陷管理流程及操作手册,并明确公司所辖信息系统、信息设备的调度、处理权限。
第四篇:存在问题及建议
存在问题及建议
吕梁市会计学校
1、学校近三年招生情况为2010年570人,2011年736人,2012年730人。学校现在校生规模为2023人,其中,中职教育开设会计、计算机及其应用、财政、物流管理等10个专业,在校生598余人;挂靠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开设会计与计算机操作技术2个高职专业,在校生1020余人;与吕梁学院联办经济系开设的财务管理与会计电算化2个专科专业,在校生405余人。学校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专任老师严重不足,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师生比例,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7人,其中专业课54人,基础课43人,由于结构不尽合理,导致本学期专业课外聘教师11人,基础课外聘15人以满足教学需要,建议给予增加教师编制。
2、学校现有内设机构及科级职数多于编办核定的职数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建议给予理顺,同时,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建议增加教学与学生管理内设机构和科级职数。
3、学校经费只能满足日常教学使用,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2011年学校总收入1700万元,财政负担940万元,学校日常经费支出1480万元,财政负担率为65%左右,2012年全年预计总收入1500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200万元,收取各种学费300万元,预计总支出1800万元,尚有资金缺口300万元,建议财政每年给予一定数量的专项补助款用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而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二0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第五篇:实验室存在问题及建议
实验室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现状与讲解词要求的差距
1、设备差距:需要的设备、估计需投资(800元以上)
1)1套港口物流中心仿真模型9万元;
2)2台电瓶堆高叉车10万元;
3)1套多媒体设备2万元;
4)1套GPS设备2万元;
5)包装设备若干1万元;
6)展板若干2万元;
7)装修及配套服务装置费用10万元;
需继续投资总额约36万元。
2、实验室人员差距:估计需要技术人员、解决方法建议
物流综合实验室目前缺少三个方面的工作人员:自动化设备操作员、电脑操作员、实验室管理员。具体情况如下:
(1)仓储管理区配置是自动智能的机电一体化设备,非常精密,操作难度大,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教师通过短时间的培训很难做到熟练操作,同行的做法是聘请设备供应商的技术人员在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教师陪同学习,直到教师能够熟练操作,大约一个学期。
(2)实验室的物流信息管理区主要是电脑操作,需要一名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负责。目前我系没有这样的教师。
(3)实验室需要一名专职管理员,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设备维护工作。
3、实验室社会服务的差距:需要的外部协助
目前我院实验室与外部没有任何交流,需要和山东省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山东省物流与交通协会、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社会组织合作共赢,成为他们的培训基地等合作方。
二、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和人员不到位。
三、建议解决的办法
1.资金尽快到位
2.招聘人才或从我院別系调剂到我系物流教研室
四、达到汇报要求投资估计(进一步加强投入的额外效果)
达到汇报要求投资估计40万元。届时物流综合实验室是一番新景象,设备齐全,装修整洁,工作人员各负其责。与外界的的联系密切,产学研进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