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袋干粮》的读后感
读了《一袋干粮》这个故事我深深的感到长征途中的艰苦。故事讲述了只有十三岁的小兰跟随红军一起前进,好不容易才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的时候,因为照顾一位伤员把自己的干粮掉进河中被冲走了。为了不影响大家,就在自己的袋子里放入许多野菜,装成没事发生一样。一个只有十三岁的小女孩,在没有粮食的时候,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可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想一想我现在真是幸福,有爸爸、妈妈、还在那么好的条件下读书。而我现在丰衣足食,在甜蜜的生活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我都不知道好好用功学习,但有时则浪费挑食,甚至糟蹋粮食。
我们班是学手风琴的,平时叫每天要练习,我都是偷懒,不想练,可妈妈就是要我练,我都快烦死了。而且老师布置作业,都觉得难,不用心的去写,不愿意动脑筋。老是想着,不会写、不会写,怎么样才可以不写,可以下楼玩?还有我想做的不太好的事,妈妈就是不给我做,我知道妈妈是为了我才不给做的,可我发脾气、抱怨,不懂得体谅妈妈。现在想起真的是很不应该呀!我能做的只有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学习中遇到困难,要有坚强的意志,勇敢地面对和克服它们,不能因为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应该向小兰一样不怕困难勇于向前,将来成为有用之材,为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篇:红军长征故事《一袋干粮》
《一袋干粮》
当五星红旗随太阳一同升起,当耳边响起雄壮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总会令我感动,每次感动,都忆起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都想起红军长征路上,发生的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不让大家担心,她没有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可是她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明白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这种“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种“长征精神”更需要在我们的学习中发扬,在为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
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每当五星红旗随太阳一同升起,耳边又响起雄壮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总会令我感动,每次感动就会忆起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想起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无比的沉重啊!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
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我们是长在国旗下的儿童,我们是幸福的一代,但我们一定要向红军学习,学习那种勇往直前,把老百姓看做亲人的高尚品质。做一个新世纪合格的小学生!
谢益先一袋干粮的故事
部队准备过草地了。那时战士多,粮食少,每人只分了三四斤麦子。大家都把分到的麦子看成宝贝,缝个小布袋装起来,有人还在袋子上绣上自己的名字。就这样,我们带着这仅有的一点点口粮,踏上漫无边际的草地。一天,我们正在没膝的水草中走着,忽然听到前面有孩子的哭声。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个面黄肌瘦的妇女,带着两个孩子坐在路旁。看他们瘦得皮包骨头的样子,就可以知道饥饿怎样在折磨着他们。我们走过他们身边,谁都要停一停,有的抓一把炒麦递给那个妇女,有的摸摸干瘪的粮袋,含着眼泪走开了。部队继续前进,谢益先同志却不见了。我们正在着急,他从后边赶上来了。大家关心地问他:“你怎么掉队啦?病了吗?”“没有,看那两个孩子来!”他沉重地回答。那天以后,谢益先同志跟平常不一样了。以前,一到宿营地,他就忙着帮大家弄水,拾柴,烧水;现在呢,只要放下背包,他就一个人走开,等大家吃完东西,他才露面。要是问他:“吃了吗?”他就拍拍自己的肚子说:“吃饱了!”次数多了,大家就不信了。后来,秘密终于暴露了。原来他是有意避开大家,去找野菜吃,遇到没有野菜的地方,就干脆喝点凉水了事。这样下去怎么行呢?班长对他说:“你多少还是吃点儿粮食,要是不够,大家可以凑点儿。” “日子长着呢,能省就省点儿。班长,你放心,我还有呢。”他坦然地回答。有一天,他终于支持不住了,一步一喘,几步一歇。领导见他跟不上队,就叫副班长扶着他在后边走。就在路上休息的时候,他躺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大约是走出草地的那天吧,我们又看到了那个妇女。她带着两个孩子站在路边东张西望。她一下子认出了我们,高兴地走近来,笑着向我们打招呼:“喂,同志,姓谢的同志在吗?”说着,她拿出一个洗得干干净净的干粮袋,上面用白线歪歪扭扭地绣着个“谢”字。这不是谢益先同志的吗?怎么在她手上了?没等我们询问,她就说开了。“那可真是个好同志,救命恩人哪!那天,你们都走过去了,他站在我们跟前问长问短,直看着我那空米袋子摇头。后来他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我。这可不行,粮食就是命,我怎么能收呢?可是他说:‘拿着,大人好办,孩子不吃东西不行啊!’说着,丢下干粮袋就走了。我怎么喊也喊不应他,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也不吭声。唉!多亏这些干粮哪,要不,我们娘儿仨早就俄死了„„”我们这才明白,谢益先同志不吃粮食,是因为他没有粮食了。谢益先同志啊!你在生与死的边缘上,所想的只是别人!我们都忍不住落下泪来。“出了什么事情?”那个妇女收敛了笑容,不安地问。“他„„他死了!”我们有个同志回答。那个妇女愣住了,眼圈红了,紧接着,两颗亮晶晶的泪珠从她干瘦的脸上滚下来。她低下头,抖动的两手紧紧抓住那个空干粮袋,两眼呆呆地看着上面的那个“谢”字。“妈妈,别哭,今天不就走出草地了吗?”那个大孩子扯着母亲的衣角说。母亲弯下腰,对孩子们一字一泪地说:“今天是要走出草地了,孩子,可要记住啊,我们是红军叔叔用生命救出来的啊!”
第三篇:最新精品作文:《一袋干粮》读后感_650字作文
《一袋干粮》读后感_650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每当我吟诵这首诗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幕幕革命先辈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过雪山、渡黄河的悲壮场面,想起故事《一袋干粮》中小红军的感人故事,故事中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短,对我的教育却非常的大。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
第 1 页第 1 页 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看看现在,在党的阳光滋润下的孩子,在这美好的生活中表现出的任性、野蛮、自私、冷漠……与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不协调。今后我要向小兰学习,学习她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为创建和谐的社会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同时我还要好好学习,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长大好回报祖国。
第 2 页第 2 页
第四篇:谢益先一袋干粮的故事
谢益先一袋干粮的故事
部队准备过草地了。那时战士多,粮食少,每人只分了三四斤麦子。大家都把分到的麦子看成宝贝,缝个小布袋装起来,有人还在袋子上绣上自己的名字。就这样,我们带着这仅有的一点点口粮,踏上漫无边际的草地。一天,我们正在没膝的水草中走着,忽然听到前面有孩子的哭声。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个面黄肌瘦的妇女,带着两个孩子坐在路旁。看他们瘦得皮包骨头的样子,就可以知道饥饿怎样在折磨着他们。我们走过他们身边,谁都要停一停,有的抓一把炒麦递给那个妇女,有的摸摸干瘪的粮袋,含着眼泪走开了。部队继续前进,谢益先同志却不见了。我们正在着急,他从后边赶上来了。大家关心地问他:“你怎么掉队啦?病了吗?”“没有,看那两个孩子来!”他沉重地回答。那天以后,谢益先同志跟平常不一样了。以前,一到宿营地,他就忙着帮大家弄水,拾柴,烧水;现在呢,只要放下背包,他就一个人走开,等大家吃完东西,他才露面。要是问他:“吃了吗?”他就拍拍自己的肚子说:“吃饱了!”次数多了,大家就不信了。后来,秘密终于暴露了。原来他是有意避开大家,去找野菜吃,遇到没有野菜的地方,就干脆喝点凉水了事。这样下去怎么行呢?班长对他说:“你多少还是吃点儿粮食,要是不够,大家可以凑点儿。” “日子长着呢,能省就省点儿。班长,你放心,我还有呢。”他坦然地回答。有一天,他终于支持不住了,一步一喘,几步一歇。领导见他跟不上队,就叫副班长扶着他在后边走。就在路上休息的时候,他躺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大约是走出草地的那天吧,我们又看到了那个妇女。她带着两个孩子站在路边东张西望。她一下子认出了我们,高兴地走近来,笑着向我们打招呼:“喂,同志,姓谢的同志在吗?”说着,她拿出一个洗得干干净净的干粮袋,上面用白线歪歪扭扭地绣着个“谢”字。这不是谢益先同志的吗?怎么在她手上了?没等我们询问,她就说开了。“那可真是个好同志,救命恩人哪!那天,你们都走过去了,他站在我们跟前问长问短,直看着我那空米袋子摇头。后来他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我。这可不行,粮食就是命,我怎么能收呢?可是他说:‘拿着,大人好办,孩子不吃东西不行啊!’说着,丢下干粮袋就走了。我怎么喊也喊不应他,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也不吭声。唉!多亏这些干粮哪,要不,我们娘儿仨早就俄死了„„”我们这才明白,谢益先同志不吃粮食,是因为他没有粮食了。谢益先同志啊!你在生与死的边缘上,所想的只是别人!我们都忍不住落下泪来。“出了什么事情?”那个妇女收敛了笑容,不安地问。“他„„他死了!”我们有个同志回答。那个妇女愣住了,眼圈红了,紧接着,两颗亮晶晶的泪珠从她干瘦的脸上滚下来。她低下头,抖动的两手紧紧抓住那个空干粮袋,两眼呆呆地看着上面的那个“谢”字。“妈妈,别哭,今天不就走出草地了吗?”那个大孩子扯着母亲的衣角说。母亲弯下腰,对孩子们一字一泪地说:“今天是要走出草地了,孩子,可要记住啊,我们是红军叔叔用生命救出来的啊!”
毛泽东爷爷的小故事
——斗智
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牛司令”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第五篇:一袋元宵散文
当人们还仍然陶醉在春节的快乐幸福之中时,元宵节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也紧跟着到来了,把人们快乐的心情带到了极至,尽情地享受着生活的无限甜蜜。随着大街上卖元宵的越来越多,关于元宵的往事又涌上心头。
那是10年前,我在豫北一个山区小镇的普通中学读高三,为了让我们这些贫困的山区孩子升入理想的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学校正月初六就开学了。正月十五那天校长带着从全校六百多名学生中选拔出来的我们四个人参加了豫北五市高中生“数理化英”竟赛,我参加的是物理考试。上午考完后中午对了对答案,我是四人中唯一得满分的。
果然下午成绩就出来了,并直接发了奖,我不出所料的获得了第一名。组委会奖励校长一个脸盆和一个被单,五十多岁的校长激动的欣喜若狂,不停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好小子!有能耐,我没看错人,将来肯定有出息!要知道这可是咱们学校建校三十多年来第一个市级第一名啊!”我低着头一句话也没说地听着这个平时严肃的像尊石佛的校长第一次这样快乐,我知道校长是文革时兰州大学物理系最后一届的高才生,因为成份不好才被当老师的,我更知道“物理市级第一名”对于没有任何试验器材的山区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意味着什麽!
在回去的路上校长看见大街上卖元宵的地摊,才想起来今天是元宵节,他当即决定买一袋元宵送给我,以表扬我的努力。我当时只知道这种圆圆的白白的甜甜的软软的东西原本叫汤圆,因民国时的大总统袁世凯听着像“烫袁”不吉利,就下令给改了名字,以避讳他老人家的名字。但从来也没机会和条件亲自品尝过这种对我家来说的奢侈品。所以今天难得遇到这样一个机会我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了。
当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快步回到家里时已经是吃过晚饭的时候了,我高兴地把一袋元宵递给娘时,娘迟疑地望着我,等我说明了原因,娘很久没展开过的眉头也舒展了。
娘打开一看,一共12个圆圆的小元霄,而弟弟、妹妹早就嚷着让娘赶快下锅煮元宵吃。娘对我们说元宵很好吃但绝不能一次多吃,吃多了粘肠,晚上睡不着觉,要先喝几口汤再吃,咽肚后马上要再喝几口汤才行,我们都信以为真的点点头。
没多久热气腾腾的元宵就出锅了,姊妹三个围着锅台认真地看着,九岁的弟弟连口水都出来了。娘小心地把元宵盛在六个碗里。奶奶、爹、娘、我、弟弟、妹妹,一人一个。每个碗里盛了满满一碗汤,里面漂着两个小小的元宵。
开始吃元宵了,八十多岁的奶奶说年纪大了牙不好就把两个元宵弟弟、妹妹各一个放到他们碗里了,只喝了些汤,爹娘一人吃了一个要给我,我没要就也给了弟妹各一个。弟妹按娘说的吃口元宵喝几口汤,把满满一碗汤全喝光了,头上全是汗,连晚上梦里还说元宵真好吃。我也第一次尝到了元宵的美味,那种甜绵爽口的滋味至今难忘,成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一转眼10年过去了,我考上了省城最有名的大学,在城市里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结了婚买了房,拥有了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每到元宵节我禁不住想起那一袋元宵,是那一袋元宵给了我更大的鼓励和动力,让我知道去如何追寻生活和事业的甜蜜和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