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沪教版语文《数小鸡》教学反思(小编推荐)
《数小鸡》是一篇有趣的儿歌,写了一群可爱的小鸡在鸡妈妈地带领下快乐地做游戏。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在学习儿歌的同时,学习拼音认识生字。着重点在于对拼音的新授和巩固。
课的一开始,我由图片导入课题,创设了去绿茵茵的草地,帮鸡妈妈数小鸡的情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他们渴望与伙伴、与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但是,由于刚入学不久,他们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还存在一定的不适应,自控能力较差,在40分钟的课堂学习中,容易出现思想不集中等状况,影响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生字,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叫号”游戏和“快乐大转盘”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了所学的生字,积累了词汇。为了帮助学生轻松地背诵课文,在课的后半段,又插入“滚雪球”的游戏。“滚呀滚”,在不知不觉中,课文内容学生就能朗朗上口了。最后,让学生戴上不同的头饰,分角色上台演一演。(此环节因时间关系,在第二课时中完成。)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发现,这几个游戏的时间,常常是课堂内学习气氛最高涨的时候,小朋友兴致高昂,非常乐于发言,争先恐后地上台来表演。在游戏中,他们复习了生字,巩固了新知。做到了乐中学,学中乐,避免了一般课堂中你问我答的枯燥、乏味。他们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进行口语交际,有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相信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会有一定的帮助。
教学中,学生在拼读生字时基本都能做到拼正确。在正确朗读课文时,学生对于“着急”这个词语的读音读的还不够扎实。当第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读“着(zhāo)急”的时候,我没有把握好,只是指出这个问题,再带大家齐读了一遍,学生对这个字的印象还不够深刻,导致接下来在读课文时有好多小朋友都犯了同样的毛病。如果当时我能指出这个问题,并让小朋友说说它是第几声,再开小火车巩固读读,加深记忆的话,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再读错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出现有容易混淆的字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加深小朋友对这个字的印象。
一节课下来,我感觉学生的学习习惯还不是很好,课上的前面十几分钟学生还能认真听讲,但后面就有些小朋友要开小差,有点小动作,需要我在课堂上反复提醒。其次,学生在听录音的时候,基本上都能做到左手按右手指了,但姿势还有些问题。有些小朋友在指的时候,把字都遮住了;有些小朋友手指的和嘴里读的不一致,不能做到手到、口到、心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还需要加强,要进行长期的培养。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新教材编排本身就有意识地突出多元开放的识字方式。所以说,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创设情境,多创设活动,多创设形式,让教学充满情趣化,只有让教学充满童趣、情趣,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学习体验,从而使学生得到不断地提高。
第二篇: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数小鸡 沪教版
《数小鸡》教学反思
《数小鸡》是“读儿歌识字学拼音”中第二单元的第四课。儿歌以生动活泼的笔调,在孩子们面前展现了一只调皮捣蛋的“小黑鸡”的形象,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因此,充分利用儿歌提供的语言环境,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地出现生字,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节课中的三个声母j、q、x属于复习内容,学生已基本掌握这三个声母以及拼读带有这三个声母的音节,课堂上练习拼读时,可采用游戏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趣味性的游戏中巩固字词、拼音。
这堂课是对家长开放的,课堂上不仅要教孩子学习语文知识,还要展示一个多月来,学生在课堂中呈现的学习状态。课后,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比较满意,了解了看短短的篇幅,浅显的内容,教师借助课件可以上得如此丰富、有趣,牢牢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朗读形式多样,读出了不同的语气。如:读出了鸡妈妈着急的语气;安慰鸡妈妈时的语气。一堂课学生处于一种乐学的状态。不足:
课后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学生进入识字阶段有一段时期了,掌握了一些科学的识字方法,教学重点就放在生字的字形上。对生字教学各有侧重点,或从音、或从形、或从义等方面,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梳理。读“毛茸茸máo rōng rōng”一词时,这个词语的读音学生读的还不够扎实,部分学生读成了máo róng róng。在朗读教学上,没有注重让学生来评价朗读,而是有自己一手包办地进行评价。原因: 词语“毛茸茸máo rōng rōng”学生读不准,虽有指导,但没有开火车大面积练习读准字音,课件中没有及时出现“茸”的拼音,学生对这个词语的印象还不够深刻,导致接下来在说话时有好几个小朋友都犯了同样的毛病。教师在朗读指导上比较到位,也对学生及时进行了评价,由于平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总担心他们不会评、会瞎评,从而打乱课堂教学的节奏,更何况这是堂对家长的开放的课。重建:
在备课过程中,除了要与文本深入对话,还需多读学生,当时部分学生把“毛茸茸”读成了máo róng róng。我应该及时让小朋友说说它是第几声,再开小火车巩固读读,加深记忆的话,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再读错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出现有容易混淆的字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加深小朋友对这个字的印象。另外,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语文评价的能力,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请学生根据要求,对同伴的朗读进行评价,或从声音上评价;或从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上评价;或从朗读的语气上评价等,长期训练即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又学会如何评价,评价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达到生生互动的课堂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优质、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数小鸡》教学反思
10月14日上午第三节课,我执教了《数小鸡》一课作为家长开放日的观摩课。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成功有不足,不足之处更令我收获多多。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平均每人发言3次,课堂教学环节呈现自然,节奏轻松紧凑等等是我觉得满意的地方。
值得思考的是学生朗读儿歌还显得拖沓,不够有感情。原因在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分配能力差,他们识字不多,朗读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而忽略词与词的联系,忽略句子意思的表达。重建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1、教给朗读时语调语速变化的规律。
理解是认识,朗读是技能。我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停连、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感染力、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2、引导想象激发情感。
许多同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甚至熟练地背诵课文,但朗读时仍然缺乏感情。这是由于学生朗读时“目视”、“口诵”没有和“心惟”很好地结合,没有用心体会课文的感情。因此,我应该更加强调学生去感受诗歌里小黑鸡的淘气和鸡妈妈找不到孩子的着急,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低年级学生好动、爱表演,在表演时能全身心投入,这时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对课文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因此,加强边演边读可以使朗读指导事半功倍。
在教学生字时,我在方法运用上还略显单调,节奏有些拖沓。如果这个环节再紧凑有效些就可以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了。重建:
1、多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读字音,以达到巩固,发言率高的效果。
2、生字教学可以再集中一些,利用初学完儿歌的阶段同时出现。我是分散在学儿歌的时候呈现生字的,这样松散,节奏不够紧凑。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上《数小鸡》教学反思
《数小鸡》就是一首节奏明快、内容凝练、富有儿童情趣的儿歌,写了一群可爱的小鸡在鸡妈妈的带领下快乐地做游戏。在选材上比较贴近本班幼儿的现实生活,所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毛茸茸,胖乎乎的小鸡真可爱,鸡妈妈有七只可爱的小鸡,鸡妈妈带小鸡在外面开心的做游戏”,这是一节语言领域的学科《数小鸡》,开展这个活动,我本来是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学习儿歌,感知并练习发音:鸡、七、米、西、里。体验与教师、同伴一起边朗诵儿歌边表演的快乐。
这节教学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幼儿通过看挂图了解儿歌内容,能根据挂图完整的朗诵儿歌,并进行表演。于是我依据纲要中的内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第一环节通过图片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鸡妈妈生了七只小鸡,看看七只小鸡都在干什么。第二环节完整朗诵儿歌。根据图片中的内容进行朗诵,并做动作。第三环节:儿歌表演。
当我在走进活动室,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孩子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现象:1.幼儿对其余四只小鸡在做的事情不是很了解;2.幼儿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我还从孩子们的操作中,观察到了学习上的这种现象:儿歌内容比较简单,幼儿易记住,但在儿歌表演时,幼儿容易混乱。所以,在对一类课的基本教学流程做到心中有数后,如何使教学更精细、更浑然一体、更富有趣味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比如,在这堂课的开始部分,“你除了知道大公鸡外,还知道什么?”这样的提问感觉比较模糊和突然。其实教师的意图就是要引出母鸡,所以我觉得可以直接用母鸡的叫声来引出,或者可以将问题改成“小朋友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小鸡也有一个幸福的家,想一想,小鸡家里会有谁呢?”
小班孩子的思维是直观具体的,所以,在学习诗歌时,可以语言和动作相结合,比如,学到“两只小鸡抢东西”时,可以让孩子们想一想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现这个情节,引导幼儿用互相勾手指的方法来表达,然后让两个小朋友在前面表演,其他小朋友看着他们朗诵诗歌。这样,孩子们学习的愿望会更强烈,也为后面的表演环节打好了基础。
这些现象让我知道了原来的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被引导的。因此,我觉得原来的教学设计可以这样调整:在分角色表演部分,还可以再灵活一些。比如,可以让7个表演的孩子带好头饰,先集中在一起,并且知道自己是表演什么的,然后根据诗歌的内容逐次出来表演,并且念自己表演的那一句,这样孩子的积极性会更高!经过我的反思,相信再次进行类似操作活动时会有更好的表现。
第三篇:一年级语文上册数小鸡教案沪教版
数小鸡
教学目标: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毛、戏、少、急、气”五个生字。认识笔画“横折弯钩”,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描写“气、少”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拼读音节的兴趣;复习声母j、q、x,能拼读带有这三个声母的音节。
3、能正确朗读儿歌,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教学重难点: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毛、戏、少、急、气”五个生字。
2、能拼读带有声母“j、q、x”三个声母的音节。
3、能正确朗读儿歌,熟读成诵。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蜡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导入:一天清晨,母鸡妈妈带着它的宝宝们到草地上做游戏来了。有个宝宝名叫小黑鸡,可是,大家都叫他——小淘气。
2、学习“小淘气”的“气”。
1认识一个新的笔画“横折弯钩”○,教师当堂板书 “气”字,重点指导“横折弯钩”的书写。并让学生尝试在自己的本子上描一描这个“气”字,教师作巡视指导。2读词语:○“小淘气”
3、揭示课题,拼读“鸡”字的音节jī。过渡: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数小鸡》这首儿歌。
二、朗读儿歌,学习生字。
(一)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边听录音,边跟着指读。
(二)轻声读儿歌,圈出儿歌中的生字。
(三)读儿歌,随机学生字。
1、学习生字“戏”
师:小朋友,你们看,“戏”是由左边的“又”和右边的“戈”组成的,这样的结构就叫“左右结构”。想一想,我们认识的哪些字也是左右结构的。○1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当场书写“戏”。○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2、学习生字“急”,读词语:着急
○1鸡妈妈发现少了一只小黑鸡,心里可着急了。你们能不能劝劝它,让它别着急呀!(请学生轻声读句子)
○2谁来劝鸡妈妈,让它别着急呀!(指名读句子)○3我们一起来劝劝鸡妈妈,让它别着急。(齐读句子)
3、学习生字“毛”
○1正音,读词语:毛茸茸(máo rōng rōng)○2学生交流:哪些东西也是毛茸茸的?
4、学习生字“少” ○1带读。○2齐读。
○3我们学过的哪个词意思同“少”相反的?(多)
4给“少”组词,再说出几个反义词。○(大小、上下、左右、前后、黑白、高矮、长短……)
三、朗读儿歌,尝试背诵 1、师生合作读儿歌。
2、找自己的好朋友合作读儿歌。3、指名读。
4、试背。(能背的小朋友可以一起背,背不出的小朋友可以看着书读。)
四、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读句子:鸡妈妈和小鸡一起做游戏,发现少了一只毛茸茸的小黑鸡,鸡妈妈心里可着急了!
2、看图拼读音节“jiā、xià、jú huā、hú xū、jī qì”。
3、照样子描写“气、少”。
1教师通过板书把“少”的“先中间后两遍”的笔顺规则展示给学生看,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一些基本的笔画笔顺。
2学生当堂练习书写“气、少”○,教师时刻关注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3、小结。
第四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瑞雪 沪教版
《瑞雪》教学反思
听袁老师的课,那抑扬顿挫、激情洋溢的风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袁老师的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他用不泯的童心与孩子一起学习体验,耐心地带领学生感悟语文世界的美丽,正如课文中所提及,袁老师的这堂课也如这场瑞雪般喜人欢乐又不乏壮丽多彩。纵观整堂课,扎实而灵活的教学内容不仅感染了学生,袁老师丰富的教学智慧也让我深受启发。
《瑞雪》是一篇写雪景的文章。文章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美丽喜人的瑞雪图,展现了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赞美了雪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和欢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积累了一定的字词,朗读的能力也正在不断加强和训练。袁老师多次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在自由朗读课文、反复品读的过程中感受文字背后蕴涵的美感,进而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时可谓水到渠成。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而对于同一语言材料,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会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袁老师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各自的理解去朗读文本,进而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另外,袁老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十分到位、扎实,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自然流畅。袁老师整堂课从课题入手,紧紧围绕“人们为什么把这场雪叫做瑞雪”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分别从“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挖掘,最后回归到这个问题,不仅让学生真正理解了“瑞雪”的含义,同时也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全面的把握,可谓扎实而到位。在教学中,袁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将一幅幅美丽的雪景图交替呈现,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使学生真切地感悟到了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感受到了雪大、景美、人乐,受到了热爱生活、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熏陶。
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袁老师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学情,在自由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巡视,快速指出正误,在与学生对话、互动过程中适时调控教学节奏,不断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作为新教师的我需要不断学习的。
最后,让我十分感慨和敬佩的是袁老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课堂上生动的媒体资料和极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充分地表现了袁老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和充分的课前准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袁老师并不凭借经验行事,他对文本反复推敲,对教材耐心细致的解读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我想这也是任何一名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瑞雪》反思
《瑞雪》是一篇写雪景的文章,作者按雪前、雪时、雪后的时间顺序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壮丽喜人的瑞雪图,展现了雄伟壮丽的北国风光,抒发了人们对瑞雪的喜爱之情。课文重点描绘了下雪时和下雪后的情景,突出雪大和雪景的美,并通过农谚道出这场雪称为“瑞雪”的原因。
在备课时,我想:这是一篇语言优美,极富情感,适宜朗读、背诵的课文。它提供了优美的语言,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给足时间,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品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起一个辅助学生的作用。我力求让学生们多读、读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优美的朗读,激发他们对瑞雪的喜爱之情。所以我把朗读训练作为本课教学中首先任务。
其次,生活在南方的孩子对于北国的冬景没有基本的生活经验,这对理解、感悟课文的语境带来困难。于是我利用了ppt,将一幅幅美丽的雪景图,交替呈现,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很多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同时,我在试讲这篇课文时发觉没有突出下雪后,也就是第三小节重点段落。而将重点平分为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使得教学过程显得有点拖沓。基于此,我又对课件进行了修改,力求突出重点段落,着重让同学理解瑞雪“瑞”在哪里。
在上完课文后,个人感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在各位老师的指导点评下,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原本设计的导入环节略显拖沓。我以提问“你见过雪吗?雪给你留下的印象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意在让学生用简单的话描述大雪的情景,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为后文教学作了铺垫。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反映不积极。经过课后评课,我觉得如果一开始就把重点落在“瑞”字上,以“瑞”字作为贯穿课文的线索,教学目标会更为明确,教学思路也会更清晰。
其次,在字词教学上,我抓了“凛冽”、“笼罩”、“霎时间”、“耀眼”等重点词。在学“凛冽”的时候,播放刮大风的音效声,使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凛冽”的意思;在理解“笼罩”时,我运用了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方法教学;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学习“霎时间”;用“耀眼”造句等各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意。在尤其在感受雪大这部分时,我抓了“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这句话。通过和“傍晚,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山川、田野、村庄都在大雪之中了。”这句话的比较,请同学找出两句的不同之处,并加以理解作者加上“大片大片”、“纷纷扬扬”、“笼罩”等词的原因。这使同学充分认识形容词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
在分析课文时,我分成三大块,即“雪大、景美、人欢”。重点落在“景美”上。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在第一部分“雪大”上花了过多笔墨,所以使得重点不明确。在教第三小节时,时间太仓促,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虽然我也运用了师生配合读、学生个别读、男女赛读、填空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课文描写的景物和景色,同时再配图直观体验这些壮丽景色,但却没有使学生充分体会雪景的美,没有恰到好处地激发他们赞美美好事物的情感。现在想来,如果在体会景美处,在“好一派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的“好”字上做文章会更便于学生理解。这是文章的精彩之句,如果将去掉“好”字的句子与原句比较着朗读,从中悟出“好”字包含的“太美了,太令人激动了”等意思,会促进学生对瑞雪的喜悦与赞叹。
最后是通过理解农谚来体会老农的喜悦,这是个难点,我补充了瑞雪作用的小知识,从而理解农谚,感受到老农的喜悦之情。
回顾这节《瑞雪》,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一节好课是要不断钻研的。这不仅要靠老师对教材的把握,还要靠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对课堂的良好掌控能力。教要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坚持不懈,必须在教学中花大力气进行课后反思,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效地练习,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有效性。《瑞雪》教学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概括语文课程基本特点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展开教学,在语文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贯穿于整个堂课,呈现语文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会听
按照心理学研究,“听”的过程是一个接收、理解、储存语言信息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语言的接收主要指对语言的感知和辨析;理解是指对所表达的意义的分析、领会;储存是指言语信息被大脑理解后进行编码和记忆。所以,在本堂课了解课文内容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听录音,了解课文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听的能力,在 “听”的过程中,接收、理解、存储语言信息。同时,在整堂课中,我也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不插嘴、不抢答的好的学习习惯。
二、会说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口语的应用范围与频率,远远超过了书面语言。说话的准确性、严密性与敏捷性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给学生开口说话的机会成了在教学设计中萦绕我心头的一大问题。在本节课教学中,我的确设计了多处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地方,如理解词语,用“因为……所以……”、把字句、被字句等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同时,也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说话,说说雪停了孩子们可能在雪地中干什么……学生确实在这些 “说”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会读
阅读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而且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是现代文明人在精神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朗读就成了重中之重,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本册教材从第七单元开始,对学生提出了默读的学习要求。本单元训练重点中也有“静下心来,认真默读,边读边思,不断提高默读能力,养成默读习惯”的要求。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安排了两处默读训练点,分别是:
一、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分别找出描写雪前、雪中和雪后的语句。
二、默读第三小节,边读边圈,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课堂中也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朗读中陶冶性情,在朗读中积累文中生动的语言并能够进行背诵。
四、会写
本课的写作结构清晰,分别按照“昨天中午——傍晚——今天清早”这几个时间点也展开写作的。所以,在教学最后,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二年级时曾学到过得两篇课文《雾》和《初冬》,以今年秋游那天早上学生所遇到的那场大雾为契机,展开写的训练。要求学生能够仿照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出大雾天的早上周围的景物的变化以及学生心情的变化,通过写作体会雾的恼人,与“瑞雪”形成对比。
总体来说,本课的教学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教学思路也是比较清晰的,能较完整地呈现教案上所设计的内容,完成初定的教学目标。但通过这次比赛,我还是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对于教材的钻研能力还有待提高。
《瑞雪》一文的篇幅并不长,但可挖掘的教学点却很多。在本次备课中,我明显发现自己对于教材的驾驭能力有多么的力不从心,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迟迟找不出突破点,最后也仅以时间这一条简单的线索简单地教学着。其实文章还蕴藏着许多知识点,如在景物描写中,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而我在这一课堂中却没有引导学生去发现。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教材钻研能力的薄弱确实为我今后的教学敲响了警钟,我会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认真钻研教材,多多研究优秀的课堂教学,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其次,对于课堂的驾驭能力还略显欠缺。
虽然今年已是我踏上三尺讲台的第四年生涯,但一上公开课就手脚发抖的怪毛病还像牛皮糖一样紧紧地缠着我,怎么也甩不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完全放开自我,反而是沉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中,在忘记台下听课的教师的同时,把学生也给“忘”了。所以,对学生的关注度也欠缺了,才会出现把应该留给学生讲的内容让自己给讲光了;才会出现理解“分外”一词意思时,学生讲了“十分”我理解成“时分”而否定学生答案的错误……对课堂的生成问题的处理显得很欠缺,所以课堂气氛也没有原先想象中的那般热闹。我想这过弱的心理素质也必将成为我教学道路阻挡我前进的拦路虎,改正势在必行。
第五篇:语文《鳄鱼的争斗》教学反思沪教版
《鳄鱼的争斗》是三年级新教材中的一篇课文,生动而具体地记叙了德国动物学家在东非的一个火山湖畔,观察到了鳄鱼罗宾和入侵者之间的争斗。后来,他又经过长期地观察和研究,得出了鳄鱼虽然很凶残,但在同类争斗时从来不拼个你死我活,而只是点到为止的结论。因此整堂课是紧紧围绕“鳄鱼虽然很凶残,但在同类争斗时从来不拼个你死我活,而只是点到为止。”这句话展开的。
一、注重词语的理解。
这篇课文用词准确生动,在教学中我以抓住重点词语作为学习阅读的主要方法。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兴风作浪”;运用查字典的办法,抓关键字理解“俗”,理解“约定俗成”;通过自述合并法理解“技不如人”。文中还有许多描写鳄鱼兴风作浪的动词,我则通过让学生在运用中理解积累。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我在培养学生质疑,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通过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特别是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句子进行教学,文中有几句句子准确地表达了“点到为止”的含义,我先引导学生发现句中的矛盾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通过引导、点拨、启发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利用文本,读写结合。
本文中的语言规范、精彩,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更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本文中一系列的动词和句子写出了鳄鱼争斗时的激烈。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观看录像,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鳄鱼争斗时场面,给每个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体会出文本语言的准确、生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抓关键字、词的读,指名反复练读罗宾警告入侵者的语句;教师渲染气氛的引读,学生在理解文本基础上的有感情读……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了解凶残的鳄鱼在同类的争斗中只是点到为止的特点。更促使学生在深情诵读中用心灵和文本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了文本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同类之间和谐共生才是美好的。并且要求学生用上“跃、拍贱、喷吐、血盆大口、吼叫”把罗宾兴风作浪的样子说具体,为学生创设了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机会,使学生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