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野丫头散文

时间:2019-05-15 12:5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山里的野丫头散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山里的野丫头散文》。

第一篇:大山里的野丫头散文

“走吧!八点了。”

“你们先上车,我去买些香纸就走。”

“带那东西干嘛?”他们疑惑不安地问。

“这与爬山无关。”

我们沿冰雪铺成的山路乘车爬行了六十余里,翻过了一座不甚高大的雪山。他们观赏着大雪压青松的奇景,个个惊叹不已,我却兴味索然。

走完山地公路,我带他们翻越三十余里的大雪山。路虽不甚陡峭,然雪海茫茫,积雪没膝,翻越甚是艰难,对于在城市的温室长大的他们,则如行蜀山栈道了。

一路上,他们问东道西:那俯视群峰、直刺云天、雪光熠熠的山峰叫什么?那棵黑干琼枝玉叶如盖似伞的大树是啥树?那悬挂树枝灌木丛中的林立如锏的冰条是怎样形成的?这山里有没有野兽?遇到了怎么办?……问得挺多,我答得简约。

下午四点多,我终于把他们拖到了可以休息一阵的地方了。此时,北风息怒,雪粒不再飞旋,太陽撒下惨淡的光辉,雪光射一出闪亮的银针,刺得人睁眼不得。

我觅到白雪覆盖的那座小小的土坟,扒一开积雪,燃起三枝香,极虔诚地在坟前化起了火纸(这是乡间祭奠死者给他们输送钱财的方式),纸片的灰烬腾空而起,如翩然翻飞的蝴蝶。

我抬头触目雪光闪烁的神鹰奇喙,恍惚间,我感到有位身着彩衣的八九岁的孩子翩然而至,她好像说:“那奇喙就是我幸福的所在,你不用给我化纸钱了。我生活得非常快乐,那里没有贫穷……”

朋友禁不住盘问:“里面埋的是什么人?你如此祭奠她?”我不得不给她们讲述那个凄美的故事了。

二000年冬月的一天,风雪漫天,我骑车接人。路上积雪,最薄之处也有半尺多。风很狂,雪借风而恣意挥撒。我皮衣皮裤皮手套,头盔一带,风雪奈我不得。两个轮子加两条腿,九点出发,十二点多就到了目的地。

那里不见人迹,不见人烟,几分恐惧悄然入心。不一会,风停日出,云收雾敛,空旷寂静的山中,玉树静植,雾凇堆叠,银装素裹,分外妖饶。等待得无聊的我,时而一团一雪远抛,时而摘取灌木丛中悬挂的冰锏做标一槍一四处投射。

不意间,雪坡上飞来一群红嘴山雀,它们跳着叫着到荆棘丛中觅食,静寂的大山顿时有了生气。

这不常见人的东西竟视我为乌有,蹦着跳着向我袭来,似与我逗乐。我踏着没膝的积雪去追赶它们,赶一段,走一段,不赶不走,真像一群调皮的孩子,丝毫没有畏惧我的意思。我不小心而重重地摔了个牛滚坡,它们唧唧喳喳地嘲笑我。

这时,忽然听到“咯咯……”的笑声,甚是天真。继而,又传来了咩咩”的叫一声。我颇为惊奇,罩眼瞧去,在我不远处站着一位八九岁的小姑娘:布片包裹的脚上穿着草鞋,下一身着一条漆黑的红绒裤,上身是一件遍体开花的棉袄,蓬乱的头发下是张黢黑而皲裂的脸,闪动的双眼充满了惊疑。她见我走近,两眼怪异地看着我,两脚不停地一搓一动着,把黑而开裂的食指塞一进嘴里咬着。

“小姑娘,住哪呢?”她见我满脸微笑,不像坏人,将手向南边的山梁上一指——“山那边。”“有水喝吗?我吃了雪,嗓子沙哑难挨。”她虽有些迟疑,但还是把我引进了她家。

家是一间草房,走进柴门,摆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垮了半截的土灶,灶上唯一一口锅里正煮着猪食,火舌从垮的那边探出头来迎接我。灶后是张木棍支铺的床,床上铺着厚厚的麦草,床上堆叠着破如油渣的被子,没有折叠,也无法折叠。小女孩没啥不好意思,大概她不曾走出大山,不知富户人家的床何等模样。

她麻利地洗茶壶烧水。屋里没有可坐之处,以树枝为脚的柴凳上积满了灰尘,我是坐不下去的。我自己动手拭去门前木棒上的积雪,曲身坐着。

我招她坐在身边拉起了家常。“你家几口人?”“五个人——爸爸、妈妈、奶奶、姐姐和我。妈妈是哑巴,奶奶是瞎子,姐姐今年十三岁,她嫌家里穷,到西安打工去了,她今年回来,没在家住就走了,她说她永远不回来了。”“你爸爸呢?”“到河南矿山挣钱去了,去年断了一条腿,成了跛子。”

我很凄然地说:“你上过学吗?”“上过,三年级就被老师赶回来了。”“为什么?”“家里穷,交不起学费,老师把我们赶到门外,我就回来放羊了。”幸好我没有暴露身份。“如果我让你去读书,去吗?”“不去!老师光打我们,我交不起钱,我不去!”她说得有些愤愤然了。

我也有些不平,老师为什么这样呢?后来我才知道,离她家二十余里处有一所初小,老师是一个每月只有百余元的代教,她把钱都垫作学生的课本费了,他也是艰难度日,我的怨愤涣然冰释,油然而生敬意了。

“你放了几只羊?”“五只。”“这么好的山场,为啥不多养些呢?”“买不起。”“那五只是你家买的吗?”“不是,是乡镇府给的。”看来,人民zheng府的春风还是吹到“玉一门关”了。

她与我渐渐熟了,言谈举止随和多了。她突然跑回去,爬上楼,拿来了半升核桃和栗子要我吃。她爸爸不在家,又如许家境,我怎吃得下去,但肚子不允许我客气。我吃得有滋有味,栗子甜得透心,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激。

我俩聊着吃着。“你吃蜂裂吗?”她偏着头问。不待我回答,就拿了筷子向屋檐下奔去了。她熟练地打开蜂桶,夹出一大块金灿灿的蜂裂,殷勤地递给我:“这就是蜂裂,很好吃!”我哪好推却,便拿出抓蛇的胆量,十分小心的吃了起来:“甜,好甜哪!”我赞到,她笑了。

太陽照在蜂裂上,突然,我的上唇被针刺了一般,瞬间就肿得光亮了,原来被爬出来的蜜蜂蛰了一下。小姑娘见状,云雀似的跑到房后,扒一开积雪,采了几片野生葫芦叶对我说:“用这个糅一搓一敷在上面,一会就好了。”我不大相信其灵验,但孩子的美意,岂能拂得。我一搓一了汁液,抹在唇上,疼痛顿失。

太陽收山了,告别小姑娘。我摸一摸口袋,不曾带钱,如何谢她——告诉她我的地址、姓名,让她父亲回来后找我,但没有暴露身份。我想,如果她知道我是老师,我俩建立起来的友谊恐怕就要毁于一瞬了。

次年三月,她果真同她父亲一块来了。她在学校到处转悠,对那些唱歌的孩子羡慕极了。我劝她上学,她心有余悸,回绝得很坚决。

为表达谢意,我出五百元钱帮她买小羊,小姑娘高兴地说:“这下我有新衣服穿了。”这点奢望,我立即满足了她。

送走父女,我如释重负,遍体通泰得似幽兰植体。

两年后的腊月初一,她父亲派人送信给我:孩子摔死了。那天,大山也铺了厚雪,一百多只羊因饥饿在雪中狂奔觅食。小姑娘害怕羊窜到国有林毁林被罚款,就拼命追赶,不幸跌入山谷,撞冰而亡,身上多处骨折。第二天她才被父亲从山沟里抱回来。据说那夜羊没有回圈,在山谷守了一一夜——多有灵性*的羊啊!

草葬了小姑娘,我的心沉重得如同搁置了一座冰冷的大雪山,压得我喘气不得,而且冰凉透骨。我的心痛彻肺腑,如同蜜蜂刺了一般。我愧疚异常——如果不帮他扩大养羊规模,她会夭折吗!有人说:时间可以使人淡忘一切,可事隔数年,时间不但没有抹去我的自责和痛苦,反而更加刻骨铭心了。

苍天啊!你不会让那可怜的小女孩在天国受冻挨饿吧!天国的老师不会拒绝穷人的孩子上学的吧!

听了我的故事,朋友们嘘唏不已。

第二篇:大山里的园丁

大山里的园丁

——屯昌县乌坡中心校民族教学点 李修雄

本人从事教育工作18年,担任班主任工作18年,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乐于奉献,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屯昌县乌坡中心校民族教学点。教学点位于乌坡镇芽石铺村,地处山区,几乎与世隔绝,通往学校的道路,汽车无法通行,需要步行才能到达。这个教学点是乌石坡村委会16经济社中三个自然村的黎苗同胞孩子上学的地方,在这一个条件艰苦的地方,我一待就是18年,一教就是18载,自1993年9月开始,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苗寨黎村,没有离开过这里山山水水,更没有离开过这里的苗娃黎娃。

大山的孩子让我留下来

1993年,怀着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也为了实现自己教书育人的梦想,我走进了屯昌县乌坡中心校民族教学点。我早就听说这里条件非常艰苦,自前任老师退休后,就没有老师再愿意来这里执教。一开始,我只是抱着先去看看的心态来到村寨,可是,当走进村寨,这里生活的艰辛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想,我的心一下子凉到了谷底。然而,苗寨的孩子们看到有新老师的到来,全围了上来,不知是好奇还是惊喜,然后他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向我询问起大山外的世界。特别是当我从孩子们的眼睛中感受到这里的孩子对学习、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外面世界的无限好奇后,我犹豫了,我说服自己:为了山区的孩子,为了山区的未来,一定要留下来。

谁曾想,这一留就是18年。这么多年来,我心怀责任,辛勤耕耘,即使历经苦痛也不放弃。

记得那是2001年的一天下午,学校里来了一位陌生人,我觉得有些奇怪。因为之前我曾听别人说起一件事情“王仕兴的父母想要把他卖给别人”,难道这个人就是想要孩子的人?我主动上前与这个陌生人攀谈。开始这个陌生人并不承认这个事情,但经过我旁敲侧击,耐心的询问,他最终说出了实情。我对这个陌生人说:“如果是你的孩子,你舍得把他卖给别人吗?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并且你们这样的行为是犯法的,就不怕我报警抓你们”。听到这些,这个陌生人有些犹豫,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将被拐卖的小男孩被我及时发现和制止,因此也得到继续快乐生活和上学的机会。

我还记得2005年夏季的一天中午,在家访返校途中,暴雨突至,山路更加泥泞不堪,我为了能在下午上课前赶回学校给孩子们上课,冒雨赶路,不想却连人带车摔下了小山沟,摩托车摔坏了,衣服摔有破了,人也摔伤了,但我仍坚持赶回学校,给孩子们上课,望着课堂上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好像身上的伤痛也减轻了许多。

2006年3月的一天夜里,我的胃突然像针孔般疼痛难忍,当地有位乡村医生建议到当地医生进行治疗,但为了不耽误孩子们上课,我忍着剧痛,坚持上完了早上的三节课。直到临放学时,病情急剧恶化,我无法再坚持下去了,才叫村民帮忙,送我到乌坡镇医院治疗。经过及时手术,我终于脱离了危险。手术后第四天,我就坐不住了,为了不影响学生们的课程,我决定办理出院手术,回到学校去。可医生护士个个都不同意,我只好以种种借口说服了他们:“我不能因为我一个人耽误整个学校学生的课程呀!”医生护士拗不过我,只好让我提前办理出院手续回去学校。回到学校后,虽然病情有所反复,但我还是咬牙坚持,我不再休一天的病假,全身心投入了忙碌的教学工作之中。面对家长和学生的关切询问,我也总是说自己已经病愈,没什么了……

18年来,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我都毫不动摇,为了这里的孩子们,我一定要留下来。苗寨的父老乡亲都说“李老师就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是我们大山里的园丁”。

我的心愿是让孩子们走出去

芽石铺民族教学点有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各一个班,总共21名学生。我一人承担了该教学点所有的工作,即是老师,又是班主任,即教语文又教数学,还教品德、音乐、体育、美术……受条件限制,三个年级全为一个复式班进行教学,每天我轮流为三个年级的同学讲课,讲完一年级数学的例题,布置了课堂练习,马上进行二年级的教学……如此循环往复。在旁人看来,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能正常运转,学生能正常上课,就已经是很不错了。可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我常在心里告诫自己,我不仅要把所有的课程教完,更要把所有的学生教好。教学过程中,我认真备课、按时上课、按量布置作业、及时批阅、加强课后辅导。工作的间隙,利用有限的时间查资料,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并付诸教学实践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

由于我所在的教学点地处民族地区,苗寨、黎村的群众讲的都是苗语黎语,普通话很多人根本就不会讲,既使是当地的海南话方言,懂的人也不多,所以为了能更好地和家长、孩子进行沟通,也为了孩子们能更好的学习,首先我要解决的就是语言问题。我用普通话跟学生上课,下课就让学生们教我讲当地方言,平时有空就到村里和大家拉拉家常,这样一来,使得学生、家长和我有了一家人的感觉,都和我成了好朋友。虽然我的方言已经讲的很好了,但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都尽量用普通话授课,并鼓励学生们多讲普通话。

一份耕坛,一份收获,在我的精心培育下,通过学生们的不断努力,在同年级、同学科比赛、竞赛中,我的学生都获得过好成绩。例如在2005-2007学,我的学生参加乌坡中心校区竞赛,一年级学生陈业友同学获得全中心校语文科第一名,数学科第二名,双科总分第一名;黄朝贵同学也获得二年级语文第二名,数学科第一名,双科第一名。也许很多人觉得这些成绩微不足道,但对于全村只有318人口的偏远少数民族小村庄来说,这是多么来之不易。

功夫不负有心人,18年来,我的学生一批一批地考到外地读书,最后通过不断学习都考上中专和大学。学生赵进妹、赵春花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师范学校;吴丽蝶、陈业友、赵阿墙、赵阿欣、赵秋妹等五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县重点中学。我也实现了让苗寨孩子走出大山,接受更好教育的愿望。

黎苗乡亲需要我

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深感受到要教好学生,首先要教好父母,只有父母重视教育,孩子的教育才能够得到重视,这是我总结出的一个经验。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开始在村里办起了成人扫盲班、家长学习班。我还帮助群众购买书籍,并利用空余时间组织群众读书看报,教群众学习文化、学习科学技术,在我的不断努力下,村里已全部消除了文盲。我还用唱歌的方式大家学习普通话。现在,在山寨的田间地头,常常能听到村民嘹亮的歌声,群众通过唱歌的方式,既放松了心情,又学习了普通话,还能通过歌曲了解外面多彩的世界。我积极为村民办好事、实事,并带领村民走访政府各部门,寻求政府的帮助,特别是2003年,在县民宗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解决了苗族同胞的交通、照明等具体实际问题。

近几年来,新闻媒体广泛传宣了我的事迹,与此同时,海南省教育厅也为教学点送来校服,海南民生管道燃气公司“蓝焰”志愿者也给教学点送来了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品,社会各界也发起了对贫困少数民族学生的帮扶行动。

因为自己的努力工作,以及取得的成绩,我不仅得到当地群众的赞誉,同时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1994年——199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屯昌县先进教育工作者,2006年被屯昌县乌坡镇政府评为先进教师,2007年被评为屯昌县优秀教师,2009年被乌坡镇评为先进教师,2011年被评为屯昌县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6月,海南日报以《李修雄:山里孩子需要我》报道了我的事迹;2011年6月21日,海南电视台《直播海南》栏目以《琼崖先锋:李修雄——坚守大山18年》视频报道了我的先进事迹。

因为有付出,我获得了回报;因为有太多的爱,我也产生了眷恋之情——这里的孩子离不开我,这里的群众离不开我,这里的寨子离不开我,这里就是我的家!

第三篇:大山里的护林员

大山里的护林员---老雷

在阳山县与韶关市乳源县交界的南岭山脉有一颗熠熠生辉的绿色明珠,它就是有“物种宝库”之称的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龙潭角管理处。走进南岭,放眼一望,满眼绿意,侧耳一听,尽是鸟儿动听的歌声。这里物种相当丰富,是地球同纬度不可多得的一片绿洲,自古以来,南岭就成为珍禽异兽的王国,这里保护着国家珍稀植物伯乐树、福建柏等,一级保护动物云豹、黄腹角雉,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黑熊等,据专家说,南岭保护区是华南虎目前最为理想生存场所之一。

而看管这近9万亩林子的“守护神”则是龙潭角管理处18名护林员,雷用广是其中的一位,他年近50岁,虽然并不老,但头已谢顶,古铜色的脸上刻满了细细的皱纹,显得沧桑而又衰老。老雷的父亲是保护区前身—阳山县秤架林场的老职工,他从小就在这里长大,熟悉这里的每一个山头,每一道沟,每一棵树。父亲退休后,他顶职做了一名护林员,几十年来,他爱岗敬业,矢志不渝,扎根山区,埋头苦干,认真履行职责,风雪不改巡山护林。身为巡护班班长,他以身作则,带动队员,为保护好广东“水塔”立下汗马功劳。他被群众誉为林区“守护神”、“活雷锋”。

爱岗敬业,不畏险阻

雷用广,从字面上解释,就是“用途广泛”,据说他父亲为其取名也是这个意思,而在现实生活中,他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一身多艺,不仅会修车、会架索道、还会做生意,80年代中期曾做过秤架林场六华里工区工区长,80年代末下海经商几年就腰缠万贯,如果继续做下去,肯定是一个小老板。当时他的家人劝他将生意做大,但他就毅然拒绝亲朋好友的劝阻,义无反顾地回称架林场继续干起护林员,他曾动情地说:“我离不开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他确确实实把这片林子当成自己的“心肝宝贝”。他每天要巡山三次以上,遇到盗木或盗猎者,总是毫不留情的处罚。一次,一位熟悉的朋友瞒着他请了二、三十个瑶胞在保护区与天井山林场交界处砍竹子时被他发现了,他指着朋友的鼻子义正辞严地吼道:“保护区一草一木都不能动,砍竹子是违法的,我们必须依法处理,再好的朋友也不能例外”。当即,他将情况向领导汇报,朋友受到了严厉的处置,最亲密的“朋友”瞬间形同陌路。在保护森林资源多起执法行动中,他刚正不阿,因此得罪了不少的“各路神仙”,有人曾扬言要打他一顿,挑了他的脚筋,但他不惧威胁,继续护林,先后大胆处理了十多起大大小小的破坏森林资源案件。

主动请缨,扎根偏远

分水坳管护点地处阳山县与韶关乳源国道323线交界处,海拔1200米,曾被人戏称是我省最高级别“管护点”。这里常年云雾笼罩,交通虽发达,但位置偏僻,山顶上就“孤零零”的一幢楼,前不挨村,后不着店,条件艰苦可想而知。在这里上班,首先要经得起寂 寞的煎熬,每天面对的就是十万大山。2006年,分水坳管护点建成并投入使用,但在安排人员时却出现了一些小波折,没有几个人愿意到分水坳值班。当时有人说“分水坳道班就是因为偏僻才搬离,谁愿意呆在哪个鬼地方”。第一批安排人员公布不久就有人找领导寻借口不想去分水坳上班。在这个事关稳定“军心”紧要关头,年近50岁的入党积极分子雷用广挺身而出,主动请求到分水坳管护点带班。在他的带领下,分水坳管护点很快就进入运转状态,成为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堡垒”。

巡山护林,不留死角

分水坳管护点地处两县交界处,车辆多,流动人口多,特别是痴呆人员特别多,有时甚至成群结队。因为偏僻,盗伐、盗挖、偷猎行为也很猖獗。因此,该地区护林防火形势相当严峻。为落实巡护责任,管护点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每人负责一个片的巡山防火任务。雷用广身为班长,他主动承担了最偏僻的地段,每天清晨他都要背上水壶、柴刀,沿国道323线及开辟的林道巡查,他巡查时格外细心,尤其有人走过或坐过的地方,他都要仔细看一看,看有没有遗留烟蒂之类的火种,他有个习惯,只要看到地上有烟头,不管是燃着的,还是熄灭的,他都会上前去用脚踩一下,有人问他为啥这样,他憨憨地笑着说:“没办法,习惯了”。本来单位根据工作实际专门给他配了一辆摩托车,但他一般不轻易动用,他说骑摩托车不方便,进入林道全靠一双脚,摩托车去不了。老雷说,平均每天都要走二三十里路,走累了,就找个地方坐下歇一下脚。一个月下来,他就磨穿了一双解放鞋,两 年下来,他磨穿的鞋子堆成了一大堆。为提高群众森林防火意识,他经常提醒过往车辆司机、乘客不要往车外丢烟头,耐心向大家宣传森林防火知识及保护森林的重要性。由于流动的痴呆人员多,除了白天工作外,晚上他都要加班加点沿国道巡查,每天下来的工作量达12个小时。曾有人跟他说“干工作要不要这么卖命”。他一脸严肃说道:“黑衣佬这么多,我哪能睡得着”。“这山一烧起来,就没得救啊”。除了巡查外,分水坳管护点还承担嘹望台工作,每天十次自己上楼顶嘹望周围林区情况成为他雷打不动的工作规律,在天气干燥森林防火戒严期,他叫其他队员中午休息,自己却上楼顶嘹望,因为楼顶设有遮挡物,无情的紫外线将他的脸膛晒得黝黑,几乎成了古铜色,因此,每次回家,老婆都心疼的不得了,他却幽默地说:“这是男人健康的标志”,妻子听了哭笑不得。

危急时刻,冲锋在前

为增加扑火应急能力,阳山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在龙潭角管理处辖区成立了阳山县森林消防第三中队,由指挥部钦点雷用广任中队长。每天工作很辛苦,但只要接到扑火命令,他立即雷厉风行带领队员奔赴火场。2006年10月份,天气异常干燥,阳山各乡镇火情不断。已经连续奋战三天三夜的他回到家里休息不到3个小时,电话又无情地响起来。指挥部通知他带队到另一个乡镇执行扑火任务。妻子看着他满是血丝的眼睛和疲惫的身躯,就故意把手机关掉,可是十几分钟后,就有人跑到他家里通知他,听到“打火”,他一骨碌爬起来,到处找手机不到,最后老婆出声了,“雷用广,你要不要这么拼命,这些领 导也真是,人家才睡多久”。听到这话,雷用广勃然大怒,“火情就是命令,要是烧掉你家的房子,你会怎样?”妻子听了,委屈的哭出声音,半个月都没有理睬他。其他队员接到命令后,懒洋洋地睁开惺忪的眼睛,嘟咙道“唉,又要去打火”。由于劳累过度,体力透支,队员一下子提不起精神,当时规定15分钟集中时间一下子拖了半个钟,要是平时,他一定会大声训斥队员,但是这次他也动了恻隐之心,动员大家打起十二分精神重新投入战斗。由于每次打火他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其它队员纷纷向他看齐,队伍战斗力很强,他用自己的言与行带出了一支真正“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扑火铁军,有些领导曾戏谑道:“雷公一到,火魔就跑”。这些年来在阳山县扑灭森林火灾的攻坚战中,大部分都是雷用广同志率队扑灭的。

救死扶伤,美名远播

2002年4月,深圳市高尔夫健身俱乐部一行8人分载三台车行驶在由深圳往韶关的途中,在途经323国道秤架林场龙潭角路段时,由于操作失误,其中一台车突然越过公路直栽下落差近250米的山谷。事故发生后,车队随行人员迅速赶到秤架林场申请救援,林场闻讯后,立即组织十几个护林员奔赴出事地点救人。当时天灰蒙蒙的,毛毛细雨下个不停,道路泥泞不堪,进山路到处荆棘密布,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由于无路可走,救援人员只好沿出事车辆划出的线路艰难前行,等找到出事车辆及人员时,3人当中已有2人当场气绝身亡,只有1名伤员还在不断呻吟,呼喊救命。如何救人,沿原路直上,近250米落差的陡坡将人拉上谈何容易,唯一办法是沿山谷劈一条路 直达秤架乡府电站。于是一部分人劈山开路,雷用广二话没说,背上伤员就走,当时,路非常崎岖难行,路面又滑,不负重已是举步维艰,何况背上近160斤的重伤员,汗水与伤员伤口不断渗出的血水混在一起,浸满了他的衣襟,有些地方难以通过,他硬是趴在地上,一步一印爬过去,脸、手、脚和衣服被荆棘划破了,他全然不顾,在有些空旷地方,他甚至一路小跑。事后问他为啥那么拼,简单的他只有那么简单的一句话:“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救人要紧”。以上一幕只是雷用广多次助人行动中的一次,他早已被林区群众公认为新时期典型的“活雷锋”。

雷用广只是一个普通的护林员,但他用对工作热爱与执着,对同志的坦诚与爱护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和上级领导的褒奖,他和他的同事们正一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保护南岭生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凯歌。

龙管处王旭供稿

第四篇:大山里的邮递员

大山里的邮递员

主持人:在城市里人们已经很少通过邮递员来传递信息了,但在大山深处,一些通讯还不是很方便的地区,书信还是人们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而这种沟通需要一座桥梁。在周至县板房子乡的街道上,乡邮政所的惟一一名职工马晓军就用他十几年的时间,为山里的人们了解外界架起了一座座的桥梁。

解说:板房子乡距离周至县城76公里,是西安市西南边缘的一个乡镇,夹在山岭当中的街道普通的不能在普通。但就在这里,一位名叫马晓军的年轻人却监守着,因为他是西安市周至县板房子乡邮电所唯一一名职工。

(马晓军整理报纸、信件)

解说:马晓军,周至县陈河乡人,今年31岁,他担负着板房子乡和厚畛子镇方圆1318平方公里范围内,23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的投递任务。

马晓军同期:当时家里比较穷,上完高中就没再上,女朋友在师范上学,给我写了封信,寄一件毛衣,给我把信写了之后,我一直没有收到。她那次在村子口口那块等了整整一天,也没等到。第二次见面之后就产生了一些小误会。

解说:1996年,当时只有20岁的马小军成了周至县板房子乡的邮递员。也就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干好这份工作,把每封信都按时投递到收件人手里。

马晓军同期:虽然事情不大,但不能细想,那次要是一个通知书呢?再没送到,把人才就误了。从那之后,我就产生了个念头,把每

封信、报投送到人手。

解说:现在山里的村民不会再为收不到信而发愁了。时间一长,他们也和马晓军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要是自己不在家,他们就会给门上留个缝,让马晓军把报纸或者信件塞进去,以免空跑。

(马晓军送报人不在,从窗子塞进去)

庙沟村村委会主任杨启智:你像我们这里没有电视,也没有电,全靠报纸,才能得知外界的信息。像前段时间的十七大,如果没有报纸,我们就得不到这方面的信息。

解说:而在刚参加工作时,马晓军是骑自行车送信、送报,但因为路程太远,想要在当天就把所有的信件都投递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为了不耽误送信,让山民及时收到信件报刊,他咬牙借钱买了辆摩托车。但由于当时路况不好,买的摩托车只能在国道上跑,只要离开国道,摩拖车就失去了作用。

马晓军同期:第一辆摩托车是97年买的,三天两头坏,路也不好,石子多,车胎动不动就被划破,到厚畛子一趟就补了6次车胎。

解说:几年下来,马晓军已经骑坏了两辆摩托,现在的这个摩托已经是他的第三辆车了。虽说现在的路况比以前好多了,但很多时候,送信还是得依靠步行。

马晓军:上不去的时候,车寄到这里,人给上走。记者:那把这些都要拿上?马晓军:为了安全起见,把这要全部拿上,害怕别人拿去。

解说:按照规定,马晓军上一天班就可以休息一天,但为了保证把每一份邮件、报刊在第一时间送到用户手中,他放弃了休息,把邮

件分为两部分,一天跑板房子,一天跑厚畛子,每天最少都要走上近60公里的山路。

马晓军同期:离我们所最远的就是厚畛子,离板房子乡最远的就是太平和村和青河村。青河村就是早上8点半出发,两三点才能到,返回来之后就是晚上6点了。

解说:由于每天早上出去,又常常晚上才能回来,加上要背信件和报纸,所以每天的午饭就成了问题。

马晓军同期:最早刚去的时候,骑自行车,骑不动了就推,推不动了就在坡上找野果子,到厚畛子的江耳坪那块,有个小水沟,那块有个桃,把桃摘下来在水沟里洗,蚂蚁也爬过来吃,人也吃。

解说:每天陪伴马晓军在邮递路上的不光是摩托和邮件,还有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由于山区的气候多变,很多山坡都被雨水泡松,2005年,在去给厚畛子送信的路上,如果不是他机灵一些,他差点就被100多立方的滑坡埋在了底下。

马晓军同期:前边还有两个骑摩托的,上头已经往下掉石头呢,我说别过去了,那个不听,头里那个过去了,中间那个刚走到塌方那块,就往下掉了几个大石头,他熄火了,我就呐喊,捏紧离合往后退,刚退到离塌方十来米的时候,上头塌了100多方,把那个吓傻了,我喊了10来分钟没反应。

解说:危险并不止这些,马晓军骑摩托车送信时曾被8头从山坡上冲出的野猪撞翻受伤,也曾在山路上躲避过几十条1米多长的毒蛇,虽然历经艰难,但是11年来,他所送的信件没有一件出现过差错。

村民同期:这基本上都不缺,每一份每一期都给我们送到了,如果他不送那就麻烦大了,在不送的话,有时候得跑到马召镇、到县城去。

庙沟村村委会主任杨启智:现在是今天的报纸明天就能看到,原来是半个月、20天才能看到,现在最迟一天半就能看到。

解说:这十来年的邮递生涯,让马晓军和山里的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时趁着休息时间,他总会应给村民读读报纸,让他们也知道大山外边的事情。马晓军赢得了村民的赞赏,但他也不是没想过放弃。

马晓军同期:大小伙干那事,能挣几个钱?还不如出去打工,也有离开的念头。但一想山里头人确实可怜,看老百姓那种期盼的眼神,咱就把那干下去,虽然说没有那么辉煌,平平淡淡的,但再平淡也得有人干。

主持人:虽然西汉高速的通车,让板房子冷清的环境更显得冷清,但马晓军平淡的工作却不显得平淡。据记者了解,就在周至县,类似于马晓军的邮递员还有8名,他们都在年复一年的为山里群众服务,让山里的人了解外界,我们也祝这些架起山里与山外沟通桥梁的人一路平安。

一个人一辆车 他承担着1300多平方公里范围邮件投递任务 送信件投报纸 他架起了山里人与山外沟通的桥梁 敬请收看本期零冷手摸沸点 大山里的邮递员

第五篇:大山里的感动

大山里的感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来到巴山工务车间,我切身体会了李白诗中的这一描述,巍峨的群山,陡峭的悬崖,一条进山的公路犹如一条长蛇盘旋在群山之间,在这大山深处驻扎着一批养路人,他们默默地在这里工作着,养护着那条从群山的胸膛中穿行而过的铁路。

这是一条被日本专家判了死刑的铁路,恶劣的自然环境,复杂的地理条件,让这段铁路的养护变得犹如攀爬蜀道一样困难,可是巴山养路人却用他们坚强的意志,艰苦的奋斗,无私的奉献将专家眼中的“不可能”变为了“可能”,硬生生将一条“担心线”养护成了安全“放心线”。纪录片“巴山路魂”真实再现了第一代巴山人艰苦奋斗的场景,每一位观看者都感动的热泪盈眶。没有现代化的养护机具,他们就用撬棍一点一点的拨道、改道,用道镐一镐一镐的捣固,每一寸线路都浸透了他们的汗水,整齐嘹亮的号子声让大山都为之震颤,隧道里阴冷潮湿,空气混浊,为了整修病害,他们长期在里面忘我的工作,恶劣的环境无情地摧残着他们,致使他们患上了关节炎等疾病,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工作,他们早出晚归,为了不耽误干活,中午就在路边啃几个干馍。火车轰鸣着开过这条线路,支撑火车安全前行的已经不是钢轨,而是巴山养路人的脊梁。

艰苦的生活环境没有难倒坚定乐观的“巴山人”,他们引山泉、办磨房、开荒地,解决吃水吃饭问题,移石运土,修建道路,生活条件在他们的努力下一点一点的改善;他们不甘心整天与寂寞为伴,就在乱石滩中修建了篮球场,开办自己的运动会,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他们真诚的去帮助当地村民,为他们修路筑桥,路地关系相处的十分和谐。

“巴山人”懂得工作也更懂得生活,通过几代“巴山人”的共同努力,现在巴山车间职工的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他们在解决“温饱”之后,巴山人又开始了更高的精神追求,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建设自己的生态园,他们将自己的书画刻印到生活空间里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的歌声和动听的音乐让大山不再寂寞,每一件废旧工具在他们的妙手下变成了一件件美丽的工艺品,他们业余生活的高雅、丰富让人感叹。

通过对巴山车间的参观学习,我深深地被巴山精神所感动,当代养路人的工作生活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在安逸环境下我们却缺乏了老“巴山人”的拼搏奉献的精神,增长的却是更多的抱怨和畏难情绪,学习巴山精神,有助于我们继承老一辈人的优良传统,作为一名新入路的新工,在学习了巴山精神后,更加坚定了我献身铁路的决心。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半天的学习转瞬即过,在回来的路上,我开始用心去观察窗外的风景,在巍峨的群山之巅,阳光正在普照大地,不由得我又想到了巴山精神,有了阳光的普照大地才会变得生机盎然,有了巴山精神的传承,才能确保我国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

下载大山里的野丫头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山里的野丫头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山里的呼唤

    大山里的呼唤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张玉玲,今年刚满13岁。 因为家里穷,爸爸妈妈常年都在广东打工,一年也只不过回来一两次。张玉玲也就......

    大山里的快乐

    大山里的快乐 从我懂事的那天起,我就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去母亲河——黄河的源头看看,看看那里的山,看看那里的水,看看那里同龄的孩子们是怎么生活和学习的。 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着......

    大山里的呼唤

    《大山里的呼唤》观后感 学校:琅琊完小 在2011年7月17日,我观看了少儿频道《飘扬的红领巾节目―――大山里的呼唤》后,节目中校外志愿辅导员温玉娟讲述了关于张玉玲小朋友的故......

    山里的歌优美散文

    一横吹是笛,竖吹是箫。只有这朴素的乐器,才能吹奏出优美的山歌。诱人的音色是山里人的情怀,表露的正是耿直的话语和真情实感。优美的山歌如同生长在山里的情物,横竖都来自随意生......

    大山里的课改

    大山里的课改 靖安县水口乡桃源小学 熊自文 办公室里,闲暇之余,同事们一起聊起了亲身经历的教育大事记,回忆起自己的经历,最大的经历莫过于课改的实施。 十年课改,带给我们老师的......

    大山里的红灯笼观后感

    观《大山里的红灯笼》 今天,我在学校看了话剧《大山里的红灯笼》很有感触。 剧中的小孩郑天宇家住在城里,由于天宇不听管束,不好好学习,爸爸将他送到了大山里。大山里生活水平差......

    大山里,用心播种爱

    大山里,用心播种爱 巫山县骡坪初级中学冯艳 “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是平凡的,特岗教师则是平凡中的平凡。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绿......

    《大山里的孩子》读后感

    2008年2月22日,也就是今天。我坐在温暖舒适的屋子里,读了一篇名为《大山里的孩子》的文章,让我明白了很多。读完全文,那一幕幕生动的画面却还在我眼前缭绕:他们在求学途中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