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药教学反思
上完鲁迅的小说《药》,我离开教室,问自己:这堂课,我讲了些什么?讲清楚了没有?学生有没有收获?我的教学到底有多大意义?
每每问之,没有喜悦,只有沧桑之感:在讲台上“身经千战”的我,为什么还是不能出彩?
讲课中的失误,记录如下:
一、先入为主,是错误。
为了吸引学生听讲,在导入新课时,我讲了小说的写作背景。讲光复会,讲徐锡麟,讲秋瑾,也讲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讲得似乎有声有色。其实,这样讲,没有必要,有提前披露小说主题的嫌疑。
导入新课,不能直接给出结论,要隐藏;不能枝枝蔓蔓,要简洁。最好的方法,是开门见山,直奔课题。
二、板书字词,有失误。
一个字,写错了,“瘐毙”的“瘐”,我写成了“瘦”。一个字,书写不规范,“感冒”的“冒”,应是上大下小,我写成了上小下大。
三、贪多求全,适得其反。
夏瑜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他的悲,体现在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学生只找出了三个,我着急,想启发他们,可学生一头雾水,课堂卡壳了。
其实,这八个方面,没有必要让学生找全。找出一部分,只要让学生明白,夏瑜脱离了群众是孤单寂寞的,就可以了。
四、板书杂乱,不连贯。
《药》是双线结构(明线和暗线),从并行、相交到相融,它们环环相扣,非常清晰。但讲课中,我的板书是随机的,没有做到“板书跟着分析走”,断桥了,不吻合,两张皮。
五、点评课本剧,语言乏味。
学生很努力,他们精心编排了课本剧,演绎得活灵活现,趣味盎然。我点评时,演出中的优与劣,分析不到位;并且语言乏味,不够煽情,缺乏感染学生的力量。
六、思想教育,没有针对性。
1919年,那个社会生病了,鲁迅开出了药方。作为人,我们经常患有哪些病,应该怎样医治,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还有,鲁迅的忧国忧民思想,我也没有很好地濡染学生。
失误,失败,当警醒!
第二篇:药》的教学设计
《药》的教学设计
重庆市开县德阳中学廖仁华 设计意图
试图打破小说传统的教法,从小说名“药”入手,挖掘几个立意新的视角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学习和把握小说《药》。让学生明白学习有法,又无定法,要善于动脑思考,探求认识事物的新方法。设计提要
鲁迅的小说《药》,其名乃具深刻的含义,我的设计就以“药”为突破口,其中分三个角面展示,即:无效的痨病药,无效的革命药;有效的救国方。简言之,两服(无效)药,一服(有效)方。设计实施
一、无效的痨病药 理解要点:
1、谁得痨病:①小说中刻画了一个痨病人,那便是华小栓;②“痨病”一词都很忌讳,康大叔却不讲忌讳,痨病一词就从他嘴讲出(分析康大叔“粗鲁”的特点)。
2、奇特的治病药:世之常理,有病就该拯治,老栓夫妇为了给小栓治病,举家所蓄换回了一服奇特的药,那药是什么?如何而来?这服药贯穿了小说全篇,小说如何以“药”为线索布局谋篇的?
【明确】①给小栓治病的奇特药是人血馒头,是蘸满革命烈士夏瑜之血的馒头;②“药”是老栓用血汗钱从康大叔手中高额换来的(引导学生阅读小说中对应描写康大叔的地方,分析康大叔凶狠、蛮横、贪婪形象);③小说以“药”为线索,按“买药—吃药—谈药—药无效(上坟)”布局谋篇,形成了小说严谨的结构(给各部分加小标题,理清小说“明线”结构)。
3、奇“药”无效:人血馒头能否治病?
【明确】回答是否定的,而小说采用了两种方式回答。一种是明答,见小说最后部分,华大妈给小栓上坟,说明“药”无效,小栓已死。另一种是暗答,小说紧扣痨病特征“咳嗽”,先后着笔六次,其中服“药”后,“咳嗽”次次加重,暗示“药”力无效,小栓日近死亡。【点拔】小栓的死是必然的,是康大叔用软刀杀害的结果,他不但用软刀杀害了小栓,还以愚弄手段掠夺华家的财产(血汗钱)。小说以此控诉了封建统治者残害,愚弄人民的罪行,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悲剧。
板书:无效的痨病药:小栓康大叔 人血馒头血吃杀刀钢
二、无效的“革命药”夏瑜老栓夫妇 理解要点:
1、反动势力猖獗:①夏三爷无耻告密,红眼睛阿义穷凶极恶;②康大叔直接杀害革命者夏瑜的刽子手,不但不受到人们的憎恨、指责,反而受到人们的巴接与尊重。
2、人民群众麻木不觉醒:鲁迅在《坟•娜拉走后怎样》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话“„„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场上,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毂,他们就看到了滑稽剧。北京羊肉铺前常见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给予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夏瑜之牺牲对他们也不过如此。课文佐证有三点:①华老栓夫妇的麻木不觉悟.他们不理解革命,竞把烈士的鲜血当成治病良药;②刑场上围观群众的麻木不仁;③坟场上夏四奶奶对儿子事业的不理解而羞愧.
3、夏瑜之死无效的"革命药":①理清小说"暗线"结构:英勇牺牲-狱中斗争-坟场祭奠;②夏瑜之死上不能救国,下不能安民,打个比方谓之无效的"革命药";③鲁迅的态度:对夏瑜的英勇牺予以褒扬,对革命的不被理解深感痛惜.
【点拔】夏瑜不怕死,英勇就义,这种为了革命,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是宝贵的,却在那时那境死无意义,这更加重了夏瑜之死的悲剧色彩,更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反动. 板书:康大叔(刽子手)无效的“革命药”:
夏瑜牺牲夏瑜老栓夫妇(群众)
三、救国有良方 理解要点: 1、《药》的写作目的:“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2、救国药方:①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未能唤醒民众,人民是麻木的看客;《药》以历史为镜,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指出革命则需唤醒民众,“人民战争”方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为已经到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出革命指出了斗争的方向。板书:
有效的救国方:唤醒民众,依靠人民。全文线条板书: 小栓康大叔 血吃 木麻
夏瑜(革命者)老栓夫妇(群众)
板书说明及总结:①夏瑜与康大叔之流之间用对角线表示敌对矛盾,夏瑜邻边线所指表示人民群众,是革命团结的对象,是革命的力量;②康大叔之流以钢刀杀害革命者,以软刀杀害小栓,以愚弄手段残害人民,人民群众却麻木革命者的被杀、同胞的被害,反而巴接尊重他们,可见社会黑暗、反动之极;③“革命者”应该唤醒民众,团结人民,共同、彻底地与反动统治者斗争,这才是革命的出路。作业设计
1、区分字形,给下面几组字注上拼音并分别组词. 蹩()瘐()瞥()瘦()冢()竦()家()辣()胛()怔()呷()证()槛()褴()
2、指出下面句子分别使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1)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2)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3)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4)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5)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3、指出下列描写人分别是小说中的那位人物.(1)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绽,三步一歇的走.()
(2)突然闯进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3)他忙着,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4)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来袄也帖住脊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
4、人物性格可以通过作者的叙述来表现,也可以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行动、心理和别人对他的态度来表现。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所用的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说说它们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特点。
(1)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2)“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3)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__
5、深刻领会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夏四奶奶祭坟时,见别人看她,现出些"羞愧"的颜色,硬着头皮,走到坟前.为什么羞愧?
(2)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命名,不仅仅是一个代号,含有深刻的意义."康大叔"的命名,你如何认识?
(3)小说中多次写到康大叔嚷"包好",如何理解作者的用意?(4)夏四奶奶不明白儿子坟上的花圈,你能明白吗?
6、在100字内,越简洁越好,将小说中几位主要人物间的联系阐述清楚.
7、将小说中人物按下列标准分类. 革命阵营:反动派阵营:群众阵营:
8、简要分析康大叔的人物形象. 附参考答案
1、略
2、(1)借代;(2)比喻,夸张;(3)比喻;(4)比喻;(5)比喻
3、(1)夏四奶奶;(2)康大叔;(3)华老栓;(4)华小栓 4、(1)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方式来表现人物性格,表现的性格特点是:粗鲁、蛮横、贪婪。(2)通过别人的态度来表现人物性格。夏瑜的性格特点是:深远的忧虑,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斗争精神。
(3)采用作者的叙述表现人物性格,表现的性格特点是:粗野、蛮横。5、(1)夏四奶奶认为儿子干了坏事被杀,不光彩所以感到羞愧。说明母亲不理解儿子的事业,反映人民麻木,革命未唤醒人民的主题。(2)“康大叔”,“大叔”是尊称,人们对“康大叔”这位杀害、愚弄自己同胞的刽子手还如此尊重、巴结,可见敌友不分,体现了当时人民之麻木、社会之黑暗。(3)“嚷”表现康大叔粗鲁;“包好”表现康大叔愚弄人民。事实上小栓日逐死亡,人血馒头不可能治好小栓的病,作者却多次着笔此细节,足见其深刻的讽刺意义。
(4)夏四奶奶不明白儿子的事业,当然不可能明白儿子坟上的花圈,此花圈是革命者对牺牲者的祭奠,说明革命事业后继有人。
6、康大叔杀害革命者夏瑜,用蘸满夏瑜血的馒头骗取华老栓夫妇钱财,老栓夫妇用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病,蕴含无效小栓死。7、革命阵营:夏瑜
反动阵营;康大叔、红眼睛阿义、夏三爷、群众阵营:华老栓夏四奶奶、花白胡子、华大妈、小栓、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爷 8、康大叔:粗鲁、蛮横、贪婪、凶狠的刽子手形象。(分析略)
(99年获全国中语会名篇设计一等奖,并刊于《新视角:高中语文名篇教学设计》一书中)
第三篇:药的教学心得
《药》的教学心得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我已教过多遍了,但每教一遍都有新的体会,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小说创作手法的精妙。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花白胡子等人
花白胡子在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请看小说第三部分的描写。
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
“老栓,你有些不舒服么?──你生病么?”一个花白胡子的人说。
作者突出了“花白胡子”这一特征,意在突出其年龄大,是一位老者。在众多的客人当中,只有花白胡子询问华老栓的身体状况,这与其说是花白胡子关心老栓,倒不如说花白胡子善于察言观色。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这康大叔却没有觉察,仍然提高了喉咙只是嚷,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
这一段是很富有戏剧性的。康大叔毫无顾忌的话,引得华大妈有些不高兴,但不能表现得太明显,只好“搭讪走开”。康大叔是没有觉察,还是佯装不知?但不管怎样,在场的其他人都感到气氛有些尴尬了。谁来解围呢?只有花白胡子能做到这一点。他善于察言观色,更感觉到气氛的紧张,于是他出来打圆场了: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
这几句话立刻冲淡了刚才紧张的气氛,“自然”、“一定”、“全”三个副词连用,充分强调了这药的效用,也是讨好康大叔的绝妙好词。花白胡子这几句话既安慰了华老栓夫妇,又讨好了康大叔,真是一个圆滑世故的老头!
花白胡子的作用还体现在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上。可以说,没有花白胡子,小说情节就无法往下发展。茶馆谈药的核心不在小栓吃人血馒头上,而在茶客们对夏瑜的态度上。怎样才能从谈“药”转到夏瑜上来呢?这就需要花白胡子穿针引线了。如果说花白胡子两面讨好的话是承上,那么接下来的话便是启下:
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花白胡子的年纪应该比康大叔大,但他在康大叔面前表现得低三下四,这说明了康大叔此人的霸道是出了名的,大家都十分怕他。另外,花白胡子这种谦恭的态度能达到探听“新闻”的目的。花白胡子不可能像“许多鸭”那样去看杀人的场面,但他是听说了这个消息的,但又不够详细。现在,知情人就在眼前,那可要问个明白。花白胡子的这些问话很自然地把茶客们的话题引到了夏瑜身上来。试想,如果没有花白胡子,这情节该如何推进呢?
当康大叔以炫耀的口吻讲述夏瑜狱中表现的时候,作者又让花白胡子充当了一回重要角色。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花白胡子没有听清康大叔的话,大概他把康大叔说的“还要说可怜可怜哩”听成了“还说要可怜可怜哩”。一个“要说”,一个“说要”,意思截然不同。花白胡子根本想不到夏瑜会说“阿义可怜”,这个概念在花白胡子的头脑中是不存在的。于是,当康大叔说出“还要说可怜可怜哩”后,花白胡子就很自然地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来理解了。正是有了花白胡子的“错听”,所以才有了下面精彩的场面。康大叔在花白胡子错听之后,不得不重新说一遍。这一遍他说得再清楚不过了:“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这一回花白胡子听清楚了。在场的其他人也听清楚了。但听清楚不等于听明白。“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所有的人都无法理解夏瑜所说的“阿义可怜”的含义是什么。在他们看来,阿义怎么会是可怜的呢?夏瑜,一个犯人,死到临头了,怎么还说“阿义可怜”呢?夏瑜所谓“阿义可怜”指的是阿义愚昧,甘心做大清的奴隶,是精神上可怜,花白胡子是理解不到这一层的。他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的“可怜”是“值得同情”的意思,是肉体上可怜。这两种理解相差十万八千里。康大叔理解夏瑜的意思吗?也不理解,他的“看他不上”和“冷笑”是对着花白胡子的,至于夏瑜说的革命道理,在康大叔看来,这不是人话。当大家都不明白夏瑜话的含义的时候,茶馆便出现了暂时的沉寂,空气好像凝固了。鲁迅先生用了“板滞”一词,真切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大家全都陷入了迷惑之中。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还是花白胡子先发话:“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作者用了“恍然大悟似的”这样的词,表面看来,花白胡子明白了,他究竟明白什么了?他认为夏瑜发了疯了,夏瑜神经错乱了。花白胡子一点也没有明白,反而表现得更加糊涂了。鲁迅先生入木三分的语言把当时群众愚昧、麻木、无知的思想状态形象地表现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二十多岁的人显然是年轻人的代表,与花白胡子形成对比。他虽然年轻,但照样愚昧无知,他和花白胡子不同的只是年龄,思想上则完全一样。这个社会实在没有希望。驼背五少爷是个有特色的配角。他最早到茶馆,最后离开茶馆。他说话华老栓是可以不理的。这是一个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之徒。他在理解“可怜”一词上的表现最为迟钝,以至于大家话题转移了,他仍然沉浸其中,最后冒出一句“疯了”。
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爷的语言长度是不同的,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性格特点。这三个人物的语言是不能转换的。试想,让驼背五少爷讲花白胡子的话,那就大为逊色了。
二、穿插艺术
在茶馆一节中,作者把“谈药”与“谈夏瑜”非常巧妙地穿插在一起,交互出现,两不耽误。应该说“谈夏瑜”是核心话题,但华小栓咳嗽,康大叔“包好”的话反复出现,使这条明线似断实连。如果只写夏瑜那么明线就断了;如果只写“谈药”,那么小说也就失去了意义。我们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高超的小说艺术。
三、康大叔这个人
康大叔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这是一个刽子手或刽子手帮凶的形象。他和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爷不同。他凶残、贪婪又刁滑。学生对这个人物比较容易把握,我只谈几处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康大叔用人血馒头骗取了华老栓的血汗钱,他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为什么不数一数?难道他不担心华老栓少给了他钱吗?“捏一捏”说明康大叔对钱是计较的,他这一捏,便心中有数了。他是不会一个一个数一遍的,他知道华老栓不敢少给他一文钱,面对这样一个胆小如鼠、老实安分的华老栓,康大叔是不必存戒心的,否则,康大叔在华老栓面前一个一个地数一遍,那不显得太掉价吗?
在茶馆一节中,康大叔一进门便对老栓嚷道:
“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运气”本是名词,到了康大叔嘴里变成了动词,还带了宾语。康大叔没有文化,信口开河,乱用词语。只有这样,才符合康大叔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他说“运气了你”是错用,乱用,而在作者,则是妙用。康大叔为什么话说了半截就止住了呢?省略号省掉的是什么?“信息灵”是康大叔炫耀的资本,特别是在茶客面前,他更要显示自己的非同一般。但夏瑜是被秘密杀害的,消息是封锁的。康大叔为了骗取华老栓的钱,私下透露给华老栓这个“秘密”。康大叔得意地显示自己的时候,并没有忘形,于是话说了半句,他便敏感地把话止住了。这充分表现了他刁滑的一面。
四、对上坟的描写
小说的第四部分写坟地,两条线索至此融合。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相遇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为什么那么巧就碰在了一起呢?表面看是一种巧合,但仔细分析就发现是有必然因素的。清明节是上坟的日子。华大妈之所以早早地来上坟,是因为她要回去照顾茶馆。这在前面有两处伏笔。一处是华老栓买药离家时,听到“窸窸窸窸”的声音,知道儿子想起来干活,便说:“小栓……你不要起来。……店么?你娘会安排的。”另一处是老栓买药回到家,“店面早经收拾干净,一排一排的茶桌,滑溜溜的发光”。这都说明茶馆要早早收拾好预备客人来用茶。那么,夏四奶奶为什么一大早就来上坟呢?作品中写得很清楚:夏四奶奶的儿子是犯人,是被官府杀的,夏四奶奶上坟不愿让别人看见,她认为儿子干了不光彩的事,丢人现眼。所以,她一大早就来上坟了。
这一部分中有一句话不好理解。“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便想到要走”。“不知怎的”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究竟卸下了什么样的重担?其实,这是华大妈非常微妙的心理。在茶馆谈药一节中,康大叔说:“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这话,华大妈是应该听到的。在坟地中间,有一条小路,“左边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华大妈也应该有所了解。另外,华大妈是知道自己的儿子华小栓吃了“犯人”的血,至于“犯人”究竟是谁,她是不知道的。现在,在坟地,她亲耳听到了夏四奶奶的那番话:
“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不了,伤心不过,今天特意显点灵,要我知道么?”他四面一看,只见一只乌鸦,站在一株没有叶的树上,便接着说,“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
夏四奶奶的这番话,华大妈听得真真切切,她先前“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的推测得到了证实,而且知道了坟里埋着的是被官府所杀的人,自然就和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联系起来。华大妈自然而然地把自己一家划归到夏四奶奶所说的“他们”一类人当中,心里顿时沉甸甸的。当听到夏四奶奶说“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这话时,华大妈心中一定很紧张。这两位老妇人都相信封建迷信,因果报应,如果乌鸦真的飞上坟顶,那么给华大妈造成的心理压力就更加沉重了。这里,表现出华大妈非常善良的性格,善良到愚昧的程度。庆幸的是,乌鸦没有飞上坟顶,而是在树枝间,铁铸一般站着。许多工夫过去了,乌鸦仍然没有飞上坟顶,于是“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她那颗悬着的心总算踏实点了。这一段,鲁迅先生写得很含蓄,很隐蔽,只有仔细品味才能洞悉出来。
第四篇:药家鑫案件的反思
药家鑫案件的反思
药家鑫是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2010年年10月20日,其所驾驶的车辆系其私家车。在西安大学城学府大道上,26岁的女服务员张萌(化名)下班途中,被一辆需弗兰克鲁兹小轿车撞倒。肇事车逃逸后,警方勘查现场意外发现在受害人张萌的身上,除撞伤外还有8处刀伤。而肇事者嫌疑人药家鑫,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 获,警方确认后被抓获的肇事逃逸者就是撞伤张萌又持刀行凶者。
媒体对药家鑫案件尤为关注,记得在12月13号的时候一些法律频道上已经开始有这个专题节目了,在这案件开庭以后,这件事就成了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新闻频道会频繁的播出与案件有点的新闻,媒体把这件案件推向了人们关注的顶峰,媒体在这个案件中起了很多效果,有些媒体回去调查受害者和犯罪嫌人的家境,都没有真实求证事情的来龙去脉,目的是为了引起观众的同情心了,让人的感性超过理性,如果媒体不是这么密切的关注这个案件,法院的压力不会这么大,从而可能不会让判决的这么迅速,如果媒体没有这么密切的关注并报道真假新闻,观众们也不会议论纷纷,嫌疑人和受害者的家人也不会有严重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管药家鑫是否有意无意杀人,他都有接受法律的制裁,否则,社会将会变得混乱,下一个遭遇的可能会变成我们,对于该案的判决结果,相信很多人也并非一定希望药家鑫被判死
刑立即执行。而从以往的案件来看,死缓和无期是最有可能的判决结
果,这一点很多网友也已做了预测。我们所关注的是,法院的判决是
否能够实事求是,是否受到了各种因素包括媒体的影响。
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包括央视在内的媒体报道呈现出一种反
常。通常,如果出现类似案件时,包括媒体在内的人们总是将目光更
多的关注到受害人及其家属身上,至少在报道时是不带有任何倾向性的报道犯罪嫌疑人及其受害人。但是在药家鑫案件中,媒体几乎将
80%的镜头和关注度投向了犯罪嫌疑人,而且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一
再强调外部因素影响而淡化其主观恶性。
新闻中说,他家境殷实,所驾车辆为私家车。他在朋友眼中是
个柔顺却又倔强的年轻人。他喜欢弹钢琴,很在意自己的外表,想要
去整容。他在同学的眼里是个“乖同学”,学习优秀,内向,还带了
几份钢琴家教。他是一个不带任何标签的普通人,他身上令人胆寒的狼性和反人性行为只是一个特例,所引发的恐慌也就不会扩大化。但
很不幸,愤怒之余,人们还是看到了他的身份——大学生,而这个群
体中的很多人,无论良善、丑恶,也因此注定再一次成为人们批判和
攻击的对象。
大学生是很多人关注的话题之一,这几年,大学生一系列的丑
闻很多,有很多人认为现在大学生素质很差,不能吃苦,不顾正业,荒废时间等等,我只是想说,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是这样,药家鑫事
件毕竟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它并不能代表整体大学生的法律道德素
质状况,更不能说明大学生都非常缺乏法律常识,并且道德素质低下。
不是所有学习好的孩纸们道德素质就会很高尚,他们也会犯错误,也
不是所有学习差的孩子们就不懂法律没有素质,他们有时也很讲义
气。凡是都有两面性,不能说的这么绝对,所有有些媒体会把这是当
做大学生的反面素材来报道,我是不赞同他们的观点的。
然而药家鑫事件却也给了我们一个警示,那就是要注重大学生的法律道德素质教育,尤其要注重大学生日常的道德素质教育。道德是
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而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相对来说,其道德素质要比一般人高很多,至少大学生的身份也
要求大学生必须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是标签的作用。所以一旦
标签与实际不符合,就会使人们非常震惊,这也就是为什么药家鑫事
件会引起社会震惊和关注的最重要原因,如果大学生的法律常识和道
德素质都是如此低下,那么其他人的道德素质又该是什么样子呢?作
为一个社会人,一个有基本道德素质的人,不管他有没有受过高等教
育,他至少应该明白开车撞了人,应该把人送到医院,即便是不送人
去医院,至少不会再次伤害被撞者,更不会拿刀去捅被撞者,而且还
捅了八刀,使被撞者丧命。开车撞了人,还把人杀了,这于情于法于
理都说不过去。这是我们社会的悲哀,也是我们教育的悲哀。父母
让我们接受教育,不是为了哈弗,不是为了让我们成为百万亿万富翁,父母让我们接受教育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先让我们学会怎样做
人,怎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依旧要
保持着我们善良的本性。我们这个群体是社会中最先进的,我们更要
给社会人一个良好的示范。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情况,道德的底线我们
还是要坚持到底的。除了道德的问题,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
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药家鑫过激的行为也表明了他不健康的心理。在我们面临学业和工作的压力下,不自觉的我们的心里积压了
很多的烦躁,痛苦等。我们一定要学会自我排解,或是自我发泄,或
是跟好朋友诉说,或是借助心理诊所,总之,要以一种正确的方式来
调节自己的心情。
当我看到媒体报道的药家鑫为自己辩解说,自己是“一念之差”
犯的错,自己从小到大除了学习就是练琴,小时候为了练琴经常挨妈
妈的打,甚至被用皮带抽过。初中时学习成绩下降,被爸爸关在地下
室里,除了吃饭以外,都被关着。那时候就感觉看不到希望,经常想
自杀。长大以后才慢慢理解父母,想让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课余时
间教孩子们弹琴,比较累,学习、就业压力又很大,因此心情一直比
较抑郁。”时,我就突然意识到药家鑫会有今天的罪行,不是一时造
成的,而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心理上可能已经被一些事物扭曲了。
现代社会中那个家庭的孩子没有承载着父母“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那个年轻人没有压
力。父母在孩子小时造成的影响很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一个没有
经历过事情的孩子,心理上不成熟,幼年时又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护与
谅解,成长经历压抑,怎么能指望着他善待这个社会,在小时候没有
给他阳光,只重视智力、学习,而忽略了人性的善良,责任心的品质
塑造,这是人生生命的缺失。药家鑫在走上刑场之前告诉父母:我没
坐过飞机,也没坐过轮船,你们以后带上我的骨灰,去坐一次飞机,坐一次轮船吧。然后,把我的骨灰撒到大海里。还有西安世园会开了,去看一次,也把我带上。[8]从上述话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多么自
我的孩子!在犯下如此严重罪行之后,在走上刑场之前,他都没有仔
细的考虑过父母的感受,没有涉身处地的替父母想过,他的父母才是
世界上受伤最深、最悲痛的人呀,这种瞬间从天堂坠入地狱的感觉谁
人能够承受得了!从药家鑫的身上,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当代中国独生
子女人性道德的缺失。
药家鑫案件已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该案所折射出的教
育机制的缺失、人性道德的缺失、法制环境的缺失、社会氛围的缺失,值得我们进行深刻地反思,以促使我们深挖社会的病根,检讨教育的病源,治理滋生幽暗心理的土壤,改良传染病毒的气候。非但如此,不足以保护更多的张妙,也不足以挽救更多的药家鑫。
第五篇:20171215《药》教学设计(公开课)
《药》教学设计
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
于进兰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索相互连接、交织、融合的特点,初步了解小说主旨;
2、理解华老栓、夏瑜及人物群象,深入把握小说主旨;
3、理解环境描写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小说主题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 夏瑜等人物形象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研究法
五、教学时数
3课时:情节、人物、环境各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索相互连接、交织、融合的特点,初步了解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预习作业(完成情节梳理表,解答阅读中遇到的疑惑)(PPT出示老师答案,点明小说两条线索交织的特点)
情 节 一(开端)二(发展)三(高潮)四(结局)
时 间 秋天的下半夜 当天清晨 当天上午 第二年清明
地 点 刑场(连接)华家(连接)茶馆(交织)坟场(融合)华 家(正面描写)
买药 吃药 谈药 药效(无)
夏 家(侧面描写)
人被杀 血被吃 事被讥 影响(无)
二、作者对夏瑜多用的是侧面描写,小说中还出现了哪些人,这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怎么对夏瑜的?
人物
形象特征
态度
1、康大叔
杀、卖
2、红眼睛阿义
欺压
3、夏三爷
出卖
4、华老栓一家
买、吃
5、看客
赏鉴
6、茶客
嘲讽
7、夏四奶奶
羞愧
8、其它 夏瑜
1、找出文中描写夏瑜的句子作上记号,说明其描写方法,理解人物性格;
2、归纳夏瑜的形象特征;
3、说明形象的意义。——明确:
1、描写方法:
行动描写:参加反清革命,狱中英勇斗争,宣传革命思想,牺牲个人生命。语言描写:“可怜”、“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2、人物形象: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语言等来表现这位民主革命者的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3、形象的意义:
作者通过群众对他的态度来表现这位民主革命者的孤寂和悲哀:他讲革命道理,人们感到“气愤”;他在狱中挨打,人们“高兴”;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杀时,人们扯着脖子看热闹;他的血,被老栓当作为儿子治病的“药”;连他的母亲,也为他的行为感到“羞愧”。
夏瑜的牺牲,只是给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华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药,给刽子手一份诈骗钱财的资本,给看客们一次鉴赏杀人的盛举,给茶客们增添了无聊的谈资。这一惨痛事实,一方面极其深刻地揭露封建统治者对广大人民思想毒害的严重程度,一方面也显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与资产阶级革命者脱离群众分不开的。华老栓
1、找出文中描写华老栓的句子作上记号,说明其描写方法,理解人物性格;
2、归纳华老栓的形象特征;
3、说明形象的意义。——明确:
1、描写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
2、人物形象:旧中国一个生活拮据、勤劳俭朴、胆小善良而又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贫苦劳动者。
老弱贫病的三口之家依靠一间小茶馆维持贫困的生活。满幅补丁的夹被,如豆一灯便足以弥满全屋的两间房,足见贫困;熬夜归来,又一趟趟地给客人冲茶可见其勤劳;他不敢看杀人,不敢接人血馒头,又说明他的善良。但他又迷信人血馒头,最令人痛心的是,他不问杀的是谁就买其血,知道了是谁的血后还麻木不仁地、笑嘻嘻地为刽子手冲茶。
3、形象的意义:华老栓不是一个人而是当时社会“众生相”典型,他代表着当时的落后民众,他和不理解儿子的夏四奶奶是当时病态社会人物中最令人忧心、痛心的一部分。康大叔
文中重点写到康大叔的地方有几处?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明确: 描写方法:
肖像描写——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最为精彩。“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满脸横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只这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
行动描写——小说写康大叔把馒头交给华老栓,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生动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
康大叔──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 还有语言描写等。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凶残、暴虐、贪婪无耻的刽子手,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形象的意义:
他是一个刽子手,替主子杀害革命者,公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有理。诈骗群众,出卖革命者的鲜血,宣传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总之,从外貌、行动、语言中显示了他的野蛮和凶残的本相、卑鄙的灵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及其走狗的可憎面目。
阿义──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凶残、贪婪、顽固,为了榨取夏瑜的油水去盘问夏瑜,听到夏瑜的宣传,竟打夏瑜的嘴巴,等夏瑜牺牲后,拿走夏瑜身上的衣服。
夏三爷──出卖灵魂的势利之徒。卑鄙自私,为了独得赏银,丧心病狂告发侄儿,显示了他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立场。
死者的家属和茶客(华大妈、华小栓、夏四奶奶、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他们精神麻木、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施行愚民政策的结果。借麻木的民众唤醒民众的麻木,借凶残的刽子手控诉刽子手的凶残,借失败的革命者剖析革命者的失败,正是这几个形象在体现主题上的深远意义。
三、勾画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思考它们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让学生通过分析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老师提问:小说的主题是什么?通过什么来表现的?
二、学生讨论,老师提示引导
1、文题《药》有着揭示主题的作用,可以有三种理解:
A、人血馒头绝不是医治病人的良药——蘸着革命者鲜血的馒头决不是愚昧的群众所想象的医治病者的良药; B、辛亥革命也不是医治中国的良药——群众愚昧麻木,革命者难以发动群众,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决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
C、彻底革命才是拯救中国的良药——只有唤醒群众,动员群众起来革命,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2、情节分析:明线突出群众的愚昧,暗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这样安排明暗线索,使小说主题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使读者在体会到明线所揭示的明显的主题思想之外,还能进一步思索其深层的寓意。
3、人物形象刻画
(1)讨论: 下面对小说主旨的说法是否正确
A、表现亲子之爱和革命者的悲哀。
B、反映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C、表现群众的愚昧落后,暴露国民性的弱点。
D、歌颂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号召人们不要让烈士的鲜血白流。——明确:
A、第一种说法,“表现亲子之爱”,是错的。这是只看表面现象,没看问题的本质。表现“革命者的悲哀”,是对的。
B、第二种说法,可以说在客观上“揭露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至于“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不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C、第三种说法,对。但只讲了一个方面。D、第四种说法,也对。但只讲了次要方面。(2)《药》通过夏瑜被反动统治阶级杀害及华老栓们对他牺牲的反映,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显示出唤醒民众,使其摆脱封建精神毒害的重要性,启示人们去探求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
4、环境描写
(一)、社会环境
1、“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2、“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
3、“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4、茶馆里茶客们的谈话…… ——明确:
“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多么渴望!“潮一般向前赶”,何等嗜血!“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何其认真!七嘴八舌的谈论,如此愚昧!
这里饱含着作者的嘲讽,更显现了作者深沉的悲哀:革命者为民众牺牲,民众不仅不理解他们的奋斗目的,反而将他们的死看作无聊生活的一种点缀,平淡生活的一点刺激。愚昧麻木如此,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二)、自然环境
1、“秋天的后半夜……什么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可是一只也没有叫”
2、“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
3、“……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明确:
1、A、这种异常单调和阴暗的环境、景物,与华老栓爽快和充满希望的心情,形成十分鲜明的对照,暗示华老栓希望破灭的必然性。
B、为夏瑜的牺牲制造孤寂肃杀的气氛,暗示了革命者脱离群众的悲哀。C、暗示当时的社会现实的阴暗、凄凉和恐怖。
2、坟上的花,可能是夏瑜的战友或同情者前来献上以寄托哀思的。这表明,烈士为革命而牺牲,没有被所有的人遗忘,还有人纪念他们。在夏瑜的坟头(死)布置一个花环(生),就深刻地把绝望、虚无、悲观与希望、乐观、信念揉合在一起,用沉重的音符奏响着历史发展的乐章和生命演进的乐曲。花环的出现,为荒凉之气增添了一抹亮色。表现作者对先烈的悼念,也寄寓了对未来的希望。
3、制造了毫无生机的坟场的悲凉、阴冷氛围,令人窒息,既烘托了两位母亲极为凄惨的心情,又能激起读者对革命者的悼念,对受害者的同情。
(三)、学生自由赏析其它环境描写 可能的赏析有:
1、灯笼:开头,灯笼只是一个照明工具。买药时,刽子手康大叔的一“抢”、一“撕”、一“裹”、一“塞”,寥寥数笔,便把一个凶残、狠毒、诡诈的刽子手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后来,华老拴把馒头用荷叶包了,然后便连同破灯笼一起塞进灶里。一方面引火,废物利用;一方面销脏灭证,了却一桩心事,谨慎周密,不留破绽。一个小小的灯笼,在鲁迅的笔下写得反复迭宕,摇曳多姿,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2、“……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在这里,作者把阔人家“吉礼”时的馒头和穷人丧嗣“凶礼”后的丛冢相比拟,吉凶互喻,是悲悯也是反讽,同时又和前文的“人血馒头”这味奇药的意象隐然呼应了。
花掉老栓一生心血和寄寓老栓全部期望的“人血馒头”终于没能挽救小栓的生命,“人血馒头”最终变成了“丛冢馒头”,这里的设喻又蕴含深沉的哲理和复杂的审美旨趣。“人血馒头”是生的希望,也是革命被愚昧扼杀的死的见证;“丛冢馒头”(坟墓)是死的见证,是个体生命终结的标志,而坟墓却又是人的生命、人的灵魂永恒不灭的外在形式。作者把一个革命者和一个小市民的双坟并列在一起,把“人血馒头”艳艳的鲜活色与“丛冢馒头”沉沉的死寂色重叠在一起,就正和主题“药”的双重意蕴相暗合。
3、华老栓“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写出了老栓的小心翼翼和特别的幸福感。终于买到“药”了,这“药”一定能治好自己儿子的病,儿子一定从此好起来,老栓心中充溢着喜悦。但是,这份所谓的“药”到底是谁生命的奉献,老栓却毫不在意,漠不关心。老栓不是无聊的看客,可是他的迷信、麻木和自私的思想与看客没有本质区别。作者借这一比喻展现他的“幸福感”,揭示的内涵却是其愚昧、麻木和自私,表达出对国民素质深沉思索。
4、茶馆在文中的作用
A、连接作用: 连接明暗两条线索。
B、推动情节发展: 由华家引出夏家的故事。
C、展示人物性格: 通过语言、行动等表现人物。
D、揭示小说主旨,浓缩社会现实。通过来茶馆的形形色色的人的语言等,展现了群众的愚昧、落后、麻木,对革命的不理解甚至仇恨,既是群众的愚昧,更是革命者的悲哀,这些均表现了当时旧中国社会现实的真实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