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苔抒情散文
在我的花园里,有伸手也数不完的花卉品种,从初夏一直开放到深秋的无尽夏、一直散发出淡淡幽香的茉莉花、变化各种颜色和造型开花的石斛、以及叶子和花都很漂亮玉簪,但这些植物都不是我最喜欢的。我喜欢的是一种矮小的,一直充当配角点缀的植物——青苔。
青苔喜欢生长在向阳、湿润的地方,如果一个地方长满了青苔,说明这个地方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保持相对不变的微气候环境,所以适合青苔生长。“滚石不生苔”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青苔的生长特性,也就是如果一个地方一直发生变化,是不可能长出青苔的。正是青苔的坚持,才能用没有根系且微小的身体附着生长在灰白的岩石、腐烂的断木之上,让原来毫无生气的地方,看起来生机盎然。
和树木用高大的躯干俯视各种植物、花朵用娇艳形态和色彩吸引蝴蝶的驻足、观叶草本以斑斓的色彩装饰自己变幻的叶子不同,青苔始终就是这样以毛茸茸的新绿吸引人,没有高大挺拔的躯干、没有层叠艳丽的花朵、没有变化多端的叶子,可我却独爱这样的特质。
植物的形态和这个社会有相似之处,青苔像社会底层的人,在其它植物都以各自的方式占领生存空间的时候,青苔不急不躁,一点碎金的阳光、一点清润的雨露、一方安稳的场所,就能使青苔生长开来,扎根于腐木乱石之上,生长于墙角砖缝之间,用矮小的身躯,赋予这些冰冷的事物小小的生机。
位高权重的领导、妩媚妖娆的交际花、西装革履的白领,人类用各种身份演绎着植物界的生存法则,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占领生物链顶端的人,也不是每个人生来就千娇百媚可以靠脸吃饭,这个社会总有一些人像青苔一样,安于现状、不争不抢,在森林最底层的地方,依然活出了自己的模样。
即使因为环境的急剧变化,青苔枯萎了,消失了,只要条件合适的时候,一场春雨,一缕骄阳,青苔又会吮吸天降的甘露,舒展着身体,熊干枯的灰白色,变化成鲜嫩的新绿色,依然长在倾倒的树干上,圆滑的石头上,点缀森林底层,呈现一片生机。
斑驳的青苔附着在古老的砖墙上,像是一剂美丽的药贴,填补岁月锋利刻刀留下的伤痕,用它柔软温润的身体,将伤疤掩盖起来,透出一丝希望的新绿。砖与砖拼接的地方长满了青苔,像是冰冷的砖石蔓延的情愫,附着在潮湿的地上,凝固时光。
岁月静静的流淌在青苔生长的地方,经历过树大招风、雨打花落、风吹劲草之后,情愿化作一丛青苔,静谧的生长在温暖湿润的地方,用浓密绵软的身体,承载一颗被风吹雨打无处安放的心。用淡泊的心态,看淡世间的风云变化,任凭大树枝繁叶茂撑破天际、任凭百花争奇斗艳随风飘香,就这么静静的看着,不为树倒猢狲散而悲情,不为春过百花凋而忧伤。
第二篇:《青苔》诗歌
依旧很久都没有欣赏过美丽
依旧很久都没有享受过快乐
当衣着朴实的姑娘
当独自依傍在湖边的桥栏
思量着的依旧只是那接近枯朽的木桥
以及那木桥上覆盖着的一层又一层的青苔
风轻轻 烟蒙蒙
姑娘忽然记起某个未曾见面的朋友
记起他所告诉的关于家乡的传说
水粼粼 雾飘飘
姑娘欣慰看到的是卷舒的白云
以及那白云同样依傍着的蓝天
亲爱的姑娘
你依暖了桥边的青苔
青苔却凉透了你的双脚
亲爱的姑娘
你的目光抚平了水里的芦苇
芦苇却扰乱了你心里的宁静
等姑娘你离去
等你的笔下不再流转着伤感
等到那座木桥彻底破烂
青苔依旧存在似是青铜锁般的根深蒂固
第三篇:青苔很滑美文
碎花般的青春,
如同深夜的萤火,飞舞于寂寞的墨色中
小时候,我住的地方生态比较好,能够看到千奇百怪的昆虫,这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在我的眼中,虫和人的区别不过就在于它们的体型较小、不会说话而已,从它们身上,我一样能够体味到人间的悲欢忧喜。
一个久雨初霁的下午,我又蹲在门前的菜畦边看各种昆虫上演的大剧,而蚂蚁总是我观察的重点。蚂蚁那频率颇高的移动,看上去很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看着看着,我突然萌生出一个恶作剧的念头,拿了一枚小石子,一次次挡在蚂蚁身前,看它一遍遍克服困难,翻山越岭,向目的地前行。我随着蚂蚁的前进路线缓缓移动,视野里突然出现了一片青绿。
我放弃了蚂蚁,用脚去踩踏那片绿色的东西,还挺滑的。我脑海里蓦地浮现出一个书中读到过的名词——青苔。这摊在地面上的、滑腻的、丝状的植物存在感真的很低,一是雨后才能出现,二是专门待在不见阳光的阴暗潮湿处。不过就是这些存在感很低的植物,也让我的小伙伴吃过很大的苦。
那天,我们几个伙伴在楼下像往常一样追逐嬉戏,脑子里就算挖个遍,也不可能挖到“青苔”二字。结果悲剧发生了:一个伙伴突然脚底一滑,向前倒了下去。接着便听到他撕心裂肺的哭喊聲,门牙被磕掉了!幸好是颗没换过的乳牙,但那疼痛也够他受的,足以让他和目睹这一情景的我们终生难忘。
从此,我们的心里便多了一个防备,走路时都会留意起地上的青苔,以防为它付出牙齿的代价。但有时我们玩兴大发,加之好奇心的驱使,我们也会刻意地去感受一下那种滑溜溜的感觉。进而,我们又开始研究起这绿绿的、茸茸的、斑驳的东西何以会这么滑。
不过一群小屁孩毕竟科研能力有限,根本不会朝什么科学方向去探究,大伙儿只能是胡思乱想。我们绞尽脑汁地思考,最好得出了一个结论——青苔很滑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就像童话里讲的壁虎、蜥蜴、蛾子,这些动物都有各自的自我保护手段一样,你踩伤了我,我就摔伤你,你还敢伤害我吗?对,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还在观察蚂蚁的活动过程中再次印证了这个道理。我们常看到蚂蚁整日不停地在搬东西、找吃的。找吃的可以理解,人还以食为天呢。可为什么老要搬家呢?它们总不会也狡兔三窟吧?后来我们发现,凡是蚂蚁搬家之后,总会有阴雨,而它们搬家是要搬到位置更高、更安全的地带。联想到青苔摔人一事,我明白了:蚂蚁搬家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想想,自然界中众多弱小的生命能存活到今天,不都是有一两手看家本领,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吗?人类今天能站在生物链的顶端,不也正是因为我们高出众生的生活方式和自我保护手段吗?
任何生命来到世上都有它的目的,而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活下去。即便是那些低等的、弱小的生命,也会有它们从古至今进化而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用来维系和繁衍它们的生命。这些方法值得我们尊重,值得我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第四篇:青苔小学素质教育汇报材料
青苔小学素质教育汇报材料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青苔小学本着全面育人、个性育人的宗旨,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努力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学生的全面快乐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校园文化】学校倾力打造校园文化,构建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设置了艺术厨窗专门展示学生画作,设置了文化墙专门由各学科展示学科信息,六一儿童节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学校还先后开展“感恩教育”、“捐款献爱心活动”、“文明班评比”、“消防演习”、“文明礼貌月活动”、“为灾区人民捐款献爱心活动”、“主题班会、校会活动”、“每周升国旗,国旗下发言”等系列德育活动,通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全体同学在活动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不断成长。
【班级文化】班级是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狠抓班级文化建设是我校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大特色。成长袋学校每个班级为每名学生配置了成长袋,为学生制订了成长计划,学生在校的成长都记录在了里面。
星级班级根据值周老师、学生干部对各班的考核,结合学校各部门对班级的评价,学校德育部对每个班进行星级量化。每个班级每月将会得到五星、四星、三星、二星、一星、不得星等不同级别的评价。教室布置学校每个班级的教室都打破了传统的统一模式,结合班级自身的情况和学生的特征,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设计,进行特色布置,办出班级特色,使得教室既美观温馨又大方实用。
【特色课堂】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意义上讲,是要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为抓好这个核心,学校要求每位老师都要上好特色课,搞好“课内比教学工作”,上好每一堂课。
快乐作文课堂: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和学生习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写作的乐趣,放飞学生的思想。我们的作文课堂摒弃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给孩子们的心灵松绑,为孩子们快乐作文开拓一方自由飞翔的蓝天。
多媒体课堂: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每期我校都要求各科老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上好多媒体教学课。
课堂:活动课加强感官训练、动作训练、艺术训练、综合创造能力训练,注重左右脑的协调,让孩子的大脑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我校数学活动课就是一大特色。
自理能力课堂:我校有专门的生活老师负责学生生活起居,同时还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刷牙洗脸、穿衣叠被、整理内务成了孩子的必修课。
【体育艺术2+1】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学校就会沉浸在浓郁而活跃的艺术氛围中,孩子们或挥毫泼墨,或轻歌曼舞,或高歌抚琴,或借景作画„„这就是我们的艺术特长培训。
校园舞激情、活泼与十足的动感都深受少年儿童的欢迎,而舞蹈本身的练习对成长中的少儿具有很好的作用,可以塑造优美体形、培养高雅气质、提高艺术修养、增强自信心。我校孩子们展示的更是天真可爱、生动活泼。
太极拳具有健体、启智、育心、知礼四大作用,能增强幼儿的体力和柔韧性;开发右脑,提高了形象思维和创造力;锻炼意志,培养勇敢精神;能学礼、习德。我校太极拳在各种活动中的精彩表演都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合唱队:合唱是“精致”的艺术,任何粗心发出的声音都会影响合唱的和声和音色的结构,每个人都要真心的放弃自我表现,把心融入集体,才能达到群体的和谐效果,我校的合唱团用自己的歌声诠释着和谐。
春风化雨润桃李,弦歌雅意育林乔。“路漫漫其修远兮”,在青苔教育这块沃土上,我们将和同仁们一道,不断探索,求实创新,共同续写青苔教育的盛世华章。
第五篇:抒情散文
抒情:《文心雕龙》说过:“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意思是说,当人们眼前出现熟识的事物或似曾相识的事物形象时,就会勾起形象记忆,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并同外物发生感应、共鸣,这时人们就“情动心摇”起来。这种现象归结为一句话:形象激发情感。散文中的抒情手段有两种,在形象描绘的基础上直抒胸臆叫直接抒情,在形象描写的字里行间抒情是间接抒情。散文是抒情文学,“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适用于散文。
① 调配景语的形象色彩
形象有色调。亮色暖调引起快感,暗色冷调引起不快感。语言的形象色彩可以暗示作者的情绪,诱发读者的情感。
人类的三个心灵家园。现实世界造成了人类心灵的种种烦恼和痛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使我们的心灵不得安宁,所谓“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思量堕地一声哭,领取为人万种难”。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宁静的天地。但现实世界又是人类心灵无法逃避超脱的。逃避只能是暂时的(也许只有生命的终结才是永久的逃避),现实终须面对。《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终回“家”是必然的结果。理想世界则是人类心灵之梦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其实就是作者的理想世界)。而处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那个心灵家园(有的资料把这在文中的体现概括为“荷月世界”),她常能使我们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得到暂时的排解(比较明显的反映在中学教材中的古有柳宗元、苏轼等)。清净、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荷月世界”,它只能给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文章结尾,作者在怀古思乡中背手踱步、踯躅徘徊,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之中,“轻轻地推门进去”“ “轻轻”这一叠词,似乎还有“难得后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轻松感,推门进屋回到家中,却“什么声息也没有”,作者从美好自由的追求中又回到了现实世界┅
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
朱自清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说明了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一封信》与《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口呆,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一封信》)。但朱自清(以及与他同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没有如另外一些激进知识分子那样,因此而走向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以“以暴易暴”的武装斗争为中心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道路。面对这样一条道路,他陷入极大的困惑之中。正像他在《那里走》里所说,他和他的朋友明确地意识到,发现与重视“个人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在社会政治革命中,“一切的价值都归于实际的行动”与“理智的权威”,而“党便是这种理智的权威之具体化。党所要求于个人的是牺牲,是无条件的牺牲,一个人得按照党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由此而产生了朱自清所说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一方面,他看到这是一种时代的发展趋向,“是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必要的历程”,不仅势所必至,而且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他却要固守知识分子的“自我”追求(即本文所说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不做不想做的事,不说不想说的话的“自由”),不愿“革自己的命”,即改变(改造)自己,因而产生了被毁灭的恐惧,“那些人都是暴徒,他们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这样,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作为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这就是说,他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但对于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朱自清自己在《荷塘月色》中所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尽管他现在被动地选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他仍不能摆脱处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在《一封信》里一开头他就表达了对于“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的生活的不安:“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这种“战栗”既包含了对放弃了社会“责任”的负罪感,又来自过于狭窄的个人天地将导致生命的枯竭的危机感。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