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与问》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此文出自六年级(上)册,是一篇阐明事理的课文。
这篇课文提出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求得真知的观点,举出了中外著名科学家勤学好问、问思结合的事例来加以证明,给我们以深刻启发。
课文第一自然段提出观点。这一自然段有如高屋建瓴,树起了全文的中心。第二至四自然段论证观点。这一部分是全文主体:举例证明成功是从问开始的,世界千变万化必须“问”,而且要以“能者为师”,接着又举例证明问思结合。第五自然段作出结论。这一段对应开头观点、中间论证的结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提观点——做论证——下结论,结构上符合一般阐明事理文章的特点,同时例证充分,说理有据,更添说服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中诗句的意思。
3.学会收集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懂得与同学交流。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设计理念及思路: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指出: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论述方法。从整体入手,是阅读的一般规律。在揭题时,就要让学生阅读全文,抓住中心,知道作者在文章中说明的道理。然后,采用直奔中心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感悟”的能力。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读感悟,合作交流;总结拓展,实践升华。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揭示文体。
同学们,我们在四、五年级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篇课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什么文?(板书:说理文)说理文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作者一般都是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给我们读者以启发,使我们对他的观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板书: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得出结论)
今天我们又要学一篇说理文,齐读《学与问》。
二、整体感知,亮出观点。
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触摸作者的思想脉搏。
快速浏览,整体感知,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了结论。(板书:哥白尼 沈括)
同学们轻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亮出了怎样的观点?
这段话作者把“问”比作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
(板书:金钥匙 铺路石)
三、阅读事例,感悟思想。
1.是啊!“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出示句子,齐读,读出重要性。)相信同学们学了哥白尼的事例后一定会更明白“问”为什么这么重要。
2.请同学们阅读了哥白尼的资料(出示),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
(指名学生简介哥白尼)
3.哥白尼真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他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思考。
4.指名回答:你从这一节中知道了什么?
5.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
6.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好问的故事?(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说一说)
这些名人的事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指名说。
(学生可能说到:要爱问问题,要多问问题,要敢于问问题等)
7.这么多名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问,看来引读……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让我们牢牢记住这句话好吗?再次出示齐读。
8.名人好问的故事让我想起这样两句名言: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荀况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巴尔扎克
(出示,指名读,齐读)。
四、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过渡: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课文第三节前四句话)
1.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你们以前都向谁请教过?(指名学生说)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
3.指名说什么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
4.说到能者为师,老师想送给大家两句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这两句名言就是告诉我们要不问年龄,不看地位,以能者为师。把这几句话说给自己听好吗?
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指名说,齐说。(说时把“你”改成“我”)
五、自学质疑,学思结合。
1.过渡: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不过有时问题不能完全靠别人来解答,因为别人也有不知道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3.北宋科学家沈括小时侯是怎么解决这个疑问的呢?(自由读第四节思考)
A.指名回答
B.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得出科学的答案。(板书:观察思考)
出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沈括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就现学现问。
4.(学生质疑)相机出示: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_____的《 》。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后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让我们记住这句名言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齐读总起句: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六、总结全文,理性升华。
1.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最后一段。
指名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因此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怪不得作者说: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板书:勤学、好问的习惯)
指名读好这句话,突出强健有力。指导朗读,齐读。
B.能够自由地翱翔知识的天空,探求宇宙的奥秘你会感到怎样?(高兴、自豪……)就把这种感情融入到你的朗读当中。指名读,齐读。
3.总结全文:学完了《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4.最后老师要送给大家一首小诗
问到底
(陶行知)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
你若不问你怕它,它一被问它怕你。
你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指名读,齐读。
5.送三张电子书签。名言指读,谁读送给谁。
七、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1.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2.写话练习:古时候有一户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你该如何帮助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友情提示: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及自己搜集的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名言等写劝说的话。)
板书设计 :
23.学与问
提出观点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说理文 举例证明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沈 括
得出结论 相辅相成 养成习惯
第二篇:《学与问》第二课时
《学与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学与问》(生齐读课题),进一步去探讨学与问之间的关系。
二、读文,初悟学与问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围绕“学与问”一开始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课文还有一处也说明了作者的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找一找。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
过渡: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啊,文中列举了两个事例,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一位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是啊,哥白尼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侯的学习好习惯分不开的,让我们继续走进哥白尼,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好问”)
3、师:请大家自由地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作批注,及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4、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交流: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
5、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非常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6、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7、其实啊,古今中外像哥白尼这样勤学好问的故事很多很多,你们能再举出一些吗?(生交流: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8、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到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俗话说:“人不学无以知,人不问无以明”“学无涯而问不止,问无休而学有成”
9、师:我想大家对这段话肯定有了自己更深刻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时期的大科学家沈括就是这样去做的,让我们一起回到沈括的童年时代吧!请大家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然后小组合作完成练习。
出示练习:
(1)这段话中的中心句是()。(2)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3)()时期的沈括是个(),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发现了:原来()。
2、交流上述问题。
3、文中说,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沈括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从这个事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5、(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光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所以我们要把——(生接答第一句话)课文中列举沈括的事例就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出示第一句话,生齐读)(板书:观察思考)
6、过渡: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去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认真听老师读,思考:文中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新奇,我们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齐读。)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名说意思)
5、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你们有过这样的体会吗?(生交流)
6、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别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六、课堂总结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懂得了,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引读一:“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引读二:要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引读三:要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板书:学习的主人)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郑燮(xiè)(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3、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那就是——(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完成板书: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七、拓展延伸
过渡:最后认真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请你写一段话来说服他。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八、作业建议(可选做其中的一题)
1、拣一句自己喜欢的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句子,抄在语文书的扉页。记住它,用它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选择一个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先讲给别人听,再写下来。
第三篇:《学与问》教案设计
《学与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学会本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文说出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朗读文,理解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论点。
这节,我们继续学习第23《学与问》学生齐读题
2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也叫议论文。
3我们曾学过的《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都是这类。议论文三要素分别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这篇文的论点是什么?
4开头,作者清晰地陈述论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ppt出示:学生齐读)
结尾,作者又进一步深化观点,说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ppt出示:学生齐读)、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6、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这样作者的观点清晰明了。
7、为说服大家,作者充分摆出事实,快速浏览文第2—4小节。简洁概括作者用哪两个事例来证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学生自读文,概括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总爱问为什么。2我国大科学家沈括通过观察思考,解开了山里桃花开得迟的疑团。)
小结:两个中外典型事例充分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引读)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文中这两个事例就是论据,用事例证明作者观点的过程就叫举例论证,这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板书举例论证】,其实,论证的方法还有很多,文中除了以前学过的举例论证外,还要两个论证,只要你认真学习,就会明白的。
二、任务一:感受哥白尼的好问和沈括的好问善思。
策略:、默读文二、四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了解到哥白尼的好问?沈括是怎么在问中学的?并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在展示时小组要选取其中一个自然段进行汇报交流。
教师随机指导,并指导朗读到位:
⑴充满了好奇经常问这问那„„:(指导朗读)
缠着哥白尼非得把问题问清楚不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不懈探求
一串问题(指名学生逐个朗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读出好奇与疑问来)。
“„„”省略号里究竟省略了多少个问题呢?数不胜数
教师相机指导。
⑵小时候的哥白尼如此好问,长大后的哥白尼(注:如果这里学生能补充出来,并能感受出来就更好了。)
(ppt出示)哥白尼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推翻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地球是宇宙中心的错误认识。他的天文学说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他在任职的教学楼上,建立了一座小型天文台,不论寒暑,每天都用自己制造的天文仪器来观测、计算、研究,30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写出了划时代巨著《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
⑶同学们来说一说小时候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和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出示句子: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指导齐读句子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
哥白尼的事例,让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如此重要。(注:在此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让生齐读)
板书:好问
学习第四自然段。
我国大科学家沈括也是勤学好问的典范。他是怎么在问中学的?
他是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的。
仔细读沈括的事例,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他善于观察思考来?
⑴观察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呢?
这样才叫善于观察和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开疑团。
⑵从诗句中发现了问题。
出示诗句:
(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朝代)公元817年白居易写成《大林寺桃花》。这首诗诗脍炙人口,但直到沈括生活的北宋这漫长的100多年时间里没有有人发现过这个问题。
点评:沈括小小年纪就已经懂得把勤学好问与思考结合在一起了。
⑶当妈妈无法解开他心中的疑团时,他仍然把问题放在心上,在反复思考。
作者用沈括的事例说明了请教他人的同时,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引读),这样才能获得真知。
⑷学和思结合起来,问和思结合起来,这就是论语里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结: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不仅要多问好问,还应像沈括那样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作者的举例论证又深入一层。
任务二:自读文第三自然段,思考我们又该怎样去问?
过渡: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⑴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回顾哥白尼的问题
出示问题: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
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
你有什么发现?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
强调: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
这是问的一种好方法。还要怎么问?
⑵拜“能者为师”。
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是“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那什么又叫“能者为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⑶关于“能者为师”道理,孔子曾经说过(出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说说意思读读。
3小结方法,古人的话精辟而见地,请教和询问促进学习,作者用讲道理的方法,证明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样的论证方法叫做“道理论证”
4(教师指板书)从哥白尼“好问”,深入谈到了小学生应该“怎样问”(板书:怎样问)和沈括的观察思考,作者的论证又深入了。板书:层层深入
四、了解比喻论证。
哥白尼从小勤学好问,长大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沈括小时候好问善思,长大成了有名的科学学。从他们的身上,大家悟出了什么道理呢?学生自由回答问题正如书上所说:„„
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作者把“问”比喻成“金钥匙”“铺路石”,直观简单地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这两个比喻贴切、自然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让人印象深刻,这样的证明方法是“比喻论证”。
五、总结拓展:、过渡: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郑燮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六、检测导结。
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
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好问
举例论证
怎样问道理论证
观察思考
比喻论证
层层深入
第四篇:《学与问》教案设计
《学与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的意思.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重点难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论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学与问》学生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也叫议论文。
3.我们曾学过的《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都是这类。议论文三要素分别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这篇课文的论点是什么?
4.开头,作者清晰地陈述论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ppt出示:学生齐读)
结尾,作者又进一步深化观点,说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ppt出示:学生齐读)
5、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6、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这样作者的观点清晰明了。
7、为说服大家,作者充分摆出事实,快速浏览课文第2—4小节。简洁概括作者用哪两个事例来证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学生自读课文,概括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总爱问为什么。2我国大科学家沈括通过观察思考,解开了山里桃花开得迟的疑团。)
小结:两个中外典型事例充分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引读)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文中这两个事例就是论据,用事例证明作者观点的过程就叫举例论证,这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板书举例论证】,其实,论证的方法还有很多,课文中除了以前学过的举例论证外,还要两个论证,只要你认真学习,就会明白的。
二、任务一:感受哥白尼的好问和沈括的好问善思。
策略:、默读课文二、四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了解到哥白尼的好问?沈括是怎么在问中学的?并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在展示时小组要选取其中一个自然段进行汇报交流。
教师随机指导,并指导朗读到位:
⑴充满了好奇经常问这问那„„:(指导朗读)
缠着哥白尼非得把问题问清楚不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不懈探求
一串问题(指名学生逐个朗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读出好奇与疑问来)。
“„„”省略号里究竟省略了多少个问题呢?数不胜数
教师相机指导。
⑵小时候的哥白尼如此好问,长大后的哥白尼(注:如果这里学生能补充出来,并能感受出来就更好了。)
(ppt出示)哥白尼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推翻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地球是宇宙中心的错误认识。他的天文学说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他在任职的教学楼上,建立了一座小型天文台,不论寒暑,每天都用自己制造的天文仪器来观测、计算、研究,30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写出了划时代巨著《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
⑶同学们来说一说小时候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和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出示句子: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指导齐读句子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
哥白尼的事例,让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如此重要。(注:在此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让生齐读)
板书:好问
学习第四自然段。
.我国大科学家沈括也是勤学好问的典范。他是怎么在问中学的?
他是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的。
仔细读沈括的事例,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他善于观察思考来?
⑴.观察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呢?
这样才叫善于观察和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开疑团。
⑵从诗句中发现了问题。
出示诗句:
(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朝代)公元817年白居易写成《大林寺桃花》。这首诗诗脍炙人口,但直到沈括生活的北宋这漫长的100多年时间里没有有人发现过这个问题。
点评:沈括小小年纪就已经懂得把勤学好问与思考结合在一起了。
⑶当妈妈无法解开他心中的疑团时,他仍然把问题放在心上,在反复思考。
作者用沈括的事例说明了请教他人的同时,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引读),这样才能获得真知。
⑷学和思结合起来,问和思结合起来,这就是论语里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结: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不仅要多问好问,还应像沈括那样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作者的举例论证又深入一层。
任务二: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我们又该怎样去问?
过渡: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⑴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回顾哥白尼的问题
出示问题: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
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
你有什么发现?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
强调: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
这是问的一种好方法。还要怎么问?
⑵拜“能者为师”。
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是“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那什么又叫“能者为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⑶关于“能者为师”道理,孔子曾经说过(出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说说意思读读。
3.小结方法,古人的话精辟而见地,请教和询问促进学习,作者用讲道理的方法,证明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样的论证方法叫做“道理论证”
4.(教师指板书)从哥白尼“好问”,深入谈到了小学生应该“怎样问”(板书:怎样问)和沈括的观察思考,作者的论证又深入了。板书:层层深入
四、了解比喻论证。
哥白尼从小勤学好问,长大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沈括小时候好问善思,长大成了有名的科学学。从他们的身上,大家悟出了什么道理呢?学生自由回答问题正如书上所说:„„
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作者把“问”比喻成“金钥匙”“铺路石”,直观简单地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这两个比喻贴切、自然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让人印象深刻,这样的证明方法是“比喻论证”。
五、总结拓展:、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郑燮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六、检测导结。
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
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好问
举例论证
怎样问道理论证
观察思考
比喻论证
层层深入
第五篇:学与问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23《学与问》教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深入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2、理解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大胆交流与探讨,教师适时点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教法与学法
引导点拨法,自读自悟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学与问之间的关系,引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生自读第二段,说说哥白尼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好问)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好问的?(经常、缠、理解不懈追求)
3、从省略号你想象小哥白尼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4、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6、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什么叫“能者为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你认为沈括是个怎样的人。(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你从沈括的故事中懂得了什么?(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理解诗句“人间四月芬芳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五、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全班齐读第五自然段。联系第一段,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总结,呼应开头)
六、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相辅相成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学与问》
教
案
执教教师:
执教时间:201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