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与问第一课时
学与问第一课时
关于“学与问第一课...”的内容
本站搜索更多关于“学与问第一课时设计”的内容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学”“问”)齐读,知道什么叫学问吗?换个词(知识,才华)是的,有知识我们就可以说是有学问
2、(师在“学”与“问”之间板书一个“与”字)师:现在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把他拆开,学就是学习,问就是疑问,问题,那么我们的课题是“学与问”,猜猜那么这篇课文会讲什么呢?(学、问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是的,课文就是围绕这个问题来展开讨论的,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学习(齐读课题)《学与问》。
3、《学与问》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观点。那么这篇课文提出了什么论点,又是怎样给我们讲明白这个观点的呢?我们就要从课文中去寻找!
(板书:提出论点
证明论点
总结论点)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带着这个问题大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
2、要读懂课文要先把词儿读准了,理解了,来!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字词 出示生字词
沈括 芳菲
殿堂 翱翔 金钥匙
铺路石
不懈追求 五彩缤纷 瞬息万变
相辅相成、年长年幼、勤学好问 能者为师
日新月异
(1)指名读
(2)提醒字音、字形,描红“瞬”(3)齐读 字音:(长、好)字义:(瞬息万变)瞬:眨眼之间,息:吸气之间,真的是一万种变化吗? 懈:松懈、停止
3、生字词掌握得很扎实,看来预习得很认真
4、(1)课文研究学与问的关系时,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和总结观点是什么?来找找句子交流一下!
(2)交流文本中提出的观点和总结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出示:辅的解释。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是呀!学与问相辅相成,同等重要,那这篇文章重点写的是?(问)
5、问有多重要呢?文中是怎样告诉你的呢?
三、1、为了细细地讲明白问的观点,作者还给我们举了两个名人的事例这就是议论文中的摆事实,分别是什么例子呢?小组把2——4自然段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读读,用一句话概括的说
说作者所举的例子。
2、同学们,我们心中的疑问怎样才会有呢?疑问又该怎样怎样解决呢?我们下节课在来研究!
四、今天我们知道(读两个句子)陶行知先生就告诉了我们很多问的道理 陶行知先生的《每事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5、其实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小故事有很多,大家课后再去搜集搜集!
《学与问》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在你们的脑海中,谁是有学问的?
(评:把话说完整。)(对,表达要完整。)
2、你能把学问换个词语吗?(知识,学识,才华)古今中外,有知识,有才华的人啊,举不胜举。
3、(板书:与)加了一个与字如何理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齐读课题)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观点。听了老师关于议论文这一文体的介绍。以及看了课题,你心中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提出论点
证明论点
总结论点)
(预:
1、两者有什么关系? 评:对,这就是这篇课文重点要阐述的观点,学与问的关系?)
(
2、这些有学问的人成才的秘诀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要解决这些问题,答案就在书中。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大声自读全文,要求:
1、标上小节序号;
2、读准字音;
3、难读的长句,多读几遍。)
2、在读课文之前,先来读一读难读或重点理解的词语。出示:
不懈探求、沈括、瞬息万变、翱翔、相辅相成、年长年幼、勤学好问(1)
指名读
(2)
再请同学读(你特别要提醒同学注意的是?)字音:(长、好)
字义:(瞬息万变)瞬:眨眼之间,息:吸气之间,真的是一万种变化吗?(3)
全班齐读
(三)轮读课文,部分释疑
1、生字新词已经会读,那课文能否读通读顺呢?(谁愿意来试一试)(1)划出本课开篇提出的观点和总结观点的语句。(2)交流文本中提出的观点和总结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3)出示:辅的解释。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4)根据这个解释,“知识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还可以怎么说?知识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所以说:“(引读第二句)”
2、作者在谋篇布局上可谓“用苦良心”,开头就说(引读),结尾再总结?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
(四)理清文脉,分段概括段意
1、学到这里,你能给课文分段了吗?
2、是啊,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第一、第三段概括的不错,可第二段要真正概括的既简练又完整,可不容易,谁想来试试。
(五)初步学习证明观点的方法
(1)是啊,只有学与问相辅相成,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默读课文2-4小节,想一想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
(2)举例子
是啊,课文分别在2-3小节举了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和第4小节举了北宋沈括例子。这就是一种论证方法:举例子(板书)
1、波兰哥白尼
哥白尼的脑海里有许许多多,数不胜数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从课文哪里看出来?
这就是“不懈”的意思?谁能来说一说
(不放弃,不松懈,是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1)“能者为师”能者什么意思?用问中的句子解释。
(2)这就叫作“引用”,引用名人说的话,或俗语更能令人信服。其实关于“学与问”的名言有许多,请拿到书签的同学站起来读一读,这一句,还能换成什么?
2、沈括
读4小节,出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谁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当你说不出的时候,不用急。“人间”对“山寺”谁先说一说“山寺”的意思?芳菲在字典中是指花草的意思,哪在这里呢?特指什么?白居易正是带着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才写下了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读句),也才有了今天,同学们与北宋科学家沈括,一起去经历这个思考历程,也才有了文中的感悟
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习了议论文中证明自己观点的二种方法:举例子、引用。今天,同学们回去再收集一些有关“学与问”的故事和名人名言,明天,我们也模仿课文这两种论证方法,继续来证明这个观点。好不好?
(六)指导概括段意的方法
1、别忘了,还有同学概括的2-4节的段意呢?
2、其实,刚刚在学习证明观点的方法的同时,对我们概括2-4小节的段意也有帮助?要不要把课文中所有举的事例一一展开来说,不用,只要概括起来一笔带过。
(七)回顾总结全文
1、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想问的?
总结:虽然今天我只给同学们上了一堂(读课题),但是在生活,学习中,每位同学们都这样问问自己,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你也会成为像哥白尼、沈括一样成为有学问的人。作业:
1、搜集有关“学与问”的名人名言或谚语?
2、课文如何具体运用这些论证方法的?
23学与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 多媒体、学生预习(明、读、标、查、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词语。
3、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学会阅读说明事理的文章。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板书。
1、从“学问”一词直接导入: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你觉得有道理吗?(指名答)
2、揭示课题,(板书“与”,齐读课题)23 学与问
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3、提问:学与问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起来学课文。
二、自读课文,检查效果。
1、(多媒体出示)结合预习再自学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快速读顺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2、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教学。
(1)多媒体出示新词。
不懈探求、瞬息万变、沈括、相辅相成、翱翔
a指名开火车读、正音,提醒读。
b指名提醒字形。指导书写“瞬”(注意右半部分的笔画),生描红、书写“瞬”。(提醒做姿、执笔)(自评反馈)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体会说明事理文章的特点。相机指导朗读,指导读好。
1、(多媒体出示)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1)指名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问: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a指名答并(板书: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指名读第一节(认真听适当评价、再指读、齐读)
b出示并指名读第三节。(评价并指导读好、齐读)(相机理解“瞬息万变”说变化快的成语)(板书并理解“能者为师”)
c过渡:课文结尾还讲了什么道理呢?(板书:勤学好问、养成习惯)出示指名读第5节(评价读、齐读)
过渡:课文又是怎样把这些道理说清楚的?(指名答板书:提观点、举事例 哥白尼
沈括 下结论)
d(出示图片、学生简要介绍哥白尼)指名读第二节(评价、指导读好“?”练读、指读)(你觉得哥白尼是个怎样的人?)板书:勤学好问 e学生简要介绍沈括。指名读第四节(评价、指导齐读)(出示诗、指读、齐读)(谈谈你对沈括的印象 板书:问思结合。)
2、体会说明事理性文章的特点。
(1)对照板书小结:课文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四 不懂就“问”、布置作业
1、不懂就“问”,快速浏览课文“自学质疑”
2、完成《补充习题》第一、二题。
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提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作论证:举例{哥白尼、沈 括}
能者为师
下结论:勤学好问、养成习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光盘、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18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疑团殿堂日新月异好奇强健探求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理解“不懈追求”。
(3)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身阔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板书:18学与问
勤学问思结合养成习惯
好问
教学后记:
第二篇:23.学与问(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2.揭示课题:23 学与问
3.课前质疑归纳: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2.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2)大致交流词义。(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重点指导
笔画易错写“瞬” 形近字易混“辅” 容易读错字音“沈 钥 缤” 2.学生写字展示评议。3.听写本课含有生字的词语,鼓励学生自纠后面批。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继续完成习字册。
2.回家作业:自由读课文后完成同步探究1234题。3.朗读课文若干遍。
第三篇:23、学与问(第一课时)
学与问(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老师课前收集了几条名言警句,出示 请你快速地读一遍。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2、我请一组同学每人读一句,5句。其他同学思考:这些名言警句都与什么有关系?
3、交流:都是与学问有关系的。板书:学问
4、平时我们所讲的学问就是什么呢?(知识、学识、文化)
5、过渡:是啊!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课《学与问》板书:
23、与
6、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与问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32页,自由朗读课文。请一个同学来读自读建议:出示(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划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学与问之间是有联系的句子。
2、交流并贴板书:(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2)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3、你看,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议论文中,作者通常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其实,这些关于“学”与“问”的关系的句子就是作者提出的观点,也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手指板书,一起读句子。
4、你发现了吗?这些句子分别位于文章的什么地方?是啊!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总领全文的作用,一句在结尾——-总结全文的作用。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5、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告诉我们学与问是紧密联系的。课文为了写清学与问之间的联系,用了哪两个人的事例来具体说明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6、交流并贴板书:(1)哥白尼小时候非常好问。(2)沈括小时候勤学好问,善于观察思考。
沈和括都是本课的生字,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准确,谁再来读一读?
这两个字你原来见过没有?在哪见过?(组词:沈阳、姓沈、括号、概括)(你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对我们同学来说,已经不是生字了。在这儿,是一个人名。谁来简单介绍一下他?谁来带大家认识一下沈括?出示)
7、小结:同学们,我们刚才把课文读了两遍,(手指板书)知道课文通过写哥白尼小时候非常好问和沈括小时候勤学好问,善于观察思考两个事例,告诉我们:学与问之间是有联系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学问,学问,既要学也要问。
三、学习第二节
1、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哥白尼小时候非常好问这个事例的呢?请一位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哥白尼小时候问了些什么?
2、交流:(1)生1读。评:你刚才把哥白尼的问题读出来了,谁能像哥白尼一样问一问?(2)生2读。评:你觉得他像哥白尼吗?A不像。能联系课文中的词语说说吗?(好奇)没有读出好奇的语气。请你来试试
B像。很好奇。你也来做哥白尼。
(3)生3读。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哥白尼这些问题是向谁问的?只问了一次吗?(经常像爸爸妈妈问)
(4)谁能像哥白尼一样既好奇又缠着爸爸妈妈问一问?你体会到什么?(问多)生4读。评:真像那个好奇的小家伙,一连串的为什么?
(5)让我们一起来做哥白尼。引读: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6)哥白尼是不是仅仅只向爸爸妈妈问呢?仅仅只问这些问题吗?他还会向谁问些什么?和
同桌一起演一演,问一问。
交流评价:其实,哥白尼还有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问题,课文中用了一串省略号,可见哥白尼小时候真的非常好问。
3、小时候如此好问的哥白尼长大后取得了哪些成就呢?谁来说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哥白尼。出示 齐读
4、哥白尼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除了好问,你觉得还有其他原因吗?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5、出示:哥白尼对科学奥秘不懈探求。板书:不懈探求
“懈”也是生字。心理上放松就是“懈”所以用“竖心旁”“不懈”就是不放松。
6、你怎么理解“哥白尼对科学奥秘不懈探求”这句话?(不停地探求、一直努力寻找答案。)
7、正是对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不懈探求的精神使得哥白尼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名垂青史。
8、你从他的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要多问才会成功,要坚持不懈)评:你明白了问的重要性。
9、问确实很重要,你能从第一小节中找一句话来概括刚才我们所说的道理吗?出示:问,常常是„„金钥匙„„铺路石。你发现了什么?(用比喻的手法使道理更深刻。)10这么深刻的道理请你用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记住它。
11、你记住了吗?谁来说给大家听听。一起说。
四、学习第3节
1、同学们,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应该向哥白尼学些什么呢?让我们一齐读第3自然段。
2、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请教别人;能者为师„„)请读一读描写这个道理的句子。
五、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初读课文,深入学习了哥白尼的故事,同学们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知道要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用“能者为师”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果别人不能给你满意的答案,那又该怎么办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相信沈括的故事会让你找到答案。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生字描红
2、收集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板书: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3、学与问
哥白尼小时候非常好问。
不懈探求
沈括小时候勤学好问,善于思考。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第四篇:学与问第一课时
23.《学与问》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检查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5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清理课文脉络。
2、精读课文第1~2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1~2节,结合事例,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好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学”、“问”)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知识、学识、文化……)
2、师在“学”与“问”之间板书一个“与”字。
3、那么学与问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
二、读书检查预习
1、师指名读词语,大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了。
2、指名读课文。评价
三、整体感知,明白说理方法
1、那么,学与问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和第五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指名回答。
3、点击,两句关于学、问的句子变成红色。男女生各读一句。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4、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议论文中,作者通常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其实,这两句关于“学”与“问”的关系的句子就是作者提出的观点,即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5、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总领全文的作用,一句在结尾——-总结全文的作用。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6、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的意思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吗?谁来说一说?(板书:勤学好问)
7、小组讨论,明白说理方法。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我觉得作者要讲的道理已经很明朗了,就是要我们养成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那课文的2、3、4自然段不是显得多余了吗?(通过摆事实来讲道理)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过渡:这三个小节中,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选择了中外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2、(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
3、你对哥白尼了解多少?(指名介绍哥白尼的成就)
4、教师视学生介绍的情况决定是否补充以下信息。
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生于波兰维斯瓦河畔的托伦城。10岁丧父,由舅父抚养。18岁时进克拉科夫大学,抱定献身天文学研究的志愿。1535年,哥白尼用“四个九年的时间”完成了长达六卷的科学巨著《天体运行论》。提出了太阳结构的理论日心学说:而在此之前“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被奉为真理已长达一千多年。
3、同学们,看(听)了刚才的简介,请你谈谈哥白尼给你的印象。
(哥白尼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点击“伟大”一词变为红色。
4、为什么哥白尼会有这么大的成就?(小时候非常喜欢问,将“非常喜欢问”点击变为红色)
5、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好问的?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大屏幕上的文字,想一想
出示“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6、指名读这段文字,读出自己的理解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
7、指导读哥白尼提的三个问题,读出好奇的语气。
8、刚才,我们读出了一个勤学好问的哥白尼,其实,我们还可以演出一个勤学好问的哥白尼。该怎样表演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人物的语言、动作、语气)
9、要想表演好,还得有爸爸妈妈的语言,也就是得回答哥白尼的问题。老师还要提两个要求。(课件显示“缠着”、“……”)要表演出哥白尼怎样“缠着”父母,好要将省略号给表演出来。
10、什么叫“缠着”?你什么时候“缠”过你的父母。省略号该怎样表演?
11、学生自由合作表演。
12、指名表演,相机理解“不懈探求”。
13、指导朗读。
从“经常”、“缠着”、省略号等都可以看出哥白尼好问,下面我们来朗读这段话,注意读好这些词。
14、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要好问)正如书上所说:
(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5、小结:从哥白尼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问”为哥白尼铺就了一条成功之路,“问”就像一把钥匙为哥白尼打开的了知识殿堂的大门。我们这些新一代的小学生更应该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我们有了问题该向谁问呢?当别人也无法解答我们的问题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五、指导生字,描红生字。
23.《学与问》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中诗句的意思。
3.学会收集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懂得与同学交流。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揭示文体。
同学们,我们在四、五年级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篇课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什么文?(板书:说理文)说理文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作者一般都是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给我们读者以启发,使我们对他的观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板书: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得出结论)
今天我们又要学一篇说理文,齐读《学与问》。
二、整体感知,亮出观点。
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触摸作者的思想脉搏。
快速浏览,整体感知,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了结论。(板书:哥白尼 沈括)
同学们轻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亮出了怎样的观点?
这段话作者把“问”比作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
(板书:金钥匙 铺路石)
三、阅读事例,感悟思想。
1.是啊!“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出示句子,齐读,读出重要性。)相信同学们学了哥白尼的事例后一定会更明白“问”为什么这么重要。
2.请同学们阅读了哥白尼的资料(出示),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
(指名学生简介哥白尼)
3.哥白尼真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他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思考。
4.指名回答:你从这一节中知道了什么?
5.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
6.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好问的故事?(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说一说)
这些名人的事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指名说。
(学生可能说到:要爱问问题,要多问问题,要敢于问问题等)
7.这么多名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问,看来引读……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让我们牢牢记住这句话好吗?再次出示齐读。
8.名人好问的故事让我想起这样两句名言: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荀况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 ——巴尔扎克
(出示,指名读,齐读)。
四、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过渡: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课文第三节前四句话)
1.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你们以前都向谁请教过?(指名学生说)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
3.指名说什么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
4.说到能者为师,老师想送给大家两句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这两句名言就是告诉我们要不问年龄,不看地位,以能者为师。把这几句话说给自己听好吗?
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指名说,齐说。(说时把“你”改成“我”)
五、自学质疑,学思结合。
1.过渡: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不过有时问题不能完全靠别人来解答,因为别人也有不知道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3.北宋科学家沈括小时侯是怎么解决这个疑问的呢?(自由读第四节思考)
A.指名回答
B.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得出科学的答案。(板书:观察思考)
出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沈括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就现学现问。
4.让我们记住这句名言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齐读总起句: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六、总结全文,理性升华。
1.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最后一段。
指名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因此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怪不得作者说: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板书:勤学、好问的习惯)
指名读好这句话,突出强健有力。指导朗读,齐读。
B.能够自由地翱翔知识的天空,探求宇宙的奥秘你会感到怎样?(高兴、自豪……)就把这种感情融入到你的朗读当中。指名读,齐读。
3.总结全文:学完了《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4.最后老师要送给大家一首小诗
问到底
(陶行知)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你若不问你怕它,它一被问它怕你。你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指名读,齐读。
七、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板书设计 :
23.学与问
提出观点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说理文
举例证明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沈 括
得出结论
相辅相成 养成习惯
练习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语文与生活,认识倒顺词现象。
2.诵读与欣赏:《大风歌》
3.写好钢笔字。
4.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5.学写毛笔字。
重难点、关键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课时划分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语文与生活:认识汉语言中有趣的倒顺词现象,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双音节词在字序上发生变换后,也就是倒个个儿,会变成另外一个意思相近或完全不同的词,十分有趣,这说是汉语言中的倒顺词现象,想知道得更明的吗?那我们先来欣赏一段相声。
2.同座位分角色朗读相声片断注意带点的词。试着读出其中的趣味。
3.集体交流、表演。
4.倒顺词是汉语言中的一个有趣现象,同是两个字,顺序不同,词义也发生了变化。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让我们再来读六组倒顺词,看看每组词语的意思是否相同。
2.交流。
(上面一行意思不同,下面一行意思相同)
3.像这样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哪些?(师随机板书)
(编选——选编;人名——名人)
三、学习第二部分
1.你能否将刚才补充的倒顺词,加入到相声片断中接着说下支呢?仔细读相声片断,你发现两处省略号处省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前一个省略号是将一对倒顺词分别说在两句中,后一个省略号是把倒顺词说在同一个句子里)
2.两个一组自由练习。
3.集体交流。
4.总结。
四、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诵读与欣赏:《大风歌》。
2.写好钢笔字。
教学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诵读与欣赏
1.汉高祖刘邦大家都知道,他与楚霸王项羽一争天下,取得了胜利。在他称帝后第七年,返回家乡,设宴招待家乡父老。酒过三巡,刘邦信口唱出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歌,谁知道是什么?
2.对,就是只有三行的《大风歌》,让我们捧起书,一起来读一读。自由读,指读正音。
3.对照下面的注释,你能说说读句的意思吗?
(大风刮起来了啊,天上的云到处翻滚飘荡。我用威力平定了天下啊,现在回到了故乡。怎么才能得到众多的猛士啊,来守卫国家的四方!)
4.《大风歌》正是刘邦英雄本色的显露,“大风”、“云飞扬”、“猛士”使人感受到叱咤风云的气概,而“海内”、“故乡”、“四方”又使人感到他那恢弘的气度,这两组艺术形象的融和,构成了《大风歌》雄浑深沉的意境。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导朗读。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5.自由练读,体会诗歌的抑扬顿挫、回环曲折这美。
6.配乐诵读。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这段话出自《给家乡孩子的信》,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
3.整体观赏感知,从大小、布局、形状上支观察、揣摩。
4.描练、力争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5.反馈。
三、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2.学写毛笔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1.审题。
2.指导。
(1)导入:名人以通俗而精炼的语言反映丰富而深刻的道理,有不少同学在书上、报刊上看到它时,总喜欢把它抄录在自己的摘抄本中,这样做既可以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又可以用它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进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举行一个“名言交流会”,待会儿请大家把自己喜欢的一句名言讲给大家听,看谁讲得最精彩。
(2)你知道哪些名言?在这些名言当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3)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名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说出自己从中受到的启示、教益,或对照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教训,或说出对自己的鼓舞、激励)
3.练习。
(1)按刚才指导的内容轻声试说。
(2)4人小组门交流练讲,要求说话的同学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响亮,速度适当,听的同学要认真。
(3)小组评议并推出代表。
4.反馈: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台讲述,其余同学认真听,并对同学的讲述作出适当的评议。
5.将你喜欢的名言做成小书签送给你的朋友,可以适当加些图案,使书签更加美观。
二、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观察范字:“撒”、“鞭”是特殊的左右结构,因此又可以把它视为左中右三部分。“撒”字中间部分显得极为重要,所占空间也大一些,左边的“扌”和右边的“攵”则呈相向之势,簇拥中间。“鞭”中间部分相比较而言,就显得小一些,同样的左中右三部分都要上紧下松。
3.练习。
4.反馈。
第24课《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导入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走近大自然的文字,去读一读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
二、精读课文。
(一).齐读第一段。
(二)默读课文2-3段,思考:
1、神奇的天书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在文中圈出)
2、人们从这种大自然的文字中可以知道些什么?(用直线划出)星星写成的天书很厚很厚。翻开天书的一页,指名读第2段。
3、出示图片,认识小熊星座,让生指出北极星。
4、由此可见,了解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生答)辨别方向。(板书)
是啊,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可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还远远不止这些呢,再读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1.自读课文的第三段。2.读后汇报
砧状云,这个大自然的文字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所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板书:观察气象)。3.拓展思维,积累谚语
你们还知道与气象有关的谚语吗? 4.引读。所以说:(师引读)天上的每一颗星(生回答)是一个字,(师引读)天上的每一片云(生答)也是一个字。这就是(指板书)我们神奇的天书啊!不仅有神奇的天书,还有有趣的地书呢。瞧,地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在地上有哪些文字呢?
(四)自学课文的第4—6段。
1.自学要求:默读4—6段,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2.汇报交流。
(1)哪几种文字?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想象一下,曾经的沧海会是什么样,现在的城市呢?真是沧海桑田啊!
(3)可见,看起来普通的石灰石,在懂的它的人看来,可以反映出(地质的变化)(4)齐读第5段。(5)同样是石头,这块花岗石又是怎么来的?找出句子中的动词。(搬爬带走)(6)冰块是一下子把花岗石搬来的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爬)(7)一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可以看出(地质的变迁)板书
(8)这两种文字,向我们介绍了大地的变和迁。让我们齐读4、5、6自然段。3.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到了很多。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文字》中充满了智慧,你们看(出示多媒体)这不是大自然的智慧吗? 多媒体1: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当很多树叶变黄的时候,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地鲜艳,多美哪!望着这枫树林,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晚林,霜叶红于二月花。” 多媒体2:雾凇图
吉林雾凇,琼脂枝玉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看着它,我又想起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一面,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多媒体3: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断流前的图片)
师述:巴西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巴西总统亲自为它举行葬礼。大自然用这种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们(多媒体出示)齐说:“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多媒体4:出示琥珀图片
介绍琥珀的形成,你知道这曾经发生的故事吗?
四、学习课文的最后一段
1.要想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我们有哪些途径呢?自读第七段。2.师小结: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
3.总结:同学们,我们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就可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懂大自然这本很厚的书,感受自然的无穷奥妙。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请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给大自然这本书添上几页精彩的文字。
五、教师总结。
同学们,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妙无穷,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并不断破译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也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会有一个温馨安宁的家园。
板书设计: 星座 辨别方向 云 观察气象 大自然的文字 石灰石 地质变化
花岗石 地质变迁
教学反思:
第五篇:学与问教案第一课时(最终版)
《学与问》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在你们的脑海中,谁是有学问的?(评:把话说完整。)(对,表达要完整。)
2、你能把学问换个词语吗?(知识,学识,才华)古今中外,有知识,有才华的人啊,举不胜举。
3、(板书:与)加了一个与字如何理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齐读课题)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观点。听了老师关于议论文这一文体的介绍。以及看了课题,你心中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提出论点
证明论点
总结论点)(预:
1、两者有什么关系? 评:对,这就是这篇课文重点要阐述的观点,学与问的关系?)(2、这些有学问的人成才的秘诀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要解决这些问题,答案就在书中。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大声自读全文,要求:
1、标上小节序号;
2、读准字音;
3、难读的长句,多读几遍。)
2、在读课文之前,先来读一读难读或重点理解的词语。出示:
不懈探求、沈括、瞬息万变、翱翔、相辅相成、年长年幼、勤学好问(1)
指名读
(2)
再请同学读(你特别要提醒同学注意的是?)字音:(长、好)字义:(瞬息万变)瞬:眨眼之间,息:吸气之间,真的是一万种变化吗?(3)
全班齐读
(三)轮读课文,部分释疑
1、生字新词已经会读,那课文能否读通读顺呢?(谁愿意来试一试)(1)划出本课开篇提出的观点和总结观点的语句。(2)交流文本中提出的观点和总结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3)出示:辅的解释。相互补充,相互配合。(4)根据这个解释,“知识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还可以怎么说?知识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所以说:“(引读第二句)”
2、作者在谋篇布局上可谓“用苦良心”,开头就说(引读),结尾再总结?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
(四)理清文脉,分段概括段意
1、学到这里,你能给课文分段了吗?
2、是啊,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第一、第三段概括的不错,可第二段要真正概括的既简练又完整,可不容易,谁想来试试。
(五)初步学习证明观点的方法
(1)是啊,只有学与问相辅相成,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默读课文2-4小节,想一想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
(2)举例子
是啊,课文分别在2-3小节举了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和第4小节举了北宋沈括例子。这就是一种论证方法:举例子(板书)
1、波兰哥白尼
哥白尼的脑海里有许许多多,数不胜数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从课文哪里看出来? 这就是“不懈”的意思?谁能来说一说
(不放弃,不松懈,是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1)“能者为师”能者什么意思?用问中的句子解释。(2)这就叫作“引用”,引用名人说的话,或俗语更能令人信服。其实关于“学与问”的名言有许多,请拿到书签的同学站起来读一读,这一句,还能换成什么?
2、沈括
读4小节,出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谁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当你说不出的时候,不用急。“人间”对“山寺”谁先说一说“山寺”的意思?芳菲在字典中是指花草的意思,哪在这里呢?特指什么?白居易正是带着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才写下了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读句),也才有了今天,同学们与北宋科学家沈括,一起去经历这个思考历程,也才有了文中的感悟
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习了议论文中证明自己观点的二种方法:举例子、引用。今天,同学们回去再收集一些有关“学与问”的故事和名人名言,明天,我们也模仿课文这两种论证方法,继续来证明这个观点。好不好?
(六)指导概括段意的方法
1、别忘了,还有同学概括的2-4节的段意呢?
2、其实,刚刚在学习证明观点的方法的同时,对我们概括2-4小节的段意也有帮助?要不要把课文中所有举的事例一一展开来说,不用,只要概括起来一笔带过。
(七)回顾总结全文
1、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想问的?
总结:虽然今天我只给同学们上了一堂(读课题),但是在生活,学习中,每位同学们都这样问问自己,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你也会成为像哥白尼、沈括一样成为有学问的人。作业:
1、搜集有关“学与问”的名人名言或谚语?
2、课文如何具体运用这些论证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