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粤沪版八年物理上第五章从粒子到宇宙教学设计
一、《课标》的要求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交不断深入。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并不断深入。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二、编写思路
本章教材分为四节:认识分子,“解剖”原子,飞出地球,宇宙深处。
基本思路如下:教材按照由小到大,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编排,前两节在于引导学生从微观上初步认识物质的组成:分子概念与原子的组成,后两节着重引导学生从宏观方面初步认识太阳系和银河系的结构。
教材中重视介绍人类探索粒子和宇宙的历程,并预示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教材中渗透着猜想、模型等研究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三、本章特点
1、在教学内容呈现上重视科学探究,与以往不同的是,除了以实验、活动形式展现科学探究过程外,还运用了以文献资料为主的科学发展史的科学探究形式。实际上我们获得的大多数的知识是间接得到的,因而以科学发展史的线索作为探究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2、本章涉及较多现代物理知识,要介绍清楚这些内容,所需基础知识较多,而本章教学要求又不高,因此,教材中较多地采用以图代文的呈现方式。形象生动,简明扼要,不仅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间,也给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有更多选择和发挥的余地。
3、在探究微观世界和宇宙世界的物理现象和性质时,充分应用了猜想和建立模型的方法,这是科学家采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教材中多处渗透这种方法,教学时应注意点拨。
4、注意学科间的渗透,我们知道地球与宇宙也是地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材中加入地球与宇宙方面的内容,既能有效地普及航天知识,也进一步落实了学科之间的渗透理念。
四、课时安排:
全章共四节,安排5课时:每节1课时,1课时作为机动。
第二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第一步:清楚课程标准的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第二步: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等基础知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过程与方法
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深刻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使学生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动摇。
第三步:确定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难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第四步:设计教学方法
课前设计预习案,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主体、新颖、互动、实践”的教学理念。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播放一些视频和原始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第五步:准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打印资料 第六步:开展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在上课前三天左右,发放本课预习案(参见附录),学生完成后交上来检查,再返还给学生补充完善。
第七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
1、历史上的如布票、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
2、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对比图片;通过对比,反映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人民生活的不同影响,提出问题: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由此导入本课。讲授新课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情境创设】多媒体课件:材料
1、材料2 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材料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以上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它们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观点是否相同?分别代表怎样的思想路线?
1、背景:【师生互动】
(1)1976年—1978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原因——党的错误指导思想未纠正,表现: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召开:多媒体视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内容:【师生互动】
4、意义:
【合作探究】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开始。
二、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延伸】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多媒体课件:《十八个血手印》),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师生互动】
(1)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行政机构的改变:撤社建乡镇,撤队建村委会 多媒体课件:《安徽凤阳改革前后对比》 意义:
【过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情境创设】多媒体课件:材料
3、材料4 材料3: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材料4: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问题探究:上述两个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如何改革?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师生互动】
(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3)内容(采取的措施):
①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意义:
①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 ②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过渡】上述的改革措施,仅仅是政策层面,是不够的。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继续探索新的对策,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扩大,对世界经济发展成功国家经验的研究,随着我们对经济规律的新的认识,也使我们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定了更高的目标。从十四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到一个制度创新的高层次改革阶段。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师生互动】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阻力”的解释:
一是伴随着改革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让一部分比较保守的人对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了疑问,甚至有些人主张退回到过去的道路上去。
二是初步的改革措施,已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走向世界的要求,改革走入了瓶颈状态,必须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过程
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春天的故事》提问:1992年,邓小平做了什么事值得歌颂? 【教师讲解】
(1)理论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3)理论完善:
1)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基本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
3、意义
【师生互动】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第八步:本课小结
第九步:问题解答与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学思之窗】、本课测评提出的问题 完成步步高学习资料的本课训练 第十步:教学反思 附录1:本课板书设计
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2、召开
3、内容
4、意义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含义、本质、根本目的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2)内容:(3)意义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
(2)内容: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体制(3)意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2、建立过程
3、意义
附录2:本课课前预习案
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次会议的意义是什么?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农村改革内容之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怎么回事?有何意义?农村改革内容之二是基层组织改革。请问,农村基层组织怎么改革? 农村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改革,城市改革从什么时候开始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在管理体制、所有制形式、分配体制三方面是怎样改革的?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实质是什么?从建国以来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过哪些变化?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何时?“谈话”主要内容有哪些?这次谈话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请概括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请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你能说说这首歌曲中讲述了哪些历史? 说明:
1、请将上述9道题的答案按照题目编号写在下面空白处。
阅读课文,完成步步高第12课学案中的自主学习区、互动探究区、自我检测区。上述两项要求完成后,一起上交检查。
第三篇:《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整体设计
本节内容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生物的第一节课,本课时担负着初高中内容相互衔接、承上启下的重要任务。新课标中对本节的知识点要求较低,所以本节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对高中的生物学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模块的引入从教材的“科学家访谈”入手。有三个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学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建立民族自豪感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二是从中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三是在访谈的结尾自然地把话题引到细胞和构成细胞的生物大分子,并导入第一章的学习中。另外,也可以通过展示细胞工程新成果来导入新课,展示植物组织培养、克隆动物、基因工程、肝细胞移植等图片,结合文字解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的核心内容分为“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两部分。“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中的知识点,通过对四个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理解细胞对于不同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的意义。第一个资料探讨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明确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第二个资料探讨人的生殖和发育,明确多细胞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细胞的关系;第三个资料探讨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明确多细胞生物的反射与细胞的关系;第四个资料探讨艾滋病与SARS的致病机理,明确非细胞生物与细胞的关系。资料分析中所列举的实例和材料大多在初中已经学过,如人的生殖过程,艾滋病病毒破坏人体淋巴细胞等。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考虑用多媒体高效地回顾相应的实例信息,引导学生一方面回忆起初中所学相应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对问题的逐个探讨理解细胞对于生命活动的意义,这样既完成了初高中内容承上启下的过渡,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这一部分内容中,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也是初中学过的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在帮助学生回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加入了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层次。这部分内容以学生看图讨论,总结各层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主,最后对各个层次依次举例。
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2.通过对生命活动一般现象的学习,了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3.通过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展示,进一步理解细胞对于生命系统的意义。4.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5.尝试理解科学与生活、社会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课前准备
1.中国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图片 2.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显微图片 3.植物组织培养、克隆动物图片
4.“非典”印象和“非典”的相关新闻报道,SARS病毒模型图、SARS患者肺部X光片
5.草履虫的显微图片,草履虫摄食、运动、分裂、生长的图片或视频 6.女性生殖器官图片和人的胚胎发育过程视频 7.缩手反射及反射弧图片
8. HIV结构图,被HIV攻击的T细胞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965年9月17日,中国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是当时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最大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实验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科学工作者将人工合成的产物注入小白鼠体内,测验它的生物活性。小白鼠因体内胰岛素增多而发生了惊厥反应,证明这种人工合成的产物就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胰岛素。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开篇“科学家访谈”。思考:从中能看到科学家哪些闪光的科学精神? 学生讨论回答。
点拨:①科学家们投身科研事业的热情、勇气和创新思维。②科学研究需要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
③准备工作非常重要。首先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吸取他人成功的经验,分析他人失败的教训,然后制订可行的方案进行研究。
过渡:邹承鲁院士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认识到许多生命科学的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寻找答案。
2.细胞工程新成果展示导入
(依次展示植物组织培养、克隆动物图片并依次进行简单讲解,展示生物学新发展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植物细胞在培养瓶中悄然长成幼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的克隆羊
过渡: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也说过:“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让我们走近细胞,更深入地探索它的奥秘。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与细胞
(展示草履虫的显微图片及草履虫摄食、运动、分裂、生长的图片或视频)
思考:(1)草履虫能通过自身细胞的哪些结构完成哪些生命活动?
(2)草履虫以什么方式完成生殖过程?这一过程和细胞的哪些结构密切相关? 学生讨论回答。
点拨:(1)草履虫能通过细胞表面纤毛的摆动完成运动,通过口沟进行摄食,通过伸缩泡调节渗透压和完成排泄功能。
(2)草履虫以分裂的方式完成生殖过程,这和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膜都有密切的关系。总结: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生物个体由一个细胞构成,个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这个细胞为基础,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它们就不可能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
2.多细胞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细胞 创设情境:人的生殖和发育
思考:(1)在你和父母之间,什么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2)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
点拨:(1)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2)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通过分化增加细胞的种类,从而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系统,实现了胚胎发育成胎儿的过程。
总结: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其生长和发育也是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基础上的。多细胞生物的生物个体是由很多不同结构和功能的细胞构成的,这些细胞受遗传物质控制而有序地结合起来构成独特的有机整体。
3.多细胞生物的反射与细胞 创设情境: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展示缩手反射及其反射弧图片)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思考:(1)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至少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2)你现在的学习活动需要多少种类和数量的细胞参与呢? 学生讨论回答。
点拨:(1)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
(2)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总结:构成多细胞生物的每一种细胞都担负着独特的功能,它们各司其职,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它们完美合作才能使多细胞生物个体顺利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4.非细胞生物与细胞 创设情境:(1)艾滋病与HIV(展示HIV结构图、被HIV攻击的T细胞图片)
HIV结构
HIV攻击T细胞
(2)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与SARS冠状病毒
(展示“非典”印象图片、SARS病毒模型图和SARS患者肺部X光片)
[方法引导] 教师简单介绍艾滋病和“非典”的相关信息:
艾滋病(AIDS)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源是病毒携带者,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HIV感染人体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尤其是攻击T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病毒而导致的疾病。该病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极强的传染性与病情的快速进展是此病的主要特点。其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系统受损有关。病毒在侵入机体后,进行复制,可引起机体的异常免疫反应,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受破坏,导致患者的免疫缺陷。同时SARS病毒可以直接损伤免疫系统,特别是淋巴细胞。
思考:(1)你还能举出其他特定的细胞受到损伤导致疾病的例子吗?
(2)病毒主要由哪些成分构成?它的结构和细胞结构相比有些什么明显的区别?
(3)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 学生讨论回答。
点拨:(1)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相应肢体瘫痪;脊髓灰质炎病毒攻击脊髓灰质神经细胞——小儿麻痹症;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大脑中的言语区神经细胞受损——语言障碍,等等。
(2)病毒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它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3)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总结:病毒作为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的存在是不是说生命活动可以脱离细胞呢?恰恰相反,正因为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所以它要完成生殖过程就必须依赖于具有完整细胞结构的其他生物,病毒并不能脱离细胞而独立完成生命活动。这一点进一步明确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巩固提高] 下列关于细胞与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B.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所以它的生命活动与细胞无关 C.多细胞生物依赖高度分化的细胞密切协作,才能完成生命活动 D.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答案:B 详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是其生命活动必须依赖寄主的活细胞才能进行。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学习目标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合作探究] 学生根据教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图分析讨论各结构层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思考:(1)如果把图中的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组成会不会发生变化?如果换成一棵松树、一只草履虫,又将怎样?
(2)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中,能完整地表现各种生命活动的最微小的层次是哪个?说明理由。
(3)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也是一个系统吗?如果是,它们是不是生命系统?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回答。
点拨:(1)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
只有1个。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2)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
[教师精讲] 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许多相同的细胞有机组合起来构成组织,不同的组织相互联系构成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器官,多个在功能上紧密联系的器官相联系构成系统,不同系统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形成个体。一定区域内的所有同种个体是一个种群,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群落与之生活的环境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生态系统,地球上的所有生态系统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也就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不仅现存的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也是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原始的单细胞生物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演变为今天多种多样的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形成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和生机勃勃的生物圈。所以说,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巩固提高] 1.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中,能完整地表现出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层次是()A.细胞
B.器官
C.原子
D.个体 答案:A 详解: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中,细胞是最小、最基本的层次,也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2.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的是()A.精子
B.病毒 C.变形虫
D.卵细胞 答案:C 详解: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的只有单细胞生物。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精子和卵细胞只属于细胞层次,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3.下列环境中的生物,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公园中的花卉 B.一个牧场里的家畜 C.一条河里的鱼
D.一个蜂巢里的蜂 答案:D 详解: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只有D选项所指的是同一种生物。
4.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A.细菌和真菌
B.所有植物 C.所有动物
D.落叶和土壤 答案:D 详解: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群落的概念只包括所有的生物。课堂小结
1.为什么说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多细胞生物由细胞构建成基本结构,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
2.地球上的生命系统可以分为哪些层次?
由相同的细胞组成组织,多种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系统组成个体,同种个体组成种群,不同的种群组成群落,由群落及其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以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就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3.为什么说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细胞结构是生物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
板书设计 第1章 走近细胞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与细胞——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 2.多细胞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细胞——人的生殖和发育 3.多细胞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细胞——反射的结构基础 4.非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与细胞——病毒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活动与探究
探究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活动目的:1.使学生加深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理解。
2.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界是一个层次分明、充满活力的有机体。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活动步骤:1.学生分组上网查找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下载并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文字和图片编写关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调查报告。3.进行报告的展示,评选最佳报告。
教学反思
本课时在进入课本知识点的学习之前的导入过程用了两个情境: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细胞工程新成果,看上去好像和本节所要求的知识点关系不大,其实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学生在高中生物第一课的心理缓冲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草履虫的生理、人的生殖过程,艾滋病病毒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结构层次都是初中学过的内容,但是由于时间间隔很长,学生的遗忘率非常高,所以教师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告知,而是需要通过资料信息来引导学生思考回忆起所学内容,温故而知新,也能更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后延伸
1.生活中的生物学
本节的教材内容中具有丰富的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实例。我们身边的小河、池塘中常常能看到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学生都经历过从婴幼儿到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人都具有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等相关经验;学生曾经亲身经历、感受过“非典”事件。
2.显微镜下的草鞋——大草履虫
大草履虫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原生动物,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纤毛纲。它生活在淡水中,一般的池沼、小河沟中都可以采集到。
大草履虫的身体呈圆筒形,前端较圆,中后部较宽,后端较尖,外形很像一只倒放着的草鞋,所以称为草履虫。它的全身长满了纵行排列的纤毛,从身体的前端开始,有一道沟斜着伸向身体的中部,在沟的后端有口,所以被称为口沟。口沟里有一个胞口,下面连着胞咽。当它运动的时候,全身的纤毛都会有节奏地摆动。由于口沟的存在和该处的纤毛较长,摆动有力,所以草履虫的身体会旋转着前进。
大草履虫身体内充满了细胞质,在水中前进时,它不停地摆动口沟里的纤毛,鼓起水涡,摄取水里的细菌或其他有机物,食物由胞口和胞咽而进入细胞质,形成食物泡。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而在体内移动,泡中的食物逐渐被消化和吸收,食物残渣由身体后侧的胞肛排出体外。草履虫通过表膜进行呼吸,吸收水里溶解的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一些含氮废物则通过表膜排出体外。
大草履虫的细胞质里有细胞核,是它生命的中枢,通常为一个大核,一个小核,也有两个或多个小核的。它的生殖过程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形式。有趣的是,细胞核每天以24小时的周期变化着:中午12时的体积最小,以后逐渐增大,到午夜24时体积变得最大。
科学家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在白昼正常情况时,大草履虫通过接触和交换体内物质进行交配,交配节律受日光的影响。如果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草履虫,则可以改变它的交配节律,从不同的时间开始新的周期。如果将其放在长期黑暗的环境中,这种生物钟就会失去作用,使它随便在什么时候都可以交配。但是只要再放到阳光下,仅仅经过很短的时间,它们就会自动校正生物钟,又在正常的时间内进行交配了。
第四篇:《从种植到收获》教学设计
《从种植到收获》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从种植到收获》是北师大《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的第一个主题《人们在土地上耕耘》中的第二课。本单元的宗旨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农业的相关知识,知道是劳动者创造了农业文明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辉煌业绩,体验简单的农业劳动,形成尊重劳动者的正确态度。学生分析:
本校地处农村,学生平时的生活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因此,他们对本地区的一些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很多农民洗脚上田,到城里打工。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的许多土地被开发建成工厂、商品房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大减少,有些农作物甚至绝迹,导致很多学生对于本地的农作物的有关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这节课中充分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了解本地农作物的有关知识,体验简单的农业劳动,从而形成尊重农业劳动,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创造而自豪的态度。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本地区一些主要的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
2、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要遵循“不违农时”的规律。
3、了解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
4、形成尊重农业劳动,尊重劳动者,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创造而自豪的态度。
5.知道我国地域辽阔,发展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十分丰富,从而产生自豪感。
6.知道土地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食物,保证着人类的生存,从而对生养我们自土地产生由衷的敬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本地区农作物生长的情况,懂得农业生产具有季节 性,在农业生产中要遵循“不违农时”的规律。
2.体验农业劳动的艰辛,形成尊重农业劳动,尊重劳动者,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创造而自豪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地区农作物生长的情况,懂得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长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要遵循“不违农时”的规律。
2、体验农业劳动的艰辛,形成尊重农业劳动,尊重劳动者,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创造而自豪的态度。
课前准备:向长辈调查了解适合本地区的每个季节的农作物: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出示古诗,设疑导入。
1、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请你们欣赏一首古诗,好吗?(课件出示《悯农》,学生朗读。)
师:这首古诗是说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可是谁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饭都是农民辛苦劳动换来的啊!自古以来,我们的祖祖辈辈就一直从事着农业生产劳动,不怕烈日,不怕严寒,终年在土地上勤劳地耕耘着。那么同学们知道米饭是怎样来的吗?你了解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田野,去看看农作物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吧。现在(板书课题:从种植到收获)
(出示课件从春到冬的劳作画面。)
这些粮食的丰收得来多么不易呀!它渗透了劳动人们辛勤的汗水。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不要浪费粮食。
通过课件的展示,我们可以总结出农业生产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出示课件相关部分)(1)怎样理解,“春种、夏管、秋收、冬闲”这句话呢?(2)农业生产为什么要分成四个阶段呢
(3)什么季节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是有一定的自然规律的,也就是什么时候种植,什么时候收获,是具有季节性的。
季节性
(板书种植--------------------收获)
我们来看看我们这里一些常见农作物的情况。(出示水稻玉米番薯)
(4)思考:我们这里现在是什么季节?可以种植什么农作物?
(5)向长辈调查了解适合本地区的每个季节的农作物(出示相关课件)
2、学习二十四节气歌。
(1)农作物的生长与季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其实,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一早就根据四季划分,总结出二十四节气。(出示二十四节气歌,并作简介。P8页下)
(2)齐读《二十四节气歌》。(3)师解说二十四节气歌。
(4)看课本第6、7页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一些农作物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种植和收获的时间。(出示相关图)
(5)说说自己对生活中二十四节气知识的了解。(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冬至那天客家人要吃鸡。)
3、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农作物的种植不仅和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都能够种植或出产的。比如我们每天吃到的食物,商店里出售的食品、蔬菜、水果,并不都是我们这里生产的,有的是本地出产的,有的是从外地运来的。”
这是因为很多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气候是不同的。有的农作物喜欢温度高,强光照的地区,像水稻、甘蔗。有的农作物喜欢日照温和的地区,像小麦、棉花等。(出示相关三个课件)所以,农业生产还具有地域性。(板书)所以人们要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选种适宜的农作物,由此形成各地不同的物种,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学生观察课本9页农作物分布图,通 3 过政区图上的图例了解主要农作物在我国的分布。)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南方几乎不生产小麦?水稻在北方也有,可是为什么要少得多?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2)通过观察交流知道,有的农作物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像水稻、甘蔗等;有的作物喜欢温暖,像小麦、棉花;有的农作物喜欢沙质土壤,像花生;有的农作物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像玉米等杂粮在很多地方都能够种植。
师小结:
(1)小麦——喜欢在温暖、干旱的环境中生长,易结穗。南方太热、潮湿,不适合小麦的生长。温度太高就会疯长枝叶,不容易结穗。
(2)水稻——和小麦的习性完全不同,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喜欢生活在水里,所以南方种植得多。北方虽然也有种植,但必须抓准农时,不然天气转冷,到了霜降,水稻的籽粒还没有成熟,就不会有收成了。
(3)小麦、棉花喜欢温暖和强烈的阳光,我国中部及新疆部分地区具备这样的气候条件,所以有着广泛的种植。
(4)水稻、甘蔗等农作物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和充足的雨水,所以在我国南方种植得比较多。青稞适应高寒条件,所以只在西藏和青海地区有种植。
(5)水果——对阳光和水的要求都比较高,我国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区以及新疆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这些地方有出产。
(6)玉米等杂粮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因此在很多地方都能够栽种。
土地,为人类贡献着丰富的食物,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人类对土地怀有深深的敬意,常用“大地母亲”来表达自己对她的感激之情。
4.探究活动。观察教科书第10页图画所出示的小麦、玉米、甘蔗、大豆、苹果、花生等农作物,并讨论: “这些粮食、蔬菜、水果最早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讨论明确:现在人种植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农作物,都是人类从野生的植物物种中经过漫长的年代,通过选育、驯化培育出来的。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我们的粮食作物,有哪些是我国自古就有的,有哪些是从国外进口的呢?(出示课件相关内容)
二.阅读与总结。
同学们默读整节课内容,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农作物 从种植到收获的生产过程,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食物,因为它是大地母亲馈赠给我们的礼物;我们要珍惜食物,因为从种植到收获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出示课件)
我们还要懂得,土地,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食物,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人类对土地怀有深深的敬意,常用“大地母亲”来表达自己对她的感激之情。(出示课件)
三、作业
1、朗读并背诵二十四节气歌谣
2、调查超市里的蔬菜和水果哪些是本地生产的?哪些是从外地运来的?
板书:
从种植到收获
季节性 不违农时
种植--------------------收获
区域性
第五篇:《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执教:新郑市辛店镇界牌小学 王新霞 学习目标:
1、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如烽火台传递、驿站传信等;
2、知道通信发展的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主要通信方式,如古代依靠人、马传信;后来依靠帆船、汽车等交通工具传信;现在网络传信;体会通讯方式与人们的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随着人们生活的需求,科技的发展,未来的通信方式将会更加发达,自由想象未来的通信方式,并画出设想的通信工具的样子。评估设计:
1、通过阅读课文及搜集的资料,100%以上的学生能说出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95%以上的学习能概括出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的特点,完成目标1;
2、通过对课文出示的表格进行比较,知道通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传递速度不断的加快,通过课前调查,小组讨论交流,明白通信方式都有哪些变化,完成目标2;
3、在深入了解从古到今的通信方式的基础上,畅谈未来的通信方式,画出自己的未来通信的畅想。完成目标3。教学准备:
1、相关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及故事;
3、课前调查,完成79页调查表。教学流程:
一、播放“天地对话”课件,导入新课。
在2005年,我国发生了一件震撼人心的大事件,那就是“神六”登天。你们知道吗?这期间还有一个温馨的小插曲呢!(播放课件)录像中这两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哪里进行对话?
这是在天上的航天员聂海胜与地上的女儿的对话。地上的女儿为他唱生日祝福歌时,聂海胜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此刻是多么幸福啊!从中,你感到咱们现在的通信方式怎样?是的,我们不论在太空中,还是在地面,不论两人天各一方,相距多远,都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现代通信进行联系。可你们想过吗?过去的人是用什么方式进行沟通与联系的呢?通信方式又是怎样发展到现在这样方便、快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从烽火台到互
联网》。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了以“天地对话”视频导入,发挥重大事件的震撼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视频反映的是地上的女儿为天上的父亲唱生日祝福歌曲,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从中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现代通讯方式方便快捷。话题一转,激发学生探究古代人怎样传信的好奇心。)
二、探究活动 活动
(一)、古代的通信:
1、接力传信游戏。体验古人传信方式。
2、我们刚才这个游戏,与古人的传信方式很相近,古人是用什么方式传信的呢?你们知道古人是怎样利用烽火台传信的吗?(播放烽火台传信课件)
3、交流古人其他传信方式,重点讲述驿站传信的有关知识(借助课件);
4、小组探究:古时候人们传递信息方式的特点,结合课本和资料展开活动;
5、汇报、小结;
6、出示诗句:
正因为古代通信方式传递信息的速度如此缓慢,传递的信息如此单一,而且有时还会误事,所以古人才会有这样的感叹:“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这是何等的无奈啊!(设计意图:本环节从游戏入手,让学生体验古人传信的方式,利用课件演示,小组交流搜集的古人传信方式的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古人传信方式,并总结其特点,借助诗句感受古人对这些传信方式的无奈。完成目标1)
活动
(二)、通信的发展:
让我们告别古代,看看通信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吧!通过这张表,看看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通信传递方法和信息传递速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二百多年前与古代相比,这时人们传递信息的距离远多了,不仅在陆地上,还能漂洋过海,将信件、物品传到大洋彼岸,是什么促使传递信息的方式发展的呢?
1、看表格
2、交流
3、小结(出示课件)
人们最初是通过人力或马传递信息速度很慢,后来,随着运
输工具的发明,人们利用汽车、轮船等传递信息,也就是常说的邮政,比人力、马传递的快得多。此后,随着电信、网络的发展,我们利用电话、网络传递信息,几秒钟就能进行全球远距离通信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表格,学生感受到近代通信方式的飞速发展,与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从而感受人们的智慧。完成目标2第一个层次目标。)
活动
(三)、我的小调查:
从古到今,我们可以看到通信的发展变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得方便、快捷,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调查作业,都完成了吗?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组长负责把你们组调查表中共同点总结出来。
1、小组交流;
2、汇报。
3、小结:从同学们的调查中,让我们知道了,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通信手段的进步,通信速度越来越快,通信内容越来越丰富,通信方式越来越多,通信方法越来越简便。
(设计意图: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设计“我的小调查”这一环节,就是遵循以上特点,从而完成目标2的第二个层次目标。)
活动
(四)情境体验:
现在老师考考大家(任选一题):
1、假如母亲节到了,你想送给妈妈一束花,可你妈妈恰巧出差在外地,你会用哪些传递方式把花送给妈妈呢?
2、过年了,你想给在外地的亲人送去节日的问候与祝福,你会用哪些传递方式送给他们呢?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设计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更深刻的体验通讯方式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
(五)、我的畅想画:
其实无论哪一项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人们的发明创造,未来的通信方式也要靠现代人们的继续创造,希望就在同学们的身上。
未来通信方式会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畅想一下吧!你可以把你的想象画出来,向大家展示。
(设计意图:“我的畅想画”把孩子们一下子拉到了未来的科幻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发明的欲望,使他们从小树立了一个远大的理想。完成目标3)
三、总结:
同学们的设想可真是太有创意了,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古人就曾经梦想拥有一双“千里眼”、“顺风耳”,现在都已经变成现实,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经过你们的努力,你们也一定会梦想成真的!
(设计意图:结束语充满了称赞与鼓励,同时激励他们现在好好学习,引导他们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
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单位:新郑市辛店镇界牌小学 执教: 王 新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