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沪粤版《6.6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学设计
沪粤版《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1.知道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2.知道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
3.知道水资源的污染和水资源的短缺. 4.知道怎样合理利用水资源。
一、导入新课
情境: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 复回”了呢?
二、备课要点
1.通过教学了解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方法.
2.通过教学激发同学们热爱自然、珍爱水资源的优秀品质,养成节约用水、保护人类水资源的好习惯.
重点:对云、雨、雾、雹、露、霜、雪的成因的认识.
难点: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认识及环保意识的形成.
三、知识点击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净的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过程不仅是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物态变化,更重要的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如图所示.
2.水循环与自然现象 陆地和海洋的水不断蒸发,空中的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冰品和小水珠,如果凝聚,会越聚越大,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下降.如果下降过程中,熔化成水珠,这就是雨.
如果水珠在下降过程中,骤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气,于是水珠便快速凝固成冰珠,在上升气流带动下上升,冰珠越结越大,下落时,就是冰雹.
如果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完全熔化,空气中的水蒸气与其结合形成六角形的小薄片,这就是雪.
夜晚或早晨,当地面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雾.
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露.
气温低于O℃时,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霜.
3.水是珍贵的资源
水资源主要指的是淡水资源,地球上的水有97.2%以上是海洋咸水,人类无法直接利用.淡水只有2.8%,且2.2%以上的淡水被固定在南极洲和格陵兰的冰盖中,人类难以利用,人类实际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不到0.03%,所以水是十分珍贵的资源. 4.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危机
缺水已是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
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的污染,而污染水资源的源头则是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等.
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频繁出现是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赤潮是海洋遭受污染后所产生的一种灾害性海洋现象,是因有机物和营养盐过多引起的.由于海水过于营养化,某些浮游生物在水里爆发性繁殖.这种生长量特别巨大的浮游生物是粉红色或红褐色的,因此染红了海水,导致赤潮.
(2)珍惜每一滴水
水是生命之源: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缺水、污染问题,请珍惜每一滴水.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人类现在面临水资源危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很多,如污水处理,循环使用;农业喷灌,节约用水;科技处理,海水淡化等.
四、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一
制造云雾
器材:一只大铁筒,一只小铁筒,冰或雪。食盐
实验步骤:(1)制造小冰箱.在一只大铁筒里,放一只小铁简,并在小铁筒底下及周 围按3:1配料放许多冰块(或雪)和食盐,如图6—6—2.
(2)小铁筒内空气很快冷却,对着小铁筒哈一口气,筒内就出现淡淡的云雾在飘动.
(3)用手电筒照一下,这些云雾就清楚地显现出来.
活动说明:在大筒与小筒间放入3:1的冰块和食盐,因冰块吸热使小筒内气体的温度很低,向小筒内哈气,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就液化成小水滴而悬浮在小筒内;用手电筒一照,由于这些雾粒对光有散射作用,各雾粒的散射光进入人眼,人眼便清楚地看见“云雾”.
活动内容二
人造雨
向圆锥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稍后取一干燥的蒸发皿盖在瓶口,在蒸发皿中放置一些冰块.观察思考:
(1)瓶口内是否出现朦胧的“白雾”?怎么产生的呢?(2)蒸发皿的底部出现了什么?怎么形成的?
活动内容三 阅读材料 保护水资源 全社会参与
“阳光、绿堤、沙滩;青山、碧水、人家.为了这幅美好的亲水图景,让我们每个人都加入到护水的行列吧!”一群儿童站在污染严重的太湖边向社会呼唤.今天,以“饮水思源,保护太湖”为主题的水资源保护活动在太湖中的西山举行.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长刘春生说,要保护水资源、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必须建立起社会保护水资源的有效机制,从自我做起,从娃娃抓起.“现在,是迫切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行动的时候了!”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可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本来就少的我国,目前水资源污染形势十分严峻,污染造成的水质型缺水矛盾日趋突出,这在经济发达的太湖流域尤其如此.太湖流域本地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62亿立方米,而近年这一流域年用水总量在280亿到290亿立方米,是本地水资源总量的近两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域内工业和生活污水年排放量已达50亿立方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网,致使全流域河网湖泊水污染严重.流域骨干河道中低于三类水质的河段已达75%以上.大部分河网湖泊已经不符合地袁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有水饮不得”的水质型缺水的矛盾日趋突出.有着几十年治水经历的刘春生说,要改变水质型水荒,要实现水资源的保质保量,在实行职能部门管理保水、机制保水、科技保水和工程保水之外,必须强调社会保水,动员全社会力量自觉加入到保护水资源的队伍中来.他说,举办“饮水思源,保护太湖”水资源保护专项活动的目的.就是立足于探索建立社会保护水资源的有效机制.从向少年儿童宣传水资源保护抓起.通过组织流域水利部门与青少年开展珍惜爱护水资源的活动,促进和带动全社会积极投入水资源保护. 指点迷津
例1:(2003’吉林)吉林省著名的“引松入长"212程采用的是管道输水,从节水角度看,减少了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 .
解析:“引松入长”就是将松花江的水引入长春市.采用管道输水,一方面减少了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另一方面减少了水分蒸发.
答案:蒸发
例2:(2003 哈尔滨)物理学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有力武器,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属于凝华的是()A.有时江面弥漫的大雾 B.冬天早晨地上的霜
c.秋天花叶上的露珠 D.湖面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解析:凝华现象是物质由气态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固态,霜是在地表面的水蒸气遇到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直接凝华为固体,因此B选项正确;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是一种液化现象.雾和云的形成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D选项是凝固现象,它是水达到凝固点,再放热形成的.
答案:B 例3:(2003 广西)2002年12月下旬全国普遍偏冷,广西北部下起了“冻雨”(俗称“米雪”)和雪花(俗称“棉花雪”),下列关于“冻雨”、“雪花”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A.冻雨是水珠凝固而成的,雪花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B.冻雨是水珠凝华而成的,雪花是水蒸气凝固而成的c.冻雨和雪花都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D.冻雨和雪花都是水珠凝固而成的
解析:在初冬或冬末春初,人们可以看到,当空中的雨落在近地面很冷的电线,物体和地面上时,立即就凝结成冰了,于是电线就变成了粗粗的冰条,地面上也积了一层薄冰,这就是冻雨,因此冻雨是水珠凝固而成的.陆地和海洋的水不断蒸发,空中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水晶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云中的小水珠和小冰晶,如果相互凝聚,越聚越大,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下降.如果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完全熔化,空气中的水蒸气与其结合形成六角形的小薄片,这就是雪.由此可见,雪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答案 A 例4:(2004·南京)将一棵绿色植物用透明的塑料袋罩起来,扎紧袋口放在阳光下,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塑料袋内壁出现细小的液滴,分析此现象形成的原因是()A.植物在阳光下,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B.液滴是由植物放出的二氧化碳液化而成的c.液滴是由泥土中的水,蒸发后液化而成的
D.液滴是由植物蒸腾作用散发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解析:在阳光下,植物会发生蒸腾作用,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塑料袋再液化为小水滴.
答案:D 自我评价与作业答案
1.(略)2.可以指导学生写一篇水资源的科普小论文,并在班里组织交流.3.云、雨、露、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霜、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课外活动: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作为一个课题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写出有质量的调查报告.
第二篇:粤沪版八年级上4.5水资源与水循环教案
第四章 课题5《水资源与水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水体转化过程及不同云、雨、露等的形成。(2)认识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世界及我国水资源的概况。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节约水和加速水循环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类型及水体转化过程。
【教学难点】
云、雨、露等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引导、课上交流、巩固总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投放江、河、湖、海等相关图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过渡】同学们,图片中这些不同的水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它们的联系能运用什么物理知识呢?
二、新课学习
(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过渡】诗人李白的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此句诗词包含什么科学道理?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在大气层冷却后又降落到地面,这是水的循环过程,如课本图4—38所示。水在自然界以3种形式相互转化,共同构成连续的圈层。
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包括陆地水循环、海洋水循环和海陆之间的循环。
水循环的途径: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径流、蒸腾、下渗。自然界中通过水循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提问】自然界中水的一个循环包含哪些物态变化?
熔化:冰、雪变成水;凝固:水结冰;汽化:水变成水蒸气;液化:水蒸气变成水;升华:冰、雪直接变成水蒸气;凝华: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晶。
【知识巩固】
某同学对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下列几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A)A.水的循环是地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再液化成水降下的过程
B.水的循环中,水经历了三种状态,伴随着六种物态变化
C.水的循环离不开太阳,整个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D.水循环过程中水量不会减少,因此不必担心缺水
【过渡】在水循环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天气的变化呢?我们生活中的雨、雪、霜、露等都是怎样形成的?
(二)云、雨、雹、雪、雾、露、霜
太阳照射水面,水分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汽上升到气温较低的高空,水分子凝结成水滴或凝华成冰晶,就产生了云。
云遇到冷空气,云中的小水滴便凝聚成大水珠,白云变为乌云,大水珠越来越重,落到地面形成雨。
雷雨云中水汽凝华和水滴冻结相结合的产物。雹形成时需要有强上升气流的对流云(如积雨云)。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地面附近的水蒸气较多,并遇上冷空气,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过高,黎明前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便凝结成露。冬天的早晨,地面的额气温特别低,水蒸气便凝华成白茫茫的霜。【提问】在这些天气形成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分别是什么过程呢?
水吸热后气化为水蒸气,水蒸气放热凝华为冰晶产生云、放热液化为小水珠产生雾或露,冰晶吸热熔化变为水产生雨。
【知识巩固】
关于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雪是水蒸气凝固而成的 B.雾是由水汽化而成的 C.露是由水液化而成的 D.霜是由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三)水是珍贵的资源
水,尤其是淡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是生命的基础,是生物生产、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如课本图4-46所示,地球上约97.2%是海水,是人类无法直接使用的,淡水仅约占2.8%,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污染与过量使用是水资源危机的重要原因。
人口增长及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快使用,加剧水资源短缺。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上人均占有量的1/4,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也十分突出。“母亲河”——黄河已演变成季节河流。
【提问】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哪些?
工业区:污水排放,酸雨、热污染;农业区: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灌溉的盐污染;生活区:含磷洗涤剂污染等。
(四)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
【交流】怎样才能有效、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呢?
尽量减少水体污染、治理污水;提高水的使用效率、节约用水;加强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改变人们的用水观念,宣扬节约用水。
有什么措施能够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吗?
工业上:改进生产工艺;农业上:采用喷灌或滴灌技术。【议一议】
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___让水重复利用___、___防止跑冒滴漏热___。
三、课堂练习:
1.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放热凝华成小水珠
B.在阳光下露珠吸热升华成水蒸气后慢慢消失
C.积雪吸热熔化成水归入大海
D.江河湖海中的水放热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
2.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是升华现象
B.夏天,冰棍儿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秋天,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凝华现象
D.冬天,温暖的车内窗玻璃会变模糊,是因为车内水蒸气液化的缘故 3.下列自然现象中的“水”物质,都表现为固态的是(B)A.雨、露
B.雪、雹
C.霜、雾
D.冰、露
课堂小结:
【师生交流】通过这节课,谈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总结】
第五节
水资源与水循环
(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二)云、雨、雹、雪、雾、露、霜
(三)水是珍贵的资源。
(四)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
第三篇:4.5水循环与水资源 教案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
芮岗学校 杨菊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意义:知道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2、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观看录像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
2、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大自然中的美妙与和谐,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勇于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学道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让同学们回忆前面所学习的物质固、液、气三态之间的六种物态变化以及它们对应的吸放热变化,为本节的学习打好基础.(二)新课教学
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净的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过程不仅是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物态变化,更重要的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陆地水循环 海陆间循环 海洋水循环 水循环的途径: ①蒸发 ②降水③水汽输送④径流⑤蒸腾⑥下渗 总结: 地表水通过 进入大气,又通过 回来,使陆地淡水得到。
二、云、雨、雹、雪、雾、霜的形成及其对应的物态变化 让学生看看这几种种天气对应的图片,再详细说说其中对应的物态变化.陆地和海洋的水不断蒸发,空中的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冰品和小水珠,如果凝聚,会越聚越大,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下降。如果下降过程中,熔化成水珠,这就是雨。
如果水珠在下降过程中,骤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气,于是水珠便快速凝固成冰珠,在上升气流带动下上升,冰珠越结越大,下落时,就是冰雹。
如果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完全熔化,空气中的水蒸气与其结合形成六角形的小薄片,这就是雪。
夜晚或早晨,当地面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雾。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露。
气温低于O℃时,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霜。最后让学生连线找出这7种天气对应的物态变化.三、水是珍贵的资源
水资源主要指的是淡水资源,地球上的水有97.2%以上是海洋咸水,人类无法直接利用。淡水只有2.8%,且2.2%以上的淡水被固定在南极洲和格陵兰的冰盖中,人类难以利用,人类实际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不到0.03%,所以水是十分珍贵的资源。
四、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危机
缺水已是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
水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①过量使用; ②污染。
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的污染,而污染水资源的源头则是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等。
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频繁出现是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赤潮是海洋遭受污染后所产生的一种灾害性海洋现象,是因有机物和营养盐过多引起的。由于海水过于营养化,某些浮游生物在水里爆发性繁殖。这种生长量特别巨大的浮游生物是粉红色或红褐色的,因此染红了海水,导致赤潮。
2)珍惜每一滴水
让学生仔细看看书本上的国家节水标志,并知道它的图形意义.水是生命之源: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缺水、污染问题,请珍惜每一滴水。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人类现在面临水资源危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很多,如污水处理,循环使用;农业喷灌,节约用水;科技处理,海水淡化等。
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
1、尽量减少各种 水污染 ,对污水 进行处理,循环使用;
2、提高水的 使用效率 和 节约用水 ;
3、加强水资源的 有效管理 ,制定有关 节水法规 , 有效使用水资源;
4、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5、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并对学校如何节约用水提出可行性建议。
五、课堂练习及应用 仔细观察下面图形并做出解释
1、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它是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冷却而成的,温度可达零下78。5℃,如果将它放在空气中,会长出如图的冰状胡须。
2、现象与相应的物态变化连接起来
雪糕 化了 熔化 洒水的地面变干了 凝固 樟脑丸越放越小 汽化 树枝上生成霜 液化 用铁水浇铸工件 升华 蒸锅上方生成“白气” 凝华
3、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消失: ;
冬天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在铁丝网上结成针状的霜: ; 夏天冰棒冒着“白气”: ; 冬天冰冻的衣服自然凉干:。
4、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A.碘变成紫色的气体 B.雾、露的形成 C.水结冰 D.冰化成水 E.夏天衣服被晒干
F.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
5、冻肉出冷库后比进冷库时重,这是为什么 ?
6、实验室要制造一个低温而又干燥的环境,可以用下列措施中()A、大量冰块熔化吸热 B、用喷雾方法来加速蒸发吸热 C、用电风扇吹风散热 D、用“干冰”升华吸热
7、从自己做起,生活中的一水多用,节水的小方法:(1)洗脸水用后可以洗脚,然后冲厕所。
(2)家中应预备一个收集废水的大桶,完全可以保证冲厕所需要的水量。(3)淘米水、煮过面条的水,用来洗碗筷,去油又节水。(4)养鱼的水浇花,能促进花木生长。
四、课后作业
学生课后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并对学校如何节约用水提出可行性建议.五、板书设计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
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二、云、雨、雹、雪、雾、霜的形成及其对应的物态变化
三、水是珍贵的资源
四、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
五、课堂练习及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于PPT的使用使课堂丰富起来比较喜欢.学习效果很好.但是本节还有一点问题,那就是对于气候的物态变化所用的时间比例较少,不利于突出重点.总体来说,课堂学习效率很高.
第四篇: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水循环》
一、前期分析
本章节属于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模块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的第一课时,课程标准时“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使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学习做的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的设置介绍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发生的环节、水循环的类型和意义。因此本次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是刚从初中升上来的高一学生,对于高中学习的兴趣还是很足的,而且像本章内容这样的结合生活实际的内容更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前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被称为“水的星球”,知道水对于地球上的人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已经掌握一定的水的知识;高一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善于想象,也具备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这些都为学习水循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生活在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降水充足,河网密布,亲身体验深刻。因此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章节中关于降水和径流的知识提供很好的背景。
(一)教学重点
1、了解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环节
2、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3、认识水循环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复述陆地水循环的转化规律。
2、知道水循环的主要环节,阐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验证水循环的原理,模拟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探究水循环的成因。
2、结合图表,运用图解的方法正确表示水循环的全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的行为。
2、增强自身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水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展示关于黄河流水和水循环flash的视频资料,以及水库,南水北调,黄土高原等相关设计教学的图片。
2、实验器材:半杯冰水、矿泉水一瓶、碗一只、透明塑料纸、台灯
四、教学过程
(一)思考问题,导入新课
播放黄河流水的视频,同时教师提问:
1、李白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还不复还”,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思考过,诗中所描述的黄河的水来自天上,那天上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黄河的水奔流到海,是真的不复回吗?
在学生思考完问题并进行完发言后,教师进行总结,得出自然界中的水是在周而复始,连续运动之中的,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二)模拟实验,探究成因
实验
一、在一只杯子里装满半杯冰水,静置3分钟,观察杯子外壁的变化。思考杯子外面的水来自何处?
实验
二、在碗里装半碗水,用透明的塑料纸蒙在碗上(注意密封),将碗放在台灯下直接照射3分钟,观察碗和塑料纸。思考塑料纸下面的水汽从何而来,水汽变成水珠为何又能滴到碗里?
学生讨论出水循环的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即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气态、液态、固态可以相互转化。这使水的转移、交换成为可能。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重力作用: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匀和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空气的运动,为水汽的转移创造了条件;地球重力促使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从而实现了循环。
(三)多重感知,构建知识
先播放水循环的flash动画,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避免学生在刚才的实验中开始偏离重点。在播放的同时,调动学生“眼、嘴、手、脑”等感知器官参与学习,资助构建水循环的知识。每个同学都能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以下活动:
1、说一说: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2、指一指:水循环发生的环节有哪些?
3、画一画:水循环示意图。
4、想一想:哪一种水循环可以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地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哪一种水资源参与的水量最多?
5、辩一辩:内陆湖泊水蒸发、洪水入海、台风登陆、赤道海域的对流雨等分别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水循环。
请学生上黑板进行绘图,然后结合这个图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掌握了解主要知识点: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和蒸发、大气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水循环、海上水循环。(学生归纳每个水循环的环节)
最后引出:既然水循环的规律我们已经了解了,那我们就能利用这些来研究一下水循环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所起到的应用价值。
(四)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分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修建水库、“南水北调”、植树造林。
1、放映地方修建水库、“南水北调”工程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起到什么作用?
2、放映植树造林和黄土高原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形成的原因及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有哪些?
通过对两个实际问题的讨论分析,学生能够将水循环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的地理分析中去,同时能使学生了解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现状。进一步地了解保护森林,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结合书本“黄河输沙造陆”和现实分析的材料,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通过这一部分的分析,学生对于水循环的认识会进一步加深,再结合自身的亲身体验,能综合得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实现知识深化,能力提升的效果。
(五)知识迁移,深入思考
教师提问:既然自然界中的水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那么我们人类是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利用水资源呢?
通过学生对各个角度进行探讨,深入思考。从正反两方面来加以辩证地认识。学生要明确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区用水量超过了水资源更新的数量或者水资源早沙鸥污染,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因此这个角度讲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五、教学评价
练习:读上图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填出图中数字序号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名称: A:
E: B:
F: C:
G: D: H:
(2)根据水循环发生的区域,可以分为
(3)图示各环节中,人类最容易施加影响的是
第五篇:《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组 田东东
课标解读
1、能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能说出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3、会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学习目标
1、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理解水循环是地理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式之一这一地理意义 重、难点
1、重点: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难点: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学法指导
以示意图的形式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教学过程
环节一 学生自主预习
(投影)水循环示意图,理解水循环形成过程及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概念
在自然界中,水通过 和、、、和(、)等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进行着,这种 称为水循环。水循环的分类
水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时时刻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主要包括、和。
水循环的成因
1、内因:
2、外因: 水循环的意义1、2、3、思考
①②③④⑤⑥⑦分别代表水循环的哪个环节? 哪些环节构成海陆间水循环?(序号)三类水循环环节有何相同之处?
环节二 学生展示
1、水循环的环节
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水循环的成因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常温常压下)。
外因:太阳辐射---提供能量;水的重力---动力条件。
3、水循环的意义
(1)联系四大圈层,促使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2)使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3)塑造地表形态。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地表径流、降水、蒸发。其中,影响最大的环节——地表径流。积极: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等。消极:乱砍乱伐,过度开采水资源,围湖造田等。自主探究(要求:自主思考,解决问题)
探究一:能够运用简单图示的形式画出水循环的示意图(包括三种类型),并能够思考出三种水循环的区域有何差异?
探究二:你觉得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错误吗?为什么?
当堂检测
读“水循环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各代号所代表的水循环的环节名称。
A、B、C、D、E、F、(2)图中水循环发生领域有 ______、__、___(3)人类容易影响的水循环的环节有: 请举例说明:
(4)如果这个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湖泊也被开垦为农田,可能会对该地区造成什么影响,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反思
1.今天你的收获是什么: 2.你还有那些方面需要努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