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营造充满探究的地理课堂环境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说明陆地水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作用;
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类型,能用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的意义;掌握地球各种水体类型及各种水体之间的转化规律;
3.培养学生利用图示说明地理现象的特征或原理的地理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 用图示等方法表达陆地水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教材内容及分析】
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教材共有三个知识模块:
一是相互联系的水体,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水圈的构成和水在地球上的分布角度来说明水圈的两个特性:是连续、不规则;利用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河流水与其他水体的补给关系。
二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演示水循环的过程,利用台风登陆实例让学生主动探究来验证水循环的原理。
本节重点一是水圈的特点,二是水循环的原理。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设疑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展示图片“宇宙中的地球”]
[教师引入]在宇宙中看地球,为什么是一颗蓝色的星球?
生: 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
师: 地球上 71% 的表面积被水覆盖,水的总量有 13.6 亿 km 2,因此地球又被人们 称为是“水的行星。”水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你能结合日常生活谈谈水 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吗?
[学生讨论]
(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阅读图表,明确概念内涵
师: 地球上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这与地球上水的分布和水循环运动特点有密切关系。今天我们就一直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师: 说一说,我们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有水存在?
学生讨论:地球上的水广泛分布于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地下、土壤和生物体中。
师: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孤立存在还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是联系的,你能说说它们是如何发生联系的?
学生讨论: 地球上的各个水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联系的,并组成地球水圈。水圈各种水体的转化方式是通过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其联系过程就是水的循环。
生: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展示“水圈的构成图”]读图明确水圈的构成特点,并要求学生用“结构图描述水圈的主要构成。”
教师帮助学生完善水圈的构成图。
由此引导学生得出水圈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通过讨论、读图思考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同时要求学生用图表加以归纳,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运用地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材料]南极的冰山。
师: 可以看出,在地球上的水圈中,陆地水体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水量仅为全球的 3.5%,但它自然界中的作用十分巨大,而这些陆地上的水体尤其是淡水,主要集中于冰川,占主体的冰川及永冻土底冰是目前人类尚不能利用的,另外,在地下淡水中,由于它们非常分散,而且绝大部分埋藏很深,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浅层水可供人类利用。据科学家计算,目前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淡水资源的 0.3 %,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
(利用阅读材料,适时进行环境教育。)
三、读图探究,建立知识联系
[ 承转 ] 水圈具有连续性和不规则性的特点 , 因此各种水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给的。
[展示“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观察思考:
(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学生观察并讨论]
师生归纳: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展示“地下水和河流水的关系”]
[思考]:河流水与地下水有着怎样的补给关系?
[学生观察分析]
[归纳小结] ] 由图可以看出河流水和地下水补给是相互的,当河流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潜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潜水面,潜水补给河流
地下水补给是可靠而稳定的。
[进一步思考]
(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生: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丰水期河流补给湖泊,湖泊起了泄洪的作用。可见湖泊对河流有着调蓄作用。
(利用示意图,让学生自主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
[承转]就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冰川水这几种不同类型的水体,谈谈它们的转化和意义,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如何发生的?水体的相互转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又有什么意义?接下来我们学习下一个内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情境创设]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话是否正确呢?
[教师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学生活动]阅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上找出构成海陆间水循环的四个环节,标出每个环节的含义。
2.在示意图上,画出海陆间水循环四个主要环节的循环运动方向,并在图上注明含义。
师: 谁能简练的语言,表述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吗?
生: 地球上的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大气降水、陆地径流等环节,最后又返回海洋,形成了海陆间水循环。
师: 在海洋内部和陆地内部也存在着水循环运动。陆地循环通过蒸发或植物蒸腾形成水汽,水汽凝结又形成陆地水。这就是水的陆地循环,但不论是其发生的空间领域,还是参与的水量,陆地循环都不如海陆间水循环的规模大。因此,海陆间水循环对自然环境及人类影响最大。
[学生活动]要求画出三种水循环的简易模式,并在图上标出各个环节的含义。
(转绘图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阅读探究]展示台风登陆图,学生验证水循环的原理。
四、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规律
师: 地球上的水是不断地运动更新着的,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来说,水资源的总量是稳定不变的呢?以溧阳市为例,我们如何衡量本市各年水资源的变化呢?(停顿)好,让我们一步步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因素可以引起本市水资源的变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呢? 生: 应考虑一年中新增的水资源和减少的水资源。
[进一步引导]非常好。那么,都有哪些因素可引起水资源的增加或减少呢?
[ 学生讨论]引起水资源增加的因素有本区的大气降水、地表和地下流入本区的水资源;引起水资源减少的因素有本区的蒸发、地表和地下流出本区的水资源。
[引导]大家能否给出一个计算本区水资源变化量的公式。
生: 水资源的变化量 =| 降水量 + 流入量流出量 | 师: 设计这个公式的依据是什么?(质量守恒定律)
师: 可以这样说: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这就是我们得出的结论,也是水文学家们给出的一个重要原理 —— 水平衡原理。
[引申]刚才我们讨论的是一个地区,如果将其扩大到一条外流河的整个流域,那么就没有径流量的流入,公式即可变为:储水变化量 = 降水量径流量。如果是一条内流河的流域,那又如何呢?这次还得去掉径流量。
[阅读图表]展示全球水平衡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海洋、陆地外流区域、陆地内流区域、全球的水资源变化量。
师: 这说明什么呢?
[归纳]在自然界中,水在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它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从总体来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例出发,有利于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五、拓展延伸,激发环境意识
师: 利用水循环示意图,在沿海的 A 地和内陆 B 地,水循环对这两地气候、水文、植被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海陆间水循环时 A、B 两地的影响有所不同。沿海 A 地降水多,植被繁茂,地表径流丰富,且对地貌塑造作用强烈。而深居内陆的 B 地降水少,植被稀少,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也相应的减弱。由此可见,水循环对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影响。
[教师提问] 海陆间水循环除对自然环境有影响之外,对人类社会是否也有重要意义呢?请同学们观察水循环示意图后回答。
生: 略
由此可见水循环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维持全球的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总之,水循环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
[进一步探究]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什么影响呢,请举例说明,并运用刚学习到的水循环原理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内容,完成活动。
关于 “ 活动 ” 栏目的教学,活动 1 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可以将其纳入水循环的教学过程中完成。
对于活动 2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如分小组收集有关黄河断流和济南泉水断流的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概括,总结上述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可以采取的措施,并将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在班级进行交流和展示。同时特别是指导学生研究和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例如当地地表植被若遭受严重破坏,可能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和过程的变化,进而可能引发哪些自然灾害或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
[师生小结]人类在利用水资源时,会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包括:对地表水的拦蓄、灌溉、将地下水抽取到地表、跨流域调水、对森林的砍伐、减小湖泊面积、开发沼泽等。人类的这些影响对于水资源来讲大都是弊利并存,有的甚至是弊远大于利。因此,人类在利用水资源时一定要注意合理和适度,否则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确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树立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 评析 】: 地理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最终服务于生活,可见地理的生命力就在于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初中已有的知识储备,并结合图例课件,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理解水资源的含义及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类型。对于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由于这一内容较抽象,在教学中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如让学生读书、读图、并且画图,协助学生理解水的运动转化原理,理解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特别是地下水对河流水的补给。通过引用一些事例资料,采用“读、讲、议”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水体的运动、转化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同时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做到真正学以致用。在教学中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加强对学生资源和全球观念的教育,使其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资料宝库
水循环加快 中国西北地区出现变 “ 湿 ” 趋势
由于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中国西北部分地区气候出现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强劲信号,这一暖干地区可望逐渐变 “ 湿 ”。
这是中国专家通过分析西北已转型区域的气象、水文等8项资料,并进行区域气候模拟预测后得出的结果。
从19世纪末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西北地区还处于波动性变暖变干过程中。但自1987年起,新疆以天山西部为主的地区,降雨增多,冰川消融加剧。据气象资料显示,1987-1996年间,北疆平均年降水 229毫米,分别比前两个10年增加16.2%和18%;南疆平均年降水 95毫米,分别比前两个10年增加23.2%和30.1%。
雨水增加,冰川融化加快,促使河水大幅上涨。上世纪60-80年代,塔里木河主源阿克苏河平均年径流量还只有71.7至73. 3亿立方米。到90年代,却猛增至84.42亿立方米。今年,新疆境内的渭干河又出现了百年难遇的洪灾。
湖泊水位也开始上升,湖水面积扩大。最为显著的是天山中部的博斯腾湖。15年间,这座湖泊水位上升了 4米 多,超过1958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湖水面积也由880平方公里扩大到1000多平方公里。此外,天山西段北麓的艾比湖、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西天山的赛里木湖,水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干枯了多年的玛纳斯湖、台特马湖和东居延海也恢复了往日的碧波荡漾。
另外,部分地区空气中的水气含量也大大加重,植被的覆盖率逐年提高。专家们认为,这是中国西北地区气候由暖干向暖湿方向转变的一个信号。
为进一步确认这一变化趋势,有关专家通过模拟区域气候情景,对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气温与降水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未来10到50年间,中国西北地区年均气温升高2.7℃,年均降雨量增加25%,大部分地区可望逐渐变得湿润起来。
鉴于西北气候变湿后,山区降雨增多,专家建议在山区多建水库,蓄积水资源,以防止洪灾。
专家称,干旱是中国西北地区环境恶化和经济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西北气候变 “ 湿 ” 对西部大开发意义非凡。
第二篇:《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臵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过程、环节和意义。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已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主要问题是学生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而且自然界的水循环属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知的构建。
三、教法分析
1.创设情景: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四、学法分析
1、学会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断流的原因;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五、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圈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规律;
(2)通过水循环示意图的分析,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3)通过对实例的分析,理解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4)通过相关材料、图表或实例的分析,归纳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六、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七、教学难点
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2、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八、教学过程
【导入】在一次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我们知道了水圈、水圈中的各种水体、以及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次课我们主要讲第二部分“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切换至第二张PPT)
【过渡】首先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回答两个问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有哪些类型?
【学生活动】寻找两个问题的答案 【教师活动】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转折】大家也看得差不多了,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就地理课代表吧。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水循环?(稍停顿)
嗯,回答很好,(播放PPT),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种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那么,水循环的类型呢?
你说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三类,说的没错哈,这是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也就是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呢,将水循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请坐下。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这三类循环发生的过程。
首先,海陆间循环,它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至空中,随着气流的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水汽输送),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下渗到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这就是海陆间循环,它是最重要的一种循环。
再看陆地内循环。它发生在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大陆上的水,其中一部分通过陆地表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仍然建落在陆地上。
海上内循环。它是指海洋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落到海洋上的过程。
播放PPT,展示其示意图,提出问题:水循环有哪些环节?
主要有: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播放PPT,提出问题:人类活动可以干预或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呢?
例如,人工水库,它可以调节径流量的季节分配;
跨流域调水,它可以调节径流量的空间分配;
人工降雨,对大气降水环节施加影响;
而植树造林,则对蒸发、下渗、径流都产生影响。
【过渡】我们可以看到水循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水循环对地理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播放PPT)。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更新了地球上的水资源; 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 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比如黄土高原被塑造成千沟万壑)。
【过渡】现在我要看看大家这节课学的怎么样了。播放PPT“小试牛刀”。【布臵作业】
1、每人绘制一幅水循环过程示意图; 2、20世纪90年代末,黄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的断流现象。思考:黄河下游断流与哪些自然或人为因素有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缓解或者避免断流现象。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水循环的概念、类型、发生的过程、环节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另外,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目前可以利用的水资源非常有限,所以平时我们应该要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可以干预水循环的众多环节,所以我们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保护水资源。
谢谢大家!
九、板书板图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利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绘制水循环过程示意图是个较好的策略,一方面避免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黑板上绘制图形并讲解可以加深学生理解。但是,由于时间的有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没能一一展开举例。而这节课的导入为复习导入,不够新颖。
第三篇:《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技能要求: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道德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1、水体的类型,各种水体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2、水循环的过程。
3、水平衡原理及应用。教学难点:
1、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2、水循环的意义。教学媒体
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示: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有丰富的水)
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板书】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设问:
1、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有哪些?它们所占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2、根据初中学的知识,哪些水体是方便人类利用的呢?
3、那么,这些水体在地球水体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呢? 学生自学。
教师展示:地球上各种水体储量图(教材第 58页)。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其中海洋水占到全球的96.53%。
2、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教师引导]问题3: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要指陆地上各种为人们所利用的淡水资源。结合这一概念,读此统计图表,你有何认识?请利用数字定量回答。
[学生回答]淡水资源及方便人类利用的水体所占的比例太少了!淡水资源占地球水体总量的3.5%,方便人类利用的淡水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教师提问]陆地上哪种淡水资源储量最多? [学生回答]冰山是陆地水资源的主体。
[教师追问]冰是否方便人类利用?水资源的利用性质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学生回答]不,主要是冰川的更新周期比较长,不便使用。[教师设问]那请说一说为什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作为水资源? [学生思考] 讲解: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可恢复。因此,它们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也是我们目前开发利用的主要水体。
[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
(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
体?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学生讨论](略)
[教师补充]大气降水是大多数陆地水体的直接来源,所以,我国东部绝大多数河流的径流与降水量季节变化关系密切,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靠雨水补给的河流,其汛期出现的时间与降水量出现的季节一致。但是一定要注意:汛期都在雨季,而非夏季,因为不同的气候类型,降水的季节并非都在夏季,如地中海式气候区。在内陆地区,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所以,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直接的相关性,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夏季。但是应该注意: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因此,在冬季,我国大多数河流进入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湖泊对河流水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洪水期,沿河湖泊及水库会起削减洪峰的作用。而且,河流一般都是有好几种补给方式的。
课下讨论:回忆初中知识,根据我国河流分布,我国河流东北、西北、东部河流有几次汛期?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
【过渡】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这么有限,那么,随着人类对淡水的利用越来越多,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岂不是很快就枯竭了吗?淡水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呢?
【点题】自然界的水资源是不会枯竭的,因为,水在地球上是循环运动的,在这种循环运动中,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下面,我们就来分
析分析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板书】
二、水循环
面对滔滔黄河水,李白曾叹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若果真水不复回的话,黄河早就干涸了。那么,黄河水是怎样更新的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图3.3《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上找出构成海陆间水循环的八个主要环节,标出每个环节的含义。
2、海陆间循环、陆地循环、海洋循环分别包括哪些环节? [教师要求]请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陆地径流等环节,最后又返回海洋,形成了海陆间水循环。
[教师补充]在海洋内部和陆地内部也存在着水循环运动。陆地循环通过蒸发或植物蒸腾形成水汽,水汽凝结又形成陆地水。这就是水的陆地循环,但不论是其发生的空间领域,还是参与的水量,陆地循环都不如海陆间水循环的规模大。因此,海陆间水循环对自然环境及人类影响最大。
[学生活动]通过学习“水循环”示意图,设想沿海的A地和内陆的B地,水循环对这两地气候、水文、植被会有什么影响?
[教师补充]海陆间水循环对沿海和内陆两地影响有所不同。沿海降水多,植被丰富,内陆降水少,植被稀少,进一步影响气候、地貌等。
[教师提问]海陆间水循环除对自然环境有影响外,对人类社会是否也有重要意义呢?请同学们观察水循环示意图回答。[学生回答]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更新。
[知识补充]正是海陆间水循环,使海洋水蒸发,源源不断变为水汽输送到陆地,实现了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维护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陆地淡水资源的不断更新。所以,海洋水汽能够到达的区域,生态环境充满了生机。宜人的自然条件使农业成片分布,也使人口和城市相对密集。这也正是前面讲到的目前全球有50%多的人口生活在海岸的重要原因。可见,海陆间水循环对于地理环境乃至地球生命的影响是既广泛又深刻的。
[深化思维]陆地之间不断地进行相互转换运动,也在促进陆地水资源更新转换方面与水循环运动发挥着异曲同工的效应;根据水循环的原理和转化规律,我们了解到水资源具有永续利用的性质,那么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还会发生水资源的严重危机呢?目前造成水资源危机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呢? [总结]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和季节、年际变化大等自然原因以及人口膨胀、过度开采、利用不合理、环境污染等人为原因都是造成“水荒”肆虐的重要原因。板书设计:略 课后练习:略 教后记:
第四篇: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三维目标定向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⑵.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布置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
① 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②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①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② 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二、教法分析
1.创设情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4.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
三、学法分析
1、学会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断流的原因。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了吗?引入新课自然界的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自学探究】结合图3.1,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水体从存在形态上和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类型?
2、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
3、水圈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总结(展示课件)
【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课件展示图片】: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学生自主讨论)
师问:
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生答:大气降水、高山冰川或冰雪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师问:
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他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生答: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当湖泊水位较低,河流水补给给湖泊;当湖泊水位较高,湖泊水补给河流水。(播放河、湖水互补关系动画)
【过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问题承转】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什么长江水源源不断东流入海而不枯竭呢? 【动画演示】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
【学生活动】说一说: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指一指:水循环发生的环节有哪些? 画一画: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比一比: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想一想:哪一种水循环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更新?哪一种水循环所参与的水量 最多?
辨一辨:內陆湖泊水蒸发、洪水入海、台风登陆、赤道海域的对流雨等分别属于那种类型的水循环?
【教师播放图片后提问】自然界中水循环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归纳水循环的四点意义。(水量平衡器、天然淡水制造厂、大自然的空调、地形雕塑师)
【案例分析】“黄河之水奔流不到海”,黄河断流逐年加剧。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中,有21年下游出现断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河段上延至距河口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
【问题探究】
1、目前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2、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3、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人为因素有关?
4、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补充总结)
【小结】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体形态———固态、液态、气态
2、水体分布———陆地水、大气水、海洋水
3、水体联系———相互补给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形式——海陆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循环
2、水循环的意义: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第五篇: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第一章第四节学习使学生对“水”有了初步的认识,已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地理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最基本的地理素养都没有,地理读图能力、理论归纳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较弱,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课标标准:理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设置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②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意义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②小组合作,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②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 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②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①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②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五、教法分析
1.创设情景。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六、学法分析
1、学会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章我们学习了宇宙的地球以及地球的运动的相关知识,第二章我们学习了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我们将学习地球上的水,然后播放视频《水说》,从而引入新课——自然界的水循环。【学习目标】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课前预习检测】
PPT展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学生答题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先由学生解决,解决不了的老师再作解答,从而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课堂中加强相 应的知识要点。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自学学习一】结合图3.1,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水的三态分布有什么特点?
2.地球上的水体分为哪三大类? 比重最大的是哪一种? 3.陆地上有哪些水体? 其中淡水主体是哪种?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总结(展示课件),并强调可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仅为总体水量的十万分之七,水是有限的,应该倡导节约用水。
【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合作探究一】:展示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学生自主讨论)
师问:
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生答:大气降水、高山冰川或冰雪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师问:
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他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展示两张河水与湖泊水的图片,学生判断其补给方向并说明理由。
生答: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丰水期,湖泊水位较低,河流水补给给湖泊;枯水期,湖泊水位较高,湖泊水补给河流水。(播放河、湖水互补关系动画)【过渡】人们常说“井水不犯河水”,互不往来。而自然界的各种水体却是“礼尚往来”。
【拓展】假设河流水位与地下水水位存在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并用简图画出其补给关系。
生答:丰水期,地下水位较低,河流水补给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位较 高,地下水补给河流水。(播放河、湖水互补关系动画)
师问:地下水都会补给河流水吗,读图分析黄河下游的河水与地下水之间水体怎样补给。
生答:河流水位补给地下水,因为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河水的水位高于地下水水位。
【小结】我们学习了自然界的水体,水体之间是相互补给的,且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是降水补给。
【过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诗仙李白在诗歌《将进酒》中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真是这样吗。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自主学习二】:结合图3.3,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水循环?说出水循环类型有哪些?有哪些环节? ②结合水循环示意图,绘制简图并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总结(展示课件),利用西沃授课助手在电脑上展示学生绘制的水循环简图,其他组对其进行修改、评价。
【动画演示】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并分别演示三种水循环简图。
PPT展示:未登陆的台风、《长江之歌》中唱道:“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塔里木河的水分别属于那种类型的水循环?
PPT展示:水循环的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合作探究二】人类活动会影响和干预水循环的环节吗?请举例说明。学生自主讨论,并归纳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小组代表发言。小组1发言:略 小组2发言:略 小组3发言:略 老师对对小组的发言作评价和总结,PPT展示图片并总结:
【过渡】了解了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那么水循环对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学生阅读课本56页归纳总结水循环的意义。【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归纳水循环的三点意义。① 更新水体,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 促进海陆间物质交换和能量的转移 ③ 塑造地表形态
【教师播放图片后提问】图片中体现了水循环的哪个意义? 【播放视频】水循环的意义及水循环与人类的关系
【小结】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八、板书设计
九、课堂检测
PPT 展示题目,给学生相应的时间完成,掌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以便下节课强化。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据此完成1~2题。1.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径流
2.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
A.基本不变
B.总趋势为增加 C.总趋势为降低
D.在冰期相对较低
3、读水循环各环节示意图,回答问题。(1)把图中箭头补充完整
(2)写出各字母所示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 F __________ G ________(3)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与哪一个环节关系最密切?
(4)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季风的环节是 ________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授课过程思路清晰,主题包括两大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课程内容难度不是很大,学生都比较容易理解。但在上课过程中,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时间比较紧张。在介绍陆地上的水体时知识拓展耗时较长,下次课在基础知识授课方面系统介绍即可,不用详细讲授,这样更有利把握课堂进度,合理分配时间,达到最佳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