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长的杂文随笔
曾经也是一个会因为听不到美好结局的童话而号啕大哭的小孩,有一天她突然变得果断而勇敢。原因是有人硬生生地诋毁着她心中所向的美好并且声称那是无可厚非甚至充满道理的,她开始怨恨并且诅咒不为现实的悲惨而是为了捍卫她的童话。她明白什么是美好她也不愿因为他人的冷漠丑恶就去埋没美好,她知道她不能再伤害了那最柔软温柔的,她也知道她不能再因为那柔软的申诉而遭致不公的待遇与咒狠的报复。她用同样的报复去回击那些流言蜚语,让他们在良心发现中不禁噤声而扪心自问,试问他们有什么资格去批判那份美好,再试问他们可享用资格去坐拥那份美好?就是这样他们的恶毒才有了被憎恨与狠毒回绝的理由。
那柔软的只配被柔软拥抱,我像一名骑士高举着带刺的矛向前突刺。只有那真正幸福的才能认识到真正幸运的,只有真正幸运的才足以胸怀那份美好。
是什么让我变得如此果断,我们心知肚明。
好在我并未变得脆弱,反而我更加大胆,也更加自由,无所顾忌地大步迈前,不再为那些有的无的低声啜泣:有的事物永远没有资格来让那美的为之叹息。所以我无所顾忌地向前,也不必再有任何多余的考虑。
她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妖孽,被悟空追着暴捶的那种。这只是一句玩笑话,实际上她挺开心的。
在台上她可以扎起脏辫然后疯狂甩头地针针针弹贝司或者是哐哐哐打架子鼓,下了台约上研究的三两同道好友认真泡馆学习,并且在其中陶醉自得其乐,修指甲护指甲美指甲,定期护发保持柔顺亮丽,闲余时间就去打打球跑跑步放放风筝,最重要的是她时间非常自由,想法也非常自由,想做什么便做什么,没有什么特别的防碍着她。
并且她的状态顶好,做什么都非常容易投入,自然也非常容易上手了。
第二篇:成长之路杂文随笔
傍晚时候吸收抓拍啊
春季多雨,阴沉的天气,气压偏低,难以说明的压抑之感。
早起,走路,然后坐下,路上在想心情好像还是会很难受,疑惑很多事情,闷闷的。
我不知道这样子会持续多久,想到自己这两天看的剧《迷雾》大女主剧,一片叫好。
是因为韩剧里的穿衣打扮很时髦吗?好像不是的,而是气场,一个人向你走来就自带气场,是一件想想就很兴奋的事情吧。
我很喜欢里面的一段话,这几句话是她的心理活动:活到现在,这样的绝境我经历了几次,穷途末路又无法后退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里,我从来没有想过逃跑或者逃避过,从来都是正面冲突,不管是你死还是我亡,而我,一次都没有输过。
这样的霸气的话,我第一次看见的时候,我是热血沸腾的,无比钦佩,可是这样的女子究竟有多少呢?
你知道吗?
实话而言,我并不知道,我甚至很羡慕男性,这个世界给与他们太多的权利,那么女性呢?
从自小受到的教育而言,就没有很多的后门,没有强大的教育背景,精神强大的人在背后一路扶持,很难一路坚强向上,很多人在心智不成熟的时候就会被人影响,我很好奇有多少人被身边人影响在向上的路上被拉下去呢?
每天都想写写东西,因为内心有很多难以想明白的事情,总不能拉着别人一直聒噪,毕竟别人也有自己的事。
没有办法,就一直写,不是为了写而去写。
突然想到,看见年长过来人告知年轻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能盲目地去做选择。
有时候说起来相当简单,真正的实操起来,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中间的煎熬,这中间的挫折,这中间的豁达开阔……没有一个是想像的那么容易,常常慌神在想一个强大的内心是怎么获得的?
承受,承受能力,当你真面生活种种的不堪的时候,慢慢承受能力变强,随之而来的大概就是内心强大了。
好想偷懒,甚至想要将别人的人生偷过来,然后按部就班的向前走。
想想就觉得很兴奋,不明觉厉。
刚刚不小心和简书上的朋友聊天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件事,当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像热爱工作一般那样认真,如果断然失败,你会很难过吗?
很奇怪难过到一定程度就会升华一般。
待续
第三篇:念念成长记杂文随笔
(一)不咋着
不咋着,不咋着,不咋着,不咋着······
阿美在阳台搭刚洗完的衣服,忽然听到一岁九个月的念念,口中念念有词,一遍一遍不停地重复说着不咋着,噗嗤笑出声来。
念念。
嗯。
谁不咋着呀?
念念不咋着。
哈哈哈哈······谁教你的不咋着呀?
姥爷。
哈哈哈哈······您姥爷可真中!啥都不教,教你个不咋着!
不咋着,不咋着,不咋着,不咋着······
(二)语言
一岁八个月,是念念在语言表达方面发生明显进步的分界线。
之前,只会单音节字,或单音节字重叠,譬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姥姥、太太······双音节字就不行了,譬如,会说姥,会说爷,却不会说姥爷。
之后的某一天,在大人的反复教导下,突然就把“姥爷”两个字连在了一起。虽然很僵硬,虽然两个字中间拖得很长,虽然说出来很困难,但是,清清楚楚地连在了一起,“姥——爷”。猛然闻之,大家惊呼。我突然意思到是在喊自己,就柔声地大大拖长字尾地应了一声“唉——”。
从此,语言进步加快了。
三音节字譬如“念念吃”,四音节字譬如“妈妈手机”,都慢慢地从那张小嘴里蹦了出来。
(三)变化
过了半岁,因为爸爸工作忙,念念就随母亲来我家住,只是偶尔回她们自己的家。
念念一直非常省心,也极少闹人。每天睡醒以后睁开眼,从来不哭。不会坐时,就睁着俩眼自己在床上蹬打着玩。会坐以后,就自己爬起来,往床沿儿上挪移。大人发现的慢一点,有两次就滚下了床。
近几个月以来,随年龄增长,和自我意思的觉醒,越来越粘人,越来越闹人,而且异常地固执。譬如,她拿到手里的东西,任何人都要不走,除非用另一样东西交换。只要她的目的达不到,就会一直哭闹,直至达到目的。如果在母亲那里达不到目的,就会在姥姥那里达到;如果在姥姥那里还达不到目的,就会哭着一双泪眼转向姥爷。小东西似乎总结出了经验,因此屡试不爽。
每逢此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双江对儿子李天一失败的教育,想起前段时间因为母亲无钱给他买车就连捅母亲九刀的那个留学生。孩子教育必须从小做起,小时候形成的世界观,直接影响人的一生,甚至于影响一个家族的兴衰。
(四)扭转
我不止一次向阿美、阿女说过自己的想法和担忧。最后三个大人一致决定,要趁早扭转这个小东西的不良倾向,要让她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一岁九个月的念念,又开始耍脾气。半夜下一点了,不睡觉,掂着一袋子西瓜子,就是不松手,非要妈妈给她剥剥吃。而妈妈已经困得不行。阿女几次试图让念念放下瓜子,哄她睡觉,都没有成功。念念坚持要妈妈给她剥瓜子吃,而且在以往的经验里,总能达成目的。但是,这一次阿女终于狠下心来,不再有求必应,而是要给小东西制造一次碰壁的机会。
念念百试不爽的武器就是哭。好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已经是共识。于是,念念一直哭。因为妈妈不给她剥瓜子,她没能达成目的,就扯起嗓门大哭。终于把我们吵醒,一个一个穿衣走下楼来。一看有了救星,念念哭声更嘹亮了。
此时,阿女已经从卧室到了客厅,念念掂着瓜子哭着跟在后面。小东西的目的已经变了,发现剥瓜子的目的达不到了,就要妈妈抱抱。但是,妈妈就一个要求,放下瓜子。
先是哭喊着,妈妈剥剥(瓜子);现在是,妈妈抱抱。
妈妈则说,念念把瓜子放下,妈妈抱。
念念不放,妈妈抱抱。
念念不放,妈妈不抱。
母女俩杠上了。
念念哭着走向姥姥,张开双臂要姥姥抱。正当姥姥要弯腰去抱念念的时候,我阻止了她。
今天非制服她不可。
接下来就是对峙。三个大人都不理小东西。小东西一直放大声哭,哭了大概有两个小时。我们就坐在沙发上陪着,只是不理她。中间念念已经有妥协的表现,丢下了瓜子,妈妈也抱起了她。但,就是不睡觉,还是哭。妈妈实在受不了了,自己去了卧室,把念念关在外面。
实在没办法了,哭不开门,就去求姥姥抱。姥姥不抱,就找姥爷。
一边哭着,一边不停地说姥爷抱抱······
我走过去,念念睡觉,姥爷就抱,你睡觉不睡?
不睡。
不睡不抱。睡不睡?
不睡。
不睡不抱。睡不睡?
睡。一边继续哭着,却终于改了嘴。
姥爷伸出手抱起来念念,刚抱起来,就又改口不睡。
不睡不抱,又放下。
睡。
睡就抱。刚抱起来又改嘴不睡。
不睡不抱,又放下。
睡。
············
如此反复多次,终于不再说不睡。抱起来,交给姥姥,姥姥抱着去卧室交给妈妈。也许哭了许久,小东西也已经过于疲困,很快就睡了。
从此,晚上明显不再如以往那样闹人了。
第四篇:成长的误区杂文随笔
很多八零后在童年里都做过这样一件事情:在课桌的一角刻下一个‘早’字,以示勤奋,这一情节源于小学课本的一篇鸡汤文,讲的是鲁迅先生小时候上课迟到,被先生斥责,他为了警示自己不再迟到,于是在课桌一角刻下一个‘早’字,以警示自己,从此以后,他果然再也没有迟到过,鲁迅先生通过如此这般的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了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及革命家。
我认为,先不论鲁迅刻‘早’字的行为,或者说这种勤奋的精神,是否对他这样一个学医的日本留学生最终成为文学巨匠真有很大帮助,就连孩子们争相效仿刻‘早’字的行为,也值得现在的教育者们仔细地思考。孩子为什么争相效仿鲁迅先生,在桌角刻字呢?因为刻字帮助鲁迅克服了迟到的毛病。克服迟到的毛病有什么好处呢?因为他克服了迟到的毛病,所以后来才成了文学巨匠。这就是隐藏在这篇文章背后的成功逻辑,它告诉孩子们,想要成功,要向鲁迅学习。这样的逻辑乍看之下,没什么问题,可是经过仔细琢磨后,你会发现问题很多。首先,鲁迅后来取得的成就并不是一个‘早’字所能决定的,也并不是一个词‘勤奋’所能概括的,他有他自己曲折的成长历程,他有彷徨也有奋斗,有落寞也有激情,他的成功可以说是内心的驱策加当时的国情时事所造就的,而根本不是故事里那个简单的逻辑所能涵盖的。其二,孩子们是一派天真,聪明而好学的,他们当然希望将来长大了能够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他们需要学校教给他们的,就是一种将来通向成功的途径,而这个故事恰巧给了一个毫无意义的引导,因为它通篇除了刻字发奋的梗,丝毫没有提及什么是勤奋,以及怎样勤奋,是埋头苦学,不闻世事?还是,多提问题,打破沙锅?孩子们无从知晓,也没有一门专门的课程告诉他们答案。所以,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就只剩下那简单可行又滑稽可笑的刻字闹剧可供孩子们模仿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的教育不是佛教的禅修,非常讲究个人的心性的顿悟,更何况即使禅修也有法门,而我们的教育又怎能如此马虎大意,不为学生指明前进的道路和以及在前进的道路上可能遇到的误区呢?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勤奋’呢?勤奋是一个宏大而综合性的课题,并不是一片文章能够涵盖的,它需要一个人的身体与精神的协调合作才能正确完成,即便如此,在这里,我也要尝试着告诉孩子们什么才是勤奋,以及判断勤奋的方式是否正确的标准,这样的话,孩子们将来在求学的道路上,即使是走偏了道路,也不至于偏离正确方向太远。勤奋是在身体健康状况允许的前提下,摒弃外界干扰,聚精会神地学习、研究或训练某一项知识或者技能,将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率,持之以恒,并取得进步的一种状态。由此可见,勤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首先,需要身体健康做保证,适量的运动,锻炼与玩耍是保持身体健康的有效方式。其次是聚精会神,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再次是提高学习效率,不能一味埋头苦干,因此,正确的方式方法,老师的正确引导必不可少。如何检验你勤奋的方式是否正确?满足了上述三条,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自己做自查,如果自己有所收获,身体状态没有什么异常与不适。那么,恭喜你,你正走在勤奋的正确方向上。
最后,我要告诉孩子们,人生苦短,却也漫漫无期,不要急于求成,让功利心灼伤了自己的天性,也不要无所事事,将时光白白虚度。人生很美,要盯紧远方,也要驻足当下。
第五篇:自由,孤独,成长的杂文随笔
《海边的卡夫卡》是一部充满了浓郁的魔幻现实主义与荒诞色彩的作品。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十五岁少年的故事。此书的作者,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在序言中提到,之所以想写少年,是因为他们还是“可变”的存在,他们的灵魂仍处于绵软状态而未固定于一个方向,他们身上类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样的因素尚未牢固确立。然而他们的身体正以迅猛的速度趋向成熟,他们的精神在无边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犹豫。我想,每一个经历过青春期的迷惘与困惑的人,都对此深有体会。
故事的主人公田村卡夫卡,是一位十五岁的少年,但他又不是那种随处可见的普通的十五岁少年。他在幼年时代即被生母所抛弃,又被父亲诅咒。他决心“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独中,默默地锻炼身体,辍学离家,一个人奔赴陌生的远方。在异乡的图书馆里,他结识了优雅而又充满智慧的大岛,又与疑似自己母亲的佐伯相遇。虽然冥冥之中有这样一种预感,但他却又不可自拔地恋上了佐伯。而年过五旬依然风姿绰约的佐伯,却一直活在少女时代的记忆之中。时间对于她来说仿佛是静止的,永远定格在她最芳华无限的二十岁。
卡夫卡为了摆脱宿命般的诅咒,一直深陷在与命运的抗争之中。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内心深处的孤独、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让他的心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徘徊、挣扎。他的灵魂游离与现实与幻象之间,最终依靠自身的力量成功返回现实世界,并逐渐进入人生的另一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故事里另一人位物中田,已是花甲之年的他,由于幼年时代的一次神秘事故,失去了记忆与读写能力,并患上了类似智力障碍的病症。他也因此而获得了某些不同于常人的能力,比如说他可以与猫对话,并运用这一能力为附近的人寻找丢失的猫。在一次寻猫的过程中,他被冥冥之中的命运推向了另一个边缘。
这部作品采用了二条线索交错叙述的方式,看似两个毫不相干的故事,最终交汇在一起。无论是故事的主人公田村卡夫卡还是中田抑或是佐伯,似乎都笼罩在一层亦真亦幻的迷雾之中。现实的残酷性让他们以另辟蹊径的方式独步人生。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为作品增添了神秘而又耐人寻味的色彩。而文中随处可见的思辨光芒,则反映了作者具有相当深厚的哲学根基与修养。作者对于古典音乐的领悟能力,也让人由衷地佩服。在行文方面,语言亦相当的洗炼清新,甚至带有一种中国古典文学的韵味在里面。这或许得益于译者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