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种坚强故事
陈丹燕在《上海的金枝玉叶》里写到一位富家小姐―――上海永安公司老板的千金,真正的金枝玉叶,从小锦衣玉食,奴仆成群。解放后,她还在国内,在经年不息的革命里,沦落到下乡挖鱼塘清粪桶。多年过去,物是人非,什么都改变了,包括她双手的形状。但是,她竟然还要喝下午茶,家里被一次次革命扫荡,一贫如洗,烘焙蛋糕的电烤炉早已不见了踪影。怎么办?她自己动手,用仅有的一只铝锅,在煤炉上蒸蒸烤烤,在没有温度控制的条件下,巧手烘烤出西式蛋糕。就这样,悠悠几十年,她雷打不动地喝着下午茶,吃着自制蛋糕,怡然自得,浑然忘记身处逆境,悄悄地享受着劫后残余的幸福。
有一次她带着女儿到北京,探望同自己一样出身世家的同窗好友,她们都是在中西女子学校学会喝下午茶的。同窗好友告诉她,没有吐司炉,也可以吃上吐司,说着说着,就表演了一门绝技:把面包切片,在蜂窝煤炉上架上条条铁丝,再把面包片放上面,轻轻地两面烘烤,不一会儿,便做出一片片香喷喷的面包吐司,吃着面包吐司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多说什么,彼此都明白,今后可能会有更艰难的生活等着她们。
即使艰难又如何!她们懂得用铝锅蒸烤出西式蛋糕,用煤炉烘焙出香喷喷的吐司,这样的韧性和耐力,还有扛不住的苦难吗?果然,历尽沧桑之后。这位金枝玉叶依然温文娴静,如沐春风,从来没有大吐苦水。
世上有两种坚强,第一种坚强是坚强在肢体皮肉上,宁死不屈式,像在渣滓洞里的江姐和许云峰;第二种坚强不在皮肉上,而在生活习惯里顺境逆境,泰然地坚守一种生活方式,像这位富家小姐。哪怕幸福只露出了一根线头,她有本事将它拽出来,织成一件毛衣。
第二篇:小熊盖房(坚强故事)
晚上,吹起了大风。小熊的房子被吹倒了。夜里小熊冷极了,只好爬上树睡了一夜。
天亮了,风停了。今天万里无云、暖风习习,真是美好的大白天啊!小熊准备盖房子。
第一次,小熊找了几块大板,盖了起来,不一会儿,完成了。被一阵春风一吹,就倒了。小鸟在它身边讥笑他。
第二次,小熊拿木板和钉子又造了一间漂亮的房子。下雨时,房子漏雨了。
第三次,小熊就用石头垒了一间房子。真好,又不怕风吹,又不怕雨淋。但是,下冰雹时,房子又倒了,差点把小熊压着。
第四次,小熊用泥和石头造房子了,不知为什么,又倒了。
第五次,小熊用水泥和许多石头造了一间又坚固、又漂亮的房子。小熊非常高兴,一边欣赏,一边自言自语地说:“我的房子真好看”。
第三篇:两种值得思考的人故事
现实中有两种人值得思考。为了区分,我们就分别用甲和乙表示。
甲倾其一生做好事,从不做坏事。乙几乎没做什么好事,人们所能记起他的,除了坏事就是坏事。
甲差不多就是完美的好人了。在人们需要帮助、需要献爱心、需要见义勇为时,只要他在场,只要他知道,总能出现他的身影,总能得到他无私的援助和真诚的关怀。而乙小时候就是不良少年,然后又成长为不良青年。许多坏事都与他沾边,又有许多坏事尽管不是他干的,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乙干的。
甲是人人都想亲近的人物。而乙,人们总是躲得远远的,像避瘟神一样。
有孩子落水了,人们总会真心盼望甲快点出现,而甲总会适时出现,他总是不辜负人们的期望。为此,许多人给甲送锦旗,甚至给媒体写表扬稿,因为甲的确做的好事太多了,多到连他自己也记不清做了多少。而对乙,人们普遍的想法是,这种人怎么还不遭报应,还不“进去”,看着乙每天在街上晃,人们恨得牙痒痒。
日子一天天过去,春秋一年年重复。很快,甲和乙都步入了中年。
中年的甲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再也无力做好事了,甚至连门都不出了。而乙还是过去的模样,过去的做派,招招摇摇,旁若无人。
生活中人们需要帮助的事越来越多,但总不见甲的影子。每当此时,人们总会问:“甲呢?”“为什么甲不来?”人们的抱怨越来越强烈,开始对甲怀恨起来。而对乙,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他就那样!”“你还能希望他怎样?”“小时候不成驴,到老还是驴驹子!”
有一段时期,人们居住的小区接连发生入室盗窃案。今天张家被盗,隔几天李家又被窃,人心开始慌慌。突然一天后半夜,搏斗声惊醒了熟睡中的人们,天亮后大家发现,原来是乙勇斗窃贼,并最终制服了他们。乙为此负伤住院。
人们纷纷到医院看望乙,并得知乙为了捉拿窃贼,已连续蹲守了几天几夜,现在终于可以使人们睡个安生觉了。
人们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把过去所有加在甲头上的桂冠都给了乙。还额外增加了“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赞誉。
许多天过去了,人们还在评价这件事:“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关键时候,甲怎么连个头都不伸呢?”
第四篇:《两种文化》
斯诺讲演的题目是“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两种文化”,指的是“文学知识分子”(斯
诺原语)的文化和自然科学家的文化,斯诺声称他在两者之间发现了深刻的相互怀疑和相互不理解,而这种怀疑和不理解,将对运用技术以缓解世上问题的前景产生破坏性后果。
诸如此类的背叛,乃是由于作家们习惯以对个人生活悲剧性的感受来掩盖对其人类同胞的需要的感知:这种由“失败感、自我陶醉和道德真空”所形成的态度,“科学文化是能够几乎完全免除的”。
对“两种文化”的这一最初概述,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科学文化能赋予我们的最
大的财富是„„一种道德的文化。”
“两种文化”思想的核心是一个关于学术分科的观念,其他事情,如教育结构问题、社
会态度问题、政府决策问题等等,显然都是与之相关的。
至于斯诺的中心思想在几十年里失去了一些市场,这不仅是由于概念本身的不可避免的老化过程,也是由于产生了重要的思想和社会变迁。
由此观之,“科学”知识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方面,与艺术和宗教一样,是人类社会对
这个世界的看法的一种表达,同样是与政治和道德等社会的基本问题不可分离的。 说到文学方面的学科,那就必须认识到,与科学相对应的是文学批评,而 不是文学本
身(严格的说,文学本身所对应的是自然,犹如科学的研究对象)。
当然,在这个交叉学科(Science and Literature)中中或曰重叠学科的领域中,结合的方
式是存在问题的:有时候它仅仅是拼盘,两个骄傲的王国并列在一起,各自面目依旧;而更多的则是一个饥饿作者的题材要服从另一个的一员。而在时间中,科学家并不是图应用他们的实验技术来掩饰莎士比亚的喜剧或简×奥斯磸汀的小说;但文学理论家们去汲汲于扩展其话语和分析的范围。力图在哪怕最纯粹的科学研究论文里揭露出惊人的象征性涵义。
不同的学可与写作活动之间有着明显不同的关系,此即可以作为划分学可哦一条轴线。
在许多实验科学里,写,是没有什么创造性的,它不参与发现过程,仅仅是时候的报告,“记录”而已,这一点与人文学术迥异。
人文学术的作品既然有较强的个人色彩,就不大容易接受修辞性的或综述性的再表述。
相应地,文学课程的教学也多倾向于使用文集而不是教科书、原著是不可或缺的。
实际情况是,值此20世纪行将结束之际,通常所谓的“科学“,多数以并不是指那种
无利益导向的探索,而是成了医药、航空等等行业的经营策略的一部分。
然而,实际上,文化和政治传统比斯诺所愿意承认的重要得多,无论是东亚经济发展的正面例子,还是下撒哈拉非洲的负面例子,都证明了这一点。
一味强调科学和数学能力是压倒一切的需要,越多越好,那就会是一把双刃剑,甚至是
危险的。与技术的或统计上的哦理解水平不够而仍感满足相比,轻率地把决策过程归约为计量和测度,可能会有更大的破坏性。至少和基本科学知识的需要同样迫切的是,需要发展和普及一种公共话语,在其中非定量的考虑占有适当的比重。
第五篇:故事的两种读法阅读及答案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感人的故事。
美国海关,一批被没收的脚踏车在发布公告后决定拍卖。拍卖会上,每次叫价的时候,总有一个10岁出头的男孩子叫价,他总是以5块钱出价,然而,眼睁睁地看着别人以30或40元把脚踏车买去。拍卖会中间休息时,拍卖员好奇地问那个小男孩为什么不出较高的价格来买,男孩说,他手里只有5块钱。
拍卖会又开始了,那男孩还是给每辆脚踏车相同的价钱,依然怅然若失地看着别人把一辆辆漂亮的脚踏车用较高的价格买了去。
后来,聚集的观众开始注意到那个总是出众的男孩,他们在思考自己可以为这位可爱的男孩做点什么。
最后拍卖会要结束了,这时只剩下一辆最棒的脚踏车,车身亮晶晶的,有多种排挡、10段杆式变速器、双向手刹车、速度显示器和一套夜间电动灯光装置。拍卖员问:“谁出价?”
这次,站在最前面、几乎已经绝望的小男孩鼓起了最后一丝勇气,他轻轻地说了一声:“5块钱。”
拍卖员停止唱价,默默地站在那里。
这时所有在场的人都看着这个小男孩,没有人出声,没有人举手,更没有人喊价。拍卖员唱了三次价,大声说:“这辆脚踏车卖给这位穿短裤白球鞋的小伙子!”此语一出,全场响起了潮水般的掌声,那位小男孩脸上绽出灿烂的笑容。
这个故事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读法。一种读法是我们能从中看到美国人的善良。前面那些脚踏车质量赶不上后面这辆,尚且被人以30、40美元买去,到了后面这辆车,想买的人肯定如过江之鲫。他们为什么不买?答案是:他们不愿意为了自己的一个欲望伤害这位清贫的小男孩。另外一种读法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感受到一个10岁男孩的坚毅。手中只有区区5美元,却偏偏想买价值远远超过它的东西,但他屡败屡战,居然坚持到最后一分钟,这需要一种怎样的勇气啊!正是这种勇气赢得了那位可敬的拍卖员和所有在场的人的理解、同情、帮助,他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想来,人的一生该会碰到不少这样的情境,有时是别人遇到困难,有时是自己遭到挫折。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像那些买脚踏车的美国人一样鼎力相助,付出能够付出的一点爱心;当自己遭到挫折时,我们又要像那位小男孩一样懂得坚持,用坚持击碎生命的风风雨雨。一个人的善良可以照亮别人,一个人的坚持则可以照亮自己。
1.给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A】。
鼎力相助
A.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
B.有作用的帮助
2.给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B】。
怅然若失
A.迷茫恍惚
B.像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3.这个故事有两种读法,一种读法是【A】。
A.我们能从中看到美国人的善良。
B.我们要像那位小男孩一样懂得坚持,用坚持击碎生命的风风雨雨。
4.这个故事有两种读法,另一种读法是【A】。
A.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感受到一个10岁男孩的坚毅。
B.我们应该像那些买脚踏车的美国人一样鼎力相助,付出能够付出的一点爱心。
5.“一个人的善良可以照亮别人,一个人的坚持则可以照亮自己。”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人的一生该会碰到许多困难或挫折,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也可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像那些买脚踏车的美国人一样鼎力相助,付出能够付出的一点爱心,别人会感到无比温暖;当自己遭到挫折时,我们要像那位小男孩一样懂得坚持,用坚持击碎生命的风风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