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知语言学文化差异推理分析论文
一、语义联想的文化差异如:hebecameengagedtoIsabel。ThiswasnosurprisetoMrs。Bradeley,sincetheyhadbeeninseparableforyearsandoneknewthatIs—abelwasinlovewithhim。译成:他和伊沙贝尔订了婚,这件事布莱德蕾太太倒不诧异,因为两人耳鬓厮磨已有许多年,而且人们都知道伊沙贝尔爱他。(原文、译文引自张今的《文学翻译原理》P161)。文中inseparable译成“耳鬓厮磨”,首先是由主体认知的结构词汇部分提供inseparable的语义内涵:不可分离的。然后再由主体认知的结构逻辑部分按照原文
(1)他已同伊沙贝尔订婚,(2)他们俩在一起已多年,(3)人们知道伊沙贝尔爱他,这些前提来确定inseparable的语义引申和外延所指,从而达到对inseparable的正确的、透彻的理解:两人关系已达到亲密无间的地步,并将之作为推论汉译表达的前提,再由主体认知结构的百科知识:汉文化所描绘的“两人之耳与鬓互相接触比喻相爱之久”,如《红楼梦》第七十二回:“咱们从小儿耳鬓厮磨……”推论出inseparable的汉译表达为“耳鬓厮磨”比较传神。对于同一词汇的理解,不同民族的人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和语义联想与推理,这种跨文化交际和语言翻译中的障碍可以借助认知理论得以解决。
二、词汇空缺的英汉差异
这里谈的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如:hip—pie一词的翻译吧,因文化差异,汉语中无与之对等的词语,后定译为“嬉皮士”,其实是因为hippie是60年代美国独特产物,是指这样一群人:他们大多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头蓄披肩长发,身着奇装异服,沉湎于酗酒吸毒,根据这一文化语境,汉译时联系到汉语中的“嬉皮笑脸”,推论到“嬉皮”,然后产生“嬉皮士”。
三、词义冲突的文化差异
这里的冲突是指原语词语所的文化信息,与译语的对应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说,词语的表层指称意义相同,但词义深层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却不尽相同或相反。如“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一短语的英译,就不能简单地译为“bourgeoisliberalization”这样一个对等语,而应先由主体认知的结构词汇部分提供“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语义内涵:“bourgeoisliberalization”,然后由主体认知的结构逻辑部分来确定它的语义引申和外延,再由主体认知结构的百科知识部分,即: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资产阶级自由化”是指一种背离正确思想的行为,有贬义;而西方文化中,“bourgeoisliberalization”是在反封建斗争起过积极作用的一种政治主张,是褒义的,由此推论出这一短语的英译表达应为“bourgeoisliberal—izationaimingatcapitalistrestoration”,这也是一个认知主体推理的过程。
四、语用涵义的文化差异
词汇的涵义是指词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词语所承载的文化涵义也必然有所不同。在特定的语境中,词语表层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表里不一”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所引起的语义联想不一。如在译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时,有人将之译为“约翰为人可靠,他不吃鱼,还玩游戏。”从字面上看,译句与原文形式对应,词义贴切,似乎无可挑剔,但由于译者没有从认知角度来进行思考推理,这种译法仅译出了句子的表层语义。其实根据主体认知的结构词汇部分和逻辑部分应推理出eatnofish和playsthegame应有更丰富的语义引申和外延所指,这是进一步推论汉译表达的前提,而后由主体结构的百科知识部分:“英国历史上新就宗教派别之间斗争十分激烈,旧教规定在斋日只许吃鱼,新教推翻了旧教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以表示皈依新教,忠与新政。”可推理出eatnofish表示“忠诚”之意,而playsthegame汉译应为“为人正直”,所以此句的汉译该是: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五、民族心理差异
民族心理是指一个民族在漫长的衍变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性格、情感、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心理模式和心理特征。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导致不同的民族心理,这种差异会产生跨文化交际和语言翻译的障碍。认知理论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如有一例句: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鲁迅《祝福》),如何翻译该句中的“胖了”是关键,依据认知理论和方法,当然可以如下推论得出最佳译文。首先由主题认知的结构词汇部分提供“胖了”的英文语义内涵“fatter”然后再由主体认知结构逻辑部分和百科知识部分的结合来确定:如果将此直译“fatter”,容易引起西方读者的误会和不解。中国人对于“说我胖了”容易理解因为这是中国人重逢时常用的寒暄语之一,“胖了”意思是“发福了”。而美国人不仅无此礼仪习惯,更担心害怕或是非常忌讳肥胖,很自然会把“说我胖了”误解为一方对另一方的一种提醒或告诫,由此推论出在英译时应增加一些释语,以求准确向西方人传达原句语义:Afterexchangingafewpoliteremarkswhenwemet,heobservedthatIlooked“fat”,andhavingmadethatcom—plimentaryremark,hestartedaviolentattackontherevolutionaries。由此可见,针对跨文化交际中词汇的空白、冲突、寓意和联想的不一致以及民族心理差异给语言翻译带来的种种困难和障碍,正确应用认知语言学的推理理论和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从而帮助实现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准确正常的交流沟通和语言移植活动。
第二篇: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第2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认知语言学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生成语言学天赋观,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
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理论,而是代表一种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语言理论虽不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都不同程度地认可上一节提到的基本观点,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方法有:Fillmore、Goldberg 等人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
认知—cognition,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
认知—cognition 最早是承认父子关系的法律用语,后用于哲学、心理学等。
认知也称之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
1、认知模式是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的模式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模式例如有的学生能对周围环境进行分析将认识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有的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则易受处于优势状态的环境影响
认知模式是指学习者对信息的获取、处理的模式.每一位学习者的认知模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有关学习过程的认知理论支持上述对新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范畴化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只有客观世界能被范畴化或以范畴的形式表达出来,我们才能较好地认识客观世界。
语言的范畴化: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相对于概念,意义则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术语
范畴化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脑利用语言符号将复杂的外部世界化为有序信息的过程。“没有范畴化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范畴就是围绕着原型这个认知参照点建构的,其边界依成员典型性程度向外扩展,形成边界难以确定的更大的范畴。辨认一组大小高矮不一的杯子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人的认知中原型的存在,也证明了范畴边界的模糊性确实存在。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
范畴化是人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语言按区别性本质特征对客体进行概括和分类的认知活动 认知模式的四种类型,即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究,结合之前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出了四者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紧密内在联系的。命题模式是出发点和归宿,意象图式模式是基础,转喻模式和隐喻模式是建立在命题模式和意象图式模式上的认知事物的过程和方式,并且二者相互作用
第三篇: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之我见
美术学院
专业:艺术设计 班级:六班 姓名:李世伟
学号:201221015603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之我见 李世伟
摘要: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独一无二的礼物(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不同,因为我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不同的。而东西方饮食文化在东西方人心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每个区都有属于每个地区独有的饮食文化。就如东方的茶之于西方的咖啡,咖啡永远无法代替茶在东方人心中的地位。由于地域、历史、礼仪等等因素使得东西方饮食文化有着差异性。关键词:东西方 饮食 文化 差异
孟子曰:食色,性也。在论及某一民族的文化时,作为满足人类基本生存所需要的饮食文化是我们所必须重视的。饮食文化的出现与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步的过程,是历史最为久远的文化形式之一,有着突出的民族特性和丰富的研究材料。饮食文化关乎每个民族成员的生理、心理成长,是其它一切文化形成的基础,很多文化现象都可以在饮食习惯中找到源头。在地域的划分和历史文化形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地域、历史方面东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
西方地区的纬度主要在40度以上,温度相对东方而言普遍要低,所以他们所需的热量远远高于东方。因此,西方人对肉类等高热量的食物的欲望也要大于东方人。所以大体上东方以素食为主,西方以肉、奶为主。那哪种饮食形式好呢?素食形式有个缺陷,就是脂肪和蛋白类食物少,有可能形成蛋白质营养不良。但是在东方的素食文化中,却暗存着一种巧妙的均衡,那就是大豆为代表的豆类食物占有重要比重。豆类是五谷之一,在中国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席位。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丰厚,而且钙的含量也不少,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而且是低价的营养来源。而西方的饮食形式,看起来蛋白质,脂肪类是很充足,但是如今这种饮食的缺陷曾经越来越明显了,那就是流学病学研讨发现,这种饮食形式与癌症、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有亲密关系。
选择以素食为主,有客观要素,更多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人口太多,吃饭的问题只能靠低价的谷类及豆类来处理。并不是人们不想吃肉类。但正是这种特定条件下的选择给中国以及亚洲地域的人们带来了深远的安康影响。盛行病学营养发现,在日本,中国等以素食为主,又大量食用豆类食物的地域,癌症、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惊人的低。而如今条件好了,大局部的人能够自在选择食物,城市的居民的饮食构造曾经逐步西化,也就是肉类、奶类的食用在增加,高油、高糖、高脂的东西吃得越来越多,相应的在疾病谱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发病率很低的心脑血管疾病也在逐年增加。而在以后的若干年后,这些慢性疾病将会是影响人类生活的最主要的疾病担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文化曙光最早照射到的中央。在史前时期就有了高度的开展。原先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随着农耕时期的降临,逐步变成定居生活。定居后的生活主要依赖于土地,以农作物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而定居的稳定生活又形成的人口大量繁衍,形成粮食紧缺,更进一步的开开荒地,使农业占的比拟越来越多,畜牧业遭到了很大抑止。在人类的食物当中,以素食为主。当然也有肉类食物,但受条件限制,只要社会上层的人才干经常吃到。所以古时称有位置的人为“肉食者”就是这个意义。大局部的人只能以素食为主,所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就是说人们生活以五谷杂粮为主要的营养提供,果类食物也起到辅助的作用,能增加点肉类食物对身体是有益处的,蔬菜之类的能够协助本人们补充营养。这是本人们古时分的饮食形式,这里面有客观的选择,但更多的是客观条件的限制。而西方社会主要由游牧民族开展而来。游牧生活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中央,也就很少有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了。食物的来源主要就是肉类了,来自于放牧的牛、马以及猎物等。另外还有动物的奶类,即以肉、奶为食。固然随着社会的开展,这些民族也树立了自己的国度,有了固定的寓居场所,但这种饮食形式还是持续下来了。从饮食用具来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方社会,以中国为代表了,吃饭主要是靠筷子。也就是两根小棒。在西方人看来,真的很神奇。就这么两个小棒,能以不变应万变,对付一切的食物了。小小的筷子就能得中华文化的精华了。古时分筷子不叫筷子,是叫箸的,李白有诗“停杯投箸不能食”,就是指的筷子。历史记载了商代纣王荒淫无度,用的是象箸,即用象牙制造的筷子。由此可在,在那个时期之前,就但后来为什么又改叫筷子呢?听说与古代江南的船家有关系。江南地域,水网遍步,所以很多人以行船为生。在行船过程中要吃饭,也离不开这个箸,但箸和住同音啊,行船的人怕船往啊,就替它改了个名,叫快,也就是让船走得快一些。加上竹头,就是筷子了。
那西方人吃饭用的是什么?是刀和叉,这和他们的游牧习性是分不开的。游牧民族经常要为争一块地和其它部落作战,他们吃东西很勿忙,食物又是以肉食为主,常常是整块的动物腿或什么的,那么怎样把这个食物吃到嘴角呢?手边常有的工具就是刀,用刀将肉割下来,送入口中。等他们有了安定的生活后,还是用刀作为吃饭时的工具。但渐渐的也发现用刀有不便当的中央了,用刀割了肉以后直接送入口中,不是很平安,而且也不够文雅,于是就产生了叉。一开端是两头的叉,渐渐又有了三头的,以致于更多。叉不能单独运用,必需用刀在前,用叉在后。刀叉配套运用,不超越500年历史。比起中国的筷子,真实是小字辈了。再从餐桌礼仪文化上讨论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摆宴,讲的是丰盛,讲的是排场。自隋唐以降,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转向农产品丰富多样,水陆交通发达的南方。有宋一代将物质文化发挥到极致,由此奠定了中国人几尽奢靡的餐宴习惯。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各式酒楼的描绘即是当时中国大城市中发达的餐宴消费的一种真实写照。在现实里,即使生活再拮据的人,在摆宴待客上也是不会含糊的。大菜如全鱼、全鸭、蹄膀,往往在上了十几道其他菜之后,方才姗姗入席。其实光这几道大菜就够一席人吃饱了。可以说食者肚中的一半是在滋养它们,而另一半是在摧残它们。除了耗费物质,中国人还喜好在酒桌上研磨时间:层出不穷的菜肴和饮之不尽的美酒能够尽情展现在酒桌上,是以宾客乘着酒兴行酒令、耍馀兴、吟诗句、爆笑料、套近乎、闹酒疯为前提的。真正用于汲取营养、享受口福的时间恐怕不到总共的二分之一。
反观西方的餐桌,在座的都是矜持、歉疚9地就餐的绅士及妇女。宴席与其说是一项汲取营养的行为,毋宁说是一个展现与席者优雅涵养的舞台。面对或熟悉或陌生的同席者,各种话题只须浅尝辄止,没有面红耳赤,没有掏心置腹。温和与友善就已经足够,但不露声色的高傲和外交辞令也不可少。参考文献:
赵红群,2006,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世界饮食文化,时事出版社。周静,2005,与时俱进-话中西饮食交流[M],《烹调知识》第4期 刘立新、王东,2007,中西饮食文化差异[M],《烹调知识》第8期 程乐砚,2006,中餐连锁战略思考 —基于中西餐饮文化差别的视角[M],《连锁与特许》第8期
第四篇:文化语言学论文
俄、汉语言世界图景中对柏树、菩提树的差异
摘要:语言世界图景是认知的主体与客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认知过程,在此认知过程中语言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所表达的领域却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从俄,汉文化领域当中的差异来对比两国文化的异同,以及两国人民的世界图景差异。进而探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语言世界图景、柏树、菩提树
第五篇:语言学概论论文
信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
摘要
信阳位于河南省南部,处在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上游之间,信阳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中原官话的信蚌片的一个方言点,从信阳方言词汇体系来看其词汇不但明显有别于河南境内的其它方言词汇,而且与周边省市的方言词汇有密切的联系,有其独立的语言类型价值。本文主要从词形、构词、词义、造词理据等几个方面将信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进行比较。
关键词:信阳方言、词汇、普通话
从本质上来看,普通话也是方言,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不是父子关系,而是平等的兄弟姐妹关系,由于各自形成年代不同,影响因素和环境也不一样,所以普通话和各方言也有着不少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各个方面,本节从词形、词法、词义、造词理据等方面对信阳方言和普通话词汇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的重点是二者的差异。
一、信阳方言词与普通话的词形比较 1.有音无字
到目前为止,汉语各方言中还有许多单音词有音无字,找不到恰当的字来记录。造成有音无字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字少词多,没有为对应的单音词造字;另一种情况也会造成有音无字现象,即:方言中某个词可能有本字,但由于历史音变关系而湮灭了,造成本字无从考证。有音无字在汉语各方言中是异常突出的现象,那些有音无字的方言词,往往是各地方言中最具特色的最常用的口语词,各方言中都有一些其他方言没有的有音无字词。信阳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词存在有音无字现象,而这些词是信阳方言词汇中口头常用语(下列例子[ ]中字母代表拼音,数字代表声调),例如:
[ceng 3] 伸到外面
如:这个竹竿太长了,都~到门外头去了 [pia 3]
淡而无味
如:这个菜炒得~~的,就像没放盐
[liao 2]
缝补
如:她的衣服破了,每次都是她自己~地 [jiang 3] 生产
如:他家的老母猪昨晚~了一窝猪娃儿 2.构词语素
信阳方言的某些词与普通话意义相同,但构词语素有差异。有的构词语素一 部分相同,而另一部分不同;有的构词语素完全不相同;有的构词语素完全不同,但意义却相同;有的构词语素相同,但排列顺序却不同(如没有做其它说明,下面所有的例子,前面是信阳方言词语,后面是相对应的普通话词语)。2.1构词语素一部分相同,另一部分不同,如:
天河一银河
扯闪一闪电
车身一转身
袖笼子一袖套儿
耳隆一耳朵 今个一今天
惯势一娇惯
蛛蛛一蜘蛛
手巾一毛巾
洋火一火柴 2.2构词语素完全不同,如:
鱼鹰一鸿鹤
老丈人一岳父
屋里的一妻子
斗嘴一接吻
有喜一怀孕 毛娃儿一婴儿
茶吊子一水壶
2.3构词语素完全不同,但意义相同,如:
麻雾子一毛毛雨
檐老鼠一蝙蝠
冷子一冰雹
手杆子一胳膊 片子一尿布
眼欠一羡慕
打圆壶一调解
金贵一稀罕
腿包一膝盖 2.4构词语素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如:
齐整一整齐
实诚一诚实
紧要一要紧
弟兄一兄弟
宵夜一夜宵
信阳方言中有一些词构词语素与普通话完全相同,但是排列顺序恰好相反,周一民在研究北京话的词汇时,将这种“把普通话里的某个双音节词倒过个儿”的方言词叫作“逆序词”。信阳方言中的逆序词虽然不多,但也应该引起重视。
二、信阳方言词汇的构词特点
本文主要是从信阳词汇的重叠构词和特殊的词头、词尾两个方面来分析信阳 词汇的特点。
1.信阳方言词汇重叠构词有7种格式:
AA式
有动词重叠,如:瞧瞧、想想、找找;有形容词重叠,如:好好,慢慢,高高;有名词(或量词)重叠,如:人人,天天,个个,亲属称谓的重叠例外。
AAB式
有5种形式:(1)形形+形,如:当当响,稀稀软,梆梆硬;(2)形形+动,如:好好干、慢慢走、细细看;(3)形形+名,如:暖暖手、热热饭、烤烤火;(4)名名十动,如:天天想、人人爱、年年盼;(5)量量+形,如:个个壮、头头肥、袋袋满。
A.A式
多由单音节的动词或形容词构成,如:闻一闻、听了听、冷一冷 ABB式
多由形容词构成,含程度加深的意思,如:圆溜溜,美滋滋,暖烘烘、毛绒绒、胖墩墩、哭浙浙、红彤彤。
ABAB式
以双音节的动词为主,形容词不多,如:教育教育、商议商议、享受享受、表扬表扬、打听打听、清理清理、打扫打扫、高兴高兴。
A里AB式
由双音节的形容词构成,如:流里流气、洋里洋气、土里土气、妖里妖怪、糊里糊涂、风里风光。
AABB式
由双音节的动词和形容词构成,如:来来回回、勾勾搭搭、排排场场、端端正正、摇摇晃晃、搂搂抱抱。2.特殊的词头、词尾
词头“老”除有老张、老
五、老弟这类全国通行的用法以外,还常用于长一 辈、平辈和晚辈中表示最小的意思,如:老姑、老叔、老妹、老弟、老闺女,此外,形容词或一些短语的前面常冠以各种词头,用以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得很”,常用来作词头的字很多,如:死、生、焦等。
死——
~慢
~磨
~笨
~重
~好吃
~不讲理 生——
~疼
~不愿意
~撑
~闲
~不去 焦——
~干
~黄
~崩崩
三、信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词义比较
1.有时候,信阳方言里有些词,在普通话里缺少与之相对应的词,往往只能用短语或句子进行描述,如下:
(1)麻纷亮:天微微亮,例如:天刚~,我妈就起床给我们做早饭了
(2)卧泥:猪或牛在有水又有泥的地方长时间卧着不起,有也可指有些人,尤其是小孩坐在或躺在地上不起来,例如:这小孩可倔,你稍微说她几句,她就又是摔东西又是~~的。
(3)回门:姑娘出嫁三天后,带着礼物和丈夫一起回娘家,如:新娘子~~时往往要穿一身新衣裳。2.色彩意义的差异 一些在普通话中表示褒义的词语,在信阳方言中却表示贬义,如:
(1)精:在普通话里表示精明能干!精华,是一个褒义词,而在信阳方言里则有狡猾!奸诈意义,是一个贬义词"如:他这个人~得很,跟他合作可得注意点儿。
(2)能:在普通话里做动词时多含有褒义,如能够、能动,而在信阳方言里往往表示逞能,如:看他~的,那么小一点点的人拿那么重的东西,一会儿非绊倒不可。
三、信阳方言词语和普通话词语造词理据的差异(1)黑老啩/乌鸦
信阳方言的“黑老啩”强调的是颜色和叫声,而“乌鸦”则强调了颜色和属 类。
(2)天河/银河
把满天繁星比作河流,这是信阳方言和普通话词语共性的一面,但信阳方言 的“天河”强调“河”在天上,而普通话的“银河”强调“河”是银白色的。(3)滚头儿/轮子
信阳方言的“滚头儿”出发点是“滚动”,如:汽车有四个滚头儿,而普通话的“轮子”出发点是“圆形”。(4)栽秧/插秧
信阳方言的“栽秧”是把水稻秧苗栽在田中,凡是有完整植株,有根须的东 西,信阳方言都用“栽”而不用“插”,如“栽树”反之,没有完整植株和根须 的东西,信阳方言才用“插”,如“插红薯藤”、“插葡萄藤”,是把红薯、葡萄的藤剪成段插到土里,普通话的“插秧”强调动作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秧”,而且 是“插”进去的。(5)赚头/舌头
信阳方言把舌头叫做赚头,有避讳的作用,尤其是做生意的,或卖肉的,因 为“赚”意味着做生意赚钱了或工作赚钱了,而“舌”与“折本”的“折”同音,人们认为不吉利。
从上面的分析,感觉信阳方言挺特殊的,是多种方言互相交融的产物,是一种混合型方言,信阳方言中揉合了周边多个省市的方言,它与这些比邻城市的方言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彻底了解信阳方言有赖于对方言语音、语汇和语法特征的全面把握。所以,我们现在所作的结论只能是阶段性的,待将来信阳方言各方面的特征都摸清了,再来对结论作修正,那时就可以下一个终结性的结论了。
参考书目:
[1] 董绍克,《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 [2]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 [3] 郝建丽,《信阳方言词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