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迁徙抒情散文
微信群里不断有群友传过来白天鹅迁徙南海公园的照片,水天一色,点点白色,层层叠叠,天鹅浮在寒意未退初春的河面。星期天,在家里干什么也心不在焉,惦记着白天鹅,惦记着辽阔的湖面,惦记着辽阔的天空。干脆提上相机,开着车直奔小白河,令人扫兴的是进入小白河的道路封了,可能是修路也可能是防止在未封冻的河面出现事故;又开着车去二里半南海公园,转遍公园也看不到一只天鹅。公园里寒风瑟瑟,稀稀拉拉的几个游客缩着头匆匆而过;近在眼前的二里半机场落地的客机僵硬地带着巨大的轰鸣滑翔,然后消失在视线外。都是黄河岸边,都是黄河故道遗留的湿地,为什么别人能看到天鹅而我不能看到。无奈打电话向群友询问,原来只有沿黄公路的337公里处才有。又开着车去了沿黄公路的337公里处,这里已经有无数的汽车停在公路的坝堤上,有的在坝堤上立着遥望远处稍稍化开的湖面和湖面上游动和嬉戏的天鹅,有的躲在车里用相机或望远镜捕捉天鹅的近景,远远的天鹅们自在的傍若无人的在湖面上觅食或晾翅或嬉戏,有的三三两两悠闲地飞起悠闲地盘旋,然后悠闲地落下。
我不想捕捉到那么有艺术感的近景,也无心凝视某一只天鹅动人的身姿。我只想在初春的寒风中伫立,瞭望远处;只想信马由缰的思绪随寒风在一望无垠的天空下游荡;只想听天鹅们的鸣叫在天空中在风中一声接着一声的呼唤。
寒风还在以最后的冷酷扫过湖面,湖面上的冰只有几潭化开,化开的水面细碎的波纹一层推着一层,连绵不断的波纹此起彼伏,在每一个波纹消失时闪亮一下。湖面没有全部化开,近处的仍然是坚硬的冰面,冰面上摇弋着上冬天寒风抽打后枯黄的芦苇草,芦苇草一片一片地点缀在银色的冰湖面上,芦苇草的穗子成熟的籽粒已经在上一年的秋天散发到远处,剩下的只有穗子的形状和残留在穗子上的空壳。我不知道等湖面全部化开后这些一片一片的芦苇草能不能复活。远处的天没有那么蓝,也没有白云,只是那么深那么远。寒风暴戾地掠过天空与渐暖的春天的气流作最后的纠缠。
据说天鹅在三四月份从遥远的南方迁徙到北方的塞外,在这里它们要恋爱、结婚、产子。天鹅一生只有一对配偶,产卵后雌鹅负责孵卵,雄鹅日夜守护,直到十月成群结队携妻带子迁徙到南方。它们没有房子、没有院落,没有婚约,只是在一个夜晚结伴向略有寒意而春意显露的方向飞去,在一起,在一起觅食、在一起互相凝视、在一起入眠,在一起起飞、在一起落下。它不像我站在堤坝上看着远方的风景,寒意正在一层一层的透过衣服透过皮肤侵袭到心里,它们的翅膀能够悠然地飞起,然后俯瞰波光粼粼的湖面,俯瞰它的爱人,俯瞰正在发芽的芦苇丛中的巢窠;它们体表有细密的绒毛,能够抵挡水和寒冷,不论在天上、不论在地上、不论在水里。
我的思绪活跃起来。天鹅是候鸟,春来秋去,没有羁绊,有春意的地方就是栖息的天堂,有水有草丛的地方就是驻足的家园。据说它们迁徙都是在晚上成群的起飞,以天上的星斗为坐标,一边飞翔一边鸣叫,用它们自己能够听懂的语言互相引导互相激励。我想,在飞翔和歇息的片刻,也许有天敌正在扑向它们的某一只,也许有一只幽蓝的眼睛正在睥睨熟睡的雌鹅,也许有一杆黑黝黝的枪口正在瞄准它们的头鸟,也许在它们忘乎所以地翱翔时一张密网挂在天上。为了生存,为了那个哪怕是短暂的家园,为了那场初恋、为了那一次生死约定,为了生命在一次一次浩劫后重生和延续,它们在所不惜。.那场爱情发生在一个不该发生的季节,那是一个人的季节,一个人的迁徙,和一个人的飞翔,注定要以不是候鸟的方式结束,驻留在原地盼望和守候。那一场爱情来得轰轰烈烈,去得落寞悲戚。她的那个城市和我的城市在地图上对折正好重叠,地理位置和气候正好和候鸟迁徙的线路和季节吻合。也是在一个北方春寒料峭、南方初春温暖的季节,乘着从北京直达那个城市的高铁直奔过去。冀中平原一望无际的原野展现出阡陌纵横的绿色,那是冬小麦正在以它的排笔狂放地画出方格,发芽抽穗的禾苗在细雨霏霏中静立;穿过长江,油菜花的田野一片连着一片,那是细心的笔触描摹浅黄深黄嫩黄;即将进入她的城市,墨绿色的芭蕉参天的竹子还有盛放的各色花朵在大雨中摇弋,仿佛泼墨恣肆淋漓;雨滴打在车窗上然后流淌成泪雨滂沱的面容。她的城市和我的城市一样灯火辉煌,如同白昼。
迁徙,在一个季节,我们没有在暖流滚动的季节寻找,而是在一个不是春天的季节劳燕分飞。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我们在各自的季节停留驻足,再没有勇气追逐。惋惜的是在最需要结伴,最需要呵护,最需要互相梳理羽毛,最需要彻夜站立在寒风浸淫的巢窠边为对方站岗放哨时,我们各自在旅途中独自承受苦难,在各自的迁徙线路上互相遗失。
各种颜色各种长相的汽车摆放在堤坝上,起飞的天鹅从头顶逍遥地飞过,在它们的眼里我们是否也是追逐季节的候鸟,寻找遗失在春天里的记忆,惋惜逝去的似景繁华。在二里半机场落地的客机一架一架的逆风沉降,在夕阳即将落下的余晖中闪着指航灯。天鹅是否也在幻想,我们伫立在寒风里是否在等着一个曾经失落的伴侣匆匆赶来。
迁徙,我们未曾不是迁徙路上的幸运儿,未曾不是迁徙路上的受难者,未曾不是迁徙路上的弃儿。
也是初春荒凉的季节,父亲母亲带着我们从山西逃离,来到塞北,融进成群结队的因饥饿迁徙到包头的人群,栖息在那口原野上兀立的土窑洞里。当寒风从窑洞的缝隙中肆无忌惮的钻进来,风携带着黄沙整夜的击打着窗户上的麻纸,猫头鹰在月光惨白的空旷的夜里哭泣,我们全家卷曲在一起等待曙色。父亲仿佛从来没有疲劳也没有休息,成天嘴里含着一根旱烟,迈着疲惫的步伐出去,拖着沉重的步伐劳动回来。母亲在中午的毒阳下喂猪,夜里在昏暗的灯光下缝补衣服。我们像地里的土豆浑身沾满泥土,我们从小拔草捡拾地里的谷穗糜穗,我们从小上学等待长大能够在一个合适的季节振翅飞向远方。
父亲在一天一天的衰老,先是白内障接着耳朵重听,接着是腿迈不开步需要拐杖帮助,我们发现他的脑子也在趋向那种“阿尔茨海默症”,成天说要回到山西老家,等他老了把他埋在山西的老家,坚定地认为:这里离老家不远,从这里斜插过去也就是七八里路。当我们问他:你现在是在包头还是在山西时,他却说在包头。他固执的认为老家在包头的东南方,走着就可到达。这就是迁徙,迁徙在心里留下的对故土固执的眷恋。在他一天一天的衰老无法离开这片他在年轻时曾经寻找的的乐土,不能够像眼前的天鹅振翅起飞盘旋于我们的上空,老于异乡,埋在异乡。母亲走了,不过与父亲辞世仅仅七个月后,她无法忍受失去爱人的伤痛,无法向我们倾述对父亲的思念,也许像天鹅一样找不到夜里有一个身影陪伴在身边。他们是迁徙的幸存者躲过多少敌意的觊觎一直到老,也是迁徙的受难者历经多少艰难困苦的磨难,也是迁徙的弃儿孤独地遥望。
天色向晚,不管初春的寒风怎样肆虐,春天的气息深藏在天空,在与寒风纠结后还是告诉我们,天鹅会回来,丹顶鹤会回来,地上的虫子会苏醒过来,河里的鱼会自由的漫游,桃花杏花会在春天的寒风中颤抖地开放,天空会一望无际的湛蓝。寒风卷起的尘埃会模糊太阳的晚霞,但是在不远的早晨和傍晚会光芒万丈或云霞烂漫。回到车里随着离去的车流人流向太阳的方向开发,向着家——这个我的巢窠开发,车里的《天鹅舞曲》正在明快的播放。
我们是迁徙遗留的下一代,忘记了父母曾经的故土,忘记了迁徙回去的路线,又开始了新的迁徙新的旅途,开始了新的寻找,沿着春天发出的消息。和我们的父辈一样在未来的栖息的远方不会忘记曾经起飞离开的故土,不会忘记迁徙离开时的线路。
第二篇:户口迁徙申请书
申 请 书
***公安局:
本人系广西******,男,汉族,出生于19**年**月**日,身份证号码:******,居住在*****。因本人户口在******,给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望领导给予审批为盼。
特此申请。
申请人:
二○一四年月日
第三篇:《大迁徙》读后感
《大迁徙》读后感
——浅析《大迁徙》中的纪实手法
这本记载着三门峡水库移民50多年沧桑历程的纪实性史书——《大迁徙》,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简单明了的纪实手法,生动地向大众展现出了三门峡水库移民最为真实的情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引起众人的注意来解决移民问题。《大迁徙》属于报告文学性质,其作者谢超平因此书涉及敏感问题曾被拘留。所谓报告文学,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我在此浅析《大迁徙》中的纪实手法。
关键字:报告文学纪实目的一、大量的人物采访尽可能真实地展现移民状况
《大迁徙》一书中共出现207个实名人物,重点叙述了刘怀荣、苗福群、郑博(化名)、李万明等人的情况。其中刘怀荣在这场运动中充当着广大移民返迁的先锋角色,且他自身原是华阴县义合乡义升村三生产队队长;苗福群被移民们以崇敬的口吻称为“苗司令”,根据记者的采访调查,苗福群原名叫苗福存,后改为苗福群,他是陕西朝邑县的一位普通的农民;郑博(化名),原为市移民办主任,在整个安置移民返迁的过程中见证了并参与了政府官员大贪污的过程;李万明,一位专业军人,一名有着26年“局龄”的国家公务员,他被所有与这场风暴有关的人或亲切或凶狠地称为举报者李万明。作者通过采访并记录这几位主要人物的回忆,从不同角度(包括普通移民的角度,基层村干部的角度,政府官员的角度,知情举报者的角度等)来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三门峡水库移民与返迁及重建工作的情况,这样的纪实手法使得整个事件显示出报告文学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作者由采访刘怀荣引出了1956年国家准备修建三门峡水库以及随之引发的一连串引人深思的事。根据刘怀荣老人的回忆,1956年冬春交替时节,国务院邓副总理那“激动人心”的报告传达到陕西省渭南地区华阴县,下到当地普通老百姓,上至各级官员都对此做出了各自反映。在这里作者通过当时流行的一首歌充分表现出群众在听到国家政策后所作出的行为的原因。
那首歌就是:“我是党的一块砖任党用来任党搬„„”
“刘怀荣是块‘好砖’”,这是谢超平根据歌词的标准来衡量后做出的评价。接着,作者详细地叙述了刘怀荣的生平,当然包括此人的籍贯住址。这些能有力地证明刘怀荣这个人物是真实的,以及他所回忆的内容都是符合实情的。譬如作者是这样描写刘怀荣老人回忆往事的情景的:“老汉不懂新闻,却恪守着新闻‘真实’的准则。在长达二十多小时的采访中,对那些记不清楚的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数字、一个姓名或者一件事情的一个并不重要的细节,他都绝不胡诌乱编。他会停下来安静而持久地冥思苦想,让记者望着被灯光凝固在墙壁上那个沉思的雕像边耐心地等待„„”。虽然根据刘怀荣的回忆内容所引出的人物众多,上至中央领导,下到普通百姓,但是由于每一个都是有名有姓有籍贯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他们对这次迁移的讲述具有相当高的真实性。百姓口中的移民史与政府材料上的移民史形成的鲜明对比,使得众人深思,政府深思。通过实地大量人物采访来记录这场人的大迁徙,深刻地反映了有关问题。
二、用具体的数字与数字的比较产生强烈的真实触感 谢超平在记录移民搬迁与返迁安置方面,详细地展现出群众的悲惨、困窘的状况。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列举出大量的具体的数字证据,来证明移民的真实情况,从而深深地引起人们的感触与注意,进而能达到妥善解决移民问题的目的。
在移民事件中,有这样几大方面的具体数据强烈地震撼着人心。第一个就是为修建三门峡水库被迫迁移的移民人数及将被淹没的土
地面积数,分别是:总移民为39.7万余人,淹没土地100万余亩。第二个数据就是陕西省渭南地区闹返迁的次数高达17次。防止移民返迁成为现今政府在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时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与三门峡水库移民因政府安置不当多次闹返迁事件是分不开的。作者在采访移民过程中就听到了这样一句玩笑话:“新的‘三峡’中间没有门却有‘门’,方方面面的补偿水平都很高;老的‘三峡’中间有‘门’却没有‘门’,移民的生活跟生产都很差。”。通过两个大型水利工程对移民们的安置状况对比,揭露出国家在三门峡水库移民工作方面的失职。第三个数据是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渭河流域频繁发生洪水的次数,具体数据为:1987年渭河支流柳叶河决堤,数十万亩农田被淹;1992年8月,黄、渭、洛三河同时决堤,受灾移民高达一万一千多人;1994年9月至1999年5月,洛河、渭河、渭河支流罗夫河多次决堤;2000年10月,渭河及其支流方山河接连决堤,被淹15000亩滩地,被毁630亩鱼池;2003年秋,渭河流域接连出现几十年一遇的5次特大洪峰。这一系列的数据淋漓尽致地反映出移民生活的艰难,政府低下的执政能力与当地政府的腐败程度。第四个数据是政府官员贪污中央安置移民的拨款数目,这个数目是惊人的。从最初的“富裕土地”被莫名其妙地变成官员的私有财产,到后来的移民款到了省政府后一级一级严重缩水。其中有这样一组清晰的数据:“2006年2月,国家发改委调查组进行调查时发现,下拨的5906万资金,其中4718万元在陕西省财政厅,938万元在华阴市财政局,250万元下拨给了负责搬迁安置的华阴市移民局。截止到2006年7月20日,发到
受灾农民手中的建房补助资金只有51.9万元,还不到国家下拨资金总额的1%。”,这一组数据只是当地政府官员挪用资金的冰山一角。在这里数据的对比不仅仅指资金、土地方面的对比,还有一个细节方面的数字对比,那就是口号里的数字对比。由最开始的“一人迁,万人安”“迁一家,保千家”的对比,到动员群众迁移时的诺言“千家扶持一家”。从这些夸张的口号里,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不缺实际性。
作者谢超平在引用数据方面保持着谨慎、准确的态度。不论是群众移民的总人数,还是在移民过程中涉及到其他方面的(譬如首批移民先遣队员的具体人数为5200名)数据上,或是在当地政府贪吞没移民土地和贪污移民资金的数目上始终秉着客观、公正的原则真实、准确地记录整个移民过程。一连串的数据,最能凸显出事件的真实性。而这种真实性是建立在上万移民苦难生活的基础上的,不禁令人心酸、愤怒或无奈。
结尾
《大迁徙》一书真实地反映了三门峡水库移民的辛酸史以及现今他们的生活状况,揭露了当地政府的黑暗。但是本书作者谢超平因此书的发表而被拘留,一方面反映出当今言论的不绝对自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作者只有激情而不计后果的做法有待商榷。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真实、准确地记录事件方面所运用到的纪实手法有力地反应了移民的心境,能有效地引起世人的关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
中文系
094班
08号
刘康静
第四篇:《鸟的迁徙》观后感
《鸟的迁徙》关于承诺的故事
以前一直不太喜欢看记录片,就像对待每天的生活,很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事情,每个细节都在视野,要想明白就要思考,而我应该已经懒惰,懒到只想听你告诉我答案,不想慢慢体会温软的现实。
看这部电影,之初只是因为要写读后感,所以在认真地观看,刚看一会,觉得画面是很美,很安静,但是很多重复的画面,一群鸟在飞啊飞啊飞,心里有些着急,觉得挺无聊的。后来,坐在那里,我感觉到了风,让我想到那天中午独自在教学楼听到的鸟鸣,是的,看着别人的生活,觉得重复没有新意,其中却是真诚的平静。
“鸟类的迁徙,是关于承诺的故事,归来的承诺。”承诺是一个过重的词汇,背负着责任,背负着殷切希望。鸟的一生不长,一次迁徙,一次归来,也许就是一生。迁移过程艰辛万分,既要克服长途飞行的辛劳,亦要克服大自然严峻的挑战。
整个过程中,极少的字幕,只有鸟儿的语言、翅膀的搏击和着风声以及穿越时空的空旷、天籁般的音乐,这是鸟儿一次迁徙,也是人类的一次旅行。同时大量的现场音效和优美的唱诗班似的合唱音乐。画面和录音的精良使其成为一部很有质感的片子,听声音你就能感到风的颗粒感。明明看到了画面,真实的一抬手就可以摸到,然而你知道,他们离你很远很远。你跟着鸟在踱步觅食,走着走着就飞了起来,一起离开地面。飞翔的是你,从不是鸟儿。
干净简单的镜头语言,不同种鸟的振翅飞行,它们飞越的无限山脉,色彩绚烂的广阔平原,欧洲连片的古堡,汹涌的海面和无尽的沙漠。最壮观的镜头是以整个地球为背景,在旋转的角度下,映着蓝色的海洋和褐色的陆地,清晰地看到大片白色的飞鸟群缓缓移动。用这样直白的镜头诠解一只微不足道的飞鸟被放在几千公里的大场景下,看后让人震惊的是候鸟大迁徙时执著的精神,或许如影片开场时的画外音,这是一场生命的搏斗。
鸟儿的迁徙是对生的承诺,而人类的的介入使这种年复一年必须要完成的艰难的使命愈发困难艰险。每当鸟儿穿过人类的居住地,音乐总会变得紧张,感受的到极强的侵略性。城市滚滚的浓烟,弥漫的烟雾阻碍了鸟儿们的视线,不停排放的污水让原本清澈的湖水变成有毒的泥淖,城市昼夜不分的灯光,高大的建筑,电信设施,无不干扰了鸟儿的飞行,很多迁徙的鸟在路过城市是因为电波的干扰而迷路,最后冻死在冬季的街头。鸟儿的栖息地不断的减少,还要面对人类永无休止的猎杀。而人类的目的不是为了果腹,只是为了尝鲜或是取乐。
在冷森森的音乐中,一台巨大的收割机轰鸣着从远方而来,草丛中一只孤单幼鸟的特写镜头,它傻傻地不知道要发生什么,而收割机已经辗了过来,人类也许认为鸟儿闯进了我们的生活,反过来难道不是我们打扰了它们吗?
在一块浅水湖面,一个接着一个的鸟儿钻进水里,那是它们在结束自己的生命。死亡是恐怖的,然而很多时候自己选择死亡是有勇气的,也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生活中我们的承诺过于轻浮,那些在口头上用一生的承诺,抵不过一次迁徙,一次归来的飞翔。
第五篇:鸟的迁徙观后感
《鸟的迁徙》观后感——鸟与梦飞翔
《鸟的迁徙》,法国导演雅克·贝汉《天·地·人》三部曲之一,历时四年多,横跨五大洲,生活在候鸟群中,与他们一同飞越大地和海洋,深入鸟的灵魂,没有任何的人工雕琢,给人们展现出自然的奇迹,荣膺200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
电影的开篇静默的,黑底白字刻着:“八千万年来,鸟类统治着天空、陆地和海洋„„”,瞬间肃然,空间与时间变得开阔。
真正的开始,是一阵奇幻的属于黑夜的音乐伴着月光悠悠响起,大地似乎一下变得开阔起来,冰雪将融之际,一只云雀自枯木里悄悄的探出头,又迅速的退回去。转瞬便是春回大地,氤氲着浪漫的气息,初生的雀儿张着嘴等待着食物,一群大雁在湖中嬉戏,大眼睛的男孩远远飞奔而来,惊起群雁,一切都是如此的生机勃勃,富有生命的气息。
蓝天白云下是一群群的白额黑雁,自广漠的欧洲平原,越过茫茫的海洋,飞往格陵兰;洁净的湖面,是优雅的天鹅;雪地里寂静的是丹顶鹤„„这些美丽的鸟儿在旅程中,有空旷山水的寂寞,有高楼长桥的拥挤,他们的翅膀下有的是无尽的平原,有的是茫茫的海洋,有的是黄沙漫漫的沙漠,还有的是冰寒的雪山。然而,每当夜幕降临,那似乎不属于人间的梦幻音乐想起,此刻的鸟儿更像是一个个纯洁的误落凡间精灵,安静的休憩,等待着黎明,等着第一缕光的照耀,再次开始旅程。
片中说:旅程中的鸟儿,有些一鼓作气,不舍昼夜;另一些则且行且驻,艰难的向着遥远的目的地挺进。
最让人觉得有些绝望艰难的是欧亚灰鹤,仿佛佝偻的满布风霜的老人,带着沧桑与无奈,悬浮于空中,继续完成着回归的承诺,完成这生命的延续。
最喜那具有异族情调的是爱德华州的大松鸡,张扬的裙摆似的尾巴,宽厚的胸部,甚至可以奏出节奏感极强的伦巴舞曲。
最怕那落单的,找寻的身影,萧瑟的音乐响起,它蹒跚的消失在坡下,泪水马上就要喷薄而出。
最浪漫的是鸟儿在迁徙途中的爱情,颀长的颈部组成了最美丽的心形,代表着永世的浪漫与承诺。
最惊那出人意料的雪崩,岛上停靠的候鸟稍一迟飞便葬身雪底„„
还有还有,空旷的草原上缓缓走出来的年迈的老婆婆,提着篮子,蹒跚的靠近千里而来的野鹤,最后颤抖着看着惊走的鹤群,我真的看到了婆婆的手在抖,那一刻心中满满的都是感动与神圣。
但还有那罪恶的枪声和污泥中鸟儿的哀鸣,控诉着人类的罪恶,你看那些鸟儿,即使坠落时的姿态都是那样的美好,没有一丝的怨恨。巨大的割草机来临,鸟妈妈无助的叫声淹没在隆隆的机器声中,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反思反思再反思,那些毫无怨言的鸟儿的姿态便是对我们最大的惩罚,他们反衬着人类的丑陋与贪婪。
但片中极美的是,纵有枪声,纵有铁笼,纵有猎犬,唯一不变的都是其洁净的美,自然的美。纵有雪崩,纵有暴风,纵有大漠,唯一抵不过的是看到初生的喜悦,一个个小小的、雪绒一样身子藏在母亲的身边,恣意的耍闹着,这就是希望,不仅是鸟儿们的,还是人类的,还是这个世界的,自然的希望。
片中言:候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影片的最后,归来的承诺得以兑现,大雁归来,回到湖里,男孩儿的眼里流露着惊起与向往,还有丝丝神圣。开阔的蓝天下,低沉浑厚的男音响起,诉说着候鸟迁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