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灵魂归宿的征文
不为彰显,只是一个教师对另一个教师灵魂的思索。
——题记
近四十年(197x年——200x年),父亲一直活跃在讲台。说“活跃”,是因为父亲授时激情而幽默。他浓浓的一字眉,明亮的双眸,年轻时的父亲,外貌俊朗、清秀。如今,父亲已届古稀,可在他的脸上,我却没读到沧桑,看到的只是平和的幸福感和不减的生活热情。父亲做事谨慎细致,待人和蔼可亲。授时,再热的天也必然衬衣长裤,“包装”严谨,为此,母亲常戏称其为“先生”。父亲擅长书法,挥毫前,凝神片刻,尔后,笔走龙蛇,酣畅潇洒;父亲喜爱音乐,会弹琴、拉弦子、谱曲。我年少时,常听其自弹自唱,一任那富有磁性的男中音揽着音符直飘入晚霞……
十六岁之前的我,一直住在母校——一所工厂子弟学校。学校规模很小,可确是一个安静的所在。缓缓的小河水从旁流过,清静而朴素,那里是父亲欢乐的天堂。
初中三年,父亲教我语。往事如今大都已淡去,唯有三事深植于心底。
那晚是语辅导,一位女生癫痫病突然发作,同学们都吓呆了。父亲疾步跑去,一手搂住她,另一只手伸进了她的嘴中……第二天,父亲右手三个手指上都缠上了纱布,只得用拇指和食指拈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字。那手形多像舞者手中的那只小孔雀。
一次语上,一位男生因腹痛伏案呻吟,父亲放下本,扶起他,走出教室,用自行车把他送往医院。手术后医生说,幸亏及时,否则“阑尾穿孔”麻烦就大了。如今,每逢年节,这位同学必带上妻儿,看望父亲。
一年中招过后,一个学生差一分不能进入重点高中,家长又交不起高价费,父亲几次三番到高中找人为她帮忙。事成之后,家长买了两瓶酒送给父亲,结果害得父亲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心急火燎地把酒给退了。
后,我上了大学。在大学校园里,从父亲的信中我读出了日子的艰辛。工厂不景气,教师的工资已无法保障。学校里人心惶惶,有人劝父亲办调动,可父亲不同意。不论严寒酷暑,父亲仍一如既往骑车七里余(这之前,我们家搬离了母校),到校上,忘我工作,与学校风雨同舟,共渡难关。
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也当上了教师,一如我的父亲。每当收到远方学生寄的卡片,心底就会升起难言的喜悦。父亲常说:“当老师不图啥,有这小小的卡片,足矣!”
周末的一天,雨下得很急。像往常一样,我独坐窗前,看雨,任思绪飘飞。电话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是父亲,他说:“我,退休了。”刹那间,窗外的雨便淋湿了我整颗心。父亲不擅伪装,故作轻松的口气将内心的失落暴露无遗。母亲告诉我,厂里把所有如父亲那年龄段的人“一刀切”——叫“内退”。放下电话,我不知该想法安慰父亲还是该安慰我自己。
半月之后,父亲又打了电话,说他已联系好了一家私立学校,言语中闪烁着欢快。那天,我请了假,和姐姐一起去送父亲“打工”。在车上,五十多岁的父亲很兴奋,眼神之中透露着期待和紧张。看着车窗外的游云,猜想着父亲的心境,阵阵酸楚让我喉头发紧。到了学校,一切安排妥当,我们告别了父亲。回的车上,我拨通了父亲宿舍的电话,接电话的是同舍的人,说父亲“领教材去了”。那一刻,我的眼泪再也没能忍住。后父亲生病住院时我才得知,父亲在那所学校一星期“二十八节”、“三个班”、“三个级段”!!我彻底明白了,父亲只是不能离开那“三尺”他人生的舞台啊!
母亲的怜惜,我和姐姐的劝告,又加上原工厂子弟学校的返聘,父亲的打工生涯只持续了一个学期。那么繁重的工作,父亲为什么要干下去呢?虽早已知道了答案,但这个问题我如今仍一遍遍问着自己。
再后,我的母校由工厂子弟学校归属了地方,父亲也由工厂的普通职工转成了国家正式教师,工资也增加了近一倍,他的工作热情更高了。退休前两年,五十八岁的父亲申请到乡下“支教”,我和母亲都没有阻拦,因为我们已懂得了他为人师的一颗初心。三尺讲台是父亲的灵魂之所系,那里浓缩了父亲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凝聚着父亲全部的爱。搁下笔,眼前又晃动着父亲的身影:清秀、俊朗的脸庞,衬衣长裤,活跃于讲台,激情而幽默……
第二篇:读懂人生 更要读懂、观察我们灵魂的归宿
讀懂人生更要讀懂、观察我們靈魂的歸宿
(按:這是個普通人寫的,且不說‘能不能讀懂人生’,但其中确有很深的哲理,读懂人生 更要读懂、观察我们灵魂的归宿。但就這種精神還是蠻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的。萬事萬物皆唯師,時時事事皆學問。何不用這種精神去讀懂我們靈魂的歸宿。)
人的一生,是讀的一生。從小讀到大,從大讀到老,從生讀到死。
知識是一本大書,歲月是一本大書,自然是一本大書,人生更是一本大書,一天也離不開讀,一輩子也讀不完。讀人讀天讀地。走到哪兒讀到哪兒,活到何時讀到何時。只有不去讀的,沒有沒啥讀的;只有讀不完的,沒有能讀盡的;只有讀之有悟的,絕少讀之無益的。
早晨,讀朝陽。一天讀一輪,一輩子能讀多少輪?再遇陰雨霧霾,一生又能讀多少輪?朝陽從來也不會等著讓你去讀,你不讀它,它就走了。它不會錯過你,你只會錯過它。讀得多與少,全在勤與懶。不去讀朝陽,心中怎會有晨光?
黃昏,讀夕陽。“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是古人要商隱說的,今人呂游說:夕陽從這兒看是夕陽,若是從地球的另一端看,它卻是日出。…
晚間,讀夜。夜博大深邃,無邊無際。沒有夜,何來滿天星光,千古明月,萬家燈火?!“夜來風雨聲”“隨風潛入夜”。誰讀懂了夜,誰就等于讀懂了這世間最美好的夢境。
燈下,讀燈。燈里裝著的是另一個世界,是一本透明的雜志,是一部點亮夜的書。全書只寫著一行字:只有燃燒自己,才能成為燈。讀懂了燈,你的生命便如燈,你的人生便不再會被黑暗攔截。
林中,讀樹。樹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綠色雜志,常讀樹才能讀懂成長,讀懂枯榮,讀懂盛衰,讀懂葉黃葉綠,讀懂果酸果甜。
花間,讀花。花是天底下最早誕生的彩色雜志,常讀花方可聆聽花開的聲音,破解花的密碼,捕捉花香的基因。花若無人讀,它為何要開,它開給誰看?
海邊,讀海。博是因有容,闊是因有懷,大是因納小,多是因聚少,深是因聚淺,寬是因匯窄,巨是因積微,廣是因纜狹,無邊無際是因吸收了有邊有際。常讀海,多讀海,才能把自己也讀成海。
河旁,讀河。讀到深處,河里流淌著的不再是水,而是一滴滴秒,一瓢瓢分,一桶桶小時,一缸缸日子……千萬別讓這時間的長河“決口”,否則你的人生會很快“流”盡的,读后感《读懂人生 更要读懂、观察我们灵魂的归宿》。
水邊,讀水。水是世界上最柔弱的,但最柔弱的水滴常常能穿透最堅硬的頑石。讀懂了水,你還有什么不能穿透呢?
路上,讀路。或直或曲或寬或窄或平或陟,世上路最多,卻無一條完全一樣,路之“書”最“厚”,誰也讀不到最未一頁。走一程,讀一程,悟一程,思而悟,悟而行,行必高遠,腳印就是你發表在路面上的一篇篇或深或淺的讀后感
雨時,讀雨。雨是來自天上的特殊使者,或大或小或急或緩,不知已經下了多少萬年,總還在不遺余力地洗刷著世界上不沌凈的世界。讀一次雨,得到洗滌滋潤的不僅是大自然,更是你的心靈。
雪中,讀雪,雪是一張巨大的無字白紙,只有讀出一行行字來才能讀出它的內涵,這字只有天知,雪知,讀它的人知。有人讀出了渺茫,有人讀出了蕭瑟,有人讀出了春意……你讀到什么呢?
登山,讀山。山是一部立體大書,腳登著山,不如說腳“讀”著山,腳上也有眼睛。山不過來,我就過去,山不讀我,我就讀山。登山,其實是在讀山。讀透了山,再高再險的山也會趴在你的腳下。
山峰,讀石。石是山這部大書中的一個個立體漢字,大小高低形狀各異,每一塊也許都藏著一個個千古之謎,要想讀懂山,須先讀懂石,石頭無言自春秋。
藍天下,讀天。你大,在地球上不過是粒塵埃;地球大,在太陽上不過是粒塵埃;太陽大,在銀河系中不過是粒塵埃;銀河大,在整個宇宙中不過是粒塵埃……你還大嗎?
中秋夜,讀月。月亮就此一個,千萬人都在讀它,每個人都希望讀到自己心中的那一輪月亮。讀月,一人一月亮,千人千嬋娟,萬人萬版本。甜月酸月苦月辣月悲月歡月離月合月陰月晴月圓月缺月,你的月是哪個版本呢?
人群中,讀臉。見人先見臉,品人先品臉,臉是一扇窗,人情臉上寫,人變臉先變,心在臉上顯。臉是一部沒有結尾的系列劇,永遠也演不完,一生也讀不完。但可貌相也不可貌相,可讀臉又不能全讀臉,更須讀心。
讀懂男人,方真正讀懂女人,讀懂女人,方真正讀懂男人。對男人來說,一生百讀不厭的女人是世上最難得的一部好書;對女人來說,一生百讀不厭的男人是世上最難得的一部好書。讀懂了它,你就讀懂了一生的幸福。
能讀懂寂寞的人最不寂寞,能讀懂孤獨的人最不孤獨,能讀懂憂郁的人最不憂郁,能讀懂痛苦的人最不痛苦,能讀懂愛的人最會愛,能讀懂快樂的人最快樂,能讀懂幸福的人最幸福。
讀如春,你心便無冬,讀如秋,你胸中便掛滿果實。從陰雨讀出晴日,從暗夜讀出霞云,從枯黃讀出翠綠,從沙漠讀出清泉,你就讀出了常人所讀不到的意境。讀的最高境界是讀出靈魂,把被讀的生命與自己的生命讀在一起。
世界上最難讀的是人的心,還有你自己。讀己如讀人,讀人難讀己,自己能讀懂別人,自己卻往往讀不懂自己。一個人的一生,不僅是讀的一生,更是自己讀自己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讀懂自己,關愛自己,只有先會愛自己,然后再會去愛別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讀上知下,讀遠知近,讀前知后,讀表知里,讀快知慢,讀重知輕,讀寬知窄,讀深知淺,讀繁知簡,讀厚知薄,讀動知靜,讀呼知吸,讀真知假,讀丑知美,讀邪知正,讀失知得,讀憂知喜,讀渾知清,讀苦知甜,讀陰知晴,讀落知升,讀夜知晝,讀冬知春。
讀懂人生,更要讀懂我們靈魂的歸宿。
印契顺性
2011--12--28
第三篇:感恩征文-灵魂之光
灵魂之光
尊敬的姑丈
你好!
我心中的千言万语幻化成一句:谢谢你。
谢谢你给了我家物质上的帮助。我家本来就穷,一家七口人就靠爸爸妈妈辛辛苦赚来的血汗钱来维持生计。我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小的时候,爸妈他们赚那点钱根本不够交哥哥姐姐们的学费和维持生计。是你在我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慷慨解囊,爸爸妈妈没钱交学费的时候你借钱先垫着;我家没钱买东西的时候你又从家里拿一些米和肉来接济我们,使我们不用挨饿。那时候,我家是家徒四壁,连吃一顿有米有饭有肉的饭都舍不得,因为两个哥哥姐姐的学费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我爸妈无可奈何。是你给予了我们物质上的帮助,谢谢你。
谢谢你给了我家精神上的帮助。我爸爸妈妈是文盲,他们字也不认识多几个,脾气也很暴躁,因此我家总是战火硝烟,爸妈为了生计经常吵架,彼此埋怨。我爸妈老是在家吵架,有时候甚至打起来。当爸妈吵架时,我总是躲在角落里哭,我害怕看到爸妈吵架,因为他们吵架吵得厉害的时候会摔东西打人的,有时候甚至打到流血为止。我和哥哥姐姐们都劝不了爸妈,只有你出面劝说的时候爸妈才肯和解,彼此冷静下来,化干戈为玉帛。你不但解决我家的家庭纠纷,更加像老师一样教我们课本的东西也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这让我们获益匪浅。你是我们的精神依赖,谢谢你。
谢谢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家附近有一鱼塘,我和哥哥姐姐们经常到鱼塘附近玩耍。那天我和二哥在鱼塘旁边追逐玩闹,追的时候我们不小心掉进了鱼塘里,偏偏我们都不会游泳。二姐看到我们掉下去就随手拿了旁边的一根长竹递给我们,二哥捉住了长竹,二姐很艰难地把二哥拉了上来,可是,我自己却沉了下去。那时候鱼塘中的水很深很深,我还没有沉到鱼塘底就没有知觉了,丧失知觉之前一直往下沉呼吸不了空气的过程相当难受,以至于后来我一看到水就觉得恐惧。当我醒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已经在床上了,周围是我的家人们,他们着急的眼神让我意识到了发生的事故。原来,那天我沉下塘底后你刚好路过鱼塘边,碰巧看到这一幕。你把我救上来的时候,我肚子里满是水,甚至探不到呼吸声了,你做了很多努力才把我从鬼门关中拉了出来。本来,平时那个时候你是在睡午觉的,可是唯独那天你怎么也睡不着,于是你就来我家找爸爸闲谈。那天只有我二哥二姐和我在家,大家都不会游泳,如果不是你救了,我的生命早就完毕了。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今天我能成为一名大学生也是因为有你的支持,谢谢你。
祝:身体健康
青春永驻
内侄女:宁家玲
姓名:宁家玲 学校:五邑大学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第四篇:一生只为寻找一个灵魂的归宿--读《简爱》有感
一生只为寻找一个灵魂的归宿
——读《简爱》有感
《简爱》一八四七年问世,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了,然而经久不衰至今仍为许多人所珍爱,跻身世界名著之林无疑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这是我第三次读《简爱》了,记得前两次一次是在初中,一次是在高中,都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故事情节什么的也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对这书却一直念念不忘,依稀记得对这本书很是喜欢。在我的印象中对于小说而言一般很少读第二遍的,不算薄的一本书能让我在中学时代便读两遍,而且一直念念不忘以至如今再读,可见对其喜爱程度。
前两次的阅读早已忘记了故事情节,甚至忘记了被人奉经典的简与罗切斯特的爱情,对于小说里那些更深层次的涉及到时代背景和简所代表的女性的意义诸如此类的更是想都没想过,可是很奇怪小说中那几次对于旅途的描写却让我印象深刻,此次阅读也着重想找回那些已经被时间模糊的关于那些旅途记忆。这次重读似乎让我有些明白为何我会对简的那几次旅途如此钟爱。
第一次,是简从盖茨黑德(那个被年少时的简称为冷酷无情的坏女人的家里)到罗沃德学校(那个简成长的慈善学校)之旅。那次旅途应该还算比较愉快吧,虽然其中也包含一些担忧。那时的简一心想着逃离盖茨黑德,逃离舅妈的嫌弃、逃离表姐的蔑视以及表兄的侮辱与毒打。而那时的她对于她所要面临的新环境一无所知,对于路途中是否会被拐走也持有担心。但总归这是一个非常顺利的旅途,值得庆幸她成功的逃离了盖茨黑德。
第二次,是从罗沃德到桑菲尔德(那个让她陷入爱的漩涡成就那段不朽的爱情的地方)之旅。这次旅途源于坦普尔小姐的离开,坦普尔小姐是罗沃德学校的校长,简的老师兼朋友,她的存在让简对罗沃德产生了家的感觉,她的离开迫使简重新思考人生,让简记起外面的世界,憧憬自由。于是在一系列的行动之后简得到了在桑菲尔德的一个家庭教师的职位。虽然对桑菲尔德不甚了解,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却使她勇于前进。对于她不顾一切的离开罗沃德投奔斯菲尔德有一段在旅店等待时候的心理描写我觉得很妙。书中原话是这样的“对一位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来说,一种奇怪的感受是体会到自己在世上孑然一身:一切联系已被隔断,能否抵达目的的港又无把握,要反回出发的点则障碍重重。冒险的魅力使这种感受愉快甜蜜,自豪的激情使它温暖,但随后的恐惧又使它不安。”。这一段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我想抛弃过去义无反顾的奔向不确定的未来的时候大概都是这种心情。虽然在旅店经历了孤单等待的小小插曲,简还是很顺利的来到了桑菲尔德。在这个比想象中更好的桑菲尔德,简可以度过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日子,在这里她找到了她的真爱,甚至差点结婚。可也是因为这差点,使她有了下一次的旅途。
第三次,是离开桑菲尔德之旅。这一次纯粹是离开没有目的地的离开,或者可以说是逃走。在经历了和罗切斯特(桑菲尔德的主人)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然后走向结婚礼堂,然后在婚礼中被告知与她结婚的对象已经结婚(而且他的妻子正住在桑菲尔德)之后,极度悲哀的情况下的逃离。关于这次逃离时简的心情书中如是写道“我信步朝那个方向走去。此刻不允许深思熟虑了:不能顾后,甚至也不能瞻前。不能回想过去,也不能展望将来。过去是一页书,那么无比美妙——又是那么极度悲哀,读上一行就会打消我的勇气,摧毁我的精力。而未来是一个可怕的空白,仿佛洪水退去后的世界。”。在这里我不得不赞美一下作者语言精妙,在书中描写得恰如其分又极其精妙的句子随处可见,很多都被后人奉为经典,我想《简爱》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除了故事吸引人之外与作者对语言文字的应用是分不开的。离开桑菲尔德后,她不知要上哪儿去,她没有家(盖茨黑德不是,罗沃德也不是,桑菲尔德她曾以为可以是却刚刚离开。),她没有亲人,也不知该怎么办,她切切实实的成了一个流浪者。后来在丢失了包裹之后成为了一个身无分文无依无靠的流浪者,差点死在了流浪的途中。好在经历各种苦难之后她来到了沼泽居,遇到了圣-约翰(她的救命恩人、她的表哥、又一个向她求婚的人),认识了黛安娜、玛丽姐妹。在这里她又一次找到了家的感觉。然而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后来的某一天简离开沼泽居去了莫尔顿,接着黛安娜和玛丽也离开了,于是沼泽居被废弃了。第四次的旅途,应该是从沼泽居到莫尔顿,然而书中对此却没有描写,但是对于简到达莫尔顿后的感慨却是值得一提的,那一章的一开始便写到“我的家呀——我终于找到一个家了——是一间小屋。”,这里应该充分体现了简对家的向往。在这里简当上了一个乡村教师。
第五次,反回桑菲尔德之旅。这一次是在她决定永远的离开英国之前,最后一次探望她此生的挚爱。而此旅却因意外的发现桑菲尔德被毁,她心爱的罗切斯特被毁,而有了不一样的结果——她再一次投入了罗切斯特的怀抱成为他的妻子。到此她的爱情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她的灵魂终于有了一个归宿。
大多数人对于《简爱》的评价都集中在简-爱对最纯洁的爱情的追求上和她对自由的追求上,或者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分析。“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我的心灵给你一样充实!„„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以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是如此!”在追求自由平等中,这段简对罗切斯特的宣言,被奉为经典对白。也确实如此。
不过在我看来其实简一直不懈追求是其实只是一个家,一个归宿——一个灵魂的归宿。而这个追求在她这几次的旅途充分的体现出来了。
也许是因为自小便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她更希望有个值得她依靠的家。然而收留她的盖茨黑德不是,她在后来一次因为里德太太的病回到这里的时候说过这里“不是她的家,不是她永远的归宿”,她在那里得不到她想要的爱和依靠,于是选择了逃离,去另一个地方寻找。当然她可以选择离开盖茨黑德,对要去的地方去无从选择于是她被安排去了罗沃德寄宿学校,在那里一开始她肉体上受罚,心灵上受到摧残。但是也是在那里她从海伦那里获得了内在力量,性格变得刚强,八年之后因为坦普尔小姐的关系“使罗沃德有几分像家的感情和联系”,但坦普尔的离开也使得这种联系消失。她终于意识到罗沃德也不是她想要的家,不是她想要的归宿,书中说她想要向往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想要自由于是决定离开。在我看来也许她只是想要去寻找她心目中的那个家,罗沃德不是于是她要离开。很幸运的她来到桑菲尔德,并遇到她此生最重要的人罗切斯特,她可能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在这里找一个家。但毫无疑问与罗切斯特相爱后她想要留在这个家里,而且后来答应罗切斯特的求婚一心成为他的妻子。但世事难料当罗切斯特的前妻横空出现时,她不得不逃走,那时她的心里大概放弃寻找新的归宿了,变成了一个流浪者。而来到沼泽居却使她意外的有了“家的感觉”。即使到了后来离开沼泽居来到莫尔顿的时候,她的第一个感慨就是“我的家呀——我终于找到一个家了——是一间小屋。”。可见她对家的需求是多么的强烈。她是多么热切的想要一个归宿,她终于找到了。
在莫尔顿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家,只属于她自己的家。但是关于灵魂的归宿的追寻却没有在此止步,也许本来可以就在此止步的但约翰的求婚和想要带她离开英国的计划,使得她再一次正视自己的心,再一次正视自己的感情。当她再一次见到罗切斯特那个她一直念念不忘的人的时候,虽然那时的他已经又瞎又瘸,但是她还是义无反顾的留在了他的身边。他于她而言是一个灵魂的归宿,如果她追求的只是一个物质上的归宿一个家,她完全可以和约翰在一起,但她的追求是灵魂上的。站在灵魂的高度在她的眼里除了罗切斯特在没有人能给她一个归宿,所以不管他外貌变成怎样她都心甘情愿和他在一起。
所以在简的一生中她的数次奔波其实只为寻找一个家,一个心灵上的家。一生只为寻找一个灵魂的归宿,多么美丽又单纯的愿望啊。
其实于所有人而言,一生何尝又不是只为寻找一个灵魂的归宿呢。有的归宿是最纯洁的爱情,有的是最伟大的事业,有的是为他人为社会奉献一生。只是有的人在追寻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的初衷,使自己陷入复杂的人世中不能自拔,而有的人一直坚持最后取得胜利变成永恒如简-爱。
第五篇:一生只为寻找一个灵魂的归宿--读《简爱》有感
一生只为寻找一个灵魂的归宿
——读《简爱》有感
《简爱》一八四七年问世,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了,然而经久不衰至今仍为许多人所珍爱,跻身世界名著之林无疑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这是我第三次读《简爱》了,记得前两次一次是在初中,一次是在高中,都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故事情节什么的也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对这书却一直念念不忘,依稀记得对这本书很是喜欢。在我的印象中对于小说而言一般很少读第二遍的,不算薄的一本书能让我在中学时代便读两遍,而且一直念念不忘以至如今再读,可见对其喜爱程度。
前两次的阅读早已忘记了故事情节,甚至忘记了被人奉经典的简与罗切斯特的爱情,对于小说里那些更深层次的涉及到时代背景和简所代表的女性的意义诸如此类的更是想都没想过,可是很奇怪小说中那几次对于旅途的描写却让我印象深刻,此次阅读也着重想找回那些已经被时间模糊的关于那些旅途记忆。这次重读似乎让我有些明白为何我会对简的那几次旅途如此钟爱。
第一次,是简从盖茨黑德(那个被年少时的简称为冷酷无情的坏女人的家里)到罗沃德学校(那个简成长的慈善学校)之旅。那次旅途应该还算比较愉快吧,虽然其中也包含一些担忧。那时的简一心想着逃离盖茨黑德,逃离舅妈的嫌弃、逃离表姐的蔑视以及表兄的侮辱与毒打。而那时的她对于她所要面临的新环境一无所知,对于路途中是否会被拐走也持有担心。但总归这是一个非常顺利的旅途,值得庆幸她成功的逃离了盖茨黑德。
第二次,是从罗沃德到桑菲尔德(那个让她陷入爱的漩涡成就那段不朽的爱情的地方)之旅。这次旅途源于坦普尔小姐的离开,坦普尔小姐是罗沃德学校的校长,简的老师兼朋友,她的存在让简对罗沃德产生了家的感觉,她的离开迫使简重新思考人生,让简记起外面的世界,憧憬自由。于是在一系列的行动之后简得到了在桑菲尔德的一个家庭教师的职位。虽然对桑菲尔
德不甚了解,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却使她勇于前进。对于她不顾一切的离开罗沃德投奔斯菲尔德有一段在旅店等待时候的心理描写我觉得很妙。书中原话是这样的“对一位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来说,一种奇怪的感受是体会到自己在世上孑然一身:一切联系已被隔断,能否抵达目的的港又无把握,要反回出发的点则障碍重重。冒险的魅力使这种感受愉快甜蜜,自豪的激情使它温暖,但随后的恐惧又使它不安。”。这一段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我想抛弃过去义无反顾的奔向不确定的未来的时候大概都是这种心情。虽然在旅店经历了孤单等待的小小插曲,简还是很顺利的来到了桑菲尔德。在这个比想象中更好的桑菲尔德,简可以度过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日子,在这里她找到了她的真爱,甚至差点结婚。可也是因为这差点,使她有了下一次的旅途。
第三次,是离开桑菲尔德之旅。这一次纯粹是离开没有目的地的离开,或者可以说是逃走。在经历了和罗切斯特(桑菲尔德的主人)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然后走向结婚礼堂,然后在婚礼中被告知与她结婚的对象已经结婚(而且他的妻子正住在桑菲尔德)之后,极度悲哀的情况下的逃离。关于这次逃离时简的心情书中如是写道“我信步朝那个方向走去。此刻不允许深思熟虑了:不能顾后,甚至也不能瞻前。不能回想过去,也不能展望将来。过去是一页书,那么无比美妙——又是那么极度悲哀,读上一行就会打消我的勇气,摧毁我的精力。而未来是一个可怕的空白,仿佛洪水退去后的世界。”。在这里我不得不赞美一下作者语言精妙,在书中描写得恰如其分又极其精妙的句子随处可见,很多都被后人奉为经典,我想《简爱》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除了故事吸引人之外与作者对语言文字的应用是分不开的。离开桑菲尔德后,她不知要上哪儿去,她没有家(盖茨黑德不是,罗沃德也不是,桑菲尔德她曾以为可以是却刚刚离开。),她没有亲人,也不知该怎么办,她切切实实的成了一个流浪者。后来在丢失了包裹之后成为了一个身无分文无依无靠的流浪者,差点死在了流浪的途中。好在经历各种苦难之后她来到了沼泽居,遇到了圣-约翰(她的救命恩人、她的表哥、又一个向她求婚的人),认识了黛安娜、玛丽姐妹。在这里她又一次找到了家的感觉。然而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后来的某一天简离开沼泽居去了莫尔顿,接着黛安娜和玛丽也离开了,于是沼泽居被废弃了。
第四次的旅途,应该是从沼泽居到莫尔顿,然而书中对此却没有描写,但是对于简到达莫尔顿后的感慨却是值得一提的,那一章的一开始便写到“我的家呀——我终于找到一个家了——是一间小屋。”,这里应该充分体现了简对家的向往。在这里简当上了一个乡村教师。
第五次,反回桑菲尔德之旅。这一次是在她决定永远的离开英国之前,最后一次探望她此生的挚爱。而此旅却因意外的发现桑菲尔德被毁,她心爱的罗切斯特被毁,而有了不一样的结果——她再一次投入了罗切斯特的怀抱成为他的妻子。到此她的爱情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她的灵魂终于有了一个归宿。
大多数人对于《简爱》的评价都集中在简-爱对最纯洁的爱情的追求上和她对自由的追求上,或者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分析。“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我的心灵给你一样充实!„„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以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是如此!”在追求自由平等中,这段简对罗切斯特的宣言,被奉为经典对白。也确实如此。
不过在我看来其实简一直不懈追求是其实只是一个家,一个归宿——一个灵魂的归宿。而这个追求在她这几次的旅途充分的体现出来了。
也许是因为自小便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她更希望有个值得她依靠的家。然而收留她的盖茨黑德不是,她在后来一次因为里德太太的病回到这里的时候说过这里“不是她的家,不是她永远的归宿”,她在那里得不到她想要的爱和依靠,于是选择了逃离,去另一个地方寻找。当然她可以选择离开盖茨黑德,对要去的地方去无从选择于是她被安排去了罗沃德寄宿学校,在那里一开始她肉体上受罚,心灵上受到摧残。但是也是在那里她从海伦那里获得了内在力量,性格变得刚强,八年之后因为坦普尔小姐的关系“使罗沃德有几分像家的感情和联系”,但坦普尔的离开也使得这种联系消失。她终于意识到罗沃德也不是她想要的家,不是她想要的归宿,书中说她想要向往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想要自由于是决定离开。在我看来也许她只是想要去寻找她心目中的那个家,罗沃德不是于是她要离开。很幸运的她来到桑菲尔德,并
遇到她此生最重要的人罗切斯特,她可能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在这里找一个家。但毫无疑问与罗切斯特相爱后她想要留在这个家里,而且后来答应罗切斯特的求婚一心成为他的妻子。但世事难料当罗切斯特的前妻横空出现时,她不得不逃走,那时她的心里大概放弃寻找新的归宿了,变成了一个流浪者。而来到沼泽居却使她意外的有了“家的感觉”。即使到了后来离开沼泽居来到莫尔顿的时候,她的第一个感慨就是“我的家呀——我终于找到一个家了——是一间小屋。”。可见她对家的需求是多么的强烈。她是多么热切的想要一个归宿,她终于找到了。
在莫尔顿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家,只属于她自己的家。但是关于灵魂的归宿的追寻却没有在此止步,也许本来可以就在此止步的但约翰的求婚和想要带她离开英国的计划,使得她再一次正视自己的心,再一次正视自己的感情。当她再一次见到罗切斯特那个她一直念念不忘的人的时候,虽然那时的他已经又瞎又瘸,但是她还是义无反顾的留在了他的身边。他于她而言是一个灵魂的归宿,如果她追求的只是一个物质上的归宿一个家,她完全可以和约翰在一起,但她的追求是灵魂上的。站在灵魂的高度在她的眼里除了罗切斯特在没有人能给她一个归宿,所以不管他外貌变成怎样她都心甘情愿和他在一起。
所以在简的一生中她的数次奔波其实只为寻找一个家,一个心灵上的家。一生只为寻找一个灵魂的归宿,多么美丽又单纯的愿望啊。
其实于所有人而言,一生何尝又不是只为寻找一个灵魂的归宿呢。有的归宿是最纯洁的爱情,有的是最伟大的事业,有的是为他人为社会奉献一生。只是有的人在追寻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的初衷,使自己陷入复杂的人世中不能自拔,而有的人一直坚持最后取得胜利变成永恒如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