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中国中小银行未来发展趋势及管理制度改革之路论文
内容摘要:从我国中小银行的实际来看,由于目前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本文从中国中小银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出发,进行简要解析,进而对未来几年中小银行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探讨中小银行在稳步发展中寻找新的突破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中小银行 发展趋势 管理改革
一、引言:
对我国的中小银行而言,近年来出现了投资规模较小、管理较乱、信誉欠佳、风险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发展逐渐陷入了滞缓的困境。入世以后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开始遭受进一步的挤压。在此情况下,管理制度改革已成为中小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选择。
二、中国中小银行现状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中小银行在改革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在向现代金融制度迈进和缩小与大型商业银行体制之间的差距过程中,还有不少障碍要消除,还有不少瓶颈要疏通。
(一)、中小银行的业务和产品单一。中小银行经营的业务种类和提供的业务和产品功能单一,缺少集储蓄、理财、信用卡为一体的综合业务产品;贷款业务仍为利润的主要来源,业务领域较窄。中间业务占比较低,诸如保函、承诺、担保等中间业务尚未开展,贷款品种中的创新产品特色不鲜明、吸引力不强。
(二)、中小银行的影响力小。中小银行由于发展历史较短,积累的顾客群数量显然无法与大型银行相提并论,口碑宣传效果较差,品牌影响力不足。加上其股权结构较为单一,严重影响其正常发展。
(三)、中小银行的盈利压力将会更大。相对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的收入来源更依赖于利息收入。以近三年为例,大型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基本都超过20%,而绝大部分中小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都在20%以下,有的甚至低于10%。利率市场化将引致银行在争夺客户方面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存款利率上浮和贷款利率下浮,特别是中小银行对大客户的议价能力有限,这将进一步压缩中小银行的利差,给其盈利能力带来更大的挑战。
(四)、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压力更大。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面对的将是利率频繁变动的市场环境,银行账户的利率风险以及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将会明显加大。同时,利率市场化将推高资金趋利性,资金提供者可能在银行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频繁调拨资金,将加剧银行存贷期限错配,推高流动性风险。此外,利率市场化要求银行根据不同客户实行差异化定价策略。而与大型银行相比,大部分中小银行资金实力有限,风险定价模型发展滞后,难以对风险成本和费用分摊等进行科学量化,定价模刑尚无法针对不同产品、不同客户讲行差异化定价。
三、中小银行发展趋势的整体思路
中小银行必须认清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谋求更大发展而整理思路:
(一)大力发展新兴业务,积极推进经营收益的多元化。
(二)推动我国中小银行体系的购并重组,提高我国中小银行业的竞争力。
(三)加快银行电子化建设,加速推进网上银行发展。
(四)提升风险经营与管控能力,清理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
四、中国中小银行的具体管理制度改革之路
(一)大力发展新兴业务,积极推进经营收益的多元化。
以投资银行业务、资金业务、财富管理业务、财务顾问业务、资产托管业务、新兴支付结算业务、非银行产品代理销售业务、电子银行业务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业务不占用或少占用经济资本,营销不过于依赖物理渠道资源,属知识密集型、智能型业务。在商业银行传统存贷利差缩小、盈利空间面临挑战的背景下,新兴金融业务正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转型着力点。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不应盲目开展新兴金融业务,也不应局限于某一种经营模式,而应根据每一项业务的具体特点和本行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财务实力、内控能力、人才结构、客户结构、网点布局等,选择适合本行特点的多样化发展方式和业务经营模式。第一步是通过与比较大的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期货等金融同业进行业务合作,积累经验、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第二步是尝试控股经营,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发起设立或收购等手段投资、控股基金管理、信托、金融租赁、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其他金融领域,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对客户的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第三是相互渗透融合性经营,通过相互参股、相互控股等合资经营方式,渗入投行、保险、证券业,开展综合化经营,形成网点资源、客户资源、业务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发挥银行业务和非银行业务的协同经营效力;第四是从事客户金融资产综合管理经营和财务顾问业务经营,通过大幅提升电子化、网络化等多渠道经营、服务水平和IT服务支撑能力,提升商业银行客户金融资产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通过提供安全、优质、高效、快捷的财富管理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多样化财富管理需求,大幅提升商业银行经营效益。
(二)银行业的兼并重组增多,银行规模向大型化发展
在我国,由于银行产权结构的封闭和凝滞,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银行之间的兼并重组较少。但对于新型商业银行来讲,规模小、网点少、无法形成规模优势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新型商业银行的发展,新型商业银行一直在探索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实现资产规模的有效途径。
(三)加快银行电子化建设,加速推进网上银行发展
电子银行是对大众客户提供标准化服务,对高端客户提供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的平台,是对内实现分流,降低服务成本,对外延展客户接触面,吸引客户的重要手段。据最新统计显示,2012年一季度我国网上银行市场交易额达218.58万亿元,环比增长4.1%,同比增长37.3%。截止2012年3月底,网上银行注册用户数达到4.56亿。而素有“指尖上的银行”美称的手机银行近年脱颖而出,争宠银行业的电子渠道服务。根据全球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Gartner预测,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价值将超过1715亿美元,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将达到2.122亿,到2016年,全球移动支付预计将达到6170亿美元,拥有4.48亿个移动支付用户。现代银行业已不再是钢筋水泥的物理网点竞争,而是电子渠道的竞争。
首先构建新
型网点运营模式和全新网点格局。通过自助服务区、低柜服务区、理财服务区的分区模式,实现以自助服务区在前分流大多数交易、客户经理服务区居中引导和营销、人工服务在后辅助办理业务的新型网点运营模式。通过新建或改造新型营业网点,引入具有销售功能的自助银行,提高现有综合网点内的自助服务比例,实现以人工柜面交易为主向电子银行自助交易为主的网点经营模式的转变。其次是丰富自助银行服务功能。打造集现金和票据自助设备、网银交易终端、远程视频服务等为一体的全功能自助银行,强化自助银行和自助设备的营销功能,在交易过程中实现对目标客户的精准营销,将自助银行从处理现金业务为主转变为销售与服务兼备,个人与企业服务齐全的全功能服务网点。
依托多元化电子渠道进一步开发新型个性化金融产品,如近年来以个人网银为代表的无卡电子账户、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无卡取现业务、以远程智能柜员机为代表的自助发卡、以电话银行为代表的人工代客交易及远程签约等交易功能,在颠覆传统金融柜面服务理念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用户对金融电子化产品的兴趣。截止至2012年3月,国内五大行平均电子银行业务分流率已提升至50%以上,而更多的银行将电子银行分流率达到70%设定为短期目标。
(四)提升风险经营与管控能力,清理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
成立全行业的资产管理公司(AMC)。为解决四家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我国已经成立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但是,对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尚无有效的措施。长此下去,必将影响并已经影响到中小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对此,可以比照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全行业资产管理公司模式,建立我国中小银行全行业统一的资产管理公司,对有问题中小银行进行清理。全行业资产管理公司是整个银行业或某类银行发生全行业的不良资产危机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全行业资产管理公司将危机银行的不良资产归集到一个资产管理公司,由其统一进行管理。例如:美国在解决其储蓄贷款协会的不良资产问题时,成立了一家“债权重组信托公司”(RTC)来负责400家以上的有问题银行的不良资产的管理和清算。日本为解决其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问题也成立了日本版的RTC.中小银行的全行业资产管理公司可由人民银行协调组建,由各中小银行投资入股,其收购不良资产的资金来源有三:①财政资金投入;②中小银行的呆坏账准备金;③管理公司以发行基金的方式筹集资金。
给予“借船出海”的政策。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规范以后,可给予其代理中小银行清理不良资产的资格,准许中小银行委托已成立的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代理其清理本行的不良资产。或者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由中介机构对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评估,然后折价出售给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实现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变现,提高其资产的流动性。折价的损失可在以后年度利润中进行弥补。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运用其有效的清理手段对收购的不良资产进行集中清理。
总而言之,假如中小银行能够借助高新科技,新业务渠道,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的破原有的市场格局,打破原有的业务模式,创造出新的业务,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中小银行仍有实现赶超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松奇。金融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
[2] 约瑟夫?F?辛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
[3]姜应祥。关于中小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N].金融时报。
[4]王明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第二篇:中国养老保险的未来之路论文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课程考试论文(案例)考核
课程名称
作
者
学籍批次
学习中心
层
次
专
业
中国养老保险的未来之路
中国养老保险的未来之路
——论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国民经济、稳定民生、和谐社会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公共选择的结果。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中重要的一种制度在各国社会保险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我国在新中国成立60年来,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从城镇到乡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经历了一个不断改革、发展、完善的过程,让人民群众期盼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困有所助”的美好愿望正在变为现实。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社会分层和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养老保险体制的潜在风险越来越突出,直接影响到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作为社会安全网的养老保险制度在中国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彰显。
一、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必要性
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劳动者解除养老后顾之忧的一种保险,它的目的是增强劳动者抵御老年风险的能力,手段则是提供相应的收入保障,在此,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项目,具有社会保险的性质和特点,又有其特殊性。养老保险的根本任务是化解老年风险,增强劳动者抵御老年风险的能力,从整体上化解正在日益社会化、普遍化的老年风险的现实、有效和必要的措施。
作为每一个自然人,老年风险与其它失业、工伤、疾病等社会风险相比,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普遍性。老年是一个十分确定的,能清晰预见的,人人都会遇到的事件,——人人都会老,人人都要老。老是一个自然现象。任何人都不能保证自己的老年没有风险。因此养老风险也就日益成演变为最普遍的社会风险,中国养老保险的未来之路
养老保险亦成为最普遍性的社会保障制度需求。普遍性是养老保险的第一特征,其次养老保险因其待遇较高、领取养老金的时间长,基金收支规模庞大,这一点也决定了养老保险是最重要的社会保险项目,并在各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养老保险的第二特征。再次还有长期积累性、复杂性等都是养老保险所具有的特征。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增强劳动者抵御养老风险的能力,手段是通过提供养老金或相关服务,来消除劳动者对老年生活的担忧,使劳动者“老有所养”。如果说目标是一项制度自身为之奋斗的、不懈追求的、主动要求达到的一个终点或一种理想状态的话,功能则是一项在实现其目标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养老保险即具有社会保障的稳定、调节、促进发展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共有功能,也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保障功能、稳定功能、公平功能、发展功能、文化功能。
综上所述,从养老保险的建立目的,设定目标和养老保险所具有的四大特性,五项功能都确定了其在社会保障保险中的重要地位。相对于失业、疾病、工伤、生育等风险,养老毫无疑问是劳动者面临的最具普遍性的风险。可以说面对养老风险人人有份、无人幸免。困此,养老保险防御的是最具普遍性、重要性的一种社会风险,根据大数法则,覆盖的人数越多,越有利于社会保险功能作用的发挥。越有利于民生的稳定社会的稳定。所以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势在必行。
二、我国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养老保险的发展与覆盖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落后。自20世纪90年代初,民政部开始试点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图依靠集体经济和农民自身的力量解决农村社会养老问题。民政部于1992年印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在保险基金的筹集上“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
中国养老保险的未来之路
则”,这样的规定使国家和集体体现的社会责任过小。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绝大部分给了城镇职工。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重要来源实际上是依靠传统农村的集体补助和投入。但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使集体力量受到了严重削弱,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财政能力和集体经济实力有限,已无力承担当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客观的说,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着覆盖面小、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少、保障水平低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需要。
2.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宽。农村人和非正规就业人口没有纳入到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除农村之外,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主要在国有企业,相当多的三资企业和个体经营企业都没有参加,即便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也有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数以亿计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乡镇企业人员、进入城镇的农民工以及农民中的绝大多数,都游离在养老保障制度之外。
(二)企业年金和储蓄性养老金发展不足
国务院于1991年、1995年和1997年下发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都要求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建立年金,大力发展储蓄性养老金计划,同时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企业年金计划、储蓄性养老金计划实质性缺失。在客观上,形成了用单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代替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事实。
三、世界发达国家养老保险发展之路的可行性经验
自养老保险制度在德国产生以来,世界大多数国家陆续建立了社会化的养老保障制度。丹麦于1891年,新西兰于1898年,瑞典于1903年,奥地利于1906年,英国于1909年,法国于1910年,俄罗斯于1922年,加拿大于1927年,美
中国养老保险的未来之路
国于1935年等等,相继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新加坡、印度、巴西、墨西哥、中国等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养老保险制度。截止20世纪末,世界上已有166个国家建立了养老方面的社会保险制度。这表明了养老保险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需要,而且也是各国政府着力推进的重大社会政策。
对于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各国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和制度规定的差异,其覆盖范围宽窄有别。比如欧洲、北欧国家中的福利国家,采取的是普遍保障模式,如瑞典的制度模式是普遍保障模式;英国的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是本国所有居民,但其中周收入低于最低水平的雇工,年收入低于工资最低标准的独立劳动者以及非受雇人员也可以自愿参加保险。德国的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主要是薪金劳动者和独立劳动者,不工作的家庭妇女,侨居国外的本国公民及长期侨居德国的外侨也可选择自愿参保。美国的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是所有从事有收益工作的人,包括独立劳动者。这里重点了解一下法国的状况:法国已逐步确立起了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大特征是各险种相互分离而并存的局面,同时还逐步显现了如下特征:一是形成了具有一定选择性的多层次保障结构。二是实现了全民性和普遍性原则。法国的养老制度主要由5种体制组成,分别是普通体制、特殊体制、非受薪者体制,特殊津贴和为全国团结基金的补充津贴。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的广度取决于各国的具体国情,而在考虑具体国情时,至少有以下几点直接影响养老保险面的确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类型、人口政策、历史文化传统等。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大小集中反映了各国社会保障的总体状况,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问题,欧洲部分国家实行全民保障,其覆盖面基本达到了本国人口的90%以上,而在亚洲除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较发达国家以外,不发达国家的覆盖面则不超过人口的10%,如何在欠发达国家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已成为长期性的政策争论焦点问题。
中国养老保险的未来之路
四、我国养老保险发展道路的选择
(一)建立覆盖全体的社会养老保险理想模式
结合我国现状,应该把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的、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和发展的目标。首先,作为最基本的基础养老金项目,满足全体国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它构成了目前养老保险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可以简单地表述为由政府立法强制执行,以工资税或一般财政收入为基金来源,规定养老金给付额,实行公共管理的养老保险计划。其次,作为补充层次,为雇员分别建立各种形式的年金养老保险金,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提高退休者的养老金水平,缓解未来巨大的养老金支付压力。最后,作为补充层次,在自愿参保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储蓄性养老金计划。它是个人或家庭通过储蓄或其他方式自愿建立的补充退休收入保障计划。政府通过政策优惠鼓励个人建立储蓄计划,为退休生活积累更多的资金。
(二)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制度
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制度有助于进一步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公平的养老保障制度应该没有身份的差异,无论是国家公务员还是自由职业者或是农民工,均应当承担相同的自缴比例,到期均可以享受平等的社会养老标准。建立统一制度,推行实现城乡全面覆盖、人人皆有保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养老保障体系、符合建立和谐社会的政策需求,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三)注重财务上的可持续性
1.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模式。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从现收现付制转为部分积累制,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目前,由于很多地方养老保险基金当期入不敷出,社会统筹账户不断透支个人账户基金,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养老保险变成了“名义上的部分积累制,实际上的现收现付制”。没有
中国养老保险的未来之路
妥善解决养老保险的历史责任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渡过人口老龄化高峰,将现付养老保险制度转变为统账结合制度。
2.开辟新的养老资金筹集渠道。除了传统渠道外,要利用庞大的外汇储备建立主权养老基金以缓解老龄化带来的财务支付压力。
3.延长退休年龄。人口老龄化的危险正由个人的老年生存危险逐步扩展为一国的社会风险。延长退休年龄,延长工作年限,激活接近退休年龄阶段的劳动力继续留在或者返回劳动力市场,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还可以通过严格养老金支付条件、降低提前退休养老待遇和增加延期退休养老待遇方式,鼓励劳动者延长工作年限,推迟退休年龄。
在一个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国家,要实现人人都享有社会保障的美好愿望,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立社会保障的体系,要走的路还很长。在此,我想借用温家宝的一句话来表述我们的努力方向吧,“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三篇:中国酒店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酒店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2014-09-01 17:09:02 来源:第一资讯
作者:赵焕焱
评论:2条
摘要:中国酒店业的首要任务是从酒店投资走向酒店管理。我国发展酒店管理业的关键要抓住发展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品牌,落实国家关于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改变重投资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这既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要求,也是中国服务走向全球的前提条件。
一、中国酒店管理现状亟待改变
酒店业应该是酒店管理业而不是酒店投资业,如果是酒店投资业就是房地产企业了。证券业中房地产企业的市盈率一般为8倍,而酒店管理业企业的市盈率一般为25倍。目前中国是酒店投资的大国,但却是酒店管理的小国。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发展新型服务业,酒店管理是第三产业中的新型服务业,应该大力发展。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潜力很大,“十二五”规划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增加4个百分点达47%。中国城市化率比较全球平均水平还有差距;中国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对比全球平均水平也还有差距,发展潜力极大。
中国酒店业的首要任务是从酒店投资走向酒店管理。我国发展酒店管理业的关键要抓住发展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品牌,落实国家关于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改变重投资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这既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要求,也是中国服务走向全球的前提条件。
我国五星级酒店规模发展非常迅速,2000年117家4.52万间客房、2001年129家5.03万间客房、2002年175家6.49万间客房、2003年198家6.96万间客房、2004年242家8.74万间客房、2005年281家10.65万间客房、2006年302家11.52万间客房、2007年369家13.73万间客房、2008年432家15.69万间客房、2009年506家18.11万间客房、2010年595家21.81万间客房、2011年615家21.76万间客房、2012年640家25.20万间客房。
30多年来,外资投资星级酒店只占中国整个酒店市场投资额的5%以下,中国酒店业的主流却已经变为房地产开发业加跨国酒店管理公司品牌,本土高端酒店品牌日益边缘化。外资在中国投资酒店的比例2011年末占4.22%,其中港澳台占2.28%、外商占1.94%;2012年末占4.13%,其中港澳台占2.11%、外商占2.02%。
跨国酒店品牌除香格里拉、半岛等外,纯粹管理收钱,不涉及投资,管理中国酒店的数量2007年底480家,2008年底516家,2010年底1000多家。2008年、2009年、2010年3年新挂牌跨国酒店管理品牌的酒店超过前20年。估计目前中国最大的30个城市中,跨国酒店管理品牌酒店的数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加52%。
跨国酒店品牌集团在20世纪里执行在同一城市只提供1家管理品牌,不会接受同样品牌的第2家投资方的邀请,当年上海商城的波特曼大酒店由香格里拉管理5年后,由于香格里拉在上海浦东将开酒店,上海商城的投资方就以这一条款改聘丽兹-卡尔顿为其酒店进行管理;现在不少国际集团在同一城市不但有全系列的品牌,同样品牌在同一个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多。另外,还有在中国拔高品牌或专造品牌的情况。
近年来新建的高端酒店大部分使用跨国品牌,甚至本土酒店管理集团自己的高端酒店也长期使用跨国品牌。本土酒店管理集团自己的优质酒店长期由跨国酒店集团管理助长了各行各业的新建酒店纷纷请跨国酒店集团管理之风盛起,同时反过来又削弱了本土酒店管理集团。20多年过去了,多少个博士学位可以拿到了,依旧有本土饭店管理集团还在初始的学习阶段。酒店业没有什么高科技,而中国的科技、管理的发展突飞猛进,最尖端的领域也可以独立自主地发展。国有资产委托了国有控股的酒店管理公司管理,但是国有控股的酒店管理公司却又委托跨国管理公司管理,这样增加管理层次、管理费用的委托如果是必要的话,建议把国有控股酒店管理公司外聘管理的酒店资产收回,由国资委专业机构直接统一委托跨国管理公司管理。
二、中国发展酒店管理的路径思考
1、寄希望于顶层设计
提高中国酒店管理水平也期待顶层设计。目前中国的住宿业政出多门,没有全行业管理,也没有覆盖全行业的统计。在行业名称方面,国家旅游局、商务部称饭店;证券界、投资界称酒店(香港有客房称酒店、无客房称酒楼);统计局称旅馆;政府公文称宾馆。在行业等级方面,国家旅游局实行《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商务部起草国家标准《住宿业态分类》,目前酒店自称超五星级、白金五星级、六星级、七星级的都有,自称精品酒店的也没有标准可以衡量。在经营规范方面,没有大家认可的游戏规则,低价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在供求关系方面,供大于求影响企业的经营、员工的收入,没有控制渠道和保护组织。笔者呼吁对中国酒店行业实行全行业全覆盖的管理,管理范围包括星级饭店、精品酒店、设计酒店、主题酒店、经济型酒店、旅馆客栈,以具有客房为标志纳入统一的管理。
2、寄希望于地方政府扶持
现在有的地方招标的时候规定要若干选定的国际品牌,这就违反了两个原则。一是对本土品牌应该一视同仁,一般情况下应该是保护本土品牌并优先考虑的,但现在有不少情况下却在排斥本土品牌;第二它又违反了国民待遇原则,对所有国际品牌也是不公平的。
3、寄希望于企业的努力
面对红旗、上海轿车重出江湖,发展中国酒店业本土自主品牌已经刻不容缓、迫在眉睫。除了原有酒店管理集团外,近年新兴的房地产企业中已有自主品牌的包括万达、绿地、碧桂园、世纪金源、今典、恒大;进行中的包括海航、富力、世茂;考虑中的包括金茂。
2014年2月27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称,2013年万达旗下自营的酒店业绩比引入品牌管理的酒店要好,未来万达还会加大对酒店业务的投入,实现酒店品牌自营化。至2014年年底,万达酒店及度假村将运营71家酒店,其中34家自营酒店。未来3年内,包括伦敦万达嘉华酒店在内,万达酒店及度假村在全球将持有并管理的酒店将超过100家。
2012年6月,绿地集团第一家绿地铂骊品牌酒店浦东绿地铂骊酒店开业。
建立中国知识产权的本土品牌既是应该做到的,也是可以做到的。香格里拉的发展历史开始于1971年,投下一亿马币在新加坡设立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目前香格里拉已经成为全球品牌。香格里拉的成功证明了东方人可以创造优秀的饭店品牌,华人可以在全球饭店业发展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国有控股酒店管理企业的主要问题是信心不足,学习仿效多于创新;先天不足,行政划拨代替了自然形成;管理落后,汇报、讨论、决定的行政管理代替了科学的企业管理流程;品牌缺失,企业品牌代替了产品品牌;技术落后,缺乏通盘的信息化考虑;业态不合理,几乎全部是多元化而非专业化。必须把酒店资产的管理从行政管理转变到企业管理。在生产关系方面,必须真正实施人才战略,最重要的确实是具有先进理念的人力资源系统。酒店集团高层的水平决定了酒店集团的发展水平,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依赖于国有资产委托管理的人才选拔办法。
本土酒店集团的人才队伍建设首当其冲,重点人才包括集团化操作人才、品牌设计人才、酒店营销人才。
本土酒店酒店的成功标志一是自主独立品牌、二是受托对外管理、三是经营水平高于平均水平。
本土酒店酒店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会员建设。成功的酒店集团的入住率中,上门会员占35%、网络会员预订占35%,一共占70%;会员入住率转换比例达到20%。在没有互联网系统的1985年至1995年,上海华亭喜来登中由喜达屋带来的客源占20%、营业收入占30%,10年付出管理费是总营业收入的8.3%。客人转换成会员的关键是对客人的房价优惠和对员工的操作奖励。
因此,大张旗鼓地发展本土酒店管理品牌,踏踏实实地进行酒店管理建设,一定能够使中国酒店业改变重投资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从酒店投资走向酒店管理;从本土发展走向在全球各地的酒店管理。
第四篇:中国二手车市场发展趋势及未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放缓和消费理念的变化,汽车消费市场逐渐走向成熟,汽车消费者从一而终的消费理念开始发生变化,理性消费开始主导市场,二手车交易逐渐升温,市场前景被看好。
我国在国际汽车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仍然处于初中级阶段,汽车市场在我国主要由新车市场,二手车市场和汽配市场三部分组成。潍坊市区目前4S店的品牌已经饱和,各类中级汽车品牌竞争激烈,新车市场已经由最早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同品牌4S店的竞争让消费者可以在新车市场获得最大的优惠。潍坊新车市场的发展俨然由初级阶段发展进入中级阶段,市场已经形成规模,以潍州路与寒亭汽车园为主的新车市场已经形成。反观我市的二手车市场,尽管金宝二手车市场早已形成多年,但是市场缺乏诚信,是行业公认的首要问题,市场大小二手车公司的林立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是潍坊二手车市场的商机所在。说明在潍坊二手车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如何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则成为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1.二手车市场想要营造出自己的品牌首先要搞好自己的售后服务和诚信,这与单纯的汽修厂委托是不同的。我们的品牌想要发展,就要让客户买二手车,享受一手车的售后服务,解除用户对二手车易坏难维修的后顾之忧,当然售后服务也仅是在我们自己的店内,赚得口碑的同时也是最好的宣传,在新车市场发展的萎靡阶段,我认为一心一意搞好二手车品牌是明智之举。
2.二手车押款比较严重,我们可以通过汽车租赁来缓解一定的资金压力,并且通过网络合作的模式提前让客户了解我们的品牌,现在社会风气较为浮躁,更多的人开始追求面子工程,花一辆新车的钱可以买到一辆不错的二手车,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合作的模式直接让我们的精挑细选的二手车直接面对我们的消费群体,可以更快的接触到客户,并且我们的售后模式也可以为我们的售前提供更大的优势。3.二手车的维修相对于新车来说是较为频繁的,这样也更容易让我们自己的汽配部门形成规模,对于配件价格的定制也将成为绝对我们发展的重要一步。
4.二手车入行门槛低,但是如何在这个门槛低的行业中做到高于4S的标准更是我们需要从自身开始严格要求自己的。
二手车市场发展史,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二手车市场萌芽阶段,涌现车辆流通自发集贸市场的形成。其次,二手车市场培育阶段,市场交易度活跃度增强,目前我们正处在这和阶段。再次,是发展阶段,二手车市场快速发展,大型连锁二手车车企业出现,也就是我们公司建立方向,我们现在就是要将市场规范化,成熟化。最后,进入二手车市场稳定阶段,这时已经发展为成熟的二手车市场了,二手车市场交易量大于新车交易量,从而完善汽车市场供应体系。
第五篇:中国铝型材市场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铝型材市场及未来发展趋势
铝型材作为铝加工材的主要品种之一,以其独特的装饰性、优良的隔音、保温及可回收性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而又凭借其一次挤压成型及较高的机械物理性能、良好的导热性能及较高的比强度等优点,被愈来愈广泛地用于交通运输、电子、机械、轻工、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
1、铝型材的生产
中国铝型材的生产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1952年东北铝合金加工厂开始建设并于1956年投产,开始了中国铝型材的生产,之后,国家又建设了西南铝业有限责任公司、西北铝加工厂等铝型材生产基地,当时产品主要为军工服务;随着建筑市场需求的拉动,一批国营铝型材企业相继投产,如北京铝材厂、天津铝合金厂、广东有色金属加工厂、成都铝材厂、营口铝材厂等。一批合资和外资企业获准在中国办厂,如深圳华加日铝业有限公司、台山市金桥铝型材有限公司、深圳西林铝型材厂等。一批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如广东兴发铝型材厂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主要装备和工艺都是引进的,中国铝型材工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了一大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铝型材快速发展,一大批民营企业陆续建成投产,产量迅猛增长,成为世界铝型材生产大国,进入21世纪我国铝型材企业积极进行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深层次调整,企业向着集团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企业数量逐渐减少,产品质量提高,品种、规格不断增加。据统计,到2008年底,我国共有铝型材企业600余家,产能约865万吨,产量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工业发达区域,其中产能大于10万吨的企业在10家左右,产能在5~10万吨的企业在30家以上。
2铝型材的市场消费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及铝型材用途的不断扩展,世界铝型材消费量一直呈上升态势,2001年世界铝型材消费量约860万吨,2008年达到1400万吨以上,2001~2008年年均增长率为7.2%,2009年世界铝型
材消费量估计在1500万吨以上。初步预计2015年世界铝型材消费量达1800万吨以上(2009~2015年均增长率按3%考虑)。
但从地区来看,2001~2009年全球主要地区消费量呈现出不同走势,中国消费量比例迅速上升,而欧洲和北美洲呈现出下降趋势。截至
2009年,中国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量比达到50%以上,而欧洲、北美洲和日本分别仅占21%、8%、6%。
从应用领域来看,建筑行业仍然是铝型材应用的主要领域,远远超过其他领域消费量,消费量逐年上涨, 2009年其占总消费量的比例达63%。分地区看,北美、欧洲等发达地区2009年铝型材在工业领域的消费平均比重已经超过50%,而中国铝型材在工业领域的消费量仅30%左右,工业领域的消费比例相对较低。
从人均消费量而言,我国铝型材人均消费量6千克/人.年,远远超过了世界人均消费量,甚至超过了美国、法国等国家,是世界铝型材消
费大国。
3.主要产品市场分析
3.1建筑型材
建筑型材主要用作铝合金门窗和幕墙的框架,同建筑行业以及城镇化过程息息相关。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全国建筑总面积已经超过400亿平方米,预计今后每年城镇将新增建筑面积16~20亿平方米,若按门窗面积占房屋建筑面积15%,铝制门窗占有率55%,每平方米门窗需要8公斤铝建筑型材计算,则每年新增住宅对铝建筑型材的需求为120万吨左右。
旧有建筑更新、改造对建筑铝型材的需求,从国际经验看,当一国人均住房面积大于25~35平方米时,该国旧有建筑更新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我国从目前至2020年都将处于该阶段。以我国现有各类建筑面积450亿平方米为例,每年约有10%即45亿平方米的建筑需改造,建筑铝型材需求量约297万吨。
随着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大规模建设,建筑铝型材产业的规模效应显现,使得建筑铝型材价格逐渐降低,良好的性价比使得建筑铝型材在我国农村广泛应用。有资料显示2015年新农村和小城镇建筑铝型材需求量在100万吨以上。
综上所述,未来几年中国铝建筑型材年均消费量在550万吨以上。
3.2工业型材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铝型材在我国工业用特殊结构材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产品的消费量也越来越大,有些产品已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可缺少的基础原材料。如与电力半导体器件配套的铝型材散热器、电动机挤压铝壳体、齿轮泵壳体用铝合金挤压型材等都是重点推广使用的产品。随着铁路、公路交通车辆的高速化、轻型化、节能化、美观化的发展,铝合金结构型材在这方面的应用也显示了其特有的优越性。
(1)汽车用铝型材
随着现代汽车节能降耗要求的不断高涨,安全和环保法规日趋严格,汽车轻量化的要求更为迫切。汽车铝型材主要被用来制作框架结构件或门窗等部件。车辆的车身门梁、横梁、发动机架、座驾、行李架、运动架、天窗架、散热器固定框等部位均可使用铝合金型材。
未来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对铝需求将与日俱增。中国2009年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300万大关,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到201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亿辆,中国将突破7000万辆。按照2009年产量1300万辆计算,平均每辆车使用30公斤铝型材,那么2009年用于汽车行业的铝型材约39万吨。
(2)列车和城市轨道交通用铝型材
根据铁道部公布《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最新调整方案,我国铁路建设投资总规模12年内将突破5万亿元,铁路将新增4万多公里营业里程。届时,60%以上的火车线上开行电气化列车,到2020年,我国时速在250公里以上的铁路里程将达1.6万公里。铝型材车体具有轻量化、密封性、抗腐蚀性较高等性能,可以大量用于轨道交通车辆,在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车体上具有绝对的优势,目前,在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招标材质制造上主要为铝合金车辆,每辆车的整体车身铝材平均用量约10吨,其中90%以上为大断面空心铝型材。
在轨道交通业方面,目前国内已批准了28个特大城市的地铁建设规划,到2010年将建成地铁480公里,2020年总里程将达6100公里。2010至2015年地铁建设投资规划额将达11568亿元,将是2010年的5.93倍。假如每公里配备10节车厢,每节车厢平均需要3吨铝型材,仅车厢利用铝型材就要新增15万吨以上。
6.结语
随着中国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铝型材作为建筑领域和机械工业领域里重要的应用材料,其生产与消费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但竞争也会日趋激烈,一些产品定位中低档市场且生产工艺和装备技术落后的企业将面临市场、资金、成本、能耗、技术等多方面的压力,逐渐被市场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一批规模化、专业化并且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现代化企业,中国的铝型材产业将会更好、更健康、高质量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