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制作橡皮筋双体船》教学反思
在进行制作活动的时候,我发现几个问题。我想以后以后应该注意。
首先在进行讲解制作方法的时候,我拿着我自己做好的样品给学生分别进行讲解。一边展示一边讲解,当时我认为这样的效果会更好。现在想来和据学生当时的反应,我还是应该同时将制作示意图标在小黑板上并且标上数据。这样学生就不会知道做法而忘记数据的问题。现在想还是申请给活动室装上2个白板,能够便于进行演示。
其次学生的使用工具的方法要明确。由于活动室没有锯条,因此让学生携带钢锯。但是学生在进行活动的时候,钢锯的使用方法不正确,或者是力量使用不正确,活动进展比较缓慢。我想学生的使用钢锯的方法应该提前进行明确。还有就是个别的同学带来了锯条,使用锯条比较的容易断。个别同学的手被划伤。这个情况应该引起我的反思。
再者有少数的学生不进行活动,而是在一边或者玩,或者是在做作业。对于这些学生我想要给他们谈一谈,看看他们的意愿是否愿意和能继续参加活动。如果不愿意,可以让他们参加其他的活动,以便能够更好的利用资源。
第二篇:《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
(1)
一、环节的设计也要讲究科学性。
为了追求学习的趣味性,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准备了两辆相同的小车,请两个同学上来现场PK一下看谁的小车行驶得远些,以此引出让学生猜一猜,小车行驶的距离远近和什么有关。虽然学生也猜测到可能和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有关。课后细细思考,不同的小车,不同的橡皮筋,不同的人,不同的操作,所引起的变量太多,可能性也就很多。以此来引出猜测,缺乏科学的严谨性。科学课本来就要求学生学科学,用科学,教师的环节设计一定也要讲究科学性。
二、要注重实验数据的展示和分析。
学生实验完毕后,由于已接近下课时间,我只请了一组同学汇报实验纪录,而没有展示其他组的数据,就此得出结论: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少,小车行驶的距离近;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远。一方面结论的得出缺乏科学性,因为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要有多个数据的支持,只有一组数据并不能说明问题。另一方面不利于发现其他组学生实验中发生的问题。
(2)
我为这节清楚的课定下了两个任务:一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弹力;二是让学生经历探究橡筋圈数与行驶距离的关系的活动。
所以课一开始,我就借助弹簧拉力器,让学生体验弹力。学生感受到了弹力,但很难描述清楚什么是弹力,容易和拉力混淆。在这里必须要加强与拉力的比较,进而发现“弹力”其实正好是和我们的拉力相对的那个力。是弹簧或皮筋这样的物体在被改变形状后,要恢复原来面貌时产生的力。我们老师的这几句小结必须要精练、准确。否则就可能造成学生思维困难。
在认识弹力之后,引入探究“橡筋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活动,学生目的性非常明确。这个环节关键是器材的准备。我在准备时发现配套的学具很容易打滑,不利于关系的有效得出,学生容易被此现象分散探究目标。所以事先,我就对小车进行了配重,以保证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为了提高活动效率,我还统一了绕的圈数为:5圈、8圈、11圈。因为我的这批橡筋12圈以上断的概率较大,容易降低活动效率。在排除了这些容易影响活动的细节后,这节课的活动效率还是很高的,但还是因为这是一节教室内外结合的课而浪费了不少组织的时间,从而没能完成最后的数据整理、交流和汇总。打算下节课再花些时间完成整理结尾工作。
幸好五年级的进度还比较快,这个单元的活动我还可以放心的充分展开。不像三年级那么郁闷,课时量太大,无法充分展开。
第三篇:科学小制作教案:橡皮筋动力小车
科学小制作八:橡皮筋动力小车
一、课时:2课时(一次课,每次2小时)
二、科学原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三、制作过程:
1、准备材料:高6CM,直径3CM左右带盖塑料瓶一个(盖或底面至少有一面平滑),蜡烛一根,橡皮筋一根,木棍棉签两根。
2、在塑料瓶的盖和底面圆心处各钻出一个直径约5mm的圆孔。
3、切出一段长约1.5~2CM的蜡烛,两端要平整。沿这段蜡烛的灯芯钻一出一个直径约3~4mm的孔。
4、将橡皮筋依次穿过棉签、蜡烛、塑料瓶、棉签。与蜡烛接触的塑料瓶的面要平滑,与塑料瓶接触的棉签折断,只留小于塑料瓶直径的长度就可以,使其不影响瓶子的转动。
5、沿一个方向转动长棉签,直到橡皮筋绕紧有较强的回弹力,将小车放在地方,小车就可以缓缓走动起来。
第四篇:教学反思 制作电子相册
《制作电子相册》教学反思
新城区通济坊小学 赵燕
在将教学设计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超越教材,贴近生活,激发热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面对枯燥的事物,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而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则会乐此不疲。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都是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要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当中,给学生创设一种“用中学,学中用”的学习环境。电子相册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有了强烈的求知动力,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快得惊人,而且兴奋的心情使他们乐于和其他同学交流。很快这些照片就被同学们施以无限的创意和独特的个性。
第五篇:制作电子相册教学反思
《制作电子相册》教学反思
在将教学设计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超越教材,贴近生活,激发热情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面对枯燥的事物,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而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则会乐此不疲。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都是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要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当中,给学生创设一种“用中学,学中用”的学习环境。电子相册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有了强烈的求知动力,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快得惊人,而且兴奋的心情使他们乐于和其他同学交流。很快这些照片就被同学们施以无限的创意和独特的个性。
学科渗透,综合运用,培育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只是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实际上信息技术学科也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内容,可以尝试将其他学科的内容引入信息技术课堂。这堂课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曾考虑过将自己准备的相片库提供给学生进行创作,可是再三推敲,总觉得效果不理想,原因师相片与学生本人毫不相干。要提升学生的创作欲望,相片必须源于学生本人。
网络探究,开放时空,拓展评价
通过网络自主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利用时间,使用时因人而异,有快有慢、可跳跃、可重复地进行。改变了“教师演示多,学生自主学习少,不管会不会,大家齐步走”的现象。由学生自己操作计算机进行自主探究,组内和组间合作探究,使学生有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机会。学生活动的同时,教师适时反馈各种信息,以便及时进行点拨和个别辅导;对学生的活动及时予以积极的评价;对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思维的闪光点,创作性思维的火花及时地予以赞扬和鼓励。
由于时间的限制,课堂上只能勉强完成一个粗糙的作品,课后学生可以不断修改、完善作品,把它上传到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