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笨人也能成大师的故事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山西太原出了个著名的学问大家,他的名字叫闫百诗。
然而,这样一个彪炳史册的天才,小时候却是个笨得出奇的孩子。课堂内,先生教的文章聪明的孩子早就会背了,一般的也朗朗上口高声诵读了,而他还念不成句呢!得念到上百遍才能连贯地读下来。先生心里清楚得很,这样的资质念到老也是白搭,因此也就不怎么管他。雪上加霜的是,他身体还不好,简直就是个病秧子,动不动就请假了。他的母亲心疼他,害怕他累坏了,就不让他读书。他知道母亲的心情,更不想让母亲着急,果真就不再读书。母亲看他很听话,就不再注意他。哪知他嘴上虽然没读,心里却没闲着,默默地读、暗暗地记。一遍又一遍,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他就这样读了十年。这十年的工夫可没白下,因为他是用“心”读的,他是将书读到心里去了,这岂是用嘴读书所能比的?突然有一天,他就仿佛有一种天地洞开,豁然开朗,大彻大悟的感觉,回过头来再看过去曾经怎么也搞不懂的问题,竟然简单得不值一提了。这样的奇迹谁会相信啊?而更大的奇迹还在后边。
二十岁那年,他开始全身心地扑到对《尚书》的研究上来。因为那时的《尚书》没有一种权威的版本,各说各话,真伪难辨,后人常常无所适从。其实这种混乱从汉代就已经存在了。称伏生所传的二十八篇为“今文尚书”,孔安国所传的十六篇为“古文尚书”,只是这部十六篇的孔氏之作,于魏晋之间就不知流落到哪里了,所以它的真面目究竟啥样后人无从知晓。可是忽然有一天,一个叫梅颐的东晋学者却赫然拿出一部所谓的“古文尚书”来,并且也不是大家所了解的十六篇,而是比“今文尚书”还多二十五篇,且有孔安国全部作注。自此以后,梅颐的“古文尚书”就成了权威的版本,一直用了一千多年,凡是治《尚书》者,都以此为依据。可是闫百诗觉得这个版本疑问很大,以讹传讹,贻害无穷。他发誓要将真正的《尚书》甄别出来。他的办法就是下笨功夫,绝不走哪怕是一点点捷径,就像他过去在心里默默念书那样。这一猛子扎下去就是四十多年,牢牢抓住这个《尚书》不放松,终于衰年之际完成了震古烁今的煌煌巨著《古文尚书疏证》,以大量强有力的材料,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那多出的二十五篇和孔氏所注都是东晋人的伪作,是不值得奉为圭臬的假货。这对于后世学子来说,真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他的这部书问世后,犹如石破天惊,顿时使学界失去了平静,因为闫著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好多人已经习惯了的东西,包括利益。很快就有毛西河的《古文尚书冤词》出来与他的《古文尚书疏证》摆擂,全面质疑和否定闫的结论。这场争论波及面广,涉及人多,影响也大,最后的结果是闫胜毛败。《四库提要》是这样定评闫百诗的《古文尚书疏证》的:“有据之言,先立于不败之地也。”闫氏著作的权威性和正确性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肯定。这部用一生心血写就的巨著犹如大海中的礁石,巍然矗立于历史的风浪中,永远闪耀着人文精神那不灭的光辉。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紧紧盯住自己的目标,心无旁骛,生死与之,做下去,做下去,一直做到最后,哪怕一个再笨的人,也有可能成为大师!
第二篇:拜谒大师故事
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了。当时我还住在安徽合肥一栋简易宿舍楼里,一天深夜有人敲门,起床看时,竟是十几年前工作单位的一个很少交往的同事。走廊里还站着几个人。事隔这么多年,从大老远的家乡带着人找来省城,而且是深夜登门,无疑是有重要的事情。果然是有急事,对方说,半夜打搅,是想请我帮他们作引见,拜谒一位气功大师。
我以为他们找错人了,因为我不懂气功,也不认识任何练气功的人。我耐心解释几句,建议他们不妨直接上门去找这位大师。对方为难地说,他们来省城好几天了,只因为那位大师修炼境界很高,不是谁想见就见的,他们几个从基层来的档次太低,几次求见,都不能如愿。后来偶然听说我跟大师在一个单位工作,转了好多宿舍区,直到半夜才找准地方。接着,他们说出了大师的名字。
我听了大为吃惊,他们说的这个人,确实是我的一位同事。说起来,我跟这位“大师”既生疏又熟悉。说生疏,他搞舞蹈,我搞创作每天在家,几乎从没在单位办公室里打过交道。说熟悉,这位“大师”就住在简易楼旁边的一座平房里,大家共用东南角的厕所,因此每天清晨都要碰面点头。回忆起来,在我的印象里,这位同事普普通通,并不像他们说的那般神秘莫测的样子。
既是碍不过情面,也是出于好奇,天刚亮我就领着家乡来人去了楼下平房。“大师”已经离婚,跟一个领养的十来岁的小孩,住在一间狭窄的屋里。敲开门一看,只有孩子在家,说“大师”出去了。
第二天,恰逢单位给全体职工体检,因头一天夜里的事,我特地留心问了问,这才发现,很多人不但知道“大师”修炼气功的事,还听说他已经能如何如何了。正说着,“大师”也赶来了,有人便不真不假地开玩笑,请“大师”帮着看看身体有无毛病,等一会儿体检过了,好作验证。“大师”微笑不语。又有人问“大师”,是否替自己透视过。“大师”肯定地点了点头,说,他本人没有任何疾患。
说嘴打嘴的事立刻发生了。本次体检,单位不少人患了胆石症,其中包括“大师”,片子出来,胆囊里的石头竟有鸽蛋大小。引来了一阵哄笑,说,你不是给自己透视过吗,怎么这么大的东西,也看不见呢?
我家乡来人也听说了这件事,面面相觑一会,收拾行装,回去了。
时隔不久,“大师”调离了我所在的单位,他离开了这座城市,去了北京。
第三篇:公务员面试备考技巧:自学也能成“公”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一.了解面试形式
目前的公务员面试绝大多数采用结构化面试形式,即有一定的标准流程,我们要练习的就是如何应对这些流程。比如礼节是否到位,仪态中是否能体现出正直、严谨等公务员必备的品质中.公教育版权。
二.提高答题水平
答题水平也是要通过日常积累和训练予以提升的,具体说来有如下几方面:
(一)要关注时事,积累时政热点
面试的第一道题目通常是综合分析类题目,侧重于考查考生对于国家大政方针或地方性施政纲领的看法;也有一些题目会要求对于社会热点现象或事件进行评论。面对这类题目,如果考生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甚至没有听说过,回答时就题论题、大而空泛,这种情况一出现,成“公”机会就很渺茫了。因此,在平时备考中,考生要注意热点积累,多看相关报道,如新闻联播、新华网等官方主流媒体的观点。另外,考生可关注凤凰网时事评论作为观点补充。在采纳观点的时候,切记不要偏激,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做到有的放矢中公教育版权。
(二)自主进行全真模拟
在备考过程中,很多考生采用的做法是大量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自己答题时,只是单纯地在脑海中过一下思路,而没有从整体上把握面试。这样做并不能真正地锻炼我们的语言能力,只能模仿别人的思路,而不能训练语言的规范和细节,更不能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流畅度。此外,面试整个过程包括仪态、着装、礼貌用语的使用等等,因此我们在备考过程中,要注意严格依照面试流程进行全真模拟。可以请我们的父母、朋友扮演主考官,或者用手机、DV录下自己的影像,让“观众们”给自己意见,或者自己从录像中寻找不合适的地方予以修正。
(三)与人交流,取长补短
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很多考生会经历混沌期,似乎一夜之间不知道如何答题了。因此,在此阶段我们应该多与父母、朋友进行交流沟通,可以问他们一些面试题目,看看他们如何作答。对于一些我们没想到的要点,应该问问他们是如何想到的,从别人的思路中汲取有益经验。
中公教育专家提醒考生,以上仅是一些基础性工作,公务员面试是一场需要用心准备和规划的考试,希望大家戒骄戒躁,扎扎实实地过好复习中的每一天。惟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成“公”梦想。
第四篇: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节俭过大年”也能成风尚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节俭过大年”也能成风尚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粥一饭,半丝半缕,从农耕社会走来的中国,最当知道勤俭持家的要义。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出台;2013年6月,中央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1至11月,中央和国家机关113个部门和单位本级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与2012年全年相比,下降幅度分别为42.9%、38.1%和10.9%;31个省区市省直单位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与2012年全年相比,分别下降36.2%、32.7%和15.3%。2013年前三季度,中央国家机关人均用水量、用电量、公务用车用油量同比分别下降4.07%、3.76%、6.46%,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同比下降2.85%。节俭,立竿见影的功夫里,传递着权力谦抑的作为。
正是在中央的带头之下,各地上行下效,从国庆中秋到地方两会,节俭过节、作风转变,已经蔚然成风。2013年12月17日,中央纪委对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发出通报,这是一年内中央纪委第4次进行此类通报。截至目前,中央纪委共对32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进行通报,30个省区市纪委监察厅(局)74次下发专门通报,对372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予以曝光。正因如此,抓铁留痕的做派,赢得民心,熨帖民意。国家统计局近日对31个省区市3.1万名普通群众的电话调查显示,96%的受访者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制定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持满意态度,其中53.5%的受访者表示“很满意”,88%的受访者相信中央八项规定能长期执行,81.1%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有改进。
年味不在花钱多,节俭过节更欢乐。“戒奢从俭”的风气更应在春节得到进一步的张扬,而身为党员干部,则更该在落实中央规定,严格自律、崇尚节俭方面身先士卒,以党风带民风,从公仆到网友,真正唱响“节俭过大年”的主旋律。
第五篇:小偷小摸也能成抢劫犯? 检察官解析转化型抢劫
小偷小摸也能成抢劫犯? 检察官解析转化型抢劫
胶东在线网10月9日讯(通讯员明宇炳梅)福山青年于某本以为小偷小摸出不了大事,顶多被警察抓到批评教育,可未料到因为一时冲动,偷了东西还对失主动了拳脚。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10月9日烟台市福山区检察院以涉嫌抢劫罪对于某批准逮捕。
22岁的于某,系福山某村农民,整天好吃懒做,由于手头紧,便想偷点钱享受。2010年9月4日凌晨2点,于某来到福山区泊子村一居民张某家中,将张某虚掩的门打开,趁张某熟睡之机,将张某家中的数码相机、项链装到布兜后,从张某家逃走时,被张某发现,张某立即追赶,当张某追赶于某至街门前胡同100米处时,于某滑到在地上。张某遂抓住于某的后衣领,这时于某见势不妙,就用拳头朝张某左脸打了一拳,将张某的左脸打伤。在周围群众帮助下,于某被抓获扭送到公安派出所。据办案检察官介绍,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在盗窃中使用暴力,案件性质由单纯侵害财产,演变为同时侵犯公民财产权和人身健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