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在复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章内容时,学生感到的难点是心脏的结构和血液的运输。在复习这章前,我对学生做了细致的了解。最容易混淆最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心脏的空间结构。例如:心脏可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名称很好记忆,就是不能把名称和心脏的空间位置对应,怎样处理呢?我觉首先必须指导学生分清楚上、下、左、右、前、后的概念。
例如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把自己的左手方向定义为左,将自己的右手方向定义为右。但是在观察心脏的时候左右正好是相反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体的心脏图描述的是一个正对着自己的人的心脏,而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都将左手的位置定义为左,右手的位置定义为右,很容易和生物上的结构图混淆。应当改进为指导学生观察一个正面面对自己的人的心脏(比如就像是观察教师的心脏),这样这个人(如教师)的左手方向即定义为左,将其的右手方向定义为右,所他的左手方的即心脏的左,右手方向即心脏的右。因为他是和自己相对的,所以学生自己的左就图中的右。这样左右就显而易见了。
第二篇: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一、教学设计概述
(一)设计思路概述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经循环系统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也要经循环系统才能运离细胞。本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正是讲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构成和生理功能,血液循环途径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知识,安排了“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流的管道──血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和“输血与血型”四节内容。在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下明确列出这一章的具体内容标准,对学生加深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和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章的学习。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才能让学生理解。如:让学生通过完成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区分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通过分组观察和探究心脏结构,了解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
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通过积极参与多种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关心他人,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重点难点:(1)知识方面: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3)科学价值观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对应的新课标: “
五、生物圈中的人” 2.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概述血液循环。观察血涂片。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模拟“血型鉴定”,有条件的学校观看血型鉴定的录像,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观察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P21)
(三)教学框架
图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框架
(四)教学准备
实验报告手册.doc 学生练习资料.doc 学习任务及要求.doc 图2 教学准备
1.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状况,分配学习小组和分配学习任务; 2.制作或下载相关教学视频、课件,作为信息技术支持;
3.课前指导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制定探究的方案,了解实验的过程。4.教师课前带领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准备好实验用具和材料。
(五)所需教学环境及资源材料
教学环境:(1)多媒体投影设备:便于教师电子文稿和教学支持材料的展示;(2)实验室:便于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完成观察和探究实验;
教学资源:(1)教师制作的专题教学演示文稿:展示教学支持材料,明确学习要求;(2)实验报告手册:便于学生明确实验的要求和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3)学生堂上练习:反馈学生学习任务中的各项具体完成情况;(4)观察实验所需的实验用具和材料:学生能动手完成实验。
二、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一)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3)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1)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境:课时1是有多媒体平台的教室,课时2是有多媒体平台生物显微镜实验室。
(二)教学过程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教学引入 1.用美国红十字会主席 伊丽莎白说过的一句话 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 思维。
2.过渡语:输血对人类有 重要意义,挽救了无数人的 生命,那么,血液有什么作 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 引入课题,并举例说明血液
与人类的关系。思考问题,自由发言,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1、让学生说出验血过程,引出血常规化验单的作用。
2、投影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并指导学生解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
3、投影血液各成分正常值,对异常值作简要说明。
1、回顾验血过程。
2、认真阅读,理解化验单中的RBC、WBC、Hb、PLT各表示的意思,并关注以上各项的测定值。
3、评价血常规化验单,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结合实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课本中的资料,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三、血液的成分
1、演示实验——血液的分层。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断和归纳。
3、提出问题: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铺垫)
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2、讨论思考,并尝试说出血液的成分。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创设疑问,引起学生思考,并为下文做铺垫。第二课时
四、血液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1、组织学生表演或观看小品——血管中的奇遇。
2、解释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
3、小结比较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
1、仔细观看小品,从内容中获取有用知识。
2、说出贫血、发炎、化脓、止血、血友病、血栓的原因。
3、讨论总结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通过有趣的小品表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实验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巡视、检查。
2、显示正确的显微镜下血细胞图,小结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点
3、提出问题,引导分析,积极评价。
1、明确实验目的,按照实验步骤正确操作,观察与思考。
2、观察正确的显微镜下血细胞图,并小组讨论。
3、提出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积极思考回答问题。通过探究实验,把知识传授变为问题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思想,还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课外阅读——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
1、指导学生看课外阅读,与学生一起探讨热点话题。
2、布置作业:63页课后练习题。阅读、思考、讨论、自由发言。指导学生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七、总结 通过层层的设问引起学生反思: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思考问题 抛开陈叙式的小结,利用设问有趣更有效。
三、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能力目标
1.通过对血液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液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情感目标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重点难点:(1)重点: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2)难点: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
教学环境:课时1是有多媒体的生物显微镜实验教室,课时2是有多媒体平台的教室。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先复习提问血液的成分,由此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运输的?再给学生介绍人体内血管的总长度(约100000千米,可绕地球赤道两周半)。思考、回答问题。有趣的课外知识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
课时
二、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1、提出问题,讲解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2、组织学生实验后交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鼓励。
3、概述如何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
1、带着思考问题,阅读新教材第64、65页,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步骤,小组讨论,展开实验。
2、报告实验结果,回答问题,提出实验中发现的新问题,小组交流。
3、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判断血管的种类。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也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即实验过程中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第二课时
三、动脉
1、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或腕部动脉的搏动。
2、展示动脉横切面图。
3、列举动脉出血的情况。
1、感受动脉的所在位置。
2、说出动脉的结构特点。
3、关爱生命。扩展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描述能力。
四、静脉
1、指导学生观察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静脉)。
2、展示静脉横切面图。
3、指导握拳,观察手背突出的“小包”,说明静脉瓣的作用。
1、感受静脉的所在位置。
2、说出静脉的结构特点。
3、了解静脉瓣的作用。扩展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描述能力。
五、毛细血管
1、播放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动画。
2、提出两个问题:(1)氧气至少通过几层细胞到达组织细胞?(2)氧气至少通过几层膜到达组织细胞?
1、观看动画。
2、思考问题,总结出毛细血管的特点。让学生掌握物质是如何交换的,既巩固了毛细血管的结构,又延伸了知识。六、三种血管的比较 把三种血管图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这三个图有什么不同,列表总结。
观察思考,通过对比,学生立刻明白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并完成表格。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七、练习提出问题:医生在给病人打点滴时针头插入的是什么血管,为什么是这种血管?
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巩固本节的内容。
四、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1课时: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探究能力。2.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2.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2.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教学环境:有多媒体平台生物实验室。
第三篇:《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分析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分析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自主归纳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4.概述人体的血量,列举AB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以及输血关系。
.通过实际问题的考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血管、心脏、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2.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鱼尾鳍血液循环。
3.掌握出血的初步处理方法。
4.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心率、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2.联系实际,关爱他人。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鼓励学生勤思考,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学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4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心脏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的结构特点,理解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3了解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4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教学突破
教学中让学生事前看书,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画龙点睛,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加以突破,讲解相关的典型习题,来巩固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能力,达到复习的效果。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情景教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引导学生前复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相关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复习打好基础。
2.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
3.准备好相关的习题。
学生准备:在上前做好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复习。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
前些日子我们学习了“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等相关知识,这一节我们回过头来回顾一下这些知识。希望大家能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更深刻的理解。
知识聚焦:
利用多媒体手段,将血液、血管知识投到大屏幕上,让学生看书、交流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成分及功能
第四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根据三种血管的特点区别人体血管的类型,部分学生可以描述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也有一定的认识,在这一基础上能够根据教材提供的血液循环的示意图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1、设计教法时能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心理状态设置有效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但每课时设计的教法显得雷同,留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使得部分学生不能自始至终关注学习,从而使学习效果有所下降,在以后的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组织学生进行自学,应设计有层次的、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学习,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态度。
2、针对本章课复习内容较多,如果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学习心脏的知识占用时间过多,效果也不是很明显,我想在以后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不仿根据教材特点也设计成板块式学习,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培训每组小组长使组长可带领本组组员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观察模型学习心脏的知识,真正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第五篇: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重难点教学设计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重难点教学设计
中山中心学校
徐兵
一、教学设计概述
(一)设计思路概述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经循环系统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也要经循环系统才能运离细胞。本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正是讲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构成和生理功能,血液循环途径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知识,安排了“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流的管道──血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和“输血与血型”四节内容。在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下明确列出这一章的具体内容标准,对学生加深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和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章的学习。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才能让学生理解。如:让学生通过完成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区分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通过分组观察和探究心脏结构,了解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
1、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通过积极参与多种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关心他人,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重点难点:(1)知识方面: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
(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3)科学价值观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对应的新课标:
一、物质运输的载体
1、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
2、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4、概述血液循环。观察血涂片。
5、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6、模拟“血型鉴定”,有条件的学校观看血型鉴定的录像,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7、观察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三)教学框架
图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框架
(四)教学准备
实验报告手册.doc
学生练习资料.doc
学习任务及要求.doc 图2 教学准备
1.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状况,分配学习小组和分配学习任务; 2.制作或下载相关教学视频、课件,作为信息技术支持;
3.课前指导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制定探究的方案,了解实验的过程。4.教师课前带领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准备好实验用具和材料。
(五)所需教学环境及资源材料
教学环境:(1)多媒体投影设备:便于教师电子文稿和教学支持材料的展示;
(2)实验室:便于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完成观察和探究实验;
教学资源:(1)教师制作的专题教学演示文稿:展示教学支持材料,明确学习要求;
(2)实验报告手册:便于学生明确实验的要求和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3)学生堂上练习:反馈学生学习任务中的各项具体完成情况;(4)观察实验所需的实验用具和材料:学生能动手完成实验。
二、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一)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1)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境:课时1是有多媒体平台的教室,课时2是有多媒体平台生物显微镜实验室。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引入
1.用美国红十字会主席伊丽莎白说过的一句话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维。2.过渡语:输血对人类有重要意义,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引入课题,并举例说明血液与人类的关系。思考问题,自由发言,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1、让学生说出验血过程,引出血常规化验单的作用。
2、投影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并指导学生解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
3、投影血液各成分正常值,对异常值作简要说明。回顾验血过程。
5、认真阅读,理解化验单中的RBC、WBC、Hb、PLT各表示的意思,并关注以上各项的测定
值。
6、评价血常规化验单,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结合实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课本中的资料,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三、血液的成分
1、演示实验——血液的分层。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断和归纳。
3、提出问题: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
4、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5、讨论思考,并尝试说出血液的成分。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创设疑问,引起学生思考,并为下文做铺垫。第二课时
四、血液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1、组织学生表演或观看小品——血管中的奇遇。
2、解释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
3、小结比较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
4、仔细观看小品,从内容中获取有用知识。
5、说出贫血、发炎、化脓、止血、血友病、血栓的原因。
6、讨论总结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通过有趣的小品表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实验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巡视、检查。
2、显示正确的显微镜下血细胞图,小结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点
3、提出问题,引导分析,积极评价。
4、明确实验目的,按照实验步骤正确操作,观察与思考。
5、观察正确的显微镜下血细胞图,并小组讨论。
6、提出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积极思考回答问题。通过探究实验,把知识传授变为问题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思想,还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课外阅读——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
1、指导学生看课外阅读,与学生一起探讨热点话题。
2、布置作业:63页课后练习题。阅读、思考、讨论、自由发言。指导学生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七、总结 通过层层的设问引起学生反思: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思考问题 抛开陈叙式的小结,利用设问有趣更有效。
三、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能力目标:
1.通过对血液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液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情感目标: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重点难点:
(1)重点: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2)难点: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
教学环境:课时1是有多媒体的生物显微镜实验教室,课时2是有多媒体平台的教室。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先复习提问血液的成分,由此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运输的?再给学生介绍人体内血管的总长度(约100000千米,可绕地球赤道两周半)。思考、回答问题。有趣的课外知识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
二、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1、提出问题,讲解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2、组织学生实验后交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鼓励。
3、概述如何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
4、带着思考问题,阅读新教材第64、65页,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步骤,小组讨论,展开实验。
5、报告实验结果,回答问题,提出实验中发现的新问题,小组交流。
6、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判断血管的种类。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出
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也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即实验过程中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第二课时
三、动脉
1、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或腕部动脉的搏动。
2、展示动脉横切面图。
3、列举动脉出血的情况。
4、感受动脉的所在位置。
5、说出动脉的结构特点。
6、关爱生命。扩展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描述能力。
四、静脉
1、指导学生观察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静脉)。
2、展示静脉横切面图。
3、指导握拳,观察手背突出的“小包”,说明静脉瓣的作用。
4、感受静脉的所在位置。
5、说出静脉的结构特点。
6、了解静脉瓣的作用。扩展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描述能力。
五、毛细血管
1、播放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动画。
2、提出两个问题:(1)氧气至少通过几层细胞到达组织细胞?
(2)氧气至少通过几层膜到达组织细胞?
3、观看动画。
4、思考问题,总结出毛细血管的特点。让学生掌握物质是如何交换的,既巩固了毛细血管的结构,又延伸了知识。六、三种血管的比较 把三种血管图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这三个图有什么不同,列表总结。
观察思考,通过对比,学生立刻明白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并完成表格。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七、练习提出问题:
医生在给病人打点滴时针头插入的是什么血管,为什么是这种血管? 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巩固本节的内容。
四、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1课时: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2.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2.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教学环境:有多媒体平台生物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