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7年级优秀教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血液

时间:2019-05-12 23:1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物7年级优秀教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血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物7年级优秀教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血液》。

第一篇:生物7年级优秀教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血液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优秀教案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以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血液为主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促进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探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断得到升华,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到有关血液的信息;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因此,教材在开始设计了几个思考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血液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还设计了血液的分层现象和血液化验单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对血液的成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把此资料改成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明确了解血液的分层现象。

关于血浆,教材中展示了血浆的成分示意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构成血浆的主要成分是 水分,为后面介绍无偿献血作铺垫。

关于血细胞,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先通过显微铙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从感性上认识红 细胞、白细胞的形态以及数量多少,然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学习,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自主 学习、积极开动脑筋和主动求知的学习热情。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时,应该特别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化 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 解和记忆。

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血样标本,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知道血液的组成。

2.通过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观看视频资料,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3.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小组成员关于白血病、骨髓移植的汇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和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大部分组成的。2.通过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特点,并阅读教材,了解三种血细胞的主要功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献血和骨髓捐献对于挽救生命的意义,认同义务献血和骨髓捐献,关注生命,关爱他人。教学重点

1.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2.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教学难点

小组成员关于白血病、骨髓移植的汇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教师准备血液分层的实验、人血的永久图片、显微镜等,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们义务献血的视频资料,指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1)你知道人们无偿捐献血液有什么意义吗?

(2)对于失血过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及时输液呢? 学生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1)入们无偿捐献的血液可以挽救因为失血过多而面临失去生命的人。

(2)由于某种原因而失血过多的人要及时输血而不能仅输液体。因为失去的血液里包含各种血细胞,是液体所不能补充的,只有进行输血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

学生质疑:(1)血液由哪些成分组成?(2)血液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由学生的疑问导入新课。2.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哪些?(2)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在消化道的哪个结构被消化并被吸收?

(3)外界的气体进入体内,在哪个结构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此结构的哪些特点适于进行气体交换?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展示:

(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2)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主要是在小肠内被彻底分解成可以直接被吸收的物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需要消化就可以直接被吸收。这些物质主要是在小肠内被吸收。

(3)外界的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在肺中进行气体交换。肺泡是构成肺的基本单位,也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肺泡的外面包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适于进行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学生质疑: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内被吸收,外界空气中的氧气进入体内,营养物质和氧气是怎样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呢?

由学生的疑问导入新课。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血液的组成

方案一:教师课前指导学生准备新鲜的动物的血(如:鸡血、猪血等),将一定量的动物的血液放入装有抗凝剂的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如右图)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准备实验材料,并分析实验现象: 加入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出现分层现象,上面一层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是血浆,下面暗红色不透明的是红细胞,两层之间白色的一薄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情况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迸一步强调: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的,血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教师对学生在上述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激励学生积极发扬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方案二: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

资料1:血液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动组织,它包括细胞和液体两部分。细胞部分是指血液的有形成分,总称为血细胞。液体部分称为血浆。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在正常情况下,每千克体重的血量,男性多于女性,幼儿多于成年人。

资料2:下列是某人在医院做的一张血常规化验单:

(1)通过分析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2)常规化验单上列举的血液成分分别是哪些成分? 学生分析、交流,并查找相关的资料,达成共识:

(1)通过上述资料可以看出,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2)血常规化验单上列举的血液成分有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等。学生质疑:血常规化验单上的Hb表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血常规化验单上的Hb表示血红蛋白。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从血常规化验单上可以看出红细胞的数量是血细胞中最多的。学习目标二:血浆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引导学生分析下列问题:

资料1: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约占全血的50%~60%,血浆中除含水分外,还有血浆蛋白、无机盐、葡萄糖、激素等物质。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资料2:血浆相当于细胞间质,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淡黄色。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溶质以血浆蛋白为主。血浆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或氧化分解供应能量,参与凝血和免疫作用。血浆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正负离子总量相等,保持电中性。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常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地变动,其中以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和激素等的浓度最易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情况的影响,而无机盐浓度的变动范围较小。

(1)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血浆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2)血浆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并在班级内展示:

(1)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血浆是由水、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物质组成。其中,水分是血浆的主要成分。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另外,血浆中还含有一些人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等)。

(2)从上述资料中可以看出: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等)和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这些细胞与血浆共同构成血液,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因此,血液是一种组织,属于结缔组织。血液可以流动,因此被称做“流动的组织”。

学习目标三:血细胞

1.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根据拟订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进行点拨。

例如: 实验目的:

(1)在显微镜下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2)练习使用显微镜。

材料用具: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方法步骤:

(1)将显微镜对光,找到白亮昀圆形视野。(2)将人血永久涂片放在低倍镜下进行观察。

(3)对照下图,在显微镜下认识红细胞、白细胞,并比较它们的形态和数量。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思考下面的问题:

(1)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数量最多的细胞是哪一种?它的形态具有什么特点?(2)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体积最大的细胞是哪一种?它的形态具有哪些特点?(3)在低倍显微镜下看不到的血细胞是什么?

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血细胞,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并在班级内展示:(1)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数量最多的细胞是红细胞,其形态呈两面凹的圆饼状。(2)体积最大的细胞是白细胞,它的个体比较大,颜色比较浅,其形态有多种。(3)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不到的血细胞是血小板。学生质疑:(1)红细胞为什么呈现红色?(2)在显微镜下怎样才能快速观察到白细胞?(3)为什么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血小板?

(4)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有些同学快速浏览教材,从教材中获取信息,有些同学展示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供同学们参考:

资料1: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呈红色。它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资料2: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昀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一般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并将其吞噬,这是因为白细胞有趋化性。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会死亡。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

资料3:血小板为圆盘形,直径1~4微米到7~8微米不等,没有细胞核。当血小板受到损伤部位激活因素刺激出现血小板的聚集,成为血小板凝块,起到初级止血作用,接着血小板又经过复杂的变化产生凝血酶,使邻近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互相交织的纤维蛋白使血小板凝块与血细胞缠结成血凝块。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随着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信息,并结合学生展示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1)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是含有血红蛋白,这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学生进一步质疑:血红蛋白具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快速交流后回答: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缩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教师强调: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所以,如果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输送氧的能力就会降低,就会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侧如:身体疲乏无力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贫血。

(2)白细胞的颜色比较浅,数量比较少,所以,要想快速观察到白细胞可以把显微镜的视野调得暗一些,并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移动玻片标本。

学生进一步质疑: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白细胞的形态有多种,那么,它们对人体有哪些重要的生理作用呢?

学生交流后回答:

白细胞可以发生变形,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所以,白细胞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并展示收集的图片资料加以说明)。

教师强调:如果进行血检时,白细胞的数目过多,说明身体某部位可能有炎症。

(3)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血小板。

学生质疑:血小板对人体有什么重要的生理作用呢?

学生回答:当人受伤时,血小板会在伤口处聚集,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形成凝血块堵塞伤口而止血。所以,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并展示收集的图片资料加以说明)。

教师强调:如果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过少,一有伤口就会血流不止。(4)血细胞主要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红细胞能够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独立实验、勇于质凝的态度进行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此表格仅供参考):

拓展延伸:正常人的红细胞的数目是:男性(4.0~5.5)×101

2个/升,女性为(3.5~5.0)×1012个/升,正常人的血红蛋白的数值是:男性120~160克/升,女性110~150克/升。正常人的白细胞的数值是(4~10)×109个/升。正常人的血小板的数值是:(100~300)×109个/升。

学习目标四:造血于细胞和干细胞研究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课下收集的骨髓移植的相关资料,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进行骨髓移植能够挽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2)治疗白血病,除了进行骨髓移植,还可以从哪里获得造血干细胞?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1)骨髓中有具有造血功能的干细胞,这些干细胞能够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健康入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患者的体内,可以给患者不断补充血细胞,从而挽救病人的生命。

(2)除了骨髓中含有造血干细胞外,新生儿的脐带血中也含有造血干细胞。

教师强调:干细胞生物工程是我国同发达国家研究水平最接近的重大科学领域之一。这些科学技术同应用技术紧密结合,一定会造福我国人民,进而造福全人类。课堂小结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通过观察血液分层实验,你认为血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血浆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3)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什么?数目最少的血细胞是什么?成熟后,细胞中没有细胞核的血细胞是什幺?

(4)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具有怎样的生理功能?

学生回忆、思考,在小组内展示:

(1)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具有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物质及废物的作用。

(3)在显微镜下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红细胞,数目最少的血细胞是白细胞,成熟后细胞中没有细胞核的血细胞是红细胞和血小板。

(4)红细胞具有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的作用;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的作用;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教师进一步强调:血液具有运输、防御等作用。典例精析

1.从家畜体内取10ml。血液,放入盛有少量抗凝剂的试管里,静置一段时间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上面的部分是血浆,下面的部分是血细胞

B.血浆和血细胞的容积大约各占一半

C.血细胞部分绝大多数是红细胞

D.白细胞和血小板漂浮在血浆的上面

答案:D

详解:加入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出现分层现象,上面一层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是

血浆,下面部分是血细胞,血浆和血细胞的容积大约各占一半。血细胞部分绝大多数是暗红

色不透明的,这是红细胞,红细胞和血浆之间白色的一薄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2.在什么条件下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者分离

()

A.血红蛋白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分离

B.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C.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不受条件的限制

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答案:B

详解: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与氧结合或者分离取决于氧的浓度高低。在浓度

高的地方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在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所以,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3.有关红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红细胞体积较小,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B.红细胞中含血红蛋白,其主要功能是运榆氧气

C.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

D.成熟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由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构成 答案:D

详解: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体积比白细胞小,成熟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红细胞呈红色,因为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这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血红蛋白在氧含量多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所以,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并且能够运输部分二氧化碳。

4.炎热的夏天,某同学面部长了一个疖子,疖子顶端出现了一“脓头”,这个“脓头”主要是由什么构成的()

A.红细胞

B.死亡的白细胞

C.白细胞

D.血细胞和死细胞

答案:B

详解:白细胞能够发生变形,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它们能够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在将病菌消灭的同时,白细胞也死亡。所以,脓头里主要是死亡的白细胞。

5.将A、B、C、D四支试管加等量的新鲜的家兔血,其中向A、B中加入等量的抗凝剂,向C、D中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静置一段时间,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答案:A

详解:向血液中加入抗凝剂,一段时间后血液出现分层现象。上面的是血浆,下面的是血细胞。不加抗凝剂的血液出现凝固现象,血凝块周围的液体是血清。教材习题答案详解

1.大量出汗时,血液主要丢失水分和一部分无机盐。通常采用喝水和适量补充无机盐的方法来补充血液中丢失的这些成分。严重腹泻时,人体主要丢失水分、一部分无机盐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通常采用喝水、适量补充无机盐以及静脉滴注(或口服)葡萄糖溶液等方法来补充血液中丢失的这些成分。

2.贫血患者的症状是:面色苍白并有头昏、乏力、心悸、气急等症状。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一般地说,贫血患者应当多吃一些含铁的食物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3.昆明属于高原地区,同平原地区相比,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较少。在这种环境下集训,可以增加足球运动员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从而增强足球运动员血液的供氧能力。4.白细胞吞噬了病菌和死亡的细胞后,自己也会死亡,所以白细胞的寿命比较短。活动设计

活动题目:探究血红蛋白的特性 活动目的:

(1)了解血红蛋白的主要特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勤于动手的习惯。活动过程:

(1)学生分组准备新鲜的动物血液(如鸡血、猪血等)10毫升,试管等材料、用具。(2)取一支试管,加入抗凝剂,并注入10毫升新鲜的动物血液。

(3)静置一段时间后,将淡黄色和白色部分倒掉,只保留暗红色的红细胞。(4)放置10分钟后再观察,发现表面部分呈现鲜红色,而底部仍为暗红色。结论: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参考资料 1.贫血的原因

贫血分缺铁性贫血和营养不良性贫血两种。

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人体内缺少铁元素,使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而造成的一种贫血症。贫血时,患者表现出面色苍白,头晕,精神不振,身体消瘦,肌肉软弱无力,抗病能力差等症状。引起这类贫血有三方面原因:(1)生长快,对铁的需求量猛增。据估计,3~10岁的儿童需铁10mg/日,而到了青春期就高达15~18mg/日,比成人需要量高几倍。一旦铁的摄人量不足,就会引起缺铁;(2)因外伤而大量失血,或因钩虫病、肠息肉而慢性失血,以及女孩青春期出现月经初潮等,都会使体内贮铁量下降而缺铁;(3)因缺乏营养知识,膳食中铁的摄入量不足而缺铁。纠正缺铁性贫血除应及时彻底治愈造成失血的疾病以外,还应该增加铁的摄入量。增加铁的摄入量的关键在于饮食,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脏、动物血、瘦肉、豆腐、木耳、虾皮、海带等,这些食物都有助于治愈贫血症。

营养不良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是由于人体内缺乏维生素B1和叶酸引起的。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往往正常,但是红细胞的数量少,红细胞的体积比正常大。此病的主要症状是:口唇、指甲等处明显苍白,皮肤蜡黄,颜面浮肿,精神状态差,反应迟钝,患者还常常合并缺铁性贫血。纠芷营养不良性贫血的方法是:一旦确诊,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叶酸、维生素C,并且肌肉注射维生素B。,同时改善饮食,多吃牛肉、猪肝、绿叶蔬菜和水果等。还应该配合治疗缺铁性贫血,否则不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干细胞研究及其意义

分化后的细胞,往往由于高度分化而完全丧失了再分化的能力,这样的细胞最终将衰老和死亡。然而,动物体在发育的过程中,体内却始终保留了一部分未分化的细胞,这就是干细胞。干细胞又叫做起源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可以这样说,动物体就是通过干细胞的分裂来实现细胞的更新,从而保证动物体持续生长发育的。

干细胞根据其分化潜能的大小,可以分为两类:全能干细胞和组织干细胞。前者可以分化、发育成完整的动物个体,后者则是一种或多种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人的胚胎干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人,所以属于全能干细胞。

早在19世纪,发育生物学家就知道,卵细胞受精后很快就开始分裂,先是1个受精卵分裂成2个细胞,然后继续分裂,直至分裂成有16至32个细胞的细胞团,叫做桑椹胚。这时如果将组成桑椹胚的细胞一一分开,并分别植入到母体的子宫内,则每个细胞都可以发育成一个完整的胚胎。这种细胞就是胚胎干细飑,属于全能干细胞。骨髓、脐带、胎盘和脂肪中则可以获取组织干细胞。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些终生与自己相伴的干细胞。但是,人的年龄越大,干细胞就越少。为了弥补干细胞的不足,一些科学家建议从胚胎或胎儿以及其他动物身上获取干细胞进行培养和研究。

干细胞的用途非常广泛,涉及医学的多个领域。目前,科学家已经能够在体外鉴别、分离、纯化、扩增和培养人体胚胎干细胞,并以这样的干细胞为“种子”,培育出一些人的组织器官。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器官的广泛临床应用,将产生一种全新的医疗技术,也就是再造人体正常的甚至年轻的组织器官,从而使人能够用上自己的或他人的干细胞或由干细胞所衍生出的新的组织器官,来替换自身病变的或衰老的组织器官。假如某位老年人能够使用上自己或他人婴幼儿时期或青年时期保存起来的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器官,那么,这位老年人的寿命就可以得到明显的延长。美国《科学》杂志于1999年将干细胞研究列为世界十大科学成就的第一位,排在人类基因组测序和克隆技术之前。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和中央医院通过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根治了一名因家族遗传而患上严重的地中海贫血症的男童,这是世界上第一例移植非亲属的脐带血干细胞而使患者痊愈昀手术。医生们认为,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并不复杂,就像给患者输血一样。由于脐带血自身固有的特性,使得用脐带血干细胞进行移植比用骨髓进行移植更加有效。现在,利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治疗白血病、各种恶性肿瘤放化疗后引起的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等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科学家预言,用神经干细胞替代已被破坏的神经细胞,有望使因脊髓损伤而瘫痪的病人重新站立起来;不久的将来,失明、帕金森氏综合征、艾滋病、老年性痴呆、心肌梗塞和糖尿病等绝大多数疾病的患者,都可望借助干细胞移植手术获得康复。

第二篇: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一、教学设计概述

(一)设计思路概述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经循环系统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也要经循环系统才能运离细胞。本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正是讲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构成和生理功能,血液循环途径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知识,安排了“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流的管道──血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和“输血与血型”四节内容。在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下明确列出这一章的具体内容标准,对学生加深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和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章的学习。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才能让学生理解。如:让学生通过完成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区分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通过分组观察和探究心脏结构,了解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

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通过积极参与多种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关心他人,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重点难点:(1)知识方面: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3)科学价值观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对应的新课标: “

五、生物圈中的人” 2.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概述血液循环。观察血涂片。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模拟“血型鉴定”,有条件的学校观看血型鉴定的录像,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观察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P21)

(三)教学框架

图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框架

(四)教学准备

实验报告手册.doc 学生练习资料.doc 学习任务及要求.doc 图2 教学准备

1.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状况,分配学习小组和分配学习任务; 2.制作或下载相关教学视频、课件,作为信息技术支持;

3.课前指导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制定探究的方案,了解实验的过程。4.教师课前带领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准备好实验用具和材料。

(五)所需教学环境及资源材料

教学环境:(1)多媒体投影设备:便于教师电子文稿和教学支持材料的展示;(2)实验室:便于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完成观察和探究实验;

教学资源:(1)教师制作的专题教学演示文稿:展示教学支持材料,明确学习要求;(2)实验报告手册:便于学生明确实验的要求和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3)学生堂上练习:反馈学生学习任务中的各项具体完成情况;(4)观察实验所需的实验用具和材料:学生能动手完成实验。

二、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一)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3)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1)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境:课时1是有多媒体平台的教室,课时2是有多媒体平台生物显微镜实验室。

(二)教学过程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教学引入 1.用美国红十字会主席 伊丽莎白说过的一句话 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 思维。

2.过渡语:输血对人类有 重要意义,挽救了无数人的 生命,那么,血液有什么作 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 引入课题,并举例说明血液

与人类的关系。思考问题,自由发言,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1、让学生说出验血过程,引出血常规化验单的作用。

2、投影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并指导学生解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

3、投影血液各成分正常值,对异常值作简要说明。

1、回顾验血过程。

2、认真阅读,理解化验单中的RBC、WBC、Hb、PLT各表示的意思,并关注以上各项的测定值。

3、评价血常规化验单,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结合实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课本中的资料,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三、血液的成分

1、演示实验——血液的分层。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断和归纳。

3、提出问题: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铺垫)

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2、讨论思考,并尝试说出血液的成分。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创设疑问,引起学生思考,并为下文做铺垫。第二课时

四、血液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1、组织学生表演或观看小品——血管中的奇遇。

2、解释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

3、小结比较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

1、仔细观看小品,从内容中获取有用知识。

2、说出贫血、发炎、化脓、止血、血友病、血栓的原因。

3、讨论总结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通过有趣的小品表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实验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巡视、检查。

2、显示正确的显微镜下血细胞图,小结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点

3、提出问题,引导分析,积极评价。

1、明确实验目的,按照实验步骤正确操作,观察与思考。

2、观察正确的显微镜下血细胞图,并小组讨论。

3、提出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积极思考回答问题。通过探究实验,把知识传授变为问题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思想,还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课外阅读——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

1、指导学生看课外阅读,与学生一起探讨热点话题。

2、布置作业:63页课后练习题。阅读、思考、讨论、自由发言。指导学生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七、总结 通过层层的设问引起学生反思: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思考问题 抛开陈叙式的小结,利用设问有趣更有效。

三、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能力目标

1.通过对血液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液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情感目标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重点难点:(1)重点: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2)难点: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

教学环境:课时1是有多媒体的生物显微镜实验教室,课时2是有多媒体平台的教室。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先复习提问血液的成分,由此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运输的?再给学生介绍人体内血管的总长度(约100000千米,可绕地球赤道两周半)。思考、回答问题。有趣的课外知识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

课时

二、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1、提出问题,讲解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2、组织学生实验后交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鼓励。

3、概述如何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

1、带着思考问题,阅读新教材第64、65页,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步骤,小组讨论,展开实验。

2、报告实验结果,回答问题,提出实验中发现的新问题,小组交流。

3、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判断血管的种类。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也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即实验过程中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第二课时

三、动脉

1、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或腕部动脉的搏动。

2、展示动脉横切面图。

3、列举动脉出血的情况。

1、感受动脉的所在位置。

2、说出动脉的结构特点。

3、关爱生命。扩展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描述能力。

四、静脉

1、指导学生观察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静脉)。

2、展示静脉横切面图。

3、指导握拳,观察手背突出的“小包”,说明静脉瓣的作用。

1、感受静脉的所在位置。

2、说出静脉的结构特点。

3、了解静脉瓣的作用。扩展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描述能力。

五、毛细血管

1、播放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动画。

2、提出两个问题:(1)氧气至少通过几层细胞到达组织细胞?(2)氧气至少通过几层膜到达组织细胞?

1、观看动画。

2、思考问题,总结出毛细血管的特点。让学生掌握物质是如何交换的,既巩固了毛细血管的结构,又延伸了知识。六、三种血管的比较 把三种血管图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这三个图有什么不同,列表总结。

观察思考,通过对比,学生立刻明白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并完成表格。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七、练习提出问题:医生在给病人打点滴时针头插入的是什么血管,为什么是这种血管?

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巩固本节的内容。

四、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1课时: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探究能力。2.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2.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2.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教学环境:有多媒体平台生物实验室。

第三篇:《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分析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分析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自主归纳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4.概述人体的血量,列举AB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以及输血关系。

.通过实际问题的考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血管、心脏、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2.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鱼尾鳍血液循环。

3.掌握出血的初步处理方法。

4.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心率、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2.联系实际,关爱他人。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鼓励学生勤思考,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学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4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心脏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的结构特点,理解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3了解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4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教学突破

教学中让学生事前看书,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画龙点睛,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加以突破,讲解相关的典型习题,来巩固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能力,达到复习的效果。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情景教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引导学生前复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相关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复习打好基础。

2.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

3.准备好相关的习题。

学生准备:在上前做好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复习。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

前些日子我们学习了“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等相关知识,这一节我们回过头来回顾一下这些知识。希望大家能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更深刻的理解。

知识聚焦:

利用多媒体手段,将血液、血管知识投到大屏幕上,让学生看书、交流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成分及功能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知识点整理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本文由

索罗学院 整理

第五篇:生物7年级三点一测第六章第一节教案

三点一测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本章综述

“哦,十二对脑神经各有各的高超,每一对都能叫世界的黄金和白银自卑得无地自容,但它们又亲如友好的兄弟姐妹,相互嬉闹,追逐,拥抱,翻滚……

“还有维持平衡的小脑,功能特异的内囊……”你是否想过我们为什么能有各种感觉?为什么能够及时又准确地作出反应?为什么我们人类有无穷的智慧?也有时无法难以控制自我?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学习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一起来探索这些问题吧!

课程标准要求

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2.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的方法。3.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4.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反射的概念和类型,反射弧的结构。

6.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几种主要激素的调节作用。快乐导学—一新知预览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重点;眼球的结构;耳的结构。

难点;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矫正和预防。

考点;眼球和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和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眼的成因、矫正和预防;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重点难点透视

教材知识点全解 详解点一眼球的结构

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的形成与眼球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眼球的结构和位置如图6.1-1所示,眼球的结构分为眼球壁和眼球中的内容物,眼球壁可以分为三层:外膜、中膜和内膜。其中外膜包括角膜和巩膜;中膜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内膜主要是视网膜。眼球的内容物主要是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眼球的结构中,巩膜和脉络膜相当于照相机暗箱的壁;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它的形状近似于双凸透镜,能够改变凸度而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瞳孔受睫状体的调节,能改变大小收集外界适宜的光,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视网膜能够接受光刺激,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P89[讨论] 1.照相机成像的原理就是物理学中的透镜成像原理。拍照时,镜头起调节物距(像距)的作用,光圈起控制光线的作用,胶卷起感光的作用。

2.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眼球的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眼球的脉络膜相当于照相机暗室的壁;眼球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中的胶卷。例1(2010.内江)小明学习“眼和视觉”一节后,在笔记本上总结了以下四句话,其中可以说明正常人的眼睛之所以能看清远近不同物体原因的是

A瞳孔可随意缩小或扩大

C.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

B.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D.眼球的前后径能随意调节

()思路:眼球的结构之所以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因为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当看远处时,晶状体的曲度变小,使远处物体的像刚好出现在视网膜上;而看近处时,晶状体的曲度变大,使近处物体的像清晰地成在视网膜上。瞳孔大小能改变是为了控制进入眼球的光强度,视网膜不能前后移动,眼球的前后径也不能随意调节。

答案:B 拓展眼球的结构主要与接收外界物体反射的光形成物像相适应。角膜透光,瞳孔改变大小以便于保护眼球,晶状体调节成像在视网膜上。

详解点二视觉的形成

外界的物体能够把光源射到它们上面的光反射出去,进入我们的眼球茌视网膜成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把这些图像的光信号转变成神经信号,再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外界光线进入眼球的过程是:光线从角膜进入眼球,通过房水和瞳孔,经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全部过程如图6.1-2所示。

例2(2010.十堰)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最终是在眼球的哪一结构上形成物像()A角膜 B视网膜

C视神经

D大脑的一定区域

思路:根据外界物体反射的光进入眼球成像的过程,角膜只通过光,视网膜上成像,视神经传递神经信号,在大脑的一定区域即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答案:B 拓展,视觉形成的主要过程是:光线主要通过晶状体折射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把光信号转变成神经信号,最后传到大脑形成视觉。

详解点三:瞳孔的调节 P90[进一步探究] 准备一个镜子,先在强烈的阳光下等待5分钟,再在镜子中观察自己的瞳孔大小。然后到黑暗的环境中,过5分钟后,在镜子中观察自己瞳孔的大小。观察与教材P90图Ⅳ-48中的猫的瞳孔大小调节是否一致。

为了在强光下保护眼球,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避免视网膜受过强的刺激。而在弱光下为了看清物体,瞳孔变大,增加进入眼球内的光量,使视网膜接受足够的光刺激。瞳孔的大小改变需要运动的时间,所以我们改变环境,往往觉得眼睛对光照的不适应,此时应注意对眼睛的保护。

例3(2010.长沙)矿难中长时间处于黑暗中的矿工被救上井后,通常被蒙上眼睛以保护视网膜免受强光的伤害。正常情况下控制进入眼球光线多少的是

A角膜 B.晶状体

C玻璃体

D.瞳孔

()思路:长期在黑暗中的矿工被转移到明亮处后,强光会进入矿工的眼球,刺激眼球的内部结构,甚至导致他们失明。正常情况下控制进入眼球光线多少的结构是瞳孔。

答案:D 详解点四:近视眼的原因及矫正

正常人眼球的晶状体能够把远近不同的物体的像清晰地成在视网膜上。如果过度变凸或眼球一的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的像就会成在视网膜的前一方,到视网膜却是模糊的像,导致他们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看不清远处的眼睛叫做近视眼。近视眼可以配戴适宜的凹透镜加以矫正。近视眼成——像及矫正如图6.1—3。

例4:据调查统计,山东省初中学生视力不良(主要是近视)检出率为78.62%,比全国高出20多个百分点,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生用眼卫生的高度关注。如图6.1-4是眼球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通常被称为“黑眼珠”的结构是[

]____。(2)若沉溺于上网或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看电视,容易使[

]____的调节负担过重不能恢复原状,甚至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致使远处物体折射所形成的物像落到了[

]__________的前方,形成近视。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装有镜的眼镜加以矫正。

思路:近视眼的形成往往是不注意用眼卫生,如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长时间看电视、使用电脑等,使眼球的晶状体因负担过重曲度变大不能恢复原状,甚至眼球前后径变长,致使物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到视网膜却是模糊的物像,从而使患者看不到远处物体的清晰物像。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答案:(1)3;虹膜(2)2晶状体6视网膜;凹透

拓展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导致物像成在视网膜前方,而看不清远处物体。矫正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

详解点五:近视眼的预防

人在看书、写字姿势不正确,书本离眼睛太近,或者光照条件不好,持续用眼时间太长,都会使睫状肌持续收缩,导致晶状体曲度变大,时间长了,睫状肌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就会看不清远处,成为假性近视。如果仍不注意,到一定时间造成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视力就很难恢复了。出现假性近视后,如果注意用眼卫生,坚持做眼保健操等,也能使视力恢复正常。预防近视眼要做到“三要”和“四不看”。“三要”是指:读写的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在33厘米(1市尺)左右;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一小时后要休息一会儿,并远眺几分钟;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四不看”是:不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不躺卧看书;不走路看书。

(2010.乐山)下列各项中,与预防近视无关的是 A不在晚上读书写字

B.读、写姿势正确

()C.看书1小时后远眺几分钟 D.认真做眼保健操

思路:预防近视眼要做到“三要”和“四不看”。读、写姿势正确,看书1小时后远眺几分钟,认真做眼保健操都是“三要”内容,对预防近视眼有效。夜晚只要光线条件适宜,读书和写字也不会对眼睛有害。

答案;A 拓展:预防近视眼需要养成好的用眼习惯,避免过度用眼和部正确的用眼姿势。详解点六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耳的结构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耳郭能收集声波,外耳道是外界声音进入耳内的通道。中耳有鼓室、鼓膜和听小骨。鼓膜能够接受声波产生振动,再由听小骨传到内耳。内耳有耳蜗、前庭和半规管。前庭和半规管与感受头部位置有关,是位感感受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接受声波刺激会产生神经冲动,由位听神

经传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耳的结构和功能如图6.1-5所示。

耳郭:收集声波

外耳道:声波到达鼓膜的通道

鼓膜:接受声波的撞击产生振动,带动听小骨振动 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传人耳蜗

鼓室:内有听小骨,由咽鼓管通咽,吞咽、呵欠时咽鼓管口开放,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接受液体振动的刺激并将之传给听神经 前庭:内有位觉感受器 半规管:内有位觉感受器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声音经外耳道进入中耳,使鼓膜产生振动,由听小骨传到内 耳的耳蜗,耳蜗产生神经冲动,由位听神经传给听觉中枢引起听觉。P93[讨论] 1.人若失去听觉,就不能及时获取电视中的重要信息;听不到汽车鸣笛,无法迅速避让,易发生危险;听不到电话铃声,无法接听电话;听不到同学的讨论,很难积极参与交流。

2.可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如耳聋导致听不到声音,无法学习语言而成为哑巴等。例6:图6.1-6所示分析判断:“遇到巨大声响迅速张口以免被震破的、将鼓膜的振动传到内耳的、将外界声波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的、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的”结构依次是

A④①⑦⑧

B④②⑥⑧

()C.④③⑧⑤

D.④①⑥⑤

思路:遇到巨大的声音容易被震破的结构是鼓膜④,张开口后使部分气体沿着咽鼓管进入鼓室,增加了鼓室里气体压力,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从而保护了鼓膜;将鼓膜的振动传到内耳的结构是听小骨①;将声波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的是耳蜗⑥;传递神经冲动到大脑的是视觉神经⑤。

答案D 拓展耳的结构与接收声波相适应。鼓膜把声波变成振动,但鼓膜很容易受损;听小骨传递振动;耳蜗把振动变成神经信号。

详解点七:耳的保护

耳的鼓膜是薄膜结构,很容易被破坏,所以不能用尖锐的物体掏耳朵,遇到巨大的声音要张口或堵耳,保护鼓膜不被震破。耳如有炎症要及时治疗i以保护听力。噪音会使听觉受影响,并容易引起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疾病,突然暴露在巨大的噪音中,甚至会振破鼓膜。鼓室通过咽鼓管同呼吸道相连,因此鼻、咽部受感染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也不能让污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

例7升降时,空中小姐要求旅客咀嚼食物,这种做法主要是让旅客 A保护耳蜗内听觉感受器

C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D避免听觉中枢受损伤

()思路:飞机降落时产生的巨大声音很容易震破鼓膜,咀嚼时使咽鼓管张开,使呼吸道中的一部分气体进入鼓室,平衡了鼓膜两侧的气压,从而保护了鼓膜。

答案;B 详解点八人的其他感觉

人的口腔内,特别是舌的两侧和表面,有许多突起称为乳头,人体内有味觉感受器——味蕾,能够感觉酸、甜、苦、辣、咸的刺激。鼻腔内有嗅觉感受器,能感受多种气味,另外皮肤能感受冷、热、痛、触、压的刺激。人体的多种感受器使人能够感知各种刺激。内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是位感感受器,与控制人体平衡和晕车有关。

例8:下列结构中,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劫的是 A半规管 B耳蜗

C.听小骨

D.外耳道

()思路:耳蜗、听小骨和外耳道都是听觉器官,半规管虽然在内耳中,却是位感感受器,与感知头部位置,控制身体平衡以及晕车有关。

答案:A 方法规律聚焦 类型一: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眼球的结构是与功能相适应的。眼球的每个结构都有一定的作用,理解眼球的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是分析和回答本类题型的关键。

请根据眼球的结构示意图6.1-7,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把人的眼球比作照相机,那么装入的底片相当于图中的[5]___________。(2)当你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门口后,眼球中变化最大的结构是[1]__________。(3)请用序号表示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在眼球内形成物像时依次经过的结构__________。

思路:眼球中的瞳孔大小控制外界光线进入眼球,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在光亮的环境中,为了保护眼球内部结构,瞳孔比较小,使较少的光线进入眼球,但是在黑暗的环境中为了看得清外界,需要瞳孔变大,所以从黑暗环境进入光亮的环境中,瞳孔需要变小。晶状体能够折射光线成像,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能够接受物像的光线信息形成神经冲动传给大脑形成视觉,所以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卷。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依次沿着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才能到达视网膜成像。

答案:(1)视网膜(2)瞳孔(3)21345 类型二不同环境中眼球结构的变化

为了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晶状体能够改变曲度;在不同强度的光照条件下,瞳孔能改变大小,控制进入眼球中光的多少。这些调节都是与眼球便于看清物体或保护眼睛相关,分析和解答本类题型,注意眼球调节变化规律。

图6.1-8表示某男孩在12秒内的4种不同视觉状况下(P:近距离看书;Q:极目远眺;R:注视远方飞来的足球;S:注视自己脚下的足球飞向远方)晶状体曲度的变化。据图推断,下表中哪一种组合是正确的(表中数据的单位为秒)

()

思路:看不同距离的物体,眼球中的晶状体随着远近改变曲度的大小。近距离看书,眼球晶状体的曲度大;极目远眺时,晶状体的曲度小;注视远方飞来的足球,由远到近,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足球飞向远方,从近到远,晶状体曲度由大到小。图形中,O~3秒内,晶状体曲度由小到大,是R阶段;3~6秒时,曲度由大变小,是S阶段;6~9秒内,曲度最小,是Q阶段;9~12秒,曲度最大,是P阶段。

答案;B 类型三:近视眼

近视眼给人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近视眼主要是不注意用眼卫生而形成的。预防近视眼要注意合理用眼,姿势正确,足够的休息。分析和回答本类题型,注意近视眼的病变结构、原因和矫正方法,还要记住预防近视眼的措施,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例11:学校里戴眼镜的同学越来越多,引起了人们对学生用眼卫生的高度关注。图6.1-9是近视眼的成像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眼球内对光线具有调节作用的主要结构是[

]__________。(2)刚走进电影院时几乎什么也看不见,片刻后才可看见周围的人,这种变化是由于眼球的__________变大了。

(3)想一想我们的眼睛,通常被称为“黑眼珠”的部分是[

]__________,“白眼珠”的部分是[

]___________。

(4)你能看到远处的一棵树,是因为它反射的光线形成的物像是落在[

]__________上,这个信息通过[10]传导到__________,形成视觉。

(5)若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就容易造成假性近视,这时眼球中[4]的特点是__________。以后如果仍不注意用眼卫生,成像就有可能如图6.1-10右边所示,这种情况下要想看清楚远处的物体,就需选用此图6.1-10左边的__________种(填字母)透镜加以纠正。

(6)预防近视眼,除了注意用眼卫生外,还应注意平时的饮食营养,缺乏__________易患夜盲症。思路:眼球的结构中,主要对光线起折射调节的是晶状体,调节光量多少的是瞳孔。“黑眼珠”是虹膜,“白眼珠”是巩膜。光线经过晶状体折射成像在视网膜上,再转变成神经冲动传给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才能形成视觉。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物像成在视网膜之前,需要配戴凹透镜矫正。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夜盲症。

答案:(1)4晶状体(2)瞳孔(3)2虹膜7巩膜(4)9视网膜大脑或视觉中枢(5)晶状体曲度过大A(6)维生素A 知识方法归纳

P95[练习] 1.左图显示的是盲道,盲道为盲人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右图显示电视节目中的手语栏目,可帮助聋人看懂电视画面,感知有关的信息。

2.有的人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角膜与晶状体的凸度过小,致使光线到达视网膜时,没有聚成焦点,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这口q做远视。矫正的方法是配戴适合的凸透镜,使光线正好成像于视网膜上。

3.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巩膜、脉络膜和视神经等部位受损,都可能导致失明。

快乐测试

经典基础题

1.(2010.盐城)正常人能够看清较近或较远的物体,主要的因为 A视网膜可以前后调节

B.角膜的曲度可以调节 D.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

()C.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2.装有胶卷的照相机和眼球有很多相似之处,下面各组照相机和眼球对应的结构,功能不相似的是

A闪光灯和角膜 C光圈和瞳孔

B.胶卷和视网膜 D.镜头和晶状体

()()3.图6.1-11所示的眼的名称以及如何进行矫正

A近视眼凸透镜

B.近视眼凹透镜 D.远视眼凹透镜

()C.远视眼凸透镜

4.(2010.韶关)下列关于眼睛使用和保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可以在摇晃的车船上阅读书籍 B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C连续用眼1小时后,远眺几分钟 D.坚持做眼保健操,有利于预防近视

5.某视力正常的同学站在候车厅门口,先是看到一辆汽车停在远处,然后向他迎面驶来。图中能反映该同学在注视汽车过程中眼球晶状体曲度变化情况的是

()

6.鼻咽部受到病菌感染时,易引起中耳炎,最可能的原因是 A病菌进入血液转移至中耳

B.病菌经外耳直接进入中耳 D.病菌经鼻腔直接进入中耳

()C.病菌经咽鼓管直接进入中耳

7.(2010.宁夏)保护好眼、耳有利于青少年准确地获取信息。下列有关眼或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的视觉是在视网膜形成的C.人的外耳道上有听觉感受器

B近视眼可配戴凸透镜加以矫正 D.鼻咽部有炎症时可引起中耳炎

()8.(2010.苏州)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眼球结构会发生变化而导致近视眼。以下属于近视眼成因的是(双选题)

A眼球前后径过短’ C.晶状体曲度过小

B眼球前后径过长 D.晶状体曲度过大

()9.(2010.巢湖)夏日晴天中午,小明走进电影院观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刚走进电影院时和寻找到最前1排18号座位时,眼球内瞳孔和晶状体的变化分别是

A瞳孔放大,晶状体曲度由大变小 B瞳孔放大,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 C.瞳孔缩小,晶状体曲度由大变小 D.瞳孔缩小,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 能力拓展题

10.(2010.日照)据调查,我国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高达60%,居世界首位,并且还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这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图6.1-12是近视眼成像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近视患者看不清__________处的物体,可以配戴装有__________透镜的眼镜加以矫正。

(2)如果把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户,那么结构[①]是窗户上那明亮的玻璃。结构[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

(3)在眼球的成像过程中,对进入眼球的光线起折射用的结构主要是[

]__________。

(4)眼球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似,相当于胶卷的眼球结构是[

]__________该结构上的一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到__________的一定区域,产生视觉。

(5)眼睛是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预防近视、爱护眼睛要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请列出两项预防近视的措施。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11.图6.1-13是人耳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

(1)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外界声波经过[

]__________收集,再通过[

]__________传到[

]__________。

(2)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结构是[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3)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在[

]__________内。

(4)小儿比成人咽喉感染易引起中耳炎的原因是图中的__________比成人相对短、宽而且倾斜度小。

(5)“挖耳屎”是不良的习惯,易将图中的[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损伤。(6)由听觉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是通过__________传到__________的相关区域形成听觉。

(7)听觉形成的正确过程是

A声波→②→③→④→⑨→位听神经→听觉中枢 B声波→②→④→③→⑥→位听神经→听觉中枢 C声波→②→③→④→⑧→位听神经→听觉中枢 D.声波→②→③→④→⑦→位听神经→听觉中枢

12.现在请你用草稿纸做一个小实验:将纸张卷成筒状,贴着右眼,然后把左手伸出,放在纸筒旁边,当你睁开双眼往远处看时,你会惊讶地发现:手掌居然被穿了一个洞,洞中还能看到远处的景色呢!(见图6.1-14甲)

()

(1)请你就上述实验现象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对所提问题作出合理的解答。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在该图图乙中标注“晶状体”和“视网膜”。

(3)孙悟同学在做这个实验时,突然发现一只恶狗向自己猛扑过来,他吓得转身就跑。请你将下列结构名称的代号填人以下流程中,来解释上述现象。

①视网膜②视觉中枢③视神经④支配肌肉的神经⑤脊髓⑥躯体运动中枢

恶狗影像投射到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⑤→__________与奔跑有关的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

下载生物7年级优秀教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血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物7年级优秀教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血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