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教育论文(模版)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出发,充分利用体育教学中的各种有利条件,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把满足社会需要和促进学生个体需要全面和谐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般来说,所谓个性是指人的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思维和实践能力及其对现实态度的独特的总和,它涵盖了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等不同层次。《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个性的定义为:个性就是“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品格,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怎样才能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个性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启发引导,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
所谓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就是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承认自我的价值是自身观念积极发展的重要标志。体育教学中,不注重因材施教,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容易造成一些学生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主要是由于自我观念消极,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例如,教学练习中老是达不到教师要求,游戏比赛中经常给小组拖后腿,教师对他不闻不问、同学对他疏而远之等等,造成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总感到孤立彷徨、在练习时自感能力不足而不敢表现才能、在游戏竞赛中唯恐失败而推辞躲避等等。由于经常把这种自我否定的评价理解为应得的和不可挽回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我不好”、“我不行”等自我否定的意识。
针对种种消极的自我观念,体育教师应进行积极的启发引导。首先,应帮助他们全面地评价自我,使人人形成“人家好,我也好”、“我一定能赶上并超过他们”等自我肯定的意识。其次,要尽可能地提供一定的条件让他们表现自我。如比赛中对体育基础差的同学指派他们出任先发阵容,并将他们安排在最有利于发挥其长处的位置;安排与水平接近的同学比赛,体验成功感;练习时经常指派他们保护或帮助其他同学;对体育基础较好而组织纪律性较差的,委任其为分组练习的小组长等等。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良好表现要予以及时的肯定,引导他们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促进交往,培养正确的社群心理
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离不开活动和交往。体育教学中同学间的频繁接触和交往、相互间的帮助与竞争,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群体意识,克服骄纵、迁就、孤僻、忧郁等不良心理倾向,形成接纳、宽容、互助、利他等良好的社群心理。
体育教师首先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和评价学生,因为一个团结健康的集体形成与教师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教师对一个学生经常采取排斥的态度,轻视他的能力,低估其动作表现,并动辄处之以惩罚,久而久之,学生集体也会对其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因此教师在公众场合对每个同学,尤其是后进生,应以关怀鼓励为主,多给予肯定和认可。
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交往的环境。例如,有意识地安排性格孤僻的和性格开朗的、技术较好的和技术掌握较差的学生共同练习,或合作游戏,使他们形成行为上相互依赖的小群体,在交往中促进学生的相互体谅、平等待人、友好相处。
三、体验挫折,增强心理承受力
人生的征途中,总难免碰到困难和障碍,也会遇到挫折与失败。教育者既要帮助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又要使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勇于经受挫折的考验。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事技能学习和身体练习,总是和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必然伴随着成功和挫折的体验,更有利于提高心理承受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立一些挫折环境,使学生在反复的失败中体验挫折。如提高技能练习的难度;对学习基础较好、自信心较强的学生有意识地给予“不公平”的评价;安排一些不公平的游戏和比赛等。当然,针对学生不同的挫折反应,教师还要进行启发诱导。不良挫折反应的反复有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挫折后的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屈从和压抑行为等,尤其是后进生的挫折反应更要予以引导。如平时检查后有些学生成绩不理想,于是颓废、沮丧,教师应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并提出新的行为目标或者帮助他们找到考试结果以外的长处,使他们冷静地接受现实,提高心理承受力。
四、巧设良机,提高个性表现力
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创造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时机,不难想象,一个教师“一言堂”、“内容满堂灌”、“要求无差别”、“学生一个调”的课堂是不可能培养出良好个性的。为此,教师要努力创造出所有学生积极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和充分展示才华的良好机会。例如,过去在足球教学比赛中往往是几个技术好的在场上尽显风采,技术差的只能在后面看家守门,输球是看家的责任,赢球是前锋的功劳。为了给所有学生表现的机会,可在球场四周设多个球门,每个学生既是前锋又是后卫,都有机会进球建功,也都有责任看守家门,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个人能力。
另外,在动作学习的规范与要求上也要区别对待,让学生根据个人特点选择练习内容或练习方式,形成个人风格,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如跳高可以选择不同的姿势、篮球可以选择不同的游戏方式、跳山羊可以选择不同的高度等。
第二篇: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育论文
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得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授课模式已无法适应教育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地理学科而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一点对此问题的拙见。
一、利用纲要信号,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流畅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由于地理条件的相互关联性和地理问题的灵活性使得地理教学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纲要信号和逐步引导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在讲“南极洲”一节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高”,带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然后发问:
①“高”说明了南极洲的哪些地理特征?(学生很容易想到纬度高、海拔高)
②在“高”这一特点的影响下,南极洲的气温有何特点?(极度严寒)
③寒冷的气候对南极洲的气压有何影响?对降水又有何影响?(气压为高气压,气流下沉,降水稀少)……得出以上结论后,再对“高”的含义进行补充,南极洲不仅纬度高、海拔高,而且寒冷程度高、风速高。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逐步使学生形成一个有序的、完善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得到不断地强化,逐步学会发散性地思考问题。
二、利用假设情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能灵活变换思路、善于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表现在解决问题时能随机应变,善于转换问题和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可以设置矛盾(悖逆)情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只有当学生想方设法去解决矛盾时,才会引起思维上的穷则思变,转换角度去灵活的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教师可以提出:假如地球的公转方向自东向西而自转方向不变,昼夜长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假设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不是66.5度,而是90度.地球上的季节将如何变化?通过假设可以使学生打破思维常规去创造性的分析问题。
此外,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创造性的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去灵活的 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完印度的工业布局后,让学生讨论东营地区适于发展的工业类型及工业的分布情况,调查现实工业布局中的不合理现象等,不一定要求学生必须给出正确的答案,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三、利用比较法和知识迁移,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考问题全面、系统、周密,遇到问题能够把思路引向比较广阔的领域,从正面的、反面的、经常表现的、偶然表现的等多角度看问题,既抓住问题的整体,又不忽视重要的细节。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比较法加强学生该方面能力的训练。例如讲我国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时,引导学生将其与日本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工业布局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全面、系统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情况的目的。
此外,利用其他相邻的知识领域获得启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也可以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在教学时可运用联接法,鼓励学生将在其他学科领域中所学到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到解决地理问题上来。如将化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喀斯特地形成因;将物理实验运用于解决大气压的问题;利用成语“沧海桑田”说明地壳的运动;运用语文古诗“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说明长江三峡水流的湍急等。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摆脱学科体系的限制,增强思维的广阔性。
四、巧用地理教具,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它是指人们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某个时候突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答案或新方法,它他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独创性等特点。地理教材中,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创立了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即属此种类型。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强化观察、在发现中获得灵感思维的训练方法。例如:四季形成的教学,学生对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如何形成四季难以理解,仅通过语言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运用四季形成模拟演示盘,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适时的引导,激发学生思维灵感,这一问题则迎刃而解,设计步骤如下:
①让学生观察地球轨道平面,了解公转轨道平面的形状。
②请一位同学根据地球公转特点,演示地球公转的全过程,其他同学观察并纠错。
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直射点如何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学生讨论得出由于地球公转,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得到太阳热量不同,从而产生四季的结论。
以上几点,仅为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实践与实验得出的对学生思维培养的一点粗浅看法,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要真正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首先需要教师勇于对课堂授课方式进行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其次,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调整教材内容与教材结构,给学生做好创新的示范作用;再次,还需要积极改革地理学科的测评模式,体现对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考查;最后,提高自身素质,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第三篇:中职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育论文
摘要:物理课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作用突出。结合我国目前的中职教育实际,提出了若干通过中职物理课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物理;学生;科学素养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给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带来重大影响,培养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中等技能型人才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物理学科属于中职理工类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索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中职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物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现状
我国近五年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九年义务阶段综合素质较低、学习能力较弱群体及农村劳动力转移部分人群,导致在中职学生群体形成了不仅文化成绩偏低,而且综合素质较低的不良局面。如果不对这种现状及时加以改变,不仅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而且还将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就业。
笔者以《第五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的试题为基准,于2008年6月对256名中职学生进行了基本科学素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试学生试卷正确率为3。4%,低于全国高中学历人群和同龄人群的平均水平。通过分析问卷中的主观问题回答情况发现,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科学技术的话题“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只有11%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太感兴趣”;84%以上的学生认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对自己的专业有积极意义;在对科学技术基本常识的掌握方面,由于初中阶段学习情况的制约,在获得和掌握科技信息方面缺乏信心,还比较依赖课堂和教师。
(二)中职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由于各地普通高中扩招,给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导致目前中职物理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生源基本素质普遍下滑,学习能力差异巨大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期,物理学科就已经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进入中职学习后,学生对物理这门课程更加感到概念抽象、内容多而杂、知识很难领悟和掌握。因此,学生普遍对上物理课存在惧怕心理,课堂中讲话、打闹、扰乱课堂纪律的情况时有发生,形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
课程模式陈旧,教材缺乏针对性目前,我国中职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仍未摆脱基础教育按学科设课方式的模式,最显著的弊端就是文化课教材内容多而全。物理教材内容严谨、系统,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实践联系不够密切,缺少职教特色,较少顾及中职学生学习心理,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突出技能培养,忽略物理课程建设由于中职物理教学强调为专业服务的思想,以致教学中普遍存在缩减课时、教学实验设备不足、教师物理知识陈旧等不利因素,使物理教学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对策研究
(一)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建构良好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结构
传统的中职物理教材脱离了教育对象的实际文化基础和学习需求,过于突出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造成学生普遍厌学的情况出现。因此针对学生实际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合理地组织教学,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结构,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就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有以下几点:
(1)中职物理教材的选择和处理应体现让多数学生学得会,够用、实用,服务专业的思想。例如,在讲授电子类专业的物理课时,电磁学的基础知识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所以物理学科应首先与《电子技术》、《电工基础》等课程进行整合,舍弃或弱化与专业无关的计算、推导等纯理论内容,再将这部分知识作为重点讲解。
(2)物理学科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紧密相联。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中职物理教学要紧密联系生产实践,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之人。
(3)对于与学生专业相关性不强的物理知识,则要与学生初中时期的学习状况相联系,以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出发点,对这些物理知识在要求学生能理解概念、了解现象的基础上,应引入相关的科技新闻和史学知识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二)改革物理教学模式,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传统的中职物理通常以概念教学为课堂核心,从而忽略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理想化等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功能。要把物理课中丰富多彩的思想方法渗透于教学之中,必须要让教法为学法服务,打破单一的概念教学模式。为促进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领悟和掌握,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科学方法运用于生产实践,可以选择情境教学、探究教学、研究性教学、实验教学和互动式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科学思维训练。
情境教学模式它是借助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钩,主动地通过观察与实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等思维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探究教学模式学生对已有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接受式学习,而科学方法、科学过程则是一种直接经验,是习得的过程,包括参与、体验、内化、外显等基本阶段,应在合适的情况下给学生探究的机会。中职物理课程中“惯性”的教材教学内容虽然简短,学生却不容易理解,采用探究教学模式既可让学生学会用理想化的模型进行科学探究,又能引导学生比较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使学生懂得科学是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权威,进一步树立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三)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科学品质教育
很多中职学生学习物理时,看着纷杂的教材内容和数量繁多的练习题目,就对这门课产生了很强的畏惧感,这既是学生最渴望得到教师帮助的时刻,也是建立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最佳时机,更是培养学生优秀科学品质的契机。
(1)多寻找物理学中与学生生活体验联系密切的事例,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现象,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增加学生对物理学科的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建立物理实验兴趣小组,通过与专业相结合,辅导学生制作简单的小制作和物理模型。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经历磨难,不断探索,逐步建立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尊重事实、修正错误的科学品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把作品在学校范围内进行展示,树立榜样,产生良性效应。
(3)可通过教学角色换位的方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与物理相关的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去网上搜索与物理、科技相关的网页,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
(4)将物理发展史、物理学家的人生史引入物理课堂教学,使学生详细地了解、深刻地体会科学家所具有的追求科学的献身精神;敢于怀疑、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善于协调的合作精神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修养。
(5)组织学生参观科普展览、自然博物馆,参加与物理现象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增长学生的物理常识和关注科技发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价值观。
(四)巧用多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验是物理的基础,在中职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中职学校物理实验设备匮乏、实验条件简陋、实验开出率低等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自己制作或辅导学生制作教具来加强演示实验效果;有效利用多媒体仿真课件、挂图、模型、投影等多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创造更多的实验情境。做到“教中有动、动中有教,教动有机结合”,变单纯的听、看、模仿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认真分析研究,真正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敢于接受挑战,不断创新的良好品质。
(五)加强教师自身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西方一些国家比较早地注意到科学内涵的丰富性和科学教育的人文性,认为“科学不仅是需要学习的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教学策略直接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中职物理教师自身修养有待加强。
(1)建立科学的师生观。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状况,为了使物理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中职物理教师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首先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学生,积极地转变自身角色,制定出符合中职学生现状的物理教学策略,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指引者与合作者;其次,有利于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顺利完成学业。
(2)物理教师应主动更新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与其他教师相互学习、共同备课,体会物理知识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中的作用。组织教材时,应注意避免知识陈旧,以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既要服务于专业,又要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教师应关注社会的进步,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能够熟练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先进的知识和思想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形式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总之,在培养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时,要体现科学素养的内涵要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作用,以促进每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第四篇: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教育论文
摘要:近年来,人们对智能的定义已有了新的知识,针对传统智能一元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多元论”,并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培养为素质高、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本文就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途径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多元智能,培养途径
犹太人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在应试教育的形势下,评价学生的标准往往是这个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近年来,人们对智能的定义已有了新的知识,针对传统智能一元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多元论”,并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加德纳认为,人类有七种彼此相对独立的智能,即语言智能、空间感知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交际智能、逻辑—数学智能、内省智能、音乐智能,这七种智能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在教学中应给予同等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根据“智能多元论”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素质高、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本文就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途径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语言智能的培养
1、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新教材的科普性、可读性、实践性大大增强,给学生阅读带来了方便。学生的阅读主要分三个阶段:
⑴ 课前阅读:即预习阅读,要求纵览文字,了解梗概。首先要看清标题,标题是全文的主题词,是表达内容的核心,也是阅读中要始终抓住的线索。同时要了解教材中以哪些方面的叙述来说明标题的。通过课前阅读,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使自己思维与教师授课的思维同步,有的放矢,活跃思维。
⑵ 课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阅读往往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阅读,这种阅读一般运用分段式阅读的形式。即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虽然在形式上有些被动,但阅读目的明确,从学生心理上讲既有外在的压力(教师的指令),又有内在的动力(解难析疑的求知欲)。阅读时,指导学生对重点要点字斟句酌的反复推敲,全面正确理解概念、原理、规律的实质。
⑶ 课后阅读:要求做到精读细读,重点落实。如对地理概念的阅读,要紧紧抓住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要点和关键词语,用来说明概念的实例(包括正例和反例)、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弄懂概念中模糊词语的含义。可采用重点句群的阅读、对比阅读、试背阅读、句子结构分解式阅读等。例如,对于交通和交通运输、商业中心与商业街、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等概念,要求学生课后一定要对照定义反复对比阅读,并列出表格加以比较,这样能帮助学生梳理出知识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结构层次,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和迁移。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自身有较高的语言修养,讲课时语言要准确规范,对学生不能准确表达的问题,要适时加以点拨。在学生内心已明白问题,急于想表达出来,却又不知用何语言准确表达时,教师要给予启发、引导,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设法把自己要讲的话,尽量由学生的口说出来。学生回答问题时,对于那些回答得好的学生除了给予鼓励之外,还要向全班学生指出该学生回答问题时所用的方法,并希望大家向这位同学学习。对于那些上课懒于开口的学生,我采取了一半引导,一半鼓励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尽管这些学生有时问题回答得并不好,但只要有进步,就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
目前高考,出现了类似于政治、历史中一些文字表达题,许多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时,文字表达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的不同情况,要采用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一改过去以选择题、填空题等为主的状况,适当增加简答题、分析说明题、作文式作业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在讲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时,我就给高三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及应注意的问题。学生都觉得这好像是作文题,不是地理作业。我提示学生:要完成这个作业,思路要开阔,不必长篇大论,只要把道理将清楚即可。从交来的作业看,学生都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各自从不同角度做了论述。有的学生从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业生产的条件方面进行了阐述,有的同学还结合政治,用假如WT0后中国农业的发展知识进行了论述等。这种作业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用地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二、空间感知智能的培养
空间感知智能相当于我们常说的观察能力。在地理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我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
1、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
很难想象一个学生对某一事物毫无兴趣而去主动观察的。教学中,可因时、因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向学生提出发人深省的有趣问题,或介绍有趣的知识,或强调观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有了观察的兴趣,不仅课堂上主动积极地进行观察,课外、校外也会主动去观察相关或相近的知识内容。
2、指明方向,明确观察的目的和重点
自然界绚丽多姿,观察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标本、模型、挂图或多媒体动画演示时,首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重点,这样可以减少观察的盲目性,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所需要观察的重点内容上,形成较清晰的知觉。如果学生对观察的目的任务不明确,所观察到的对象往往是肤浅的、不完整的,必然是走马观花、无所收获。所谓明确观察目的就是要抓住观察对象的本质,在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土壤剖面时,应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各个土壤层次的主要特点上,着力观察每个层次的色泽、粘度、组成物质。
3、观察与思维相结合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提出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这样即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观察的部分,又可以使学生在观察时,一面观察一面思考,使思维活动参与观察活动,这样才能抓住本质特征,加深理解,将形象的直观与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感性的材料进行抽象思维,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才能对观察的对象产生深刻的印象。如组织学生观察星空时,就应让学生抓住各个星座的大致形状、相对位置等特点充分地让学生进行思维和想象,然后准确地找到各个星座的位置以及各个具体的恒星。经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和归纳获得的知识,比教师单纯讲解,学生听记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三、交际智能的培养
1、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交际智能
社会实践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有2人~3人,实践活动过程中,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通过语言的、形体的、甚至是无声的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使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种为着同一目标而进行的合作,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际智能,对学生踏入社会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际智能
由于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各种教学模式中几乎都有“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由若干成员组成的小组中从事共同的学习活动。小组各成员间的默契配合是保证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交际智能。
3、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交际智能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能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激发创造动机的新兴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大致包括研究性课题的选择、研究计划的设计、研究过程的实施、研究资料的整理、研究结论的得出、研究报告的撰写等过程,其中实施研究过程就是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等。在实施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常通过野外观察、访谈、发问卷等方法进行实地调查;对于一些高科技的、历史性的专题,目前的条件无法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就需要学生查阅相关的报刊、杂志和网络资料,许多学生自己没有相关的资料,要从图书馆、亲戚、朋友处借阅,在这些过程中无形地锻炼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四、逻辑——数学智能的培养
地理的发展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地理学中许多疑难问题渗透了数学知识,地理教学中引用数学思维,有些重、难点就会化繁为简,迎刃而解,既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利用坐标图像,化抽象为具体
坐标图像是表达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的数学形式,是对基础知识的概括和深化。恰当地运用坐标图像,既能将所授的凌乱抽象的知识进行梳理,又能体现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使之鲜明、具体,使学生透过诸多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较快地突破难点,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在解下列问题时,就可用坐标图像:
图中1、2地的气温可能为:
学生通过剖析图像,运用图中曲线规律来解决问题,学会研究探索地理规律的方法,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2、运用反证法,变迷惑为清晰
有些题目按常规思维,分析推理,迷惑不得其解。但换一角度,变换思路,用反证法即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化难为易,知识在逆向思维推理中得到强化,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辨证性。运用反证法,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追索,使思维向纵深发展。
3、运用数学概念,使难涩成简明
数目繁多的地理学概念,有些十分相似,容易混淆;有些相互交叉,难定其范畴。传统的授课方法,学生概念模糊,难以区别。但借用数学上一些概念来辨析,异中求同,同中辨异,学生的思维更加精深。例如,文化区、文化综合体、文化体系是同一概念系统里3个相近概念,它们系隶属关系。用集合知识可表示为A>B>C,A、B、C分别为文化区、文化综合体、文化体系,能使学生透彻理解知识。
五、内省智能的培养
学生内省智能(即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而采取适当行为的能力)的培养,主要落实在对问题的反思、结论的推出及学习活动的自我小结上。在地理研究性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尽力回忆自己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步心理活动,开始是怎么想的,走过哪些弯路、碰到这些钉子?有什么经验可以汲取?自己的思考与老师或同学的思考究竟谁对谁错?哪种方案最佳?自己在一些思考的中途能否做某些调整?为什么当时不能做出这些调整?自己在思考中有没有做出过某种预测?这种预测对自己的思考是否起到了作用?自己在预测和估计方面有没有带普遍意义的东西可以归纳?等等。通过对自己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锻炼自己的思维品质,使其具有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灵活性和敏捷性。这一智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此外,还有音乐智能和肢体运作智能,限于篇幅和地理学科的特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总之,充分发挥地理学教学的优势,努力提高地理学教学的效益,培养和发展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这是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第五篇: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我在教学中对进行创新教育作了一些探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活动,在活动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至关重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自然、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允许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异议,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敢想、敢问、敢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发挥。
二、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激起求知欲,展开积极思维,去“发现”新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常见的盐”时,首先让学生判断一些物质所属种类,在物质中我设计了纯碱,从名字上看是碱,那么它是不是碱呢?这个问题把学生带入新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感到诧异,为什么叫碱不是碱呢?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回忆碱和盐的定义,结合纯碱的结构特点分析,学生积极思维、讨论很快掌握了新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2.重“探索”、重“过程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重“探索”,重“过程教学”,设计探索性的实验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好方法。例如:我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把教材中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先演示课本上的两个实验,再做一个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开放的锥形瓶中反应的实验,结果与前面的结论不符。学生很迷惑,我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学生很快得出是由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空气中;进一步启发学生,怎样改进此装置使它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学生讨论得出:加一个带玻璃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上套一个小气球,锥形瓶内稀盐酸单独用小试管盛装。再由学生演示,当两者反应后气球鼓起质量不变,学生非常兴奋,以探究的形式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学生动手“做科学”,使他们亲自体验探索自然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实施创新评价,激励创新精神
在实施创新教育中,我觉得一个正确的、创新的评价方式,可以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无论“优秀生”,还是“学困生”。我们都要积极、正确地评价他们的创新活动,对他们的创新加以肯定、表扬、鼓励,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爱创新、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
总之,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在教学中面临的实际课题。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尝试,有待今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