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需要的是什么美文
利奥·罗斯顿是美国最胖的好莱坞影星,腰围6.2英尺,体重381磅。1936年在英国演出时,因心肌衰竭被送进汤普森急救中心。抢救人员用了最好的药,动用了最先进的设备,仍没挽回他的生命。
临终前,罗斯顿曾绝望地喃喃自语:你的身躯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
罗斯顿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在场的哈登院长,作为胸外科专家,他流下了泪。
为了表达对罗斯顿的敬意,同时也为了提醒体重超常的人,他让人把罗斯顿的遗言刻在了医院的大楼上。
1983年,一位叫默尔的美国人也因心肌衰竭住了进来。他是位石油大亨,两伊战争使他在美洲的10家公司陷入危机。为了摆脱困境,他不停地往来于欧亚美之间,最后旧病复发,不得不住进来。
他在汤普森医院包了一层楼,增设了5部电话和两部传真机。当时的《泰晤士报》是这样渲染的:汤普森——美洲的石油中心。
默尔的心脏手术很成功,他在这儿住了一个月就出院了。不过他没回美国。
苏格兰乡下有一栋别墅,是他10年前买下的,他在那儿住了下来。1998年,汤普森医院百年庆典,邀请他参加。
记者问他为什么卖掉自己的公司,他指了指医院大楼上的那一行金字。
不知记者是否理解了他的意思,总之,在当时的媒体上没找到与此有关的报道。
后来我在默尔的一本传记中发现这么一句话:富裕和肥胖没什么两样,也不过是获得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罢了。
第二篇:生命需要删繁就简美文
约瑟夫·熊彼特是上个世纪全球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青年时代的他曾经立下宏愿,要成为全欧洲最有名的骑士、最令人羡慕的恋人和最优秀的经济学家。随着时间的推移,熊彼特发现,这三个目标要全部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放弃前面两个愿望,专攻经济学研究,终于成为经济学界的一代名家。熊彼特的成功启示我们,人生不能熊掌与鱼兼得,生命需要删繁就简。
生命是有限的旅程,要想使生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必须学会删繁就简,锁定目标,活出精彩。历史的长河中,现实的生活里,因为没有目标而致一事无成者固然很多,而因目标过多,还事事要争第一而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沽襟”的遗憾事也不少。
成功从确立目标开始,目标明确者,往往能取得更大成功,目标不明确,成功就要大打折扣。美国有一位大学教授,曾经对即将毕业的同一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即将走上人生旅途的同学中,超过百分之二十几的人没有人生目标,百分之六十的人目标模糊,百分之十的人只有短期目标而无中长期目标,只有百分之三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二十五年后,这位教授再向这些同学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那百分之三有清晰而长远目标的人,全部创下了辉煌的事业,成为社会名流;百分之十有短期目标的人,全部成为专业人士,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其他的人因为一开始就没有目标或者目标模糊,大多默默无闻,生活在中下层。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是没有目标,而是不断变换目标,造成目标太多,分散了注意力,消弱了战斗力。这种人往往能力强,心气高,恨不能有千双手,同时做成千件大事,结果,由于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极限,不仅难于事事如愿,还有可能因透支健康而折寿。英年早逝的陈逸飞,累倒在《理发师》的拍摄现场,其敬业精神固然可嘉,但是却不值得为他人效仿。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陈逸飞就是一个成功的画家,他在其它产业上再努力,也不能做出与其在画界相比拟的业绩来。可能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缘故吧,生性好强、过于追求完美的陈先生或许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许明知道如此,还要绷紧了生命之弦与自己较劲,同时朝多个领域出击,连上医院的时间都舍不得拿出来,最后,影视界多了一部可有可无的《理发师》,中国过早地失去了一位名画家。
明确目标后,还需要删繁就简,抛开与目标不相干的杂念。人生在世,离不开金钱,但投入过多的精力去追求永不满足的物欲,就会误入歧途。越是目标明确者,越能把金钱当成干事业的物质基础和事业成功后收获的副产品,绝不会当拜金主义者,做物欲的奴隶。越是事业心强的人,越乐意过简单生活,在他们看来,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轻松,活得自由,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命的乐趣。很多人之所以痛苦不堪,往往是因为失去平常心,把欲望看得太高,把追求不到的东西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无法解脱。由于在欲望上永不满足,很多自以为坐拥巨富和盛名的人,实际上他们的生命已经被财富和虚名所左右,失去了生命的灵性。所以,不管是贫是富,位卑还是显达,我们都要用平常心去看待,感谢上苍既给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让我们懂得什么叫珍惜,同时,也感谢上苍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不能到达的空间,使我们学会放弃,懂得删繁就简的基本道理。
第三篇:生命美文
无法轻易的形容生命,因为生命的涵盖面实在是太广。任何的描述都显得自讨苦吃,于是生命这个话题就变的无比的严肃起来。
即使是这样,生命的孱弱却无法掩饰,因为那是流动的生命,带着讯号,同时时刻敲击着我们脆弱的心房,即使信号可能只是来源于小小的一个生命体,但是却足以让我们的心撼动,同时对于生命的一切都顿时变的哑口无言。
阳台上的那盆小小的芦荟,前段时间还在精神的面对了太阳,健健康康的呢,可是……
不可否认,这是我的疏忽,明明知道,冬天的气温对于它们是致命的,但是却还是忘记将它们摆进室内来。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那两盆芦荟早就冻的极其严重了。叶子早已没有任何的精神,颜色也不再是以前鲜艳的翠绿色,显出那种冻黄色,即使是手摸上去的感觉依然饱满,但是却明白的了解,它,在这寒风中,早就冻伤了。
不只是两盆小小的生命了,它们根部蒂生的那些刚冒出泥土的小叶芽,也连同着我的粗心,一起折服在了07的寒冬。
没有任何的感觉是不现实的,心中涌动的是莫名的遗憾,对于芦荟,对于它们所承载着的小小的生命,对于我原可以避免的过失……
我也知道很多的过失能够完美的补救,但是偏偏更多的东西是难以去挽回,亦如生命。当我想到要好好的挽救的时候,才发现生命是如此的孱弱,而此时我们的动作是那样的无力而苍白。
芦荟放回来两天了,可是却没有任何的转变,我将它们静静的放在玻璃门内,水分充足,对着阳光,没有任何的寒风,可是,为什么我的内心却没有了任何的信心?还渐渐的想到了去年那盆粗壮的芦荟同样的情景,很害怕这两盆遭遇同样的,春天到的时候盆子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
当它们在阳台上经历酷暑的时候,我可以忘记给它们浇水。下雨的时候,可以让它们在外面尽情的冲刷,但是当小小的生命即将离去,却那样的舍不得。受苦受难的日子,没有什么,即使是苟延残喘,但是终归是活着的,但是生命一旦要消失,一切就变得那样的悲壮,即使在我看来就是这样,并且也是无可避免。
生命的确无比的孱弱,即使我想去狠狠的狡辩,但是发现其实自己的话语、自己的思想转了很远很久的一个圈,仍然是要回到原点,生命还是一如既往的柔弱,只是面对这份孱弱,我们连去狡辩和倔强的理由都缺失了,哑口中、漠漠中生命之灯就渐渐的熄灭。
我们这些看着的人,无奈而绝望!
第四篇:生命价值藏在他人的需要里美文
一个女人,生有一女,四岁时不幸夭折。接着,丈夫与她离婚。此时的她,甚感生活无望,整日以泪洗面,因而渐失活下去的勇气。于是,她悄然离开她居住多年的大城市,只身来到一个偏远的小镇住下。第二天,女人来到一个简陋的小邮局,坐在一处写遗书,准备寄给远方的父亲。在遗书还未写完时,有位老婆婆来到她的面前,诚恳地说:“姑娘,我要缝一个包裹寄出去,可我的眼睛看不清针眼,请你帮我穿上线。”女人听人喊她姑娘,心里顿时热乎乎的。她立马搁下笔,接过针线,并帮老人缝好了包裹。忙完这件事后,她想,世上还是有人需要她的,她值得活下去。
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就藏在他人的需求里。我们都在他人的需求下学习、工作和生活,认清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女人之所以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就是因为老奶奶需要她帮忙。这使她懂得了他人之需乃生命价值所在,是自己活下去的最好理由。她的婚姻虽不在了,但她还有亲人。假如父亲接到她的遗书,那将是怎样的痛苦?
赵亦静是位单身母亲,几年前,她不幸遭遇车祸,被高位截肢。当时,她想:“这样活下去太痛苦了,不如死掉。”当两岁的女儿在她身边不停地哭喊妈妈时,她的心又暖和起来。她想:“我死很容易,但我死了,女儿怎么活啊?”自此,赵亦静打消了死的念头,坚强地活着。隨着女儿的长大,女儿学会了料理家务、照顾妈妈。如今,母女俩生活得有滋有味。在母女俩做客央视《回声嘹亮》时,母女俩唱歌,观众向她们报以热烈掌声。
每个人都应看重他人对己之需,他人之需特别是亲友之需能给一个人生活的希望、信心、勇气和前进的动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人向隅,举座不欢。”父亲之需,女儿之需,真的是一个人活下去的最好理由。
一个来自大连的八岁女孩与年过花甲的姥姥做客央视《从幸福出发》节目。女孩正在大连上小学,父母同在英国工作。因为忙,夫妻俩无法照顾女儿,就把她留在姥姥身边,这既可让姥姥照顾好女儿,又可使姥姥不感到孤单。女孩与姥姥的感情极深,相处十分融洽。姥姥原先不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而如今因为外孙女对她的需要,她分外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了。以前,姥姥感冒了,硬扛着;身上有痛处,就吃点消炎药对付一下。现在不同了,自己感到身体不适,就去看医生;若生病了,就去医院治疗。姥姥觉得,外孙女这么需要她,自己活着有意义有价值。
每个人都活在群体之中、家之中。世上总有会有人喜欢你,需要你。所以,自己遇到再不如意的事,也要好好活着。只要你好好活着,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过日子,就能让自己生命的价值得到提升,得到展现。
第五篇:生命需要平衡
不知道你相信不相信,无论什么样的生命,在短促或漫长的人生中都需要平衡,并且都会在最终得到平衡。这就像《红楼梦》里所说的: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好处。这也就像《伊索寓言》里所讲的:高高的长颈鹿可以吃得着高高树枝头上的叶子,却没办法走进院子的矮小的门;矮矮的山羊吃不着高高树枝头上的叶子,却轻而易举地走进了矮小的门。
懂得了生命中的这一点意义,不仅是让我们不必为我们自身的长处而骄傲,不必为我们自身的短处而悲观;也不仅是让我们知道拥有再多,总会有失去的时候,失去得再多,总会有得到补偿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充分去体味到生命其实是一条流淌的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生命中的一种情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也是生命的一种情景;一条河在流淌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前一种风景,也不可能总是后是一种风景,它要在总体流量的平衡中才会向前流淌,一直流入大江大海。因此,我们不必去顾此失彼,我们不必去刻意追求某一点,从而在这样生命的平衡中,让我们的心态更加从容,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平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是一幅舒展的画卷.
今年我去土耳其,遇见被称之为当今土耳其的首富萨班哲先生。说萨班哲先生是土耳其的首富,并不虚传,并不夸张,在大街上所有跑的丰田汽车,都是他家生产的,凡是有蓝底白字SA字母牌子的地方,都是他家的产业,凡是有蓝底白字SA字母商标的东西,都是他家的产品。在土耳其,SA的标志,触目皆是;萨班哲的名字,家喻户晓。
如此富有的人,却也有命运不济的地方,他的两个孩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残疾弱智。命运,就是和他这样开着残酷的玩笑。他却以为这其实就是生命给予他的一种平衡,而不去怨天尤人。他的想法,和我们古人的想法很有些相似之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想到生命这样的一点平衡的意义,他的心也就自然平衡了。命运在一方面给予他别人无法企及的财富,在另一方面便给予他对比如此触目惊心的惩罚。他想开了,惩罚也可以变成回报,两者之间沟通的桥需要的就是生命的平衡力量。他便将他那么富裕的钱,不是仅仅为了留给他的两个孩子,而是在伊斯坦布尔修建了一座残疾人的公园,公园里所有的器械都是为残疾人专门设计的,就连游乐场上的摇椅,都有供残疾人不用离开轮椅而自动坐上坐下的自动装置。他希望以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来平衡更多残疾人不如意的生活,从而使自己不如意的生活达到新的平衡。
萨班哲先生已经70有余,如此富有,其实自己的一生却非常抠门。传说他一生以来一直到现在,依然是一天只抽一只雪茄,上午和下午各半支;依然是一天只喝一小杯威士忌,是在一天工作完太阳下山之后坐下来喝。但到了该花钱的时候,他却一掷千金,如伊斯坦布尔的这座残疾人公园。他在富有和贫穷、健全与残疾中、得到与失去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平衡。
那天,我们去参观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萨班哲博物馆。博物馆就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岸边,进去可以观各种名画和《古兰经》,出来可以看海水蔚蓝、海鸥翩翩和博斯普鲁斯大桥的巍峨壮观,真是非常的漂亮。这里原来是他的私人住宅,他捐献出来改建成了这座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最有趣的是一间陈列室里,挂的全部都是萨班哲先生的漫画。是萨班哲先生请来土耳其的漫画家们,让他们怎么丑怎么画,越丑越好,画成了这样满满一屋子的漫画。有时候,他到这里来看一屋子包围着他的、画着他的那一幅幅丑态百出的漫画,很开心,他在这里找到了在外面被人或鲜花或镜头所簇拥着、恭维着所没有的平衡,他在这里找到了在两个残疾弱智孩子给予他痛苦中所没有的欢乐。萨班哲先生真是洞悉了世事沧桑,彻悟到了人生三昧。他实在是一个智慧的老头儿,懂得平衡的艺术真谛.
我们能够拥有他这样洒脱而潇洒的心态吗?我们能够拥有他这样荣辱不惊的自我平衡的力量吗?如果我们也一样拥有,我们的人生就会和萨班哲先生一样过得充实而愉快,而不会因为一时的得意而忘乎所以,因一时的失意而绝望到底,我们便和萨班哲先生一样在世事的跌宕中历练自己,在生命的平衡中体味到人生的意义。
人的一生,从来不可能不是天堂就是地狱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总是在这两者之间有一种平衡力量的显示。这样,我们的生命处于一种能量守衡状态中,而对生活中所呈现出的极端才不会或得意忘形或惊慌失措。比如:有时候我们会处于睡眠状态,有时候我们会处于亢奋状态;有时候我们会如孔雀开屏四面叫好,有时候我们会如老鼠钻木箱两头挨堵;有时候我们需要抹龙胆紫,有时候我们需要搽变色口红;有时候我们需要开塞露,有时候我们又需要润肤霜……生命就是在这样的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