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恐惧的名言(共5则)

时间:2019-05-15 12:0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恐惧的名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恐惧的名言》。

第一篇:有关恐惧的名言

人之所以迷信,只是由于恐惧;人之所以恐惧,只是由于无知。——(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

没有希望就没有恐惧,没有恐惧也就没有希望。——(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

不曾恐惧过的人,不会抱有任何希望。——(美国作家)库柏

莫名的恐惧使得我们沉沦为奴隶。——(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

谁不经常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谁就领悟不到生活的真谛。——(美国作家)爱默生

如果灾难没有出现,那我们的恐惧是徒劳的;如果灾难已经发生,那恐惧只会增加我们的痛苦。(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

最卑劣的情操莫过于恐惧。——(美国小说家)福克纳

一个人可以摧毁自己心中的一切:爱、恨、信仰,甚至怀疑,但是只要他仍在生活,他就无法摧毁恐惧。——(英国作家)约·康拉德

恐惧对人的伤害比疾病更严重。(英国哲学家)乔·赫伯特

一个连树叶都害怕的人是不敢走进森林的。——(英国哲学家)乔·赫伯特

恐惧离我们尚远的时候,我们感觉到它,而当它真正临近了也就不感到那么可怕了。(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

我们惟一应该惧怕的东西就是恐惧自身。——(美国政治家)罗斯福

恐惧心理比任何东西更有害于创造力的发挥。——(法国作家)司汤达

恐惧是迷信的最早祖先,而每发生一次新的灾难,都会促使浑身颤抖的凡人祈求他们看不见的敌人息怒。——(英国历史学家)吉朋

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件,惧怕生命的危险与死亡,他就会什么也不能忍受。——(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恐惧不仅产生于勇气的缺乏,有时也会产生于判断力的缺乏。——(法国作家)蒙田

如果不对宇宙的本质有所揭示,就不能消除对最重要的现象的恐惧。——(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鸡鲁

胜利所带来的最好之事,莫过于解除了胜利对失败的恐惧感。——(德国哲学家)尼采

畏惧产生滔媚,而丝毫不能产生善意。——(古希腊哲学家)德诺克利特

最具有毁灭性、最不可控制的恐惧就是莫名其妙的恐惧。因为,别的恐惧只是没有理由而已,而这种恐惧却是丧失了理智。——(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

在恐惧的重压下,任何强大的力量都是不能持久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

想象中的恐怖远过于实际上的恐怖。——(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

对危险的惧怕要比危险本身可怕一万倍。——(英国小说)笛福

没有一种情感能像恐惧那样有效地使精神丧失一切行动与推理的能力。——(英国作家)伯克

恐惧会驱使人们走向任何一个极端;然而,一个卓越的人物所产生的恐惧却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爱尔兰作家)萧伯纳

在危险之外惧怕死亡,而身临险境时却不惧怕。这就是所谓人。——(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

关于恐惧的名言名句:

1。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出自: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出自:父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父爱》

2。何谓保守?就是过于恐惧而不敢战。——林肯

3。我认为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理应是:面对内心所恐惧的事情,勇往直前地去做,直到成功为止。——罗斯福

4。谣言会把人们所恐惧的敌方军力增加一倍,正像回声会把一句话化成两句话一样。——莎士比亚

5。只有对于朋友,你才可以尽情倾诉你的忧愁与欢乐,恐惧与希望,猜疑与欢慰。——培根

6。友谊是一种温馨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荷麦

7。人不应该恐惧死亡,他应恐惧的是从来未曾真正地活过。——奥理略

8。爱情、希望、恐惧和信仰构成了人性,它们是人性的标志和特征。——罗·勃朗宁

9。命运三女神等待着每一个罪恶;大姐是恐惧,二姐是耻辱,老三是内疚。——罗·赫里克

10。爱的力量是和平,从不顾理性、成规和荣辱,它能使一切恐惧、震惊和痛苦在身受时化作甜蜜。——莎士比亚

11。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荷麦

12。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的、无恐惧的人。——林语堂

13。孤独就是空虚,精神和肉体对此感受到同样的恐惧。天才用精神世界的产物思想来填补孤独的空虚,注视着上帝善行的人可以在孤独中得到上帝的光明,听到上帝的气息,只是这两种人才能忍受孤独的生活。除了这两种离天堂近在咫尺的人之外,孤独对精神的折磨如刑罚对肉体折磨一样。孤独和刑罚之间的区别,犹如精神病和外科病之间的区别。这是增加到无限性的痛苦。肉体通过神经系统达到无限,好似精神通过思想达到无限。——巴尔扎克

14。我认为胜利是可以得到的,并且勇敢地为它奋斗。我的后代将会说:“他不知死的恐惧,比任何人都刚毅;认为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类最大的乐趣。”——布鲁诺

15。恶人的友谊一下子就会变成恐惧,恐惧会引起彼此憎恨,憎恨的结果,总有一方或双方得到咎有应得的死亡或祸根。——莎士比亚

16。要坚持有一天能变成坚硬的石头!我们永远渴望有一天我们的权利得以实现。但留给我们的只有恐惧,在人生旅途上永远把我们追逐。——海塞

17。痛苦有个限度,恐惧则绵绵无际。——浦利尼斯二世

18。最关于应付对外面敌人的恐惧的是尽量交友;对于不能交为朋友的人,至少要避免和他们结怨;要是连这个也办不到,就要尽可能地避免和他们往来,为自己的利益疏远他们。——伊壁鸠鲁

19。无聊,对于道德家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人类的罪过半数以上都是源于对它的恐惧。——罗素

20。我们爬得比别人高,人们完全可以允许;但如果我们不将自己的人格降到他们那么低,他们是永远不会原谅的。所以,有人们对性格坚强的人,不能不怀着几分仇恨和恐惧。对他们来说,别人过多的荣誉是对他们一种无言的指责,无论是活人还是死人,他们都不能宽恕。——巴尔扎克

21。你若想尝试一下勇者的滋味,一定要像个真正的勇者一样,豁出全部的力量去行动,这时你的恐惧心理将会为勇猛果敢所取代。——丘吉尔

22。对实验的专横就是对真理的恐惧。——谚语

22。恐惧与勇敢近在咫尺,而且互相共存————向敌阵突进的人,最晓得个中实情。——棱罗

23。当我们有金子的时候,我们生活在恐惧中,当我们没有金子的时候,我们生活在危险中。——英国

24。朋友是抵抗忧愁、不愉快和恐惧的保卫者,是友爱与信赖的罐子。——《五卷书》

25。友谊的主要效用之一就在于使人心中的愤懑抑郁得以宣泄、弛放。对一个真正的朋友,你可以传达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身上的事情。——培根

26。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佚名

27。世界上有两根杠杆可以驱使人们行动利益和恐惧。——拿破仑

28。无知是恐惧之母。——美国

29。谁恐惧,谁就要受折磨,并且已经受着他的恐惧的折磨。——蒙田

30。熟习减除对于事物的恐惧。——伊索

31。对某个邪恶的恐惧,往往导出更多的邪恶。——布瓦洛

32。谁能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就会成为新人。谁能战胜痛苦和恐惧,他自己就能成为上帝。——陀思妥也夫斯基

33。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出自:《礼记·中庸》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唯恐有失。——《礼记·中庸》

34。只要你坚持的时间足够长,在恐惧之中的某一时刻来到之后,恐惧就根本不再是极端的痛苦,而不过是一种十分讨厌、令人恼火的刺激。——福克纳

35。恐惧是一面哈哈镜,它那夸张的力量把一个十分细小的、偶然的筋肉悸动变成大得可怕、漫画般清楚的图像,而人的想象力不从心一旦被激起,又会像脱缰的马一般狂奔,去搜寻最离弃、最难以置信的各种可能。——茨威格

36。恐惧自己受苦的人,已经因为自己的恐惧在受苦。——佚名

37。大胆产生勇气,多疑却产生恐惧。——康拉德

38。宗教希望和恐惧的女儿向无知解释的不可知性。——安·比尔斯

39。要是人没有了恐惧心就一切全完了!一切全毁了!一切全垮了!据说,世界就是靠人们的恐惧心来维持的啊!——高尔基

40。知识是治疗恐惧的药。——爱默生

第二篇:恐惧与生命成长

恐惧与生命成长

恐惧与生命成长

(一)王学富

精神的旅途启程了,那情景象是乘一只小船,在大海上航行,去寻找陌生的岛屿。我们全心投入航行,操舵驾驶,熟而生巧。但迟早我们会遭遇恐惧……然而,象所有的探险者一样,我们象被某种东西吸引着,要去发现到底是什么在等待着我们,而且,我们并不能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有勇气能面对它们。

--Pema Chodron

恐惧与生而俱。据詹姆士(William James)说,人在出生之时即有四种基本情绪,其中之一就是恐惧(其它三种是:愤怒,爱,恨)。弗洛伊德(Sigmond Freud)和兰克(Otto Rank)都认为,出生是生命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创伤事件,其中充满了恐惧的体验,因而叫“出生创伤”(the trauma of birth)。自出生之后,个体成长中所危险处境和恐惧体验,是对“出生创伤”这个原型经验的复制,亦即,个体就象是重新体验“出生创伤”的恐惧一样。弗洛伊德说:“对个体来说,出生是他的恐惧经验的原型;我们确实倾向于这样看,成人经验的恐惧状态往往是对“出生创伤”的重新体验。”[1]

伍德(John Wood)在《你害怕什么?》一书中形象地描述道:“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最初体验很可能是充满恐惧的。我们被迫离开母亲的子宫--那个柔和,温暖,安宁,舒适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它仿佛是一场满是光亮、噪音、寒冷、疼痛的噩梦。婴儿出生的时候,它害怕得身体紧缩,疼痛得面部扭曲,双眼紧闭。也许,我们与母体脱离之后的第一种情绪就是恐惧,第一个反应就是躲避。”[2]

世界似乎是这样一个地方:一个人害怕来,住了一阵子之后,又害怕离开。来非我所愿,离开又无可奈何,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到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这一段路程,又充满着我们常常难以接受的害怕、担心和焦虑。恐惧伴随我们出生进入了世界,并且与我们一生的过程如影随形,它渗透了出生,活着,死亡。恐惧与生命的关联如此深密,以致我们要理解生命,就必须理解恐惧,而理解恐惧,对一个人来说恐怕是终其一生的难题。

从古至今,人类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恐惧。安格尔(James W.Angell)在《学习处理恐惧》一书里这样陈述:“我们生活在各种恐惧之中。我们害怕被抛弃,害怕失败,害怕痛苦,害怕死亡。我们害怕上帝是虚构的,害怕生活不过是一场闹剧。我们害怕陌生,害怕怀孕,害怕变老,害怕陷入无助,害怕被抢劫,害怕伤害,害怕看到人受伤害,害怕破产,害怕股市暴跌,害怕不被人所爱,又害怕爱别人太多,害怕受人关注,又害怕被人忽略。害怕陌生人。害怕电梯。害怕犯错误。害怕街头地痞。害怕老鼠。害怕地震。害怕血。害怕人上门讨债。”[3] 还有许多许多的恐惧、担忧、焦虑,简直举不胜举。

我数年来从事心理咨询,曾与为数不少的求助者晤谈。晤谈范围广而且深,涉及问题多而且繁,但我发现,在许多不同的问题之下往往隐藏着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恐惧(意识到的,更多的是没有意识到的),以及与恐惧相关的担忧、焦虑等。担忧、恐惧、焦虑这三种情绪状态是互相联系的,但又各有自己的特点。担忧往往表现为对某种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的恐惧性预测;恐惧是面对危险或威胁的应激性反应,它往往有明确的对象;焦虑也是一种恐惧,只是这种恐惧没有明确的对象,即,一个人恐惧不安,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因而这种情绪里混杂着紧张、担忧、惧怕、焦急等。所有这一切与恐惧相关联的情绪,可以说是源自于一种深植人性的不安全感。我们可以说,不安全感是许多心理问题的内在根源。

[1].S.Freud, Inhibitions, Symptoms and Anxiety(London: Hogarth

Press, 1961), p.47.[2].John T.Wood, What Are You Afraid Of?(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76), pp.2-3.[3].James W.Angell, Learning to Manage Our Fears(Nashville:

Abingdon, 1981), p.13.恐惧与生命成长(二)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概念,叫“恐惧-逃避”机制,它是我提出“直面方法”的前提。

恐惧是面临或预测到危险或威胁时的一种应激情绪;它是一种原始的,剧烈的,常常具有破坏性的情绪;伴随这种情绪往往有三种基本反应模式:逃跑、隐藏、攻击(也有理论认为有两种反应模式:逃跑与攻击)。当这三种反应模式超越了合理的范围,变得过度和不真实的时候,它们就成了病理性的“逃避”。

这里需要做一点阐释。不管是人还是动物,机体内存在着一种先天的或本能的恐惧。格雷(Jeffrey A.Gray)的《恐惧与应激心理学》阐述了对动物的恐惧与应激反应的研究成果。简单说来,某一种动物先天存在着对另一种动物的恐惧,这种本能性的恐惧使它对其掠食者能够提前警觉,迅速识别,以便及时逃避,这使它得以在相当的范围内求得生存。例如,某种水鸟内部先天存在着对鹰的本能恐惧和识别能力。实验者用纸作成具有不同相似等级的鹰的形状,让它们掠过水面,以此对水鸟的应激反应进行等级测验。实验结果表明,纸鹰的形状越是趋向逼真,水鸟表现的恐惧越是变得剧烈。象动物因本能恐惧而对威胁物作出应激反应一样,人类在生活中也常常靠着本能的恐惧去避开危险,求得安全。

可见,在一定程度上,恐惧是合理的,逃避是必需的,为了安全和生存,人可以合理而必要地采用“恐惧-逃避”机制。当一个人选择逃避,他至少有这样一个基点:有一个明确而真实的恐惧对象,和一个真实而明确的奔趋之地;在这个基点之上,他还可以选择对自己的恐惧对象作更合理的认知,可以选择更合理地处理自己的情绪,选择采取程度与方式适当的逃避;或者,更进一步,他也可以选择不逃避,亦即直面--这时,他开始选择超越“恐惧-逃避”机制。“恐惧-逃避”机制的病理范畴是,当恐惧变得过度,并失掉了与世界真实的联系时,人没有明确意识到自己在惧怕什么,也不大清楚自己正在逃避向何处,这时,他的恐惧与逃避是病理的。也可以说,他的恐惧是虚幻的,他奔逃的方向和目标与保存生命的目的背道而驰,结果只能给生命带来危害,甚至毁灭。这种病理性的恐惧与逃避是“直面方法”处理(辅导与治疗)的范畴。

恐惧与生命成长(三)

人自出生,面临一个陌生可怖的世界。人的成长,可以说是一个遭遇恐惧和突破恐惧的过程。面对恐惧的时候,逃避并非唯一的选择,还有一种态度和方式超越“恐惧-逃避”机制,就是直面。我们的生活似乎是这样:恐惧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恐惧让我们逃避,逃避使我们得以生存;但过度的恐惧又导致我们过度的逃避,以致破坏了我们的生存,甚至导致我们的毁灭。这个看似悖论的性质里有一个秘密,就是“度”。这个度也反映我们对生活本质的理解或把握。我的理解是,我们需要合理的恐惧得以生存,我们又需要直面恐惧、突破恐惧才得以成长。生活有一个本质的目的,就是成长,它与恐惧深切相关。从生命开始成长至今,我们或者选择逃避,或者选择直面,不同的选择导致了不同的后效,二者互动,或损或成,渐渐塑造了弗兰克尔(Viktor E.Frankl)所说的“我之的我”(the being that I am)。“我之为我”生活在过程中,被自己的选择塑造着,正在遭遇和即将遭遇各样的恐惧(外在的,内在的,意识的,潜意识的)。我们在恐惧里生活,成长的态度和方式是直面。特别是当我们面临和陷入病理性的恐惧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习的就是这直面的态度和方式。有一个寓言故事叫“黔驴技穷”,其中含有丰富的关于恐惧医治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恐惧,学习面对恐惧,最后战胜恐惧。故事是这样说的:

“黔地无驴。有一个人从用船北方运来一头驴。当地的人不知道这个动物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到山里去了。这样,驴每天都无忧无虑地在山坡上吃草。

有一天,有一只老虎路过这里,它从来都没有看过象驴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因此吓得惊恐万状地逃跑了,还以为遇到了一头食虎的神兽呢。

老虎朝树林奔逃,回头张望,见驴并没有追上来。过了一会儿,老虎悄悄溜到树林边缘,偷偷打量着驴,见它还在那里吃草,但老虎不敢靠近它。

过了一阵子,老虎不甘心,又来到驴周围睃巡。正在这时,驴突然仰头朝天,发出雷鸣般的叫声,以至整个山谷都震颤起来。老虎以为这下子驴可是要来吃它了,赶忙惊慌失措地逃窜而去。

老虎躲进树林,见身后没有动静,这才平静下来。过了一会儿,它又一次鼓足勇气走出树林,来到驴吃草的地方转来转去,还悄悄打量着驴。驴一仍吃草,象没有看到它一样,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老虎在那里打量着驴,虽然看不出它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就是不敢靠近。时而,驴还会发出震天动地的叫声,老虎依然感到心慌,吓得忍不住又要逃掉。

就这样,老虎时常壮着胆子来到驴吃草的山坡,在那里逗留得久了,也慢慢习惯了驴的叫声。虽然它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前去跟驴厮斗,但终于敢跟驴靠得近一点,靠得更近一点。甚至有一天,老虎还跟驴有了一次身体的接触,还故意跟埋头吃草的驴挤一挤,撞一撞,想试一试看它到底有什么本领。

终于,驴给老虎弄得不胜其烦,只见它抬起后腿,踢了这个讨厌的家伙(老虎)一蹄子。老虎为此大喜过望,心里说:“原来你的本领不过如此呀!”随即跳到驴的背上,咬断它的喉咙,把这个一直让自己恐惧的对象变成了一顿丰盛的美餐。”

恐惧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事,陌生的事物尤其让人感到惧怕。当人惧怕某一陌生的对象,往往会把它想象得异常巨大而可怖。老虎遇到驴的时候,所经历的就是这样一个把陌生对象“巨大化”的心理过程。一个人会把恐惧的对象想象得非常巨大、不可战胜,与此相对,他又会把自己看得十分渺小、无法匹敌。典型的案例是旧约记载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之地,他们满以为上帝应许的“流奶与蜜之地”,只是等待着他们去拥有它。但当他们来到这里,看到这块土地上早已有人居住,并且建有坚固的城池。这一切让他们心虚。因此,他们的探子去侦察时,把当地人看成巨人,而觉得自己“如同蚂蚱”。把陌生对象“巨大化”是采取逃避的心理前奏。选择逃避往往出于对陌生对象存在不真实的看法,当陌生对象变得熟悉起来,它就不再那么可怕,也不再导致逃避。但是,熟悉陌生对象需要一个过程,因而,逃避有时候是合理的;甚至,我们常常是在逃避的过程中学习直面。非常重要的是,要前去面对自己陌生而害怕的对象,需要一次次尝试着那样做。在上述寓言里,老虎因为不熟悉驴而害怕,因为害怕而逃避,但它并没有一逃了之。试想,如果老虎逃开之后,至此躲藏起来,不再露面,它对驴的恐惧将是永远的恐惧。但老虎几次逃开,又几次回转,再一次一次尝试着把自己暴露在陌生和害怕的对象面前,让自己渐渐熟悉陌生的对象,也让自己的恐惧在这个过程里慢慢消减。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直面的过程。

直面不贪图一蹴而就之功,不管是在态度上还是在行动上,直面都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人要完成这样一个直面过程,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耐心、信心、意志、精神、行动的力量。直面是生命的合力参与。霍克(Paul A.Hauck)如此建议:“当你试图克服恐惧的时候,不要冲上前去,让自己一下子面对一切;这样做会很糟糕,结果会与你预想的目标适得其反,使你原存的恐惧陡增十倍。最好的办法是这样,与你惧怕的对象保持一点儿距离,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接近它。这样,你会越来越适应你害怕的处境。”[4] 这种方式,正是老虎处理自己“恐驴症”的方式。

恐惧症的对象不管是什么,它本质上是一“黔驴”,而人的对它的恐惧是不真实的。恐惧症者需要了解的是这样一个本质:他自己是老虎,而他恐惧对象是驴。这个理解不是别人告诉他的,要有这样的理解,他需要象老虎那样去行动,一步一步接近驴,理解驴的真相。

[4].Paul A.Hauck, Overcoming Worry and Fear(Philadelphia: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75), p.66.恐惧与生命成长(四)

象动物一样,人有本能的恐惧和本能的逃避;与动物不同,人还有文化“置入”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逃避。自出生之日起,个体就开始了一个在文化环境中成长的过程。那种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可能会在婴幼儿的感知体验中相当活跃,它在日后也并不因为文化的影响而消失。文化影响会导致两个基本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是,它被文化削减了;坏的可能性是,它受到文化的强化。孩子害怕失掉爱,害怕被抛弃,害怕陌生;他的世界是不安全的,他常常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躲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如果这个地方不存在,他会幻想一个安稳而有序的世界,让自己躲在里面,不要出来最好。说成长是痛苦的,也可以有另一个说法,直面是痛苦的。直面意味着一个人必须离开舒适的逃避之所,走出去面对真实,而真实常常让人害怕,让人不舒服,让人失掉平衡感和安全感。但正是在这个时候,在才能成长。凯根(Robert Kegan)说,人生活在平衡与失衡的循环状态里,是失衡(而不是平衡)使人成长。每一个失衡都是一个危机,这危机既给人提供逃避的理由,又是促人成长的契机。一个人在这个时候做出选择,他选择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其中之一是安全需要,它包括人寻求安全、稳定,免受恐吓和混乱的折磨,以及对体制、法律等的需要。安全需要也透露了人性里一个基本事实:无法根除的不安全感。要解决这种深置人性的不安全感需要文化的力量,它同时又是文化力所不逮的任务,它似乎在要求一种高于人性的力量,这成了宗教产生的内在动因。这种不安全感还有一个文化影响的来源,例如,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被剥夺、被抛弃、被威吓、被强迫等的体验,它们把一种不安全感注入这个孩子的内部。这种不安全感的致生条件(事件或其他)可能会在日后不再被记起,但深入到内部的不安全感本身往往并不随一个人度过了儿童期而消失,甚至不因为一个人受了怎样的教育而销声匿迹,它潜隐地伴随一个人进入以后的人生阶段,会象弗洛伊德说的那样,存在于潜意识的领域,使人意识不到它的影响。特别是在受到某种现实条件的诱发,它更会以某种症状的方式出现,对人格、心理、精神产生破坏作用。

临床经验发现,某些类型的神经症患者和精神病患者身上存在着一种儿童式的不安全感,他们会把心理上受到威胁的感觉泛化或投射到周遭的环境,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和威胁的世界中,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表现得好象随时都会有大难临头似的焦虑,他们还会幻想一个能够保护自己的强有力的人物,或者对自己进行夸大妄想,让自己成为至高权力或无上智慧的拥有者,从而给自己供应一点安全感。马斯洛对此有很好的描述:

可以极为有用地将神经病患者描述为保留着童年时代的世界观的成年人。也就是说,一个患神经症的成年人,可以说一举一动都仿佛是真的害怕要被打屁股,或者惹母亲不高兴,或者被父母抛弃,或者被夺走食物。仿佛他的孩子气的惧怕心理和对一个危险世界的恐惧反应已经转入了地下,丝毫没有受到长大成人和接受教育过程的触动,现在又随时可以被一些会让儿童感到担惊受怕威胁重重的刺激因素诱导出来。[5]

同样据马斯洛,孩子和成年人都有安全需求,但幼儿和成年人对危险和威胁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幼儿受到威协时会作出更直接和明显的反应,并不抑制和掩饰自己的害怕,而成年人往往会不惜代价地压抑这种恐惧。成年人压制自己的恐惧有一个现实原因,就是文化的强制,它导致弗洛伊德所说的那种本我与超我之间的严重冲突,以至成年人的自我在被逼无奈之时,把这种恐惧用神经症的方式表现出来,而这种恐惧表现的特点仿佛是对童年恐怖体验的退回(regression)。这样,恐惧不但没有促进成长,反而导致退回,这在本质上也是艾利斯(Albert Allis)所说的“逃避成长”。这种恐惧是过度的、虚幻的,它导致了病态的、自欺的逃避,结果是人在逃避中丧失了直面能力,也因而丧失了真实的自我。

[5].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8页。

恐惧与生命成长(五)

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发现人内部的心理防卫机制。这个心理防卫机制(也称心理应付机制)的目的本是为了保护心理免受伤害或痛苦,但很有意思的是,人用心理防卫的手段去处理问题,结果反而会加重自己的心理痛苦。原因就在于,心理防卫行为有一个本质特征,就是逃避真实,例如,否定真实的心理感受,歪曲造成痛苦的客观事件等。心理应付方式往往会收到暂时的效果,就象一个人遇到问题去买酒求醉,从而把问题“忘掉”一样。但是,问题的根子还在那里,会在日后产生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人和动物都会因为恐惧而逃避,但动物的逃避是明显无饰的,而人总会找出许多理由,使自己的逃避显得合理和正当;这种“合理化”是人的心理应付方法中的一种。人可以寻到许多条心理的逃路,在这些岔路上逃得久了,人会忘掉了事情真实的来由,会在曲曲折折里迷失自己。逃避是力图避开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结果造成问题层层累积,导致心理防卫失效,恐惧与痛苦加深。使人区别于动物一个根本性方面是文化。文化提升了人类,但也给人类制造了许多的恐惧,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许多逃避的理由。一个人害怕,但出于文化的原因(例如,害怕因为表现害怕而被看作懦夫),他不敢表达自己的害怕(他害怕自己害怕,生活在双重的害怕之下),因而制造理由来掩盖自己的害怕。在许多情况下,人不自觉地制造理由(假象)来自欺欺人,柏拉图称这是一种“内在自欺机制”,它对生命起到的只是破坏作用,并不促进生命的成长。

面对恐惧,人可以做出选择:逃避或直面。逃避或直面,是不同的态度,也是不同的行动方式。结果会大不同。詹姆士说过这样一段话: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符合一个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且不止于此,它也正如耶稣所说,种下一粒麦子,会收获许多子粒来。生活是选择,它对生命的要求是,你必须做出选择。逃避选择,就是逃避成长,就是逃避生活。当人选择逃避,他会臆造理由让自己安然于逃避,命运会是他逃避的最大理由。这种命运感是虚幻的宿命,它给生活下的定义是“不可控制性”。当一个人选择直面,命运会成为他直面的支持--勇往直前的使命感,他对生活的阐释是:生活是人选择的结果,这个结果叫命运。不同的选择会垒造出不同的命运。

恐惧与生命成长

(六)人的出生关涉两个基本情况:一是与母亲分离,这被认为是人生不安全感的源头;一是进入一个陌生而怖的环境,惧怕陌生便成了人的基本恐惧。继而,人开始了自我成长的过程,那情景象是对陌生环境进行探索与拓进。成长是拓展生命土地,让陌生的变成熟悉的,这时,曾经可怕的就不再那么可怕。但是,在尚未探索的前路,还有属于陌生的领域,仍然让我们害怕,我们需要走向前去,继续探索与拓进,就象我们从开头到现在曾经做到的那样。就是这样,我们惧怕而又成长。

成长象是一场谨慎而又谨慎的冒险,每朝前迈出一步,都须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马斯洛曾谈到寻求安全与自我成长的关系,他描述了这样一个意象:一个幼儿从母亲的膝头溜下来,开始探索家里每一个房间,再去探索屋子周围的环境,而他的探险必须有一个安全保证:母亲在那里!如果母亲突然间不见了,他就会陷入焦虑,对探索世界不再有兴趣,只求回到安全范围里来;甚至,他会丧失能力,不敢走着回来,而是爬着回来。“ [1]

成长是需要学习的,学习须受到支持才得以有效地进行。婴儿最初的支持者是他的母亲。受到母亲的支持,他学习着一点点去接触和探索这个陌生而恐怖的世界。他开始学习用眼光看跟踪移动的物体,又开始学习用手摸去抓,去牙齿去咬。母亲不在的时候,他会哭;接着,他允许母亲离开他一会儿,他从经验里学习到,当他需要的时候,这个熟悉而可爱的人会回来满足他的需要。他逐渐熟悉了更多的陌生事物,陌生的在变成熟悉的,曾经可怕的不再那么可怕,他越来越感到安全一些。在他刚刚学会走路的某一天,他在母亲的支持下开始了新的冒险--目的地是家门前的那片神秘、可怕,但又充满吸引力的小树林。有那么一些时日,他的脑子里一次又一次闪现过要进小树林去冒险的念头,但是他害怕。这天,这个念头又出现了,而且在脑子里逗留了好一阵。他决定实施冒险。他从母亲的膝头溜下来,他大概是这样想的“我一定能够。”他向树林走去。接近小树林的时候,他脑子里那个”我一定能够"变得有些单薄了。他回头看母亲,又转头看树林。他害怕,管不往自己的脚,跑了回来,重新坐在母亲的膝头。一会儿之后,那个念头象是充足了电,又在脑子里出现了。他走到了小树林边上。他回头看母亲。母亲坐在那里,望着他,还向他招招手。他走进了小树林,在林边逗留了一会儿,有一种他无法说明白的兴奋和满足。走出小树林,向母亲走去的时候,他像一个凯旋的战士。

接下来的日子,这个孩子又进行了几次冒险。几次回头看母亲,几次走进小树林。那片陌生的小树林变成了他熟悉的小树林,他不再害怕它。接着,他得离开家去读书了。有一天坐在教室里,他突然掉下泪来,他被一个可怕的念头吓坏了,就离开教室赶回家去确认一个事实:母亲并没有死。后来,他得离开家乡到很远的地方去读书,这个遥远的地方像是一片更大的陌生树林,神秘、阴郁而可怕,但他还是走进去了。他熟悉的世界变大了,他的土地越来越开阔,而且总有阳光灿烂的日子。原来,把陌生变为熟悉,把恐惧变为安全,是人成长的路。最终,我们需要走到那个人生旅途的目的地--整个陌生的世界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家。

第三篇:蚂蚁的恐惧故事

有一个人,漫不经心地将一盆水倒在地上,水很快向四周漫溢开去。地上有一棵小草被水冲起,浮在水面上犹如一叶小舟。小草上面正好有一只小蚂蚁,它看到四面漫溢的水,不知道这水面到底有多阔,水底究竟有多深。蚂蚁伏在草叶上吓得惊慌失措,天啦,自己该从哪里逃生,这大水哪里有岸呢?完了,这下我全完了,蚂蚁绝望了。

还没等蚂蚁想清楚这一切,水已流完、干枯了,草倒伏在地上,蚂蚁已看不到水了,只剩下一片还有些潮湿的地面。蚂蚁连忙牵动着它那细小如丝的腿,急速地爬出“小舟”,于是,它很快就见到了它的那一群同伴。一见到同伴们,这只蚂蚁忽然伤心起来,好像它经历了一场天大的劫难似的,它泪流满面地向朋友们哭诉了它的经历。它泣不成声地对朋友说:“我的朋友们呀,你们差一点就见不着我了。就在刚才那一瞬间,我差一点被那险恶的大水淹死了啊!”

“是吗?太可怕了!”众蚂蚁惊恐万分,它们听完那只“幸运”地活着回来的蚂蚁的经历后,都难过万分,一个个擦着眼泪。

小小蚂蚁哪里知道世界之大。你看,它们刚刚遇到一点水的危险,而此刻它们却又爬到了大路边,抬头一看,前面正是足够两驾大车并行的四通八达的道路。而这一切,只不过就发生在低首抬头之间呢。

世界是广阔的,那些眼光短浅、少见多怪的人其实是愚昧可笑的。

第四篇:《一级恐惧》影评

影评 怀着对法律的崇敬,总认为法庭是一个发掘真相还世间正义的地方,而影片开头,就赤裸裸地告诉观影者:“想讨回公道就去妓院,想受人凌辱就去法庭。”在这部影片中,一场以正义为名的审判,所谓正义与邪恶的交锋背后充斥着各种人性的丑恶面,大主教的伪善,律师的名利,州检察长的私利,女检察官的职位。而这些人统统都在这个法庭上遭受凌辱和审判,唯独真正的凶手最终逃离了法律的制裁。且不讨论艾伦杀死大主教的行为是否师出有名。来看一下这部影片中所反映的美国司法制度,讨论一下最终凶手没有收到法律制裁的制度因素。

辩诉交易制度:从影片的一开始,马丁律师就开始与州检察长为他的委托人潘乔伊进行辩诉交易。检察官助理愤怒地指出,潘乔伊是个亡命之徒,贩毒、敲诈、洗钱。看起来是十恶不赦之徒,然而马丁律师强调了“涉嫌”,这个词不仅体现了无罪推定的原则,更是基于律师对于检方证据不足,指控很难成立而胸有成竹。在证据不够充分的时候,检察官更倾向与选择辩诉交易来避免败诉的危险。果然检察官提出了他的价码:一百五十万,他得离开本州。马丁律师在与潘乔伊交流中,也告诉他最好要接受这个建议,除非他想用两年时间上诉。辩诉交易制度在此看来是一个三赢的模式。检察官不用承担高成本审理后,嫌疑人被判处无罪的风险,能够致力于更加严重的犯罪的诉讼。而嫌疑人也免去了长年累月的官司之苦,避开较重的刑罚。而代理人也可以在最后确定的嫌疑人支付的金额中获得四成(该影片中对该案的提成)。之后影片又提到:潘乔伊表示,两个月前,警察找到他,要他帮助警察指控阿德马蒂纳,然后提出交换条件,也是让他离开本州(而不追究他的犯罪行为)。这是采用辩诉交易的另外一个原因,为了在对其他更严重的犯罪的起诉中获得该被告人的合作。

所谓的辩诉交易,是指检察官与被告人或其辩护律师经过谈判和讨价还价来达成有被告人认罪换取较轻的定罪或量刑的协议。辩诉交易制度是最能反映美国刑事公诉职能特点的制度之一。美国的检察官公诉职能的独断性表现于此。辩诉双方达成协议之后,法院便不再对该案进行实质性审判,而仅在形式上确认双方协议的内容。如今美国有90%的刑事案件是通过辩诉交易制度完成的,也就是说,事实上需要陪审团进行法庭审判的案件只有10%。这对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有着很大的帮助。美国前首席大法官沃伦•伯格曾说,如果辩诉交易在所有案件中的比例从当前的90%降到80%,就需要配备双倍的人力、物力,包括法官、法庭书记员、法警、陪审员和审判场所等。然而对于辩诉交易制度的反对之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很多人认为,辩诉交易制度损害的司法的公正,让本应接受法律制裁的犯罪者逍遥法外,而受害者的权利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

辩诉交易制度在美国的普遍实施有其背景。案件繁多而如果每一桩案件都要经历召集陪审团的过程,将会使得案件的结案率大大降低,导致案件积压,加重了司法系统的负担和控辩双方的负担,而一些亟需得到经济补偿以进行医疗甚至生存的受害者由于案件的无法审结而陷入生存困境。这是一场关于公正与效率的博弈。“迟来的正

义即非正义(Justice delayer is justice denied)”。当然在辩诉交易制度的使用上,美国法律也作出了限制和要求,以保证正义的实现。在我国是否应当引入辩诉交易制度?对于我国来说,近年来,案件数急剧增长,给有限的司法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中也规定了简易程序,普通程序简化审的案件分流方法。那么对于是否能够引入辩诉交易制度呢?2002年4月黑龙江牡丹江铁路运输法院借鉴美国的辩诉交易处理孟广虎故意伤害案件,引发了媒体、法学界对辩诉制度引入的关注和讨论。而我认为,辩诉制度的引入,最大的一个障碍点在于司法系统的公信力缺失以及民意对司法审判的影响过于严重。我国民众对于法律的了解愈加深刻,愈明白司法系统中存在的种种不公正现象,引起了极大的民愤。而中国千百年来的道德传统认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有罪必究,辩诉交易制度在民间更易被看做是“以金钱换自由”“钱权交易”云云。对公信力已经极其薄弱的司法体系又将会造成多大的打击也不得而知。正如死刑的存废问题一样,将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因此,引入辩诉交易制度,如何以专家的话语权填平民意的鸿沟,存在很大的难度。

律师制度:马丁在看到艾伦被捕的消息之后,职业敏感性告诉他这将是一个抢手的案子,当时他想要接下此案的缘由并不是什么伸张正义,而仅仅是为了出名,为了自己的执业生涯。在查到艾伦下落的时候,他迅速地会见了艾伦,并且要求成为他的律师,免费提供服务,并表示能够为他免除牢狱之灾。马丁的话语中也透出了,如果艾伦不接受他而使用费用便宜的公设律师,将要准备把牢底坐穿。这也

体现了美国社会的一个现实,有钱人才能聘请得起大律师为其辩护,并经过众多律师的头脑风暴最终免于牢狱之灾,而穷人只能接受法律援助,而援助质量不高,而不得不接受严苛的处罚。

美国的律师享有很高的权利,在该片中当马丁轻松的来访于关押艾伦的“看守所”,狱警没有任何阻挠,也没有要求出示任何证件。律师会见其当事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马丁还可以深入现场进行现场调查,第一次调查,对看守犯罪现场的警察出示了证明文件,然后警察仅仅告知了他,注意保持现场的原状,就允许他进入现场调查。之后马丁怀疑有第三人作案时,为了探明案情深入取证甚至“抓捕”证人阿力。马丁在法庭上援引美国宪法修正案传唤州检察长作为证人得到了法官的允许。而我国的律师则局促的多,律师在侦查阶段没有阅卷权,不能调查取证,甚至在会见犯罪嫌疑人时,也受到侦查人员的在场监督。在这种强职权主义模式下,刑事辩护律师很难放开手脚,为委托人争取应有的权利。

特权规则:律师与委托人之间的特权是委托人有权拒绝透露与组织他人透露委托人与律师之间的秘密交谈。所以,马丁律师在与艾伦会谈时,能够无所不说,甚至教他如何摆出一副无辜的面孔以博取陪审团的同情。美国的华尔兹教授指出:“特免权存在的一个基本理由是:社会期望通过保守秘密来促进某种关系。社会极度重视某些关系,宁愿捍卫秘密,甚至不惜失去与案件结局有重大关系的情报,例如很难想象有什么事情比‘律师——当事人’特权更能阻碍事实的查明。此外还有医生与病人之间,夫妻之间,神职人员与忏悔者之间的特权。这些特权保障了社会一些基本道德的存在,使得社会机器能够平稳运行。如果这些特权得不到保障,那么社会一定会陷入一场令人恐慌的信任危机。这也就是本片结尾的时候,艾伦暴露出了他并不是真正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而是伪装成存在精神病患而逃脱法律制裁,马丁律师落寞地离开了看守所,而无法指证艾伦的杀人行为。这种特权制度,倒是与我国古代的“亲亲得相首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我国现在的法律制度,总是过分强调实质正义,有错必纠,而把程序正义放在一边,但并不见得真正地实现了正义应有的内涵。证据展示制度:该片中,由于马丁是提出无罪辩护,并一直在寻找一个所谓的第三人。因此,后来发现艾伦可能存在多重人格障碍问题时,无法改变当时的无罪辩护,只能偷偷把发现的犯罪动机录像丢在检察官家门口,并且诱导女检察官在交叉询问时激发出艾伦的第二重人格。而在法庭上,当马丁的辩护偏离无罪辩护时,检察官能提出抗议,且法官也给与了马丁警告。这是基于,如果辩护方准备在审判中提出被告人案发时存在精神问题的辩护,必须在法定期限内将此意图书面告诉公诉方和法庭。否则辩护方就不能做出这种辩护。如果辩护方准备在审判中出示被告患有精神病、神精缺陷或其他与承担刑事责任相关的精神状况和专家证言,也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将此意图书面告知公诉方和法庭。法庭根据公诉方的请求,可以对该被告人的精神状况进行强制检查。如果被告方未能履行告知义务,或者不服从法庭的检查命令,法庭可以排除其提出的有关专家证言。这种证据制度,能够防止控辩的任何一方在法庭上提出新证据或者事前隐匿证据而

在法庭上进行突袭,导致任何一方没有防备而无法进行有效的防御。最终法庭发现艾伦可能存在精神障碍时,由于与当时召集陪审团时进行审判的情况不符,法官解散了陪审团。明显的,艾伦最终可能由于精神障碍而免于法律制裁。

这种精神鉴定,在我国可以参考前些年的邱兴华案。邱兴华案一审被判死刑,不仅是对受害人,更是对所有保持着朴素道德观的民众的告慰,杀人偿命。然而对邱兴华进行精神病司法鉴定申请的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各方巨大的反响。一边是受害者家属血和泪的控诉以及不杀不得已平民愤的民意沸腾声;一边是法律专家挥动着法治旗帜为精神鉴定奔走呼号,同时法官还承受着自身法律专业素养和道德情感的抗衡。民意与精英的对抗走在了风头浪尖。这种精神状况鉴定的法律程序缺失,是导致这种冲突的关键。也提醒着我国司法体系关于程序正义的关注和重构。以及如果向民众解释死刑的存废。关于该片所体现的一些美国人的观念。马丁在与采访他的媒体人在酒吧谈天时,先是抱怨了律师所遭受的社会重大非议。然而,当媒体人问道:你为什么辞去公职。马丁的回答中有一句话:能上场打球何必当裁判。作为一名美国的刑事辩护律师,马丁一定能为中国的刑事辩护律师所羡慕,美国司法体制为了保护人权,对于被告人权利的保护有众多制度,如人们所熟知的证据制度,米兰达规则等等。因此也赋予了律师很大的权利。在法庭上,律师的专业素养和辩护技巧,同样也能够呼风唤雨。甚至影响陪审团最终影响判决结果。而对于公权力的限制,法官与检察官的行为也必须合法,避免了公权力的肆意

妄为。因此,马丁愿意在上场打球,而不愿只做一名裁判者。而在中国的情势完全不同,越来越拥挤的公务员考试独木桥,更多的人愿意走这条捷径而进入裁判者的行列,因为裁判者意味着权力。权力本位的思想,让人更愿意做裁判者,而上场的人不关注实力和技巧而反投寻求制度外的帮助。

艺术总是来源与生活而高于生活,此片在美国人的角度,更愿意的是揭示美国司法制度中存在的总总弊端,而最终导致凶手逍遥法外。而对于司法改革口号震天响而雨点小的我国,则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第五篇:《一级恐惧》观后感

《一级恐惧》观后感

这是我第二部看的关于法律的电影,第一部是《律政俏佳人》。如果说《律政俏佳人》是我的法律启蒙电影,那么这部电影《一级恐惧》便是我对律师的思考,当一个律师,你如何做到守护正义?

男主马丁是芝加哥有名的辩护律师,同时也经常为那些被许多人早已当成罪犯的人捍卫他们应有的权利,因为他相信,人心向善,他应该帮助那些本应“无辜“的人。一天,芝加哥爆发一起震惊全城的杀人案件,被害人罗森是受人爱戴的教主,行凶人的手段极其残忍,而当时唯一的嫌疑犯艾伦被认定就是杀人犯,同时与马丁有过关系的女主作为检察方的起诉律师,准备起诉艾伦使其死刑。这时,马丁立马接受了这个案子决定为马丁辩护。起初,马丁相信艾伦是无辜的,极力为他谋得对他有利的证据,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检察方获得的证据越来越多,并且指向了艾伦是谋杀犯。这时,马丁无意得到一带录像,内容是罗森强迫艾伦和他的女朋友玩性爱游戏,同时马丁发现了艾伦是具有双重人格,并得知杀人的是第二人格的艾伦,此时马丁确信只要法庭见证艾伦的发病过程就能免除他的一级指控。最后在法庭上,经过女主的逼迫询问下,艾伦的第二人格出现,并锁住女主的脖子企图伤害,所幸最后被制止了,同时法庭也见证了他发病的过程,决定休庭。在监狱里,马丁祝贺艾伦免罪,可是艾伦的一句对女主脖子的关心话语引起了男主马丁的怀疑,因为艾伦声称自己是不知道第二人格所做的事情,是处于失忆的状态。当马丁质疑他为什么会记得他锁喉的过程时,艾伦袒露,原来一切都是艾伦自导自演的,罗森就是他杀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第二人格行凶。

首先这部影片有大量的桥段是在法庭争论下进行的,所以也得以让我窥视美国法庭开庭的模样,不得不说,法庭是及其严肃的地方,任何一切的发言都要与此次案件有关,也要按照规矩来进行辩驳,否则不记录为出庭证据。这种的规矩让我一度思考,如果是违反规矩的发言即使有利于案件的推进也不予以记录,岂不是本末倒置?以及美国的法律保护当事人有缄默权,这也是让我很意外的,充分说明了法律是保护人的,而不是逼迫人。还有是法律人的谨慎,对于没有定论的结果,不能用既定的言辞,只能用猜测的言语来表示,比如对嫌疑人的结论判定只能用“疑似”。

其次,这部影片我并没有得到它准确的回答,也就是它到底要教会我什么。但与其说“给予“一个答案,不如说“留下”一个问题。当一个法律人,面对一个嫌疑犯,你会怎么做?我想起在进大学前的那个暑假,我和我妈妈以及妈妈的一个朋友聚餐,她们谈到我的专业,说我以后当律师就是要把死的说成活的,意思就是说你努力证明一个罪犯不是罪犯。但,这样是对的吗?难道我要成为金钱的奴隶,去弯曲原来的真相吗?答案是否定的,如同电影中男主说的,我只为一个人谋得最大的法律援助,而并非去曲直是非。比如面对一个杀人犯,我也心知肚明他的确杀人了,但是他应该被判无期而不是死刑,对于这样法律援助也是一种来自于人道的帮助和正义的维护。是什么就是什么,我没有想去钻法律的空子来维护当事人的利益而去损害他人应该的的利益。作为法律人,我们手握法律,而不是撰写法律。我们通过专业的教育,把正确的结果带给群众。

最后,男主原以为的维护正义,帮助无辜却被利用作为坏人的解脱。作为男主一定内心懊悔痛苦,但是我觉得守护正义的良知不应该动摇,我们应该坚信法律能为社会带来更好的秩序与未来,我们是社会的服务者,要利用法律守护社会!

下载有关恐惧的名言(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关恐惧的名言(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恐惧与广告

    分析“恐惧”情感的产生原因与表现形式,并探讨如何利用受众的“恐惧”情感来达到广告目标。 摘 要 恐惧自古有之,恐惧从何而来,恐惧的表现都有在本篇提及。在本篇中,着力解决恐......

    《拒绝恐惧》演讲稿

    各位在场的各位企业家朋友们,大家晚上! 我是李庆丰,来自创达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公司网络营销及电商管理!认识李庆丰,永远都年轻;认识李庆丰,一定能成功!下面开始我的演讲,我的......

    克服演讲恐惧

    1,充分的准备.林肯曾说:“我相信,我若是无话可说时,就是经验再多,年龄再老,也不能免于难为情的.”这话说得很深刻.要进行成功的演讲,就必须有成功的准备,否则,没有准备好就出......

    恐惧的日记

    恐惧的日记1 今天我和我一个弟弟一块去了奥林新城的广场上玩,我们一开始在比赛,比赛谁当的.高,最后我赢了!我在心里想:啊哈哈哈哈我对秘诀真是有用,我竟然把以前干不过的对手给干......

    突破未知的恐惧(共5则范文)

    突破未知的恐惧 一转眼,发现自己在解放军理工大学已不知不觉度过了十三个日日夜夜,在这十三天的集中培训中,有过欢笑,有过泪水:有过无奈,有过坚持。在这些军训生活和培训当中,唯有......

    电影一级恐惧观后感

    电影《一级恐惧》观后感---— 法律程序正义及律师在这方面的作用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触很深。 让我们据剧情逐渐分析,文章一开始就在介绍老主教罗森,他在主持一个盛大典礼,可能从这儿......

    打造无恐惧教室

    打造无恐惧教室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拿起《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看了封面和序页上诸多的荣誉和赞誉介绍,引起了我对此书的好奇和期望,好奇这位雷夫老师是如......

    初二战胜恐惧作文

    初二战胜恐惧作文 初二战胜恐惧作文1 “啊,我不要打针!我不要打针!”“不要点我名字!”秋天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老师要求全体同学用打针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就有人开始唉声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