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出行的那点事儿散文大全
那天天气很不错,我外出办点事,因为去的地方离单位不远,就去附近的租车点租了一辆公共自行车。优哉游哉地骑出去没多远,就见前方迎面走来一个似曾相识的婀娜身影,定睛一瞧,原来是本单位的讲解员小周。小周显然也发现了骑着红彤彤的公共自行车的我,只见她下意识地用纤手捂住嘴,眼神带着惊讶声音带着笑地说:“馆长,你挺环保的啊!”
小姑娘儿的复杂神情倒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单位的年轻人,也不知道怎么都那么命好,虽然工资不见得高,可生活质量都不低,开着奥迪甚至宝马上下班者不在少数。这种情况下,馆长倒反而骑个公共自行车出行,岂不让人发笑?唯有刻意矫情追求绿色环保,似乎还能成为冠冕堂皇的理由。
事实上,我倒还真没想到什么环保不环保的高度,骑个自行车嘛,无非就是求个方便、图个悠闲。老实说我也并非买不起轿车,宾利雅致兰博基尼咱消费不起,悦动捷达伊兰特总还能承受得住的。问题是,我对学车开车的确是打心眼里畏惧。你想啊,现在的城市道路,都已经被汽车堵塞成啥样了?像我这种对机械比较木讷的人,一想到随时可能在大街上与别人擦撞磕碰,耽误时间不说,还得平添许多交涉善后的事儿,头就大起来了;再加上每天回到小区,看那蜿蜒的道路边上挤满了车子,想到一旦自己开车就得在这危机四伏的羊肠小道间高难度地进出,本来就头大的脑壳,便更是要炸开了。
骑公共自行车让人发笑,开汽车又叫人抗拒,那出行咋办?近距离可以自力更生开动脚筋,远距离的出行,总还是得借助于某种靠谱一点的交通工具的吧?看报道有说,有人养起了马,每天骑马上下班,这拉风倒是拉风了,返朴也有够返朴的,只是能不能归真,还是值得打上一个问号的,毕竟对于现代化大都市来说,这种出行方式实在太过理想化,操作起来技术层面难度还是较大的。那么换地铁吧?又快捷又方便,成本也低廉,倒是不错的出行方式,只是目前对我们这座城市来说,总体来说还是画在纸上的一个大饼,尽管有一片马上要吃到嘴里了,但是要想吃到整个大饼,还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
如此看来,硕果仅存的方式,便是去挤公交车了。想必这也是很多人的最后选择,因此早早地做好了“站”公交车而非坐公交车的思想准备,但是亲身实践了几次之后,非常痛苦地发现,就连“站”公交车的这点儿权利,都是那么地难以争取到。一旦上下班高峰来到,各路热门公交线总是人满为患,尽管你举着两块钱巴巴而地想贡献给公交事业,它却还不一定能包容你接纳你。即便勉强让你上了车,在人挤人挤死人的车厢里,你也甭想有好好儿地“站”公交的资格。
最让人无法承受的打击,还在后头。满身燥汗地挤下公交车,迎着凉爽的微风长舒一口气,正暗自庆幸着总算到达了目的地,却蓦然发现手中提包被人划开了一道口子,里面的钱包不翼而飞!情急之中,条件反射就想赶紧拨打110报警,却震惊地发现,裤袋里的手机也不见了踪影!
你说这公交车,还能再坐吗?罢罢罢,还是回到原点,去租用公共自行车得了!管他会不会被人取笑,只要便捷、只要安全、只要方便,面子问题又算得了什么呢?心理调整过来之后,便又坦然欣然地奔向公共自行车租车点。
这天夜里加班,想着晚上骑公共自行车回家,也蛮方便的。想不到赶到租车点一瞧,那满满一溜的自行车,竟几乎都是伤兵残将,不是轮胎破的,就是踏脚缺的,或者钢圈擦牢的。最后只好矮子里选长子,挑了一辆骑起来吱嘎作响但好歹还能行进的车子,颤颤巍巍骑到了家。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家附近的那个还车点里早已是车满为患,无奈只有继续向前寻找下一个还车点。真是撞了邪了,这样一路寻去,竟都是满车!大概足足又骑出了约摸五六里路,好不容易总算发现了一个有空位的还车点,不禁大喜过望,急匆匆推车入闸,刷卡还车,却沮丧地发现,这车竟然怎么也还不成功!恼怒之际,偏偏边上又走来一闲人,好奇地观察了我半晌,才一语惊醒梦中人:“都已经过了九点半,这车还能还得进么?”
天哪,这让我以后出行,该怎么办呢?
第二篇:妈妈那点事儿的情感散文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妈是个普通人。她出生于农村,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字不识的农民。她和很多女人一样,以丈夫为天,以孩子为依。丈夫在外打拼,她就在家带孩子,生活简单却幸福。
作为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我有幸地加入了这个家庭。但是我从小体弱多病,上小学一年级还要每个星期还要去医院走一趟,一来二往,那里的医生护士都认识我了,而在比期间一直陪伴我的,是我的妈吗。
小时候,因为我家离小学比较远,她担心我上学不安全,要求要接送我上下学。胆子极小的她,从仓库里拿出了与爸爸结婚时,爸爸送给她的那辆凤凰牌自行车,学着骑了起来。但是看的出来,妈妈还是怕上路的,她不敢骑太快,总是极力靠路边上骑,遇到行人或者过路车就立马减速避让。
记得有一次下雨,她骑自行车装着我,骑行在回家的一条较窄的乡间小路上。这条路是泥巴路,一下雨就坑坑洼洼的,不太好走,也不好骑。而在路旁的也不是房子,是刚收完稻的大片的光秃稻田,天色朦胧,看不到边际。雨还在下着,我也因疲倦在后座打起了盹。
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对面来了个骑着老式自行车的大叔。妈妈一看见他就向右打方向避让,但是这个大叔也秉承着谦让的优良传统,向他的左方骑去。说那是那是快,两个人看见情势不对,又立马打了方向。但是晚了,两车相撞,摔了跤。我妈直接连人带车翻下了田埂。那个大叔见妆,急忙跳下去大喊:“快来人呀!”,就把我妈从田里给扶了起来。我妈却一把撇开他,在田里四处寻找,大喊我的名字。但是怎么找都找不到,她急切到想哭。就在这时,大叔拉住了我妈,随手指向了路边正在呆呆看着她的我。我没有被甩下去,而是掉落在了路边。妈妈看到了我,眼泪立刻就流出来了,爬上路边紧紧抱着我,抱怨我说:“叫你你都不应的,是不是要吓死我!”
后来,我也长大了,身体也因为跑步而变得好了起来,妈妈也就不再送我了。而她也因为我上学了,不用一整天照顾我,便去找了一份工作。她以前是裁缝,为此她去了服装厂上班。她喜欢这份工作,也因为这份工作交到了很多朋友。我有点嫉妒却也高兴,她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不仅只有我了。
在我上初中的那年,我家迎来了一个新成员,那就是我弟。我弟倒没有像我一样,一生下来就是个病秧子,但是太过于吵闹。我时常看到妈妈半夜爬起来去安慰哭醒的弟弟,也看到被弟弟弄的疲惫不堪的她一大早起来还给我们弄早餐。我心痛她,却也帮不了她。之后,弟弟长牙了,在弟弟磨牙期间的时候最恐怖了,他是见人就咬。我的小手都难幸免于难,一两个被他咬出的青印,长时间都隐隐作痛。更不要提妈妈身上的伤口,数不计数。那时我就在想:这当妈太惨了,以后我做妈的时候,还是不要生小孩了。但是转念一想,妈妈的幸福也就在于孩子了。哺育孩子,教育孩子,看着孩子幸福长大,自己也就心满意足了。
再后来,我考上了大学,是时候要离开家了。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我也向往着美好的大学生活。但是当我真正踏入大学的时候,我却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没有帅气的学长和你搭讪,有也不是你的;也没有精彩的社团活动,有的只是你被当做免费无偿的廉价劳动力在使唤;更别提开学时说好的要在大学里有一番作为,现实取而代之的是打游戏和睡觉。你在大学里无聊,为此也更想念在家的舒适与温暖。
那天我发微信语音给我妈,说我有点想家了。我原以为我妈会发语音过来,毕竟她不识字,也不会打字,微信也是当初我教她用的。然后,现实出乎了我的意料,她居然打了一串字,虽然句子语法上有错,但是意思却能懂。我很惊讶,我妈什么时候会认字了?我立刻打了个视频电话过去,想问问她。记得那天她在镜头笑嘻嘻地说:是你弟教我的。我嘞个去,他一个还在读小学的也可以教别人?世界真是奇妙啊!
除此之外,我妈还学会了逛淘宝,微信支付买东西等。她也赶上了时代潮流。当然这个就不是我弟教的了,是她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她就是这么可爱,也是我的一生挚爱。
第三篇:军训那点事儿
军训那点事儿
今天是军训的第七天,天气已一扫前几日的冷意,露出小骄阳。笔者带你一起走入我院北区军训场地,共同领略大一新生的军训轶事。
在我们刚进入训练场地时,军歌响起,军训学员们正进行着有序的训练,看那阵势,笔者们误认为是军训汇演前的彩排呢,经打听后才知道原来今天是踩点训练。看着那些整齐的列队再回想起9.16军训动员大会的列队,让人不禁感慨,这七天,教官和学员的努力是有回报的。看着他们一遍遍的踢着正步,教官们耐心的纠正着其中错误的姿势。这似乎让笔者们回到了去年自己军训的那段时光中去。在一旁默默的看着大一新生军训,待他们休息时,我们便过去与他们闲聊起军训轶事。
来自三营二连四排的杨曼告诉我们:教官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但是我们的教官对我们很好。他会在训练的时候对我们严格要求,认真的纠正我们的姿势,当我们大部分人都累了的时候,教官会很体贴让我们休息。我认为在所有的军训动作中,正步走是难度最高的也是要求最严的一个。其次就是踩点走,那要求有乐感,每一步都要踩到点上。军训是一件体力活,在军训之后,我发现我的饭量比以前大了好多,每天也会增强营养。相信经过这次军训,我会比以前更能坚持。
11192的夏欣同学回想起这几天的军训,心中颇有感触。“军训时倒是不觉得怎么累,可是回到宿舍后,就会觉得浑身无力,浑身酸痛,不过经过这次军训,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儿就是站军姿可以纠
正驼背。我有个同学她有点驼背,她经常在我们休息的时候站军姿,说这样可以纠正自己站立的姿势,我打算以后也多站站军姿。”当笔者问她们在军训之后会如何处理军训服,夏欣回答说“军训回家后,要把军训服好好的洗洗收藏起来。这身军训服会陪伴我半个月的时间,扔掉它吧,觉得舍不得。捐出去吧,觉得没必要。而且这是我们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军训了,军训服就留着做纪念。”
与大一新生谈及军训时,笔者不禁想到自己军训非但没瘦还胖了,便忍不住与他们探讨起军训时期有没有给自己添加营养。11171班的谢丹告诉我们,军训这几天,我们一宿舍都跑去吃KFC了,就当犒劳犒劳自己,平时也会到超市买点水果啊,营养品等等一类的东西。当然也有好多同学并没有特别为军训加餐。
魏华巍书记说过,军训是大学新生入学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军训,同学们可以学到解放军指战员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好品德,希望全体参训新生要珍惜这次机会,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崇尚实事求是的作风,磨练意志和毅力,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等优良品质。
2011/9/23
第四篇:励志那点事儿
励志那点事儿
周兴
励志这个产物是何时出现的呢? 几经搜索翻查也没有找到它的出处。以前只知道个立志,意为:树立志向。而如今的励志一词我把它作励炼意志讲。
眼下励志一词已经泛滥成灾,什么励志书籍,励志演讲,励志电影······随处可见。几乎一切都和励志扯上了关系,什么东西都打上了励志的旗号。
励志也成了当今的一大消费,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流行。尤其是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莫非中国的青少年乃至所有群体是如此的缺乏、如此的急需励志学?不知国外是否也是如此!不过我猜,未必。
单说书籍吧。无论你走进哪家书店,视野所到之处,几乎都充斥着所谓的励志书籍。哪些励志一类的书籍绝对都摆在最显眼的书架上。而店中的人群也大都聚集在励志书架的周围。几乎人手一本励志书疯狂的阅读着。或倚或靠,或坐或卧。他们对于励志书籍的这种超乎寻常的热爱实在令我不解。难道只有励志书才称得上是书吗?难道世界上除了励志书别无可读吗?难道只有励志书才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吗? 难道只有励志书才是应该被捧为经典之作吗? 我实在是弄不懂。不过存在即为合理,看来这种现象也没有什么不对。几经思索后,我总算是找到了合理的解释。那就是这些不能自励的人们只能依靠励志学来进行他励了。
我曾一度观察过书店里的各类书籍的消费比例,这励志书籍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看着书店里整面墙壁贴着的宣传励志书籍的广告的巨大海报,我想这种广告效应也在促进励志消费中起了不少作用吧!
读几本励志作品,听几场励志演讲,看几部励志电影,就能够励炼意志吗?就能够快速走向成功吗?就能够一下子创造奇迹吗?我想,大约不能罢!至少我做不到!那些大凡有所成就的的人就是以这种方式来励炼意志从而走向成功的吗?
成功离不开立志,或许也离不开励志。但励志学永远不会产生奇迹,真正让一个人改变的是对自我的觉察。
第五篇:实习那点事儿
实习那点事儿
从7月25日到公司报道至今已经一月有余。在这一个月里,正式脱离了那个天天与同学相约的湖南科技大学,同时也正式步入了湖南新新线缆有限公司这所天天与同事相伴的社会大学。在刚进入这所“大学”的短短一个多月里,接触了很多,感悟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刚刚来公司报道的那几天,感觉一切都是新的,同时也为有了属于自己的工作而在内心深处默默叫好、暗自发力决心一定要好好工作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吃着比学校还合口味的饭菜,感觉这里的空气都格外的清新,一种莫名的喜悦感时时涌上心头。
但是,这种好感不久就被一种落差感掩盖了下去。
记得面试时陈总说过在工厂“体验”是很苦很累的。当时也没在意,心想大不了就当是打完一场篮球又围着操场跑几圈呗。直至在拉丝厂磨练几天后,我才意识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不做好充分吃苦的准备是修炼不出来的。同时心里就产生了落差,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做苦力。想想自己以前在湘教出版社的时候天天蹲办公室看看稿子是多么轻松啊,顿时一种不平衡感占据了心头。但是想想当初自己在两份工作之间抉择的时候,不是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拿镰刀收稻谷”的思想准备了嘛,再看看在拉丝机中流动的铜丝,我忽有所悟,铜矿炼成铜杆、铜杆拉成铜丝、铜丝经过再加工成绕组线最后并成线圈成为电机的核心,不也是经历了一系列的煅炼、打磨、拉伸、挤压和包装嘛。就算是一块好玉,如果不经雕琢也不会成器,更何况是一个刚刚迈进一只脚对周围还都不熟悉的菜鸟,如果再不好好学到最后拿什么资本来成材呢。于是,我就坚定了一个信念:出的是力气,学到的是手艺;流的是汗水,收获的是本领。有了这个支持,就算有时候身体感觉疲惫也很快会被心灵上的慰藉抹平。所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就首先摆正心态、树立信念再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事实证明内心的精神支持有时还是强大的。
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持,果然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得心应手多了,但是生活中的那点不适应还是不时萦绕。
记得刚来的时候,很多人都问过我同一句话:“在这里还适应啵?”说实话大部分还真是适应了,毕竟也在湘潭待了四年了。之所以说大部分就是还有一点不太适应,那就是湘潭话,基本听不懂。偏偏大部分的交流还是得用湘潭话进行。1
开始的时候感觉很困扰,有一种外乡人寄人篱下的感觉,但是,在师傅们和“小小”师兄的“特别关照”下我还是感觉到了温暖,决心一定要入乡随俗、学会听湘潭话。心想连英语都能听会说了,好歹湘潭话也是国语的一种,况且这里的外地人不止我一个,他们待了几年后也还是能听得懂,我相信这对我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还有就是多和身边的人交流,既可以学到专业的生产知识又可以顺带学习湘潭话,一举两得,挺好。
伴随着生活中的那点不适应,思想上的懈怠是困扰我的又一个难题。
刚刚进来的前几天,每天只是等活干而不是找事做,也不去主动发现问题及时询问师傅,甚是被动,更为糟糕的是自己在思想上还没有意识到这种被动。直至后来匡主管说要考试我这下才急了,开始看资料、问师傅、练操作了,经过十来天的临阵磨枪,终于基本熟悉了拉丝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拉丝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操作。一个字:赶。全是因为这个思想上的小懈怠。其实,这个懈怠应该不能算作小的,虽然经过赶工学习补了上来,但是,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记得思想上的懈怠是最大的敌人。只有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做到“变则通,通则达,达则久”,要不然就只能“在被动中沉默、在沉默中灭亡”。
由于思想上的懈怠以及对相关工艺不太熟悉,所以就在工作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的尴尬——可怕的失误。
说到失误就有不少了,比如拉丝上盘时线头没有插好以致要重新来、排线没有排好造成线圈很乱、对接铜线时接口没有接好导致改拉时出现断线„„其中我想重点提一下的就是在用千分尺测量时所犯的失误,其实压根就是错误,一是测前没有调零检验千分尺是否可用,二是测量时没用微调进行最后校准,三是直接从丝包铜包线上扯下千分尺,再有就是读数太慢。两个字:惭愧。按理说千分尺的使用以前在学校里学的挺好的呀,怎么一到实用问题就从头出到尾啊;按理说都是小错误、小失误,但是怎么偏偏就是发生了呢。现在算是意识到眼高手低的危害了,没有实践的理论操作是多么的苍白,没有实践的理论指导是多么的无力。看似很小的失误其实不小,有时就是不折不扣的错误,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归根到底还是对问题、对错误、对失误的重视不够,回头想想如若“千吨铜丝废于一毫”,那么这一毫米就不能再算作小了,因为它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在以后的工作中还是要摆正心态、正视问题、不断实践才是正道。
通过不断的学习以及亲身实践,我的实习工作果然大有起色,不但会主动学习找事情做,同时也改正了许多失误。这些成果的取得,除了个人的不懈努力外,师傅们的谆谆教导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至今有三个师傅了:柳师傅、甘师傅、王师傅。
柳师傅和甘师傅有两个共同的小特别。一就是对尺寸特别苛刻,拉出来的铜丝不符合规格时,果断更换磨具,并且经常是磨具室的师傅出来和他们一起测量尺寸,直至打磨出符合规格的磨具。对于这种对规格要求比较精确的工作,需要的就是这种“较真”精神,这样才出效率、出效益。一个字:顶。二就是上文所说的对我的“特别关照”,就是他们虽然普通话不怎么标准但还是尽量减慢语速、用那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跟我交流,教我生产工艺及操作过程中的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相关知识。两个字:亲切。
王师傅,虽然才接触几天,但是却也有了部分的了解,为人和善、操作娴熟、讲解专业,跟她学习感觉自己事半功倍、收获颇丰、进步很快。但是关于她的小特别,我还是想从另外一件特殊的东西——她的手机屏幕图片说起。她的屏显不是自己宝宝的可爱笑脸,也不是和老公的亲密倩影,更不是什么帅哥美女卡通美景,而是一张照片,一张自己拍的照片,照片的原景取材于绕包车间公示栏上的一张纸,重要的是这张纸上的内容,全文如下:
“湖南新新线缆有限公司质量方针
关注顾客,持续改进,转型升级,追求卓越。
湖南新新线缆有限公司质量目标
精细管理,创新优质品牌,顾客满意度大于88分并逐年上升,质量损失率不超过0.23%,产品一次送检合格率:绕包线、漆包圆线达到96%,铜杆、漆包扁线95%。”
可能还有很多在绕包车间工作的员工都还没有注意过这小小的一张纸,但是,她——王师傅,她注意了,并且她当真了,把这个当作自己奋斗的目标了,有了这种心境何愁工作不出实绩。
细细分析一下,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两种不同员工的心理状态:一就是上班就为了盼下班,反正都是计件工资只管埋头生产就是了;二就是上班前思考怎么把下一班做得更好。前者仅仅是疲于应付,虽能完成生产任务但也仅仅只
是能够完成任务而已;后者在工作中思考、思考后再工作,心系公司、情系产品,不但能出色完成任务为公司争创效益更能提升自己散发出更大的力量,个人和公司互惠共赢,还有什么理由不值得大家共同来学习呢。还是那句话,工作的心态很重要,虽然它不能完全决定事情的结果,但是完全可以左右事情的发展方向。
这不禁又使我想到了做事的四个境界:想做事、能做事、会做事、想事做。联系到自身,现在的我正徘徊在想做事和能做事之间,有意愿、有想法、有热度,但仅仅有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更要付诸行动才行。特别是很多专业性很强的工艺知识,必须得专门系统地不断学习、不断跟进,如此才能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充实自己,达到熟能生巧会做事、精益求精想事做的境界。这也是实习那点事儿给我的最大感悟,同时也是我前行的内在动力。有了这个目标和内心的那份坚持,我相信我一定会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