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都在带着伤口奔跑美文摘抄
我最难忘的采访经历,来自一位女企业家。
她完全不像大家想象中的女强人——气势咄咄逼人,说话笃定泼辣,穿着霸气十足,神情自信骄傲。恰恰相反,她的办公室充满温和的女性气息:色调是清雅的浅绿,优雅的玫瑰花茶在透明的茶具里散发着幽幽的香气,采访的过程如老友聊天一般亲切随意,她摆上精致的茶食招待我,有问必答,谦虚从容。
愉快地结束工作,我一边收拾东西一边灵光乍现,请她为当代职业女性平衡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关系提一点建议,她神情略变,踯躅了一下,依旧微笑着说:“这一点,我可能没法给大家提建议,我自己的家庭也不完整,一年前,我和孩子的爸爸离婚了,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暂时没有公布。”说完,她抱歉地微笑。
我有点不知所措,为自己的冒失难堪。
她看我窘迫在那儿,连忙接着说:“我是觉得,自己在这个话题上并不是榜样,也不想说空洞的套话,所以实话实说。上天没有给我做贤妻良母的机会,但是给了我其他方式的精彩,只是很抱歉不能回答你的这个问题。”
大多数采访对象不过是工作关系,一问一答,一个写新闻,一个做宣传,都是工作,诚恳投缘的人并不多,所以,至今我没有把这件事告诉身边的任何一个朋友,即便消息公开之后,我也守口如瓶,因为当时,她完全可以敷衍一个初次见面的记者几句客套话,对于老江湖这并不难,所以,我珍惜这种难得的信任和缘分。
回去后,我仔细整理采访资料,才发现她的很多成就都是在失去家庭的一年半里获得,甚至,她可能为了挽救不再稳固的婚姻,在身体与工作强度并不适合的情况下,生了第二个孩子,虽然这并没有周全她的家庭。
从时间上看,孩子出生的时候,应该正是企业资金状况糟糕的节点,我只能想象一个孕妇和新妈妈怎样一边忍耐着身体不适,一边应对着公司经营。她无意中提到自己心脏不好,这个孩子让她承受了极大的危险和风险,而婚姻的危机当时也应该显现了吧,身体、家庭、工作三重压力硬扛下来,依旧保持温和、温暖和信心,我除了敬佩,还有心疼——很多所谓的强人,不过是更能忍而已。
通常印象中,职业女性因为工作忙碌忽视家庭造成婚姻解体,而在我见过的事例中,这并不是主要原因——通常职场表现优越的女性,会把优秀形成习惯,在家庭里同样要求自己成为高分主妇,她们甚至比普通女性更加愿意付出,更容易沟通,更低姿态,她们婚姻维护难度更大的原因在于,对方的理解和配合。
大多婚姻的差距是由男人领跑造成,而领跑者一旦换位成女性,这种差距会由于男人心理上更加难以调适,使危机感更强而更扩大,女人为了维护家庭完整,能够做出的选择就变成了:第一,停止前进,与对方一起慢慢走;第二,继续前进,与对方割裂;第三,进退两难,与对方在尴尬中相持,一对怨偶走不快也断不了。
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由于各种原因选择了第三种。
绝大多数奔跑中的人鼓起断尾求生的勇气,选择了第二种。
所以,优秀的女人获得幸福的婚姻,实际上比优秀的男人保全体面的家庭难度更大。
后来,我们成为朋友。
这么多年,我看着她深居简出,把一大家人接到一处生活,很少有应酬,更少有是非,只字不评论对方,企业却越做越大。从她的身上我突然明白,我们看到的那些勇敢并且完美的人,不过是带着伤口依旧愿意向前奔跑的人。
我曾经羡慕奥黛丽·赫本几十年不变的纤瘦优美,后来读到她的儿子肖恩写的传记《天使在人间》,才知道所谓的苗条居然来源于童年的营养不良。但是像补偿一般,她优雅的气质在时光中被复刻下来。
生活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只是,很多人都没有等到窗口打开便主动放弃。
贝多芬失聪,荷马失明,梵高那样热爱家庭的人却一辈子结不成婚,谁都有这么一段伤痕,犹如命运在生活的道路上设置的路障。
最好的人生不是一马平川没有障碍,而是跨过或者绕过路障继续向前;最好的际遇不是不受伤,而是带着伤口依然愿意奔跑;最好的天气不是永远都是艳阳天,而是尽管现在滂沱大雨,太阳明天依旧会跳出地平线。
所谓的伤口,让我们每一个人变得更加勇敢,更加惜福。
第二篇:别人的伤口,别碰美文摘抄
母亲的学生小郭,从高中毕业起每年過年都会来拜年,十年间从未间断。母亲做了一辈子的高中老师,亲手送进大学的学生无数,这样的学生只有一个。对此,我颇为好奇,多次问母亲,母亲都笑而不答。去年过年,我缠了小郭许久才知道原因。
小郭的父母是跑长途运输的司机,2008年春运雪灾,车在路上出了事,他妈妈当场离世。事情发生后,小郭就请了假,一离开就是三个月,一点返校读书的迹象都没有。母亲找到小郭时,他已经在建筑工地上做事了。
“我当时不想回学校,是因为不知道如何面对老师和同学。大家肯定会问我同情我,会说我好可怜,我妈妈不在了。”
母亲劝了很久才把小郭劝回学校读书,而小郭担心的事情从未发生过。
“我回去的那天恰好是老师的课,我站在门口喊了一声报告,老师挥挥手让我进去了,一秒都没有停顿,继续讲课,就像我是一个迟到的普通同学。在高中的剩余时光里,也没有任何同学问过我这件事。”
后来他才知道,母亲专门召开班会,和全班同学约定不询问他这件事。
“正是这样的处理,让我感受到了放松和宽慰。所以,我特别感激老师。”
对于刚刚经历痛苦的人而言,最开始的时光是最艰难的。他不仅要学会承受痛苦,学会治愈自己,还要承受突然之间到来的全世界的关注和同情。而这种关注和同情,不仅不能起到任何抚慰作用,还会通过“格外强调”和“反复询问”,将他们推送到舆论的中心,放大伤痛,让受伤的人更加难过。
不碰触他人的伤口,不刻意提起他人的痛苦以满足好奇,是我们最大的善意。
我常常想,如果我早一点知道这段故事,是不是就不会发生那件让我极为后悔的事情。
三年前,我采访了一对夫妻,他们的儿子刚刚21岁,却被查出患有恶性脑部肿瘤。在医生宣布儿子脑死亡时,这对夫妻决定,将儿子身上可用的器官都捐献出去。
器官捐献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我希望通过我的报道能将这对夫妻的善,变成种子,感动更多人,影响更多人。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说服他们接受采访,最终的报道效果也很好。
今年年初,我外出采访恰好经过这对夫妻所在的地方,便顺道拜访了他们。我以为三年时光多少能够抚慰一些失子之痛,却没想到他们的精神状态较当初更为崩溃。没有想到我给他们带来的关注,成了一些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为了反复伤害他们的利刃。
因为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说,这是那对失去儿子、捐献儿子器官的伟大的父母。周围人的同情、安慰以及那些非恶意的闲话,反复撕扯着这对夫妻的伤痛。每当他们稍稍平复失子之痛,这些话就又勾起他们的悲伤。
时间是抚平伤痛的良药,结痂的过程却漫长而痛苦。伤口结痂时,最怕遇上的就是反复撕扯,这样会带来新的伤痛,让伤口变得更大,以致于永远无法痊愈。
我现在极为后悔当初的采访,知道别人的痛处在哪里,真的应该避开。有意避开就是一种善意,刻意提起就是一种伤害。
不碰触他人的伤口,不拿他人的痛苦来自我感动,是我们最大的善意。
手指受了伤,为了消毒,会浸泡一下盐水。但是谁也不会长时间把手指浸泡在盐水里。因为伤口愈合靠的是自己的力量,时间久了,盐水反而会影响手指的自愈。
每个人都有一根受伤的手指,它是每个人最隐秘的内心世界。无论我们多么善解人意,也无法理解别人最隐秘的痛苦。无论我们多么强大,也无法解决别人最难捱的悲伤。
不碰触别人的伤口,才是最大的善意。
第三篇:我们缺什么美文摘抄
我从《华尔街日报》读到这样一则故事。
美国内布拉斯州的阿瑟小镇,地处偏僻,人口稀少。人们大都倾向于繁华的都市,连续有人迁徙而出。这里的学校、医院、商店纷纷倒闭,最终导致食品杂货的供应都成了问题,这给行动不便的老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43岁的马歇尔女士,结束了内布拉斯州大学工商管理课程,她想挽救阿瑟小镇的零售业,同时给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方便,深思熟虑之后,开了一家超市。沃尔夫登超市别出心裁之处在于:它为附近顾客每人准备好一只信封,信封上面写好了顾客的名字。
沃尔夫登超市不用营业员和管理员,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因而所售商品价格低廉。当人们买走商品时,只要看看标签上的价格,把相应的钱放入印有自己姓名的那个信封。渐渐地,顾客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顾客纷纷涌入,并非完全冲着低廉的价格。更主要的是,他们在购物时,意外地收获了一份信赖,感受到朴素的体贴与关怀。
……
做生意的表弟,正在寻找商机。我把这个故事说给表弟听,希望他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表弟低着头,陷入了沉思。
几天后,表弟来了。他按图索骥地谈了自己的计划,准备就在我所在的小区,开一个类似沃尔夫登超市。我对此感到疑惑,总觉得我们这里缺少点什么。
“我们缺什么?”表弟突然焕发了激情,直着嗓门滔滔不绝,你看,你这里一个废气的大车库我把它租下来,场地不缺,资金我也不缺,管理经验我也不缺,货源也不缺,我们到底缺什么啊?
我疑虑未消,问他,如果顾客拿走东西不往信封里塞钱,或者少塞了钱怎么办?
表弟双眼射出智慧的火花,我在放信封的上方天花板隐蔽地装上3个摄像头,我在货架周围大大小小的角落都隐蔽地装上摄像头。就是一只苍蝇飞过,我也能辨出雌雄,谁敢跟我玩猫腻?
他在为自己的精明深感得意。我从他的表情中终于找到了我们缺少什么。我们缺的正是——彼此间的信赖。
第四篇:昨天的我们美文摘抄
一晃又是一年过去了,心中的伤感又泛涟漪。有多少个昼夜我们在奋斗,为明天更好的。笑声,哭声,争吵声。。。
总是有很多的理由,好的或是不好的。。。但此时我是真的思念你们;我的!请不要忘记,我们一起躲雨被拉进教堂读圣经。
让我们明白了不能好逸恶劳!我们一起坐在天台上唱情歌。幻想着自己的白马王子!也把仅有的五元钱拿去买了五个雪糕,一人一个。。。虽然很苦但很。。。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将我们磨练的更加成熟。让分离的悲痛化作甜蜜的,感谢你们“我的朋友!是你们让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遇事要处之泰然。
依稀往事似曾见
波澜潮涌
欲眼望穿
恨相见太晚
曾经不忘的执着
悄然遗落
够不到,摸不着
曾经的欢喜
轻轻的拾起
但化作尘埃
却又开出花来
我的朋友,请珍重!
第五篇:我们都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美文
小时候,谁家电视机里传出“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的歌声,马上就会围拢过来一群眼睛放光的小孩子,他们都争着当“齐天大圣”。连身为小姑娘的我,也在家自称要当“孙悟空”,把妈妈叫成“唐僧”。
时针拨到1994年,《大话西游》来袭。“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这句话成为最经典的爱情表白。我们陡然被启蒙:去西天取经算得了什么,西行前的故事才是最真。
2000年,《悟空传》横扫青年一代。我们记住了桀骜不驯的猴子,禅意深深的玄奘,有情有义的猪头。其中的一句台词,几乎人人成诵。住持问玄奘要的是什么,玄奘答道:“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那时候的我们,在大学校园里骑个自行车,都能开心得像驾筋斗云。毕业那年,大家都在卧谈会上讨论着要如何改变世界。但每个人也都有戴上紧箍圈的一天。从工作第二年开始,班级QQ群里谈论的就都是房价怎么起伏、买什么理财产品好。
所有的青年心里都住着一个孙猴子,但更多程度上,“齐天大圣”的旌旗是我们一个最天不怕地不怕的美梦。孙猴子如果不走出花果山,就永远只是懵懂自由的猴子。猴子也会长大。当他自以为所向披靡时,却很容易被五指山死死压住。
一开始,他满是抗争的愤怒和不甘。很多人更喜欢“齐天大圣”的他,但无论情愿与否,他最后还是做了“孙悟空”。他忘记了很多事,保护唐三藏去取经。很多人一开始都是被生活硬生生地征服,但最后,我们是被生活降服。
这让我想起《阿甘正传》里阿甘的一句自言自语:“我想他一定是跟上帝讲和了。”
我们长大了,西游的主题却依然红着。现在人们不再关心西天取经前如何,更多的是戏谑“西游记后传”。孙悟空当了“西游记公司”的副总经理,猪八戒开起了度假山庄,连沙僧都学会了嘲讽:“你的数学老师死得早了!”
人人心中都有一部《西游记》。它太像一门哲学,人们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投影。什么时候红什么,能看出一个时代的风潮。
2013年,周星驰带着新电影《西游:降魔篇》来了,主角依然是踏上西行路之前的唐僧。被商业侵蚀的孙悟空,银幕造型好似好莱坞的金刚。我走出影院后,赶紧回家看了一集83版的《西游记》,“洗洗”眼睛。
年少的“狂”不再,而我们依然在。
我心里依然住着一个孙悟空,但也住着一个猪八戒,他们俩永远在闹矛盾。孙悟空告诉我应该抛开一切,自由自在;猪八戒抱怨生活太累,只想多吃多玩。沙僧在我心里“和稀泥”,劝我别再想啦,他们都有道理,不如先休息一下,明天再说吧。
但是,我们心里还有一个唐僧。他面对诱惑时一言不发,也会劳累和懦弱,对周围的人絮絮叨叨。甚至他也困惑,不知道最后能不能求到真经。但是他始终坚持:我是要向西走的。
最终,3个妖怪集体投降,保护一个傻和尚继续向西走。
这些年,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平民成功者。从4年磨出一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李安,到《中国好声音》节目的诸多选手,他们并不是官方封的劳模,只是平凡人成就了梦想。多一个人成功,我们心里的唐僧就多一分去西天取经的信念。
前不久,微博上流行一个测试题:“你人生中读完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什么?它将深深影响你的性格。”我苦笑着写下:“第一本是《西游记》,难怪我到今天还像小孩儿。”但也许只有保留一点小孩儿的心性,才能继续相信着西行。
人的一辈子,就像去西天取经,免不了碰到好多妖魔鬼怪。走在路上经受苦难的我们,谁也不知道结局。也许,当孙悟空走到终点,才知道一路留下的故事,比真经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