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人都在高估自己美文
怀才不遇,是自我感觉而非社会评价。说的是才能没被发现的心理落差,或者说人与社会的信息不对称。
人的才能和社会评价之间有差别。一般说,社会评价大多低于自己感觉的实际能力,有落差。
所谓信息不对称在讲,你怀里揣着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别人认为大不了是只烧鸡。当你真揣一只烧鸡的时候,别人以为是一袋洗衣粉。
社会高估一个人的时候很少,人都在自己高估自己。
这里面如果有什么规律的话,就是:自己看自己,看的是潜能和综合素质;社会看一个人,看的是显而易见的具体成果。所谓“不合理”就是这样发生的。
假如把社会看成一个人,他一定急功近利,只注重当下。比如说,“社会”想知道一百米谁跑得最快,魁首必定是最近一次的比赛冠军,而不会有第二个人。“社会”没有耐心,他不会问:十年前谁跑得最快?十年之后谁跑第一?倒着跑谁第一?近视人士谁跑得最快?脂肪肝人士以及属鸡的谁跑第一?这样的提问不符合“社会”的利益,而且太多的第一扰乱了“社会”秩序。
实事求是说,社会并不看重也从来没看重过人的潜能,它只看结果。当下性和唯一性,是社会的统一标准,也是让人感到郁闷的原因,引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的感叹。
在落差的另一端,即个人与低端这一面,自我评价的依据是全部“才华”,并非“结果”,或者说离结果还很远。人自我判断的时候会把潜能计入成绩单里。潜能是什么?是胎儿,是精子,甚至只是一朵爱情的火花,还不能上阵打仗。从潜能到成果,路途迢遥。潜能还是什么?是一点点爱好,一点点对自己的误解,包括附庸风雅等连爱好都算不上的小点缀。而真正的潜能,人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
几年前,我受友人怂恿,开始长跑。跑过一段后,发愤用功,训练之刻苦到了遭人讥笑的程度。汗洒操场自不必提,我边跑边攻读中长跑理论,以跑为人生第一要务,然后越跑越快。这时,权威人士发言:你有跑步天赋。我吃惊,过去包括童年我没有系统跑过步,何来天赋?又一想,可能有“天赋”。我曾经跑到眼前发黑,脉搏200次/分,没“天赋”的人谁这样跑?
我显示跑步“天赋”花了五年时间,双鬓已白。不知道我还有哪些稀里古怪的“天赋”,如果有,不知需要多长时间把它们挖掘出来。
这是说,人的潜能或许连自己都不知道,社会更不知道。人的潜能如果未经艰苦的锤炼,它什么都不是。人的一点点爱好不过是生命中的小摆设而已,算不上稀世珍宝,更上不了社会这杆秤。
怀才的人宜把怀里的才甄别一下,分分类。有一些“才”成功了固然好,不成功也不值得苦恼,可能它算不上才,至少眼下不算。像矿石一样,烧得起,烧出更高品质的东西才叫才。
第二篇:干活的人都在美文
热闹的大街上,有家餐馆的老板忽然人间蒸发了。
员工们也是早晨来上班后才知道的。到了下午,餐馆里已经聚集了许多债主,欠下的房租、鱼虾钱、蔬菜钱外加水电煤气费,七七八八总有30多万元。而本来,今天就该发工资了,这样一来,员工们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
怎么办?你说怎么办?
通常的思路当然是报警,查封财产,媒体报道,讨要工钱,雷声很大,雨点很小……可是他们没有。
是年轻大厨牵的头,他看了看店里的20多台空调、桌椅板凳、厨房用具等固定财产,又打开冰柜,里头还剩下万余元的肉菜,最后他将目光定格在厨师、墩头、跑堂、迎宾、打杂等30多个员工身上。
他说:活人不能等死。老板不在,我们为什么不能开张?反正干活的人都在,至少,得把我们回家的路费做出来才散伙呀。
年轻大厨牵头,众人响应。没几天,大伙的路费就赚出来了。
有人想拿了路费走人。年轻大厨说,干脆,把老板欠我们的工资也赚出来?众人响应。一段时间做下来,拖欠的工钱也赚出来了。
年轻大厨说,一不做二不休,把欠下的房租也赚出来?众人响应。
事关生存,众员工格外卖力;老食客们一传十,十传百,都跑来捧场。于是这家店生意越来越好,还掉所有欠款之后,开始盈利了。
一年之后他们准备拓展业务,要招新人,应聘者中有个人让他们大吃一惊——当年的老板!他已经破产,要求他们收留他做一名跑堂伙计。
这个看起来像是编出来励志用的故事,其实确有其事,它发生于去年春天,河南郑州,是一家烩面酒楼。
事实上,这家没有“老板”的店可能会在残酷的竞争中消失,也完全有可能做大做强,比我想象的更强,因为他们展示了自己非同一般的精神力量。
如果你碰巧走过,一定要进去点碗烩面吃,支持他们。
第三篇:有人一生都在路上美文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毕业旅行,关于这个话题我没有什么发言权。我未曾做过毕业旅行,那个时候经济条件不允许,尽管我从小就有一颗爱飞的心,但却常常因为现实的问题而在陆地上徘徊。
杂志总是喜欢传递一种生活方式,好像如此生活的人就会变得如何优雅,实际上这个世界千姿百态,看你的杂志的人永远是同一类,而这一类以外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未见得就不精彩。就拿毕业旅行来说,不是所有的人都曾有过,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上过大学,甚至不是所有的人都将上大学当作一种使命。前段时间利用假期回了趟老家,见到了20年不曾见面的小学同学。有一个男生留过两次级,小学毕业之后就没再上学,他在一家公司做销售,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每年都考第一名。他仍然住在那条街上,不同的是从平房搬进了楼房。他娶的老婆是医学院毕业的,他一再地强调,“和你一样也是大学生。”我们吃了一顿水煮鱼,觉得不过瘾,又换了一个地方去吃烧烤。每到一个地方,这个男生都能遇到熟人,他热情地跟人家打招呼,甚至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从烧烤摊路过的时候,他也热情地问人家多大年纪了。我们聊起当初的班主任如何惩罚他,甚至没让他参加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怕他考不上影响班级的成绩。现在他活得并不比谁差,有房子有车,有幸福的家庭,最重要的是他有快乐。
在那些同学的眼里,家乡就是最好的地方,他们不认为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他们觉得一辈子都生活在同一条街上是很幸福的事情,出门就能遇到熟人,喝喝啤酒,吃吃路边摊,可能路边摊的老板就是他的发小,走得再远也不会迷路,想见谁打个电话,对方半小时之内就能赶到。年轻的时候会觉得,这都是没有世面的人过的生活,现在我会认为,这当然是一种幸福。
对于离开家乡的人来说,其实一生都是在路上,因为世上没有一个地方比家乡更安全,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老家永远不会迷路,尽管它已经被改建得面目全非。这个世界并不只有一种活法值得赞美,长久以来,我们被单一的价值观绑架,好像人生只有那一条路是通往幸福的。没有毕业旅行的人生并没有什么遗憾可言,没有哪一种人生是完美的。在北京的地铁1号线,我常觉得人生所有的悲苦都集中于此,几乎天天都是春运般的景象。
所以,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你的人生只能由你自己来选择,不见得最光鲜的就是最好的。幸福这件事,需要长久的时间之后才能感知得到。
第四篇:人人可以一石二鸟美文
我发现大多数时间不够用的人,都因为他们不懂怎样在同一时间做两件事。
有一天,晚上十二点半,儿子史岱文森说功课少,能早一点睡觉。
我听了很高兴,因为史岱文森高中的功课压力很大,常搞到两三点才能上床,他实在需要抓紧时间,补充一点睡眠。
跟着我听到他开微波炉的声音,隔两分钟又听到他切东西,刀叉在瓷盘上的声音,又隔了好一阵,听见放洗澡水的响声。
再隔了半天,听见他开收音机的声音。
又隔大约二十分钟,突然听见“砰”的一声。
我一再地被吵醒,看看钟,已经接近两点了,很不高兴地出去骂他。
儿子居然理直气壮地说他一点都没浪费时间。开微波炉是为了热火腿,用刀叉是为了把起士切成小块,后来水声很吵是因为白天上体育课,身上痒,要放缸洗澡水泡一泡,开收音机是因为外面已经下了好几个钟头的雪,要听听明天停不停课。后来发现不停,于是收拾书包。收拾完书包扔在地板上,所以发出“砰”的一声。
乍听,他说的一点没错。问题是,碰上懂得“一时两用”,甚至“一时三用”的人,可能只要一半的时间,就能完成同样的事。
他按好微波炉之后,如果不站在旁边等,而立刻切起士,东西切好,火腿不是也热了吗?
然后,他可以先去开洗澡水,再打开收音机一边听广播,一边吃东西。再不然,他可以坐在浴缸里听音机,并想想第二天要带到学校的东西。
因为先想过一遍,收拾书包的时间必定可以缩短。
整个算起来,由于在同一时间都做了两件事,甚至是三件事,是不是能节省一半的时间?
昨天晚上太太也问我为什么做事那么快。
当时我对她说:我是这样掌握时间的,当电视广告时,我烧上咖啡,同时按一下笔记型计算机的启动键,接着去传真机上放好文件,拨台北号码,立即按发送,并且头也不回地赶到电视前看新闻。这时计算机已经“无线上网”,我一边看电视,一边看邮件,并在下一次广告时发出短信,同时把咖啡端到椅子旁边。
广告完了,我继续看新闻,并且在不重要的新闻时,将几篇稿子转发出去,同时啜几口咖啡,看一看股市。直到新闻完了,我才回到传真机前,看看东西传出去没有,如果没有,再按“重拨”。于是在短短五十分钟的新闻时段,我既没错过新闻,也没误了工作。
我绝不站在计算机或传真机前等它激活或拨通。也绝不守在咖啡器前,等它把水烧开往下凝结成浓缩咖啡。
第五篇:世界都在焦虑时你要找准自己的节奏美文
这段时间一直很焦虑。
是因为上课的时候很容易走神,静不下心来认认真真听完一节课,而学霸泰然处之不急不躁,可以心无旁骛地吸收老师的精华?
不一定吧。
是因为也没有做出什么成果,拿得出手的作品也没有几样,却一门心思想被认可。
不一定吧。
是因为懒散打败了成长吗?从前两周生病后,这种消极的情绪就一直挥之不去。
我开始回想怎样的状态是我感到充实、满足且踏实的。
生病前的几周,一周的课程照样满,满到没空刷题(四月的专四)。可我每天就是能挤出时间来刷题——中午就在教室刷题、睡觉。如果那天中午不想刷题了,一定是在编辑推文,因此那段时间,我们平台可以保持两天一次的频率。
每天都睡得很踏实,觉得未来充满希望。即使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很多需要成长的地方,可就是对自己充满信心,能心平气和地做好手头的事。
嗯,这就是我喜欢的状态,没那么多浮在表面的野心,又因能力不足而无作为,拖延时间。
王小波说,大多数时候,人的愤怒大多源于无能。
大概每个人都会有低落情绪的阶段,没有原因。适应及想办法挺过去就好。
我梳理了一下这段时间以来的感受,在这里分享一下。
你不能期望任何人一接触就愿意倾听、阅读或者买你的作品,这通常都不会一帆风顺。对你所做的事情全力以赴,得到反馈,再尝试。不断尝试,重复,进步。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迷茫是大学生很普遍的情绪,没有必要为此烦恼,这起不了丝毫帮助。做好手头的事情,选对方向,聪明地努力,当你完成了从一无所知到深入某一专业的过程,迷茫与恐惧很少会来找你,所以,在大学里认真学习也不是没有道理,这是一种能力,时代淘汰不了的能力。
前两天与已经在工作的学长聊天,他提的几个观点我觉得对我很有用。为了阅读便利,我就用第一人称来代他说的话。
读书,是为了让自己在书里静下来,我们现在遇到的所有问题,基本前人都遇到过,很多问题书里都有答案,有时候一句话就点醒了你一直纠结的问题。(补充一点,公众号推文也是我经常从中获得宁静的地方,其实有时候碎片阅读带来的不一定是坏事,要看你如何利用。)
行路,可以理解为旅行,但是广义的说我觉得只要走起来了,那都是在行路。在学校附近就看了很多地方,反正也不设定路线,一个人瞎走,总不会丢的,走着走着,似乎就有点想通了。
阅人,就是去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与比自己强的人交流,长知识,与自己差不多的人交流,有共鸣,与自己不怎么接触的人交流,看到生活的其他面。总之,只要有所交流,就常会有所收获。上学时候,我会和周老师聊生活,和心理中心老师聊教育,和记者团朋友聊新闻聊趣事,和被采访的朋友聊他们的故事,后来很多人的经历都融会贯通到了我自己的思维里,成了独有的收获。
以上是他的分享,我很感谢身边有这样一个有着生命厚重感的前辈,指引我前进。一直想成为这样的人,沉稳、厚重、温柔,一句话来概括,他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
这两年的大学生活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是一个很容易被别人影响的人,这也不全是坏事,因为,我会向优秀的人学习,可一定不是一件好事,没有把握好度就变成了跟从,追随。每个人成长经历、价值观念都不同,你可以学习他们优秀的地方,可别将其变成模仿。想清楚你是谁,然后找到一条实现的路径,坚持走下去。没有什么道路就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用心走下去,每种选择都可以是一个好的归属,只有最接近自己的那条独特的路,走起来幸福感才会最高吧。
最后,再说几句。
最近,真实地意识到自己成长的地方是,前段时间喜欢的公众号现在看来华而不实,内心的某些原则不断被推翻再建立,以前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也不再可怕。
这一阶段,我所理解的成长是,推翻一些没那么重要的原则,重建并试图塑造自己的核心原则。我知道,这个想法可能会随着我所经历的而有改变,写到现在,我心已安稳。
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观点涌进脑海,写不完,留着以后慢慢和大家分享吧。
我不是想告诉大家人生道理,也很排斥鸡汤。我只是简单地分享我的经历与对生活的感受,如果你觉得对你有帮助我当然很开心,如果你觉得没什么用我也不难过,人各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