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名言
人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名言,人人都会用自己喜欢的名言作为你自己的座右铭,人人都会用自己喜欢的名言鼓励自己、教育自己。我也有自己喜欢的名言,这句名言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名言出自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口中。这句名言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明白。这句名言经常在我的耳边响起,记得有一次,数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一道思考题,因为这道题比较复杂,而且有些步骤又比较难懂,所以老师讲了两遍,讲完以后老师问我们懂了没有,有很多同学都点头试意,表示明白。可我还是有几步不明白,可我看见那么多的同学都懂,便想混弄过去。当 时我忽然想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于是又问了老师,老师又认认真真得给我讲了一遍,这下我弄明了这道题的全过程。老师看到我兴奋的表情,笑了笑。一段时间过去了,这个单元学完了,也该测试一下这个单元学的怎么了?就在这个单元测试的试卷里那道思考题出现了,我毫不犹豫的把那答案写了出来。很快试卷发下来
了,我考了一个优异的成绩。我得好好谢谢这句名言,是它让我考了这样好的一个成绩。从这件事以后我更喜欢这句名言了,它经常教育着我、鼓励着我前进、前进、再前进;它天天伴随着我成长、成长、再成长;它一直在我的前、后、左、右出现。我喜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夜深人静,我又一次桌上那本厚厚的日记本。第一页展现在我的眼前,这上面没有多少绚烂的色彩,但那“无限光在险峰”七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却格外吸引着我。这句短短的七字格言时时激励着我前进。
手中的日记还在一页页翻过,忽然我的停留在一篇题为《我看到日出了》的上,脑海中隐现出两年前的一个印象:那是一个星期五,老师讲到《登山》这篇课文,下课是留了一个问题,就是列宁经过峭壁登上山顶后,为什么会有一段景物描写。回到后,我问爸爸,希望能从口中得到答案,但爸爸并没有告诉我,只对我说,明天带我去登山看日出。第二天,我起得很早,来到山脚下,天还没有亮,我们都显得十分兴奋,但我并不知道那个答案就会在这次登山后揭晓了。一开始,我和爸爸都显得十分精神,兴致勃勃的。爬到一半的时候,我俩都累了,爸爸在一旁给我打气道:“天快亮了,快点吧!要不然就看不到日出了。”我只有鼓足了劲头,十分吃力地向上爬,好不容易来到了山顶,此时的我已是筋疲力尽了。然而此时,爸爸却对我说:“朝东方看,你看到了什么?”啊!竟然是朝阳,穿过一缕缕的白云,升起来了,望着缓缓上升的朝阳,我忽然间明白:无限光在险峰,不是吗?眼前的事物多么美好,此时的心情多么舒畅。很自然的,列宁在等上山顶后,为什么会有一段景色描写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我第一次爱上这句“无限光在险峰”的经过。
日记本又是一页页翻过,随着阅历的增长,对于这七字格言,我爱它爱得更深了。记忆的小溪淙淙流淌,忽然一朵浪花溅出给了我一个美好的回忆:那是去年冬天参加数学竞赛初赛前的一段日子,每天除了要完成作业,还要攻克许多题目。早晨,很早起来做数学题;白天,也有听不完的数学讲解;晚上,继续做题是很正常的。如此下来,三天以后,我感到十分疲劳,终于有一天晚上,我忍耐不住了,便对妈妈发火:“参加什么数学竞赛,泪累都累死人了。”妈妈心平气和地对我说:“媛媛,你不是一直都很喜欢„无限光在险峰‟这句格言吗?你要想入围决赛,那就现在开始努力啊!”从那以后的几天里,每天我都认认真真地复习。一月五日参加初赛以后,不过三个星期,我兴奋地得知自己入围了决赛,可接下来决赛前的集训也是很枯燥艰苦的。不过,我想:只要时常有“无限光在险峰”这句话的激励,我会成功的。合上日记本,我又陷入了思考:毕业班的我们现在虽然十分紧张,但这一切一切地付出,都将会有。因为我坚信着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无限光在险峰”一定是至理名言。它会引导我走向成功,而当我成功时,它又会提醒我不要骄傲,把我从成功引向成功。我深深地爱着 1
这句格言,无论今天还是将来,我都一直会把它当成是我走向成功的引导者。
3我们学校的校园里张贴着许多格言警句,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一句“有志者,事竟成”了。这句话出自《后汉书·耿弇列传》,意思是说,有志气的人,事情终究能够成功。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做多么艰难的事,只要有雄心壮志,不懈努力,就能够成功……我总是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写在我的日记本的扉页上,作为我的座右铭……
“有志者,事竟成”。那是去年参加奥数竞赛初赛前的一段日子,每天除了要完成作业,还要攻克许多题目。早晨,很早起来做数学题;白天,也有听不完的数学讲解;晚上,继续做题是很正常的。如此下来,三天以后,我感到十分疲劳,终于有一天,我忍耐不住了,便对妈妈发火:“参加什么奥数竞赛,累都累死人了。”妈妈心平气和地对我说:“宝贝,你不是一直说„有志者,事竟成‟吗?你要想入围决赛,那就得吃苦、就得努力啊!”是啊,从那以后的几天里,每天我都认认真真地复习……参加初赛以后,不到三个星期,我就兴奋地得知自己入围了决赛,可接下来决赛前的集训也是很枯燥艰苦的。不过,由于我时常用“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来激励,最终我终于取得了决赛的一等奖……
现在,我信奉着自己最喜欢的这一句格言:“有志者,事竟成”。它必将时时激励和鞭策我不断地努力和奋斗,并引导着我不断走向成功…… 4“困难、自信、坚持是三个好朋友,谁也不会分开,因为他们都是我们通向成功的道路。”我非常喜欢这句格言,因为在生活中,很多成功人士的经历就证实了这一点。
我国运动员邓亚萍是迄今为止世界乒乓史上唯一的四届奥运金牌得主,那是什么元素造就了她的成功呢?自信。因为她个子矮,有很多人都认为她不适合打乒乓球,不可能取得好成绩。但她从不听他人的讥讽,她相信自己,虽个子矮,但一定成功。在上训练课时,总是要带两双鞋,湿了一双再换一双,训练任务完不成她决不下课,她要坚持刻苦训练,在赛场上作风顽强,勇于拼搏。她总是相信自己能行,能成功,再加上她的坚持,最终她得到了萨马兰奇的称赞。看来,邓亚萍对待困难的态度是自信,是坚持,自信让这个矮个子成为高大的冠军得主。
栾菊杰坚持拼搏的精神让我更佩服。在西班牙马德里奥运会的击剑馆中,我国击剑女运动员栾菊杰正和苏联选手进行着扣人心弦的比赛,突然对方径直向栾菊杰扑来,剑扎在了她左臂上方无效的位置,由于惯性,对方收不住脚,剑身向蛇一样弯起,发出了刺耳的断裂声,2断剑扎伤了栾菊检的左臂。她抡了抡左臂,几乎麻木了,而她必须用左手握剑,这时,左手几乎握不住剑柄 了,她想:我要坚持,我要成功,为了能让五星红旗在体育馆上空飘扬,我要坚持!终于,她在困难面前,用生命坚持,击败了对手。最后她取得了女子花剑亚军,终于站在领奖台上,就是这关键时刻的坚持,她获得了奖牌。自信、坚持使她取得了胜利。这句格言对我们小学生也同样重要,那是在四年级时,我的作文写得很差,我总是觉得没东西可写。妈妈给我报了一个作文班,除了学习方法以外,老师还要求我们每天坚持读书,坚持写日记。于是,我回家一丝不苟地坚持读书,每天写日记,由于我的自信、坚持,我的作文水平很快提高了,不但期末考试得了“优”,还在“华人杯”作文比赛获了奖。
从这里,我更深切的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自信、坚持是多么重要。人生道路是艰难曲折的,遇到困难要迎刃而上,不要因为遇到困难而怨天忧人。“困难、自信、坚持是三个好朋友,谁也不会分开,因为他们都是我们通向成功的道路。”这句格言将伴随我一生,伴随我驶向成功的彼岸,并成为我的座右铭。
5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名言,我也不例外。我最喜欢的名言就是“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我的脑海里常常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寒冬来临,百花早已凋谢,万物都失去了生机,只有腊梅花,在严寒中傲放,散发出阵阵清香。它顶着风雪,以顽强的意志,绽出最美丽的花朵,成为寒冬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当我看到腊梅花,总会不由得对它产生敬佩,总会想到那句名言: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是啊,梅花经历了风雪的考验,才有绰约的风姿和醉人的清香。“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那阵阵清香来之不易,是腊梅灵魂的体现。我们在生活学习上不也是一样吗?只有像梅花那样不畏困难,勇往直前,才能有所作为,不会一事无成。在我学习的道路上,也有过失败,流过泪水,但只要一想起这句名言,我的心便豁然开朗,多了斗志,少了失望。记得有一次考试,我一失手,留下了遗憾。从那次失败我看见了自己身上许多的不足,我做的,我所付出的远远不够,一些问题总是令我困扰,成为我学习上的绊脚石。那一段时间,有时候,我真的觉得这
3十年的光阴都白白流逝了,我的成绩依然如故,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感到从未有过的压抑。曾有多少天,我一直在迷茫中度过。直到有一天,我想起了那句名言——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我陷入了沉思。啊,梅花经历了考验,才有醉人的清香,而我们,也只有经历了挫折,才能有所成就。我虽然这次失败了,但是这并不表示永远失败!这次失败给了我经验和教训,从另一种角度来想,不也是一件好事情吗?它让我明白我该在哪里下功夫,吃一堑,长一智,焉知非福?让苦难芬芳吧!正如那句名言所说的那样,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我们只有经历了风雨,吸取了教训,才不会一事无成。这句名言会一直刻在我的心里,我把它写在一块牌子上,让它时刻提醒我,鞭策我上进,勇往直前,它激励着我,给了我启发、力量,我喜欢它。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似乎已成老生常谈,但行动和言语有时是不相一致的。当你的成绩单上出现“红灯”,或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你的心中是否除了沮丧,别的一无所有?你是否意识到这失败之中有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呢!对此,每个人的回答肯定不一样!在此颇有必要谈谈:失败是成功之母。
世上少有一帆风顺的事,而失败却随时会有,否则,那些“发明家”、“文学巨人”的美名岂不轻易地落到每个人的头上去了?综观历史,那些出类拔萃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对待失败,从失败中获取教益,从而踢开失败这块绊脚石,踏上了成功的大道,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生的成功不计其数,—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个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每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项项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发明成果。失败固然会给人带来痛苦,但也能使人有所收获;它既向我们指出工作中的错误缺点,又启发我们逐步走向成功。失败既是针对成功的否定,又是成功的基础,也就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然而,在现实中成功并不是失败的积累,而是对失败的总结与超越。如不认识这一点,就会导致“失败越多越成功”的荒谬结论。比如数学上有名的平行公理,从它问世以来,一直遭到人们的怀疑。几千年来,无数数学家致力于求证平行公理,但却都失败了。数学家波里埃终身从事平行公理的证明却毫无成就,最终在绝望中痛苦地死去。正当这个问题像无底洞—般吞噬着人们的智慧而不给予任何回报时,罗巴切夫斯基在经过七年求证而毫无结果时,找出了失败的原因。罗巴切夫斯基在屡次失败之后,总结分析了失败的前因后果,从本质上认识了这一问题,从而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一条客观规律,但真要把失败向成功转化由可能变为现实,还必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科学的分析,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指导今后的工作,这样才算没有“白白”地失败。
年轻人在工作中容易失败,也容易灰心,因此,我们只有牢记“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名言,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才能从失望中看见希望,从失败走向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不仅应当成为我们喜爱的一句格言,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失败中获益,从勤奋中崛起,这就是有志青年的成才道路。
第二篇:【人人都有自己的家】课后反思
《人人都有自己的家》教学反思
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我有了这样一种感受:如今的孩子对于关爱自己,关爱他人这方面的情感越来越淡薄了。他们从认知到行动的能力普遍都很差。而作为品德这门学科正应该多重视对学生多进行情感这方面的德育教育。家庭是我们生活中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地方。我们有必要,也应该教育学生从最基本的爱自己的家、关爱自己的家人做起,而且“百善孝为先”。出于以上考虑,我选择了执教本课。
本节课的设计,我通过我们一起组成家、感受爱、体会爱、回报爱、画家庭树几个环节,使学生体会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敬家人,向长辈表达自己的爱、自己的心意,从而学会感恩家人。
这节课的重点是,“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激发爱家的情感”,我的理解就是要充分加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我重视追求多样化的活动形式。首先我以全家福照片为切入点,通过展示自己家庭的照片及回忆家庭生活的点滴瞬间,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并产生了共鸣,使他们感受到家庭的幸福、温暖,激发他们爱家的情感。之后的活动是观看视频《小凡妈妈日记》,通过观看,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妈妈的辛劳,并了解所有亲人为自己的付出,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进而学会爱自己的家人。最后画家庭树,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启示学生永怀感恩之心,常表感激之情。
当然,本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请学生讲家庭故事这个环节,我们都知道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这其中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但课堂上时间有限,我们只能在课上请几个学生讲了他们家庭的故事,无法将家中那些体现亲情、体现感人的地方都呈现出来,对学生情感的唤起并不一定在这堂课中就立竿见影。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堂教学进行的反思。由于我的经验有限,这一课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欢迎各位老师多为我提出宝贵意见,希望能够和大家共同研究。
第三篇:14人人都有优点
十四、人人都有优点
【主题分析】
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属于人际关系中心理成分的认识部分。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一个人能积极看待他人,善于发现他人优点,可以给人启迪。一年级学生喜欢评价别人,但在评价时往往习惯于以学习成绩的好坏和自己兴趣是否一致去判断评价。不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发现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因此,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阻碍。【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和进步。使学生体会到能够发现他人的优点,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教学过程】
热身活动:学生边唱边动作《找朋友》(播放动画课件)
一、情景创设 课堂小品
(1)请一位学生扮演人物甲。
(2)教室里,甲拿着一张刚发下来的试卷发呆,卷子上写着一个大大的70分。甲表情沮丧。(3)学校运动会上,他领回了一张百米赛跑第一名的奖状,为班集体争的荣誉。启发思考:生活中,任何人都有优点。他有优点吗?优点是什么?
二、讨论明理 教师讲述: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图上的同学们的优点是什么? 2 学生仔细看图,将图上同学的优点认真找出来。全班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找出他人身上不易被察觉的闪光点。教师小结:每个人身上的优点都是不一样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用心去发现,就一定能够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
三、活动体验 教师讲述:发现了他人的优点,并且大声地告诉他,可以使你和对方都感到愉快。怎么样?来试一试吧!
2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同学的优点。教师提示,说话声音要响亮。3 学生将同学的优点写在纸上送给相对应的同学。
4、说说自己看到同学给自己的纸条后的感想。(帮助学生找到自信)
四、活动小结
幻灯出示:你棒!我棒!他也棒!我们大家都很棒!
第四篇: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一则格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一则格言,我喜欢的一则格言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因为这句话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是呀,花儿凋谢了,到春天可以重新开放,人老了就再也回不到少年时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浪费时间,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有一次,科任老师布置了一大堆作业,看着那堆像小山一样的作业,我毫不畏惧,认认真真地做好了语文和数学作业。做完了这两科作业,我虽然觉得两手发软,但终于松了一口气。就在这时,有几个同学来到我面前,说:“沈丹,一起去玩吧?”我真想放松一下,于是就站了起来。可就在那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那则格言:花儿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如果我去玩,作业不就完不成了吗?我得完成作业再去。想到这,我对那几个同学说:“你们先去吧,等一会我再来和你们玩。”说完之后,我就埋头做起作业来。一会儿功夫,我就把作业完成了,交上去,发下来一看,作业本上写着一个鲜红的“A”,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好的格言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小助手”。“花儿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则格言不仅使我在学习有所进步,它还使我的心灵得到了洗礼。这则格言将会永远铭记在我心中。
第五篇:人人都有麦克风[小编推荐]
人人都有“麦克风”
来源:时代邮刊 2010年第2期 作者: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黄 菲
策划人语
曾经一度的中国,每个村头,每条街道,每个车间,每个人头攒动的犄角,都会悬挂着一个个高高在上的“大喇叭”。“大喇叭”的那头连着党和政府,这头对着你我他。“喇叭”是中国媒介史的重要隐喻——它几乎依照党和政府的领导和行政网络层层蔓延分布,其最根本的功能在于向民众“喊话”。
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一个局面正在越来越清晰地出现,那就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当一些人还在煞有介事地拿“大喇叭”喊话的时候,本来一直作为听众存在的我们,开始用自己的“麦克风”发声。因为人人都有“麦克风”,我们谈论家长里短,评说声色犬马,非议朝政,臧否人物,千言万语,众声喧哗。因为人人都有“麦克风”,我们表达我们的所闻,所见,所思,所虑,表达我们的态度,我们的立场,我们的观察,我们的诉求。因为人人都有“麦克风”,我们不再只是旁观者,倾听者,沉默者,同时,也是报道者,评论者,参与者。因为人人都有“麦克风”,我们作为公民的尊严和价值得到尊重,我们的热情被唤醒,为这个社会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人人都有“麦克风”,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不能辜负这个时代。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开明和开放的政府,主动将“麦克风”递给公众,以更大的诚意倾听各个阶层的诉求。我们期待更加理性和成熟的公民,善待自己的“麦克风”,以更大的热情关注国家,关注社会,让中国在前进的路上走得更快,更稳,更从容。(执笔/黄菲)□本刊立场
我们的“麦克风”,我们的幸运
□黄
菲
能量巨大的“麦克风”
王小波曾说,中国人是“沉默的大多数”,但社会变迁时代前行,我们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沉默的大多数”正在酝酿着变化,昔日宁愿忍气吞声也不愿多争一句的国人,正在越来越清晰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要”、“我们反对”、“我们谴责”、“我们呼吁”„„这已不是一个自说自话的时代,而是一个双向交流多向交流的全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可能在现场,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喉舌和眼睛,每一个人都有着独立的观察与表达,一句话,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麦克风”!
在无数公众事件中,那些来自民众的声音,代表着民意的在场和参与,在摩擦中互动,在争论中博弈,民意的表达汇聚成一股空前的参与、建设和监督的力量,让中国走到阳光下,让社会走在向上、向真、向善的道路上。
我们无法忘记孙志刚事件中沸腾的民意。2003年4月25日,媒体首次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一个多月却无人过问的前前后后,立即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响。当人民网在4月25日中午发出《谁为一个公民的非正常死亡负责》的报道后,几个小时内的跟帖就达到了上万条。万民尽说孙志刚,孙志刚事件引发了公众的愤怒、悲伤、诘问和思考。正是在公众的口诛笔伐和大声疾呼下,仅仅事隔两个月,国务院在6月20日就宣布废除实行了20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同时公布惠及千百万人口的《城市生活无着者流浪乞讨人员救济管理办法》。就这样,一部旧法规就此废止,一部新法规就此诞生,这其中民意的表达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我们无法忘记令人心生敬意的重庆“最牛钉子户”。2007年初,重庆市民杨武站在自家窗口紧握拳头,此时,他的房子已是一片废墟之上的“孤岛”,他和他的妻子吴苹手执《物权法》对阵开发商,对强硬拆迁坚定地说不。这对夫妻被冠以“史上最牛钉子户”的称号。经过15个昼夜的对抗,他们获得90万元营业损失补偿。面对强势的开发商,杨武夫妇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声明自己的权利,争取自己的利益,捍卫自己的财产。他们赢得了无数公众的支持,也开创了一个“公民维权”的良好先例。如胡适先生所言,“为自己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最牛钉子户”事件,引发了千千万万中国公民的关注,他们在事件中的呐喊与声援,表达的是不可轻视的民意。
我们也无法忘记杭州富家子弟飙车案对社会的撞击。在2009年5月发生的杭州富家子弟飙车撞死无辜路人事件中,当地警方仓促公布“肇事车辆时速70码”的说法,受到公众的质疑,舆论担心这是警方在为肇事者开脱罪责。在公众的诘问声中,当地警方不得不重新鉴定车速。权威鉴定机构最终推翻了“70码”一说,认定“肇事车辆时速在每小时84.1公里至101.2公里范围”,从而使飙车案得到相对公正的处理。
从“两会”期间十万网民向总理建言议政的热潮,到节假日调整公共讨论,再到就业促进法草案、水污染防治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开门立法”,厦门PX**,番禺垃圾发电厂事件„„越来越多的公共管理、公共决策领域活跃着公民的身影、回荡着民意的声音。而民意也正在实质性地影响乃至彻底改变一些公共决策的走向。经过普通百姓、民意代表、专家学者、公共舆论等年复一年的努力,春运火车票价终于不再涨;因为民间意见持续不断的呼吁,促使公权机关重新审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公平性,启动了相应的修法议程;因为厦门百万市民理性而又坚定地表达对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PX化工项目的抵制,厦门PX项目被紧急叫停„„
我们真切而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民众的公民意识越来越强烈,面对公众事件挖掘背景、传递信息、表达意见的意愿越来越强烈,行动越来越果决,力量越来越强大。任何公众事件都有可能引发“人肉搜索”、“集体声讨”、“道德飙车”。短时间内,信息、观点和意见从每个人的“麦克风”中喷涌而出,其力量之大令人难以想象。正是人人都有“麦克风”,不断“说话”,不断表达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我们看到了公众对于社会的责任感,看到了一个公民社会的成长。
来之不易的“麦克风”
人人都有麦克风,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时代。对于习惯于在公共场合保持沉默的多数中国人而言,谨言慎行、只做不说曾被看作是当然美德。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全能”政府几乎替代了社会表达,普通民众的表达空间和渠道十分有限。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拉开,长期遭到禁锢的表达权随之“解冻”。在一场轰轰烈烈的“真理大讨论”中,从中央到地方,从精英分子到普通民众,中国人心中压抑已久、关于改变现状和追求新生的愿望和想法在讨论中喷涌而出。随后,中国政治体制变迁和市场经济发展将表达权从“解冻”推向了“解放”。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结构裂变重组,人们的思想呈现多元性、独立性,公民意识日益增强,开始学习展现自己的立场,主张自己的权利。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利益群体的不断分化、价值观念的逐步多元、公民社会的雏形初现,让公众表达成为必须,人们对公共事件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性,而且在参与中明确要求实现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越来越开明的中国社会开始学习尊重和接受各个阶层和各个个体的不同声音,催生出一个人人都能说话的“麦克风”时代。
通览“周久耕”、“邓玉娇”、“躲猫猫”、“70码”、“楼××”、“被××”、“开胸验肺”、“PX**”、“垃圾发电厂事件”、“钓鱼执法”、“强制拆迁”等等轰动一时的公众事件,无不包含着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呼喊,折射出利益的分化与冲突,观念的多元与碰撞,让我们看到社会进步的巨大空间,看到观念渐进的社会前景。人人都有“麦克风”,没有谁愿意继续沉默。这不仅仅是民众对自己所拥有的民主与权利的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对文明的坚持。
正是这种坚持,改变悄然启动。公众与公共权力之间正在萌生一种良性的互动。唐福珍用自焚的极端表达,引来广泛关注,公众的热议,媒体的讨论,《拆迁条例》告别“强制拆迁”的历史,“开胸验肺”挑战“工伤条例”,“断指求证”换来认错道歉,“雷语”惊人后是问责和彻查„„正是成千上万公民的参与,汇成一股强大的推力,推动事件解决,推动思想澄清,推动时代的慨然前行。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良性的互动效应——时代的进步让民众有更多表达的可能,而民众对公共事物的积极表达和参与又成为促进时代前行的巨大力量。
科技的进步则为人们参与公共事件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和更广阔的空间。互联网的出现使公民的表达获得了更宽广的空间。公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提供信息线索,发表意见建议,行使民主权利。我国现在有3亿网民,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网络论坛社区,同时全国拥有6亿部手机。人人可以用手机拍下新闻的时代,人人可以使用网络进行现场直播的时代,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不平则鸣”的传播载体。
网络成为一个庞大而虚拟的公共政治空间,成为公众表达自我渴望和实现自我权利的政治广场。无论是“邓玉娇事件”,还是“石首事件”,抑或是“周森锋事件”,这在传统的平面媒体时代都是不可思议的。石首案的起因是一起非正常死亡案,面对诸多疑问,警方的解释未能成功说服死者家属和公众。在长达约80个小时内,一方面是政府的新闻发布语焉不详;一方面是网友借助非正式媒体发布信息、探寻真相。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段时间里,体现政府立场的新闻稿只有3篇;而一网站的贴吧中就出现了近500个相关主帖,在用手机发布和浏览信息的“微博客”网站饭否网上,仅一名网友“实时直播”的石首事件消息约140条;在一些播客网站,出现了不止一段网友用手机拍摄的酒店起火和警民冲突的视频。我们不能不承认网络的力量——从来没有一个渠道,能够汇集如此之多民意;从来没有一个空间,可以同时容纳如此之众共同讨论同一件事;也从来没有一种力量,能够把互不相识的民众意见凝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去深刻地改变一个国家。(详文请见本刊1002期杂志)□背景·盘点
“麦克风时代”的“麦克风”
向总理说大实话的山区农妇
时间已过去7年,“熊德明”这个名字还是会不时地被提及。2003年10月24日,割完猪草回来的重庆山区农妇熊德明在自己家门口,见到了来到三峡库区视察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总理询问了她和其他村民很多民生问题。当总理问到村子里有多少人在外地打工,有没有欠钱的事时,天性耿直的熊德明在其他人都沉默的情况下鼓起勇气说出了一句话:丈夫在外面打工时有2000多元的工钱被拖欠了一年,影响了娃儿们交学费„„
温家宝总理在听了熊德明的实话后,立即指出:“欠农民的钱一定要还!”总理这句话,掀起全国追薪潮。
“当时一直是话到嘴边,想着家里缺钱,打工又拿不到钱,所以说了。”熊德明说,在温总理离开后,她有点担心。丈夫也埋怨她不该说实话,因为村干部之前提醒过他们不要“乱说话”。熊德明没想到,被拖欠的工资当晚就送到了她的手上。她更没想到的是,就因为这句实话,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前所未有的关注,一场“讨薪风暴”展开了。
熊德明的直言令不少人感动,她还获得了当年“中国经济人物”的社会公益奖。
初中文化的熊德明或许不知道表达权为何物,但毫无疑问,她在7年前引发一场“风暴”的表白,是在行使表达权这一公民基本权利。
一个时评编辑的感想
李捷是资深媒体人,在一份知名的都市报任评论版编辑。从事媒体工作十多年,李捷见证了时事评论的诞生和兴起。2001年以前,时事评论还是新闻媒体中的稀有物种,而现在,时事评论板块已经遍地开花,全国至少有100多家报纸开辟了时评栏目,网上的各种论坛和自由评论更是铺天盖地无孔不入。新闻时事评论正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悄然登上社会的舞台且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报刊把时评当成他们的重点项目之一,开始了一个中原逐鹿的“时事评论时代”。在李捷看来,这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结果,反映了社会急剧转型期人们某种程度上的焦虑,和对于体制和观念变革、对于社会进步的热切期待和积极主动参与。
短短几年,时事评论遍地开花,作者群也不断地发展壮大。李捷的邮箱几乎日日爆满,全部都是作者投来的时评稿件。时评的触角,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至国家的大政方针,下至百姓的柴米油盐。评论栏目空前的多,评论的话题空前的多,参与评论的社会成员空前的多,几乎各种职业各个阶层的人都有。评论已不再是新闻职业人士的一种特殊技能,而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社会生活的手段。
李捷很欣慰,因为时事评论的兴盛,宣告着一个公民时代的到来,宣告着“精英话语”一统天下时代的式微和“百姓话语”时代的到来,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虽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也清楚今天的时事评论往往还是戴着镣铐的舞蹈,但是他很乐观地认为,时事评论一纸风行,正是一个公民时代的先声,一个公民“自由表达”的时代已经为期不远。
一个人大代表的“我反对”
姚立法,湖北潜江市中学的教师,中国第一个成功当选的人大代表独立候选人,第一个自发向选民述职的人大代表,第一个申请做专职代表的人大代表,唯一一个反对人大主任“退休”的议案提出者,他无数次地开口说出了“我反对”。
潜江市拖欠教师工资一个亿,他反对;教师工资被学校自动扣除上缴“救灾款”,并在追查中发现一半捐款截流在校领导私人账户上、整个市教委只有七分之一捐款流向灾区,他反对;市建道路一年一换铺路石,2900万元扩建一条才建几年的大道,三年投资五个亿打造“十大形象工程”,他反对;城管向无照经营者收取“占道费”、强行抢车折断摆摊老人的手指,他反对;潜江市人大会议选举办法擅自在国家规定外增加对人大代表联合提名候选人“撤回提名或不接受提名”的规定,他反对;政府给人大代表的财政预算报告简略无法看明白,他反对;挂职锻炼的副市长不经过人大代表选举程序而“当选”,他反对;乡镇干部违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撤换民选村官,他反对„„
姚立法的每一声“我反对”,都是坚决的抵制,是一次对滥用公共权力的不服从;他的每一声“我反对”都是真实的表达,都是一次对公民权利的认真实践。
人人抢“麦”的“首届广东网民论坛”
2009年11月1日上午10点,上万名网友轻点鼠标,首届广东网民论坛在广东科学中心开坛。会场的座位构成了一个大大的“@”,来自全国的108名网友绕圈而坐,拍砖灌水,纵论金融危机下广东的“生存法则”。论坛源自网民,酝酿发起于民间,体现出网民“自治、自律、自组织”的精神。“废话一筐”、“肉唐僧”、“紫衣厨娘”„„不设主席台的大圆桌协商,座位牌上也都是些稀奇古怪的网名。别具一格的会场布置,论坛的“草根性”和“多元化”一览无余。
“广深的高房价摧毁了老百姓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广东不能经济发展‘喜羊羊’,环境保护‘灰太狼’”、“民退国进,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国家的手里令人担忧”、“政府不缺智囊,缺的是监督”„„
平日在网络上“拍砖灌水”的知名网友,第一次有组织地聚在一起发出自己的声音,“抢麦”激辩金融危机下的广东走向、珠三角一体化议题。
同时,首批15名“南方民间智库”成员获得了烫金的聘书,这意味着“南方民间智库”这一开放创新平等的平台正式搭建起来。
会场出现了不少厅级官员的身影,他们耐心倾听,与网友交流。“中国第一个政府部门网络发言人”、广东省工商局副局长彭海斌“现身说法”:“网络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听到未经过滤的民意。广东首现网络发言人是一个创举,宗旨是顺应民意、集中民智、服务民生,希望各位网友多拍砖。”
政协常委孟浩作为特约观察员参加了论坛。他表示,网民论坛是集聚民间智慧、促进网络问政的良好平台,面对网民在网络论坛发出的感性的声音,政府和官员应该不要站在他们的对立面,而是要真诚地去倾听、理解、消化和吸收,让“草根”们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汇集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网民论坛变过去网络问政的无序为有序的、有组织形态,尽管“民间智库”成员的特点是草根性、多元化,但可贵的是公民有了这个参与社会治理的稳定渠道。(详文请见本刊1002期杂志)□公众表达
这个时代的民意,这个时代的“麦克风”
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利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当代中国,公民表达自己的思想、信仰、情怀、感受、见解、主张、批评、建议的权利仍缺乏制度性的保障和细致的规制。而要使社会和谐,使民主政制完善,让人讲话,是关键的一步。
——湖北黄冈市黄冈中学教师 梅宝莲
公民社会首先是一个每个人都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诉求,且每个人的声音都能得到倾听得到尊重的社会。
——湖南省长沙市市民
朱德馨
这个时代不再是单一的一个舆论场,它利益多元、思想多样、生活方式多变。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伴随这种变化,社会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格局出现了。针对不同的问题,比如说,一些公共政策、一些经济问题,一些文化现象,男女老少、社会各个阶层都有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意见表达特别充分,非常多样。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
卢新宁
让人讲话,讲真话、讲心里话应该成为中国言论自由的风气,老百姓有没有讲话的意识而不是群体冲突的意识、当局能不能给老百姓讲话的空间而不是压制,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让人说话,天不仅不会塌下来,还可以让中国和谐社会的天更蓝更洁。
——广西玉林五月花文化传播公司 容羡
公众的言论不仅直接推动了事件真相的调查,而且公众对事件公开讨论本身就是在践行公民权利,因为表达权和监督权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省委党校教授
吴锦良
每一个人都想表达,这种表达的欲望或意识在这一两年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有大的社会事件时,每个人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争夺话语权。
——华商网编辑
王钾铸
现在的信息时代已经给我们民众多种表达的机会,使我们能够比较自由地把我们的语言变成一种公共的话题,然而,虽然我们有表达的机会,但是每一种语言表达的效果还是不一样的。总的而言,主流的媒体和主流的话语权还是在执政者手里,所以,执政者应该有能力主导社会舆论。
——自称网络文章收集爱好者的网友
大哈
网址之家 http://www.xiexiebang.com
W71Ts0eAW4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