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优美的感伤散文
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坚强。对于伤感我们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去表达。下面是最优美的感伤散文,欢迎参考阅读!
最优美的感伤散文1:陌上花开,时光不再
陌上花开,时光不再——五月的告白
五月,栀子花盛开的季节,在风霜雨雪中翠绿不凋的枝叶,在寒冬就蠢蠢欲动,临近夏至才绽放的白色花瓣,寄托了永恒的爱与约定,代表了青春最纯真的色彩,让生机盎然的夏天充满了未知的希望和喜悦。
就是在这样一个季节,时光却因为我们的毕业抹上了一份离别的伤感。就在昨天,我刚刚举行了毕业晚会,在这个躁动的夜晚,掠劫了我太多的深情与感动,凝结了太多的不舍与思念。在兴奋之余,我却不止一次的问自己:我毕业了吗?我真的、真的毕业了吗?
时间仿佛忽然之间就从大学溜到了毕业,三年来的一切似乎都只是发生在昨天。而我拼命想要把它抓住的时候,握在手里的,却只是那些曾经的回忆、过往的熟悉。那些洋溢的年华,那些热烈的花季,难道只能缅怀,只剩伤感了吗?
不,总有什么是我们所不能放弃的,一定有什么是我们所怀念,一定有什么是我们所收获的。三年前,我们怀揣梦想,来到了医大,三年的时光,我们有欢笑也有泪水,我们脱除了稚嫩,收获了成长。
时光飞逝,岁月荏苒,三年的时光如流水飞快。再一次,打开自己的书籍,让再一次静静聆听教室里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课;默默的走到操场,再一次回想运动健儿们矫健的身影;慢慢的来到食堂,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买饭时那拥挤不堪的模样;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自己的宿舍,谈谈那些知心的话,说说我们三年的感动,聊聊我们未来的期待与梦想。
绕在这个微醺的夏季,带着淡淡的忧伤,终于要说再见了。那些没能说出口的话,那些来不及完成的心愿,也都随着脚步带走吧。
五月的尾巴里,我们神采奕奕地穿上多年前翘楚盼望的学士服,戴上那方正的象征学士身份的帽子,留下大学时代岁月的铭记。我们一样懂得离别时的孤独,一样明白眼睛里的不舍与哀伤。
看着你离去的背影,在深情回眸的那一瞬,多少情愫在心中一一流淌。
最优美的感伤散文2:今宵,别梦寒
独倚窗前,望着窗外流淌的月光,刺骨的寒风吹落了一地思念,载着忧伤的心绪,在无情的岁月里流浪,始终找不到归宿的方向。
记忆里延续着凄凉的色彩,梦里飘零的答案,荒芜了故事里繁华的片段,萦绕在心牢里怅惘,缄默了离别的哀愁与幽怨,唏嘘的叹息里落满了尘埃。
似乎夜晚总是那么的凄凉,天际的星辰也是那样孤单,看似很近的距离,却又拉开的那么遥远。
茫茫红尘,恍若一梦。相遇时,注定了别离,擦肩时,也注定了过客。回忆时,曾经与过往总是那般流连,那般眷恋,流连相牵走过的幸福,眷恋相伴留下的缠绵。
流水的时光,拉开了记忆里的距离,只是我还不肯舍弃梦里留有你的温柔。梦里的故事都是永远美丽,美的惊艳,美得绚烂,即使美得忧伤,却也让人沉醉。缘起时,一夕回眸,便已把画面瞬间的定格,缘灭时,却要用永生去忘记。
清冷的寒风,萧索了这一季的天空,叶落凋零,花开花谢,为这原本冷瑟的季节,又增添了些许苍凉与荒芜。晶莹的泪珠,落在了灯火阑珊处,努力的寻找着你映在风中的笑颜,模糊的画面却以残缺不全。
或许,红尘的这场戏里,我只是扮演了孤单的角色,深深的对白里,只有自己在自编自演。
今夜又是无眠,漂泊的旅途里,错过的总会太多,我也只是带着遗憾寻觅着曾经遗落的剪影,属于回忆的,我用泪水遮掩,属于停留的,我用快乐珍藏,这样,也会使落寞的伤怀,少去些许孤单,些许无奈。
今生的一帘幽梦里,我只是孤单的角色,无关风花雪月,无关云淡风轻。或许,痛苦是一种幸福,因为曾经的回忆最美,或许,忧伤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回忆里最美的眷恋,或许,无奈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叹息里有最美的沉淀。
最优美的感伤散文3:有一种爱,是否也曾美丽过你的人生
几乎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遇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但能在自己有生之年,遇到一个自己一辈子难以忘记的人!却不是每个人都曾拥有!他的一言一笑,每一件事,每一场经历,那些年代,那些地方,那些背景,都让人记忆如初!想起时仍然心暖,仍然甜蜜!或许无情的岁月会飘淡了你在他心里的容颜,但如梦的他永远是你心里最美丽的画!在这个感情多变,人情淡薄的时代,你可曾还保留着这份纯美的珍惜?
有人说没有纯真和浪漫的爱情是没有真爱和回忆可言的。而没有真爱和回忆的爱却是贫穷的!在离开后的每天里,我靠着这份真爱回忆着,牵挂着。也许有人说我太傻,但对他的那份牵挂如风筝在天,久久悬着!因为我爱他,不只是爱了整整一个曾经!在快乐中我感谢上天让我遇到他,在痛苦后我依然感谢上天让我遇到他,因为他带给我的快乐固然心怡,但痛苦又何尝不美丽?!
也曾难以愈合心中那份美丽的痛,因为思念,所以牵挂也痛!也曾想什么时候我的心里才能达到真正的博爱?什么时候大爱才能回到我的心里,让自己平静地面对没有了他的一切,使自己的心不再饱受想他的凄苦?
有人曾经说甜蜜的往事到回忆时也是一种幸福,但更多的是那份我对他的眷恋和对现实无奈的酸楚!因为爱有多深,痛就有多深!有多少个工作之余,生活闲暇之时,总是一个人瞎想,发呆!想他阳光般的面容,想他沐浴在阳光里的心际,现在是否还有冰雪未化的痕迹?
也曾为他在心里默默许愿,也让自己不再争霸于枝头,哪怕零落成泥碾作尘埃!只为来年有属于他的那枚新芽!因为他好,我才会好!尽管来年的花儿开放了,在渐渐薄凉的秋天里迎来了他的收获,而我注定在渐渐薄凉的秋天里迎来即将枯萎的讯息,但只要他好,我才会更好!不能对他有太多的要求,是因为明白最终不能在一起!太多的要求,只能给他太多的烦恼,过分的爱恋会成为一种牵绊!所以放弃也是一种美丽!温馨的友情也是一种爱的升华!
也曾因为有爱所以心甜,因为失去爱所以心空!在我的人生里,就有那么一个人影响着我的情绪,让我笑,让我哭!因为喜欢一个人,想起他,会笑,而真正爱上一个人,想起他,会哭!失去他后,我真的是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觉得心空了,真的是空了!自己感到过的甜蜜美好,瞬间无了踪影,如同海市蜃楼!最终烟消云散,当梦醒时分,一切都已归零,一切都将回到原位!
没有了他的日子里,我不是没有了快乐,而是更加没有了快乐!因为我面临的是一个人的感情世界了!如风中的枯叶,孤单着,眷恋着,无奈着,痛楚着!曾经的美好,到如今已变得身心疲惫!
曾几何时,今天怎么样变成了最近怎么样?曾几何时,看他在线却不能和他说话!曾几何时,甜蜜的相聚变成了无望的等待!曾几何时,浓浓的爱意变成了一厢情愿?蓦然回首,却发现爱已渐渐薄凉,原来他已走的很远。而我,还站在原地!当梦醒时分,原来什么都已改变,没变的只有自己当初美好的愿望!……好想哭!在无数次哭过后,我已欲哭无泪!因为我已经没有了眼泪,泪已被心里的痛冰冻!有时候颓废的什么也不想去做,因为发现自己什么都无心去做。而有时候当放声大笑的时候,从心里涌出的却是酸楚的泪!
因为懂得,所以才爱,因为爱过,所以才懂得,只有懂得我的泪,我的欢笑的人,失去才能让我如此留恋,如此心痛不已!而难过的时候却总不想让别人看出来,因为心里的欢喜和悲伤只有对读的懂自己的人诉说!
在无事可做的时候,不经意的就翻开了手机的收件箱,或是发件箱。总是不经意的,一遍遍的,不厌其烦的,其实很想看到他的信息,也很想找他说说话,但翻来覆去之后,又关上手机,告诫自己不能再去打扰他,因为他有自己的生活,既然知道最终不能在一起,潇洒的放手也不失为一种美好!爱本身是美好的,它让每个日子都充满阳光,让每个人的心里都发亮,太贪婪,太自私的爱都会失去它本身的意义!
他走了是因为他有他的天空,回忆往事,心却有一种犹如梦一场,像流星,像昙花一现的失落和惆怅感!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是在黑白交界的地方!于是,有一种凄美造就了一个永远的遗憾在心里,曾经有一个我深爱的人,无论我多么舍不得离开他,却还要眼睁睁看着他离我而去!无论多么想念,却不曾再见面!我终于明白什么叫生离死别!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要把生离放在死别的前面,因为生离远比死别更让人痛苦百倍!到此刻,我终于有了这样的感悟,人生最可怕的苍老不是容颜的褶皱,也不是躯体的干枯,而是心的苍凉和憔悴!
都说时间是疗伤的最好良药,在多年之后,我是否会适应没有他的日子?是否还是每天都会想起他?!
相识是一种魔力,相知是一种默契,相聚是一种幸福,相逢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甜蜜,而相离是一种透心彻骨的痛!人的一生,重要的不是人的能力有多大,而是在某个时间遇到对的人!枯燥的生活也会因为他而变得绚丽多彩,苍白的爱会因为他而浪漫经典!或许爱过之后,有些许酸楚,有些许无奈,有些许遗憾。但无论哪种结局,都为爱的人保留最后的微笑!爱就爱的彻底!曾有人说过:“愿你的生命中有许多的暮霭,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在爱过之后,就让许多的美好,伴着心里的些许酸涩的痛苦,来为我造就一个美丽的人生吧!
终于有那么一天,我知道不能追随,也不想再说,只把他静静的回忆!不管以后怎么样,我仍然会执着地坚持自己的那份爱!因为这份爱曾经美丽过我的人生!
第二篇:论郁达夫散文的感伤情调 - 副本
论郁达夫散文的感伤情调
姓名:李娅辉 考号:011109100419 考区:思茅区 指导老师:叶向东
论文定稿时间:2011年10月23日
论郁达夫散文的感伤情调
摘 要:本文从各方面综合论述了郁达夫散文的感伤情调.探究了其感伤情调产生的社会、家庭、自我各方面的原因;并对郁达夫散文感伤情调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后,从郁达夫散文感伤情调的意义上做了论述。整
篇文章从原因、表现形式以及意义上做了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五四时期;郁达夫;感伤情调;意义
郁达夫散文感伤情调的原因
五四”时期,“感伤”情调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标记和心理氛围,普遍地弥漫在文坛各流派和社团的作家作品中。由于“感伤”更多地是与一种浪漫的诗性联系在一起,因而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发起成立的创造社成为“五四”文坛的浪漫主义文学阵营,亦最为彰显的感情标记。
“五四”1时期是中国处于一个社会大变动的岁月,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特别是觉醒中的知识分子,在心理、精神和感情上,都可以说是经历了非同一般的浮沉。在“五四”运动高潮中,觉醒了的一代知识分子曾经怀着满腔热烈的情感、美好的向往,冲出了封建家庭的牢笼,去寻求改造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理想与道德,但随着“五四”落潮之后又很快地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之中。而随着社会的大变动,大批知识分子背井离乡,从农村涌入城市,或出国留洋,国难家愁郁积于心,诸多原因造就了20世纪初期一大批孤苦的魂灵,于是苦闷、孤独、迷惘、彷徨就成了普遍的“时代病”。而郁达夫作为“五四”时期浪漫抒情派小说的代表,也许是其在小说中所取得的夺目成就,使人们忽略了他在其它方面的艺术才华。其实除去他那些曾经激励过一代“五四”青年的小说创作如《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之外,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他从事散文创作的时间比他的小说创作时间还要长。在那个岁月,散文作为一种最自然的抒情达意的文体,备受青睐,不少文人在散文中找到了感伤情绪的最佳载体,郁达夫便是其中之一。因其早年生活的不幸,加上社会的黑暗,使郁达夫散文具有着浓厚的感伤情调和强烈的抒情色彩,表现的情感也偏重于个人的孤独苦闷。于是郁达夫便以他忧郁、凄切的笔调,从各个方面营造出充满悲剧美感的忧郁伤感的境界。他认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的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注1)他常常在其散文中将自己孤独、感伤、苦闷,甚或种种颓废情绪,直接明了地告诉读者,在那个充满了贫弱、孤独、苦闷的时代,发出了对龌龊的现代文明和官僚社会的切齿诅咒。郁达夫就是这样一位将悲观、忧郁、感伤视为艺术美的人,他在《茑萝集·自序》中说:“人生终究是悲苦的结晶,我不信世界上有快乐两字”。(注2)所以在郁达夫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他的经历、思想、感情,看到他毫不掩饰的痛苦、忧伤和愤懑,真实地展现了他的灵魂深处,而这也正是郁达夫的散文之所以震憾人心灵的魅力所在,也是郁达夫散文的真正价值所在。
郁达夫生于1896年,当时“是中国正和日本战败后的第三年;朝廷日日在那里下罪己诏,办官书局,修铁路,讲时务,和各国谛订条约。东方的睡狮,受了 1
这当头的一棒,似乎要醒转来了;可是在酣梦的中间,消化不良的内脏,早已发生了腐溃,任你是如何的国手,也不容易有点下药的征兆,却久已流布在上下各地的设施之中,败战后的国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是有 怖狂,是神经质的。”(注3)可见,郁达夫一出生就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弱国子民的心理从他一出生就有了,他仿佛是个天生的忧伤者。
当郁达夫长到三岁的时候,父亲又因病而死,两个比他大的哥哥也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读书去了,姐姐送给人家当了童养媳妇,母亲挑起了维持贫困家庭的重担,经常奔波于外面,家里只剩下他和“扁着嘴念经”的祖母,可见他从小就生活在孤独里,偶尔,他们受亲戚邻居的欺凌,郁达夫自小天分极高,但贫困的家庭和现实的污 ,把他夹在中间,夹碎了他的理想,夹碎了他的正常思维。贫和富,在任何地方都泾渭分明,由于家中的贫困,郁达夫虽然天赋极高,但在学校里也只能与贫困学生为伍,无形中与富者形成了隔膜,这畸形的年代,寂寞的生活,和世态的炎凉,郁达夫从小就深深体验到了。十四岁的时候,郁达夫远走他乡求学,对一个小孩来说最大的不幸莫过于离开亲人离开家乡,尤其对于像郁达夫这样一个因孤独而产生忧郁的人来说更是这样。随着他这种远离家乡的忧伤和对富有者卖弄风骚的反感,使他对“装腔作怪,卖弄富有显示出更加的恶感和敌意,与他们筑起一道墙壁,日日愈筑愈高,使自己成了一个不入伙的孤独的游离分子”。(注4)这一切使天赋极高的郁达夫感到极大的自卑和伤感,促使他过早的形成了孤僻、内向、多愁善感和愤世嫉俗的性格。因此他有时自高,有时又自卑的不定型性格。自高了不顾一切,自卑了又感到十分伤感,所以他以感情支配一切,做文章亦是这样,每当一种强烈的爱或恨在他的心中燃烧,他所认定的正义之火便掩盖了一切,什么对现实、利害,世俗的议论,自己的生活,他全都不在话下了。由于他这种性格所决定,他在自我暴露 这一方面表现的相当勇敢,他说:“我相信暴露个人的生活,也就是代表暴露这个社会中某一阶段的生活。”(注5),他就是抱着这样的宗旨,以自叙传的形式,采用感伤的情调,喊出了自己也喊出了当时青年人的苦闷,孤独。震撼了一向寂寞无声的中国。正是由于郁达夫的作品具有如此强大的作用,因此,必然会使那些灵魂发黑的旧制度的代表和帮凶们的震惊,他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扑灭这会燃起人们反抗火焰的微微火苗。他们讥讽、嘲骂,骂他人是“侮淫”,作品是“不道德的文学”;甚至侮蔑他“就如街头的乞丐一样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伤来吸引过路人的同情。”面对这些,郁达夫又表现得非常脆弱,只能感到更加的孤独、痛苦和伤感,所以他说:“世人骂我意志薄弱,我也肯承认的,骂我无耻,骂我发牢骚,都不要紧,我只求世人不说我对自家的思想取虚伪的态度就对了,我只求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心的苦闷就对了。”(注6)他几乎用了乞求的语气,让人理解他,可丑恶的社会谁能了解他呢?他只能在伤心中继续唱他的悲歌——一代青年人的悲歌。“中间生活愈苦,文章也作的愈多。”就是在这样的痛苦中,他的作品日渐增多,且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把自己的伤感给了别给了社会,赢得了别人,也赢得了社会。
郁达夫从小就受到了社会的“虐待”,可他仍没有失望,他勤奋的读书作诗,十九岁的时候,随大哥东渡日本求学。郁达夫的出国志向是远大的,目标是向上的,他是为了国家,为了民众出过求学的,可到了日本,他的这种志向目标几乎被现实的铁锤砸得粉碎。
在日本,他看到了日本人对中国留学生的“笑里藏刀”,听到了大和民族粗鲁的语言“你们这些劣等民族,亡国贱种,到我们这干什么?”这种由国际地位
的不平等进而演化出的民族的不平等,使其弱国民族所受的侮辱与欺凌。强烈的爱国主义与弱国子民所手的屈辱,形成巨大的矛盾,使郁达夫更加感到独处异乡的孤独和悲伤。他心中只有伤感。“太不值得了!太不值得了!我的理想,我的远志,我的对国家所抱负的热情,现在还有些什么呢?还有些什么呢?”(注7)1922年七月,郁达夫结束了在日本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活,从神户乘船回国,散文《归航》记叙的就是他这次回国时在船上的情景和感受。文中从头到脚细腻入微地描摹一个富有肉感的少女,正是郁达夫所擅长的,然而如果仅仅有肉感的描写而没有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我”的心理状态来,作品就会流于浮艳了整篇散文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力量和个性色彩。所以作者又着重描写了“我”的“愤恨与悲哀”的情怀,尤其是“中国可亡,但是中国的女子是不可被他们外国人强奸去的”(注8)这句带有总括性的话,更是充分表现出“我”的思想情绪。郁达夫曾在文章中写到:我在那无情的岛国上,受了几十年的苦,若回到故国之后,仍不得不受社会的虐待,教我如何是好呢!日本的少女轻侮我,欺骗我时,我还可以说“我是为人在客”,若故国的少女,也同日本妇人一样的欺侮我的时候,我更有什么话说呢!你看那euroa-sina不是已在哪里欺侮我了么?她不是已经不承认我的存在了么?唉,唉,唉,唉,我错了,我错了。我是不该回国来的。一样的被人虐待,与其收故国同胞的欺侮,倒不如受他国人的欺侮更好自家宽慰些。当日本的岛国在视线中慢慢远去时,他在心里叫说着:“日本呀日本,我去了。我死了也不再回到你这里了。但是,但是我受到了故国社会的压迫,不得不自杀的时候,最后浮上我脑海里来的,怕就是你这岛国喱!Ave Japan!我的前途正黑暗得很呀!”(注9)
归国后,为了生计问题,他一方面主持创造社工作,一方面奔波于各地教书,他先后在安庆、北大、武昌师大等地执教,并投入广州革命,然而“把满腔热忱,满怀悲愤,都投向革命中去的”郁达夫“在那里所见到的,又只是些阴谋诡计,卑鄙污浊”。(注10)因而愤而辞职。因为他在这里看到的是丑恶、是黑暗、是卑鄙、是肮脏、―――对于这些,生性耿直的他怎能容忍呢? 在国外他遭受异民族的歧视,毕业回国找职业却又处处碰壁。这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生活遭遇给他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创伤,但他又并不是一个良心泯灭,玩世不恭的人,相反,他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只能是富有才智却又报国无门;反抗现实,但找不到正确的道路;同情受苦人,但又无能为力;不满于自己的沉沦,但又缺乏自拔的精神力量。这样的社会,这样的遭遇,怎能令郁达夫不伤感呢?所以他悲痛到自己“永远地踏入一个并无铁窗”的“囚牢”,他也只能用这些伤感的调子,唱这有血有泪的生活了。
郁达夫散文感伤情调的表现形式
在郁达夫散文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
郁达夫散文中的感伤而颓废基调的形成,主要是吸收了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多余者”形象,使他从中找到了自己以及一代青年人的影子:他们是一群对社会现实不满,但又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无力改变现实,又无法走向人民大众;有反抗意识,却又无反抗行动的人。他们为了排解愁绪,只好发发牢骚、泄泄私愤、漫步街头、独坐空室、自暴自弃,颓废堕落。
郁达夫于1924年春所作的散文《零余者的觉醒》(后收入《寒灰集》时改为《零余者》),文章中描写了一个残冬的黄昏,“将收敛光辉”的“日影”“在那
里伴人的孤独”,北京古城外一派“伤惨的寒意”,“凋丧零乱”的野景使人感到了“一种日暮的悲哀”。一个“袋里无钱,心头多恨”的人,哀叹着“人生实在不知究竟是什么一回事?”“我对于母亲有什么用处呢?我对于家庭有什么用处呢?”他觉得自己饱受压迫,又无法报复,变成了一个“对于家庭还是一个完全无用之人”,成了一个“对于社会人世完全没有用的零余者”。这篇散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郁达夫当时歧路彷徨的一种颓废的精神状态。当时正值“五四”狂潮已退,大革命又失败的时期,整个社会笼罩着一层煞气。另一方面,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中国工人阶级还没有自觉成为领导力量,故而也根本无法使当时的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嗅到革命的气息。郁达夫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社会生活的,而“零余者”也自然成为了在那个特殊的混浊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畸形儿,他们大都是社会上的零余者,是近代的“多余人”,在他们的身上笼罩着现实生活的痛苦气氛,而这些“零余者”更是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带着满腔的浪漫的情调,无奈在经济上却穷困潦倒、精神上失去依靠,更被凄苦的物质生活所折磨。因此感伤的情绪就更为深厚与浓烈,他们的理想、知识,以及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个特定的时代以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于是他们常常发泄着对生活的厌倦、对生命的喟叹、对人间的怨怒。
时代的感伤、家庭的破落、生活的寂寞使郁达夫性格孤僻、内向、偏执和敏感,认为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而自我更是废物,“若说人的生活可以涂抹了改作的时候,我的第二次的生涯,决不愿意把它弄得同过去的二十年间的生活一样的!”对于这样的既无事业,又不能摆脱苦闷的生活,他选择了自我放纵,手里有了钱便去大嚼一番,喝个乱醉;而当情感与性欲无法得到正常满足,便去偷看女人,找妓女,听土娼与客人调情,想上妓院,他拼命地发泄着一个人的本能,竭力地想要在病态中满足自我,这种种的一切与其说是由于性欲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变态,不如说是由现实社会的压迫才去寻求变态的性的满足。于是颓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散文中强烈的伤感情绪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这种情感和行为显然是具有消极性的,这是郁达夫散文中不健康的内容,却绝不是反动的内容,也绝不是与时代思潮格格不入的情调。郁达夫主要是想以这种近乎病态的一种方式来发泄一个从封建礼教羁绊中觉醒了而又找不到出口的青年的苦闷。所以在这种不健康的色彩下仍存在着“五四”时期“人的发现”所寄寓的积极的意味。
这种积极的意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郁达夫的颓废以及这种颓废的具体表现——性苦闷,不仅是一己的感受,而且是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提出来的。这种颓废和性苦闷,是当时青年的普遍心态,郁达夫则以自己的感受,集中地表现了这种“时代病”,从而将一个尖锐的问题提到了历史与社会面前。性苦闷和受屈辱是郁达夫在日期间压在头上的两座大山,自伤自怜,自我暴露揉进小说便成了伤感。青春期的悸动过后,郁达夫便明显的成熟了。然而归国后,残酷的现状使他的理想、抱负不得实现,他彷徨无计,他不知路在何方,于是便在坊陌之间寻求慰藉,他即便没有将对女人的肉体的占有作为自己人生成功的证明,却至少也是把获得女性的爱情当作他人生成功的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在一系列的作品中便更加肆无忌惮地描写猥亵的东西了。郁达夫因不合于灰暗的社会,便以“零余人”的身份自艾自怜,但骨子里却又透露出文人的高傲,而这种无人应和的高傲更增添了其感伤情怀。可虽自诩为零余人,却并不能真正脱于现实,那么现实加予他的精神痛苦必定一点一点地吞噬着他刚刚在女人身上建立起的自信。所以,流露在作品中的虽有极力描写的眠花宿柳,酗酒纵情,却终究遮掩不了自艾自怜
的感伤了。由于自我暴露的病态,这自伤自怜也变得病态起来。
第二,郁达夫的感伤、颓废包含着对封建旧道德的自觉的挑战。正如郭沫若在《郁达夫》中所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要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郁达夫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感伤,是因为他身上的封建士大夫习气那兼济天下的情怀。不可否认郁达夫是个真正的文人,所以,他身上也便继承了由屈原而来的封建士大夫习气。在郁达夫身上便体现出其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来了。所以,当他看到社会上受苦受难远甚于己的劳苦大众时,便会油然而生一种同情来;当他看到社会动荡,混乱不堪,不知前路何在时,便会产生一种空茫的时代感伤来。
郁达夫归国后看到的社会现状无疑是悲戚的,这种悲惨的社会现状便使郁达夫暂时告别了个人无病呻吟式的病态的苦闷,将目光投向了劳苦大众,投向了这个畸形的社会。几千年来传下来的封建士大夫式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也作用在了郁达夫身上。然而在那个时代,他的人生理想、抱负志愿是无法实现的。独善其身已是奢谈,更何况兼济天下的崇高理想呢?为此,郁达夫抑郁不已,他不知前路何在,只能写几篇同情劳苦大众,控诉畸形社会的文章,寄几分同情,洒几点热泪,如是而已。文人自有文人的软弱,连刚强如鲁迅者,在《呐喊》得不到友声后,也进而《彷徨》了,我们又怎能苛求同样文弱的郁达夫呢?所以,这一时期,愤懑之情,抑郁之气,感时伤怀,悲天悯人,不知前路何在的空茫的时代感伤便成了郁达夫散文的主基调。
颓废作为郁达夫散文中伤感情绪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在情感和行为上有其消极性,但却是他作为一个清醒的有爱心的知识分子,对自己的生的悲哀是有着其清醒的认识的。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郁达夫可谓是颓废派的典型代表,如同他作品中的诸多主人公一般,是有着明显自虐倾向的人,是神经质的疯子,行为乖张怪僻,说得更坏一些,近乎狭邪阴鸷,但这都源于他作为一个清醒的有爱心的知识分子,是因为郁达夫对自己的生的悲哀是有清醒认识的,于是颓废便作为郁达夫散文中伤感的表现形式,在他的个人能力范围内与这个不公的时代、社会进行着对抗。郁达夫在回答一位外国记者的问题时,曾经说过:“我的消沉也是对国家、对社会的,现在世上的国家是什么?社会是什么?尤其是我们中国!”这一段无疑清楚明了地道出了郁达夫的感伤和颓废的确是源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所以尽管这种颓废或多或少有其不健康的成分,但是在社会功能方面,虽有其消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种非常独特的、别具一格的风情,曾经激动过旧中国成千上万青年人的心。
与之相比,郁达夫由感伤所发生的憎恨情绪其积极意义就更为鲜明了。他恨什么呢?首先是恨社会,在《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中,郁达夫以愤世嫉俗的笔调,在几分玩世不恭,几分无奈,几分感慨中将社会的黑暗,下层人的不幸,来了个痛快的揭露,将自己对社会的憎恨作了十二分的强烈的表现。由这种对社会的恨,郁达夫又自然地慨叹自己生不逢时,对自己所处的时代表示了不满。在郁达夫的笔下,他所处的这个军阀混战的时代,是最黑暗、最糟糕、最不人道、最无趣味,最无价值的时代,也当然就是最可憎恶的时代。在这里,这位被伤感折磨得无处解脱的人,将他的所有不幸,所有烦恼,所有悲苦,一齐倾向这个黑暗的时代,向一个不人道的制度发出了一个哀鸣着的青年的控诉,表现了显而易见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倾向,这种倾向虽不能说很深刻,但鲜明的态度、强
烈的情绪却也给这种倾向涂上了积极战斗的色彩。
郁达夫散文感伤情调的意义
郁达夫虽然在散文中伤感得无以复加,但他也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无论是伤感压迫得他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还是几乎坠入颓唐境地的时光,他的心中总有一个诱惑着他的理想。这个理想谈不上崇高,也不具备多么深刻的内涵,但对郁达夫来说,却具有巨大的人生魅力,是推动他奋斗,创造的动力,这就是女人的爱。1927年郁达夫曾在日记中写道:“我若能得到王女士(即王映霞—引者注)的爱,那么此后的创作力更要强些。啊!人生还是值得的,还是可以得到一点意义的。”在这之前,郁达夫在日记中还多次写道:“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是肯的。”“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 女人,在郁达夫的笔下被圣化了,爱,在郁达夫的意识与情感中被神化了,于是,他在自己的散文中只要写到女人,特别是美丽的少女,他的笔下就充满了浪漫的诗意。在轮船上他见到一个“年约十八九的中西杂种的少女”,她的美,使郁达夫用近三百字来细细地刻划她的外貌、衣着、姿态,还有她那肉体蒸发出来的“香味”。最后禁不住在心中暗暗地想:“我头上那一块板,就是她曾经立过的地方。啊啊,要是她能爱我,就叫我用无论什么方法去使她快乐,我也愿意的。啊啊,所罗门当日的荣华,比起纯洁的少女的爱情,只值得什么?”郁达夫对女性的这神圣、痴想的情感,一方面当然是“自我”理想的表现,另一方面有分明映射着五四人的发现的光芒。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曾说过,女人和儿童的发现,是欧洲近代文明的产物。而对五四时期的中国来说,对女性的赞美和痴爱,那就不仅仅是一种现代意识的表现,也是对封建礼教最直接的批判,因为,女性在封建规范中,不是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就是被当作玩物,从来没有独立的人格尊严。所以,郁达夫将女性作为自己的理想来追求,这种行为和艺术倾向,虽然在力度,深度上都不具备“崇高”的属性,但反封建的民主意识却是鲜明可见的。
所谓感情是有感而发的,否则就是为文造情,无病呻吟,郁达夫在散文中抒发的那种顾影自怜,悲观绝望的感情无疑是真实的,只是他特别善于把这种感情放大,使之达到让读者抹一把泪的程度,所谓“无风三尺浪,微风九尺浪”,这就是他的文章之所以特别吸引五四时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原因。
郁达夫散文强调文学表现说时,并非脱离现实一味随心所欲地寻找抒发感情的媒介,使内心情感无意识地自由流动,他重包括感情在内的客观真实性,做到了“情”和“真”的有机结合,“历来我都以‘情调’二字作为批评作品好坏的标准,只教一篇作品能够酿出一种‘情调’来,使读者受了这‘情调’的感染,能够很切实的感受这作品的氛围气的时候,那么不管它的文字美不美。前后的意思连续不连续,我就能承认这是一个好作品”这可以说是他创作的切身体会了,他创作的过程,可以说就是“酿造”这一种伤感“情调”的过程。注释:
(1)郁达夫《郁达夫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4月第四版,第11页;(2)郁达夫《茑萝集自序》,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3)郁达夫《悲剧的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4)郁达夫自传五《远一层,再远一层》,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5页;(5)许雪雪《郁达夫访问记》,1933年发表在杭州《文艺新闻》第三期上;(6)郁达夫《写完了,(茑萝集)的最后一篇》,人民出版社;
(7)郁达夫《中途》,《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8)郁达夫《郁达夫精选集》(归航)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4月第四版,第401页;(9)郁达夫《郁达夫精选集》(归航)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4月第四版,第402页;(10)郁达夫《郁达夫精选集》(归航)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4月第四版,第2页
参考文献:
《郁达夫散文精选集》(世纪文学60家),郁达夫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第3版
《郁达夫作品新编》郁达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1月北京第一版。《郁达夫自述:传奇故事》张明林编著,西苑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图本郁达夫传》张洁宇著,长春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炉边独语上、下》郁达夫著,青年读本(第二辑),郁达夫著,艺术出版社
《郁达夫选集》郁达夫著,1954年,人民出版社
《郁达夫散文选集》郁达夫著,198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第三篇:散文之美
品悟散文之美
闲来无事,总喜欢手捧一本《美文》静坐于案前或散步于校园,让思维随着文字在时空里流淌,品味散文的那份美,感受思维的那份奇妙,自然快然。
散文之美,于字里行间如琴音流动,让心灵得到净化,让思想拂去尘埃;散文之美,如清泉淙淙,流淌在那些闲逸的时光里,让悠思绽放美丽的花朵,让闲情得以适从。生活有太多的惊涛骇浪,有太多的快乐忧伤,一切的混乱情感如果能够在散文里冲刷淘洗,乃人生一大快事,自有“静看庭前花开花落,任天上云卷云舒。”之闲适,让我们在不一样的意境中体味一道独特的风景——散文之美。
我喜欢思考人生,每一次自己的心灵与散文相交接时,自感到无穷的奇妙在心中。“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这话很有道理,生命之所以有生命力,不仅是有生物角度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它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古往今来的大哲学家们,无一不是用他们洞察世界、思悟人生的思想光芒征服一切,这便是思想的魅力所在。而散文是一种具有思想的文章,它的“形散神不散”在变幻无穷的表达方式和遣词造句中流淌着神韵。更重要的是它有作者对生活及世间万物的一种情在里面。这些情感或悲或喜,或爱或恨,让人感悟颇深。读范仲淹的散文,感受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读苏轼,自得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大爱之情;读陶渊明,感受他“聊乘化于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豁达人生态度。思想的光辉散落散文的字里行间,读古书自然感觉与古人对话,心灵相接,思想交流,其中之美,何不快哉!
散文之思想美,我想这是因为它能让人思想的到升华,感悟人生。如果说哲学是一棵扎根深厚的大树,那么散文也是开在枝头的一朵奇葩。
散文之美,也在其意境美。意境之处,如芝兰满室,如曲径通幽,如月满西楼,小桥流水……这是散文与其他文体的不同之处,诗词意境太深,常人无法理解;议论文太过思辨,随笔小文又过于肤浅。散文之意境则若深若浅,若有若无,在形散神不散之中展示那份淡雅那份静美。
有人说“散文是一种思维的散步。”也就是说它没有做作,没有放肆,它是饭后一杯清茶的一份惬意,是雨天听雨的一份平和,是黄昏时恋人携手漫步的一种温馨。身处喧闹的世界,身上不免沾染世俗气息,总是要在适当的时候让这些俗气在意境中清洗。散文的意境如四季风景,春风和熙,莺歌燕舞;半亩方塘,绿树浓荫;红叶有意,流水无情;雪白素心,静谧安详。各种风格,各种意境,每读散文,便有一种心神与自然相融合之感,其中之乐,不可言之。
喜欢读书是一种人生的美。古语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让人抽身世俗,体味“得趣于形骸之外,娱怀于天地之初。”的洒脱自然。读书是一种人生境界,清涨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书之美如此,散文之美也如此吧!散文之美又是读书之美的淋漓展现。
散文的思想之花朵,意境之流水,美轮美奂,让多少读者心醉。喜欢读书,就喜欢上了一份幸福,一份美好。喜欢散文,生活就多了一朵思想之花,多了一分恬淡之美。在清闲时感受“及清闲地是若兰,观自在春于竹林。”的闲适,让生活在散文中漫步,让人生在散文中幸福。
品悟散文之美,美不胜收!
第四篇:美是什么散文
童年时,美是妈妈脸上绽放的笑容。灯光下,收音机里播放着欢快的歌曲,妈妈坐在炕头,忽闪着一双美丽的丹凤眼,左手一只鞋底,右手握针在发丝上轻轻划过。那时的妈妈真地好年轻。
少年时,美是男孩女孩羞涩腼腆的脸庞。那一刹那似有还无的回眸,惊艳了曾经温暖了记忆,午后的阳光也为之黯然。日记本里风干的花瓣,仍记得当年秘不可传的心事。
青年时,美是情郎嘴里悠扬的情歌。目光灼灼,红唇轻启,饱含热情的嗓音宛转而甜蜜,吹皱了少女心中的一池春水,涟漪里层层叠叠蔓延着无尽的相思。
成家后,美是丈夫轻抚发丝的手。伴着晨光,厨房里忙里忙外的身影和热气腾腾的早餐,驻足了你多少顾盼和留恋。细细的一碗面条,揉进了多少爱意在里头。电话响起,一声轻嘱,“回家,吃饭。”简单家常里满是幸福。
走在街头,美是伏在墙头打盹的猫咪。那副慵懒的模样,实在憨态可掬,让人不由放慢匆匆的脚步。旁边新开的花店里,紫百合康乃馨,绿从中开得抢眼。岁月静好不过如此。
春日里,美是岸边低垂的柳林。一夜间,鹅黄变新绿,只把倒影留在碧波荡漾的河水里。柳藤仿佛丝绦,和着暖风,轻轻招摇着,宛若少女头上精心打理的发辫。
夏日里,美是奶奶手上轻摇的蒲扇。一摇一晃中,凉风掠过汗湿的脊背,烦闷不觉消失不见。午后的阳光碎在屋前的槐树下,片片透着无尽的诗意。
秋日里,美是漫山遍野的红枫林,还有挂满枝头的红柿子。大片大片的火红,将北方的山坳装扮得喜庆而热闹,伴着阵阵欢呼,迎来行人喜悦的目光。
冬日里,美是随风起舞的雪花,将整个世界雕琢得冰清玉洁。孩子们打雪仗堆雪人,释放着对年的渴望。阵容庞大的扫雪场面,雪后干爽整洁的路面,轻盈了市民出行的脚步,震撼着平头百姓的心房。
美是什么?美是专注的神情。美是会心的笑容。
美是什么?美是婴儿新学的本领。美是苦难者舒展的眉头。
美是什么?美是摔倒时有人伸出的援手。美是痛哭时可以倚靠的肩膀。
美是什么?美是善良,美是宽容,美是仁慈,美是面对弱者你心底流淌的爱意。
美是什么?美是上进,美是追求,美是阳光,美是艰难中依然选择前行的坚持。
美是什么?美是高洁,美是无私,美是独立,美是浮躁中一颗安静的灵魂,永不放弃思考和对真理的追求。
第五篇:论中国古代悼亡诗词的感伤之美
序号:195
姓名:曹雨生
院系:外国语学院2010级英语(1)班
论中国古代悼亡诗词的感伤之美
悼亡诗词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诗歌的一种,其发展过程和题材是较为曲折和特殊的。在中国古代灿若星河的诗词海洋中,悼亡诗词作为一颗奇异之星,其光芒在整个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虽然它过早的陨落了,但它闪耀的历史地位和它独有的感伤之美却是其他诗歌所无法比拟抑或企及的。何谓悼亡诗?“抚存悼亡,代,并非所有悼念亡者的诗都能称之为悼亡诗。自西晋潘岳首先以亡妻的伤逝之情后,成的界定。所以,应将悼亡诗既然悼亡诗词取材于伤逝亡妻的主题,辞,生者的悲哀却缠绵不去,故以天下至语写天下至情!托诗人不能排遣的感伤。
一、抚今追昔,以内心哀婉的悲情和妻子高贵的品格渲染其感伤美。悼亡诗词的感伤美,老, 可亡妻的现实又是诗人不能不接受的使得作品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悲情色彩。如江淹《悼室人》之六:流黄夕不织,宁闻梭杼音。凉霭漂虚座,清香荡空琴。蜻引知寂寥,蛾飞测幽阴。乃抱生死悼,岂伊离别心。长于人。今日涧底松留遗迹, 独帏凄寂之苦;或抒发追思迷离“为文造情不容易,歌都来得严格, 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它往往以爱情为经死这两种生命的极端情感时遣的一怀愁绪、满腹心酸。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八首》其五:醺醺,怪来醒后旁人泣写自己伤心落泪, 之痛, 写出永远无法忘怀的哀思。去的感伤之情,在悼亡诗词中可谓俯抬皆是:元稹《遗悲怀》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低徊怎忘。”这些读之令人喉喧气塞的悲妻诗行首悼亡诗词,就如同一个个喷射口。移、疏导。使人“所独具的感伤美。悼亡诗词都是以一种追悼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为美好的回忆。妻子的美丽与贤惠在诗人伤感的思念中显的更加无可替代,往往是间妇,无如美且贤。牡兼狮吼,少下今朝泪几行。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薪仰古槐。”;又如王海洋《悼亡》
感今怀昔之诗也。悼亡诗才成为了特指悼念亡妻的诗,首先源于夫妻间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鹣鹣深情。, 明日山头檗。愁到天地翻,句句带泪,醉里时时错问君!,贫残夫妻百事哀。,”(梅尧臣《悼亡三首》”那么就决定主宰其间的是一种感伤之美。, , ”。[3]所以悼亡诗词在情感真挚这一点上,曲曲传情。”悼念亡妻, 从旁人的感泣中表现出自己的伤心,其蓄情之深诗人郁结于胸,三读则断肠矣“ 千里穷交脱赠心悼亡”本指对亡者的哀悼之意。“忆得前年春, 相看不相识。而贯穿其间的主线, 流泪的应该是诗人自己,含情之真,”;纳兰性德《浣溪沙》, 是作者丧妻后心灵伤痛的, 无法排遣的悲伤,妻子生前留给作者的恩爱与温馨只能成;“我辈钟情故自长)而更有细述者如元稹《遣悲怀三首》,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悼亡诗恩爱夫妻,, 巨大的悲痛从作者的心底涌出“牕尘岁时阻,闺芜日夜深。, 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诗人们或表达佳人早逝, 其情其境, , 以死亡为纬,就是作者丧妻后无法排“伴客销愁日长饮 象这种化解不开:“昔日戏言身后世:在字行间得到渲泄、其打动人心的魅力,别于垂老更难忘。不如晨但在我国古”为题,抒发追悼。[2] 死者与世长以寄
本该白头偕, 锦瑟, , 比其它任何诗, 在表现人生爱与,偶然乘兴便, 可诗人偏偏不, 挥之不,今朝都到眼,薄命如斯自然流露。一首, 正源于它“见尽世:“,落叶添, ,”[1]“从此作为历史过程中文人们约定俗“视为夫妻间丧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诗篇”悲哀的情感贯穿于字里行间,于是抚存感往”;又如李商隐《房中曲》:空呜咽难绝的心绪哀怨动人。为情造文更艰难只写旁人哭泣以醉里暂时忘却丧妻令人赞叹。“瞬息浮生转一读则改容再读则泪下”[4],)(陈祖范《悼亡》谢芜城春雨夜沉沉。一官长扬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这里作者从生活小事忆起, 前者回想当初家境拮据时,妻子勤俭持家,体谅丈夫,粗茶淡饭,却毫无怨言。后者则回忆妻子生前为人大方豪爽,急丈夫好友之所难,不惜将腕上金镯相赠。平凡的锁事,衬托出妻子贤惠、无私的品格,清贫的生活更显出夫妻的患难情深,而诗人平和的叙述, 却充满了对贤妻的赞叹与怀念。
陈寅恪说:“韦氏(元稹妻韦丛)不好虚荣,微之(元稹字)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5] 正因如此,元稹才会在《离思五首》中吟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样的千古名句来表达妻子韦丛在他心中无可取代的位置,从而更加渲染了诗歌的感伤之美!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以眼前的凄凉景致和妻子的生前旧物衬托其感伤美。
触景生情是我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方法之一。触景生情,即先有景,而为诗。悼亡诗词正是常常通过景物表达情感景物已不再是客观的凄情感的象征。试看以下作品:李商隐《正月崇让宅》徊。先知风起月含晕箧中针线早销香。寒露, 晕月晚风, 者怀悼亡妻悲伤孤寂心灵的写照之情自见。
悼亡诗词的作者本来就敏感多思伤的心灵滤出, 一切都染上了伤感的色彩“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展转盼枕席,长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尘“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祭。尔祭讵几时潘岳借助对亡妻故物进行铺叙状写襟。无怪后人陈柞明夸赞地说:佳者。”[6]又如李商隐《房中曲》再如梅尧臣《悲书》眼观物, 使所见皆愁着一股睹物思人的悲痛之情。诗人们正是借眼前景物
三、情含事中,以往昔夫妻间的平凡琐事对比如今人去屋空、孤独寂寥的处境,展现其感伤美。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诗》)作者的妻子杨氏已经离他而去,而如今却是人去屋空,乎在存亡之间, 想象中的形影不断在眼前出现。当诗人从幻想中清醒过来能不接受冷酷无情的现实的孤独!
这种人去屋空的感伤之情,在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金缕衣凄凉,可称之为此中绝唱。一首词,悼尽人间悲情!“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重泉若有双鱼寄,自然物, , 尚自露浓花未开。;沈叔培《山花子》, 都是渗入作者主观悲情的景物。:“有在皆旧物, 即使是美好的景物, 渲泄出丧妻后的万念俱灰如此强烈的对比下不难想像作者在感情上承受着怎样的痛苦。---自己已经与妻子阴阳永隔,,冷清清”:, 是凄清落寞处境的再现, 偏又遇上丧妻的人生巨痛, ,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室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朔望忽复尽。悲怀感物来,以表达对亡妻沉痛哀悼之情“安仁(潘岳字)情深之子,夫诗以说情,未有情深而语不:“玉簟失柔肤,唯尔与此共。衣裳昔所制, 只留下作者独自一人。, 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与谁相倚, 赋物以情, 移情于景:“ 密锁重关掩绿苔, , 作者虽未直接言悲说愁, ,但见蒙罗碧。归来已不见,箧笥忍更弄。,其无法掩抑的沉哀茹痛回想起曾经和妻子的幸福生活,留下的只是对妻子无尽的思念和自己·
? 我自终宵成转侧而后生情,, 使景物人情化。, 景物成了诗人悼念亡妻悲, 廊深阁迥此徘“一带古苔墙,多听寒螀,, 又句句含情,遗挂犹在壁。,仿佛睹尔容。,泣涕应情陨。,感情真挚,读罢不觉泪已湿,锦瑟长于人。”诗人们以悲愁之毁损, 他们的诗词始终透更是作者内心的悲凉。, 令人回味不巳。”(潘岳《悼亡, 痛定思痛,是梦应久醒矣!,忍听湘弦重理? 情与景合 这时这里绿苔,它是作, 但悲愁:)))”;悼亡 妻子似, 就不而是移入自然物中诗人的自我情感;史达祖《过龙门》:”“ 碧柳千条露未干金衣百啭晚风寒。”残蝉啼莺句句写景所以眼前之景、触目之物从悲睹物思人的文字比比皆是。如潘岳《悼亡三首》”(其一”(其二”(其三在他们的笔下也被摧残、因此这不仅仅是外在世界的悲凉,亡妇忌日有感》中更显出孤独料也觉、人好知他、年来苦乐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个惧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这是作者在妻子亡故三周年的忌日写的一首悼亡词。作者怀念亡妻,表现了沉痛孤寂的心情,写得哀婉凄恻。这首悼亡词以决绝表情深,说妻子魂梦不回,是因她觉得“不及夜台尘土隔”,想结再生之缘,却“还怕两个俱薄命”,又希望死者复生“湘弦重理”,成为连理枝,幽魂相守。整首词充满了孤独之感,格调低沉凄婉。作者对妻子的失去产生的生者徒伤悲,死者长已矣的慨叹用人去屋空、孤独凄凉的情感模式来表达,更显示出作者对妻子的情深,也更加映衬出了作品的感伤之美。, 最令其悲痛欲绝的是永远失去了妻子的温柔体贴, 这一痛苦倾注于笔端, 一首首催人泪下的诗词便由此产生了。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其二:“ 检得旧书三四纸, 高低阔狭粗成行, 自言并食寻常事, 前曾写给自己的书信, 信上妻子淡淡诉说对在外奔波劳顿的丈夫。又如李商隐散关三尺雪, 回梦旧鸳机。”隆冬时节妻子寄衣御寒, 可妻子已逝, 还有谁能记挂我的冷暖?追思往事, 诗人们情不自禁地记起妻子曾给予自己的关心温暖感慨系之, 黯然神伤呢?再如史达祖《寿楼春在晴窗。谁念我, 今无裳。”;邵曾鉴从何说起?任是纤腰墉无力, 强要瘦扶花倚发对当初的绵绵怀想 , 一个由往日的生离叙述中, 包含着诗人对亡妻不能自已的深情。如果说回忆夫妻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夫妻间曾有过的欢情趣事, 则更令作者柔肠寸断、痛苦万分。如纳兰性德《浣溪沙》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斜阳”;“最忆相看, 娇讹道字, 手剪银灯自泼茶。事, 红雨斜阳的诗情画意...这些令人心醉的情景妻子却撒手而去,作者越是回忆, 痛苦等种种复杂的情感, 其中悲伤的滋味只有诗人自己心中明白。
四、以梦托情,以虚驭实,借虚幻的梦境返照现实的残酷,深化其感伤美。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古代悼亡诗词中,以“梦”为题的作品很多。如:韦应物《感梦》仿佛观微梦,感叹起中宵。绵思霭流月也有《感梦》诗一首:“行吟坐叹知何极两首同题诗主题相同 ,但表达方式却各具特色的情感;后一首却反映了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还有苏轼的名篇《江城子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满面, 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处, 明月夜, 短松冈。”作者写自己梦中还乡出对亡妻不绝如缕的思念。这些形形色色的梦境,阻声噎,感伤之情萦绕心头,久久不能自已。悼亡诗词经常包含作者的自悼成份。所谓情绪反映。”[7]命途多舛, 政治上的失意对生命的思考也就不仅仅围绕亡者来展开妻子死亡全过程后,对自己的死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有所准备。其次后的情感埋葬过程,作者心身受到剧烈的创伤“并食”, 诗人从军边塞离家远行·寻春服感念》《金缕曲·到家》, 强要做 , 抒发今天孑然一身的愁怅 , 使作者对亡妻的贤德更加敬重、赞叹的话”;”, 在作者的脑海中仍记忆犹新,惊魂飒迴飚。谁念兹夕永,影绝魂销动隔年。,前一首将悼亡与自悼相结合,表达无可挽回, 自难忘。千里孤坟, 正梳妆。, 梦中夫妻相会
“自悼”,“, 使悼亡诗词的作者加深了对爱与死的情感体验,, 而是扩展为对自我生命的悲思。,诗词中不免带有人世沧桑之叹。悼亡作品中的全诗仅叙述一件小事:“剑外从军远, 旅途中顶风冒雪,, 对比眼前孤寂无助的处境:“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年时握手揩双泪, 欢颜破涕。” 一个由今日的, 并吹红雨, 内心交织着悲戚、依恋、表达悼念,“岁月转芜漫,坐令颜鬓凋。今夜商山馆中梦, 无处话凄凉。, 惟有泪千行。, 梦醒后的愁怅, 即翻检到亡妻生, 唯一惦念的是, 无家与寄衣。自然盼望, 怎能不, , 两相看, 千头万绪“无裳”, , 貌似客观平淡的, 那么回忆:“被酒, 雕栏曲处, 同倚, 剪灯泼茶的趣,可情投意合的
真切。,形影长寂寥。”另外,元稹,分明同在后堂前。·乙卯正月二十日纵使相逢应不识, 料得年年肠断, 几经转折, 表达读之则令人气首先,作者经历了,经过了一次爱人失去, 惟念山深驿路长。”而炊的清苦生活早已习惯《悼伤后赴东蜀至散关遇雪》同引“记绣榻闲时当日夫妻把盏对饮的欢乐越是陷人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借梦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就更显的生动、”尘小轩窗相顾两无言作者们写来都是锥心泣血,是个体对生存状态面临命运摧折时的一种自悼成份,又使悼亡作品倍增凄切感伤成份。如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全诗表达了作者由悲妻而转为悲己,沉浸于绝望的苦思冥想之中;又如韦应物《月夜》:“浩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清景终若斯,伤多人自老。”也表达了作者面对美丽的春色伤往昔,叹人生,景虽好、愁难消、人易老,怎不让人伤悲呢? 再如梅尧臣《秋日舟中有感》:“天乎余困甚,失偶泪滂沱。世事随时远,秋风顺水多。鳏鱼空恋穴,独鸟未离柯。岁月都无几,存亡可奈何。儿娇从自哭,婢騃不能呵。已觉愁容改,休将旧监磨。弊衣留暗垢,残药恨沈痾。斗厌驱驱役,终期老薜萝。”表现了一种在孤寂凄凉的环境中苦度残年的自伤自悼之感;还有蒲松龄《悼内六首》其一:“迩来倍觉无生趣, 死者方为快活人。羡慕死者的情怀,格调虽然低沉、是古人对人生的感知和确认。实进行苦苦的排拒, 一面则又不得不直面人生事还是抒情, 悲人还是悲己总之,古代悼亡诗词传达的是一种上心头”的哀婉;是“人死如灯灭遍的特征: 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事, 多是诗人妻子生前活动的闺阁庭院中的种种物象未完针线、娇儿索母之啼等等。催人泪下的悼亡诗词。因为失妻之痛是陈情不竭的,是失去妻子之后的悲痛之源,而正是这潺潺不绝的悲痛成就了悼亡诗词至情至深的感伤之美。
参考文献: [1] 唐·李延寿.南史[M].[2] 尚永亮.血泪哀歌生死恋情[3] 苏勇强.元稹悼亡诗之悲缘[4] 刘洁.浅论古代悼亡诗词的悲怆美[5]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6] 王运熙.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7] 陈小芒,黄卫兴.中国古代悼亡诗的伤逝主题及价值取向”这里, 有对百年人生深思后的自悲消极, 但它是发自古人心灵最深微处的生命思考和命运悲叹悼亡诗词的作者们一面藉着手中工愁善怨的笔抒发哀情, 将自己深深的锲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贯穿其间的始终是凄楚辛酸的情感。
“物是人非事事休, 未语泪先流”的悲情;是”的巨痛与感伤。古代的悼亡诗词的意象选择带有一种极普, 即多是柴米油盐的生活小事,诸如冷火残灯、沉香旧筐、孤帐空床、这些一物一景、一事一情平凡的意象组成了一首首凄美绝伦、无论富贵还是贫贱,1999:674.---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J].江汉论坛.武汉.[J].汕头大学学报,2003,19:3.[J].兰州学刊,1999,2:01.[C].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106.[Z].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67.[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更有厌弃人世、, , 对现 无论叙“才下眉头又,平淡无奇的家庭琐与妻子的相濡以沫:52.,2006,5.05.北京:中华书局,19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