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答李翊书知识点总结(大全)
《答李翊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书信体论说文。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答李翊书》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答李翊书》知识点总结
题解
李翊是唐贞元十八年(802)进士,李翊是唐贞元十八年(802)进士,曾跟随韩愈学习古文,习古文,贞元十七年他曾写信向韩愈请教关于古文创作 的问题,本文是韩愈答复他的信。的问题,本文是韩愈答复他的信。
韩愈的古文运动
唐代散文最重要的现象是“古文运动”的兴起。所谓“古文” 唐代散文最重要的现象是“古文运动”的兴起。所谓“古文” 是相对于盛行于六朝、在唐代仍占据主导地位的骈体文(是相对于盛行于六朝、在唐代仍占据主导地位的骈体文(故又称 时文” 而言,指先秦两汉的不讲究骈偶的散文。“时文”)而言,指先秦两汉的不讲究骈偶的散文。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它是一种儒 学复兴运动。在这一层意义上,韩愈等人所提出的理论,学复兴运动。在这一层意义上,韩愈等人所提出的理论,是强调文 章要贯穿儒道的精神,具有阐发儒道的作用,章要贯穿儒道的精神,具有阐发儒道的作用,而取消文学的独立价 从而也就取消了南朝已经出现的对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值,从而也就取消了南朝已经出现的对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虽然 他们的实际创作并不那么简单,他们的实际创作并不那么简单,但这种理论却反映出文学观念的退 在另一层意义上,古文运动也是文体改革运动。步。在另一层意义上,古文运动也是文体改革运动。骈文是一种形 式非常精致、表达很不自由、一般人难以写好的文体。式非常精致、表达很不自由、一般人难以写好的文体。特别是到了 南北朝后期和唐代,骈文写作的讲究越来越多、束缚也越来越大,南北朝后期和唐代,骈文写作的讲究越来越多、束缚也越来越大,已经不适合作为普遍使用的文体。所以,以更自由灵活、已经不适合作为普遍使用的文体。所以,以更自由灵活、能够充分 表达思想感情的散体文来取代它的主导地位,是时代的需要,表达思想感情的散体文来取代它的主导地位,是时代的需要,也是 文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注意到古文运动的两重性,文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注意到古文运动的两重性,而加 以区别对待。以区别对待。
字词句理解
字词句理解(一)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陈言李生足下: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陈言李生足下: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 书辞甚高 何下而恭也 其道? 生以其道? 你的来信文辞非常出色 而你提问题又是多么谦虚 非常出色,多么谦虚而有 你的来信文辞非常出色,而你提问题又是多么谦虚而有 礼貌啊!能像这样,谁不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你呢? 礼貌啊!能像这样,谁不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你呢? 道德之归也有日矣 况其外之文乎? 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 有日 道德(为你所)掌握日子已不远了,何况作为道德表现 道德(为你所)掌握日子已不远了 不远 的文章呢? 的文章呢?
字词句理解(二)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 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 非邪? 非邪? 不过,我是个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还没有进入他的屋 不过,内去的人,怎么能够知道对还是错呢? 内去的人,怎么能够知道对还是错呢? 知道对还是错呢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尽管这样,也不能不对你谈谈它。尽管这样,也不能不对你谈谈它。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立言者是也 你所说的著书立说的想法是对的,你所做的与所期待的,你所说的著书立说的想法是对的,你所做的与所期待的,著书立说的想法是对的 非常相似而接近了 非常相似而接近了。接近
字词句理解(三)
抑不知生之志,胜于人而取于人耶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将蕲至于古之 取于人 立言者耶? 立言者耶? 但不知道你的(著书立说的)志向,是希望超过别人 但不知道你的(著书立说的)志向,希望超过别人 而被别人所取法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的著书立说者 被别人所取法呢(的境界)呢? 的境界)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如果)希望超过别人而被别人取法,那么你本来就已 如果)希望超过别人而被别人取法,那么你本来就已 本来 超过别人而可以被别人效法了。超过别人而可以被别人效法了。
字词句理解(四)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如果希望达到古代的著书立说者(的境界),那么就不 如果希望达到古代的著书立说者(的境界),那么就不),要希望自己很快成功,不要被权势和名利所诱惑,要希望自己很快成功,不要被权势和名利所诱惑,养其根而俟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加其膏而希其光。(就像栽树),培养它的根而等待结果实,(又像点灯),就像栽树),培养它的根而等待结果实,(又像点灯),),培养它的根而等待结果实,(又像点灯 给它添油而后希望它(发出更亮)的光。给它添油而后希望它(发出更亮)的光。
字词句理解(五)
根之茂者其实遂 膏之沃者其光晔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根长得茂盛的,它的果实就饱满 油添得充足的,饱满,根长得茂盛的,它的果实就饱满,油添得充足的,灯光就特别明亮 明亮,灯光就特别明亮,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蔼如 具有仁义道德思想的人,他的言语和和顺顺。具有仁义道德思想的人,他的言语和和顺顺。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 然而又有困难的地方,我所做的文章,然而又有困难的地方,我所做的文章,自己不知道 它达到(古代著书立说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达到? 它达到(古代著书立说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达到?
字词句理解(六)
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虽然这样,(,(我 学习写作已有二十多年了。虽然这样,(我)学习写作已有二十多年了。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开始的时候,不是三代两汉的书不敢看,开始的时候,不是三代两汉的书不敢看,不是圣人的 思想不愿吸收,思想不愿吸收,处若忘,行若遗,处若忘,行若遗,俨(严)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坐着时仿佛忘记了什么,行走时仿佛丢失了什么,坐着时仿佛忘记了什么,行走时仿佛丢失了什么,有 时样子庄重若有所思,有时模糊不清迷迷惑惑。时样子庄重若有所思,有时模糊不清迷迷惑惑。
字词句理解(七)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之务去 乎其难哉 当我在思考中从心里把文章的内容抓住,用手写出来时,当我在思考中从心里把文章的内容抓住,用手写出来时,凡是陈辞滥调都一定要去掉(力求创新),陈辞滥调都一定要去掉),这真是很难 凡是陈辞滥调都一定要去掉(力求创新),这真是很难 很难的啊!很难的啊!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 不改,不改,文章被别人看,不理会人们非难讥笑。像这样又坚持了 文章被别人看,不理会人们非难讥笑。好多年,还是不改变(自己的治学方法和处世态度)。好多年,还是不改变(自己的治学方法和处世态度)。
字词句理解(八)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 正伪 矣。这以后就能够分辨古书内容的纯正与驳杂 纯正与驳杂,这以后就能够分辨古书内容的纯正与驳杂,以及虽然纯正 然而还未达到完美境界的作品,然而还未达到完美境界的作品,直至清清楚楚地白黑分 明了。明了。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而务去之,有得也。并力求扬弃那些错误的和虽正确但不完善的东西,并力求扬弃那些错误的和虽正确但不完善的东西,才慢慢 地有所收获。地有所收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当我取出自己内心的思想并表达在手中的笔时,(,(文思勃 当我取出自己内心的思想并表达在手中的笔时,(文思勃 就像流水奔泻的样子不可遏止。发)就像流水奔泻的样子不可遏止。
字词句理解(九)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 有人之说者存也。有人之说者存也。自己写的文章)被别人看,有人讥笑它我就高兴,(自己写的文章)被别人看,有人讥笑它我就高兴,有 人称赞它我就忧愁,人称赞它我就忧愁,因为它里面还有别人的思想存在 着。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沛然矣。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沛然矣。像这样写作有好些年,这以后(我的文思)像这样写作有好些年,这以后(我的文思)就像浩荡 汹涌的水流奔放充沛了。汹涌的水流奔放充沛了。
字词句理解(十)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同“拒”)之,平心而察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其皆醇也,然后肆焉;我又担心文章杂而不纯,迎头抑制汹涌而来的文思,我又担心文章杂而不纯,迎头抑制汹涌而来的文思,平心静气地审察它,直到(文章的内容和言辞)平心静气地审察它,直到(文章的内容和言辞)都纯 正了,这之后才挥手放笔地写下去。正了,这之后才挥手放笔地写下去。虽然,不可以不养也。之乎仁义之途,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 《诗》、《书》之源 虽然达到了这种境界,还是不能不加强道德修养。虽然达到了这种境界,还是不能不加强道德修养。使 自己行走在仁义的道路上,自己漫游 行走在仁义的道路上 漫游在 自己行走在仁义的道路上,使自己漫游在《诗》、《书》之源头里
字词句理解(十一)
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不迷失它的道路,不断绝它的源头,坚持到生命的终结。不迷失它的道路,不断绝它的源头,坚持到生命的终结。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水也;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 思想修养好比是水;文辞好比是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思想修养好比是水;文辞好比是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水 势大,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不论大小全都能浮起来。势大,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不论大小全都能浮起来。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思想修养和文辞的关系仍然是如此。思想修养深,思想修养和文辞的关系仍然是如此。思想修养深,那么 长长短短的语句与抑扬顿挫的声调都能运用自如。长长短短的语句与抑扬顿挫的声调都能运用自如。
字词句理解(十二)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 人也奚 人也奚取焉? 虽然做到这样,怎么就敢说自己已接近成功了呢? 虽然做到这样,怎么就敢说自己已接近成功了呢? 即使算是接近成功,即使算是接近成功,但它被当时的人使用从中又 什么可取的 可取的呢 有什么可取的呢? 虽然,待用于人者,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 于器邪?用与舍属诸 之于)(之于)人。虽然如此,等待被别人使用;它不也是像 虽然如此,等待被别人使用;它不也是像一件器具 用与不用它都取决于别人(的需要)。么?用与不用它都取决于别人(的需要)。
字词句理解(十三)
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已有方,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已有方,有道 有方 有修养的人就不这样,他们使自己的思想修养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就不这样,他们使自己的思想修养有道德,自己行动有规范。自己行动有规范。用则施诸(之于)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 用则施诸 之于)舍则传诸其徒,法。被使用,就把自己的学说传给别人,不被使用,被使用,就把自己的学说传给别人,不被使用,就把它 传给自己的学生,并把它写成文章流传下去,传给自己的学生,并把它写成文章流传下去,为后世所 流传下去 效法。效法。如是者,亦足乐乎 其无足乐也?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像这样做,这是值得高兴呢 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像这样做,这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值得高兴
字词句理解(十四)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乐而悲之。有志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很少了。有志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很少了。有志于向古人学习的 人,一定被今人所遗弃,我确实为他们高兴却又为他 一定被今人所遗弃,确实为他们高兴却又为他 们觉得悲哀。们觉得悲哀。
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称其人,所以劝之 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我一再称赞这种人,是用来勉励他,并不是敢于表扬 一再称赞这种人,用来勉励他 称赞这种人 那些应该表扬(的人),批评那些应该批评的人啊!那些应该表扬(的人),批评那些应该批评的人啊!),批评那些应该批评的人啊
字词句理解(十五)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愈白。向我请教的人多啦。感念你的话,并不有志于求利,向我请教的人多啦。感念你的话,并不有志于求利,姑且为你说说这些看法。韩愈言。姑且为你说说这些看法。韩愈言。
语言知识点
语言知识点(一)
一、重点掌握的词语: 重点掌握的词语: 掌握的词语(1)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生之书辞甚高,其问何 生之书 恭也: 辞:文采、文辞。而①:递进连词,并且。而②:并列连 文采、文辞。递进连词,并且。多么。词,和。何:多么。(2)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耶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耶 至于 希望。到达。引出对象,蕲:读qí,同“祈”,希望。至:到达。于:引出对象,不,译。(3)抑愈所谓望孔子之墙而不入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抑愈所谓望孔子之墙而不入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连词,还是。哪里,足以,抑:连词,不过。且:连词,还是。焉:哪里,足以,能 连词,不过。够。
语言知识点(二)
于成,其用于人也奚(4)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几:动词,接近。奚:疑问代词,什么。焉:疑问 动词,接近。疑问代词,什么。语气语,语气语,吗。(5)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谓立言者是 是:形容词作谓词,译为“是的。” 形容词作谓词,译为“是的。(6)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仁义之人,其言蔼如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 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7)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之乎仁义之途,之乎《 》《书 指自己。都是使动用法。“之”:指自己。“行”,“游”都是使动用法。使自己行走在仁义的大道上,译:“使自己行走在仁义的大道上,漫游在诗书的 源头” 源头”。
语言知识点(三)
8、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无绝其源,吾身而已矣。指示代词,那个。到一个终点。无:通“母”,其:指示代词,那个。终:到一个终点。处心有道,行已有方
9、处心有道,行已有方 有道 处心:安置自己的思想。行已:使自己采取的行动。处心:安置自己的思想。行已:使自己采取的行动。
11、聊相为言之
11、聊相为言之 副词,姑且。相为:指对李翊。聊:副词,姑且。相为:指对李翊。
语言知识点(四)
二、通假字
1、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胜于人而取于人耶? 蕲:同“祈”,希望。)希望。
2、迎而距之,(距同“拒”)、迎而距 距同“
语言知识点(五)
二、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1)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 状语后置句,应该是“当其于心取而于手注也” 代词,状语后置句,应该是“当其于心取而于手注也”。其:代词,思想。思想。译“当思想从我内心产生并且用我手中的笔表达出来 时”。(2)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反问句。疑问词,哪里。足以:能够。反问句。焉:疑问词,哪里。足以:能够。译“哪里能够知 道对还是不对呢” 道对还是不对呢”。(3)其观于人: 其观于人: 其观于人 被动句式。代词,代写的文章。被动句式。其:代词,代写的文章。译“写出的文章被人观 看”。(4)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水,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水,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水 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陈言之务去” 即务去陈言的倒装,戛戛乎其难: “陈言之务去”:即务去陈言的倒装,戛戛乎其难:是“其难 戛戛手”的倒装。戛戛手”的倒装。
结构层次(一)
全文分五段: 全文分五段: 第一段:写回信的原因。称赞李翊好学有德,第一段:写回信的原因。称赞李翊好学有德,自谦还 是不足以辨别孔子之道的是非,只能略抒所见以告。是不足以辨别孔子之道的是非,只能略抒所见以告。此段表明答书之旨,似是书信开头的客套,此段表明答书之旨,似是书信开头的客套,但“从道 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 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已看出作者对道 德修养的重视。德修养的重视。第二段:论述作文与做人的关系,只有做仁义之人,第二段:论述作文与做人的关系,只有做仁义之人,只要“无望其速成,才能获得立言的成就。只要“无望其速成,无诱于 势利” 就会能有所成就。势利”,就会能有所成就。
层次结构(二)
第三段:总结自己做人,为学,作文的经过和经验。第三段:总结自己做人,为学,作文的经过和经验。第一层,观“三代两汉之书”,存“圣人之志”,不顾旁人非 第一层,三代两汉之书” 圣人之志” 专心一意地作文章,惟陈言之务去” 笑,专心一意地作文章,“惟陈言之务去”。第二层,学识有所长进,能辨别“古书证伪” 第二层,学识有所长进,能辨别“古书证伪”,了解 虽正”尚未达到完美境界的著述,文思勃发,并能正确分析,“虽正”尚未达到完美境界的著述,文思勃发,并能正确分析,对待旁人的批评。对待旁人的批评。第三层,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写出文章内容充实,第三层,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写出文章内容充实,气势雄伟,自己已能去芜存精,达到挥洒自如的地步。气势雄伟,自己已能去芜存精,达到挥洒自如的地步。第四层,再一次强调应继续自己的修养。第四层,再一次强调应继续自己的修养。第五层,浮物”来比喻修养与文辞的关系,第五层,用“水”和“浮物”来比喻修养与文辞的关系,指出只要有了深厚的修养,就能自如地驱遣语言。指出只要有了深厚的修养,就能自如地驱遣语言。
层次结构(三)
第四段:表明自己对“见用” 第四段:表明自己对“见用”与“不见用”的态度。不见用”的态度。指出用与不用“属诸人” 君子当“处心有道,指出用与不用“属诸人”,君子当“处心有道,行 已有方” 不必汲汲求用,而应致力于“ 已有方”,不必汲汲求用,而应致力于“垂诸文而为 后世法”。此段重申了“无诱于势利”之意。后世法” 此段重申了“无诱于势利”之意。
第五段:劝勉李生,在“有志乎古者希矣”的情况下,第五段:劝勉李生,有志乎古者希矣”的情况下,鼓励他直道而行,自可有成。此段再明答书之旨,鼓励他直道而行,自可有成。此段再明答书之旨,与 开头相呼应,仍以“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开头相呼应,仍以“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之意 收结全篇。收结全篇。
结构层次小结
本文从为人(仁义之人” 本文从为人(“仁义之人”)与为文的关系 为人 入手展开议论,以如何为文为论述的主要内容,入手展开议论,以如何为文为论述的主要内容,以 “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为论述的中心,以 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为论述的中心,“抑不知”,“抑又有难者”“虽如是”等语钩绾 抑不知” 抑又有难者”“虽如是” ”“虽如是 各段,全篇首尾呼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各段,全篇首尾呼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结构 十分严谨。十分严谨。
写作特色
一、论文与论道紧密结合 论文与论道紧密结合文章开头“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 两句,文章开头“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两句,即将 并提,强调行为本,言为表,二者不可分望。“文”,“道”并提,强调行为本,言为表,二者不可分望。接着提 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的中心论点,告诉李翊,出“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的中心论点,告诉李翊,有急功近利 的思想的人,不能达到“立言”的目的,说明言与行,的思想的人,不能达到“立言”的目的,说明言与行,文与道的密切 相关,作者又指出,有志于学文者,必须“养其根”“加其膏” ”“加其膏 相关,作者又指出,有志于学文者,必须“养其根”“加其膏”,即 加强道德和学文的修养,到了阐述自己写伤口经过时,加强道德和学文的修养,到了阐述自己写伤口经过时,从“非三代两 汉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 汉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到“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 之源“收结,还是从学问,〈书〉之源“收结,还是从学问,道德两方面介绍自己不断长进的情 下文针对是否用于世的总是提出”垂诸文而后世法“” “”的观点和 况,下文针对是否用于世的总是提出”垂诸文而后世法“”的观点和 处心有道,行已有方”的准则,仍将“ 并提。末了,“处心有道,行已有方”的准则,仍将“文”与“道”并提。末了,说李翊“不志乎利” 又是从道的方面加以赞扬。说李翊“不志乎利”,又是从道的方面加以赞扬。
二、借物比喻,以形象论理。借物比喻,以形象论理。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其宫者” 1)“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其宫者”,既表明自 己有志于求道,又说明求道的路还很漫长,己有志于求道,又说明求道的路还很漫长,要继续 下去,付出谦逊的情怀。下去,付出谦逊的情怀。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2)“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说明要想 在“立志”上有所成就,务必加强道德与学问的修 立志”上有所成就,养。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3)“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四 个比喻,个比喻,形容自己沉没于求学为文之中以至于忘记 一切。一切。水也,浮物也,浮物” 4)“气,水也,言,浮物也,”用“水”和“浮物” 来比喻修养与文辞的关系。来比喻修养与文辞的关系。
第二篇:答 辩 书
答 辩 书
答辩人:史XX;男;汉族;陕西省XX县人;19XX年X月X日出生;身份证号:XXXXXXXXXXXXXXXXX;联系电话:150XXXX; 答辩人就申请人安X玩具(深圳)有限公司申请撤销劳动仲裁裁决纠纷一案提出答辩如下:
一、关于劳动合同未签双倍工资补偿问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5条规定: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第6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前款规定的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
事实是答辩人在职期间,申请人从未口头、书面通知答辩人签劳动合同。申请人处行政主管为逃避自身责任(公司行政部负责和员工签合同,因其工作失职,未能及时签订劳动合同,致使公司蒙受损失)伙同其下属(人事文员)、律师推卸责任、歪曲事实,并指使其在劳动仲裁庭做伪证,公然妨碍司法公正,其胆大妄为、视法律如儿戏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对于该律师违反《律师法》第40条,我于4月间已向广西律师协会、南宁律师协会、深圳律师协会进行了举报和投诉,5月初该律师打电话向我道歉,并表示不再接受申请人的委托)至于申请人对答辩人指控的“为获取不当利益,故意回避签订劳动合同”。答辩人保留追究其诽谤的权力。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对于合同未签双倍工资计算的截止日期第6条规定的很明确,申请人的计算方法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应不予支持。深圳市龙岗仲裁委员会深龙岗劳人仲案
【2012】58号裁决书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认定事实清楚,应予以维持。
二、关于加班费问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4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85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 1
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第18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员工加班工资:
(一)安排员工在正常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按照不低于员工本人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支付;
(二)安排员工在休息日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不低于员工本人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百分之二百支付;
(三)安排员工在法定休假节日工作的,按照不低于员工本人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百分之三百支付。
申请人提供的所谓意向书,是经过涂改的;且意向书内容完全免除了申请人的法定义务,排除了答辩人获得加班费的权力,且在本人被迫的情况下签名,不能代表本人真实意愿和平等、自愿的原则;并与我国现行劳动法律法规相抵触,应视为无效协议。而且,2012年1月份本人出勤31天(372小时),申请人伪造考勤记录只给我记录22天(172小时)。并且,法定假日和休息日加班、延时加班都不予支付加班费,因为,申请人说:你签了名的,只给你意向书上的工资,加班可以、加班费免谈。深圳市龙岗仲裁委员会深龙岗劳人仲案
【2012】58号裁决书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认定事实清楚,应予以维持。
三、关于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问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第4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第47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根据以上法律法规的规定,答辩人以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未购买社会保险为由提出解除劳动关系申请人应予以支付经济补偿。且,在答辩人距离辞职到期还有7天时,申请人因答辩人申请劳动仲裁强行解除了劳动关系。答辩人计算的840元是7天通知金,而非经济补偿。因答辩人非法律专业人员,考虑难免不周,应为1990元;我要感谢龙岗仲裁委仲裁员的公平、公正的裁决!深圳市龙岗仲裁委员会深龙岗劳人仲案【2012】58号裁决书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认定事实清楚,应予以维持。
综上所述,对于申请人申请撤销劳动仲裁裁决的事实及理由,答辩人感觉非常可笑,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及法律常识,理由及其牵强、令人难以置信;更对申请人污蔑龙岗仲裁委仲裁员“裁决自相矛盾、工作马虎出错”表示强烈的愤慨和谴责!深圳市龙岗仲裁委员会深龙岗劳人仲案【2012】58号裁决书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认定事实清楚,应予以维持,请求驳回申请人的撤销申请!
此 致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答辩人:史XX
2012年5月17日星期四
第三篇:八年级生物书知识点总结
学习生物我们懂得了,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生物书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前来查阅!
一、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1、水螅是典型的腔肠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淡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2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涡虫是典型的扁形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血吸虫和猪肉绦虫是比较常见的人体寄生虫。
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1、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它的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的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可消化小肠中的食糜,生殖器官特别发达,生殖能力强;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2、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蚯蚓身体的前部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蚯蚓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肠壁也有发达的肌肉,肠可以蠕动,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体壁内密布毛细血管,氧气可溶于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钩虫、蛔虫、饶虫都是常见的线形动物。
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常见的环节动物有蚯蚓、沙蚕、蛭。
三、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
1、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软体动物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犹如外套一般的肉质膜,称为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物质形成的物质形成的。双壳类动物可以用足缓慢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2、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80%以上。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3、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口器用于摄食。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足,善于跳跃;有两对翅,适于飞行。触角和足等是昆虫的附肢,分节。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此外,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身体表面包着坚韧的外骨骼。
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石鳖、蜗牛、乌贼都是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虾、蜘蛛、蜈蚣等,都属于节肢动物。昆虫除了具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外,还有昆虫独有的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翅等等。
四、鱼
1、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无脊椎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脊椎动物,如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
2.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
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②能在水中呼吸。
3.四大家鱼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4.鱼的外形呈梭形,可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5.鱼在游泳时主要靠 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和腹鳍都有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6.鱼的呼吸器官是鳃,而鳃中有许多的鳃丝,鳃丝在水中时能展开来,离开了水就不能展开,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死亡。这是与离不开水的主要原因。
7.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液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8.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鳃孔)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_氧气_进入鳃丝的_毛细血管_中,而_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_的含量增高。
9.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适于_水_中生活;体表被_鳞片_;用_鳃_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_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0.中的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五、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1、青蛙是由蝌蚪发育来的。蝌蚪有尾,用鳃呼吸,只能像鱼一样在水中生活。蝌蚪发育成成蛙以后,尾和鳃都消失了,生出四肢和肺,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但青蛙的肺结构简单,不发达。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也可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呼吸。
2、蜥蜴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蜥蜴的肺比青蛙的发达,只靠肺的呼吸就能满足蜥蜴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也是蜥蜴能终身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
3、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六、鸟
1.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①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翔时空气的阻力)
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
③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长骨中空(内充空气)
④胸肌发达
⑤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除粪便都很迅速。
⑥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
⑦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
⑧喙短,口内无齿,无膀胱,直肠短,粪便尿液及时排出,右侧卵巢、输卵管退化(这些都是为了减轻体重,适于飞行)。总之鸟类是体表被羽、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能力、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的一类动物。
2.翼(翅膀)是鸟的飞行器官。气囊辅助肺的呼吸。
3、鸟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变温动物。
七、哺乳动物
1、哺乳动物:具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体表被毛,有很好的保温作用,因此哺乳动物也是恒温动物。
2、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第四篇:答 辩 书(用人单位)
劳
动
争
议
仲
裁
答 辩 书
案号:穗海劳仲案字〔 〕 号
致:广州市海珠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被 申 请 人:
名 称或姓 名: 地址(住所): 隶属主管部门: 单 位 性 质: 法定代表人姓名: 职 务: 电 话: 邮 政 编 码:
后附:答辩书正文 页 副本 份
文字证据 份,共 页
被申请人盖章:
年 月 日
注:
1、答辩书正文需用钢笔、毛笔书写或打印;
2、答辩的事实和理由必须具体、详细、明确(包括证据及其来源、证人姓名和住址等情况);
3、应按申请人及第三人数提交答辩书副本;
4、如答辩人为职工,请在落款处亲笔签名。
第五篇:答司马谏议书 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整体安排:
《答司马谏议书》为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本文通过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教授这一课,我安排用一个课时:
教学步骤:
① 文言知识梳理、解读题目 ② 掌握文中作者是如何驳论的 ③ 总结学习方法
④ 布置作业
学生分析:
学习该文的学生为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如:少量文言字词的积累,文体知识的了解(《论语》的语录体,《游褒禅山记》游记等)。但大部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任报有一种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的心态。文言文的难度位居首位,主要原因在于,文言教学枯燥,大量字词理解,段落背诵,学生不能从中有所收获,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更应该活跃文言教学课堂,运用更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学能领会到文言中所体现的道理,并融汇于自己的生活中,使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所完善。
《答司马谏议书》的教学,在巩固之前的教学基础同时,要积累学生学习文言的方法,逐步培养自主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主旨的能力,使学生在训练思维能力的同时积累一定文学常识。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感受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2.学生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层次清晰的文章结构。
2.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教学媒体:
1.使用多媒体。在适当教学点出示教学重点,扑捉学生视觉,刺激学生思考,使学生更明晰教学内容。
2.设计黑板板书。可及时为学生整理思路,穿针引线。
教学起点:
课前已布置作业让同学预习,了解字词,疏通文章大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文言讲解,解题(12分钟)
1.全班齐读课文一遍。教师抽问重点字词的读音或者字义及重点句的翻译,学生以抢答形式回答。如果还有不懂的字词,请同学先做好勾画,课后自己查找处理。抽问内容:
字音:
强聒(guō)辟(pì)邪 难壬(rén)人 怨诽(fěi)不恤(xù)国事
字义: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反复:书信反来。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度(dù):计划,主张。
度(duó):考虑。
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
区区:情意诚挚。
翻译句子: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以上内容以投影展示)
2.文言部分结束,回到课文题目,教师提问: ①我们看到这篇课文的题目《答司马谏议书》,这个“书”字是什么意思?要求全班齐答。(书信)
②从课前的梳理文意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篇什么文? 请个别学生回答。(驳论文)教师明确:
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全文主要驳斥以司马光的谏议为代表的保守派对新法的指责,所以属驳论文。王安石的说理文见识高超、论辩犀利。
【设计说明】
以抢答加分为形式来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及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性,也提高字词教学效率,抽查字词句为常考易错处,运用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吸收更多知识。再顺势解题,进入文本学习。
二、掌握作者如何驳论(23分钟)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提问: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信?(板书:王安石)
教师明确: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板书:司马光)
2.已明确写信原因——为自己辩解,请同学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屏幕上提出的问题(待同学开始阅读后出示提问):
①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②王安石相对应是如何辩驳的?
问题①请学生B回答;问题②请学生C,学生D,学生E,学生F回答。教师明确:
①天下——“怨谤”;众——“汹汹然”。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板书:天下——“怨谤”;众——“汹汹然”以及“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②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关于侵官,依据名实相符的原则,王安石阐明制定和贯彻变法的规章制度,有皇帝的命令,有朝廷官员大臣讨论确定,有具体官吏执行,步步有据可查,不是侵官。(板书: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关于生事,新法实行,影响一些大地主和大官的利益,引起他们不满,司马光把这说成扰民生事,王安石阐明变法是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可造福于人民大众,加强国家的统治,不是生事。(板书:举先王之,政以兴礼)
关于征利,司马光等保守派攻击王安石变法是与民征利,王安石驳斥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目的在于理通财政,有利整个国家,表现出政治家的宏伟的韬略。(板书:为天下理财)
关于拒谏,司马光等人认为王安石不理会保守派意见就是拒谏,王安石义正辞严,指出自己抨击不正之理,驳斥不怀好意的人,证实自己光明磊落,坚持自己变法应有的态度。(板书:癖邪说,难壬人)
所谓天下怨诽的问题,王安石举出历史事实,并分析说明保守派这些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乃是他们因循守旧的腐败作风。王安石坚持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而且委婉地表示对司马光的说法则非某之所敢知。
3.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默读三四自然段,思考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按照自己的思路给第三自然段分层。以及第四自然段的作用。着重思考:为什么要用盘庚迁都的典故。
默读后,先小组交流探讨,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发言安排: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一个小组总结
第三自然段怎么写的及分层:一个小组总结,此环节可能出现异议,可及时发表意见大家讨论。
第四自然段的作用:一个小组总结 典故运用全班讨论。教师明确:
第三个自然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板书: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盘庚迁都的典故运用,是为了借此暗语变法,以稳定皇帝的心,由此可以看出这封信不仅仅写给司马光,也是写给皇上看,以表决心,从而回到上课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这封信到底是写给谁的?点出这是一封给司马光的公开信,写作目的是给全天下的人看,更主要的是给皇上看,以坚定皇上支持变法的决心。
第四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设计说明】
该部分以逻辑顺序对文本进行讲解,从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到王安石如何辩驳,然后表明自己坚定的立场,点出文章新解,写给司马光的公开信,层层深入。讲解同时训练学生多种学习方法,默读,勾画重要信息,交流讨论等。
三、总结学习方法(5分钟)
1.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对全文文意进行梳理概括。2.层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段落前后联系。3.揣摩词句含义,品味语言风格。【设计说明】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停留在文本,提炼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课后作业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一定会有所感悟,请任选角度,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板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光: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
↓
↓
↓
受命于人主议法 举先王之 为天下 辟邪说
天下—怨谤
度而修之于朝廷 政以兴利 理财 难壬人
众—汹汹然
↑
王安石: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板书说明】
该板书按文中人物,事件出现的逻辑顺序书写,在教学过程中已逐步标注,县整理如下:先写课题——答司马谏议书,然后依次是王安石——天下、众——司马光——四个方面——反驳四个方面——王安石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