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法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法论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语文教学中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启迪兴趣 为创新打开大门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二.改进方法 把创新渗透其中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老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老师教一篇课文往往是五大快: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一点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这样的课堂往往是老师说的头头是道,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1.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 鼓励学生创新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教,必须服务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改变“老师中心”、“老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老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所以,一方面,老师要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老师要设疑给学生解,让学生逾越。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3、搞好知识传授,为创新打好基础
首先,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放眼历史 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接近创新的结果,体现出来的创新情绪,勇气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创新。最后,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
以上三个方面的知识传授,最终可以为学生的创新打好基础。
三.发散思维 给创新插上翅膀。
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老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例如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老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课中,我主要让学生读,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最后结合老师讲评,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体现出来生命美和力量美。同时,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第二篇:语文教学法论文
浅析如何提高中小学生写作能力
内容摘要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针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培养的缺失,从开发学生想象能力培养创新、增加古今经典阅读、培养学生感悟能力、促进教学和写作过程中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增加阅历等五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写作能力 培养 途径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一场关于课程内容和课程文化的变革。语文教学的改革也是要改变以往学校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模式,发掘学生自己的认识,来提高自己对问题的认识能力和对现实的理解能力。文章是体现一个人内心感受的重要形式,是提高认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途径,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成为实现新课改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大部分是体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上的,据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调查,40%的中小学生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与此同时,大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把目光放在了提高升学率上,因此也就无法给学生的作文提供良好的指导。由于课堂上无法获得有效提供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课下写作的水平。造成学生写作能力普遍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只以上两点,其中最直接, 影响最大的原因则是作文教学中师与生未能主动交流, 教与学未能有机结合, 作文教学本身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圈圈, 教学模式
单一僵化①。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将成为今后我国中小学的主流,我们的教学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将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一、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创新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加强想象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只有在良好的想象空间中学生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根据内容情节进行合理的想象
以教材或阅读等为样板,启发学生根据某一特定的情节进行合理的想象。有些文章作者有意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如《皇帝的新装》、《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等,都可以用来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依据文章的特点对文章的不同结果进行合理的想象,既锻炼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在想象中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的前提之一,创新会使学生突破原来的自我和现状,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兴趣,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对同一题目多方面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一个问题有多个着眼角度,甚至是逆向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等,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有很多的。正如我们数学证明一样,正向思维不能解决时,我们可以考虑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利用反证法来解决问题。对同一问题有独特的思考方式或思维,来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是创新中的重要思维——求异思维。求异思维的不落俗套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任何新的发明和发现,都是建立在求异思维上的。在写作的时候引导学生改进思维,激活他们的思路,让创造性想象思维翱翔在文章的天地中。
二、增加经典著作的阅读赏析,并积极进行定期交流
经典著作包括古代和现今我们国家的经典文学和文化的著作。有必要在中小学建立和开展经典教育,经常阅读这些著作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国学知识,复兴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这样学生也就不会因为肚子里没有“墨水”而害怕写作文了。其次就是要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大量经典的阅读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应该还要学会经验的交流。在固定的交流课上进行,要让每个学生积极发言,形势可以是多样的如背诵、读后感等,在交流中活跃气氛,增长知识。也可以进行书面交流,让同学们把自己读书的感受写下来,在固定的时间里收集稿件让同学们互相传阅,互相交流评价。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形成读书的好习惯,同时也解决学生“无东西可写”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在我国传统教学中很重视感悟能力的培养,教师很大程度上承担的是“领进门”的角色,通过自己的点拨,然后让学生诵读并领悟其中的内容,通过自然积累来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感悟能力。而我国现代的教学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逐渐地以理性分析代替了涵咏体悟,久而久之,失去了个体感受的能力,文学的感觉也越来越麻木。用外在灌输、强化训练与机械背诵的方式代替了精神的漫游②,使学生失去了自己对文学的感悟能力,自己对写作也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引导学生自己把握领悟知识,形成学生自己对现实和事物的感悟,和对问题思考的独立及独特思维。在形形色色的纷杂社会现象中感悟人生观、价值观生命的真谛,形成深刻的认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出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
四、促进教学和写作过程中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科学和人文的关系: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落后,就会一打就垮,永远受制于人;而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异化,就会不打自垮,自甘受制于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这样,做学问是这样,写作同样也是这样。而现今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重理轻文、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素质的倾向,在市场经济大潮下进一步得到强化,使得学生缺少了一定的人文气质,也就导致了学生文学修养的缺少。
科学性和人文性分别体现了人类的理性和情感,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教育思想是培养高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必由之路。科学的思维逻辑性来锻炼学生的辩证推理能力使学生的写作更加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人文的形象逻辑来锻炼学生的艺术性和创新性,使文章看起来更加有活力生动,将两种思维结合起来才能使文章更加完整和谐。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已经成为教学发展的趋势,教学中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坚持两者的结合,促进写作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完善。
五、开阔视野增加阅历
人生阅历就是人生的经历和经验,包括很多方面,像知识的阅历、社会经验为人处事的阅历、事业的阅历等等。在学生时代一个人的阅历的深浅,对一个人的学习帮助是很大的,至少从写文章来看是由题材可以提供。那么如何去增加阅历,作为学生随缘处世,有机会多度读书、多锻炼、多思考同样也能增加阅历。首先要学会观察和思考。通过观察,思考其中的因缘关系、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把别人的经验借为己用,也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改善自己的心态,这样很快就会增加很多阅历,变得成熟稳重起来。其次,要勤于总结,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是善于总结,从而增加自己的阅历。第三,要谦虚上进,只有保持谦虚和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才能把握好人生的方向来丰富和锻炼自己,使自己的生命过程中总能成长和进步,从而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在增加人生阅历的基础之上,加之以自己所掌握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去润色,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感实受,去吸引他人的目光,必然会成为一片出色的文章。因此,必要的人生经历也是有利于学生自己写作能力的培养发展的。
总之,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它的培养不但要重视,还要以科学的方法去促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开启写作的大门,学生定然能够成功的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参考文献:张春铭《作文教学应摆脱应试束缚》,中国教育报.2 颜新华《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2).杨一洪 向秀英 钟云耀《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研 教育·科研,2009年11月.顾之川《中小学经典教育的现状与思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5、张慕津 胡显章 李树勤《坚持科学与人文相融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9(24).注释:
①颜新华《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②张心科《写作教学文体意识的培养》.
第三篇:语文教学法的论文
一个没有问题激荡的语文课堂,只能步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之后尘,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永远不能掀起激荡的波澜。本文为语文教学法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语文教学法的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如果运用得好,就能帮助学生走进新的知识的殿堂,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开发,素质得以提高。好的提问,犹如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层浪花,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波澜迭起。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世界里尽情翱翔。
关键词:提问 逻辑性 引导性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历来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早在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良诱人”。现代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好的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问有一定的艺术技巧,教师在教学中真正重视问题的设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围绕教学目标提问。
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总得围绕着教学目标这个大方向。怎样保证学生不漫无边际随意地乱问?老师预先示范性的提问,就必须要从教学目的出发,紧扣住大纲和教材。凡是有悖于大纲或是游离于教材之外的问题,都不宜在课堂上过多讨论,因为单就某一堂语文课来说,教学目的是比较单一的,如果四面撒网,就会漫无边际。如果老师不知所问,那么学生当然也就不知所答,更不用说提出自己的问题了。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很长,如果老师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学生肯定会无所适从。在教这篇课文时可只提两个问题:一是鲁提辖为什么要打镇关西?二是鲁提辖是怎样打死镇关西的?由这两个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向标,学生围绕着它自由发挥提出问题。如果每一个细节问题都要由老师来设计,那么不但体现不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而且还会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老师一定要善于拟题。
2.提问要有逻辑性。
提问,一定要根据课文的体裁、文章的特点来安排,注意思维的逻辑性。教师的提问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使学生对知识点加深理解。教师如果没有考虑周全,提问时前后颠倒,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这样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达不到预期课堂效果。
3.提问要扣住实质性问题。老师的提问内容必须要务实。
务实就是要能让学生具体地操作它,并通过它去提出更多更深更细的问题,从而达到获取知识、增强技能的目的。如果老师的问题太抽象化、术语化,就不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和发问。如果,老师只是问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主题是什么的话,就会显得太过笼统,学生当然就不容易把握。
4.老师的这种引导性的提问,还要难易适度,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发问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问的前提,学生没有兴趣去探讨,自然就不会有问题来问。老师的问题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不但会失去提问的兴趣,而且还会失去提问的信心。老师提问学生,这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第二步,或者说是最关键的一步,应该是引导出学生自己心中的疑问。只有学生的提问,才能问出个性、问出水平、问出素质;也只有学生的发问,才能真正使学
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课堂上的主人!所以,“提问学生”是老师抛出以去的“砖”,它根本目的是要引出“学生提问”这块“玉”。那么,老师该怎样去雕琢这块“玉”呢?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经过老师的提问引导,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中提出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问题。这么多问题,老师当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回答。但是,这并不是说老师对学生的问题可以置之不理,而是说老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和筛选,分别加以处理。把质量高的、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围绕文章的中心,形成一个提纲,安排在课堂上逐层深入地讨论解决;至于学生提出字、词、句、语法和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或者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来解决。例如,在教《同志的信任》一课时,学生提出了60多个问题。经过分类和筛选,把学生可以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的问题,全部都交由学生自己查找讨论来回答;把牵涉到文章主题的学生提问,做了一个统计和归纳,在这些问题中,又把比较浅显的,仍然放手让学生去寻根究底,充分发挥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互助性和互动性,让他们在相互争论中,去补充和校正,得出相对一致的看法,最终获得问题的答案。至于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学生们经过讨论和补充后,依然不能获得全面准确的答案时,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加以点拔和引导。例如上面题目中,有的牵涉到文章写作的背景,有的牵涉到文章的写作方法等等,而这此又不是每一个初中生所能全部了解的,这时,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查阅或回顾一下方志敏其人其事,鲁迅其人其事,讲一点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的状况,顺便再谈一谈写作方面的知识,把学生心里的疑问作为讲课切入口。这样,不但可以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而且教学过程也变得像庖丁解牛一样顺利了。
5.创设激发思考的环境,让学生愿意提问。
为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遇到不懂的地方打小问号,课后布置复习作业,哪些知识不易掌握有疑问的打个大问号。至于对提问有困难的学生,要通过启发点拨,引导来帮助生疑。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
无论是老师的“满堂灌”,还是老师的“满堂问”,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都只能被动地听或答,老师始终是被行星围绕着的太阳。然而,从提问学生,到学生提问,这问的主体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终于可以回归到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上。这是教学探索实践中的一小步,但却是教学思想转变的一大步。
总之,课堂提问有法,但无定法。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在每一个孩子的心底最神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的话,发生共鸣,你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灵对准音调。”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提问,“长期适当地持续运用高层次的提问”,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第四篇:有关语文教学法的论文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下面小编收集了有关语文教学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篇一:语文教学法的论文
摘要: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二、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五、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六、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篇二:语文教学法的论文
一、通过表演,体会情境
西藏班学生大多数能歌能舞,模仿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更具有展示自己表演天赋的热情。因此在课堂上根据他们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运用表演手段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这样既能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使课堂形式丰富多样,又能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保持愉悦的心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授《威尼斯商人》一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和特长,深入地研读文本,细致地揣摩人物的神态、心理等,模仿剧中人物的口吻、动作,共同合作,把剧情在课堂中生动地呈现出来,让全体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课文,理解文本。
二、聆听音乐,感悟情境
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说“一个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全的生活,一个不爱音乐的人也算不上完全爱着生活。”音乐魅力无极限。在语文教学中应适时地加以运用,能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从音乐的感知中产生情感体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领悟课文的内在美,进而感受人生的美好。同时,音乐也能使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让他们在良好的心情和环境中学习,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西藏班学生大多酷爱音乐,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结合音乐,能够激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本。例如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可以让学生先欣赏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这首歌,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去浮想联翩,效果自然更好。用音乐去渲染一种情境,关键是选取的乐曲要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对于西藏班学生来说,尽量要结合他们喜闻乐见的音乐,尤其是适当使用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族音乐,会达到更好的收效。比如讲解《心中的鹰》一文中,课文导入通过播放容中尔甲的《雄鹰在蓝天上飞翔》,则更容易激起他们情感的荡漾,使他们脑海中浮现出一种熟悉的意境。
三、朗读课文,进入情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毫无疑问,朗读可以加深西藏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然后再根据文章特点让学生在朗读中品析,在品析中朗读,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范读不可或缺,这要求教师本人要有丰富的情感,力求使自己的语言有表现力,教态有亲和力,这样在朗读中学生才会更容易受到感染;让学生朗读课文同样重要,但必须进入情境中的角色,不可流于形式,朗读中要注重语速、语调、语态、语气,使朗读抑扬顿挫、有声有色。
例如讲解高尔基的《海燕》一文,就要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海燕的飞翔时的气势,进而理解海燕所象征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英雄气概。在《变色龙》一文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奥楚蔑洛夫每一次审判时的语气口吻,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主人公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丑陋形象。
四、联系生活,感受情境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教学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语文课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由于语文课文内容的时空差异、学生的阅历差异等,西藏班学生往往很难与课文情境产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似曾相识的一幕,把课文中所反映的生活场景、表达的感情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进而再去感悟文本。当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接触更为丰富广泛的语文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如在讲解《背影》一文中,讲到父亲为儿子翻月台买橘子的情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当年考取内地西藏班时,在西藏火车站,父母及亲人给自己送别的场面,回忆父母曾为我们做过的令自己感动的事。这样可以在情感上唤起学生的共鸣,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同身受。
联系生活,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开拓视野,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就是取材于大自然。例如在讲《春》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近距离地观察春天景物的特征,感受春的气息;教师再因势利导,结合课文内容加以点拨,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和丰富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及生活情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语文。情境教学法还可以借助于实物、借助于图画、形象的语言等等。不过不论哪一种方法关键都在于巧设情境,避免陷入刻意营造气氛的情景创设。在创设情景时须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兴趣所在,然后根据学习对象特征确定合适的情景呈现方式;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五篇:教学法论文
教学法论文
浅谈从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理论中
反思中国现代教学
学校:北华大学
班级:二班
学号:51号 浅谈从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理论中
反思中国现代教学------杨 贺
【摘要】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理论是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提出来的重要教学理论。笔者从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理论中,对中国现代教学进行了反思。并且笔者认为中国现代教学存在一些弊端。而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理论的提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并从中得到启发,促使中国现代教学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理论 中国现代教学
反思
【正文】 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理论是前苏联教育界有影响的教育家巴班斯基所提出来的。他在对造成学生学习不良的原因及对此采取的预防措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并进一步从教学过程入手,研究其中的可能存在的最优化理论原理,从而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无疑是指教师有目的的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最佳方案,并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和教学活
动范围内使教学和教育任务获得最好效果。其中,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效果标准,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教育和发展都达到最高效果;二是时间标准,也就是遵守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额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这两个标准的理解和研究,自然会很清楚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理论对现代教学是多么重要,它的意义与价值是值得我们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中的。因此,笔者十分喜欢和感谢这种教学理论。喜欢它在众多的教学理论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于实际的教学实践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感谢它的出现,可以提供给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并且对应我国目前的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在高等学校中,我们强调教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启发性,诱导性等等。而且国家也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但是改来改去,实际的教学情况又如何呢?笔者认为每个人都是心知肚明的。
因此,笔者想通过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理论中反思中国现代教育的弊端和不足,借以警示我们,探索出真正适合中国实际教学状况的教学理论。笔者认为中国现代教学存在的弊端有以下几个方面:
1.虽然中国现代教学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
小学,中学和大学校园中,仍然再实施应试教育。在社会中,各种培训机构也在蓬勃兴起,以此来帮助学生和相关人员去适应现在的应试教育。而在短期的培训之后学员并没有获得相应的能力和知识。
2.中国现代教学尤其是在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局限。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教学理论研究的新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新的教学理论体系。并在此逐渐的引入中国。但是直至今天中国现代教学体系仍然固步自封,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说教式,填鸭式或满堂灌式等。正是存在着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国现代教学在当今时代也没有取得我们所希望的教学效果,即“最优化”效果。
3.中国现代教学的教学活动,基本上是课堂教学,教学活动只是单单局限于教室内,这种封闭的场所内。虽然在教室内的教学活动也有一些优点。如:可以实施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可以避免受一些外在条件的干扰,例如:噪音等等。借以保证教学处于安静的状态中,这样也可以保护老师的嗓子。因为在外教学,不仅干扰大,空间大,自然需要老师提高嗓门。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教室以外的地方上课可以给教学提供一定的真实的情景,更有利于启发教学;可以带来新鲜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改变传统课内教学的方式,使教学活动丰富多样;可以将学生学到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甚至是服务于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等。4.中国现代教学中教学氛围部分地存在死板,低沉,无趣,无声的不良现象。特别是像数学,语文,历史,政治科目的教学中,这种现象出现的频率较高。除了老师在课前提问复习旧课或老师讲解新课和习题之外,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在这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并未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此外,在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理论中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六个基本环节:一是针对学生的特点,使目的和任务具体化。二是根据全班学生的特点,使教学内容具体化。三是教师对教学手段选择最优化的形式和方法。四是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五是自觉的调节教学过程。六是师生共同对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笔者对他的这六个环节印象十分深刻,并进一步总结为:因材施教,最优化,互动互探,过程调节。对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的环节,发现我国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些问题:(1)在因材施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我国的教学现状中老师多数是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中等生也会有所关注,而成绩较低的学生几乎被老师,学校所忽视,剥夺了他们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抹杀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在最优化方面也有一定的问题,教学中并未将最优化做到最好。只是关注那些“好”学生。这样只有那些所谓的“好”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能达到了最优化,但是其他的学生并未达到最优化。
(3)在互动互探和进程调节方面的局限相对少一些。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现象,如:在互探的实施上较少;在过程调节上,会出现老师早退,拖堂的不良现象。
笔者对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理论中反思出了现代中国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了浅谈,总结出了一些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其中可能还存在其他的弊端,但是由于知识能力和思想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还希望这些反思能够对教育工作者产生一定的警示作用,促使他们积极地努力地改变中国现代教学的现状。
【总结】以上几个方面是笔者从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理论所反思出来的中国现代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引起人们的警醒和启示,尤其是那些从事教育类及相关事业的人的重视。以此来促进和完善中国现代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