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法
1、什么是语文课程标准:P2是国家对语文课程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语文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学业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功能:P3①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②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依据③语文课程标准是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基本依据。
2、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与理念教学大纲比有什么变化:P8、9㈠教学大纲①针对学科②更多关注学生在学科知识、技能方面应达到的要求③更多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④内容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了原则性、规定性、刚性。㈡课程标准①针对学生②更多关注学生的发展③既关注教师的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习④更多地体现了指导性、启发性、弹性。
3、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课程理念:P8-19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怎样理解:P8-19①所谓全面,包括三个方面: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全过程。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民族性、实践性。即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统一;注重语文的实践性;语文学习应重视感性把握、整体把握。③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获取的事实证据对所要探究的问题作出解释的学习方式。④开放的语文课程在课程实施上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建构。教师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要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种教学形式。
4、合作学习:P14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教学中伙伴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合作学习要注意:P16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②需要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③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④合作学习要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⑤合作结束,小组展示过后,要有总结和评价⑥要给学生充分的合作时间,使合作能充分地开展。
5、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6、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的任务:P27①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②初步培养语文能力③初步学会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④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⑤情感、态度和个性心理品质方面的任务。本体性任务:(前四项)。
7、如何把握“语文教材”的内涵:P34是指实现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承载、呈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或媒介系统,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师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广义的语文教材包括一切对人的语言修养产生影响的语言材料,无论这些语言材料是书面的或非书面的,文本的或超文本的;狭义的语文教材是指语文教科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课本”。“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关系:P35“教教材“是指教材本身就是学科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习得教材所提供的系统化的内容。”“用教材教“是指教材只是作为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传播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媒体和凭借,它不是课程与教学的直接目的和作用对象。
8、语文教材的功能:P37①它是语文知识传播的媒介②它是语文实践的工具③它是语文体验的载体④它是涵养汉语言文化的范例。教学中应如何发挥教材的功能:P37指导语文教材的功能,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传播课程与教学内容,分析读懂教材,解读教材,掌握解读教材的方法知识与技巧。
9、识字教学策略:P85①把握“认识”和“学会”的不同要求②遵循儿童识字的心理规律③利用汉字的构字特点④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和巩固识字⑤鼓励学生自主探究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10、识字教学具体方法:P89⑴汉语拼音教学方法:①示范法②比较法③引导法④演示法⑤口诀法⑥游戏法⑵识字教学方法:①字音教学②字形教学(笔画部件分析法、利用造字规律识字法、直观形象法、形近字比较法、口诀字谜法)③字义教学(直观演示法、联系实际法、结合课文法、词组造句法、注解释义法、辨析比较)⑶写字教学法:①讲解法②示范法③观察法④书空法⑤描红法。
11、一节汉语拼音课的教学过程:P94⑴复习检查⑵教学新音①看图说话,引入新音②指导发音③教学声调④教学拼音方法⑤指导书写⑶复习巩固⑷小结反馈。
12、识字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P100⑴“识字课文”教学设计(复习检查、教学生字、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等,其中教学生字阶段主要安排看情境图、说话练习、拼音、识字和诵读课文五个环节)⑵随课文识字教学设计
13、写字教学的一般过程:P109①指导②示范③练写④批改⑤讲评
14、认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P131①培养阅读能力②提高识字能力③丰富学生词语、句子语言材料的积累④训练口语能力⑤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15、阅读教学的主要策略:P135①注重人文熏陶②加强语言实践(多读、感悟、积累、运用)③平等对话:凸显主题地位④开源引水:开拓语文课程资源。
16、阅读教学的方法:P142⑴从教师教的活动划分①串讲法②谈话法③讲读法④品味法⑤情境创设法⑵从学生学的活动划分①诵读②默读③精读、略读和浏览④讨论⑤复述⑥书面练习。
17、阅读教学的目标的表述:P152①行为表现:指达到目标的具体行为表现②行为条件:指影响学习者学习结果产生的有关情境或条件③行为程度:指上述学习行为达到的最低衡量标准。
18、教师朗读指导要注意的问题:P178①每一次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具体的要求②朗读指导要有层次③感情朗读指导要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行④感情朗读时朗读指导的重点和难点⑤感情朗读指导要有重点。
19、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阅读设计表达练习:P182①复述课文(这是低、中年段阅读教学表达训练的首选)②创设情境说话③运用规定的词语描绘情境④答问练习⑤基于课文内容的想象说话。
20、认识理解低中高三个年级段阅读教学设计的要求:㈠P154低年段:㈡P160中年段:㈢P165高年段:
第二篇:语文教学法
语文教学方法
(一)阅读法(朗读、默读、背诵)
(二)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评、讲演、复述、讲读、讲练、说书法);
(三)对话法(问答、谈话、讨论、辩论)
(四)实践法(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等)
(五)电教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实、电脑、网络、多媒体)
(六)研究法(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实验—论证式)
(七)自学法(自学—辅导式)(卢仲衡、魏书生)
(八)其他教育教学的方法举隅:
1、语感教学法(洪镇涛、王尚文)
2、思路教学法
3、情感教学法(于漪)
4、案例教学法(根舍因、克拉夫基)
5、点拨教学法(蔡澄清)
6、情境教学法(李吉林)
7、导读教学法(钱梦龙)
8、目标教学法(布卢姆)
9、反馈教学法(刘显国)
10、问题教学法(杜威、马赫穆多夫)
11、欣赏教学法
12、活动教学法(杜威)
13、点面教学法
14、愉快教学法(上海一师附小等)
15、成功教学法(上海闸北八中)
16、整体教学法(查有梁)
17、合作教学法(美国的斯莱文、前苏联阿莫纳什维利)
18、启发式教学法(《学记》、柏尝试教学法拉图)(邱学华)
19、设计教学法(克伯屈)
20、发现教学法(布鲁纳)
21、创新教学法(奥斯本、吉尔福特、陶行知)
22、差异教学法(华国栋)
22.单元教学法
23.比较教学法
24.程序教学法(普莱西、斯金纳)
25.直观教学法
26.图示教学法(王松泉)
27.暗示教学法(洛扎诺夫)
28.竞赛教学法(罗树根)
29.大语文教学法(张孝纯)
30.非指导性教学法(罗杰斯)31.掌握学习教学法(布卢姆)
32.道尔顿制教学法(柏克赫司特)
33.有意义学习教学法(奥苏贝尔)
34.迁移教学法(马芯兰)
35.尝试教学法(邱学华)
36.学导式教学法(胥长辰)
常用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
推荐
1、交际法:是根据意念项目和交际功能发展学生交际能力的系统教法。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运用言语进行交流,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考虑到进行相互交流的人们的作用和地位,考虑到所涉及的题目和情景,从而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
2、游戏教学法:用游戏形式复习单词、句型,练习新语言点,使学生寓学于乐,在活泼、轻忪、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获得英语知识与技能。游戏要求简短易行,有趣味,而且要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3、情景教学法:情景是教师创设或模拟的生活场景,应具有真实、生动、实用的特点,便于学生将所学语言材料进行综合、创造性地进行表达交流。这种练习方法,有接近生活的交际功能,而且能变单调、机械的句型操练为活泼、生动的交际性练习。
4、动作教学法:在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用具体形象的手势、动作来辅助英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5、活动教学法:就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来设计、布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学生积极参与自由操作、观察思考。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得出答案,发掘学生潜能。
6、三位一体教学法:是根据字母、音素、音标三者的内在联系业务和交叉关系将三者融为一体进行教学的方法。
7、自然法:这种方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对已学知识的熟练程度来参加活动。
8、全身反应法: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通过全身各个部位的不同动作达到记忆的目的。
9、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参加Pair work和group work活动,给学生练习语言并互相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10、功能意念法:这种方法是教师集中提供给学生在某次会话时或某种情境中可能运用的有关语言,让他们感知其功能,在交际中运用。
中学教学法
1综合交流语言能力的专题学习研究法在中国已经广泛推广了,是现代流行的英语教学法,据我所知是模仿日本。
2两好老师,一是优秀的课堂艺术,二是优秀的教学成绩。课堂艺术,必须紧跟当今改革的潮流,流利,高水平的口语教学。活跃的课堂气氛。老师的自身能力提高是个必须要下工夫的东西,增加英语水平,不断更新英语知识。加强自身的学习。观摩优质课,把握课堂艺术,把握课堂的灵魂,学习优质课的要素。
教学成绩,必须以良好的基础知识做保证,这要求老师把知识架构给学生梳理的很清楚,语法点,单词,短语,句子。这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二是要有大量的阅读题目训练,听力,阅读,写作,也就是要应试。
教师如何把这两者很好的融合起来呢?课堂的把握是很重要的一点,授课中基础知识系统讲解,贯穿听力口语的训练。对于所授知识的掌握则要严格落实检查,否则就会陷入只会玩花架子,最后无成果的窘境。
作
者:周云川
提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是多方面、多阶段、多层次的一个协调运作的整体系统,本文根据自己近年来英语教学实践和同行们的一些教学经验,尝试对其进行了粗浅的探讨和归纳。
关键词:大学英语;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
大学英语以往的教学方法往往偏重于教师的课堂传授,教师指导学生的一切课堂活动,多采取灌输型的满负荷授课,缺乏师生间交流与互动,以至造成沉闷的课堂气氛,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陈旧的“填鸭式”教学形式造成的。在当代外语教学界,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业已发生了较大的转移, 试图针对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进行改变,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导,而学生是主体,认为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更多的发挥引导而不是支配作用,学生头脑中的认知过程才是决定学习好坏的直接因素,教师所采取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结果的间接因素,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影响教学结果。因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成为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此种认识,本人拟将自己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工作数年形成的一些关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浅见,与诸位同仁商榷。
一、以学生为中心,分阶段人性化的安排教学侧重点
在长达四年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迫于英语四级考试的压力,难免有教师一味的强调语法和阅读,只要能过四级就万事大吉。殊不知“听、说、读、写,译”是一项语言能力密不可分的五个侧面,五者合在一起才构成完整的英语语言能力,偏重于其中一项或两项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哑巴英语”的大量出现,而少了“听、说”能力的辅助,实践中“读、写,译”的教学进程和效果也受大了很大影响。现在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英语人才的要求也不仅仅满足于能读会写,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也成为许多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授予学生全面的英语语言能力,就需要分阶段人性化的安排教学侧重点。
依照整个教学计划的安排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学主观上大致可分为新生入校后的基础阶段、以英语四级为目标的提高阶段和英语四级后的升华阶段(也可称为后四级阶段),每一阶段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1、筑基篇---听力、口语、词汇(第一学期)刚入学的大学新生,求知欲强,普遍具有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学好外语的强烈愿望,然而由于城乡地区差别和落后的中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听说能力差,语音语调不标准,又普遍患有“外语聋哑症”。人们常说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时,只要找准问题,因势利导,方法得当,必然事半功倍,为以后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纠正语音。语音是学习语言的根本,人类对任何语言的自然习得都是从呀呀学语开始,因而对于学生语音的纠正应当是此学期的第一重点。除要求学生进行基本的摹仿标准发音以外, 还可以指导学生适应慢速(每分钟90个单词)、中速(每分钟130词)、快速(每分钟150 词)、超快速(每分钟180 词以上)各种速度的英语句子和段落篇章的朗读或背诵。加大口头操练量, 多种形式交替, 以带动语言基础的全面提高。其次,以“听、说”统括全局。听说能力是语言能力的基础,也是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根本内涵所在,而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本末倒置,致使大学新生中“哑巴英语者”众。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听力和口语的教学,除按照正常的听力课程教学之外,还可以采用看英语电影“听音辨人”、“英语知识课堂抢答”等趣味方法和游戏,寓教于乐。重视培养学生用英语对话的习惯, 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模拟场景会话。如: 在每堂英语课开始十分钟请几对学生上台用英语对话, 题材自选, 教师予以讲评, 指出优点和错误。这些具体措施既可以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进步,又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且口头表达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对“读、写”等能力的发展不无裨益。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大量的“听、说”实践机会,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最后,词汇扩容。较之高中阶段的英语词汇量,大学阶段对词汇量的要求,是一个飞跃。如何帮助学生顺利的实现这次飞跃,使其在短时间内突破单词量的难关、大量积累词汇, 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采用分析词汇来源、旁征博引切分单词、对语素形声分析的方法, 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并辅以众多切合实际的例句, 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增强他们驾驭词汇和句型的信心, 使用地道英语表达个人思想, 逐步达到利用英文交际的目的。这些方法中具体的按音节切分单词记忆法,比如information,可按各个音节的发音分开记忆[in]in/[fə]for/[mei]ma/[ən]tion,只要学生记住单词的发音就可以十分容易的拼写单词;有利用词缀记忆法,鼓励学生在有一定单词量的基础上多记住一些前缀后缀甚至词根,不但有利于记单词,而且对于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也有很大的帮助;有联想记忆法。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让枯燥的单词与我们生活中生动的人物事联系起来。
2、提高篇---阅读和写作(第二、三学期)有了第一学期打下的良好基础,在当前英语四级仍为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指挥棒的现实情况下,教学重点要逐渐转移至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锻炼上来。毕竟,阅读和写作两项的分数可以决定成绩的好坏。阅读速度的高低、理解判断的正误是考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而其中以词汇量的大小、语法概念的掌握、篇章语境的理解最为关键。快速增加词汇、指导语法练习、分析上下文联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点。在此阶段, 可以对学生开始进行作文训练, 以命题作文为主, 注重作文中词汇使用和语法概念的准确, 力求写出符合规范的句子。逐步加强对作文的篇章结构设计、中心思想表达、主题句训练。教学中应该继续辅以听说练习、不断进行写作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增大阅读量, 组织强化训练, 努力使学生进入英文思维和表述的状态,争取在大学二年级使大部分的学生通过英语四级考试。
3、升华篇---后四级阶段的综合能力培养(第四学期及其后)由于诸多因素的共同制约, 学生不可能100%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后四级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因材施教。一是对通过四级的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英语全面语言能力的立体综合培养。如前所述,通过了英语四级并不代表万事大吉,全面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需要不断的锤炼和升华。教师应继续认真指导学生学完《大学英语》全四册,进一步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利用丰富多彩的听力材料增强学生的听力,实现由初级听力到中级甚至高级听力的转变,听说结合,争取口语教学的突破,在英语阅读上,不断拓展阅读材料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和精度,达到语篇教学的要求,持之以恒的进行英文写作训练,尝试多种不同的文体和文风,使学生能达到能自如利用英语工具表达自己的思想的程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英语六级考试,以更高层次的考试来激励要求他们,检验并提高其英语综合能力,培养其离开老师后依旧出色的自学能力。以全面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养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促进其英语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对未通过四级的学生少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组织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 以对症下药, 继续攻关。以课本为辅, 以强化突出为主,将教学重点精力放在听力、词汇和阅读上,拾遗补缺, 以期有所突破。
二、以学生为中心,多种教学手段的课堂运用
在以往“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枯燥沉闷的教师主体型知识单向传播活动,往往形成压抑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实际教学效果难以尽如人意。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要求与时俱进,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努力培养交互式的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1、以设问法贯穿课堂始终 这要求学生课前必须预习教师将要讲授的材料, 带着问题听课。课堂上, 教师针对教材内容和重要的语言点向学生提出问题, 对于问题的提出教师应注意技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哪些问题由学生自愿回答,哪些问题点名回答,哪些问题集体回答,预先要做好精心设计,才能有效的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这种方法可能会使教学进度难以掌握, 但它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整个课堂气氛既紧张, 又愉快。学生是在同教师的对话中学到了知识, 运用了知识, 锻炼了自己。教学实践表明,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不仅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课堂讨论鼓励创新思维 学生对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考虑,教师应尽量地为学生创造交互式课堂讨论的学习环境和提供学习机会。这种参与讨论的环境和机会不应该受到课本的限制, 可通过不同方式体现出来, 力求生动活泼, 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体会和感知不同的语言形式和熟悉语言的交际功能。教师应有意识的组织课堂讨论,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顺着教师的引导去积极思考, 并可不时地给不同特点的学生发挥长处的机会, 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学生身上得到启示, 克服自己的不足。学生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难点, 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给予解答, 或交给学生自己讨论。克服传统的教学习惯于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与观点的做法,全面释放学生的新奇的思想,培养其创新意识。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一种生动的讨论方式激活学生灵感和创意,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开发学生的思维,以创新意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3、语篇教学原则的强调 根据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阅读过程分为“自下而上”(bottomdown)两种模式。前者是读者通过辨认语言符号,综合运用一切语言信息达到语义的理解,信息一般是自下而上直线处理的。后者通过运用背景知识、个人的经验和情意、文化意识即“图式”(schema)来自理解文字符号所代表的真实意义,推断作者的意图。这个进程中信息至上而下得处理,即高层次能影响低层次,高层次上的知识能预料与帮助低层次上的信息处理。另外,读者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贯穿运用于这一过程。[1]教学中应强调后者,语篇教学的重点是放眼于文章的全局,在对整篇文章进行分析、理解、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词句的记忆和运用,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从整体到个别把握全局,了解梗概,将注意力放在语言表达的内容和深层含义上。随着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逐渐加深,该过程则变成了学生出自内心的一种积极努力与求索,变枯燥为兴趣,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先进技术方法的使用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 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 也为当代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超越以往任何时代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并显示出极其强大的优势。早期,观看英语电影电视可以极大的弥补在非英语环境下学习英语的缺陷,给学生在英语环境下应有的一些语感语境体悟。其后,多媒体课件(如PowerPoint等)得发展,更是以其信息和数据表达的多样性,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刺激, 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 更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计算机网络以其强大的交互性使教师和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 可以随时随地讨论学习当中出现的问题, 得到及时解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对新生事物总是具有极强的接受力和领会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不吝采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多管齐下,形成丰富生动、活泼多变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保证学生获取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三、以学生为中心,第二课堂的拓展
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求不仅仅局限于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还要积极向课外拓展,使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互衔接,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优化语言环境、营造外语学习气氛,巩固课堂所学习的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如在校园内坚持长期的、教师参与引导的英语角活动,开展英语宿舍活动,成立课外英语兴趣小组,与外国友人开展联谊活动,定期举办英语讲座、英语辩论会、英语综合技能比赛(如朗读比赛、快速阅读比赛),甚至在学校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举办校园英语歌曲风采大赛之类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此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能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突破自身的心理障碍和性格弱点,正确的认识自己,克服“英语”恐惧症,用兴趣带动自信,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中,才能感到自己是参与的主体,发现自己价值,一旦有所进步,其成就感是巨大的,其所激发的英语学习兴趣也是惊人的。
总之,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根据现实情况从各阶段的不同教学重点突破, 使用一切合理的方法与技巧, 才能生动自然地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积极地思考与对话中,满足求知的欲望, 提高学习兴趣,解决语言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通过严谨的能力测试, 使学生具有实际运用外语的水平, 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第三篇:语文教学法
语文教学法
1、语文为什么叫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台湾称为“国文”,香港称为“中国语文”。
2、癸卯学制。
3、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
4、红领巾教学法。恢复了20年代“问答谈话法”,教学内容应注重文学性,内容充实。
5、汉语文学分科的利与弊。6、63年大纲颁布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问题。政治思想教育在语文中进行。
7、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原则:精要、好懂、有用。
8、钱梦龙导读法,“三主四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自读课、教读课、作业课,复读课。
9、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10、一期课改三大板块: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二期:基础课、拓展课、研究课。
11、评价学生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现代文阅读,为什么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语文教学有几个原则?文道统一原则的提出,首先是由语文学科的本质和特征决定的。语文教育是以学校教学科目的形式出现的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不仅是互相依存,辩证统一的,而且在教学中同样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其次,这一原则也是语文教育规律的反映。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本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语言工具去认识和反映现实,表达思想和感情。再次,这一原则也时有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决定的。忽视文和道的任意一方面,都会违背语文教学规律,导致语文教学走入歧途。听说读写互相促进的原则,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课内外语文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13、取消文言文,如何理解?
14、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
15、作文教学命题原则。
16、作文批改要求:内容与形式兼顾;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尊重学生,多就少改;严格要求,一分为二。
第四篇:语文教学法
一、阅读下列案例,运用有关词语学习的理论,指出其中词语学习的类型及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20%)
如“晶莹的泪珠”中的“晶莹”(语文试用本第四册《小白花》)一词,教学时,虽以“光洁透明”之意加以讲解,但学生对其词义的理解仍不甚透彻。我便暂时“搁一搁”,在以后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注意体察花草作物上清晨“晶莹的露珠”,雨后“晶莹的水珠”,夜晚“晶莹的月光”,使学生对“晶莹”一词有较完整的认识,从而产生迁移,理解了“晶莹的泪珠”的含义。
答:在语文试用本第四册《小白花》教学中“晶莹”这个词语时,虽然学生已经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但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是抽象的。了解到这个词不能孤立地下定义,学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于是这位教师运用了实物和情景,通过让学生在观察花草作物上清晨“晶莹的露珠”,雨后“晶莹的水珠”,夜晚“晶莹的月光”,直接感知,从而获得具体的概念。使学生对“晶莹”一词有较完整的认识,理解了“晶莹的泪珠”的含义。教育理论要点:
具体概念学习,关键特征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概念的正反例证而获得。抽象概念学习,其关键特征往往要通过言语式的定义来揭示。在用言语提示定义概念的关键特征后,为充分理解这一概念,考虑到还需仔细选择一些肯定的例证来加以进步说明,而且这些例证应尽可能包括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二、阅读下列案例,运用图式理论分析教师采用了哪些方法措施,让学生习得了句子图式的哪些成分。(40%)
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课文第二段有这样一个句式,教师板书:“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教师在“又、又、比、还”等字下加圈,指出意思要一层深一层,关联词后面的“羞愧”、“悔恨”等词语可以调换。老师示范,换成:“听了五届人大召开的喜讯,我又高兴,又激动,比过年还快乐。”要求学生练习造句。学生造出这些句子:
船(航)模组制作的小飞机,又简单,又灵巧,比小鸟飞得还要高。
南京长江大桥,又雄伟,又壮丽,比彩虹还美丽。
新造的气垫船,又能在陆上走,又能在海上行,比神话中的神仙飞得还快。
“四人帮”又阴险,又毒辣,比狐狸还狡猾。
答:教师将“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进行板书,并作示范换词造句,利用图式来解释句子。绕开了一些语法上的争论对学生进行句子训练是非常有效的。并在“又、又、比、还”等字下加圈,具体直观的找到了图式结构关键词。学生一目了然的就可以练习造句。教学理论要点:
现代心理学认为,图式是在不断接触图式例子基础上形成的,图式的例子要求至少两个,这样才有可能抽取出共同的特性。而且,图式的例子要经过精心选择或设计,以免形成不正确的概括。仅仅呈现两个以上精心设计的图式例子,只是图式形成的外因,其内因则是学习者要主动地对图式例子进行分析、比较、对照,形成一定的概括。只有内因与外因相结合,才能保证图式的习得。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这个句子图式由4个部分组成。其中,“又、又、比、还”是常量。“听了伯父这句话”、“羞愧”、“悔恨”、“挨打挨骂”“难受”是变量。这几部分组成顺序是复句形式的。“什么事-—又——又——比什么还怎么样”。“什么事”这个变量对于填充其中的内容有一定限制(变量本身的约束),即是能动的人或动物或客体。变量之间的约束,主要是一种逻辑与事理上的要求。“又-又-”所填内容是是形容之前所填变量的。它们之间的顺序可以调换不影响意思的表达。“比什么还怎么样”顺序不能调换。它们之间有一层递进关系。变量部分在所填内容上是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的,变量之间有一定的约束。和图式的形成一样,句子图式的形成也要在两个以上精心设计或选择的句子基础上,经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而最终得以形成。句子结构的教学往往是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课文中已有句子图式的一个例子,这时还需要教师从以前学过的课文中再找
一、两个句子,或者自己设计两个例子,然后再进行句子图式形成的教学。句子教学中,既要举三反一,又要举一反三。
三、阅读下列案例,回答问题:根据本课程有关态度学习的理论解释,分析袁老师采用了哪些方法让学生习得了友爱的态度?(40%)袁老师经常通过处理孩子们的具体问题来教育孩子。贝介仁小朋友不当心把教桌上的簿子打翻了。好几个孩子奔到办公室去“报告”。袁老师走进教室,看见贝介仁正紧张地收拾着簿子,就亲切地对他说:“你把簿子打翻啦,我来帮你拾起来。”其他的孩子感到很奇怪。但不一会儿,孩子们也跟着帮忙拾簿子了。收拾好簿子,袁老师对他们说:“你们做得很对,同学发生了事情,应该帮助他。”孩子们听说自己做得对,很高兴,同时感到幸灾乐祸地去“报告”老师是不好的。袁老师再问打翻簿子的原因,告诉贝介仁以后做事要细心。袁老师通过这类事例,逐步引导小朋友以友爱的态度对待旁人。
答:袁老师通过自己的态度和实际行动,通过让学生亲历学习与观察学习的方法改变了学生态度。如袁老师没有批评贝介仁小朋友。还去帮忙收拾掉在地上簿子的。同学看到了也去帮忙,这些情境中,学生习得了友爱的态度。
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这一定义表明,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不是实际的行为,但这种内部状态使得某种行为的出现成为可能,或者这种内部的准备状态,会对个人的某类行为产生较大影响。态度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因素组成的。认知因素涉及对态度对象的认识。态度总是有一定对象的,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事件,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品德是个人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与态度的组成成分类似,品德也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构成。态度和品德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价值观的内化有四种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教学理论要点:
亲历学习是指个体通过直接体验其行为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在这类学习中,个体要表现出一定的行为,而后个体为自己采取的行为受到相应的强化或惩罚。在学校情境中,学生要进行许多亲历学习。在亲历学习中,个体采取一定的行为并受到了强化或惩罚,这种奖惩虽直接针对具体的行为,但不直接影响行为。个体受到奖惩后,会在头脑中对自己所受到的强化与惩罚进行思考,对自己以后如采取同样行为会导致什么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从而期望以后采取这种行为仍会受到奖励或惩罚。当以后真的遇到类似情境,个体会在这种预期或者行为的准备状态驱使下表现出具体的行为。学生所形成的这种行为的准备状态就是他们从学习中习得的态度。
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或其行为后果而进行的学习。根据观察的内容不同,观察学习又可分为两类:示范学习和替代学习。
亲历学习与观察学习是习得态度的两种方式。相比较而言,观察学习是学习态度的最有效的方式。但在实际的学习中,这两种方式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协调的。在亲历学习中形成了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如果在观察学习中能够得到证实,即他人表现出与自己相同的行为,受到了相同的强化或惩罚,则学生习得的态度就倾向于增强。在观察学习中形成的预期,如果能在亲历学习中得到验证,即学生用观察学习中习得的规范行事并得到预期的强化或惩罚时,则这种态度也倾向于增强。亲历学习与观察学习可用来习得同一种态度,这两种方式协同发挥作用,不能彼此矛盾,否则会削弱学习效果。
第五篇:语文问题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文力求从问题教学法中去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一、理论依据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说道:“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
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可知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高,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低,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
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从而把问题教学法程序化、模式化了。当代有的外国学者提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多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甚至认为,提出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
问题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精神的培养,主体能力的形成。教师也可以透过问题,能更多地了解到学生在想什么,关注什么,思考落在哪个层面上。因此问题教学法备受青睐,很多老师也尝试着用问题教学法来实施新课标的理念。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
(一)实施问题教学法首先要培养学生逐步具有问题意识。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思疑,由思疑而释疑,由释疑而心怡,从而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疑——思——释——怡的过程,就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过程,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共同构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两大重要要素。作为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角度设疑:这篇文章是属于哪一类?和哪一篇文章性质相似或互异?这类文章有什么特性和共通式样?(文章体制)文章里有什么好的部分?好在哪一点?有什么坏的部分?坏在哪一点?(鉴赏与批评)这篇文章和别人所写的同类东西有什么不同?你读了引起什么感觉?(风格)从开端到结尾有什么脉络可寻?有否前后相关联的部分?哪一部分是主干?哪些部分是旁枝?(章法布局)也就是说要求学生解决“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的问题。
(二)语文教师是否具备问题意识和提问技巧是实施语文问题教学法的关键。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语文即生活,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关注生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学生的心理,巧妙地设问。其次,语文教师应该树立“ 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解答”的观念。多方设问,多层次解答。在创设问题情景上下功夫,在提问技巧上多用心。
(三)语文教师还应把握好提问的“度”。提问能够做到“不愤不 启,不悱不发”,不提可直接回答的问题 ;不到学生处于思考的状态时不提问题 ;提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点,因人 而异,不提千人一面的问题。美国学者韦伦曾提出了以下发问技巧:
● 设计标志功课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一项任务至少一个问题,可根据 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随机性的问题。
● 清楚地、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
● 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 按照逻辑的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问题。
● 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
● 紧随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
● 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
● 鼓励学生发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以培养创新精神。
(四)明确语文教学中的问题类型。教学中可把问题分为如下几种:
1、教师发问的重要目的:一是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一是对所学内容的应用。
2、复习式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过的知识。
3、启发式问题:通过提出学生未思考过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积极探求新知识。
4、诊断性问题:通过提出问题估计学生对某些学习内容已达怎样的水平,了解教学效果。
5、激励性问题:通过提问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控制学生的行为。
(五)课前准备好问题及发问顺序
在备课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准备好主要问题及提 问顺序。应拟出有严格逻辑顺序的问题提纲,一般不可脱离教学内容随意提问。对学生的回答问题要有预见性,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据此准备好 解决措施。本人在上《故都的秋》的时候就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文中是否只写了故都的秋呢?故都的秋和江南的秋的特点各是什么?文中写了故都的秋的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还是空间)?然后引出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然后落实到哪些是“形”哪些是“神”,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的红叶,雄伟的故宫等景物却写“清”“静”“悲凉”的景物呢?作者是热爱故都的秋还是悲秋呢?请从时代背景、选材等角度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比较,说说自己的看法。
(六)要善问、善导
《学记》中提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即提问应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难易适度。善问即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不可含糊其辞;要准确,不要误导;要有趣味性、启发性;要难度适宜。善导即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思考,因势利导,引导学生 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识。如一位教师在上《变色龙》一文,采用了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早在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张载论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时,就提出了“学则需疑”的原则,指出“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张载的观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张、朱两人在这里提出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条规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生疑到解疑释疑的必然过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这条学习规律的提出,对于教学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确实是很有指导价值的。
问题教学法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诸如知识面、驾驭教材、洞察力、控制场面的能力等等),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艺术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还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不断地探讨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