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沉思与建议方法论文

时间:2019-05-15 13:0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于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沉思与建议方法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于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沉思与建议方法论文》。

第一篇:有关于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沉思与建议方法论文

经济法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文针对民办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经济法教学方法的对策,以最终实现民办高校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经济法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涉及的实务性内容也较多。由于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生源、专业及培养目标上有其特殊性,因此,目前经济法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已不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一、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难以完成教学内容

首先,经济法的教学离不开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而目前民办高校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一公共基础课,授课教师多为公共课老师,讲述更多侧重思想修养,法律基础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必然影响经济法的教学质量。其次,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课时一般设置的都比较少,需要学习的经济法律、法规却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有限的课时无法容纳经济法庞杂的内容,学生就会觉得这些法律条文、法理枯燥无味、抽象无趣。

2.教材编排混乱,难以体现适用性

科学合理的教材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出版的各级各类经济法教材,不管是体系的编排还是经济法律内容的选用,都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内容庞杂。全书有十三四章,多则全书有二十多章,五六百页,大量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学,而且基本都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统编教材,一个学期,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把教材所列内容全部讲完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

经济法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实践性较强。在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满足于把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反应、理解程度。使得学生形成了依赖,而不会更多地创设性地去思考,仅一味被动的接受,最终导致教学过程枯燥,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妨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虽然现在教师注意到了经济法基础理论教学的单调,大多采用案例分析以及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方法,但有时他们从一开始就用案例吸引学生,学生听着案例觉得新鲜,课堂上注意力集中,也有兴趣。但是,久而久之,学生发现,他们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案例的内容,可就是找不到分析案例的切入口。更困难的是,他们无法用经济法术语或是一般的法律语言去表达对案例的思考过程。

4.忽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安排不足

经济法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由于经济法内容多、课时少、任务重,教师害怕因分析案例占用时间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就把大量课时用于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缩短或取消,结果使得学生发现、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1]而民办高校由于经济法只是专业基础课,普遍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的条件,眼高手低,目标与方法不统一,教师和学生也缺乏实践教学的观念,导致模拟法庭,法律宣传,实地调研等实践教学方式很难开展。这样,学生在死记硬背经济法法条之后,会做点填空,选择题,或者纸上谈兵地做点理论案例分析题,更谈不上会“自动转化”为其实际的职业能力。

二、加强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建议

1.结合民办高校特色,构建符合培养目标的经济法教学体系

为确定经济法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内容,使课程切实起到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经过论证,开设《法学概论》这门课。经过系统的学习,对很多基本的法律概念与法律制度有了初步了解,这样对下学期的经济法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另外,应增加经济法课时量,深入讲授经济法重点内容,便于学生吸收,很好的完成教学内容。

2.针对专业的特点,选取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2]培养应用型与创业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这就要求在教材上必须体现应用型与创业型这两方面的要求,淡化纯理论的部分,进一步强化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选取教材时要考虑到专业学生的特征,符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取材合适,深度适宜,份量恰当,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喜好,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

3.改进现有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开放教育下的经济法课堂教学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开放的、创新的教学。尤其对民办高校管理类学生的经济法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讲授为主的“一言堂”式教学模式。首先,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资源,增加教学的新鲜感,避免学生的“审美疲劳”。

另外,应强化案例教学,突出法律课程教学特色。积极引入案例教学,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趣味性,进一步强化提升案例教学的作用。“案例分析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的训练,以分析研讨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3]案例教学法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注重形成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体现了“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新课程理念。案例教学法也是美英国家学习法学的主要教学方法。

4.注重实践教学,指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首先,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型、创新型为主,不同于普通公办高等学校的“精英教育”理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应采用与其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模式,教学中通过法律文书制作训练、案例研讨等形式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聘请执业律师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学生到法院参加公开审理案件的旁听,这样能够让法律事务灵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习不再枯燥无味。

再次,认真组织模拟法庭案例教学。由教师提供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案件当事人,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具有实践性、公开性、应用性强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清晰地了解和参与司法实践,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有重大帮助。

第二篇:经济法与合同法课程论文

经 济 法 与 合 同 法课程论系别:土木工程 班级:建工0703 姓名:崔世强 文

经济法与合同法课程论文

本学期选了赵老师的经济法与合同法,受益匪浅、老师讲的很认真很细心。为我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会让我受益终生。下面本人浅谈一下合同法的学习心得。合同法作为调整交易关系、维护交易秩序的法律,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法律规则。自1981年我国《经济合同法》颁布以来,立法机关先后制定了《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合同立法局面。围绕这三个合同法律,国务院及各部委又先后制定了一大批合同条例及规章,1986年《民法通则》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债和合同立法在走向完善过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然而,由于现行“三足鼎立”的合同立法,彼此间存在着内容重复、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尤其是缺乏规范合同关系的一些最基本的规则和制度。因此,我国合同立法还极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需要,有鉴于此,立法机关决定制定一部统一的合同法,使“三足鼎立”的合同立法趋于统一和完善。

经济法是所有经济法律的统称,包含很多法律。比如《票据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税法》等很多部法律。而《合同法》是一部单行法规,与多部有关经济的法律在适用的时候遵循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后制定的法优于先制定的法。合同法对于一些经济问题只做宏观的规定,具体的还要依据专门的经济法律规定。概括来说:合同法,属于经济法的内容,也就是经济法律包含合同法。但是在一般的经济事件中仅仅有合同靠合同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就涉及到经济法的其他内容。

一、关于合同的概念

合同概念的探讨是统一合同法的制订首先应解决的课题。讨论合同的概念并不在于单纯获得某种学理上和逻辑上的满足,而主要在于明确统一合同法的规范对象和内容。换言之,鉴于合同已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我国需要首先考虑统一合同法中的合同概念是什么?它应当包括哪些合同、规范哪些合同关系?

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合同的概念在适用范围上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广义的合同概念。此种观点认为,合同是指以确定各种权利与义务为内容的协议。换言之,只要是当事人之间达成的确定权利义务的协议均为合同,不管它涉及哪个法律部门和何种法律关系。因此,合同除应包括民法中的合同外,还包括行政法上的行政合同、劳动法上的劳动合同、国际法上的国家合同等。二是狭义的合同概念。此种观点认为,合同专指民法上的合同,“合同(契约)是当事人之间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因此,凡是以确定民事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协议可称为合同。至于行政法、劳动法、国际法等法律中的合同,虽然名为合同,但和民事合同应该作严格区分。三是最狭义的合同概念,此种观点认为,《民法通则》第85条关于“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的规定,并非认为合同统指所有民法上的合同。此处所称的“民事关系”应仅指债权债务关系。因为《民法通则》

将合同规定在“债权”一节,且明定合同为发生债的原因(第84条);我国民法不承认有所谓“物权行为”;在我国法律中非发生债权和债务关系的合意,如结婚和两愿离婚等,均不称其为合同。因此合同只能是债权合同。我们认为,讨论合同的概念首先应当明确合同主要是反映交易的法的形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种通过交换和在交换中才产生的实际关系,后来获得了契约这样的法的形式”。所谓交易乃是指独立的、平等的市场主体就其所有的财产或利益进行的交换。交易包括了商品的转手、财物的互易、利益的交换等各种方式,其法律形式就是合同。如果将合同限定为主要反映发生在民事主题之间的交易关系的形式方面,那么反映行政关系的行政合同,劳动关系的劳动合同等,因其不是对交易关系的反映,因此不属于我们所说的合同的范畴。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赞成使用广义的合同概念。尤其应当看到,如果在统一合同法中采纳广义的合同概念,则根本不能确定该法特定的规范对象和内容,统一合同法也将成为无所不包的、内容庞杂、体系混乱的法律,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二、关于合同自由原则

所谓合同自由,是指当事人依法享有缔结合同、选择相对人、选择合同内容、变更和解除合同、确定合同方式等方面的自由。在西方国家的合同法中,合同自由是合同法的最基本的原则。然而,我国合同立法是否已经采纳或应当采纳这一原则,学者对此曾有不同看法。

应当看到,我国自集中型的经济管理体制建立以来,由于强化指令性计划的管理和对经济的过多的行政干预,合同法律制度中一直强调以计划原则为主,合同自由原则基本上被摒弃。1981年的《经济合同法》虽强调当事人在订立合同中应遵循自愿、平等、协商互利原则,但该法仍强调合同在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许多方面都必须遵守国家计划,或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干预。可见,该法并未真正体现合同自由原则。据此,我国许多合同法教科书也只承认自愿和协商一致原则,而不承认合同自由原则。我们认为,统一合同法中应明确确认合同自由原则,并将其充分体现在各种合同法律制度和规范之中。而现行合同立法中所确认的平等、协商、等价有偿的原则尽管体现了合同自由的精神,但并未概括合同自由的全部内容。合同自由不仅仅体现在合同的订立方面,而且还应当体现在合同的内容和形式的确定、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合同的转让乃至于违约的补救等许多方面。

合同自由作为合同法上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应该在整个合同法规范和制度中得到体现,统一合同法贯彻合同自由原则,重点应解决如下问题:第一,在合同的成立和效力的认定方面,应尽量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例如,不应规定合同的行政管理机关并使之享有确认合同效力的权力,对行政机关监督检查合同的权力也应作严格限制,以防止政府机关随意限制和干涉当事人的合同自由。第二,在合同内容的确定方面,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志自由,除了一些依据法律的规定和合同的性质决定所必须具备的条款以外,不能因为合同中不具备某些条款(如违约责任条款等),便简单地宣告合同无效。第三,在合同形式的确定方面,除了那些依据法律规定需要审批、登记的合同必须采取书面形式以外,对口头合同的效力不应一概予以否认。只要

当事人能够举证证明合同关系的存在和具体的合同内容,或者双方都承认合同关系及其内容的存在,则应当确认该口头合同的效力。第四,在合同的解除方面,应允许当事人在订约时约定合同解除权,在合同生效后,如果出现了约定的解除条件,允许享有解除权的一方通过行使约定解除权而解除合同。第五,在违约责任方面,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和损害赔偿条款的效力。如果约定的违约金与法定违约金不符,只要约定的数额并不是过高或过低,则应认为该约定有效。

三、合同法与经济法的价值

一、从合同法出发探讨经济法价值的可能性

“春天的景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只所以用这句话,那可不是无缘无固的,“没有无缘无固的爱,没有无缘无固的恨”,那是因为合同法被以为是传统平易近法的规模,所以,从合同法角度探讨经济法价值,就会有一种疑问,合同法又不是经济法的内容,怎来来体现经济法价值呢?本文以为法律不是固定的,思维不是僵化的,学术是可以各取所需的,在合同法角度讨论经济法价值是完全行得通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合同法是一支红杏啊,都有出墙的愿望与冲动,我是支持这种冲动的,当然我不会支持女孩红杏出墙。关于让合同法出墙的具体原因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为的概念与模糊的语言:给自己的研究寻觅广阔的空间

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早在1957年,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琼斯开始觉察到语言的模糊性质。说简单一些,语言的模糊就是多义与不确定。

比如咱们来看哥哥一词,当然有血亲的哥哥,可也有甜蜜的情哥哥呢,我有时开玩笑说,师妹们都叫我申珂哥哥,师弟都叫我学长。

咱们知道法律是由语言组成的,而且是由抽象的语言组成的,而由上所述的语言的模糊性的理论申明,研究法律必需采用模糊性的理论,否则很难理解法律问题。

因此咱们可以发现两点:一是法律概念来源于人造;二是法律概念是模糊的。

既然法律来源于人造,概念的涵义来源于人的赋予,而且其涵义又有天然的模糊性,咱们又为啥要固守绝对是的思维呢?

2、无法阻挡的联系:合同法与经济法之间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是被大家所接受的1个命题,就算看起来都没有啥子瓜葛的两个事物之间也会有某种联系,蝴蝶效应的事例给咱们作了1个很有意思而又很深刻的申明,蝴蝶效应的大意我想大家也知道。

这看似是气象学上的事情,可是咱们无法否认其在社会科学上的指导意义,它申明了最广泛意义上的联系。

因此,合同法与经济法之间的联系不会因为1个平易近法的阻挡而消掉,其联系永远存在,只等待更多的人去发现。

3、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为自己的结论寻觅各方面的依据,同时突破思维僵化会有利于咱们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思维最害怕就是定势,没有坦荡的思维,就不会有更大的发现与摸索。传统理论把合同法划入平易近法,而与经济法严酷区分开来,这其实就是土地之争,如果有理论思维上有太多的话语控制,那么对理论绝不是一件好事。

思维一僵化,对实践来说,是伤头脑的事件,所以,咱们要突破思维控制,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好好的,咱们要作天空中的一支小鸟,上来无限接近理论之天,下能脚踏实践之地,而且还能常常往返。千万不要做没有脚的飞鸟,那就惨了。

本文总是以为,任何科学都要坦荡思维,没有啥子绝对是的框架,需要思考啥子问题,采用啥子资料,任由思考者选用,只要有利于这个问题的诠释。

二、经济法价值定位:一个现代性的诠释

其实,学者们对经济法的价值已多有阐述。有的学者以为,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应是国平易近经济成长法、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平衡法、国家经济安全法,成长、公平、安全三位一体。也有学者以为,我国现代化的经济法价值主要应当关注社会公平和经济平易近主,同时不排斥其它价值(如经济效益、经济秩序等)的存在。还有的学者以为,经济法满足了人类的经济秩序理想,其价值在于经济秩序。史际春、邓峰所著《经济法总论》以为,经济法的价值表现为实质正义、社会效益、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的调和。顾功耘传授在《经济法教程》中提出的经济法价值为可持续的成长的社会整体效益。

本文以为任何部分法成为部分法都会有1个奇特的价值,而这个奇特的价值才能被申明为该部分法的不变价值,区别于其它法的价值。经济法是从传统法律部分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具有现代性,下面拟与平易近法相比较申明经济法的现代性及其主导价值。

平易近法与经济法,它们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调整和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维护市场主体合法平易近事权益,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性法律,作用和地位有相似性。它们都调整绝对是规模的经济瓜葛,调整对象有类似性。可是,平易近法和经济法的价值理念是迥异的。近代平易近法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武器。近代私律三原则是权利能力平等、私人所有财产神圣、左券自由,充实体现了18世纪小我私家主义的法律思想。身份到左券的运动,就是反对身份特权立法,反对限制,追求平等与自由。平等与自由是平易近法的灵魂。面对封建特权的压制资产阶级革命者祭出了平等与自由的大旗。他们要求平等,希望每小我私家都拥有同样的机会进入市场,公平竞争自由竞争。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正义。然而,进入19世纪末,财富的从头分配使差别的社会群体经济地位日益悬殊,作为近代平易近法基础的平等性和互换性已经丧掉。弱肉强食的竞争结果,是处于优势甚至垄断地位的强势群体不断利用经济优势挤压弱势群体。良性的经济秩序时常遭到破坏,平等只剩下形式,自由成为经济专横的借口。许多人又呼唤新的正义。社会正义观的革新的变化,常常是法律改革的先兆。以国家干预为手段,以社会大多数人幸福为方针的经济法顺应了这一点。

经济法通过对平易近法传统原则与价值的现代性超越,实际上追求了一种现代性的价值,那就

是社会效率与社会整体效益。

三、合同法的现代改变所体现的经济法价值

合同法的现代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抽象人格到具体人格

抽象人格,就是传统合同法上的人格观,是指所谓的抽象平等观,一切人岂论个体状况如何,在法律上均平等。可是随着现代经济的成长,抽象人格观念在实际生活中对社会危害越来越大,对人之个体危害也越来越大,实际不平等的现象需要一种超越的到来。

经济法上的具体人格成长起来。何为具体人格,就是把人作为1个具体的人来看待,评估其实力,给给予弱者以保护。

说真话,平等这东西,可真是个理想,没措施,人人天生来就有是不平等的,有人美来的有人丑,有人富来有人贫。虽然有“我不美,但我很温柔”之类的话安慰自己,但毕竟是羡慕美丽的。这也申明了不平等的现实。

从抽象人格到具体人格的改变体现在两种合同在传统合同法上分化出来,成为经济法的一部分,消费者合同与劳动合同。

消费者与劳动者相对于其缔约对象而言,是统统的弱势群体,于是有了消费者保护法与劳动法,实现了对弱者的倾斜保护。

对弱者进行了保护,实际同时是扩大了市场需求能力,保证大量人群的消费能力,从而维护了社会效率与社会整体效益。试想一下,如果大量的人都没钱了,买不起东西了,那么生产出来的东西怎么办呢,这时候就是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来了。

(二)合同效力评价放宽

我国平易近法通则规定法律行为效力评价中,欺诈,勒迫,乘人之危,限制平易近事行为能力订立合同都是无效合同。合同法的颁布改变了这样的状况,把欺诈,勒迫规定为可撤销合同,只有当其损害国家利益时才为无效。把乘人之危与限制平易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规定为效力待定合同。

从此咱们可以看出,合同法采取是尽量使合同有效原则,提高合同使用效率,降低合同成本。

(三)格式合同与格式条款的成长与规制

格式合同是现代才成长起来的,是指一方事先拟好了的合同或条款,对方只要表示是否同意,没有改变的接受或不接受的合同。格式合同是为了加速交易提高效率而产生的,可是极有可能损害合同中弱方的权益,从而不利于社会效率与社会整体效益。由于其有利有弊,所以各国在立法上采取认可并加以规制的政策。而这本即是对既有效率的尊重与对社会效率与整体效益的追求。

(四)合同法上补充与推定条款:提高合同履行效率与降低合同成本的重要手段

传统合同崇尚绝对自由主义,合同法上没有补充与推定条款,可是现代合同法转向追求高效率的时候,合同法规定了补充与推定条款。

第三篇:经济法与合同法课程论文

合同

课程论文

系别:土木工程 班级:建工0703 姓名:

经济法与合同法课程论文

本学期选了赵老师的经济法与合同法,受益匪浅、老师讲的很认真很细心。为我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会让我受益终生。下面本人浅谈一下合同法的学习心得.合同法作为调整交易关系、维护交易秩序的法律,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法律规则。自1981年我国《经济合同法》颁布以来,立法机关先后制定了《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合同立法局面。围绕这三个合同法律,国务院及各部委又先后制定了一大批合同条例及规章,1986年《民法通则》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债和合同立法在走向完善过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然而,由于现行“三足鼎立”的合同立法,彼此间存在着内容重复、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尤其是缺乏规范合同关系的一些最基本的规则和制度。因此,我国合同立法还极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需要,有鉴于此,立法机关决定制定一部统一的合同法,使“三足鼎立”的合同立法趋于统一和完善。

一、关于合同的概念

合同概念的探讨是统一合同法的制订首先应解决的课题。讨论合同的概念并不在于单纯获得某种学理上和逻辑上的满足,而主要在于明确统一合同法的规范对象和内容。换言之,鉴于合同已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我国需要首先考虑统一合同法中的合同概念是什么?它应当包括哪些合同、规范哪些合同关系?

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合同的概念在适用范围上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广义的合同概念。此种观点认为,合同是指以确定各种权利与义务为内容的协议。换言之,只要是当事人之间达成的确定权利义务的协议均为合同,不管它涉及哪个法律部门和何种法律关系。因此,合同除应包括民法中的合同外,还包括行政法上的行政合同、劳动法上的劳动合同、国际法上的国家合同等。二是狭义的合同概念。此种观点认为,合同专指民法上的合同,“合同(契约)是当事人之间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因此,凡是以确定民事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协议可称为合同。至于行政法、劳动法、国际法等法律中的合同,虽然名为合同,但和民事合同应该作严格区分。三是最狭义的合同概念,此种观点认为,《民法通则》第85条关于“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

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的规定,并非认为合同统指所有民法上的合同。此处所称的“民事关系”应仅指债权债务关系。因为《民法通则》将合同规定在“债权”一节,且明定合同为发生债的原因(第84条);我国民法不承认有所谓“物权行为”;在我国法律中非发生债权和债务关系的合意,如结婚和两愿离婚等,均不称其为合同。因此合同只能是债权合同。我们认为,讨论合同的概念首先应当明确合同主要是反映交易的法的形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种通过交换和在交换中才产生的实际关系,后来获得了契约这样的法的形式”。所谓交易乃是指独立的、平等的市场主体就其所有的财产或利益进行的交换。交易包括了商品的转手、财物的互易、利益的交换等各种方式,其法律形式就是合同。如果将合同限定为主要反映发生在民事主题之间的交易关系的形式方面,那么反映行政关系的行政合同,劳动关系的劳动合同等,因其不是对交易关系的反映,因此不属于我们所说的合同的范畴。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赞成使用广义的合同概念。尤其应当看到,如果在统一合同法中采纳广义的合同概念,则根本不能确定该法特定的规范对象和内容,统一合同法也将成为无所不包的、内容庞杂、体系混乱的法律,这显然是不可取的。最狭义的合同概念将合同视为民法的范畴,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一观点将合同仅限于债权合同,认为合同只是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意,显然将合同的定义限定得过于狭窄,如采纳此概念将会严格限制统一合同法的规范对象,并使许多民事合同关系难以受到合同法的调整。具体来说,第一,在我国现行立法和司法实践中,许多合同如抵押合同、质押合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承包合同等,并非债权合同。由于这些合同旨在设立、变更、移转物权,因此在德国法中称为物权合同。我国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虽不承认物权合同的概念,但许多学者也认为这些合同确实具有不同于一般债权合同的特点。假如因为这些合同非为债权合同而不应作为合同对待,且不应受统一合同法调整,显然是不妥当的。因为这些合同本质上仍然是反映交易关系的,理所当然应受到合同法的调整。第二,在民法中,一些共同行为如合伙合同、联营合同等,也不是纯粹的债权合同。我们认为,合伙合同、联营合同等不同于一般的债权合同之处在于,当事人订立这些合同的目的不在于发生债权债务关系,而在于确定共同投资、经营或分配盈余等方面的关系。然而,由于这些合同本质上仍然是反映交易关系的,因此当然应受合同法的调整。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许多新的合同关系将应运而生,为了使各种新的合同均纳入合同法的调整范围,就必须扩大民事合同的内涵及合同法的适用范围,而不能将合同仅限于债权合同的范畴。多年来,我国司法实践坚持认为承包合同应适用合同法的规则(已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必需的),足以说明了这一问题。

总之,我们认为,《民法通则》第58条关于“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的规定,实际上是采纳了狭义的合同概念,这一概念是科学的、合理的。统一合同法应继续采纳这一概念,而将各种反映平等主体之间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协议纳入统一合同法规范的对象之中。

二、关于合同自由原则

所谓合同自由,是指当事人依法享有缔结合同、选择相对人、选择合同内容、变更和解除合同、确定合同方式等方面的自由。在西方国家的合同法中,合同自由是合同法的最基本的原则。然而,我国合同立法是否已经采纳或应当采纳这一原则,学者对此曾有不同看法。

应当看到,我国自集中型的经济管理体制建立以来,由于强化指令性计划的管理和对经济的过多的行政干预,合同法律制度中一直强调以计划原则为主,合同自由原则基本上被摒弃。1981年的《经济合同法》虽强调当事人在订立合同中应遵循自愿、平等、协商互利原则,但该法仍强调合同在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许多方面都必须遵守国家计划,或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干预。可见,该法并未真正体现合同自由原则。据此,我国许多合同法教科书也只承认自愿和协商一致原则,而不承认合同自由原则。我们认为,统一合同法中应明确确认合同自由原则,并将其充分体现在各种合同法律制度和规范之中。而现行合同立法中所确认的平等、协商、等价有偿的原则尽管体现了合同自由的精神,但并未概括合同自由的全部内容。合同自由不仅仅体现在合同的订立方面,而且还应当体现在合同的内容和形式的确定、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合同的转让乃至于违约的补救等许多方面。合同自由作为合同法上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应该在整个合同法规范和制度中得到体现,统一合同法贯彻合同自由原则,重点应解决如下问题:第一,在合同的成立和效力的认定方面,应尽量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例如,不应规定合同的行政管理机关并使之享有确认合同效力的权力,对行政机关监督检查合同的权力也应作严格限制,以防止政府机关随意限制和干涉当事人的合同自由。第二,在合同内容的确定方面,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志自由,除了一些依据法律的规定和合同的性质决定所必须具备的条款以外,不能因为合同中不具备某些条款(如违约责任条款等),便简单地宣告合同无效。第三,在合同形式的确定方面,除了那些依据法律规定需要审批、登记的合同必须采取书面形式以外,对口头合同的效力不应一概予以否认。只要当事人能够举证证明合同关系的存在和具体的合同内容,或者双方都承认合同关系及其内容的存在,则应当确认该口头合同的效力。第四,在合同的解除方面,应允许当事人在订约时约定合同解除权,在合同生效后,如果出现了约定的解除条件,允许享有解除权的一方通过行使约定解除权而解除合同。第五,在违约责任方面,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和损害赔偿条款的效力。如果约定的违约金与法定违约金不符,只要约定的数额并不是过高或过低,则应认为该约定有效。新合同法规定可解除合同的情况如下: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学会利用法律的力量,感谢赵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学期精彩的法律课。

第四篇: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如何根据助理会计师考试调整教学内容和确定重点、难点

经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等各种相关考试的主要课程。下面把如何根据助理会计师考试调整教学内容和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经济法这门课的体会作一下总结。

助理会计师考试有一个特点,就是考察的内容非常细,有时难以区分重点和非重点,但是尽管这样,还是应该从课本的基本知识点中找出精髓,让同学们重点掌握,反复练习。那么,如何确定重点和难点呢?这就应该分析历年助理会计师考试的考试题,因为历年考试题的题目都非常典型,考察的知识点也很全面,说服力最强。通过分析历年试题,发现公司法、合同法、会计法和税法中三大流转税的计算和所得税的计算,是综合题的考点;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支付结算法以及税法中有关的计算是简答题的考点。但是税法近几年来在考试中的比重逐渐减少,近两年在简答题和综合题中基本上不涉及税法的内容。

简答题和综合题实际上就是案例分析,主要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经济法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需要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表述。参照历年考试题的标准答案,要求同学们在做简答题和综合题的时候,语言尽量用课本上的标准语言,表达简洁、清晰,不要太过繁琐和冗长,同时让同学们多看书,多记忆。

助理会计师考试中的选择题和判断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近两年,税法主要在选择题和判断题中出现),针对这些内容,主要是把课本内容讲细、讲透,然后让同学们多做练习题,深入理解课本知识。

在经济法的基本知识中,比如公司法、合同法、企业法以及其他内容中有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而且一些概念性的内容很难以区分和理解,这些都是经济法的难点。针对这些难点,把容易混淆的知识,以及跟课本内容有关但课本上又没有的知识作了补充。比如,罚金和罚款的区别、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不同、抵押和质押的区别、定金和订金的区别等内容一一作了补充,让同学们加深理解。另外,从课本之外查找了大量的案例和习题,通过案例分析和习题的讲解,不仅可以扩充同学们的知识面,还可以让同学们多练习以便熟练掌握各种知识点。

助理会计师考试考得很细,这就要求同学们把课本内容看细、看透,并能灵活运用。在教学中,经常要求同学们主要以课本为主,反复看书。

经济法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各种相关的法律条文的规定,而且还要具备会计、税法、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主要通过翻阅各种书籍和有关资料,来扩充知识面,提高教学水平。

今后,应该继续努力,不断改革和探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会计电算化教研室 2006.6.7

第五篇: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的简要回顾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上海市在一期课改的基础上,于1998年启动二期课改试行工作,2004年起进入全面推广阶段。目前,全市中小学已有一半年级实施新课程和采用新教材。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和幼儿园广大于部与教师的共同努力和主动实践创造的基础上,“二期课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二期课改”从设计到实施形成了不少特色与亮点。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构建了“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功能性的课程结构,并将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落实到新课程的德育新体系之中。为新课程实施搭建了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课程资源与技术支撑系统,实现了科普教育和历史文化等社会资源与课程有机整合。课程改革为学校教育带来了具有本质意义上的变化。

2.“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正逐渐内化为校长、教师的教育行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正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3.“健康第一”的思想越来越明确。从《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的实施到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上海市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开展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体育课程内容与实施形式日益丰富。

4.课堂教学面貌不断改观。师生关系日趋民主和谐,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受到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

5.教师队伍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广大教师、教研员的思想观念和专业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为教师搭建平台,不断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广大教师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积极参与了改革实践,开展了“做中学”、新基础教育实验、小班化教育、研究性学习等等改革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6.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十分活跃。广大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由个体的、封闭的、被动的、简单的执行,转变为自主反思、合作互动、主动开放、实践探索、勇于改革的新型教研之风。各项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教研制度、学校文化正在逐步形成。

7.课程与教学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几年来,市、区县和学校分别建立或加强了课程改革或教学工作的领导机构,并发挥了规划、调控、组织实施等管理职能。

(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虽然“二期课改”和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还存在着影响新课程实施的诸多问题。目前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面临的挑战和突出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1.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同上海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差距。教育现代化不仅是硬件建设的现代化,更是内涵建设的现代化,内涵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学生综合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明显提高。保持上海基础教育的优势,必须加快课程与教学改革步伐。通过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时间、精力和作业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给学生更多空间主动学习,让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和提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学校教育教学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尚不完全适应。素质教育,从整体情况来看,特别是在实践层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如何有效地解决校长对课程和教学工作的领导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校长对于课程和教学的领导,主要包括制订学校发展规划与课程目标、健全学校课程发展的组织、打造合作进取的教师团队、营造合作对话的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渠道等,需要广大校长的创新实践和能力积累。

3.教学效能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还存在差距。部分教师教育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影响和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总之,围绕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我们要认真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才、教什么内容以及怎样教,如何认识不同学生独特的智能优势,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以及相当一部分学校存在的教学效能低的问题。

二、深化课程改革和加强课堂教学的几项重点工作

今后一段时期,“二期课改”和学校教学改进的主要任务是加强课程实施环节,努力改进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探索新思路、新途径,努力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实行“两个调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1.调整中小学课程。目前,我们重点部署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调整。本学年下半期,我们还将对整个课程方案和各科的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我们调整学校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之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既有教育外部,如家长期望值过高和社会就业压力过大等原因,也有教育内部,如课程和教学的原因。当前,我们首先应从教育内部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此,针对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我们调整了低年级课程,在小学一年级入学初设置2-4周学习准备期,从学科和综合活动两方面,加强小学与幼儿园课程的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学习准备期内要适当放慢教学节奏,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学习准备期设置的综合活动,今年在50所课改实验学校先行实验,明年推开;但是对小学一、二年级教学进度的调整,今年就全市推开。小学一、二年级语文篇目减少35篇,从215篇减少到180篇,识字量和写字量分别减少300个和100个。数学通过删减和后移教学内容,使得学习进度得到减缓。英语也减少了课时量,小学一、二年级,英语周课时从每周3节减少到2节,教学内容减少五分之二。为配合《关于小学一、二年级课程调整方案》贯彻实施,市教研室制订了《关于小学学习准备期实施指导意见》,提供了实施案例。

为了配合课程的调整,也从长远改革教研方式入手,我们建立了上海市中小学课程与教材改革网络互动平台,于今年8月23日开通。目前先从小学的学习准备期和一、二年级的语、数、英学科教学开始,将来要拓展到小学所有学科。我们希望广大教师能积极参与这个平台的交流,来解决信息及时传递的问题,来通过互动创造更多鲜活的资源,从而提高教研的质量和时效。

2.调整中小学作息时间。上海市从1999年起,规定中小学于7:45以后安排集体教育活动。为保障学生睡眠时间和身体健康,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市教委从今年2月起选择卢湾、虹口、浦东新区、嘉定4个区开展“推迟中小学集体教育活动时间”的试点工作。试点学校都适当推迟了集体教育活动的起始时间,小学试点学校一般推迟至8:00或8:15以后,初中试点学校一般推迟至8:00以后。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试点区多数教师、家长与学生基本接受试点时间,尤其是家长接受度最高,说明以前对推迟集体教育活动时间的担心是可以解决的。试点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生的睡眠时间有所增加,社会反响良好。在总结4个区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市教委经研究,决定2007学年在全市进行全面推广。小学和中学(寄宿制学校除外)分别实行上午8:15以后和8:00以后安排集体教育活动的作息制度。

在全市全面调整学生作息时间,就是要让更多的学生的睡眠时间有所增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使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得到减轻。当前,仍然有些学校、教师存在错误的观念,认为学习时间长学习成绩就好。这种观念错在没有把学生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没有把教学效率作为关键因素,这是缺乏教育智慧的体现,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人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推进。

(二)做到“三个加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加强思想和理念引领,进一步提高课程领导力。新课程方案在学校中是通过校长领导下的教师队伍创造性的劳动变为现实的。校长的教育理念及其行为直接决定了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目前,在新课程实施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在观念上还没有很好地转变,有的学校并不完全执行全市规定的课程计划,存在学校随意增减课时,教师随意拔高教学要求等现象;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显得比较薄弱,个别校长不同程度地脱离教学一线,不熟悉教学业务;个别名师远离课堂,无法引领学科发展,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建设氛围还不够浓厚。

因此,各校一定要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形成以校长为核心的合作团队。校长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狠抓学校教学管理,重点要加强以下方面的领导:

第一,加强学校课程与教学计划的领导。学校要在校长领导下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市教委颁发的课程计划,统筹人、财、物等资源,本着有益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有益于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有益于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等原则,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学校课程与教学计划。编制学校课程计划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合理规划、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校长要引领教师,不是为了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而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而要确保校本课程服务于学校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校长应依靠教师智慧,大胆探索,在学校教学计划的一天作息时间安排、一周教学活动安排和学校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方面形成特色。

第二,加强课程实施过程的领导。校长要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领教师实施新课程,要深人课堂教学第一线,分析教学动态,抓住主要矛盾。要深入课堂听课,摸清课堂真实情况,要抓住教学环节中的问题,研究如何改革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要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和到位度,尤其提倡校长在课程实施中对教师的专业支持,充分关注课堂中的疑难问题,关注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引导和指导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改革的策略和技能。

第三,加强对校本教研的领导。校长要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供民主、开放、协力、合作的氛围,为每一位教师创设发展的机会、条件和空间,不管这位教师今天的基础怎样,组建强有力的教师团队。要健全并完善各科教研组织,制定符合实际的校本教研制度和可行的实施方案,以“研”促教,以教促“研”,实现研训一体。学校要对校本教研工作过程与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定期检查制度运行情况,不断提高校本教研工作质量。要选配好教研组长,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通过教研组集中精力聚焦课堂教学,针对实际问题开展教研活动,增强教研组的活力。教研组要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来主动适应课程改革执行力提高的需要,执行力通过教研组发挥,使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持续发展。

2.加强学校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这是教育规律决定的。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陈旧的、低效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加强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落实到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要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目标、过程与结果的一致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作为教学目标,大家都已清楚。但是在当前课程改革过程中,有的教师只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形式,而没有很好地把握活动的目的和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相脱离。对三维目标的整体把握,还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把握学科核心教育价值,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教育价值,由此准确定位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学目标要强调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要回应教学目标。“师生互动、平等对话、关注过程”的师生关系和课堂“生成性”现象是课堂教学中比较关键的一个问题。教师确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才会很好地利用学生“生成性”资源。从某种程度说,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取决于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二,要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的有效落实,提高教学质量。当前,很多学校比较关注上课,但是对备课、作业练习、个别辅导等环节重视不够,从而导致紧密连接的教学环节有些脱节。以作业环节为例。去年有一封家长写给上海市委领导的来信转到市教委,说有的语文教师忽视教学的特点,为提高考试成绩,反复让学生抄写大量的字、词、句,而忽略了字、词、句相互关系的教学与练习。有的老师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每天滚动抄写语文课文后的字词,今天抄写1-10课,明天抄写5-15课,以此类推,最多时,学生一天居然要抄写20课的字词。要求家长念,学生写,占用了家长大量时间,学生也产生了不满情绪,还影响了其他学科的作业完成情况。来信人列举了教师不加选择、盲目布置作业的例子:有一次长假期间,仅语文一项,学生每天要抄写古诗1首、课文2篇、外加课文后字词,还有小作文6篇。老师的盲目使天真的孩子只能趴在桌前,写啊写,一个假期没见孩子好好玩过,真是又可怜、又可悲。

当前,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作业效度的轻视几乎是个“致命伤”。从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精选有针对性的作业,到认真逐一批改作业,再到发现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个别辅导,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矫正——改进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既能让教师清晰地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程度,又能为下一轮的教学找到扎实的新起点。青浦20世纪80年代的教改实验,就是强调抓反馈。但是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种现象: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又不加选择地压给学生过量的作业,刚才的例子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以为只要多做练习就能提高质量,作业之后既不批又不改,只让学生自己对答案,耐心的“面批”不见了,有效的“订正”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无穷无尽的、千人一面的“一课一练”,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吗?高效率作业环节的缺失把教学的连贯过程“拦腰斩断”,反馈失去效用,辅导又不跟进,学生学习成了“夹生饭”,而考试和下一轮教学又按部就班地叠加上去,这样,学生的负担能不重吗?面对社会对小学生无效作业过重的反映,我们要想一想,我们是缺乏面对问题的勇气,还是缺乏解决问题的激情?为什么这样的低级错误长期存在、反复出现?对这样的问题,难道我们熟视无睹、麻木不仁,难道我们就听任一代一代家长,一代一代的爷爷奶奶,在对教育的抱怨中积淀起对教育的不满,从而转化为对党、对政府、对社会的信任危机吗?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原因很复杂,但是能不能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做起,从小学做起,尤其从一、二年级做起?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谁来对这些行为负责?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差异性是很大的。对有偏差的教学行为,如果校长不抓教学,教研组不抓教学,没有人干预,也没有人通过业务学习和研究予以帮助提高,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小孩子往往就耽误在这个过程里面了。因此谁来承担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责任?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假如说减负可以先从小学做起的话,那么全市 626所小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小学部),一、二年级共6255个班级,按照每个班级2名教师计算,共有1.25万名教师;626位校长,每人平均带20位老师。通过加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去带领1.2万多名教师,如果有上述类似的低级错误的话,就要予以纠正。端正教学行为,这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日常的基础管理工作,更是教研工作的内容。因此,如果说整个基础教育课业负担的减轻条件还不是很具备的话,我们就先从脚下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可以做的事情做起。因此,我有三个想法:第一,626位校长行动起来,加强领导,承担责任;第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行动起来,给学校以专业支持和指导;第三,市教委教研室、督导室下学期组织教学调研,就本次会议的贯彻和提高教学有效性问题开展调研。只要大家行动起来,凭借上海基础教育的优势,我们是能够解决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此类低级错误的。

以上是作业环节,当然还有个别辅导。上海基础教育是最有条件做好个别辅导的,因为,上海基础教育的班级规模在全国是最小的,小学普遍推行小班化教学。个别辅导和指导的重点是学习困难学生,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的进步和提高。

第三,要重视评价与考试的有效性。目前,考试难度层层拔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区级统考难于市级统考,学校考试难于区级统考。在同一课程标准要求下,各级的考题难度相差很大,这是一种误导。在这里,我要重申,学校和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制订科学的学习评价标准,不得随意拔高考核和考试要求。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注意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注重纵向发展,淡化横向比较,使评价真正为改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三)进一步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提高教研队伍综合素质

目前,从总体而言,上海市、区教研员队伍结构比较合理,深入基层服务学校和教师的意识较强,受到基层学校老师和领导的认可。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些教研员忽视学习、精力分散、作风浮躁,凭主观经验行事;有的不深人课堂教学第一线,抓不住教学效率的主要问题;队伍的专业结构也有待进一步改善。为此,我提出以下三点意见。

1.要加强学习和研究,提升自身学科教学素养。教研员要引领和指导学科教学,首先要把握学科教学发展动向和国际上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其次要认真研读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把握上海课程改革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学科教育的改革方向。目前已进入终身学习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教研员必须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学科教育的前沿知识,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要深入学校,把握本学科教学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向。听课和评课是教研员的基本功,教研员必须聚焦教学,深入学校第一线,不仅听课和评课,还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收集学科教学的信息,包括教学基本环节,如备课、上课、作业练习、个别辅导、测试等情况,校本教研活动情况等;对教学中的问题,要拿出数据分析,真正把握本市、本区县、本学科的真实状况。每个教研员必须扎扎实实地到基层,做好具体信息的积累工作,对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把握真实情况,研究与解决主要矛盾和问题。各区县的每个教研员,每学期末和每学年末,要完成本区学科报告,既要有定性的分析,也要有定量的分析;既要有教育质量的分析,也要有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等,从而不断提升教研水平和学科教学质量。

3.要提高教研品质,加强专业引领。教研工作性质需要教研员既要有一定理论水平,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实践提升为理论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教研员必须强化基于实践的应用性研究。要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办法,以指导学校课程和教学实践。目前教研员队伍面临新老更替,新教研员要向老教研员学习,一定要亲历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学习、钻研,不断积累经验,成为教学和研究的行家里手。

三、建立社区和家长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营造有利于加强教学工作的社会氛围

课程改革是一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工程。由于其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因而必须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积极参与的新体制和新机制。这里我着重强调的是家长的参与。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老师,家长对课改和教育质量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学校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据调查,在家庭生活中,中小学生家长投入时间与精力最多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辅导,最少的是体育健身锻炼和兴趣培养;最关心的是子女学习成绩,据调查,其中小学生家长为61。4%,初中生家长为51.9%,高中生家长为49.8%;超过半数的家长为孩子布置家庭作业,其中70.2%的小学生还要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48.9%的小学生参加课余补课。针对家长在子女教育中的现状,为有效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引导家庭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和教学改革,帮助家长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规律和教育发展形势,以及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情况,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潜力,选择孩子的期望目标和教育方法,引导家长确立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前不久,《新闻晨报》上曾刊登一篇报道。题目是“家长发帖怨学校,学校大方纳良言”,说的是上海市实验学校中,一位一年级学生的家长,在一个网站发帖子诉说自己的苦闷,埋怨学校导致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过重。这个帖子被学校小学部毛老师读到,毛老师立即组织人员召开会议,了解情况。学校还在一年级93名家长中,做了无记名调查。根据结果,校方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整措施。家长很高兴,被学校的态度和及时行动而感动。学校也表示希望多听到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这则新闻让我感到,第一,学校的服务精神和有效调控的行政效率值得学习;第二,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沟通体制来及时调节家长和学校,实际上是教育和社会的矛盾,如果教育服务提供者与被服务者之间一旦有问题都能及时地得以调节,那么整个教育与社会关系就会更加和谐。

(二)要进一步依法规范中小学、社会教育机构和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

为了形成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我们教育部门首先要加强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舍的管理,严禁各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在正常教学时间内将校舍和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租借给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开展办学活动。严禁各中小学、幼儿园、社会教育机构和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举办以中小学在校学生为对象的学科类训练班、补课班、提高班、辅导班以及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各种外语和学科班。禁止中小学幼儿园以各种形式参与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联合办学行为,组织或变相组织各类办班并且收费行为。严禁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动员和组织本校学生参加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举办的各类办班补课。今年上半年,市教委宣布取消中小学英语等级考试,这是减负的措施之一。有的社会机构把该举措作为拓展市场的契机,纷纷宣布要组织中小学生的外语等级考,社会反响很大。市教委对此态度明确,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下属单位以及中小学校不参与各种面向中小幼学生的社会考试的主办、动员、组织工作,市教委将继续对面向中小学生的考试予以清理和梳理,并分别采取相应措施。第二,进一步要求所有中小学不将各种社会考试的成绩作为招生的依据,如果学生自愿参加各种社会考试,成绩不记入学生学习成长记录册,不纳人综合素质评价范畴,不作为学校招生录取的参考依据,不得将学生各种社会性考试的成绩作为学校评价和招生评价的依据。

四、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切实加强教学工作

这次会议务虚和务实相结合,即既要统一思想观念,明确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明确各教育机构、各教学岗位相关的主要职责和工作方向,又要把具体任务切实落实到工作实践中,按照会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课程改革健康、有效的发展。

(一)组织学习,转变观念,把任务落实到工作计划中

这次会议后,建议区县和学校组织校长、教师学习讨论,真正转变观念,在认识上提高对新课程的理解力,在行动上提高对新课程实施的领导力。这次会议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和附件,都是针对当前教学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是课程计划层面的,有的是课堂教学层面的,有的是教研工作层面的,有的是队伍建设与培训工作层面的等;从责任看,有的是区县的,有的是教研部门的,有的是考试部门的,有的是学校的,也有的是教研组或教师的责任。所以,要真正落实会议精神,就要分层明确责任,明确要求,并将要求落实到各个层面的工作计划之中,并认真执行好计划,定期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

(二)抓好培训,明确要求,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

针对小学学习准备期的实施,8月22日市里已开始组织面向全体区县教研员和课改基地学校试验教师的培训,接着,区县和学校也应该安排培训活动。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当前,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必须落实到课堂有效教学上,教学各环节的均衡提效是主要的着眼点。所以,不管是区域性集中培训,还是校本培训,都要切入到教学环节尤其是较薄弱环节的问题上,分析要实,导向要正,效果要看得到。

(三)注重调研,了解实情,将研究、指导、服务落到实处

目前是课程转型、课改转段(由试验阶段转向推广阶段)的特殊阶段,改革推进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包括观念更新、资源配套、教师适应等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要及时掌握并且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深人调研,了解实际,尤其对一些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研究和应对,才能把指导和服务落到实处。

(四)及时总结,积累经验,推进课程改革健康、有效发展

对照课程理念的高度来衡量自己的行动,回顾走过的路程,总结成功的经验或不成功的教训以改进工作,这是推进课程改革事业的必要任务。上海基础教育的传统之一是区县和学校主动改革、奋勇争先,特色实验、层出不穷。我们的课改方案设计已经总结和吸取各区县和学校的改革经验,今后,我们仍要重视对经验的总结,以辐射成功的经验来推进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有效发展。

下载有关于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沉思与建议方法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关于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沉思与建议方法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网络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教学的信息量很难满足学生对知识探索的需求。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以老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的知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目前学生对知识的......

    水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论文

    摘要:水力学是水利类工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近年来随水利类专业培养模式不断调整变化,水力学课程教学各环节也相应做出调整。目前面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欲接轨世界同类课程......

    飞机系统与附件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飞机机电维修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民用航空飞机机体、飞机动力装置和飞机电气系统维护生产第一线高技能人才。《飞机系统与附件》课程是飞机机电维修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根据民......

    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就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这个话题提出相应的分析探讨,并且认真进行了实践初步探索,以期能够对目前以及未来的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帮助。关键词:数值分析;教......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是高校环境类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又是其他专业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从选择教材、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

    《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学习心得

    《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学习心得 为期九周的“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即将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我算是坚持下来的。虽然我不知道自己正在掌握的或者说正在消化的东西有多......

    高校油画教学改革与建议

    高校油画教学改革与建议 摘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各高校的教学目标更加侧重于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油画课作为各美术学院的重要课程设置,它的教学改革牵......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目前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