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品牌设计与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软硬件设备的应用程度提高,我们的生活在利用这些硬件设备与软件的基础上,形成了海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筛选与分析为事件实施的提供了预见性和可执行性的有力保障。
一、大数据的特征
国际数据公司定义了大数据的四大特征,也称为“四V”特征:量大(Volume Big)、多样化(Variable Type)、快速化(Velocity Fast)、价值高和密度低(Value High and Low Density)。根据2012年互联网络数据中心发布的《数字宇宙2020》报告,2011年全球数据总量己达到1.87ZB(1ZB=10万亿亿字节),如果把这些数据刻成DVD,排起来的长度相当于从地球到月亮之间一个来同的距离,并且数据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飞快增长。所以,在大数据的时代里,庞大的数据流和信息碎片充斥于互联网,这些数据都是非结构化的、残缺的、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处理的数据,也止是因为应用了大数据技术,美国谷歌公司才能比政府的公共卫生部门早两周时间预告2009年甲型H1V1流感的暴发。
二、《品牌设计与营销》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品牌设计与营销》是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服装设计环节转入营销环节的重点课程,承接服装商品企划的外延扩展。课程的特点不仅要有严谨的理论性,而且更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市场性和实用性。该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己有的服装品牌意识和服装设计基本知识,深入理解品牌设计与营销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将设计师、管理者、消费者的角色灵活转换,并策划能对实践环节的市场调查起指导作用营销方案。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在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手法组织、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对象交流中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结构滞后,市场敏锐度不够
我在2009年、2010年、2012年担任了《品牌设计与营销》课程教学,共教授三个年级,学生达150人左右。在授课过程中,由于该课程起步较晚,发展较快,国内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方面是与国内有关服装营销教学领域缺乏权威的理论教材有关。另一方面由于服装产业领域的流行趋势变化多样,特别是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对服装业的冲击尤为明显,网络营销在现今服装企业的地位也日趋重要,特别是随着3D时代的来临,对于服装设备的研发、新媒体时代下服装营销渠道的变化以及服装科技的开发等都需要老师与时俱进的将教学内容结构进行补充和调整。比如,在教学内容设置中,至今还没有将网络营销策略的内容加入到该课程的教学中来,这无疑就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市场敏锐度不够等问题。
2.教学手法组织缺乏创新,实战性不强
《品牌设计与营销》的课堂教学手法落后,仍采用室内课堂讲授与学生PPT汇报为主。教学手法组织过于单一,而作为老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难点是什么,更要培养学生养成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现实中老师往往教学手法滞后,选取的品牌案例教学往往是一些高端奢侈品或大品牌,这些案例与实际市场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差距较大,学生不能客观地、实际地进行分解,进而学生而对问题时往往硬着头皮完成,最后造成作业完成效果不强,学生能力挖掘不够,制定的品牌策略与市场关联性和实际执行性都有一定差距等问题。
3.教师队伍人数少、教师实践能力薄弱
由于国内服装教育起步较晚,现今在各高校都存在教师梯队建设的问题。就实际而高,营销类的课程大多有年轻教师担任,而现在的年轻教师一般研究生毕业就直接进入高校任职,形成“学校”对“学校”的转换,而缺乏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市场的检验导致实践教学经验不足。而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又正好对市场化运作、可执行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这就是教师队伍造成教师定位不明确,知识结构不完整等现象的出现。
4.教学对象缺乏主动性,竞争意识不够
《品牌设计与营销》开课时间为第七学期秋季,学生是大四上学期,马上进入就业找工作的阶段,而临的不仅是专业方向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培养他们如何挖掘自己的优势、增强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团队能力的训练,学生犹如教学单位的镜子一样,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在专业领域能更胜一筹无疑也是对教学单位的一种肯定。针对服装企业迫切需要懂技术、明管理、善运作的复合型服装专业人才,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切实注重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积极主动性的培育,有效地加强学生自我团队意识的引导。
三、《品牌设计与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建议
1.在教学内容上,选取国内外最先进的教辅及加强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的比重
该课程建议选取国外教材《美国成衣设计与市场营销完全教程》为主,国内教材为辅,参考书目包括宁俊的《服装企业战略管理》和刘兴发的《决胜网络营销》。在课程开始之初,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将相关经典案例及优秀网站视频推荐给学生,培养学生在线进行慕课及微课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可以让学生更全而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重点,根据现今市场需求加大对网络营销的讲解范围,激发学生对专业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培养良好的实践能力。
2.在教学方法上,多重教学方法、多渠道、多方式相结合组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中针对某几个服装品牌将学生分组进行有效数据地收集与整理然后模拟操盘式进行网上产品开发,模拟服装零售环境进行网店设置、商品推广、品牌定位及促销管理等环节的策略实施,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迅速了解自己对产品定位及市场把握的准确性,还可以增强学生在线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提高自己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市场调查,带领学生去零售实地参观访问,现场就商品陈列和产品设计及销售进行点评,后期结合网店在各环节的实施结果进行比较式的验收,或者请企业专业人士对作业进行指导。这种方法,一方面在开展教学时可以较真实地模拟出各种实验效果,同时也让企业人士更全而的关注学生。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和市场的距离,学生学会在制定品牌营销策略时更注重市场性、实效性等问题,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产学研合作教学。
3.在教师队伍培养上,鼓励教师进行企业实践及产学研的深入研究
首先,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的就业实习基地,积极组织教师和企业进行对接,利用课余及假期时间,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其次,可以结合新兴的学科特点,组织不同专业老师对相关课程进行交叉式共同授课,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优势互补,学生从中间可以学习到最新学科前沿知识,实现多赢的目的;再次,可以组织教研室教师经常参加一些学术沙龙和行业论坛,来增加专业学习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实力:最后,鼓励年轻老师积极向资历深的老师进行科研项目研究的学习,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锻炼学术研究能力。
4.在学生主动性上,组织自由、民主、团队式的PK竞赛
在教学作业的组织中引入国外教学理念,让学生自由召集队友完成项目的方式进行尝试。老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对品牌进行资料收集,课堂进行小组PK,再根据团队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合作伙伴完成下一个项目的实践项目的作业。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有时间和空间体验与享受学习过程,全而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
总之,对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不仅是服装企业要适时做调整,而且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教学改革势必会成为中国教育创新力的焦点。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做好课程群组的建设、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以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训练,在而对机遇和挑战时,提前布控,做好预防,切实将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第二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本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给出一些建议,以期推动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
面对不断增长的毕业生数量,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大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和综合素养,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应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中依然存在?T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不规范。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必修课,其教学内容往往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随意性较大。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不统一,内容较陈旧,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就业形势。
2.教学安排不合理。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四招聘就业浪潮,一些高校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并由各学院自行安排教学时间。这就导致各学院教学安排差别较大,有前半期教学、后半期教学或实行单双周教学等几种方式。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往往举办全校性的模拟招聘大赛,以比赛的形式展示各学院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情况,导致个别学院学生在未完成课程学习的情况下参加比赛,无法有效地将课堂知识与模拟实战结合起来,观摩学习的效果也不理想。
3.师资力量不足。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主要由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辅导员作为授课的主要力量,具有熟悉和了解学生情况及需求的优势,但也存在不了解授课对象所学专业的行业发展和就业前沿资讯等情况,授课时只能泛泛而谈。同时,辅导员日常管理事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研究之中。另外,辅导员的流动性较大,新进辅导员也没有系统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学习,授课能力有待提升。
4.教学方式单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大多采用讲授的方式,大量讲授理论层面的内容,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够,实践体验式教学较少,学生的参与性不强,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完善课程内容建设。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可以设立就业指导教研工作室,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团队,针对学生实际和当前的就业情况,开展课程内容建设。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可采用“基础内容+专业内容”相结合的模式。在基础内容部分,侧重讲授对全校学生普遍适用的知识,如就业观与职业观、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择业准备与技巧、就业心理指导等方面,这些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内容方面,根据各学院专业特点和就业实际,融入贴近本专业就业方向、行业发展、岗位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另外,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素质与能力拓展综合训练,这样才能使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符合课程建设兼具思想性与科学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特点。
2.规范教学安排。就业指导中心对全校各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安排进行调研,协调各学院的具体情况,统一做好校院两级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安排的整体规划以及院级课程教学与校级比赛、观摩等活动的合理衔接。同时,各学院在教学中,通过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进度情况和学生就业需求的了解,向就业指导中心做好反馈工作,便于就业指导中心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集中统筹安排,使就业需求与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的对接和利用。
3.优化师资力量。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培训教育,通过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就业指导培训、网络课程学习等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同时,探索实践集体备课和示范课等形式的教研活动,加强教学研讨,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各学院可根据本专业实际情况,邀请行业专家、企业知名人士、优秀校友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形成校内校外就业指导相结合的多方合力。
4.改进教学方式。首先,要善于制作和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收集整合并有效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在视听感官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此外,融入实践训练类教学内容,运用模拟招聘、典型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和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5.充分运用互联网。高校应充分运用网络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学习;并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互动平台,布置学习任务,组织交流研讨,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步珏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0).[2]祁长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法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4).作者简介:曹代第(1988―),女,四川乐山人;方丽(1985―),女,四川仁寿人。
第三篇:试析仪器仪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摘要:仪器仪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和设计仪器仪表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及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适应专业改革的大趋势,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在教学计划、内容质量、学习策略、创新精神、实验环节、动手能力、评价形式、综合素质等方面,对仪器仪表类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仪器仪表课程;教学改革
一、改进教学计划,增加内容,保证质量
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知识传授型”,重视理论教学,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实验课和理论课间隔时间长,造成理论与实验的脱节,学习效率低,基本技能的训练欠缺,与普通高校注重实践、注重技能的培养目标相悖,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迫切。在实验教学中,采取讲解——提问——讲解的教学方法。即在实验开始前的讲解过程中,就学生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提问,让他们把问题“带”到实验中,认真对待实验,争取运用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实验,自己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逐一加以解答。这样,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就有了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的飞跃。
更新课程内容。目前的仪器仪表课程,一部分内容有些陈旧,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在仪器仪表课程的教学中,应尽量增加一些新的内容,条件允许时可增加先进的仪器设备,同时开设与之相关的实验。可以通过几个典型实验来掌握现代仪器,分析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这种实验应尽量选择与学生专业关系比较密切的内容。对实验内容进行探索和改革。仪器分析不仅是一种测试手段,还应该为实际生产服务。作为测试手段,须能解决实际问题。仪器分析实验内容多数为验证性实验,有必要对实验内容进行探索和改革。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结合周围环境的实际生产情况,使他们充分认识通过先进的仪器仪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二、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创新精神
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仪器仪表课教学质量的保障。对于仪器仪表课来说,大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是纸上谈兵。仪器仪表课程教学必须进行实践,才能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现在,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讲授知识,更要善于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吧仪器仪表课的教学效果提高上去。配合辅助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仪器仪表实验与普通的实验相比,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同时还有其特殊的危险性。因此,在开启大型精密仪器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操作不当,也会对仪器造成损害。
三、实验环节中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和规范基本操作同步进行。仪器仪表实践课中使用的基本上是大型精密仪器,自动化程度较高。仪器运行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无事可做。因此,针对学生在实验室里操作技巧较薄弱这一情况,完全有必要在某些实验中,将这部分时间充分利用,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强化实验技能。基本操作的正确与否,是否规范化,是完成实验的前提条件。及时发现操作不规范现象,应该及时纠正,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补充数据处理在分析中的应用。数据处理是数据分析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而仪器仪表实验要求较强的数据处理功能。很多学生是初次接触仪器仪表,对此不甚了解。因此,在实验的空隙时间内,给学生介绍几种数据处理的方法、教他们如何用数据处理的方法解决一部分问题很有必要。同时,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让学生手动记下来,实验结束后自己分析处理,而不是直接打印仪器软件上得到的结果。努力做到活学活用,并且将学到的知识及时加以巩固。这样他们在做毕业论文时,遇到数据处理的问题就不会觉得陌生,而是可以把数据处理得比较熟练。
四、教学形式与考试机制的改革
实行开放式教学。仪器仪表教学过程中要涉及一些交叉学科,它结合了大量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科技含量较高,需要掌握的知识多。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进行实验,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实验结果的部分数据可能不是很理想。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尊重实验结果,实验报告中不能编造数据,而是认真查找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在教学中实验室应对学生全面开放,在计划学时内没能完成实验内容或者实验失败的学生,提前同教师联系时间和实验室,鼓励他们参加开放实验,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实事求是的品质。同时,实验室的开放,为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毕业论文设计做好了准备。
以往的考试机制,只适合纸上谈兵,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鉴于此,仪器仪表课程实验操作复杂,实验周期长,而且大型精密仪器数量相对而言比较少,因此,一般该实验课没有考试内容。为了达到实验教学目的,可考虑引进合理的考试机制。具体操作内容为:考前约一周公布试题,考试分小组进行,提前抽签,学生根据题目可查阅资料,组内共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考核成绩要注重实验过程,将实验过程考核和实验后期工作有机结合,将目标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这样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符合课程的培养要求。这种考核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一次考验,对他们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仪器仪表课程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培养目标,就必须在教学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并加以研究和探索,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第四篇: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改革提出几点思考。指出在强调精度设计的同时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意义;目前本课程有多种教学模式,为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本课程仍应单独设置;实验课应加强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锻炼;各相关课程间应进行协调,一般内容不重复,重点内容不遗漏。
关键词:互换性;标准化;精度设计;教学模式
一、前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机械类专业教学内容的发展与变化,本学科的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内不少高校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总结出许多好的教学方法与改革思路。笔者曾多年在企业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工作,目前也在高校承担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工作。在此想就个人的一些切身体会,谈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二、关于互换性与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问题
近年来,围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只侧重标准的讲解与宣贯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
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公差则需要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但加工容易,公差小,精度高,但加工难度大。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但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与应用,即使在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原则。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掌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与精度设计人为的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的进行精度设计。
三、关于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国内各高校有几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在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
笔者以为: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与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与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系统掌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几何精度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随着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及课程教学学时的减少,原来模式中认知性内容多、创造性内容少、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应该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标准方面的内容主要从应用的角度去讲,其构成原理可适当简略,重点在互换性的原理与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上,其中又以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为重点。有了这些基础,其它章节均可略讲。学生可通过练习、实验和综合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综合设计能力。
第二种模式是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而重新拓展设置成《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该课程已有多种版本的教材,大多在绪论中了强化了几何精度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增加一些典型零件几何精度设计综合应用实例,但大部分章节与原教材体系没有实质变化。也有的版本对原教材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基本摆脱了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但这种形式目前无论从教学还是学生自学角度看都还有些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第三种模式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模式虽然避免了原来模式中各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与重复,但打破了本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增加了各相关课程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难度,较难保证分块教学后的内容衔接与教学质量。
四、实践性环节的改革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而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实际应用的锻炼。本课程的应用性很强,机械类图纸中大部分符号都与本课程有关,对今后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学生尤为重要。在当今市场经济形势下,社会需要能快速胜任工作,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因此本课程必须很好的把握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在讲清基本概念的前提下,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从本课程的现实教学效果看,学生对精度设计与互换性标准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不知道怎样正确的运用国家标准进行精度设计;图样标注五花八门、漏洞百出,或者照葫芦画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实践环节,学习内容没有通过相应实践环节消化、巩固。受学时数限制,课堂教学只能讲一些精度设计与标准运用的基本原则,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主要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后续教学环节。而后续教学环节随着教学内容与重点的转移,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对先开课程给予特别关注。
针对这一问题,已有高校探索在本课程中专门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精度设计检测一
条龙课程设计[3],但上述方案存在时间安排与课时的矛盾。因此笔者赞同把机械零件课程设计与几何精度设计内容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机械零件的课程设计题目一般是减速器设计,这类课题包含了很多典型零件精度设计的内容,是理想的精度设计课题。如作为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明确提出精度设计的具体要求,学生可通过一个环节,得到完整的设计能力的锻炼。
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中,实验课占有较大的比重,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公差理论,初步熟悉某些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本课程的所有实验内容都是对尺寸、形位、表面粗糙度三项基本几何精度中具体项目的测量,这些实验可使学生较快获得有关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的是,目前这些实验与精度设计的联系还较少,多数实验为验证式实验,没有很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综合设计能力的锻炼。
第五篇: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论科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作为管理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之该课程不仅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多元回归分析、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前导基础课程,而且对学生开展科研训练项目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因此,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不但要强调基础理论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思路及实践指导。
笔者针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统计学课程自身的特点,结合国内外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学生应用统计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对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构建了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课堂讲授、实验教学、统计调查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在承担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任务伊始,首先针对该课程的原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在学生中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以前的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内容之间不銜接
统计学课程的先导课程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关后续课程有多元回归分析、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等。由于教学科研基层组织的改革而撤销了教研室,致使课程教学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规划,任课教师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渠道。因此,统计学课程中的统计推断内容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存在着交叉重复,造成学时的浪费;而另外一部分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却又没有足够的学时进行讲授,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造成困难。
(二)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教学环节
重理论轻实践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许多高等院校统计课程的教学中。这一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偏重于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和基本方法的学习,系统性强,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统计学的知识体系。但是,这一教学模式对统计方法的应用性重视不够,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缺乏统计软件的学习与训练
在现代计算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不会使用计算机手段和相应的统计分析软件,统计学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因此,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演示统计软件的使用而缺失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训练,将导致学生只掌握了统计学的“皮毛”而没有抓住统计学的核心,只记住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却没有掌握将统计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实践当中的工具和手段。只有通过大量的上机操作训练,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统计分析软件,并能正确地应用。
二、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发展趋势
笔者在悉尼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曾选修了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当地高校商学院的统计学课程,并与授课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此外,还与美国西华盛顿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学者就其商科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并对国内高校特别是“985”院校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a_a:
第一,重视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对统计理论和方法的讲授不是从僵化死板的概念和公式定理出发,而是基于社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来阐述统计理论和方法产生的背景、应用的条件以及基本统计思想。
第二,重视统计分析软件的学习。通过学习进而掌握各类统计分析软件,可以快速而简单地对大量统计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将重点转移到对统计输出结果的分析与解释上,真正体现统计学的实用价值。
第三,重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针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统计分析,能熟练运用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手段与方法,不仅拓展了学生所掌握统计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且提高统计学成果的社会效益。
三、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针对管理专业学生,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突出学生统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围绕这—教学目标,按照图1所示的教学改革思路对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从实用角度出发,构建统计学课程“课堂讲授、实验教学、统计调查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建立将统计学原理、统计软件应用以及应用统计学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相结合的应用型统计学知识体系。
(一)优化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銜接
针对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与统计学相关课程主讲教师进行充分沟通,协调统计学课程与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制订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现代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将统计学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整理与展示、描述性统计分析、抽样分布、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将数据的收集方法放在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中,而统计推断内容仍放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统计软件的使用,教学重点集中在对统计输出结果的分析和解释上。据此,一方面,管理专业与统计学相关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界限分明,分配合理,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多地传授学生以知识;另一方面,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完美协调,使学生不仅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而且全面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增加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应用统计分析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实验室建设条件的加强,为统计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统计学实验,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软件操作及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统计分析能力。这也是统计学课程改革的重点。
首先,针对上述理论教学内容设计了相应的实验教学计划,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有机地整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学时比例为2:1,并通过增加课外实验练习,以期达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学时1:1的比例。在实验教学中,将统计方法和计算机软件应用结合在一起,用所学理论方法指导实验教学,在实验练习中把一些抽象、难懂的统计理论和方法直观地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者互相促进,有效结合。
其次,微软公司开发的MSOfficeExcel不仅能够制作图表,而且还提供了比较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便于掌握,更易于推广使用。因此,统计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以Excel软件的统计分析功能的学习和应用为重点,在掌握了Excel软件统计分析功能的基础上,辅以SPSS专业统计软件的学习和运用,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SPSS专业统计软件。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可使学生从大量繁琐的统计计算中解脱出来,将学习重点放在统计模型和结果的分析上。
最后,撰写实验报告,这是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和加强对所学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学生运用统计软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统计输出结果的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统计方法应用效果的认识和理解,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三)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统计学课程本身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3。其科学性要求知识的传授必须关注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基本方法;而艺术性在于它更重视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基本方法在经济管理、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应用的技巧,强调管理统计学的正确实践。正因如此,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要一改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积极引进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理念,提高学生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基于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即“情境一问题一假设一解决一验证”5个步骤通过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探索发现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生在问题讨论、相互激发、协作和互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培养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索的技巧。
统计学教学既强调理论学习,又强调实际操作,而案例教学正是连接统计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案例是现实问题的一个缩影,案例的引入给学生提供了逼真的练兵场,学生对案例中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讨论,选择若干统计学方法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并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和比较评价,最后得出统计结论。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对如何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更为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既包括课堂实践,如课堂案例讨论及实验课,也包括课后的个人实践和团体实践。课后个人实践主要是指课后作业和独立上机练习;团体实践主要是以小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活动。这里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指团体实践。为此,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由学生独自完成“选题一样本选择一数据收集一描述统计分析一统计推断”完整的统计调研过程。在社会实践调查过程中,学生要独立承担以下具体工作:(1)观察分析实际问题,查阅相关文献,提出研究选题;(2)设计抽样调查方案;(3)收集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进一步做出统计推断和相关性分析;(5)撰写统计调查报告。最后,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各小组在课堂上对其调查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并由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通过上述4个方面的工作,基本形成“课堂讲授、实验教学、统计调查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统计能力的培养,实现了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可以看出统计学方法的实际应用仍然是教学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如何更好地将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是今后课程改革中的重点。此外,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统计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统计学实验教学内容目前主要偏重于软件操作功能的介绍,而教会学生使用常用的统计软件仅仅是统计学实验课程教学目的的一部分,还需对统计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建立完备的实验教学体系。